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3)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3)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3)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3)

2018年度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8 年修订版)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儿科呼吸领域专家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进行了再次修订,用以指导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家庭正确选择和使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从而规范和完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以下为2018年修订版共识中关于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相关内容。 一、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1、基本概念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采用吸入疗法时,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随呼吸气流进入体内。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大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其中,直径1 ~ 5 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5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而< 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 雾化吸入 ICS主要用于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既可作为医院内缓解急性期发作的合并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家庭的长期控制治疗。目前国内有三种用于儿童雾化吸入的 ICS 混悬液,包括布地奈德(BUD)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和丙酸氟替卡松(FP)。布地奈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 12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的抗哮喘 ICS ;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定为妊娠安全分级为 B类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 4 岁儿童的雾化 ICS。丙酸氟替卡松目前仅适用于4~16岁儿童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ICS经吸入装置后,大部分停留于口咽部,仅有小部分沉积于肺内。沉积在口咽部的药物经吞咽进入胃肠道从而被吸收,经肝脏首过代谢后进入血循环。吸入肺部的药物沉积在各级支气管而发挥其局部抗炎作用,其中直径< 2 μm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指南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指南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1]提出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 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 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 μg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2]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VN),如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 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2潴留的患者(如COPD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O2的同时,也会加重CO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Q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5]。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可用大容量USN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2- 4]内容喷射雾化超声雾化动力压缩气源或氧气电源 原理Venturi效应超声波的震动 每次雾化量4~6 mL 根据不同雾化器和治疗要求决定 气溶胶直径一般2~4 μm,与气源流量有关每个仪器相对不变,范围3.7~10.5 μm 气雾量小,耗液0.5 mL/min 较大,耗液1~2 mL/min 气雾温度持续雾化时,因蒸发温度下降持续雾化时,温度不变或略升高 死腔容积约2 mL 0.5~1 mL 雾粒在肺内沉降10%左右2%~12%

雾化治疗专家共识word版

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 10μm 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 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 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 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推荐意见1: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μm(推荐级别:A 级)。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1.年龄、解剖特点和认知能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雾化器,如小容量雾化器(SVN)、定量雾化器(pMDI )或干粉吸入器(DPI ),如果患者正确使用该装置,则所达到的临床效果相似。患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装置,如果患者无法理解和配合雾化装置的正确使用,建议选择无需患者配合的雾化器,如SVN 或pMDI 结合储雾罐等装置。 推荐意见2: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雾化器。如患者无法配合雾化治疗,建议选择小容量雾化器(SVN )或定量雾化器(pMDI )加储雾罐(推荐级别:A 级)。 患者的呼吸系统特征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如气道狭窄、分泌物较多或支气管痉挛等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系统的分布不均一,狭窄部位药物浓度会增加,阻塞部位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从而使临床疗效下降。因此雾化治疗前需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推荐意见3:雾化治疗前,应排除痰液阻塞和肺不张等因素,以提高药物肺内沉积(推荐级别:B 级)。 2.呼吸形式:影响气溶胶沉积的呼吸形式,包括吸气流量、气流形式、呼吸频率、吸气容积、吸呼比(I :E)和吸气保 持。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的患者,肺内沉积较少。吸气 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1 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mL。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3种。 1.1 射流雾化器 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 1.2 超声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工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

