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面试必看热点

公务员面试必看热点

公务员面试必看热点

热点类试题命制规律

命题意图

从考试学角度来说,所有的面试,无论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还是企业招聘,抑或是事业单位招考,都必须要紧紧围绕“人——职”匹配性来进行设计。对公务员招录面试而言,无论采用结构化、半结构化,还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无论是综合分析题、人际关系题,还是情境应变题,都必须紧紧围绕“考生——公务员职位”匹配性来设计题型、编制题目。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剖析公务员职位的胜任力模型,才能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

对于公务员这种特殊职业而言,考生必须具备强大的“思维力”、“执行力”和“沟通力”。而热点类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力”,因此,我们重点讲解“思维力”的相关理论知识。

“思维力”,是指考生应当具备和机关工作相适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思维方式。其外延包括三个方面:

一、理性看待自己

这点对应的考查题型主要是自我认知题中的过往背景类试题。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请你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2.请谈谈你的优点和缺点。

3.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家庭。

4.周围的朋友怎么评价你?

在命制这些题目的过程中,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是否了解机关工作所需要的性格倾向、工作经验、能力素质等基本特质,是否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与机关工作的匹配程度。例如,报考外交部的考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外交部对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吃苦精神及家庭环境要求非常高。在政治素养方面,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并坚决贯彻我国的外交战略及基本方针政策;在吃苦精神方面,要求身体素质过硬,能够从事长期、枯燥且艰苦的驻外工作,能够承受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在家庭环境方面,要求直系亲属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水平,能理解并积极支持长期驻外工作。

如果考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报考职位的具体要求,那么在答题过程中,就特别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二、理性看待机关

这点对应的考查题型主要是自我认知题中的意愿动机类试题。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你为什么报考公务员?

2.有人说:“公务员是铁饭碗。”对此,你怎么看?

3.请你按照重要程度,对金钱、权力、地位进行排序。

意愿动机类试题,既要考查考生对自身是否有准确、理性的定位,又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理性地看待机关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够端正,随波逐流者有之、唯父母之命是从者有之、迫于感情压力者有之、迫于就业压力者有之、盲目追求稳定者亦有之。这些考生,如不端正报考态度,则很难进入机关工作,即使侥幸进入,也很难适应机关工作的环境和要求。实际上,机关事务纷繁复杂,看似琐碎,实则要求非常高、压力也非常大,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吃苦意识,是很难做好机关工作的。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要充分考虑到机关工作的这一特质。以上述第3题为例:“请你按照重要程度,对金钱、权力、地位进行排序。”命题人实际上想考查的是考生的报考动机,即考生对机关工作的了解程度。

面对这道题目,考生不能被“排序”两个字所限制。金钱、权力、地位,无论把哪一个词放在第一位,都是极端错误的,都充分暴露出考生不端正的报考动机和对机关工作价值的错误判断。正确的答题思路,应当跳出“排序”,直击问题的本质——报考动机。最佳答案应当是这样:

金钱、权力、地位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许有些人会把追求金钱、权力、地位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但对我来说,无论金钱、权力,还是地位,都不是我立志投身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之所以选择报考公务员,和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村家庭,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要忠于国家、报效国家,而投身机关工作,是当代年轻人报效国家最好的平台。我知道机关工作很累、很苦、压力也很大,但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机关工作的苦和累,对我的成长极有助益。

至于金钱、权力和地位,这些都只是努力做好工作的副产品,决不意味着享受,相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唯有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才能回报组织、领导和群众对我的信任。

三、理性看待社会

这点对应的考查题型主要是热点类试题。比如:

1.为保障老年人权益,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国家拟立法规定子女除了赡养老人之外还要时常关心和看望老人。对这一规定,你怎么看?

