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一)

我的爸爸小时候,五六十年代,正是缺吃缺穿物质匮乏的时期。

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家里孩子多粮食少,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所以我爸一直到二三十岁,也只有一米五几。这真不是遗传,我爷爷一米七八的大个,几个叔叔伯伯们最矮的也有一米七。综上所述,从小到大,我记忆中关于爸爸个头矮的原因就是——吃不饱,吃不好。

五六十年代长大的孩子们,后来当上了别的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间久不见孩子,见了后第一句话总会问:“在那里吃的怎么样啊?”

像我爸,从我十六岁出来上学,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怕我吃不好。

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对于“饥饿”能有什么理解?更别说九十年代零零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物质丰富到了一种富足的状态,哪个孩子缺吃少穿?哪家孩子不是吃的溜圆溜圆的?为什么老一辈人仍旧在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

以前觉得因为我爸对我好啊,因为他担心闺女的温饱,这不是很正常么。

后来我恍惚明白过来一个道理,小时候爸爸对于饥饿的感受太过深刻,在他的童年体验里,“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他不想重演小时候的饥饿感受,所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不再忍受他小时候的感受。他儿时对饥饿的理解,沿袭到了我的身上。

大人的童年经历过什么样的体验,很容易把这种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

说“强加”有一些残忍,却非常客观。

经常会见到爷爷奶奶们带孩子,总把几个月大的婴儿里三层外三层,裹的像个巨大的蚕蛹。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孩子真的冷吗?

奶奶们说:“小孩子受不住冻的,别看这个暖和天,风一吹就会生病,感冒的就不得了了。”

奶奶们小时候那个年代衣不遮体屋不遮冷,对于寒冷的感受太过深刻。这种对于“寒冷”的理解,同样沿袭到了孙子孙女的身上。事实是,温暖的天气里婴儿需要穿那么多吗?孩子们的处境真的像她们以为的那样吗?

(二)

朵朵六岁时刚来南京,我总担心孩子心里会受到什么打击,担心她会受到伤害。

我认为她自尊心很脆弱,总是刻意去保护她那“脆弱的小心灵”。事实上是把我小时候接收到对自己的认知,强加到了朵朵的身上。小时候身边人总用同情的眼光看我,他们认为我很脆弱很可怜。从而让我童年时对自己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我很脆弱很可怜”上。

长大以后,很自然的把这种对自我的认知,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在处处保护朵朵的同时,其实是在内心深处保护自己儿时的需求。又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她的身上,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在父母强大不可逆的影响下,不从自己身上认识自己,而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最终自然而然的迷失了自己。

在此后的一生中,她将要用漫长的时间去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寻找迷失了的自我。

问问自己,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有多少人还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中不知所云。

话说,朵朵真的像我眼中那样脆弱吗?

当我看清楚问题的根源后,收回了对孩子莫名的怜悯之后。事实证明,她走出了妈妈笼罩在她身上的阴影,她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三)

“妈妈,我想要草莓味的果酱。”

“上次不是吃过草莓味的了吗?这次买蓝莓的吧。”

“我不想吃蓝莓的,我就想吃草莓的。”

“每次都吃草莓的,你不腻吗?换一种口味吧。”

“不要换,我不想吃蓝莓的,我就想吃草莓的。”

“买草莓的你每次都吃不完,我是为你好。买蓝莓的,不买草莓的。”

孩子已经不开心的撅起了嘴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就买蓝莓的。”

以上熟悉的对话,在朵朵四五岁时常常上演。

我常常不自觉的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潜意识里认为“我是对她好”,所以我帮她做的选择,我为她做任何事都是正确的。

实际上,这样爱孩子的背后,是不由分说的剥夺了她自主选择的机会。

替她做选择,剥夺了她选择的机会?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我不仅仅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为她选择果酱,同时,又对她“明明想要草莓味”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是真的视而不见。

我利用自己爱孩子的借口和理由,替她做了多少她并不需要的糟糕的选择啊。

再回头看,多么可怕的、被蒙蔽的、自圆其说的养孩子的逻辑。

爱孩子,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

溺爱孩子的大人,表面上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实际上却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这种爱孩子的行为,却以“爱的名义”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朵朵平时的学习时间里,我常常压制住自己想要上前指导一番的欲望。

因为我慢慢看得清楚,父母之所以喜欢为孩子做决定,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存在感,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一种“喜欢替孩子做选择”的养孩子理念,养出了无数个父母愿望的复制品,养出了满足父母自私需求的衍生品,而那个新生的、独立的“人”呢?

