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王宁宁)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王宁宁)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王宁宁)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王宁宁)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展开论文:详细描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中美发展历史并对两国节目现状进行比较,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分析。最后以对个案《对话》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主料资源来源是中国期刊网以及相关书籍。

关键词

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冲突,转型时期,公共领域,人际传播,场效应,窥视

目录

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

第一部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3)

第二部分: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4)

第三部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分析 (5)

第四部分: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传播分析 (8)

附1: 个案分析:谈话节目中的阳春白雪——《对话》 (10)

附2:参考文献 (11)

对谈话节目的界定

传统的说法认为,谈话节目来源于英文的talk show,而在香港等地区被翻译为“脱口秀”。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间存在些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首先是脱口秀。这个词强调了两个方面:脱口而出的即兴感和做秀的表演性质,强调以一种娱乐的姿态吸引观众而并没有突出“谈话”这个词的交流互动性;英文的talk show则强调了谈话和做秀两个方面,仍然是一种在交流的形式感中体现出的娱乐性;大陆的谈话节目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娱乐性或者即兴的吸引受众注意的类型,它的娱乐性要弱于欧美和港台的形态。因此笔者认为在译法上译为talk program更为合适。谈话节目强调交流和对话,所以在这种节目的构成要素中至少要有主持和嘉宾,其次还可能有相当的现场观众。因此,比如凤凰卫视梁东主持的《娱乐串串秀》以及在众多频道中播出的那威主持的《说吧》等仅有主持人一人在演播室内凭借其天赋的语言功能来吸引受众的节目就不算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综上,本文所研究的谈话类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2004,胡向阳)。

文献综述

综合笔者搜集到的近五年之内的70余篇关于谈话节目分析的期刊文章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是关于与美国谈话节目的对比研究,这一部分研究中,很多文章都用到了电视史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栏目“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这个例子,比如张瑾的《从“脱口秀”的背后说开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07期);吴丰军的《温弗瑞·奥普拉成功的启示》(《当代电视》,2003年03期)等。这一部分研究比重相对比较小。

第二部分是关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艺术的研究,例如主持人的谈话艺术、逻辑叙述机制、现场把握能力、亲和力、聆听感等,主要的趋势是认为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要打造好的谈话栏目,就要打造出一个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而且这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一部分,对于现今主持人的状况,批评的声音比较多,而表扬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实话实说》的前任主持崔永元身上。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唐棣的《新闻谈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情感把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12期);王婷的《“控制器”──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要求》(《新闻爱好者》,2000年07期);刘影的《复合角色——主持人在谈话类节目中的作用》(《电视研究》,2001年10期)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介绍和分析,比如新闻类、情感类、财经类、娱乐类等以及地方台谈话节目等,在这里谈话节目可以视为一种不同内容进行传播时的统一搭载形式,它只是一种途径和表现方式,用以传达某一主题;而在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谈话节目中,又有不同的传播技巧。这种研究通常是结合某一个栏目个案进行研究,而在这其中,《实话实说》同样是被引用和研究的最频繁的栏目。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武海鹏、陈志义的《面对面心贴心——话

说新闻类谈话节目〈沟通〉》(《新闻前哨》,2004年08期);佘静的《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传媒观察》,2004年05期);周粟的《文艺谈话类栏目的一种追求——关于山东台音乐谈话节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当代电视》,2002年12期)等。

第四部分是综合研究谈话类节目的文章,当然侧重点又有不同: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美学追求、人文意义、段落感、镜头语言的运用、节目策划等,都成为研究的对象。这一部分研究有例如杨宪泽的《谈话类节目的叙述方法及运用》(《电视研究》,2004年05期);于泓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新闻爱好者》,1999年S3期)等。

后三部分的研究占谈话节目研究中的主要构成。但是综合分析目前的相关研究,虽然涉及到了谈话节目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有些像谈话节目本身的发展一样,质与量发展不均衡:比如关于节目类型的研究,由于各学者分类标准的不同,各有各的说法,造成节目分类严重混乱。而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中又会有盲目跟风的嫌疑,很难在一堆的材料中发现十分新颖或者亮眼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而只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重新加工。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talk show类型节目的发展历程

1、广播

广播是谈话节目最早起源的大众媒介形式。本世纪初,由于社会的更加复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且由于人们日益发觉自己的观点没有在主流媒介中得到反映,因而希望直接来表现自己。于是在广播技术发展的配合下,在沙龙、聚会等多种形式的发表言论的公开场合的成熟之下,第一档谈话节目在1921年由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农场经营(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而20世纪40、50年代,电话参与节目开始发展起来,运用在音乐排行榜的投票以及其他游戏类节目中。60年代以后,政治类谈话节目出现,反主流广播谈话也日益兴起。及至70年代谈话形式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变化,心理学、性等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而在此期间,也造就了大牌的谈话节目超级明星,比如拉瑞.金和拉什.林堡。他们的个人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节目本身,他们已经成为talk show的代言。