2.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来讲,既是模式之危,又是发展之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此类题目,通过考生对社会热点现象的分析和阐述,来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是否能对这些方针政策做到活学活用。作为一名准公务员,如果不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说明政治意识不强、理论水平不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很难深刻理解上级意图,也很难贯彻落实上级的重要工作部署。

换言之,政策导向性是热点类试题最主要的命题意图,最能体现出公务员职位的特殊性。

以第1题为例,考生应当看到“通过立法要求子女关心、看望老人”的时代背景,即老龄化迅猛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精神健康权益屡遭侵犯,应当认识到这一立法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年人精神健康权益的重视。如果答不出这一点,就说明考生的理论政策水平有限,看问题比较肤浅,难以满足机关工作的需要。

再以第2题为例,考生应当看到金融危机既是“危”,又是“机”。言其“危”,是因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广东省经济“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暴露出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整体竞争能力较弱、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硬伤;言其“机”,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将促使我国特别是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转“危”为“机”的关键,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由“生产加工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考生对该题的回答,如果上升不到这个高度,则同样暴露出理论政策水平不高的软肋。

评分标准

命题人的意图,往往直接决定考官的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考官也会结合自身经验,综合考生在现场的总体表现进行评分。抛开举止仪表、语言表达、情绪控制等外在形式,单纯从答题内容上来看,主要的评分标准有以下四项:

一、准

即破题要准。所谓破题,指每道题目在回答时的前几句话;而所谓破题要准,即要求考生应当开门见山,直接将命题人的意图、考官最想听到的观点阐述清楚。在面试破题方面,考生常犯的错误有两个:第一,没有破题,大多数考生或机械重复题目,或铺垫叙述过长,给考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抓取考生答题的重点和关键;第二,有破题,但没破准,不少考生要么答非所问,没有就题干设置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回答,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要么破题观点错误,违背了命题人的意图和考官评分的标准。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某地方政府将‘孝顺父母’作为公务员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社会热议,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对此,你怎么看?”

显然,这道题目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考生要明确表态是否支持该做法。然而,在答题时,不少考生都避而不谈、避重就轻,大谈特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就犯了“没有破题”“没有观点”的错误。也有考生一上来就质疑这种做法是作秀,表示了反对意见,这就犯了第二种错误,即有破题,但观点错误。从命题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道题的考查重点是考生能否认识到这一做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这一做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破题表态还是要肯定该做法。

二、透

即抓住本质。热点类试题大多归属于综合分析类题型,自然也要重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为了考查考生能否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命题人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细小、零碎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考查,此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变得尤其重要。在面试考场上,如果有两位考生的综合表现不相上下,那么谁抓住本质的能力更强,谁的得分也就更高,胜负之分,就在于此。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春节来临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向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消费券。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情况下,多数考生凭直觉都会觉得此举甚好,应予以支持和赞许。这种破题固然不错,观点鲜明,立场正确,不过却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很难形成答题特色和亮点。此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变得尤其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向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有助于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让大家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这其实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关爱困难群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这才是这一举措的本质意义。

三、实

即结合实际。命题人在命制题目时,会刻意选择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典型性的焦点事件。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就应当遵循“从事件中来,到事件中去”的基本思路和准则,既要提炼出事件背后的本质,也要能够密切结合事件进行阐述和分析。然而,有不少考生忽略了这一准则,在答题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大、全”,满口空洞的政治理论,脱离题干中的社会事件,变成了“空对空”的理论阐述,使考官如坠云里雾中。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现在,很多大学将四年课程改为三年或者三年半,剩下的时间则让学生找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在回答这道试题的过程中,考生务必要点明本质“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要表明立场“此举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益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值得提倡”。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考生还要密切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脱离社会需要、忽视能力培养、职业教育滞后等问题,就如何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有效破解就业难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四、清

即逻辑清晰。对一道题目的完美回答,既需要有准确、深刻、充实的内容,也需要有清晰、完整的逻辑框架。一般情况下,热点类试题都遵循“总——分——总”的逻辑框架,从这个角度看,有点类似于申论作文的写作结构。只有这样,考生才能以最清晰、最完整的方式,向考官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减轻考官的评分压力。

作答热点类试题常见错误

多数考生对热点类试题比较犯怵,尚未开始答题便棋输一着。其实,大家在备考过程中,在明确命题意图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只要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实战经验看,考生常犯的错误主要有如下两类:

庸俗辩证主义

如前文所述,考官评分的第一标准,便是一个“准”字,要求考生不仅要有破题,还必须要破准题,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实际上,多数考生都很难在极短的时间里,对某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具有一定争议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不少考生都选择这样破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这就是典型的庸俗辩证主义,看起来好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严重的套路化答题法,是考官深恶痛绝的一种破题方式,用这种方式破题,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里需要破除一个误区,许多考生将辩证法等同于“凡事都要辩证地看”,从科学辩证法滑向了庸俗辩证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分析问题的过程是两点论,要用全面、联系、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但在分析结束后,必须有一个具有明确倾向性的结论。