将来等到孩子十几岁长成一个被动的,懦弱的,不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半成品之后,再来头疼孩子的性格问题,晚了。

都说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青春叛逆期,所以做出点过火的,自私的,叛逆的事情是正常的,父母一边头疼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边又拿“青春叛逆期”来安慰自己。

孩子之所以成长的不健康,根本原因都是早些年亲手种下的根啊。而将来结下的苦果,还得孩子自己亲自去品尝。

这是不是人生中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每一件小事,背后却映射了整个漫长的成长历程。

父母的光环太强大,孩子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

(四)

前几天在朵朵的强烈推荐下,看了《冰雪奇缘》,对一个母亲和孩子的对话记忆犹新。

母亲要给孩子穿上一件孩子认为很丑的外套,孩子拒绝穿:“我为什么非要穿这个?”母亲说:“因为今天女王要加冕。”孩子说:“可那又不是我的错。”

最后,在孩子极其反对的情况下,母亲坚决的给孩子套上了那件衣服。

孩子的天真让我莞尔一笑,但是这个“蛮横强大的母亲不由分说的拉着一个不愿服输却无奈服从的弱小的孩子”的镜头却让我内心受到冲击。

剧中的母亲是不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她在逼迫孩子屈服的同时,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要。

这是多么自私的一种爱啊。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小到穿衣服扣几颗扣子,大到选择上哪个兴趣班,孩子长大后在选择对象时,选择工作时,选择前途时,无底线的去干涉。有多少父母在刻意的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含辛茹苦的说:“我是在为你好。”,从来不会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真实的意愿。

《死亡诗社》中,十七岁的高材生尼尔热爱表演,在父亲强烈的反对下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不愿意让父亲对自己失望。

在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出大获成功后,严厉的父亲将他带回家并强行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

尼尔从小到大一直活在父母的愿望中,活在父母为自己编织的未来规划中,即便是在极其痛苦中仍旧无法对父亲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当晚在痛苦的折磨下选择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尼尔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对生命无望。

他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权和探索权。活着于他来说,不过是父母手中的一枚棋子。

他的父亲爱他吗?当然很爱。但是,有多少孩子的一生都是这样被“父母之爱”断送的。

(五)

父母总喜欢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让孩子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安然无恙的长大。

而在这样的一种俯视孩子的姿态下,子如何能够一往无前的向前冲呢?她知道抛开掉父母的大伞后,外面都是狂风暴雨。这样的孩子在受保护的状态下成长,将来无一例外选择逃避现实。

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很多母亲这样讲:“我知道这样爱孩子不好,但实在太爱孩子了。”

什么是真爱?也许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但是不要把自己内心的需要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不要过度操纵她的生命选择——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

即便是暂时被蒙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教给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如何去表达爱?如何去正确的给予爱?如何让孩子健康正常的长大?

教育孩子的漫长之路从来没有尽头,也只有在失败之后才会反思是不是错了。

养孩子正确的一种姿态,应该是蹲下来和她一起并肩看世界。

看着她去走自己的路,即便踉踉跄跄受了伤又有什么关系?她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才能有信心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自己。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学生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值日分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因而成人应该看到,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失去选择的主动权,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想法,不应用成人的看法去评价孩子。 二、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热爱普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用爱呵护孩子的心灵

用爱呵护孩子的心灵 不是每个孩子都美丽,但他们一定是可爱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听话,但他们一定是善良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聪明,但他们一定是独特的。这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发现,用爱的阳光去照耀。 当班主任才一个多月的我,在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有苦恼,有欢笑。对班上的情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 ```同学是我们班的的好动分子,经常有学生告诉我他欺负别人,我也发现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坐不住,喜欢在下面和同学讲话、玩玩具等,每当我问他情况,批评他时,他却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是他先打我的,我才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应该怎样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呢?我向其他班主任请教,得知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缺少关爱,我们应该多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经过仔细琢磨,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我发觉其实孩子并不是什么坏孩子,只是他的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别人打我了,我就一定要还回来。 教育孩子一定要从正面引导,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于是,在课下的时候,我找他谈了一次话。告诉他在班上打同学,怎么能够和别人交朋友,别人又怎么会喜欢你呢?如果有同学欺负你,可以跟老师讲,打别人是不对的。这一次谈话,钟梦阳开始慢慢改变了。我忽然发现他也是个听话善良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从他的需要入手,约束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才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在课堂上,我观察到```同学虽然坐不住,喜欢动,但他却总是积极的举手想要回答问题,有的时候我没有点到他,他就有点着急了,站起来想引起我的关注,还不时地喊着:“老师,老师,我知道。”于是,我决定从他的行为习惯入手,告诉他正确的举手姿势和坐姿,在老师没有点到他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并且安静的等待,谁坐得最端正,表现的最好,我就先点谁,并及时地鼓励他们,奖励他们。渐渐地,我发现不光是他,其他学生上课的时候也越来越喜欢回答问题,越来越规矩了。 在当班主任的这段日子里,我发觉这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我变得开始喜欢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喜欢去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喜欢去发掘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他需要我们老师有细心、耐心、爱心和恒心。我期待着```同学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也相信,在老师们的悉心呵护下,他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钱文忠: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转载) 钱文忠: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钱文忠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各位尊敬的校长、老师,非常高兴来到本次论坛。本来,我的演讲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想临时改改。我打算以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早期发现还可以治疗,如果发现了却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中国教育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育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大家扪心自问,你们相信中国的教育还有救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不相信。为什么?我们的脑海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

