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18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2卷

在对试验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在阳坡、阴坡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块标准地,其现实林分密度阳坡分别为1.419、1722、1828、3189株/hm2,阴坡分别为1329、1429、1994、3950株/hm2。对8块标准地调查结果(表1)。

2.2生物量的测定

根据每木检尺的调查结果,按照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不超过5%的原则,各样地选取5株标准木,树冠生物量采用分级标准枝法测定,将标准木树冠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随机选取两个标准枝,分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取不同龄的枝、叶、果分别烘干称重。树干、树皮生物量采用材积密度法测定。

林下草本层、枯落物层生物量均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

2,3叶面积的测定

表1标准地调查

Tab.1Theinvestigationofthetestplots

采用针叶树叶面积(体积排水法)计算公式:A=2。(1+詈)√蓑

武中:A为叶面积,v为针叶体积(用排水法测定),n为每束针叶数量,L为针叶长度。

3结果与分析

3.1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3.1.1油松平均单株立木生物量及不同器官生物量随密度的变化

林分密度对油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两者关系可由方程Y=ax“来描述(图1)。无论在阴坡和阳坡,随林分密度的增加,油松平均单株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且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说明密度较大的林分,林木个体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平均单株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010002000300040005000

韩分密度(攮/hmj,

干生物量随密度增加所占比

图1油松平均单株生物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左为阳坡。右为阴坡)

例增大,枝、叶生物量随密度Fig.1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

averageindividualbiomass

增加所占比例减小。在小密andthestanddensitvofPinustabulaeformis

度范围(1329--1429株/hm2)

内,密度作用规律不显著,生

物量仍维持较高水平。随着

林分密度增加,各器官生物量

有明显的递减趋势。

从密度对各器官生物量

分配的影响来看,阳坡各器官

生物量的比例分配较稳定,干

生物量的变动范围:33.86%图2油松平均单株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的变化(左为阳坡,右为阴坡)

一36.22%,枝生物量的变动Fig.2Thechangeoftheavemgeindividualbiom船sof

范围:25.87%一29.35%,叶differentorganfollowingwiththedensityofPinustabulaeformis

生物量的变动范围:23.22%一25.73%,皮生物量的变动范围:7.83%。10.25%。阴坡各器官生物量的比

例分配与阳坡相似,其中叶生物量小于阳坡,其变动范围为13.39%~17.64%,可能是阳坡光照条件较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白静, 田有亮, 韩照日格图, 郭连生, BAI Jing, TIAN You-liang, HAN Zhaorigetu , GUO Lian-she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刊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8,22(3)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12条)

1.方华;孔凡斌不同密度火炬松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02)

2.薛立;杨鹏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03)

3.姜萍;叶吉;吴钢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大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及主要树种的生物量 2005(Z2)

4.闰文德;田大伦;何功秀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03(02)

5.王成;金永焕;金春德天然赤松个体生物量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2(01)

6.许景伟;李传荣;王卫东沿海沙质岸黑松防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06)

7.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4(05)

8.吕勇;邓立斌;张晓蕾单木叶面积预测模型[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05(04)

9.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01)

10.石培礼;杨修;钟章成桤柏混交林种群生物量动态与密度调节 1997(04)

11.李贵祥;孟广涛;方向京滇中高原桤木人工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析[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04)

12.翟洪波;殷建伟;魏晓霞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密度探讨[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06(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婷婷.贺康宁.CHEN Ting-ting.HE Kang-ning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人工白榆林消光特性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

2.张志山.张小由.谭会娟.何明珠.郑敬刚.李新荣.ZHANG Zhi-shan.ZHANG Xiao-you.TAN Hui-juan.HE Ming-zhu. ZHENG Jing-gang.LI Xin-rong热平衡技术与气孔计法测定沙生植物蒸腾[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29(1)

3.张雪海.李吉跃.刘娟娟.刘刚.Zhang Xuehai.Li Jiyue.Liu Juanjuan.Liu Gang CO2倍增与干旱胁迫交互作用对幼树蒸腾耗水日变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广东林业科技2009,25(2)

4.移小勇.赵哈林.崔建垣.李玉强.左小安.卓鸿.YI Xiao-Yong.ZHAO Ha-Lin.CUI Jian-Yuan.LI Yu-Qiang.ZUO Xiao-An.ZHUO Hong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面积)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26(4)

