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_章熙春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_章熙春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_章熙春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_章熙春

2010年第13期

科技管理研究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a g e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2010N o .13

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10-03-25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13-0079-0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章熙春,马卫华,蒋兴华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打下了基础。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s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Z H A N GX i c h u n ,M AW e i h u a ,J I A N GX i n g h u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D i v i s i o n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a n g z h o u 510640,G u a n g d o n g )A b s t r a c t :U n i v e r s i t y i s a n e s s e n t i a l p a r t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t b e c o m e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t o p i c i n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t o e v a l u a t e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a n a l y z e di nt h i s p a p e r ,

a n da n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o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b y u s i n g t h e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M o r

e o v e r ,v a r i o u s 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e s a r e d e e p l y a n a l y z e d ,w h i c h l a y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t o f u r t h e r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重要的技术创新源,O E C D 研究表明,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大学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除培养人才外,主要通过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活动而实现。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把握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科技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对正确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实践,尝试提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抛砖引玉。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分析

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及构成是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

内外相关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

:

第一,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角度,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看作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高校

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2][3][4][5]

第二,借助创新系统的观点,从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角度,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视为以高校中从事知识创造、技术研发人员为主体,利用、整合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资源与功能,以基础学科、技术科学的知识创造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为目标的一

种活动过程及结果[6]

第三,从高校的社会职能来考察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认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重在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方面的能力,主要承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等方面的社

会职能[7]

本文认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遵循自身的教育规律,而且也要遵循科技发展的逻辑规律及市场化经济规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

章熙春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的理解应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状况,既能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高校作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部门所具备的社会职能。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是高校通过科技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根据国家及地方科技、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将研究开发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科技进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状态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评价既要充分考虑其现有实力,又要充分考虑其潜在能力;既要考虑其作为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更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社会功能,其测度应建立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而且这些指标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的[8]。本文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2.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全面、系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公正、有效性,这就直接涉及指标构建遵循的原则问题。本文主要本着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与动态连续性的原则对指标进行选取和设计。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取的指导思想,是引导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可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传达“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哪些方面不作要求”等导向性信息。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明确目标,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在保证高校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兼顾国家、社会对高校的需求,有力地把自身的发展和与地方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高校发展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促进高校的发展。

(2)系统整体性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为核心,紧紧围绕研究目标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各指标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3)可操作性原则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评价对象不同,科技创新所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同,指标的选取要在较准确反映不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性指标,力求数据的可操作性,易于获取,便于量化。

(4)动态连续性原则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客观反映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指标选取时,应做到静态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水平,利用动态指标预测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前景。

2.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在借鉴国内外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9]-[10],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起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高校为研究样本,构建出了如表1所示的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成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外界环境支持能力等6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共分成科技创新人力、科技活动机构、科技投入经费、科研项目情况、基础研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获奖、科技论文、科技著作、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创新人才扩散、应用基础研究、试验开发、设计制造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服务项目、专利出售转让、技术转让、自办科技产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科技经费投入、地方科技需求等23个二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又细分为77个三级评价指标,具体详见表1。

表1 2002—2006年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及统计数据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

(U1)科技创

新人力

(V1)

X1: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人)3119432089386904185344629 X2: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数(人)2955130374351383796641421 X3:高级职称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78449113108631159512734

X

4

:研究与发展人员数(人)1418415003131551375413856 X5: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人年)76807864788782478315

X6:成果推广服务人员数(人)33892922188227912947

X7:成果推广服务全时人员(人年)18721841112816751769

80

章熙春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续上表

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活动机构(V 2)X 8:科技活动机构总数(

个)298

322

129

156

171

X 9:机构研究与发展人员数(人)35363261237123803568X 10:机构承担科研项目数(项)39493592259035064195X 11:机构科技投入经费(千元)248184301593281404356556426710及基础能力

(U 1)

科技投入经费(V 3)X 12:科技投入总经费(千元)782089959852129692417151941708759X 13:专业科技人员费(千元)235430310175356981405864418008X 14:专业科技业务费(千元)301579383380474353683045688978X 15

:固定资产购置费(千元)100729144869317693476839406753科研项目情况(V 4)X 16:获各类科技项目数(

项)73858253101671163713148X 17

:获各类科技项目总经费(千元)415417468244766093839487862155基础研究(V 5)

X 18:获基础研究项目总数(项)24732696417749645516X 19:投入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数(人)23702418362042644058X 20:参与基础研究研究生数(人)22421798274245275141X 21:基础研究项目拨入经费(千元)7508283074245591343776335059X 22:实际投入基础研究经费(千元)131156133419146872211863193081知识创造

能力(U 2)