小班教育笔记: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小班教育笔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爱,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柔和的问候.也许更容易!“ 今年我教了一个小班,看着孩子们有一个温柔可爱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欢乐和忧虑。我很高兴欢迎这32位小天使。令人担忧的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学校期间,由于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对午睡的态度也不同。有些孩子有睡午觉的习惯,知道午睡后,爸爸妈妈来接他们,所以只要老师说:'宝贝,睡吧!他们很高兴入睡。然而,仍然有一些孩子没有午睡习惯,所以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在最初几天,在午睡室里,不可避免地会有尖叫的声音。看到这种情况,我正忙着说:'是的!小朋友正在说话并关闭小嘴,好吗?孩子们听了我之后,他们没有反应,他们仍然互相交谈,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我用一种焦虑的声音说:'安静!“说话的孩子没有停下来,也叫醒了几个睡着的孩子。我们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和孩子私语。我没想到效果会很好。我轻轻地走向一个孩子,抚摸着他的头,贴在他的耳朵上,低声说,他微笑着闭上了眼睛。我的举动立即被孩子们所吸引。再过几次,他们立刻

平静下来,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对他说什么?“我神秘地看了一眼众神,然后说:'你想知道我说的话,然后先闭上眼睛,告诉他他是不是跟孩子说话了。孩子们听了我之后,他们很快就闭上了小嘴巴和眼睛。所以,我一个一个地对每个孩子说同样的耳语 - 你是个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请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祝你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睡得很甜,他们的小脸在睡梦中充满了笑容。 事实证明,让幼儿安静地睡觉是如此简单,爱抚行动,善意的话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让他们有意识地遵守你的规则。 通过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我理解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为了教育一个好孩子,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且,当前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儿童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利用这种情况和灵活的教育,才能达到两倍的效果。

论文——让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让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多年以后,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和孩子们快乐生活在一起,和他们成为朋友,感受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满怀爱心走进孩子的心灵,用爱温暖每一个孩子。 爱孩子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有真正的爱,才能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面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以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如今的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很多,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多数是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而隔代的爱,很多是对孩子的溺爱和迁就,做得好,什么要求都答应,做得不好,非打则骂,骂实在管不了,就告诉在外的孩子父母,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往往使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班里有个学生小昊,机灵乖巧,父母常年在青海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他,小昊平时学生很认真,也很爱动脑

筋,深得上课老师的喜爱,但连续几次的测试成绩不理想,他怕爷爷批评,测试卷从不拿回家给爷爷看,而且还冒充大人的笔迹签字,我问他:为什么不给爷爷看呢?他告诉我:要是爷爷奶奶知道他考得不好,告诉远在青海的父母,他的拉竿书包就买不成了,我问他:为什么课堂上问题都能解决,而考试结果却很糟糕呢?他流着眼泪说:每次考试都很想考好,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让他们高兴,想着想着,做题就不那么仔细了。听他这样说,我发觉这个孩子是个很有思想的,也很在乎家人对自己的评价。我对他说,爸爸妈妈既关心你的学习,也关心你的生活,你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是个聪明的孩子,没有考好,不要气馁,想爸爸妈妈了,要在平时多给他们打电话沟通,说说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考试了,就认真复习,爸爸妈妈很爱你,只是隔得很远,对你的爱没有随时表现出来……我多说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少说了他考得不理想的现状,让他从思想上认识到,老师理解他,知道他很想父母,但老师没有迁就他的错误,相信他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从教多年来,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的成长中体会从教的快乐。低段教学,孩子们淘气调皮,有时根本听到懂老师的指令,对待这些孩子,简单粗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不能以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代价去取得一