5.王力刚.赵岭.李峰.高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技术探讨[期刊论文]-防护林科技2008(4)

6.王力刚.赵岭.李峰.高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人工林拟天然化经营技术[会议论文]-2008

7.罗跃初.韩单恒.王宏昌.刘建民.魏晶.吴钢辽西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研究[会议论文]-2004

8.陈宝群.赵景波.李艳花.CHEN Bao-qun.ZHAO Jing-bo.Li Yan-hua特大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2006,29(4)

9.邹春琴.高霄鹏.刘颖杰.王荔军.张福锁.ZOU Chun-qin.GAO Xiao-peng.LIU Ying-jie.WANG Li-jun.ZHANG Fu-suo硅对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期刊论文]-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4)

引证文献(9条)

1.朱新东不同坡位马尾松及江南油杉与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分布研究[期刊论文]-林业勘察设计 2010(2)

2.曹晓阳.王百田.迟璐.王文静.聂森山西吕梁地区三种林分土壤养分与碳密度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

3.田宇明.王庆成.王鹏.孙静水曲柳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期刊论文]-林业科技 2009(5)

4.翟瑜水土保持林的密度调控[期刊论文]-山西林业科技 2012(2)

5.丁磊.谭学仁.亢新刚.刘海芬辽东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效果[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1)

6.吴晓成.张秋良.臧润国.雷庆哲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树林叶面积指数及比叶面积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4)

7.周威.龙成.杨小波.龙文兴.李东海.卜广发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3(20)

8.玉宝.王百田.乌吉斯古楞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10(3)

9.周威.龙成.杨小波.龙文兴.李东海.卜广发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3(20)

引用本文格式:白静.田有亮.韩照日格图.郭连生.BAI Jing.TIAN You-liang.HAN Zhaorigetu.GUO Lian-sheng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3)