2、电视

不可否认电视谈话节目是发韧于广播这一既有形式的。但是电视以其声画结合的现场感迅速发展并取代了广播的主导地位。继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一批用于公共服务的谈话节目,如《芝加哥圆桌大学》等之后,50年代艾德.萨利文的《小城大腕》(即后来的《艾德.萨利文节目》)将谈话与杂耍结合起来,成为今天谈话节目样式的先河(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同广播一样,电视谈话节目也在80年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开放的潮流继续,同时性和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这也是部分由于收视率的压力造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的大牌明星更为耀眼:由于出色的主持《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节目,美国黑人女性奥普拉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她也因此以每年高达2亿美金的收入,列入美国富人榜(2004,马健龙)。时至今

日,谈话节目在西方的电视荧屏上已经占据了近全部电视播出时间的1/3。

二、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谈话节目出现时间晚于美国几十年,但发展速度惊人,与之相配的还有不能令人满意的节目质量。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我国内地最早的谈话节目,而且采取直播方式,但仅限于上海(2003,石长顺)。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谈话节目的创始自然非《实话实说》莫属。从1996年3月16日的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崔永元开始在全国掀起了谈话节目的热潮。截至2001年9月,我国的各类电视谈话节目已多达179个(2003,石长顺)。虽然关于截至现在究竟有多少电视谈话节目的数字无法获得,但学界基本的观点都认为是在200个以上。

三、中美谈话节目比较分析

美国的谈话节目经常在早晨、下午或者深夜播出,很少出现在黄金时间(1998,陈犀和),更多地被称为日间谈话节目。而中国的谈话节目,包括各种情感类、娱乐类或者新闻类谈话节目,则经常出现在晚上6点至10点之间或者是周末的黄金档。

美国的谈话节目在收视率的竞争之下,话题的争议性日渐凸现:性爱和各种人际关系是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而毒品和种族主义紧随其后(1998,陈犀和)。在中国,谈话类节目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低,收视率的压力并没有超越社会体制、传统对于各种话题的限制范围,讨论的话题尖锐性不会如此突出。

美国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品牌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大批的王牌主持在谈话节目中诞生:自1954年开始,卡森主持的《今夜谈话节目》便开始统治美国深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至于在80年代大多数人会问:“昨晚你看卡森了吗?”(1998,陈犀和)。而在中国的谈话节目中,除《实话实说》造就的崔永元之外,其余谈话节目则更趋向于隐匿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只是将其作为整个节目的组织者。然而事实上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却远远不止是如此,淡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只能是不利于栏目品牌的长期塑造。

美国谈话节目发展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而其栏目的数量也只不过是超过一百档(2002,任金州)。反观中国,发展历程不过短短十年,却已经有超过200个的谈话节目相继出现。其中仅央视就有超过20档的谈话节目在不同的频道中出现。然而在众多谈话节目中并没有出现过多的精品,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内容的重复建设、话题的缺乏深度都成为描述中国谈话节目现状的常用文本。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一、美国谈话节目的常用分类标准

美国的谈话节目主要有两种趋势:娱乐脱口秀和信息谈话类节目。而在这两种趋势中基本可以归纳出四大类型:新闻-信息节目;杂耍-喜剧-访谈节目;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以及为特殊观众服务的特别谈话节目(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这一划分标准已经被大家所公认。

二、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中国谈话节目的分类要比美国复杂得多,因为不同学者的分类方法牵涉到不同的分类标准。综合如下:

按照谈话的内容,可以分为新闻时政类、生活情感类、娱乐体育类、科技文化类等;按照谈话的主题可以分为就某一热点事件(比如2004年12月22日晚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就杨振宁的订婚事件采访了女主角翁帆,节目名为《忘年交》)、就某一观点和就某人的经历(比如《艺术人生》)等展开;按照叙述的重点,可以分为议论型和叙事型;按照参与节目的人物要素,可以分为主持-嘉宾型和主持-嘉宾-观众型;按照嘉宾类型可以分为精英、明星人物型和普通大众型,还可分为根据话题选择嘉宾型和根据嘉宾选择话题型。当然各种划分标准之下还是会有许多的交叠,因为许多节目是跨越了其中多个特点的。