发明专利

(V 6)X 23:发明专利申请量(件)3324408337901176X 24:发明专利授权量(件)69123289265313科技成果获奖(V 7)X 25:国家奖(项)34693X 26:各部委科技进步奖数(项)2028475625X 27

: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项)8795136146169科技论文(V 8)X 28:发表论文总数(

篇)1731019153257102704230494X 29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篇次)17102364291149476110X 30:国外学术期刊论文数(篇)13241753234527273260科技著作(V 9)X 31:出版科技著作数量(部)247770500435420X 32

:出版科技著作字数(千字)9001019129915683595623110048学术交流(V 10)

X 33: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3241417171X 34: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人数(人次)12191603415644925823X 35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数(篇)6271139308329353130知识流动

能力(U 3)

合作研究

(V 11)X 36:国际合作研究派遣人数(人)418582105112871299X 37:国际合作研究接受人数(人)10926586511992957X 38

:鉴定国家级合作项目数(项)179352713创新人才扩散

(V 12)

X 39:毕业各类研究生数(人)153244546222912010838X 40:毕业大学生数(

人)84696105533125229157082196036应用基础

研究(V 13)

X 41: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总数(项)

42444754522057246607X 42:投入应用基础研究人员数(人)38764320447643414559X 43: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生数(人)21892211316539414974X 44

:拨入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千元)323947253772408868409613428509X 45:投入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千元)129225146906247074266482255628技术创新

能力(U 4)

试验开发

(V 14)

X 46:试验开发项目总数(

项)6788037709491025X 47

:投入试验开发人员数(人)695767670556617X 48:参与试验开发研究生数(人)312445315652723X 49:拨入试验开发项目经费(千元)51314810531116348609898587X 50

:实际投入试验开发经费(千元)2487044053748135715954943设计制造(V 15)

X 5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

项)119163227274298X 5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项)96108151150238X 53: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项)36683122X 54: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

项)33045科技成果推广应用(V 16)X 55: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数(项)8281214111213811790X 56

:科技成果推广拨入经费(千元)5789893803130457233149215991X 57:科技成果推广投入人员(人)67498661710691092科技服务项目(V 17)

X 58:科技服务项目数(

项)955984113113941671X 59:科技服务项目拨入经费(千元)144526132393124955203029261821X 60:投入科技服务人员数(人)102072636791871科技成果转化能力(U 5)

专利出售转让(V 18)X 61:专利出售合同数(

项)1215241319X 62

:专利出售合同总经费(千元)166381964212421608016315X 63:专利出售实际收入(千元)61588705341335606279技术转让(V 19)X 64:技术转让合同数(

项)1462151287173X 65:技术转让合同总经费(千元)12398923480559135904148303X 66:技术转让实际收入(

千元)3091263181238092647819634科技产业(V 20)

X 67:自办科技产业收入总额(

万元)152574.12

181404.50

182937.84

192700.87

168574.72

81

章熙春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续上表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V21)X

68

:地方国民生产总值(亿元)13502.4215844.6416039.4622366.5426204.47 X69: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元)619973428774.75982110829 X7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201.611315.52141918072179

科技创新环境

支持能力(U

6)

地方科技经

费投入

(V22)

X71:地方R&D投入经费(亿元)156.4179.8211.2243.8313

X7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百万元)577056586537837710410

X7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3.793.343.533.664.08

地方科技

需求(V

23

)

X74:高新技术企业数(个)2013299613403168313829

X75:高新技术总产值(亿元)4532.336611.188963.5310300.2712975.46

X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998.681560.681794.332249.592836.1

X77: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684532805729.9572650.911124739.81070257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

3.1 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

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保障能力,是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金以及软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需要长期沉淀才能够形成。在本文构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力、科技活动机构、科技投入经费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15个三级评价指标。

3.2 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有人称知识创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没有知识的获得就没有创新,知识创造能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高校是国家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的核心部分,承担系统中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转移及部分技术创新的功能,鉴于高校在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高质量的知识创新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责,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本文构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高校知识创造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基础研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奖励、科技论文、科技著作等6个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17个三级评价指标。3.3 知识流动能力

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推动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知识流动,尤其是促进知识在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知识流动是否活跃,将很大程度影响到科技创新系统的优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流动的水平反映了区域企业对知识需求的程度、对创新的实施成效和知识流动基础设施的水平,知识流动频繁,区域才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新发现的知识、新方法、新理论若只是留在大学的课堂里,将不能完全体现高校知识创新的真正价值,因此,知识流动能力也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重要的方面。高校知识流动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分成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创新人才扩散等3个二级指标,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可以更新高校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促进高校知识的不断创新;通过创新人才的扩散可以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实现知识创新的有效传播。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8个三级评价指标。3.4 技术创新能力