城市绿地园林树种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研究_以小叶榕为例

第38卷第3期2011年9月福建林业科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38No.3 Sep.,2011 doi:10.3969/j.issn.1002-7351.2011.03.20 城市绿地园林树种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研究 ———以小叶榕为例 柯峰1,2,翁殊斐2,苏志尧2 (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03;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分别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和LAI-2000冠层分析仪对华南地区最常用园林树种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2种测量仪器所测LAI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量的LAI值与冠幅、胸径和树高之间也存在极显著一元线性关系,构建回归模型分别为:LAI= 0.0444Cw+1.6526,LAI=0.0088D+1.8327,LAI=0.0543H+1.6404;通过模型可估测小叶榕单株的叶面积指数,达到95%的置信区间的估测值范围。 关键词:小叶榕;叶面积指数LAI;回归模型;半球面影像技术;冠层分析仪 中图分类号:S71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51(2011)03-0088-04 Methods for Measuring Leaf Area Index of Landscape Trees in Urban Greenland —A Case Study of Ficus microcarpa KE Feng1,2,WENG Shu-fei2,SU Zhi-yao2 (1.Capit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Guangzhou Civil Aviation College,Guangzhou510403,China; 2.College of Forest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Guangdong,China) Abstract:Leaf area index(LAI)was measured,compared,analyzed for the LAI of Ficus microcarpa,the most common landscape trees in southern China with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 and LAI-2000canopy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LAI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P<0.001).The LAI measured with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s and crown width,DBH and tree height exist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Regression model constructed were respectively:LAI=0.0444Cw+1.6526,LAI=0.0088D+ 1.8327,LAI=0.0543H+1.6404,the LAI of Ficus microcarpa could be estimated by the model,which reached95%of confidence interval estimation range. Key words:Ficus microcarpa;Leaf Area Index(LAI);regression model;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canopy analyzer 城市绿地是由不同的园林树种、不同的植物个体所组成的,建立园林树种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与冠幅、胸径、树高之间的回归模型,进而估算其绿量,是定量研究城市园林生态效益的基础[1]。叶面积指数,即一片林分或一株植物叶的表面积与土地表面积的比率,是衡量绿地生态效益及其绿化水平的指标[2-4]。研究叶面积指数对于改善植物的空间布局,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测量叶面积指数的方法有多种,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5-7],根据不同测量仪器,间接测量法大致又可分为顶视法和底视法2种。顶视法即用传感器从上向下测量,如遥感方法[8-9]。底视法是用传感器从下向上测量,所用的仪器主要是一些基于光学原理获取植物冠层参数的仪器,其原理均是由穿透林冠的孔隙率或比较林内及林外辐射量比率的差异来推导估算叶面积。如AccuPAR-80冠层分析仪、LAI-2000冠层分析仪等[10-12]。但这些仪器价格昂贵,操作步骤繁琐,不易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1-02-25;修回日期:2011-04-20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2008K019) 作者简介:柯峰(1983—),男,广东茂名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作与研究。 通讯作者:翁殊斐(1969—),女,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Email:shufeiweng@https://www.doczj.com/doc/84370387.html,。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本章提要]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高低除与林地固有的生长潜力及其生长潜力的充分利用程度有关系外,还与林分年龄(异龄林的年龄分布) 、林分经营措施(如施肥、疏伐等)等因子相关。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立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和单木竞争指标,为研究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奠定基础。 4.1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4.1.1立地和立地质量 立地(Site)和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马建路,1993)。它有两个含义,第一,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地文)的综合(Clutter J.L.,1983)。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但是,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的,因此,在测树学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4.1.2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法及间接评定法。 4.1.2.1直接评定法 直接评定法(method of direct evaluation)指直接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又可分为: ⑴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进行立地质量评定 ①根据固定标准地的长期观测或历史记录资料的评定方法。 ②利用正常收获表的预估数据的评定方法。 ⑵根据林分高进行立地质量评定 对于许多树种,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其树高生长快。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树种,材积生产潜力与树高生长成正相关。在同龄林中,根据较大林木树高生长过程所反映的材积生产潜力与树高生长之间的关系,受林分密度和间伐的影响不大,因此,根据林分高估计立地质量的方法视作评定立地质量的一种最为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技术。 4.1.2.2间接评定法 间接评定法(method of indirect evaluation)是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⑴根据不同树种间树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的方法。 ⑵多元地位指数法。 ⑶植被指示法。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立地质量的评定方法,当采用直接评定法时,要求生长在这一林地上的目的树种至今一直存活着,否则,只能采用间接评定方法。 4.1.3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方法 4.1.3.1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 林分蓄积量是用材林经营中最关心的指标之一,直接利用林分蓄积量评定立地质量既直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国标(2011版) 鼠类区域控制指标标准 城镇 防鼠设施:合格率≥93% 室内鼠密度控制水平:鼠迹阳性率≤5% 外环境鼠密度控制水平:路径指数(处/千米)≤5处 单位 防鼠设施:不合格间数/房间数0/≤10,1/>10 室内鼠密度控制水平:阳性间数/房间数0/≤20,1/>20 外环境鼠密度:活鼠、鼠洞、死鼠、鼠尸等鼠迹不得有 蝇类城镇 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室内蝇类孳生地不得存在 室内成蝇密度 控制水平 有蝇房间阳性率:有蝇间占调查间≤9% 阳性房间蝇密度:蝇数/阳性房间≤3只室外蝇类孳生地密度控制水平:阳性率≤5% 防蝇设施合格率≥90% 单位 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不得有蝇 室内成蝇 密度控制水平 侵害率:有蝇房间数/房间数 0/≤10 1/11-30 ≤3/31-60 ≤6/61-100 阳性间蝇密度:(只/间)3只室内外蝇类孳生地不得有 防蝇设施全部合格 蚊虫城镇 小型积水蚊虫密度控制水平:路径指数(处/千米)≤0.8处大中型水体蚊虫密度 控制水平 采样勺指数(阳性勺数/采样勺数)≤5% 蚊幼(蛹)数/阳性勺≤8只外环境蚊虫密度控制水平:停落指数(成蚊数/人次)≤1.5只单位 各类积水容器阳性数0 各类坑洼积水阳性数0 蜚蠊城镇 成若虫侵害率 侵害率≤5% 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数小蠊≦10只,大蠊≦5只卵鞘查获率 查获率≤3% 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8只蟑迹查获率≤7% 单位 成若虫侵害率:阳性间数/检查房间数≦2/≦60,≦3/>60 卵鞘查获率:阳性间数/检查房间数≦2/≦60,≦3/>60 蟑迹查获率:阳性间数/检查房间数≦3/≦60,≦5/>60

