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

5.心理学流派

学派名称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构造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2.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 安吉尔 1.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2.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1.《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2.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

3.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2.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

1.提出潜意识。

2.人格结构的三层次:超我、自我、本我。

3.主张性欲论。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 皮亚杰 1.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2.心理学发展史“第二次革命”。

3.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1.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2.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策动心理学 麦独孤 1.强调行为的目的性,也称“目的心理学”。2.本能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6.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

(个性)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如,萨特说“人生来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4.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5.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的分配,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4)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第二节感觉

一、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5.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暗适应:(亮—暗)。明适应:(暗--亮)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月明星稀、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如:先苦后甜。

3.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使感觉发生变化。

4.联觉:一个刺激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看到红色就会感到热烈、看到蓝色就会感到清凉。

5.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6.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第三节知觉

1.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飞速—人对长时间估计变短,对短时间估计偏长。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似动现象。

(4)错觉:对事物的歪曲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选择性:对客观事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和强度律的规律。

(2)知觉理解性: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

(3)知觉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

(4)知觉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6.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第四节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3.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者回忆过程。

4.识记的分类:

瞬时记忆是人类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编码方式:图像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程环节。编码方式:(声像编码)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

5.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6.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进程不均衡,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遗忘的原因

学说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衰退说巴甫洛夫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詹金斯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5.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游览过“万里长城”

逻辑记忆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

第五节 想象

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2.想象的种类:

(1)按照有无目的性: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在居家装修前,对房间进行的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和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想象。

如,阅读小说《白鹿原》时头脑里出现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形象 。

创造想象:在头脑海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 如,鲁迅阿Q 塑造的形象。

(3)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消极的幻想就是空想。

3.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新颖性、深刻性。

4.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和调节功能。

第六节 言语

第七节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外部言语 言语

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

书面言语:正式性、开展性、计划性

独白言语:独自性、开展性、针对性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记忆分类

内容主题 保持时间 内容性质 情绪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运动记忆 做广播操 瞬时记忆 1秒钟以内 短时记忆 1分钟以内 容量7±2组块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 打篮球 意识类型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1.间接性:不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借助知识经验。如:天气预报、医生号脉

2.概括性:抽取本质特征和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如:看到“月晕而风”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进行。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分析--结论。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会诊。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结论。如:医生通过病人描述诊断病情。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朝一个方向,导出单一答案。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找出一种最佳解题方法。

发散思维:朝多个方向,形成多种答案。如:一题多解。老师提出“砖头可以当作什么来用”。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再造思维:按惯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练习题。

创造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教学改革。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来分析问题。

理论思维: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等为依据来分析问题。

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整体---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等。

综合:各个部分、各个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比较和分类

比较: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常讲“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分类: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理无理数。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把同类事物与现象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

如:对人的认识,抽出人类共性的特征,即会说、能思维、难制造工具等,舍弃会能吃饭、能喝水等。

概括: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如:对人的认识。人的共有特征—古今中外所有人。

(4)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用一般原理来解决问题。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如:学生掌握数的概述,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后,又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挺好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双可以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数的知识。

5.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对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的概括反映的思维形式。

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如:“毛笔”这个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形成的概念。

如:“好孩子”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成绩好”、“诚实”、“乐于助人”,都可称为“好孩子”。

关系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大小等。

(2)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直接判断:“灯是照明的工具”

间接判断:昨晚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

(3)推理: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归纳推理:则具体事物到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如:由铁、铜、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导电”的结论。

演绎推理:由一般规律到具体事物,即由一般到特殊。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虎是胎生的。

6.思维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第三章:情绪与意志

一、情绪和情感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通常叫心情,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冲突引起。如:范进中举。球场暴力。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如:突遇地震火灾时的反应。“急中生智”

3.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4.情绪的功能:适应、调控、信号和组织功能。

二、意志

1.意志: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都想要,只能择其一(更可行者)。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狗熊掰棒子

双避冲突:都不想要,必须择其一(损失小者)。如,前遇大河,后有追兵。前有狼,后有虎。

趋避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如,想吃糖又怕胖,想吃鱼又怕鱼刺。

多重趋避冲突:两事皆各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如,春节回家时间、毕业报考公务员教师等

4.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第四章:个性心理

一、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需要

1.需要是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奥尔德弗的三重需要理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三、能力: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一般与特殊;模仿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4.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思维力是核心。