用爱心营造阳光 温暖孩子的心灵——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用爱心营造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灵——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作者:————————————————————————————————日期:

用爱心营造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灵——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教师教育论文 用爱心营造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灵——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的人不能做班主任,有爱心是一名班主任的最基本素质。 上一届我班有个女孩子叫高宁,四年级转入我班。上课没有一分钟能坐住,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提不起一点儿学习的兴趣;老师提醒、批评她,她一幅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跟老师顶撞;经常忘记带语文、数学等上课需要用的书;作业也不按时完成……于是,我试着找她谈话,希望他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争取做一名好学生,可收效甚微。可在一篇周记她这样写道: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难道生下我就是为了听你们天天吵架吗?难道你们就可以随意打骂我吗?在学校,我没有朋友;在家,我没有温暖和关爱;在这个世界,我真的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可以留念的……看完整篇日记,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同时也深感自己作为她的新班主任身上的责任和义务。 我第一时间找到了孩子的妈妈。我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战争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孩子转学也是因为孩子与原来的老师顶撞,与以前的同学关系恶劣所致。妈妈说,她们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们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无法相信家庭的不和谐给孩子带来了如此大的影响,孩子的内心竟然经受着如此的折磨和痛苦……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她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使她过早地承受着缺少父母之爱的痛苦。我决心帮助她,帮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她找回自己,重拾信心,不再自暴自弃甚至轻言放弃生命。 一、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完整版)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暑假,根据学校的任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上面这首诗出现在本书的最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良久的思考。这是马丁.路德.金在他激动人心的演讲中反复引述的一首无名诗,是雷夫老师的最爱,也是于永正老师喜欢的,我也想把他作为我的思想向导,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做得有模有样,做最好的自己! 怎么做好教师呢?这个问题从我选择了师范专业那天起就困扰着我,在本书中,我找到了些许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即使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短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他的为师之道是什么?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童心——学会变回小孩子 首先,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拥有一颗童心。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教育家居高临下对读者侃侃而谈的说教,而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在回忆自己的教育经历,其中有欢笑,有感慨,还有留恋。这样的言谈不正是因为于老师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吗?正如他自己所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于老师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如何保持一颗不灭的童心?书中提到,童心不泯的标志有:始终保持孩子般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转载高海燕教育不应放弃基本育人规律。听了北京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瞬间想改变我的演讲,以一个家长的角色,想对教育说,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没有认真思考,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就是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教育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中国的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学校教育功能也不是万能的。中华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而现在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亚种——独生子女。我们不知道如何教育这些孩子,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教育应有教育的规律,不要以爱的名义放弃基本育人规律。 教育一定是快乐的么?今天讲快乐教育,讲童年很快乐。可是快乐吗?至少我的童年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请问在座的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小时候我也有那么多作业,许多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教育不一定是快乐的。反之,凭什么教育都是快乐的?教育里面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赞成对孩子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没有惩戒,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这点不敢苟同。我从小的日记都被父母看过,也没把我看傻。小时候,我也被老师惩戒,但和老师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现在讲与国际接轨,接轨了吗?我是在欧洲留学的。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本学期读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蔡颖主编的《新时期师德修炼》,特别喜欢这句话“教育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完善人格,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身为教师的我们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了。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吗?有一项对百名教师与学生的随机调查,问题是:“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然而在向这百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询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结果却有90%的学生回答是:“没有体会到!”我认为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新时期师德修炼的一项重要内容。 1如何关心特殊学生 在农村学校就职难免对碰见特殊学生,我们或者是身体上的特殊,或者是智力上的特殊,我的目标是让他们树立自信。我第一年上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天生小儿麻痹,双腿严重变形,行走不便,大小便难以自理。这个学生是他们班级中的班长,所以集会都有同学抢着为他难凳子,在班级管理上几乎所以学生都服从他的管理。我当时很诧异他们的小学老师是如何树立这个学生在同学们心中的威望。在这个问题中我一直追寻着、探究着,也带着这个问题接了新的一届