譬如鸦片战争,一方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启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另一方面它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制度和观念,加速了中国打破封建主义、走向现代社会的步伐。但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得出结论——“对于鸦片战争,我们要辩证地看”,而必须看到,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最终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个结论就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言及于此,有些考生深感困惑: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现象或具体事件,判断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快速、直接、准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其实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凡是有利于人民的,我们就要坚决拥护;凡是不利于人民的,我们就要坚决反对。

(二)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这“三个有利于”视作判断是非曲直的主要标准。

(三)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凡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我们就要支持;凡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我们就要反对。

(四)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标准,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当作判断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

这四个标准形同而神似,无一例外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者,我们就应该给予支持;凡损害人民利益者,我们就应该明确反对。拿着这条标准,就可以对一切社会热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有这样一道真题:

“某市为方便群众办事,设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关于“马上就办办公室”,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支持者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反对者认为此举涉嫌作秀。应当指出的是,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理由都没有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群众意见很大,设立“马上就办办公室”虽然不能治本,但却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杜绝慵懒之风”的决心和意志,这是最本质的意义。可见,此举确实顺应了群众呼声、维护了群众利益,应予以充分肯定。

万能对策

热点类试题在答题过程中,常常需要谈对策和建议。不少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由于思考时间有限,对政策的理解水平不高,往往倾向于使用万能对策。最常见的万能答题套路是:“针对……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加强思想教育……;第二,要强化监督管理……;第三,要完善法律法规……”这种答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严重脱离实际情况,没有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容易形成套路化,给考官造成严重的心理疲惫和厌倦烦躁之感,对评分非常不利。

在提出对策和建议方面,考生应当坚持“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这三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我们既要针对具体事件中的具体问题,也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来谈对策。比如前文谈到的“马上就办办公室”,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那么在谈对策时,就应该针对“流于形式”这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再如前文谈到的“保障老年人精神权益”,应该就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这一政策精神,谈谈具体的对策建议。

可行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提出对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政治方面,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等基本国策,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经济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经济成本,满足“花小钱,办大事”的要求;在伦理方面,要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在技术方面,要具备实施的技术支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可行性,这也是决定对策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比如当前我国“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养老难的问

题比较突出,在谈对策建议时,不能谈“取消计划生育政策,防止出现‘失独老人’”,因为该对策直接违背了计划生育国策,不具有政治可行性。

操作性原则要求我们提出的对策要尽可能具体,避免假、大、空现象。比如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就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广大公务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种表述虽然规范,但和题目结合不够密切,略显空洞,不够具体。在答题时,应尽量具体一些,比如可以谈“简化办事流程,在政务服务大厅的显要位置,设立办事流程指南,就各个业务的流程和细节进行详细说明,方便群众快速办理;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平台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上网办理各项事务,节约群众时间,提高服务效率”,这样就显得比较具体。

热点类试题解题思路

大多数考生都认为热点类试题答起来很困难,没有思路,所以在面试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构思答题思路。其实不然,热点类试题的答题思路相对比较固定,恰恰是最容易掌握的,在面试过程中,时间不应浪费在构建答题思路上,而应放在构思答题要点上。

总体思路

无论考查何种热点事件,答题思路都应遵循“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看似简单,但不少考生恰恰在这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比如,有考生学习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答题思路,好像也可以应对一些题目,但要想使用这个答题思路,却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题干中的社会热点是负面的、消极的、存在问题的,否则就很难使用。

比如2011年国考真题:

“温总理就十二五规划向农民、工人等群体征求意见。对此,你怎么看?”显然,本题考查的并非是负面的社会现象,也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现象。既然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那么分析和解决问题,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考生们应该特别注意:观点和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隐藏在题干和热点事件背后的,一定是命题人的核心观点,而不是问题。而热点分析,就是要抓住热点事件背后命题人的核心观点,结合题干中的具体事件及自己的背景知识,对这一核心观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阐述,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路之妙,存乎一心。“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的思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热点和题干要求,灵活变动。