5.智力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年提出---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自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G因素、S因素(一般和特殊因素)。

(3)吉尔福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和成果。

(4)卡特尔: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5)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元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

6.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美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

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力。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美国推孟翻译和修订。当今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提出“离差智商”。

(4)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非文字智力测验。

四、气质与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气质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气质理论

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古希腊希波克拉特)

体型说:体型决定气质。(德国克雷米奇尔)血型说:血型决定气质。(日本古川竹二)

激素说:内分泌腺决定气质。(美国伯曼)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4.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无好坏,性格有优劣。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和最稳定因素。

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7.人格特质说。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和个性(首要、中心、次要)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型;谨慎性。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2.社会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2)价值表现功能。(3)认识或理解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常见的有:升华、补偿、退行、转移、否认、移情等。

3.刻板印象:把群体特征归属某个人。晕轮效应:一俊遮百丑。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总体印象。近因效应:新近获得影响原来获得。投射效应:自己的认识转移到其他人。

4.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5.人际关系类型:

(1)美国心理学家舒茨三维理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2)根据外部表现:外露型、伪装型、内涵型。

(3)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4)根据基础: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6.群体的分类:

(1)根据构成原则: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2)根据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体。(3)根据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实属群体、参照群体。

7.群体凝聚力的正能量:(1)形成成员间的人际吸引;(2)加强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3)提高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8.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可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就是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

9.社会惰性:一起完成工作时,个人努力比自己单独情况下,努力少。

10.从众: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

从众三种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和不从众。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不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首先是学生的学,其次是教师的教。

2.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4.裴期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5.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6.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7.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廖世承: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师范院校开设课程。

7.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最近发展区;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

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机制:图式(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同化和顺应、平衡。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思维特点:靠感觉和动作来适应外部变化。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思维特点:①多维思维②思维具有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④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来解决问题。

2.思维特点: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命题组合能力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苏联)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

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奥地利)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

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第四节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斯.卡根)

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德)

二、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和性别差异上。

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广义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狭义学习:就是人类的学习。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1)以学习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是为了全面发展。(4)是为未来实践做准备的。

4.学习的分类

主体根据内容

我国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加涅学习的结果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奥苏贝尔学习性质与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阿瑟·雷伯学习的意识水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说实验基本观点

桑代克的尝试-

错误说饿猫“问题箱”实验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实质: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

3.联结的形成: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4.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

条件操作用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迷箱实验

(小白鼠)

1.人和动物的行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

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1.观察学习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2.模仿动机三个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学说实验基本观点

苛勒的完形——

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说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学习观:学习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提倡发现学习。

学生具有三种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1.学习分类:从学习的方式上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提出先行组织者技术。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2.学习过程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

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合作学习: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进行学习。

教师观: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2.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

3.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

4.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主张废除教师的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种类: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2)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3)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4)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按活动中作用大小分)

3.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

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2)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是一致的。

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效果不仅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关,而且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

6.学习动机的理论

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强化理论巴甫洛夫

斯金纳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具有5种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1.三个维度:三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3.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4.影响因素:成败的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7.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8.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概括水平及认识深度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不同表述形式分)

陈述性知识:是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借用方法间接推测的知识,说明“做什么”、“怎么做”。

例:有一把扫帚,告诉你它是扫地用的,是陈述性知识,告诉你如何使用扫帚扫地的就是程序性知识。

(3)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按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符号本身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例: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掌握了“鸟是有羽毛的卵生动物”,就学会了鸟的概念。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

例: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文学巨著。

(4)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按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

2.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3.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遗忘理论(——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抑制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第三节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2.种类:

(1)按性质: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相互干扰)。

(2)按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前-后);逆向迁移(后-先)

(3)按象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同一概括水平之间影响);垂直迁移(不是同一水平之间的影响)(4)按方式分:一般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在解决问题时候都会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态度。具体迁移(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学习中)。如:在证明题中我们学到了可以反证,然后在其他的证明题中我们都会想是否也可以反证。

(5)按迁移范围分:近迁移(迁移到相近的情景中);如把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法语上。远迁移:(迁移到不相似的情景中)。如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化学上。

3.早期迁移理论

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心理学的基础:“官能心理学”。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获

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相同因素说桑代克

伍德沃斯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之间有无共同因素。

共同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等。

概括化理论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关系转化说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现代的迁移理论