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优势所在

1、节目构成要素

●选题、策划:选题是谈话节目的生命之源。而选题的提出和实施,就是

节目策划的过程。策划,是根据相关信息设计、选择可能产生最佳效果

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设计正确决策和行动方案,并努力保障目

标实现的过程(2003,柴玮键,刘肖榕)。谈话节目的策划,既包括策划

整个栏目的风格样式,还包括单次节目的内容策划(2002,任金州)。策

划一个选题,使之精彩、时效而有深度,是谈话节目策划的重中之重。

在这里,可以类比一下《新周刊》。《新周刊》在中国杂志市场中的独树

一帜正是由于它的策划和专题的特色突出。每一期的杂志都会就一个专

门的选题做几十页的表达,从选题的特色性(城市名片、飘一代、F40

等),到就同一话题展开不同意见的表达,到进而吸引无数读者的眼球,《新周刊》的专题策划已经成为一种特色品牌经营的无形资产,在良好

的形象品质之下,读者已经对其专题性质的策划产生了惯性的阅读期待,这对于杂志的连续性售卖与专题的不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很好的解

决办法。电视谈话类节目与《新周刊》中的专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

靠精彩的选题内容和内容展开的深度广度吸引受众。

●主持人: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灵魂。主持人“既要幽默机智,又不能出

格;既要自然真诚,又能深入浅出和善于引导”(1999,时间)。通过各

种素质的全面掌握,以及个人魅力的塑造,使得现场气氛轻松融洽,每

个参与者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持人,功不可没。

●嘉宾:在访谈类节目中,更多的是就某一热点人物而采访其经历或者某

一时期的特殊感受(比如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而在就某一热点社会

话题展开讨论时,则更多的进行嘉宾的搭配设置,比如常见的搭配有:

演艺明星、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但在选择嘉宾的时候最基本的原

则是所选嘉宾与节目话题应该具有相当的契合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嘉宾

所能起到的明星效应以及权威性。在大多数节目中,嘉宾比观众拥有更

多的发言权,而观众通常会在嘉宾中寻找自己的心理投射,极具期待性

的聆听其言论。

●观众:现场观众的参与是受众成熟的表现。电视观众不再是被动的坐在

电视机前像靶子一样等待被击中,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这

是大众媒介素养提高的表现。而且观众的积极参与可以使得到场的嘉宾

有一种被积极注视的感觉,更能够真实的与观众交流。现场观众作为电

视机前观众的代表参与到节目中,集思广益,更能够在谈话中产生争论

和争鸣,制造节目的兴奋点。

2、互动性、多向传播、及时反馈、参与感、实用性

由于嘉宾、现场观众以及场外观众等多种角色的参与,电视谈话节目较之传统的新闻节目以及电视连续剧等样式,重新诠释了互动性的概念。而且节目中不仅仅是双向的人际传播,还有嘉宾、主持、观众之间的多向传播,并且能够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产生思想的争鸣和碰撞,进而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此外,谈话节目所涉及的内容,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新闻的抽象性以及连续剧和娱乐节目的虚构性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

3、真实性

在真实性话题中讨论最多的是真人秀节目形式。真人秀,只不过是通过真人的表现方式来作秀,其本质还是作秀。但是谈话类节目的真实性,则在人际传播的表现形式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虽然谈话节目也有前期的策划,主持人也在节目中将谈话往既定的方向上引导,但是谈话节目的开放性与不可预知性所带来的真实感还是为广大观众所认同的。

4、辩论性

在谈话节目策划中,会强调所谓“兴奋点”的制造。倘若在一个时长为60分钟的电视谈话节目中毫无辩论,只是听一个或某几个人在进行呆板的叙述,那么观众的流失是可以预见的。观众在观看中希望看到观点的分歧,这种观看别人争吵的快感是谈话节目收视原因之一。

多人参加的谈话,最原始的形态就是古希腊城市中心广场中的辩论,这种被称为“苏格拉底法”的交谈,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最好途径。而真理的寻求过程就是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争吵、交锋、交流从而达到一致的过程。谈话节目的形态与之类似。

5、开放性

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为例。这档由被称为“城市文化痞子”的名嘴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没有现场观众,每期都会有两个嘉宾,相对比较固定。话题广泛,而且与大陆谈话节目不同,多涉及性、政治以及奇闻轶事等方面,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这档节目没有隆重的开场,也不会一直盯在某一个话题上,没有结尾,还在谈话之中便开始出结束的字幕。对于谈话的方向通常连嘉宾自己都无法预知,形式就像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唯一不同是开始是有一个起始话题的。而就是这种漫无边际的乱谈,却由于其话题本身的开放性以及节目形式