合物的稳定性。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1.3 振动筛孔雾化器 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0.1~0.5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与射流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比较,震动筛孔雾化器的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方便增加药物剂量。 2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 2.1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1.1 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 2.1.2 雾化吸入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二)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二) 摘要:昨天我们讲到各种雾化吸入装置的优缺点及工作原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安全性。一、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ICS)ICS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 它通过对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和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 炎作用。ICS的抗炎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基因途径)和非经典途径(非基因途径)。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胞质内的激 素受体(简称胞质受体)结合,并转运进入细胞核后影响核酸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非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细胞膜激素受体(简称膜受体)结合,在数分钟内生效;高剂量的ICS 能够有效启动数量少、亲合力弱的膜受体快速通道。国内已上市的ICS为布地奈德(BUD)和丙酸倍氯米松( BDP)。其他如丙酸氟替卡松、环索奈德等雾化剂型尚未在国内上市。1.BUD:BUD是第二代吸入性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其药理基础基于16a、17a位亲脂性乙酰基团及碳21位游离羟基。16a和17a位的亲脂性乙酰基团增强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增加了在气道的摄取和滞留,且全身消除快,相比于第一代糖皮质激素气道选择性更强,具有较高的局部/系统作用比。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气道的滞留时间,具有高气道选择性并降低全身作用风险。BUD适度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能更容易通过气道上皮表面的黏液层和细胞膜,快速发挥抗炎作用,尤其适合急性期时与短效B2受体激动剂( SABA)联用。BUD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而首过消除高达90%。此外,BUD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平均直径为2.0~3.0 um的细小类圆形表面不规则微粒,可最大限度地增大药物表面积,提高雾化效能。2.BDP:BDP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代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BDP为前体药物,在酯酶作用下活化裂解,部分生成具有活性的17 -单BDP( BMP)而发挥其药理作用,部分生成无活性的21-单BDP。BDP在体内裂解所需的酯酶在肝脏、结肠、胃、乳房和大脑及血浆组织等部位也有表达,在肺外组织中活化的BDP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密切相关。BDP的水溶性较低,导致其在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层溶解缓慢,因此其肺部吸收过程受限于黏液溶解速率。BDP和BMP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和26%,而首过消除在70%左右。此外,BDP 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长约10.0 um的针状,该颗粒形状会降低雾化效能(参见第一部分的“影响雾化效能的主要因素”)。(二)支气管舒张剂1.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根据其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SABA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LABA)两种。目前临床上雾化吸入所用制剂主要为SABA。SABA 制剂的共同特点是起效迅速、维持时间短,代表药物有特布

2012版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DOC)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发表者:徐大林(访问人次:1562)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Nebulization Inhalation Therapy in Chronic Respiratory Disorders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1]提出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雾化治疗 推荐方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雾化吸入方式? 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 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 μg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 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2]。?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VN),如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表1)。?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2潴留的患者(如COPD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O2的同时,也会加重CO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Q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5]。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可用大容量USN。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2- 4] 内容喷射雾化超声雾化 动力压缩气源或氧气电源 原理V enturi效应超声波的震动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洪建国执笔,陈强,陈志敏,邓力,李昌崇,刘恩梅,农光民,尚云晓,赵德育,赵顺英参与撰稿 目前的静脉注射用药,无论是在药物选择,还是配伍方面都有一定的安全用药参考信息,可供临床医师、药剂师和护士参考。然而,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的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采用了易于使用的表格形式,为临床提供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参考信息。我们在该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儿童雾化吸入治疗共识,根据不同疾病提出了雾化治疗推荐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 1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其次为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及其他。 1. 1 糖皮质激素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措施。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阻塞,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急性发作次数和病死率[3-4]。吸入糖皮质激素还常被用来治疗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croup)、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儿童呼吸道疾病。此外,也被用于治疗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tive,BO)、肺间质性疾病等,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布地奈德混悬液(Budesonide):为目前国内常用的雾化吸入剂型。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根据病情采用适宜治疗剂量(不同剂量见表1[3-5])。 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目前已有雾化吸入混悬剂在国外上市,但该剂型尚未在中国上市(不同剂量见表1)。 表1 布地奈德与丙酸氟替卡松大致等效剂量(5岁及以下儿童)(μg) 低剂量中等剂量高剂量 布地奈德混悬液250~500 >500~1000 >1000 丙酸氟替卡松混悬液125~250 >250~500 >500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治疗作用。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在气道内滞留时间短,因此,地塞米松较难通过吸入发挥局部抗炎作用[6],不常规推荐用于喘息性疾病。 1. 2 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速效支气管舒张剂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最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速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salbutamol)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e)。沙丁胺醇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5min内起效,疗效可维持4~6h,是哮喘/喘息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3-4]。除哮喘/喘息外,有研究显示,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可降低呼吸系统阻力,改善BPD症状[7-8]。特布他林起效慢于沙丁胺醇,达到最大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效果较弱[9-10]。 非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常用肾上腺素。Cochrane数据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加或不加3%高渗盐水)有利于控制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症状[11-12],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12-3-27 11:19:58浏览次数:3565次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Nebulization Inhalation Therapy in Chronic Respiratory Disorders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1]提出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雾化治疗推荐方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雾化吸入方式 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 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 μg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2]。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VN),如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表1)。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2潴留的患者(如COPD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O2的同时,也会加重CO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Q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5]。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可用大容量USN。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2- 4] 原理Venturi效应超声波的震动 气溶胶直径一般2~4 μm,与气源流量有关每个仪器相对不变,范围3.7~10.5 μm 气雾温度持续雾化时,因蒸发温度下降持续雾化时,温度不变或略升高 雾粒在肺内沉降 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装置的选择[3] 气管插管患者常需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来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高的剂量。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SVN,将SVN安置于通气机的Y型管或管路的复式接头上,位于通气机和Y型管之间。雾化器的驱动力可用压缩空气或连续氧气气流。研究显示,