叶面积指数LAI测量仪器介绍

叶面积指数LAI测量仪器介绍 目的是给出各种测量LAI的仪器的直观介绍。 LA I 是一个无量纲、动态变化的参数, 随着叶子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另外, 植物叶子的生长与植物种类自身特性、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人为管理方式有关。再加上LA I 的不同定义和假设导致了LAI 值测量的极大差异。植物LAI 的地面测量方法有2 类: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本文简要介绍LAI2200(LAI2000)、SUNSCAN、TRAC、AccuPAR和DHP仪器并且给出一些选择建议。目前,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LAI测量的仪器有LAI2000、LAI2200、TRAC和LI3000A。 1,LAI2200(LAI2000) 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基于成熟的LAI-2000技术平台,利用“鱼眼”光学传感器(垂直视野范围148度,水平视野范围360度,波谱响应范围320nm~490nm)测量树冠上、下5个角度的透射光线,利用植被树冠的辐射转移模型(间隙率)计算叶面积指数、空隙比等树冠结构参数。利用随机FV-2200软件,可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分析。该仪器由美国 LI-COR公司开发。 仪器组成如下图所示。

测量注意事项: 尽可能避免直射的阳光,尽量在日出日落时或者多云的天气(阴天)进行测量,如果避免不了,需要注意:1,使用270度的遮盖帽或者更小视野的遮盖帽;2,背对着阳光进行测量,遮挡住日光和操作者本身;3,对植物冠层进行遮阴处理;4,如果云分布不均匀导致光线不均匀的天气条件下要等待云彩飘过并且遮挡了阳光时再进行测量。 在非均匀、不连续植被情况下以及复杂地形区的测量结果不理想。 2,SUNSCAN

病媒生物监测开展情况

病媒生物性疾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病、黄热病、东方马脑炎、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影响。按照鹤岗市病媒防治工作总体要求及《2013年鹤岗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围绕“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科学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结合我中心实际,紧扣《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制定了2013年萝北县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坚持防灭结合的科学防制原则,较好地完成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开展常见重要病媒生物的监测,为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方法,参照《2013年鹤岗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制定《银萝北县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在全县统一方法、统一调查工具、专人、定点、定时进行调查监测工作。坚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汇总,每月及时反馈监测结果,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的评估分析,保证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资料的完整性。 通过合理选择监测点,认真组织监测,详实记录监测数据,掌握全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群结构、季节消长变化规律,为制定我县病媒生物防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蚊虫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按照萝北县蚊虫活动规律,监测时间5-10月份,分别设立了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等五类调查点,按照要求每月监测2次,采用诱蚊灯,每处放置一个日落后20min开始,连续诱集12小时。2012年调查捕获蚊虫514

只,蚊密度年平均为1.43只/h。2013年调查捕获蚊虫563只,蚊密度年平均为1.565只/h。 2014年5-7月份调查捕获蚊虫364只,蚊密度半年平均为2.022只/h。 (2)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按照萝北县蝇类活动规律,蝇类密度监测时间5-10月份,各监测点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处、居民区1处,每月中旬监测一次。2012年布蝇笼43个,捕获蝇虫75只,年平均蝇密度1.74只/笼〃天。2013年布蝇笼40个,捕获蝇虫62只,年平均蝇密度1.55只/笼〃天。2014年5-7月份布蝇笼20个,捕获蝇虫29只,平均蝇密度1.45只/笼〃天。 (3)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蟑螂密度监测为全年监测,各监测点选择农贸市场1处、宾馆1处、医院1处、居民区1处,每月中旬监测一次。2012年布粘蟑纸72个,捕获蟑螂351只,年平均密度4.875只/张〃夜。2013年布粘蟑纸74个,捕获蟑螂326只,年平均密度4.41只/张〃夜。2014年1-7月份布粘蟑纸42个,捕获蟑螂188只,平均密度4.476只/张〃夜。 (4)鼠类监测鼠密度全年监测,采用夹夜法,选择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三类场所,每月监测一次,2012年布放鼠铗7200只,有效铗数7175只,捕鼠247只,年平均鼠密度3.44%。2013年布放鼠铗7400只,有效铗数7351只,捕鼠308只,年平均鼠密度4.19%。2014年上半年布放鼠铗4200只,有效铗数4180只,捕鼠294只,年平均鼠密度7.03%。