的开放性,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6、以声音为主的多种形式

如前所述,谈话节目最早起源自广播,然而在电视中却获得了火爆的发展。事实上谈话节目是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节目类型,而人类所接触的信息有80%来自于眼睛。电视声画结合的特点,使得观众在听谈话的同时实时地看到谈话人的表情、动作、眼神等,体现为一种更加立体的表现方式。

此外,电视的画面像素质量不高,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无法得到真实的表达(2003,大卫.麦克奎恩)。而电视的这种技术特性使得电视在家庭观看中长期形成一种非注意式收看样式。观众收看的时候是随意的,可能正在做家务或者吃饭。于是电视便成为一种更加强调声音元素的电子媒介。这也更加体现了谈话节目在电视媒介中运作的成功。

7、节目制作成本低廉

谈话类节目多是在一个背景相对固定的摄影棚中录制。需要外出进行录制和信息采集的比较少。谈话的表现形式,也对技术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节目成本的低廉和节目制作的简单使得该节目类型的火爆成为一种必然。

二、不足之处

1、盲目效仿,低品质重复,缺乏个性,量与质的严重不均衡粗放型发展

崔永元是不可复制的,《实话实说》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越来越多跟风而起的谈话节目并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考,在看到榜样节目的辉煌之后便盲目的进行低水平复制,妄图达到风险的最低层面。但是统观中外各档成功的谈话节目,其成功无不建立在个性化、细分化的地位上。乐观的看法是,中国的谈话类节目产生时间过短,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性的所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事实会让人们更多的吸取教训,进行改进。

2、话题危机

鉴于体制、政策的限制,中国的谈话节目没有像美国或者台湾的谈话节目往某一类限制性话题的方向去发展。但是在现有范围内选择的话题,则明显的缺乏深度,很少会让人眼前一亮。体现在策划人员那里,每一期节目录制完成之时便是他们投入新一轮痛苦之际,他们将一如既往的为了选题而绞尽脑汁。

3、真实性的缺乏,作秀

与谈话节目所体现的真实感相对应,谈话节目事实上缺乏应有的真实性。这种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事实和操作层面。很多节目在录制之前,会让嘉宾和观众提前进行彩排和串场,甚至有的情感类节目为了制造煽情的效果规定主持和嘉宾应该在何时落泪。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谈话节目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作为公共话语场的职责性,有严重的作秀之感,成为另一个版本的真人秀。

4、冲突的适度原则——节目的不可预知性

2001年10月27日,在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节目录制现场,著名音乐家谭盾作为嘉宾,与同为嘉宾的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因音乐问题发生冲突,起身而去。《国际双行线》在未作处理的情况下于11月10日将这档节目如期播出。成为国内传媒界的重大话题(2002,张百宁)。

由于谈话节目的开放性,使得各种观点在节目中被集中的呈现并且进行争鸣,这本是谈话节目的卖点所在。然而冲突的引入还是要讲求适度原则。谭盾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目制作方以及主持人对于冲突原则没有良好的认识和把握。

5、主持人的不合格

电视谈话节目中经常会有主持人过于呆板或者过于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善于聆听,有的则过分煽情、甚至不惜打出让每一个到场嘉宾都落泪的牌;很多主持人难以把握现场局面的调度。而能够创出自己独立风格的主持人,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主持人缺少必要的生活阅历和由阅历而引发的个人魅力,只具备主持的基本技能但是却不能将话题往深层次带入。

6、节目段落感不强,叙事缺乏逻辑性

这是与节目的前期策划密切相关的问题。任何节目的构成都要有段落感,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才能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一项受众调查显示,谈话节目的受众层次显示出知识层次和年龄的双高。对这样一群偏向理性的主要受众,节目的叙事逻辑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即兴的发挥,有整体感的酣畅淋漓,才是应循之法。倘若只是平面性的按照事先列好的提纲踩点,或者整个局面总处在一种离题与拼命往原命题拉回的状态,则会让受众觉得不舒服。

7、镜头的表现不能体现现场的气氛

谈话节目并不意味着由于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就对镜头元素的运用要求降低。谈话节目中冲突性的表现,除去声音的传达,更为重要的就是镜头的运动要及时的捕捉冲突的每一个参与者的表情和动作,从而凸现冲突的戏剧性。如果由于现场摄像机数量的不足或者摄像师的懈怠而遗漏了某一精彩的对峙场面,只能是节目的损失。