学生。 在新一届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她是孤儿,家境非常可怜,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只要小学二年的程度。她的行为非常不好,经常要偷窃、说人是非、打架。年轻气盛的我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有点无措,从讲道理,然后大声吼骂,动用了很多办法好像对她都无济于事。后来因为这样一句话“在数学课堂上,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改变我对她的态度。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数学课上我一直在忽略她,从来没有把她当成课堂的一员;在作业上我一直在忽略她,从来没有让她做过作业;在生活上我一直和她在斗争,从来没有好好去关心过她。那以后我把她所有的恶习都放在一边,我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开始教她。她反应比较慢,一个知识点往往要花费我一个中午的时间。我开始给她布置对应的作业,我动员了班委,由班委轮流给她出题目和批改。对于她每一次完成作业,我都会给她两颗糖做为奖励。也许那两颗糖对我来说毫无用处,但是对于被老师忽略了4、5年的她,这个两颗糖就是最好的奖励。她喜欢上做数学题目了。先后我教会她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除一位数等。后来慢慢发现她哪些让我头疼的恶习也消失了。 在这一届学生中,我又碰见了这样一个特殊学生,她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她不会数数,她几乎不说话,她喜欢偷东西。面对这样的学生,

让留守儿童沐浴爱的温暖

让留守儿童沐浴爱的温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全身心的付出和给予,它不同于母爱,却胜于母爱。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蹒珊学步时,却找不到父母搀扶的肩膀,他们开始上学时却只能靠一根长长的电话线联系,当别的孩子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像荒草一样孤独生长。人们给这些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五年级有个女生,她性格内向、倔犟,不和同学交往,喜欢溜溜缩缩,学习成绩差,作业总是完不成。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学生们一看到题目就高兴地议论开了,老师对学生说,按以前的做法,先在小组内说,说说自己想对妈妈说什么,看谁说得好,而且每个同学都要说,然后各组派两名代表到讲台上来说。小组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要求上讲台发言。有的说:“妈妈,我爱您,您每天很早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白天还要劳动,晚上还陪我们做作业。”有的说:“我妈妈真好,每到六一节总要给我们买新衣服,记得那次下大雨,妈妈拖着带病的身体来送伞给我。”还有的说:“妈妈对我说,孩子,要吃饱,吃饱了才有强壮的身体。”这时我发现坐在第二排的余南花同学,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一会儿,教室里传来了啜泣声,这时,平时不爱说话的她抬起头说:“我好想妈妈啊,想妈妈……给我做早饭;想妈妈……给我买新衣服;更想妈妈回来看望离别十年的女儿。”听到她说出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她的爸爸是个农民,妈妈是个外地女子,经人介绍两人结婚,余南花不到2岁时,她妈妈嫌家里穷,离家出走,一走就不回来了,父亲也只好到外地打工。失去母爱的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所以,余南花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和亲情。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他们都是由年迈的祖辈或亲戚照看,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教育。 一、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爱心档案 我们将留守孩子的家庭地址、父母的打工地点和电话、间接监护人姓名和电话等登记在留守儿童爱心档案上。建 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以便及时和他们的父母或间接监护人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 的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 二、温暖爱心,开启心扉 留守孩子大多孤独,与同学缺少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学习生活缺少激情。于是我们在班上开展手拉手 活动,开展兴趣活动,辅导他们学习,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关心他们的生活,发现困难及时向老师反映,同时也有意识地让他们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老师收作业,拾到东西交老师,在关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三、关爱互助,感受亲情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亲情,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关注每一个孩子 让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颗心灵(述)

题目: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颗心灵姓名:王炎香刘述明 单位: 射埠镇方上桥中心小学 手机号码:

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颗心灵 作者:王炎香刘述明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很容易把自己扮成“庙堂之上”的“严师”,以为这样就可以有威严了,能让学生敬畏三分。按照常理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曾记得在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前几个月里,我就以自己所认为的班主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天天板着脸,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调皮捣蛋的学生,没有一个好脸色,见到他们有什么不良行为,立即当面呵斥。当时的我还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及时、认真负责。可是我没有体会到我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天天降低,慢慢地我觉得与他们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在一次“与你交流”的班级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写到“老师你对后进生太苛刻了,所以他们都不喜欢你”.我突然幡然悔悟,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班级的这部分后进生我是永远也转化不了的。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1]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情”的投入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从那之后我开始着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地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开始打心眼里关注他们,关心他们,遇到事情不再是呵斥他们,而是先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让其自己来陈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