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

布鲁纳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

生的根本条件。

2.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

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

安德森

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情境式理论格林诺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四节技能的形成

1.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种类: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阶段形成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5.安德森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6.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7.高原现象: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第五节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程序性。

3.意义:(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促进教师的教;(3)适应发展。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如图)

5.认知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

复述策略: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为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组织策略: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6.复述策略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精加工策略方法:(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

(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8.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的策略。

9.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10.学习策略训练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

11.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12.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1)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2)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3)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13.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1)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3)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14.完形训练模式的步骤:(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细节;

(2)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的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

15.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1)总结,即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即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即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即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法。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酝酿效应、一般性障碍。

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5.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7.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8.创造性的思维训练:(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9.头脑风暴:由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

1.态度: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行为)成分。

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5.皮亚杰的品德发展三阶段论:(《儿童的道德判断》,对偶故事)

(1)前道德阶段(0-3岁)。(2)他律道德阶段(3-7岁)。(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6.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7.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正确的自我观;(3)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学校心理健康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2)个别咨询和辅导。(3)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3)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谈话法、咨询面谈、建立心理档案、角色扮演、班级和小组讨论。

6.心理评估的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调查法。

7.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对待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8.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

(2)系统脱敏法:南非精神病专家沃尔普创立。

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放松训练;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3)认知疗法。常采用的技术: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

(4)来访者中心疗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

主要技术:①真诚交流的技术。②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③促进共情的技术。

(5)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提出):错误的思维方式或非理性信念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合理情绪疗法的实质原理,就是通过帮助求助者克服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一理论被称为ABC理论。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韦斯勒):绝对化要求、过份概括化、糟糕至极。

9.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1)参与性技术;(2)影响性技术;(3)非言语技术。

参与性技术包含:(1)倾听的技术;(2)鼓励与重复;(3)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

影响性技术包含:(1)指导技术;(2)面质技术;(3)自我开放。

非言语技术有:(1)目光注视;(2)身体姿势;(3)声音特征。

第六章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教师角色形成的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2)角色认同。(3)角色信念。

3.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4.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6.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7.布鲁巴奇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8.微格教学时间5-20分钟。

9.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的。

10.教师威信的内容: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补充:

第七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布卢姆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根据学生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4.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5.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6.加涅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7.教学媒体:(1)非投影视觉辅助;(2)投影视觉辅助;(3)听觉辅助;(4)视听辅助。

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联系;(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9.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10.发现教学设计四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1.合作学习教学五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12.个别化教学的经典模式:

(1)程序教学(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让学生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

(2)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以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3)掌握学习(布鲁姆):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第八章课堂管理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两个以上个体组成;(2)共同目标;(3共同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5.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6.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7.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领导方式;(2)对学生的期望;(3)情绪状态;(4)焦虑水平。

8.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0.课堂管理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自我管理。

11.影响课堂管理因素:课堂管理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

1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13.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

的纪律。

14.课堂结构: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科学编制;(3)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

15.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1)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2)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16.课堂问题行为处理:(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45*1=45分) 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鼻祖的是(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冯特 2、以特定的心理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的研究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处理属于( A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常量 4、下列哪个现象与视觉适应现象有关。( D )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夜晚开车与对面车辆会车时不宜开远光灯。 5、坚信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的心理学流派是( C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格式塔学派 6、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7、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会随刺激时间而发生变化,此现象叫做( D )。 A.感觉后效 B.感觉变化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8、正上课时突然听到某同学的手机铃声响了,对这种刺激的注意属于(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注意分配 9、感受性是( B )。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10、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服饰,为安全大计在服装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 B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C )学派。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认知 12、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成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 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知觉的( A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恒定的(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毫无关系 14、暗适应完成后,视觉感受性( B )。 A.无变化 B.提高 C.降低 D.提高和降低 15、已知重量的感觉差别阈限为1/50,某举重运动员已举起150Kg,请问至少增加多少 kg后,该运动员能明显感觉重量增加了。(C)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2016汇总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2016 一、单项选择题 1.“视崖”是用来研究婴儿()发展的装置。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左右知觉 D.时间知觉 2.()认为强化是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斯金纳 D.斯腾 3.皮亚杰研究儿童使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称为()。 A.实验法 B.观察法 C.临床法 D.测验法 4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 A.3岁 B.2-7岁 C.5岁 D.0~2岁 5.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中提出了( )这一概念。 A.语言获得机制 B.强化依随 C.选择性模仿 D.前言语 6.第一位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青春期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科尔伯格 C.霍尔 D.埃里克森 7.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作者是()。 A.霍尔 B.何林沃斯 C.古德伊洛夫 D.普莱尔 8.()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记忆 D.形象记忆 9.“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 )提出的。 A.列昂节夫 B.班杜拉 C.华生 D.维果斯基 10.()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而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 A.达尔文 B.福禄贝尔 C.卢梭 D.鲁利亚 11. ( )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论者。 A.皮亚杰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2.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是()。 A.陈鹤琴 B.黄翼 C.朱智贤 D.陆志韦 13. 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5.“暴风骤雨时期”指的是()。 A.成年期 B.儿童期 C.老年期 D.青少年期 16.霍尔的( )是关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代表性理论。 A.遗传说 B.复演说 C.转换生成说 D.认知学说 17.新生儿期是指( ) A.从出生到1个月 B.从出生到3个月 C.从出生到半年 D.从出生到1岁 18. “语言获得机制”是()言语理论中的概念。 A.乔姆斯基 B. 斯金纳 C.皮亚杰 D.阿尔波特 19.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掌握了行走技巧 B.平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 C.会跑、跳 D.能越过障碍