基层常见疾病5类

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1%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常用检查:体温测量 症状表现:白细胞增多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并发疾病:肺炎 高发时期:季节更替时期 症状表现:急性起病。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等 确诊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鼻咽部的症状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行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治疗: (1)对症治疗: ①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②解热镇痛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③减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④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⑤镇咳剂对于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

(2)病因治疗 ①抗菌药物治疗 ②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3)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7%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喷托维林氯化铵糖浆 时期: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白天咳嗽较少。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则四季均咳,冬春加剧,日夜咳嗽,早晚尤为剧烈。 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提出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雾化治疗推荐方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雾化吸入方式 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 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 μg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VN),如喷射雾

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2潴留的患者(如COPD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O2的同时,也会加重CO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Q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可用大容量USN。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 内容喷射雾化超声雾化 动力压缩气源或氧气电源 原理V enturi效应超声波的震动 每次雾化量4~6 mL 根据不同雾化器和治疗要求 决定 气溶胶直径 一般2~4 μm,与气源 流量有关每个仪器相对不变,范围 3. 7~10.5 μm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雾化吸人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人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没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人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同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々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人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 一、常用雾化吸人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雾化器根据文丘里( Venturi)喷射原理,

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人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鼻一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3.振动筛孔雾化器:结合了超声雾化的特点,其原理是采用超声振动薄膜使之剧烈振动,同时通过挤压技术使药液通过固定直径的微小筛孔,形成无数细小颗粒释。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指南之欧阳光明创编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指南 欧阳光明(2021.03.07)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1]提出了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雾化治疗推荐方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雾化吸入方式 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 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 μg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2]。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VN),如喷射雾