一、根据热点性质进行灵活调整

在命题过程中,命题人选择的热点,大致有如下三种类型,而不同类型的热点,答题思路也会有所微调。

(一)积极型

此类热点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属于正面事件。比如前文谈到的:“温总理就十二五规划向农民、工人等群体征求意见。对此,你怎么看?”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温家宝总理对普通民众的关心和重视,也体现了打造“阳光型”“民主型”政府的决心和意志,是转变政府执政理念、维护群众主人翁地位的生动体现,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有道真题:“最近,社会上出现了‘最美现象’,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请谈谈你对‘最美现象’的看法。”显然,“最美现象”折射出的是我国当代社会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与道德观念,是典型的“正能量”。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点明事件所折射出的本质意义。

(2)论证观点:阐述事件的重要性、必要性或积极意义。

(3)落实观点:谈谈从事件中获得哪些启发。

【例】最近,社会上出现了“最美现象”,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请谈谈你对“最美现象”的看法。

(二)消极型

此类热点具有负面、消极的特征,主要是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矛盾或问题,更多的是反面案例。比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有道面试真题:“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2%~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政府提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该题的意图和导向非常清楚,要引导考生反思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的问题。因此,该现象可定义为负面现象,属消极型热点。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2)分析影响:谈谈消极型事件的不利影响或后果。

(3)分析原因:分析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

(4)提出对策:就如何解决问题,谈谈对策和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原因和对策要详略得当。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重点分析了原因,则对策可概括性地简单谈谈。反之,如果想重点谈对策,原因则可以简略地谈。如果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原因和对策都讲得非常详细,甚至一一对应,则会给考官留下“语句重复”“说车轱辘话”的不良印象。

【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2%~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三)争议型

如果说积极型或消极型事件都有比较明确的结论的话,那么争议型事件就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类型。在命题上,它常常出现“引起社会广泛争议”或者“有人认为……但也有人认为……”等比较明显的争议型词汇。此类题目的精准破题,应该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做出明确的结论。比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某地方政府将领导干部的手机电话公布于众,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你怎么看?”从题干信息来看,这就属于典型的争议型热点事件。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要坚持重点论,表明自己的倾向性。

(2)论证观点:要坚持两点论,辩证分析争议双方的合理性,但要侧重分析自己倾向的观点。

(3)落实观点:针对自己的倾向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例】某地方政府将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公布于众,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二、根据提问方式进行灵活调整

面试是考生和考官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必须要注意每道题目的提问方式,适当地对答题思路进行调整,避免套路化。

(一)影响型

此种题型要求考生重点分析热点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还有可能是辩证的。在此情况下,原因和对策不是答题重点。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从题干信息来看,它要求我们重点阐述螺丝钉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积极影响。再如“现在教育部号召大学生开展一次‘感恩行动’,即利用假期为父母做一顿饭、倒一杯酒、磕一个头。请问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从题干信息来看,它要求考生重点分析此举的合理性(即积极影响)与不合理性(即消极影响或不足),也属于影响型。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重点就积极影响(意义)或消极影响(后果)进行表态。

(2)论证观点:进行全面、辩证、有重点的分析。

(3)落实观点:简单谈谈对策和建议。

【例】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原因型

而有时候,命题人会特别要求考生重点分析热点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此时,危害和对策都不是重点。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喊苦喊累,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对此,你如何看?”题干信息明确限定了分析的对象:年轻人喊苦喊累的原因。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点明主要原因。

(2)论证观点:结合事件和背景知识,分析并阐述原因。

(3)落实观点:简单谈谈对策和建议。

【例】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喊苦喊累,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对此,你如何看?

(三)对策型

此类题目侧重于要求考生站在政府或公务员的角度,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或措施。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会出现“怎么办”“怎么做”“谈谈你的对策和建议、措施”等提示性词汇。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以前当县长的时候是‘没时间睡觉’;现在当了县委书记是‘睡不着觉’。在权力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发展的压力、社会稳定的压力、抵制腐败的压力……有人慨叹,县委书记也是一种‘高危职业’。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一说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应该怎么做?”该题实际上有两问,第一问要求针对“县委书记也是一种‘高危职业’”谈看法;第二问要求谈谈措施,即回答“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应该怎么做”。由于第一个问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明显的暗示,说明县委书记确实是“高危职业”,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因此第二个问题才是重点。再比如有道面试真题:“现在机关新进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或者束手无策,或者采用的方法简单生硬,这直接影响了机关工作的效能。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这是典型的对策型热点问题。