给予他们发言权,不再是自己先劈头盖脸来一顿了。慢慢地,我发现这些问题孩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讨人厌了,开始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班级里有位女同学“莎莎”.性格内向,孤僻,喜欢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习惯差,基础差,班级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和她一个组,因为她每天作业上交都很困难,背书就拖后腿。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开始每天关注、关心她。因为她家远,每天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而且在家时不时还要挨打。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先把孩子的妈妈叫到学校跟她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这位母亲也是如此,只不过她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一味急于求成。而孩子是很反感这种方法的,所以有抵触心理,这样母亲就会越来越抱怨,乃至于动手打孩子。这时我能够想象到“莎莎”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听她倾诉,没有人安慰,有的只是无情的冷漠,长此以往把自己封闭在黑暗的内心世界里。我开导了其母亲,她的母亲含泪离去。 对于“莎莎”我不打算找她,安慰她,我怕揭她伤疤,她会排斥我。我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她忘带作业,我就把我手机借给她;她忘带碗筷无法吃饭,我就拿给她。她作业不会,我就找同学帮助她,而且跟她组长提出要经常表扬她,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行。由于基础薄弱,所以成绩落后,导致她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我隔三差五地给她补习语文、数学,还让她的妈妈给她专门找了个辅导老师,慢慢地我看到她脸上偶尔有了丝笑容,慢慢地、她碰到我会怯生

【精品】 教师阅读《让孩子爱上学习》读后感

【精品】教师阅读《让孩子爱上学习》读后感 孩子是每个家庭放飞的希望,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我们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渴望自己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得法,取得的效果事倍功半。最近,我读了《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以前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教育都深感自愧弗如。看来我确实要改变一下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孩子爱上学习》一书中所说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我眼前一亮。的确如果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将让他人生受益无穷,家庭教育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后我不能再因为工作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情而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

心。孩子做作业时我有时候为他的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多而责骂他们,甚至为了一道题讲了几遍还不会做还动手打过他们,这在不经意中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今后我要多一点耐心,对孩子多鼓励少责骂。在温和的气氛中,耐心细致地辅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要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将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到学习中来。如我们发现他喜欢看课外书,但我们发现他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每次阅读时间太长太快,我们决定今后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把它读完读精,然后大家一起谈谈读书的感受,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和保持孩子读书的热情。 二、要把孩子当做朋友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我们发现采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收到的效果并不好。

“以爱的名义”——《重建师生关系》读后感

“以爱的名义”——《重建师生关系》读后感 题记:“爱,应当先于逻辑。”——阿廖沙 在春节繁忙操持中,吾偶得一闲暇,沏一壶红茶,倚窗而坐,伴暖暖的阳光,读着史金霞老师的《重建师生关系》,宛若与高手对话,一扫心中混沌。 在《重建师生关系》中,史老师用大量的案例讲述为何又该如何重建师生关系。透过此书,我看到一个有心又用心的优秀老师是怎样行走在教育路上。 《重建师生关系》一书,我耗时一周读完。有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反复阅读,比如第一章“爱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史老师在书中谈到“在学校教育领域、师生关系之中,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压制、收服与伤害,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她说:“爱成了控制的代名词”,“只有爱,还远远不够。”她列举诸多“以爱的名义”对学生造成伤害的例子。掩卷而思,我有诸多感叹。我问自己,我对学生曾做过多少“以爱的名义”的事情。我爱他们,因为他们上课没带书,犹如战士上战场没带枪,所以我让他们站着听课。因为爱着他们,看着聪明的脑袋瓜不放在学习上时,我苦口婆心教育他们。因为全身心付出,看到他们的顽劣,也曾诉说我的疲惫和失望……史金霞老师是幸运的,她一直带着高中学生,尤其大多时候是带高三。高中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都已形成,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老师的管理相对轻松,师生关系相对好处理。可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在这个阶段形成,老师是有义务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面对初中学生,我们继续“以爱的名义”,培养着一批批自己颇为满意的循规蹈矩、惟命是从而又心口不一、人格分裂的学生?还是尊重每一个个体,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答案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是最辛苦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而这些稚嫩的心灵又需要老师们加倍呵护、加倍小心对待。《重建师生关系》,让我看到“如果爱,就要放下牧师渡人的架子,去倾听心的低语,去触摸思想的律动,面对真诚,我们唯有真诚;面对人的成长,我们必须虔诚……”面对初中生,我们这些教初中的老师要付出比史老师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每一个你,都很重要”,“关注每一个,从课堂做起”,“去了解学生”这些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很辛苦也需要很高的智慧。拒绝“以爱的名义”去驯服我的学生,重建师生关系,我在努力。 掩卷吟诵纪伯伦的诗:“当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把笛子,经由它的心,把时光的呢喃变成音乐。藉由劳动来爱生命,是与生命最内在的秘密进行亲昵,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爱。因为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