在国家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分工中,企业直接将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是国家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就我国科技创新现状而言,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大部门企业不能够完全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承担起技术创新的全部职能,因此,技术创新是我国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能,技术创新能力也是高校科技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技术创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技术创新看作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对于高校来说,技术创新即是高校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反映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本文构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试验开发、设计制造等3个二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14个三级评价指标。

3.5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5]。本文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指高校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转移的行为和活动,通过成果推广、专利出售、技术转让、科技企业孵化等表现形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强弱集中反映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能力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82

章熙春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的经济效益状况,反映了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成的程度。本文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分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服务项目、专利出售转让、技术转让、科技产业等5个二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13个三级评价指标。

3.6 科技创新环境支持能力

科技创新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外界的环境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可以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高校潜在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主要体现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投入科技创新的经费及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为此,本文将高校科技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分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科技经费投入、地方科技需求环境等3个二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下共分成10个三级评价指标。

4 总结与展望

全面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明确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外界环境支持能力等方面构建出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全面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为开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其后,作者将借助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利用本文所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广东高校为样本,对其科技创新能力做出客观评价,以期为指导和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树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目标导向,制定高校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借鉴。

注释:①数据来源:《200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3年广东省科技年鉴》、《2004年广东省科技年鉴》、《2005年广东省科技年鉴》、《2006年广东省科技年鉴》、《2007年广东省科技年鉴》以及《2007年广东统计年鉴》等。

参考文献:

[1]程丽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8(1):80-82.

[2]吕海平.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D].

[3]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

济,2006(5).

[4]闫海燕.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

学,2001.

[5]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

学,2004.

[6]孙孝科.高校科技创新:意蕴与系统结构[J].广西社会科学,

2006(1):6.

[7]闫海燕.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研究[D].硕士毕业论

文.

[8]叶义成.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

版社,2006:76-94.

[9]方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23-72.

[10]童桦,唐慧君,唐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技术

与创新管理,2005(05):30-32.

作者简介:章熙春(196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管理、科技产业研究等。

(责任编辑:廖政权)

(上接第87页)

[8]刘传哲,王艳丽.我国技术效率省级差异因素———基于随机前

沿技术的实证研究[J].科技导报,2006(12):14-18. [9]刘伶俐,李建华.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我国区域研发资源配置效

率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39 -44.

[10]梁彤缨,陈修德.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广东省大型工业企业科

技活动效率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3):393-398.

[11]GE B A T T E S E,TJC O E L L I.A m o d e l f o rt e c h n i c a l i n e f f i c i e n c y

e f f e c t s i n a s t o c h a s t i c f r o n t i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f o r p a n e l d a t a[J].

E m p i r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s1995,20(6):325-332.

[12]GEB A T T E S E,TJ C O E L L I.F r o n t i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s,t e c h n i-

c a l e f f i c i e n c ya n dp a n e l

d a t a:W i t ha p p l i c a t i o nt op a d d yf a r m

e r s i n

I n d i a[J].J o u r n a l o f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a l y s i s1992,3(6):153

-169.

[13]张军,吴桂荣,张吉鹏.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

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4]DTC O E,EH E L P M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DS p i l l o v e r s[J].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1995,39(5):859-887.

[15]A L B E R TGH U,G A R Y HJ.R e t u r n s t o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h i n e s ei n d u s t r y:E v i d e n c e f r o ms t a t e-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B e i-

j i n g[J].C h i n a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2004,15(1):86-107.

[16]DF R A N T Z E N.T h e c a u s a l i t y b e t w e e n R&Da n dp r o d u c t i o ni nm a n u-

f a c t u n i n g: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i s a

g g r e g a t e p a n e l d a t as t u d y[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v i e w o fA p p l i e d E c o n o m i c s2003,17(2):125

-146.

作者简介:曹茂峰(1979-),男,汉族,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责任编辑:廖政权)

83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泉政文[2017]36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20 【实施日期】2017.03.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施 意见 (泉政文〔2017〕36号 2017年3月2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意见》(闽政〔2016〕37 号),提升在泉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服务地方发展,为我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高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对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的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按照我市扶持科研平台有关政策给予补助。高校、科研机构应制定扶持平台建设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平台的投入,为平台建设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二、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 对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不申请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由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决策,报主管部门备案,不再进行审批。简化高校、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等审批手续,对高校、科研机构申请政府投资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并联审批方式,在15个工作日内审批办结。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改委、住建局、国土局、环保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将其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把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纳入科技创新考核和绩效评估范围,对经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为良好等级以上的科研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市科技局给予运行费用奖励补助。运行奖励补助经费主要用于科研仪器设施运行、人员培训、工作经费和相关人员奖励。人员奖励经费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探索推广“创新券”,对人才使用仪器设备、购买科技服务、进行创业孵化等定向补贴。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摘要]加快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点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内容简介: 要点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要点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要点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要点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要点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要点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