【解题思路】

(1)提出观点:阐述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原则。

(2)论证观点:简单分析原因即可。

(3)落实观点:重点谈3~4个建议。

【例】现在机关新进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或者束手无策,或者采用的方法简单生硬,这直接影响了机关工作的效能。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提出观点

如前所述,热点类试题的破题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精准破题、直接把话说到考官的心坎儿里去呢?其实,公务员面试本身的设计非常科学,命题人的意图一般都要通过题干来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给考生,再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政策等背景知识,考生即可准确地提炼出破题点。因此,掌握一定的破题方法至关重要。

对于热点类试题,在提出观点部分建议采用三种形式:

一是根据基本的判断标准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

二是背景概述(点明问题本质),然后表明观点;

三是通过抓取和分析关键词汇,揣摩并领会命题人的意图,表明态度或点明本质。

一、四个基本判断标准

考生作答热点类试题时,在提出观点部分一般要包括表明态度和点明现象本质两部分。在表明态度时,我们通常要对一个社会现象或政策做出肯定、否定或辩证地看待等论断,只有判断准确才能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因此,我们建议考生采用以下四个基本判断标准,避免提出的观点出现方向性偏差。上文已提及判断标准,这部分的表述虽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更为具体、实用:

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比如:“面对媒体对政府工作的质疑,某领导说‘你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这引起了广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显然,面对此道试题,我们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标准,该领导的话明显违背了此原则,因此我们要予以否定。

二看是否符合执政理念,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五个统筹等。

比如:“国家发改委出台一个有关节能的通知,实行‘135’法,要求公务员从家到单位上班一公里内步行,三公里内骑自行车,五公里以内坐公交车。对此,你怎么看?”

这项规定旨在节能环保,符合国家五位一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应表示支持。

三看是否符合现行的政策法律。

我们发现有一个基本规律,称之为“两个凡是”——凡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往往是支持的;凡是地方政府的决策,往往是辩证的。所以,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对于中央的政策,更多侧重于意义和实施方面;对于地方的决策,更多侧重于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请记住,这里说的是“往往”,并不是“绝对”。

比如:“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对此,请你谈谈看法。”对于这种利民的国家政策,考生要表示支持和肯定。

四看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比如:“对于空巢老人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对此,你怎么看?”这个条款符合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表示支持。

二、归类提炼

在点明本质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归类提炼法,即把题目中涉及的具体事件归类到大的领域中去,从而看到它的本质。例如,“幼儿园入园难”、“择校问题”、“异地高考”以及“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等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教育不公平现象。考生在平时要对众多热点现象多做归纳总结,如“构建责任法制服务型政府”“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社会专题。

三、抓取关键词汇

关键词分析法的核心,就是要抓住题干里的关键词汇,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对关键词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抓住题干里的主要矛盾,从而完成破题。

题干里的关键词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题干中明显的关键词汇,如作答对象、作答方式、作答重点及其他提示性词汇;另一类是隐藏在题干背后的关键词汇,即命题背景,如大政方针政策、时代背景、相关热点等。

将明显的关键词汇与潜在关键词汇结合起来,分析命题人对关键词汇的倾向性看法,从而构成自己的破题点。具体流程见下图:

【例1】现在,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大多认为现实工作不理想、难以适应,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对此,你怎么看?

【破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汇。题干中围绕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突出了“理想”与“现实”这两个关键词汇,这是明显的关键词,二者显然是矛盾的关系。潜在的关键词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步,抓住主要矛盾。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择业”比“择好业”更紧迫、更重要,前者属于现实层面的问题,后者属于理想层面的问题,显然,在2008年,现实问题比理想问题更急迫,解决工作的有无问题,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第三步,形成破题表态。包括两点:一是大学生这种状态是不理性的,不值得提倡;二是应当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参考答案】

【例2】对于当前有些高校开设公务员培训课程的现象,你有何看法?