幼儿教师演讲稿:做孩子喜欢的老师

幼儿教师演讲稿:做孩子喜欢的老师 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是孩子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我们也在不断的讨论、实践、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的孩子普遍喜欢漂亮、年轻的老师,可是这也是比较片面的。随着时光的易逝,我们都将没有年轻的面庞,但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年轻的心态。幽默风趣,学识渊博,充满活力,满怀激情,良好的心态,温和的性格,谦虚的态度,这都是我们的财富。静心想来,猛然醒悟:其实做孩子喜爱的老师很简单,那就是爱他们,真心地爱他们。 那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三心二意”的老师吧。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解除他们的烦恼,做孩子知心的朋友;有一颗真实的诚心,撕掉所有的虚伪面具,尊重每一个孩子,和他们以诚相待,以心换心,让孩子信任你、喜欢你;有一颗好学的虚心,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要想了解你的教育对象就要向他们学习,放下你的架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另外,还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意和情意。我们常说“只有懂得爱别人的人,别人才会爱你。”孩子也不例外。爱要舍得说出口,爱要行动来表达。 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八面玲珑”的老师吧。作为幼儿教师说、写、唱、跳、画无一不能。孩子喜欢多变、喜欢新奇,因此要求幼儿园的教学就活泼生动。只要你用心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引进新的教育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换教学手段,创设新的教学情景,营造新鲜、轻松、榆悦的教育氛围。要让孩子感到新鲜,教师要善于吸引孩子的目光,让每个教学活动中都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好玩的学具,这样的教学活动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们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只要留心、用心和关心,一定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人!

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成长

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心,要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深入他们的心灵,这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每天都感受着孩子们童心的可爱和纯真,这种爱虽然平凡却很温馨。 每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浮现那次给四年级五班上课的情景,一股暖暖的情怀油然而生……记得当时我踏着熟悉的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因为弹琴需要坐在凳子上,可是班上没有多余的椅子,所以我就站着弹琴,这时有好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椅子递在我的面前,一句“老师,您座!”写在一张张笑盈盈的小脸上。“我不座,你们赶紧做好”我激动了,又带着命令的口气让孩子们把椅子送回去,举动虽然很渺小的不值得一提,但是我的心里是感动的,它让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细心,可爱!这毕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啊,而且又是独生子,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孩子对我真诚地爱。 还有一节音乐课,我在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嗓子有点哑,因为这段时间要排练五四青年节的节目,所以嗓子很疲惫,难免有点不舒服,被五年级的一个学生发现了,第二天,这个学生就带来了金嗓子,我这么一点小小的哑嗓子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教育者的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关心我们的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我想他们会跟我一样是很快乐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点温暖,爱惜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没有那么严厉,愿意跟我们接近。 我每一天都被孩子们这种稚嫩的行为感动着,被孩子们可爱的

童心感动着。我爱我身边的这些孩子们,细心观察他们,每一个都是那么的天真,活泼,可爱。 把严格与宽容化为一体,严格表现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危害性的分析上,语重心长,不要用威胁的语气;宽容表现在对孩子的错误的谅解上,因为孩子的错误有时是不自觉的。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特别是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关心他,爱护他,去理解他,帮助他。不要苛求他们的玩乐,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求知的表现。他们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长大。作为我们教师,正好用我们的爱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信心。 每到教师节的时候,我都会收到一大捧的鲜花,那是学生送给我的,听着他们对我的一句句祝福,在那些瞬间,我觉得:好惬意! 让我们的教师都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关怀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一片美丽的天空,让他们愉快的成长。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读书笔记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读书笔记 爱孩子,相信是天下所有父母给与孩子的最本真的东西。但今天的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爱得忘情,爱得太急,以至于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却浑然不觉。在厚重的爱之下,我们往往会迷失方向,让爱成为孩子的“温柔”枷锁时,那一定是父母“爱”错了。 阅读了这本《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其中的精彩内容犹如一颗颗的鹅卵石,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爱孩子的方式与方法,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有所欠缺的。 本书从“父母的观念”、“父母的行为”、“学习的误区”、“便利的生活”、“青春的烦恼”等五个方面,围绕怎样去“爱”孩子分析与阐述,为为人父母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每个家庭都教育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别让父母的观念害了孩子,有多少的父母、孩子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断所累、所害;有多少父母武断地在家庭成员中实行所谓的“平等”,让家庭“一团和气”;有多少父母认可“再苦不能苦孩子”、“树大自然直”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少父母“重智轻德”,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圆父母未圆的梦。书中的经典之处是对家长的不理智、不明智做了细致的剖析,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误区,让我学会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作家郑渊洁说过:“如果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那么在起跑线时是否领先是不重要的。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也曾纠结于此,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线上。但不曾想过“起跑线”在不同的父母心中有不同的位置,在并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孩子该在哪个阶段起跑,孩子就应该在哪个阶段跑起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想让这棵树苗茁壮成长的方法一定不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身就违背了一个人智能和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这棵树苗该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