8、市场运作化程度低

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大多集中在娱乐、游戏层面,比如光线制作的《娱乐现场》,以及娱乐性质的访谈节目,如《超级访问》。而对于更加具有深度的访谈类节目则极少触及。这也与风险投资的可回报性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投资方不相信更加偏重理性的受众能够成为足够大的收视群体。毕竟在这样一个娱乐化风潮的年代,娱乐节目的风险系数应该是相对而言最小的。

因此,在众多的节目类型中,谈话节目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处于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状态。因为此类节目在没有打造成个性品牌之前,其销售的业绩很难估量;而且按照传统思维来看,也很难像一些娱乐节目那样短时间内造成轰动效应。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性,还是让市场化远远不能靠近这一领域。

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传播分析

一、转型时期的表达欲、思想的多元性

套用一句传统的表达方式: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把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概括为众声喧哗、语言杂多,其间各种话语互相对话、交流,以实现自我和他人的价值(2003,石长顺)。在后现代性的对传统的解构之中,中心权威的“独白样式”话语越来越被各种“对话式”话语所替代。而社会转型期不但提供了想要表达自己的人群,更提供了可供讨论的鲜活话题。人们在各种谈话中获得了思想的交流,使得思想的多元性在这种形式之下得到了共同的表达。

二、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民主性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公共领域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解释。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指出,在大众传媒领域,公共性的意义从公众舆论所发挥的一种功能变成了公众舆论自身的一种属性(1999,哈贝马斯)。

虽然哈贝马斯的重点集中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的批判,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公共领域其最初存在的意义是市民阶层发表观点的、与私人空间相对的公共空间,体现了相当的政治理性和社会的民主性(2002,潘知常,林玮)。在谈话节目中思想的自由表达,便是社会民主性的进一步体现。而且随着传媒业的进一步开放,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和不可触及性以及逐渐降低,人们已经初步开始在媒介中发表关于体制、制度的各种看法。

三、封闭的场效应,情绪流

电视谈话节目是对传统人际传播的一种生动完整的再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演播环境中就某单一的主题进行讨论,在主持人的调动下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气场。这种气场对应给在场的每一个参与者以一种完整的情绪流,让他们不由自主会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感想,使得节目有一种流畅感,而不会显得由于必须限制在某一话题之内而造成生硬感。

这种封闭性的谈话氛围,与社会调查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小组座谈法类似。小组座谈,又称深度访谈。深度访谈,不强调其结构性(2000,艾尔.巴比),而在于在一个自由的话语场中尽可能深入和广泛的捕捉到信息元素。虽然其效度不如量化的问卷调查有代表性,但是能够凸现细节,发现许多不被注意的点。而这正与电视谈话节目的功效有异曲同工之妙:电视谈话节目不像传统的新闻节目罗列众多的新闻事实,而是就某一话题展开,重在细节和深度。

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从嘉宾选取的多元性以及嘉宾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交流,都是一种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进行平等交流的最好体现。精英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听不到大众的呼声,而大众则能通过精英的发言获得来自社会最前沿的观点和认知。但是也有两方面不相融合的极端例子:极尽娱乐之能事、丝毫不具有对大众的教化功能、纯粹是消遣娱乐、以窥探本身素质并不高的明星隐私为乐的娱乐访谈节目,以及片面的追求高层次文化享受、而与电视这种大众媒体表现形式不相融合、在收视率的呈现上没有雄厚的支持力的人文类访谈节目。

五、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形式的融合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人们通过人际传播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方式的特点在于: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而且人际传播借助姿态、外观形象等多种辅助工具,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传播(2001,郭庆光)。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则是一种组织化的传播方式。在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优于其它的传播形式。

而电视谈话节目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形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以一种大众的权威性形式表达最丰富最复杂的意义,满足了人们的社会性心理需求。

六、接近性(生活中的人)与陌生化(窥视别人谈话)的融合

谈话,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接触的最基本形式。而谈话节目中以谈话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则呈现出一种与日常生活类似的经验与体验的接近性。人们在电视收看中更希望看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最好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投射,而这在谈话节目中得到了满足:当电视节目中的参与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时,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另外一方面,人们日常谈话的对象大部分限于熟人之间,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们对于陌生人的私密谈话或者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好奇感,而谈话节目为这一好奇提供了一种名正言顺的窥视快感,从而将接近性与陌生化这看似矛盾的二者有机的融合。

附1: 个案分析:谈话节目中的阳春白雪——《对话》

在对电视谈话类节目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来具体看一下在现有谈话节目良莠不齐的分布中,以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与大众的对话相结合而闻名的例子:《对话》栏目。

《对话》栏目创办于2000年7月。是央视二套在全面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档深夜访谈类节目。栏目的宗旨是:传递最新的时代理念,旨在以最新的价值立场影响社会中最具事业感、最具国际视野、最具个性的新主流人群。