【破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汇。题干中明显的关键词汇有两个:“高校”和“公务员培训课程”。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潜在关键词汇也有三个:“高校的使命”、“公务员考试热”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步,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高校”和“公务员培训课程”可知,高校的主要使命是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高级专业人才,而迫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公务员考试热的推动下,又不得不开设“公务员培训课程”。显然,在“高校使命”与“公务员热”之间,坚守“高校使命”应当是主要矛盾。

第三步,形成破题表态。据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对高校开设公务员培训课程表示反对;二是揭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公务员考试热。

【参考答案】

【例3】某地推出了“市长接待日”,每个月安排一天时间,由市长亲自接待信访群众。有人认为市长应该管大事,不应该事必躬亲。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破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汇。题干中出现了“市长”“接待信访群众”“管大事”这三个明显的关键词汇,显然,围绕“市长”的工作,“接待信访群众”和“管大事”构成了一对矛盾,破题就须从这一矛盾入手。结合背景知识,深挖“接待信访群众”这个关键词汇,不难发现,现在有不少地方在信访工作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越级信访,给地方政府开展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信访部门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普遍,未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第二步,抓住主要矛盾。按道理说,市长应该“管大事”。但是,究竟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呢?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信访工作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自然不算小事,而是大事。在信访矛盾频发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地方官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步,形成破题表态。表态有两点,针对市长接待日,我们表示支持,并指出其背后体现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或“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针对有人认为市长应该管大事,我们表示反对。

【参考答案】

【例4】新华社播发了温家宝同志的一篇署名文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第二天,温家宝同志就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错误——岩石学分类中的“火山岩”应为“变质岩”,亲笔给新华社总编室写更正信,并在信中向广大读者致歉。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破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汇。题干中明显的关键词汇有四个:分别是“温家宝”“细节错误”“更正”“致歉”,谈的是温家宝同志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结合背景知识,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前个别地方领导干部,在犯了错误以后,不是想办法争取群众谅解并及时弥补,而是抡起了“无视”“狡辩”“封杀”这三板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二步,抓住主要矛盾。在题干中有两组矛盾性词汇,一组是“温家宝”,另外一组是“更正”“道歉”。矛盾的一方是身居总理一职、日理万机的温家宝同志,另外一方则是自然科学知识。显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比总理更重要!而温家宝同志面对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更正并道歉,则体现出“责任”二字之可贵。

第三步,形成破题表态。此举体现了温家宝同志强烈的责任心,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参考答案】

【例5】科学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可在对高三学生未来期望的职业调查中,科学家没有进入前五。对此,你怎么看?

【破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汇。题干中明显的关键词汇有三个:分别是“高三学生”“科学家”“创新型国家”。结合背景知识,我们知道创新型国家是党和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持续进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步,抓住主要矛盾。围绕“科学家”,有一组矛盾:一方面,科学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高三学生不愿意做科学家。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科学家”是主要矛盾。因此,在命题人看来,高三学生不愿意做科学家必然是负面现象,换言之,命题人希望我们重点谈谈如何引导高中生投身科学事业。

第三步,形成破题表态。一是该现象是负面现象,应予以重视;二是要引导高中生投身科学事业。

【参考答案】

至此,我们已经解决了热点类试题的答题及破题思路,完成了该类型题目答题最关键的任务。不过,仅有答题思路和破题点是远远不够的,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务,剩下的三分之二任务,是如何有效地论证观点和落实观点。分析得当,可以使答题要点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落实完美,可以使答题立意更加深刻,内容结构更加完整。如果说思路如骨架、破题如大脑,那么分析就是血肉、落实就是发肤。下面,我们将就如何通过有效论证和落实来丰富答题内容进行逐一讲解。

论证观点

在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时,我们常用的论证方法是理论论证和事例论证等。不少考生反映,虽然自己知道应该采用这些论证方法,但是在具体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或是内容空洞,空谈几句便只能草草结尾。针对这个普遍性问题,我们建议考生在分析问题时可以有效运用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主体分析法和层面分析法等方法,这既可以扩展论证的角度与层次,有效克服内容空洞单薄的弊病,又可以保证论证得全面、丰富。

一、理论与事例相结合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比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事例论证是一种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结论的推理形式。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在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则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在面试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论证稍显枯燥,缺乏事实依据;而单纯的事例论证稍显松散,缺乏理论高度。若能将理论与事例论证相结合,既有理论作为支撑,又有事实论据可以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