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来支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也要靠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共同合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那么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的抉择、时代的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毫无疑问, 21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度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努力塑造各自在21世纪的形象。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 二、培养科学意识,训练思维方式 (一)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 (二)培养科学意识 1.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教师在引导青少年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进行无神论教育,分析各种迷信及宗教的本质,认清无神论在社会发展中积极意义,这些对于形成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技活动中,联系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联系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要等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观念 结合科技活动,让青少年感受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认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引导他们关注科技新成就,关心 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明确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3.科学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青少年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的教育,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 4.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是现代意识产生的基础。关于人的现代意识与现代素质,国际上研究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求变化,敢于创新与改革;重知识,尽可能地取知识;守时,准时,时间观念强;工作讲效率;讲民主,思路开阔,大脑开放;有自信,讲信用,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负责;相互了解,尊重

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的研究

主要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的比较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以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经费、科技人力资源、基础研究以及专利与应用研究等几个基本要素出发考察了主要OECD国家中高校发挥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职能机制的特征。得出四点启示,一是高校研究经费的非公共化的影响;二是“20-24岁”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对知识传播的指示作用,三是美国式大学主导的基础研究模式的优越性,四是专利法对科技创新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高校,OEC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取代劳动和资本投入,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索洛(Solow)的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方法,用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研究技术进步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内在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作为后者的一种主流分析方法,也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1]、[2]。 高等教育系统(在下文中我们将简称其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由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不仅拥有众多的科技发达的成员国,而且还将“科学与创新”(Science and Innovation)作为其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还提供专业的具有较高可比性的“教育与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科学、技术与专利”(Science, Technology and Patents)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着重比较OCED成员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几个基本方面,为较全面地认识典型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特征、提出改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可行的建议奠定一定的基础。 1. 研究经费 毋庸置疑,研究经费对于高校来说是“营养的血液”,是发挥其知识创新与传播作用的基础。以往的观点都容易直观地认为高校从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公共事业机构获得的研究经费越多就越能促进高校的科研活动,越能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作用。从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合理地调节研究经费的来源比例,不仅可以强化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作用,还可以大大促进高校的知识传播作用。 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很多OECD国家中的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面临公共研究经费越来越紧张的问题。科亨(Cohen)等人1998年的研究[3]中显示,在数据可比的基础上,美国政府为高校中的全职科研工作者提供的联邦科研基金在1979年至1991年期间减少了9.4%,斯卢特和里萨(Slaughter和Leslie)在1997年的研究中[4]也指出,美国州政府为高校提供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总收入中的比例也从1980年的将近46%减少到了1991年的略高于40%,联邦政府的经费支持比例在同期也从12.8%减少到了10%。此外,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减少了政府对于高校的研究经费支持。我们从OECD提供的“2001年科学与技术统计”数据库(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s (BSTS) - 2001 edition)[5]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在这里,我们给出了法国1994~1999的详细数据(见表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县场、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政府引导性投入效应难以对各个层次上的企业发挥作用。 (三)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中分布少,特别是面多量广的中小企业中科技人才更少,高新技术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足,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投入引导、沟通协调、信息传播,以及咨询、招标、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县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难度。如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虽财政、科技部门已作了广泛的宣传,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执行比较困难,在部分企业不易落实。 二、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增强县场竞争力的客观选择,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切实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力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标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

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86人中,有185人的研究成果是合作完成而取得的,占总人数的64.7%。 (1)遴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在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858149.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第32卷第4期2011年7月 技术与创新管理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32No.4 Jul.2011 【创新论坛】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李文辉,林卓玲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科技创新能力受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软环境、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等的影响。在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指导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以三级指标系统、全面地反映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1)04-0325-03 Evaluation Target of Hi-tech Innovation Capac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LI Wen-hui,LIN Zhuo-ling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Abstract:The local universit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i-tech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ir hi-tech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funds and manpower investment,intangible innovation environment,basic conditions,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With the guidance of systems,science,openness,innovativeness and operability,the evalua-tion target of hi-tech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cludes innovative basis,innovative input and output,and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It systematically and largely reflec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by three-level target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valuation Target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并且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高校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评价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关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任务[2]。而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复杂性等“四高”特点[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高校内外部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和集成。王章豹、徐极巍 *收稿日期:2011-01-19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9jg50) 作者简介:李文辉(1980-),男,广东惠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工作.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 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 [收稿日期]2002-12-28 [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 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谷国锋1,滕福星2 (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 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