《对话》曾被以盘点著称的杂志《新周刊》评为“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也被《北青报》称为“最有品位的电视节目”。

在现今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多集中在黄金时间或者周末时段播出的情况下,《对话》居然打破了央视二套在十一点以后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基本为零的局面,节目受众的忠诚度高达74.69%。而最为奇特的现象是,《对话》节目的收视率并不高,但在收视率与其广告销售率之间却出现了负相关(2003,熊鹰)。

在娱乐狂潮仍未完结的当代电视中,在低俗化充斥视听而精英文化曲高和寡的局面中,《对话》何以保持其品牌忠诚,并且在广告经营、栏目经营方面获得成功?这不得不从其栏目的定位、内容、表现形式、嘉宾与话题的选取等方面说起。

《对话》认为自己的目标收视群体是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节目选取的嘉宾都是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比尔.盖茨,比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话题都是前沿性和时尚性的代表,对于理念的演绎,显得充满理性思考而且不失戏剧冲突(比如《跌倒的巨人能否再起来》)。在各种元素的基础上增加对人性的关注,让每个嘉宾富有张力的个性都在这个谈话场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嘉宾的出场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这种强有力的理性运作之下,该栏目形成的观众收视群是偏向于高知的阶层,男性居多(2003,熊鹰),与其设定的目标收视群有重合之处。而在这样一群含金量极高的稳定收视人群的支持下,其广告资源自与传统的媒体中拉广告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其栏目自身的品牌价值聚集相当的广告资源。

然而作为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对话》还是有其缺憾所在。首先是主持人的品牌建设。虽然节目中选取的主持人都是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甚至国际教育背景,但是主持人自身的阅历是否能够驾驭如此格调的一个栏目?而且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应该逐渐打造成一个与栏目相配合的品牌,但是在该节目中,主持人的角

色相对不是很凸现。或许是因为嘉宾的光辉太强而盖过了主持人的本色,但主持人的品牌形象与节目品牌形象发展的不同步的确是一个问题。

其次,节目理性有余,可看性不足。电视作为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在专业化、细分化口号喊得十分响亮的今天,仍然是在追求收视率这个硬性指标。那么《对话》作为一档与前沿思想最为接近的栏目,能否考虑以一种更加合理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受众接近并产生观看兴趣呢?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也是一件有益而无害的事情。

以上就是联系前文的理论论述,对《对话》栏目进行的个案分析。

附2: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2003,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美]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

2003,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石长顺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2002,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2002,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任金州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2002,任金州:《电视策划新论,任金州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200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2000,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上)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5月

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美]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著,苗棣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2月

199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

1999,时间:《〈实话实说〉的实话》,时间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

1998,陈犀和:《当代美国电视,陈犀和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期刊资料

2003,柴玮键,刘肖榕:《增强策划意识,办好地方电视台谈话节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11期,P65、66

2003,熊鹰:《从〈对话〉看电视栏目发展方向》,《当代电视》,2003年03期,P28、29 2002,张百宁:《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冲突原则”》,《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04期,P48、49

网络资料

2004,马健龙:《〈鲁豫有约〉前途迷离陈鲁豫跳槽说法不一》,南方网,2004-11-03 08:08:44 2004,胡向阳:《谈话节目“谈”什么》,荆楚网,2004-07-02 13:21:43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中国家用电器行业30年发展历程

中国家用电器30年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

组织观看专题节目《榜样》情况汇报

组织观看专题节目《榜样》情况汇报“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组织观看专题节目《榜样》情况汇报 10月26日晚20:00分,中铁港航局西安公司西安地铁四号线18标项目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榜样》。 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体,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邀请部分今年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风采。受表彰的退休老党员干部罗官章,身残志坚,风雨无阻带领全村人发财致富;人民教师支月英,36年如一日,扎根大山,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插上了一对梦想的翅膀,用知识改变大山里孩子的命运,她表示永不退休,将一生都要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们等先进事迹。在项目部全体员工中得到了强烈反响,备受感动、深受鼓舞,是开展全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项目党工委书记要求大家:一是要善于学习,学习老

党员的先进事例,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二是要善于实践,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三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四是大家要有一颗争当先进、树立典型、传递正能量的心。 通过收看,使广大员工学习了“榜样”的崇高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同时,员工们纷纷表示,要向榜样看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给身边的人做好榜样。 组织观看专题节目《榜样》情况汇报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加速变化着的崭新世界。要想振兴国家,振兴民族,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过去是学校“毕业意味着要找工作,现在是工作几年就意味着要找学上”。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打基础;工作也往往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农村税费改革前,我们一年到头,催春播、促造林、抓秋种、忙冬修,对学习抓得不紧,也不主动找时间学习;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职能转变,才认识到在知识积累方面,我们欠缺的比较多,在工作中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应当说,对许多人来讲,学习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可以这样说,“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将成为每名党员的追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 型43 厘