心理学复习重点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 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 B.十八世纪 C.十九世纪 D.二十世纪 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冯特 5、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 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 7、心理现象可分为(A) A.心理过程和人格 B.认识、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8、心理反映的特点有(A) A.能动性和主观性 B.客观性和反应性 C.形象性和抽象性 D.原则性和灵活性 9、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0、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 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 C.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D.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11、(D)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不元素 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12、(D)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机能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13、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B)。 A.对称的 B. 不对称的 C.左半球优于右半球 D. 右半球优于左半球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 B )。 A、知觉恒常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整体性 2、“厨师做菜越做越咸”,说明( C )。 A、技术不精 B、感觉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 D、错觉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与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 心理学属于(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B)秒钟。 A. 1 ?2 B. 20 ?40 C. 60 ?70 D. 70 ?80 7.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 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 大 B.多C小D.增加 10.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J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L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 J 6、简述卡芬顿(M. V. 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L 2、评述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 9、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 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 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9、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10、人际吸引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 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 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 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14、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外在在特征的认识、对其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 15、心理健康 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16、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参与,共同进行决策的过程。它一般先由个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进行筛选。 17、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就是德国得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得最基本得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得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得人得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得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与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得主要目标就是对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与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人脑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得觉察与认识。 9知觉得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得选择性,知觉得理解性,知觉得整体性与知觉得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与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她细胞。12.神经系统得基本单位就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与传导这两个最主要得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指在一定得刺激情境中,个体得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就是一种对刺激得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得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得心理过程与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得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得无条件反射与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得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就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得一种思维形式,就是思维得最基本得单位。 20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得心理特征。 21、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得、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得知识与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根据注意时有无目得性与意志努力得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与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按照能力得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就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得态度体验。 28、长时记忆中得信息编码方式就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与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过程和接收过程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的目的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里两个较为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 善,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 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关系 知觉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三、知觉选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如对象的标志、性质)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四、知觉的整体性及两方面含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2014年)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 2.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实验室,来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相关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个案法 (2)实验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感觉通路、运动通路、脑的低级中枢、大脑 3.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的基本成分。 4.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 5.大脑皮层的三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哑”区 6.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通过一种特殊的组织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组织称为胼胝体。功能:连接左右脑,共享信息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1.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表现: 儿童的主导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导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导 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重视伙伴关系。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最为重要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说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现为:E=1/R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后像的概念:(名词解释)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 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 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 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 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 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 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 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 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 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 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 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第七章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 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 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 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和策略。

护理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 A.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 B.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C.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D.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E.以上都不对 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以上都不对 3.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理解性 B.对比性 C.整体性 D.组织性 E.恒常性 4.先吃糖,后吃西瓜,会感到西瓜不甜。这是因为人感觉具有 A.对比性 B.感受性 C.适应性 D.发展性 E.选择性 5.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孕妇情绪状态 C.社会环境 D.孕妇营养状况 E.胎教 6.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7.“草木皆兵”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 A.感觉神经发生病变 B.幻觉 C.想象性错觉 D.感受性错觉 E.情绪型错觉 8.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0.25~2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