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2潴留的患者(如COPD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O2的同时,也会加重CO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Q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5]。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可用大容量USN。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2- 4]内容喷射雾化超声雾化 动力压缩气源或氧气电源 原理 Venturi效应超声波的震动 每次雾化量 4~6 mL 根据不同雾化器和治疗要求决定 气溶胶直径一般2~4 μm,与气源流量有关每个仪器相对不变,范围3.7~10.5 μm 气雾量小,耗液0.5 mL/min 较大,耗液1~2 mL/min 气雾温度持续雾化时,因蒸发温度下降持续雾化时,温度不变或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 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 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 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 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 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 药学组于2018年6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2018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 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2018年7月1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 确定共识大纲内容。2018年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并提出近50条专业修改建议,对共识内容的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经过多次专家审稿和修订, 2018年12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 员会议”,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最后修订,得到编 委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 组专家,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旨在提高我 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的合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 通讯作者:冯玉麟,E-mail:feng_yulin@https://www.doczj.com/doc/80398524.html, 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而以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但是,关于雾化吸入治疗的用药方案以及药物配伍信息却非常有限。近期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发表的常用雾化吸入药物混合配伍指南 [1] 提出了 可供雾化吸入的药物及其配伍的各种推荐意见,并采用表格形式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掌握。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现状,制定了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共识,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雾化治疗推荐方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雾化吸入方式1.雾化方法及装置 吸入疗法可分为湿化疗法和雾化疗法:湿化疗法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由0.05~50μg 小水滴组成的气雾,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使黏液纤毛运动保持有效廓清能力。雾化疗法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气道的作用 [2] 。 当医师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 VN),如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s)和超声雾化器(U SN)两种,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表1)。 喷射雾化是最常用的雾化方法,可采用氧气作为喷射雾化气源,但须注意所用的压力和流量。相对而言,通过压缩空气泵产生的气源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治疗效果的同质化可比性更好,更适用于比较临床疗效。超声雾化由于超声的剧烈震荡可使雾化容器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合物可能不利。超声雾化对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溶液)的雾化效果也不如喷射雾化。此 外,对于一些易出现CO 2潴留的患者(如COPD 伴呼吸衰竭),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迅速提高Pa O 2的同时,也会加重CO 2潴留。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由于V ? /Q ? 比值的改变,可短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患者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则可能有益[5] 。 雾化吸入治疗时如需连续应用或湿化吸入的气体, 可用大容量US N 。 表1 喷射雾化和超声雾化特点比较 [2-4] 内容喷射雾化超声雾化 动力压缩气源或氧气电源 原理Venturi 效应超声波的震动每次雾化量4~6mL 根据不同雾化器和治疗要求决定气溶胶直径一般2~4μm,与气 源流量有关每个仪器相对不变,范围3.7~10.5μm 气雾量小,耗液0.5m L /m in 较大,耗液1~2mL/m in 气雾温度持续雾化时,因蒸发温度下降持续雾化时,温度不变或略升高死腔容积约2mL 0.5~1mL 雾粒在肺内沉降10%左右2%~12%对雾化药物的影响 几乎无 可能有 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装置的选择 [3] 气管插管患者常需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来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高的剂量。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SVN,将S VN 安置于通气机的Y 型管或管路的复式接头上,位于通气机和Y 型管之间。雾化器的驱动力可用压缩空气或连续氧气气流。研究显示,机械通气患者应用S VN 时,仅有3%的气溶胶沉降于肺[3] 。但如果雾化器以复式 接头与通气机管道连接且只在吸气时开放,则可显 著增加肺内沉积量。 二、临床中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 目前医院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抗菌药物等。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word版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haler,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 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 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μ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 推荐意见1: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μm(推荐级别:A级)。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 (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一、背景 (一)慢性气道疾病负担沉重,防控形势严峻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哮喘)为代表的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现阶段疾病防控的一大挑战。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以此估算全国患病人数接近1亿。慢阻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2013年我国慢阻肺相关的死亡人数91万,占全球慢阻肺死亡总数的31.1%。中国哮喘危险因素流行病学(the 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CARE)研究最新数据表明,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各省市哮喘的患病率较10年前均有明显增长,其原因与危险因素众多及防控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有关。这说明我国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治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医务人员诊治同质性不佳、基本治疗手段(如吸入药物和吸入装置)使用不当等,严重影响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防治。 (二)吸入疗法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治疗方法 与口服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吸入疗法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安全性好的优势(表1),具有全身用药不可替代的临床地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和我国指南均一致推荐吸入疗法作为慢阻肺和哮喘患者的一线基础治疗方法。 表1 吸入给药与口服、静脉给药的特性比较 (三)吸入装置选择及其正确使用是吸入疗法的基础 通过各种装置吸入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对于稳定期患者,预装药物的便携式吸入装置更方便患者在院外应用。然而,不同的吸入装置各有特点;慢性气道疾病患者肺功能受损,易影响吸入能力;慢阻肺患者平均年龄较其他疾病患者更大,难以掌握装置的操作使用方法,操作错误率更高,教学难度也更大。如何综合考虑患者、吸入装置和药物本身的因素,指导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合理选择、应用吸入装置,是临床上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住院的急性加重期患者,雾化是吸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氧气驱动的雾化吸入治疗期间,患者可以同时得到氧疗,且可进行较大药量的治疗,为了保证药物的利用率和提高外周肺的药物沉积率,需要配备单向活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