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从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以来,我国的电视机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至今为止,国产电视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大件,到如今家家必备的大众小件;从以前的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到如今高智能的激光影视机,无一不证明了我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8年,中国的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现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出 而就在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国营无线电厂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之后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举行试生产开工仪式。这条彩电生产线是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并参照中国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这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大批量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开始。 1985年~1993年,我国电视机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从1953年3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到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人仅用了29年便实现了这一伟大壮举。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再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受众。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再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一分钱,这种局面知道2002年才通过技术才得以扭转。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摘要]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了中国从汉朝至明清时期不同朝代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及当时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阐明了对外贸易在我国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并根据古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效果对现代贸易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包括中央及内地人民与沿边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互市,以及同境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春秋战国以来,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各诸侯国之间以及与边远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地进行商品贸易往来,有的商品还辗转销往境外各国。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两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严格地说应该是从西汉武帝时开始的。西汉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分为两路,一路是从陆路通西域,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路是从南海通往沿海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出于政治的需要,汉朝廷在同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采取优惠的政策,如在与匈奴互市中不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准输出的铁器和铜钱,都允许与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输出,且无数量上的限制;对来汉朝进行贸易的使臣和商贾,由专司外事的机关大鸿胪负责接待。正是由于给予外商这样优厚的礼遇,所以东汉时,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朝贩客,日频于塞下”。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这也为汉以后各王朝与各民族及境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奠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汉朝廷对东亚邻近各国(如朝鲜、日本)开展了对外贸易,他们获得了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以及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南亚,海上交通与贸易关系也得到初步发展。汉武帝时,中国商船曾开往马来半岛、缅甸西部沿海和印度南部东海岸。 二、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唐朝建立以后,随着封建政治经济趋于鼎盛,对外贸易也日益兴旺发达,并纳入正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七条道路通往国内外贸易市场。但由于陆路常为少数民族阻断,贸易须经多次转手,再加上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航海、造船技术发达,于是对外贸易逐渐转为以海路为主。 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市船司,由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负责掌管水路贸易。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有许多固定的贸易场所,以使边境地区各民族之间与邻近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私人出入边境参与贸易活动,须得到政府准许,发给证明方准出入。 出于国防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如兵器不得私有且不得私自渡关。法律只许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即在边境定点设置若干互市监,使中外商人在其监控下进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相反,唐朝对海路贸易颇为鼓励、开放,允许外商来华自由贸易,世代定居中国从事海运贸易,同时还在通商城市划定地区,供外商居住、营业。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颁布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寇四种货物由政府抽取10%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 随着唐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和他们的家眷不断增加。在京城以及各市舶口岸,都居住着许多外国商人和他们的眷属,尤以广州、泉州两个口岸最多。唐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外商居住的地区,设立蕃场,由唐政府指定专人管理。唐代广州“蕃场”最盛的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第一节 1997~1999年概念普及期 1997年,DVD影碟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一阶段,VCD仍然是影碟机市场的主力,而DVD才开始被消费者了解、认知。1997年中国DVD产量仅为5万台,中国DVD机市场销售量仅占影碟机总销量的0.5%。随着新科、万利达等企业的宣传,DVD影碟机的概念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到1999年时国内DVD影碟机产量已经达到200万台,DVD概念普及初步完成。 图表 6:1997-1999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第二节 2000~2002年产量飞速突破期 一、2000~2002年产量分析 图表 7:2000-2002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随着DVD机芯和解码芯片等硬件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国内的DVD影碟机的生产和销售得到迅速的发展,价格不断下降,国外品牌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合资或者OEM形式推出各种价格适宜国情的机种,DVD机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也进一步刺激了配套家庭影院器材的消费。 2002年中国DVD产量达到3500万台,是2000年的近十倍,DVD市场正以飞速发展的态势扩张。 二、2000~2002年销量分析 图表 8:2000-2002年中国DVD销售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2000-2002年消费者对DVD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这使得国内DVD影碟机销售量从2000年的180万台,增长到2002年的1131万台。