让刚入园的孩子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

让刚入园的孩子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七月,我们送走了一批心灵手巧、能干懂事的大班小朋友;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伙娇气、稚嫩、懵懂的小班小朋友,这些娇气、稚嫩、懵懂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忽然离开了自己最亲密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他们内心感到非常不安、焦虑、甚至是恐惧,于是在来园或者是爸爸妈妈离开自己时就大哭大闹起来、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如何尽快地稳定幼儿情绪,让刚入园的孩子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就成了每一位家长和小班老师的最大心愿。因为自己今年也是带小班,随着自己带班年限的增加,觉得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就想和大家一块分享。 首先,孩子初入幼儿园,教师要尽快熟悉每位幼儿,尽快记住每位幼儿的名字。 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小朋友对老师是陌生的,老师对孩子也是陌生的,这时老师要多点名,让名字和人对上号,这样既可以让自己熟悉、记住幼儿的名字,也可以防止幼儿走出活动室,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活动。面对孩子,老师若能及时、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孩子会觉得老师认得他,心理上就有一种更亲近的感觉;孩子有出色的表现时,老师若能夸夸孩子,称赞他,孩子会非常开心、兴奋;孩子正在做危险的动作时,只要你一喊他的名字,他马上就会停止手中的动作、、、、、、 其次,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温暖每一位幼儿,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与信任。 小班幼儿年龄小,入园时只有三岁左右,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他们已习惯了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玩闹,习惯了父母给自己穿衣、喂饭,习惯了家里人对自己的宠爱等等。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穿衣、吃饭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了,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要求时,他们最容易失去安全感,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哭闹、情绪不稳定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等。这时我们老师要像妈妈一样,及时地给孩子一个热情而母性的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蛋,握握他们的小手,给予孩子抚慰和鼓励,这种具体而又直观的形体语言不仅能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关爱,而且能让那些来不及转变自己角色的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爱的温暖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爱的温暖 天长市龙岗小学赵林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边远地区的小学校,班级里学生虽然不多,但班级学生的情况却很复杂,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平常很少回家,孩子无人管,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回家看看,他们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很不方便,顶多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更是照顾不上。这些学生在家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农村的大部分老人都忙于生活琐事,也照顾不上他们,就只能让他们吃饱穿暖罢了,对于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更是无从谈起。这部分学生经常感到孤单,他们有话无处说,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班级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关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护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护,这是我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学生的最好途径是给学生更多的爱。我先通过家访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走进他们的世界,弄清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和他们交朋友。另外还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逐渐成为学生的真正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愿意与老师交流。工作中我总是让自己尽力“学生化”,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微笑和宽容

之心。从不体罚讽刺学生。在教育中总是对学生多一些柔和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批评,让学生默认我是他们的同伴,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认定我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是最好的朋友。这种关系的建立,提高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爱为桥梁,倾心教育。 爱心成就教育。“教书育人是自己职责,爱岗敬业是自己的本分”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教多年来,我一直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去,循循善诱,善于总结,使得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三十多年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我在实践“正面教育理论”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习较差的学生,我在班级学生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一个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忙,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爱”的链条,让人人都付出自己的爱,人人都能享受到别人的爱,用爱心去感染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感受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中做学生的益友,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锻炼,进行交流。在长期的努力下,我成了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学生之间的互助之风也悄然形成。一旦班级上的那个学生的生活、学习遇到困难,班上的学生都会主动来帮助他,让他感到人人都在关心他,大家都在帮助他,从而使他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所带的班级形成了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三、尊重关爱每个学生

把爱种在孩子心里——读《爱的教育》有感

把爱种在孩子心里 ——读《爱的教育》有感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记得孩子们上了中班,慢慢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一次户外活动时,乐乐跑来问我:“老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我笑着回答道:“我的好朋友是你们啊!”忽然点点大声说道:“老师是老师,老师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她为什么不和我们荡秋千玩啊?”“对啊,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雯雯跑来拉我手,说道:“老师,咱们一起去玩滑梯吧!”说完,不由分说地拉我来到滑梯前,看着孩子期盼的眼光,我“勇敢”地用手抓住了滑梯,虽然看起来我的身体和幼稚的滑梯是多么的不合适宜,但是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老师,我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那次后我和孩子们的心走的更近了,他们和我的感情更深了,于是我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