这一时期,消费者需求受DVD影碟机价格较高,使2000、2001年销售规模增长较慢,随着DVD影碟机产品价格下降,DVD消费开始进入高潮。 三、2000~2002年主要生产企业分析 在2000年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知名度比起进口品牌有所逊色,仅有步步高以45.5%入围前四名。 图表 9:2000年DVD品牌知名度分析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从品牌拥有率上看,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相对于VCD似乎有较大下降,在所有拥有DVD的被访者家庭中,进口品牌的拥有率为54.9%,国产品牌的拥有率则为45.1%。 虽然2000年进口品牌在市场上居主导地位,但由于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产生了较大成效,在市场跟进过程中又不断采用降价策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最终后来居上。 第三节 2003~2005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期 一、2003~2005年产量分析 图表 10:2003-2005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中央电视台新闻通用稿

______的暖流在______的寒风中涌动。______市______月______日举行______的活动,确保全市______农民能过一个______的冬季,过一个______的春节。 上午,在______的启动仪式后,市委书记______,市人大常委会主任______,市长______,市政协主席______,市委常委、纪检委书记______,市委常委、组织部长______,市委常委、宣传部长______,等市______套班子成员,______的车队满载着______的关怀,冒着______的寒风来到______县______乡______村。 “送温暖”一行首先来到______老人家里,______老人的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两口和二个小孙子,自从入冬以来,乡里就来人看望老人了解过冬的情况,如今又迎来了______。市委书记______紧紧握着______(电视镜头给个大特写),亲切地:“家里过得怎么样呀,种了那些庄稼,收成怎样了。”还抱起老人的小孙子问:“______”。并给老人送来了______,临走时还塞给老人一个大______。(电视镜头给个大特写)老人眼里______,连连说:“________________。” 在养殖户______家里也是一片______。______接过______等“送温暖”物资,连说:“____________。”领导还参观了养殖户______的羊圈,亲切问:“______”,养殖户______回答说:“______。”羊圈的羊不时咩咩地叫,好象在欢迎“送温暖”一行的到来。最后,“送温暖”一行来到刚刚脱贫致富的_____家,当听说_____原来是村里最穷的一户,自从市里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_____后,_____一家不到两年时间内迅速______,不仅还清了家里原来所欠的债务,还成了远近闻名的_____户。市委书记______高兴地说,靠劳动致富这条路子走对了!见到市里领导来“送温暖”,_____非常高兴,说:“_______________。” 在离开村子之前,市委书记______,和______、______强调,村委会、party支部等基层组织要当好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要关注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共同建设______。并和村民们______道别。村民们挥手目送着“送温暖”车队的远去,仍久久不愿离去。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常识的考察一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稳定上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贸易偏差。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我们本期将会以历史时期为线索,梳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始时期。这段时期内,由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与西域的交通的沟通,中国与西亚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更是将中国的产品运到了西亚大秦等地,为了方便对外贸易的管理,国家还设立了大鸿胪进行管理。 唐宋时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唐代的长安更是当时亚洲的经济中心,世界各地商人往来,唐宋政府更是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段时期内中国主要对外贸易的国家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等国家。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和红海沿岸,沿途所经之地都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明朝的海上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建立了朝贡贸易。但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衰微,倭寇不断骚扰,明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到清朝时期,延续了明朝类似的做法,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了广东十三行来进行贸易,并且严格把控对外贸易,至此古代对外贸易进入了萧条时期。 【小试牛刀】在宋代,为了繁荣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贸易,设立的专门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理藩院 B.市舶司 C.宣政院 D.门下省

【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A选项理藩院是清朝为统治少数民族,解决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问题设立的最高权力机构;B选项市舶司是唐宋时期,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C选项宣政院是元朝政府为了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设立的机构;D选项门下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分,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本题涉及对外贸易,B选项符合。故答案为B。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分类】 一、按色彩 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 二、按尺寸 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 三、按屏幕 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 四、按显像管 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 五、按显示比例 4:3 16:9 5:4 16:10 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 1英寸=25.4mm 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

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编辑本段]【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我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接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台,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 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 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 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 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 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 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 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 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19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 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 1.1 进出口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贸易结构更为重要) 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1.2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1.3 进出口贸易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加工贸易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 从贸易区域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 2.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对外贸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3.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

电视发展史

电视发展史 一、电视的发明及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 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视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二战以后广播电视的雏形基本建立,英德美法开始电视节目播放商业化。 1935年在德国每周播送3次电视节目。 1936年新建成的"保罗·尼普科"电视台播送柏林奥运会图像。 1939年国际博览会开幕,电视向全世界播送了罗斯福总统的欢迎致词。 1949年美国广播公司开发出全电子的彩色电视。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仪式实况转播。 1963年世界各地数百万观众目睹约翰·肯尼迪在柏林做著名演说。 1969年7月,全世界5亿多观众看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画面。 1958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诞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