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密度

二、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的密度?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 (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①、用材林:a)、大径材:造林密度宜小一些;b)、小径材:造林密度宜大一些;c)、速生培育:造林密度宜小一些;②、水土保持林:充分利用造林地上的天然植被资源,适当降低水土保持乔木层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林地迅速形成乔――灌――草的林木结构,更好发挥水土保持效益;③、防风固沙林:选择合适的树冠较大的灌木树种,即使造林密度小,也能迅速覆盖林地;④、农田防护林:要使密度和配置与所需透光系数相适应;⑤、经济林:要有利于主要利用部位或器官的生产(与经济林结合,适当阐述);⑥、薪炭林:一般都采用密植,争取早期充分利用空间,但应以在收获期不因过密而压抑群体产量为限; (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①、喜光而速生要稀植,如杨、落叶松;②、耐荫,初期生长慢要稀植,如云杉、侧柏;③、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要稀植,如杉木、擦树;(④、干形易弯曲,自然整枝不良要密植,如马尾松、部分栎类;⑤、树冠狭窄且根系紧凑要密植,如箭杆杨、冲天柏; (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传统林学认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密度应大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则稀。但从经营要求来看,则经常恰恰相反,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立地条件差而只能育中小径阶材的宜稍密。 (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培育技术越稀植,越集约,林木就越速生,就越没必要密植。 (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选择合理密度时应根据以上各个方面计算投入产出比,选择投入产出比最合理的造林密度。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确定造林密度总原则应为: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在由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之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效益来测算。

圆形与狭长形叶片叶面积计算方法

圆形与狭长形叶片叶面积计算方法1 廖林仙,邵孝侯,陈晓峰 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E-mail:liaolinxian@https://www.doczj.com/doc/84370387.html, 摘要:基于实测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数据,分别针对狭长形和圆形叶片,探讨了叶片面积的计算方法。对狭长形叶片,在分析作物的叶面积和叶长宽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玉米、水稻的叶面积计算的修正系数分别为0.73、0.77,与通常采用的0.75相比,玉米的修正系数有所减小,而水稻的修正系数有所增加,采用率定的修正系数计算叶片面积,取得很好的计算结果;对圆形叶片,分别按照d=(L+W)/2和d=(L+2W)/3进行直径等效,进而采用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叶片面积,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采用d=(L+2W)/3近似的结果优于采用d=(L+W)/2近似的结果。 关键词:叶面积,校正系数,等效直径,叶片形状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器官,叶面积大小是生理生化、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方面研究经常涉及的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叶面积的测定方法有网格交叉法、叶面积仪法、复印称重法、干重法、数字图像处理法等[1-5]。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网格交叉法比较准确,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叶面积仪器法虽然具有快速、无损的特点, 但对仪器的依赖性大;而复印称重法则需要破坏性取样测定。因此建立方便、准确、无损的叶面积测定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应用最多的长宽法方面,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针对某种特定作物的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2,3,6-8]或校正系数的直接应用[8-12],缺乏对校正系数的系统研究,而对不同形状叶片叶面积计算方法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实测的多种作物的叶片面积与叶片长度、宽度资料,分别针对狭长形与圆形叶片采用长宽法和等效直径近似圆法对叶面积进行了估算,为叶面积的快速、无损测量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完整、大小各异的水稻、玉米、大豆和红薯的叶片若干,采用AM-200型便携式手持叶面积仪测定叶片的面积,同时采用直尺测定叶片的最大长度和宽度。所有观测均在南京市板桥农业生态示范园内进行。 对狭长形叶片水稻和玉米,根据公式1计算确定各种作物的修正系数k。另取一定数量的叶片,同样测定叶片的面积和最大长度与宽度,根据此 前确定的修正系数进行验证。 k=A l/(L×W)1) 其中k为修正系数;A l为叶面积,cm2;L和W分别 为叶片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cm。 针对圆形叶片大豆和红薯,分别按照等效直径为d= (L+W)/2和d=(L+2W)/3进行近似(如图1),根据 圆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分别按照公式2和公式3计算。 16) W L( A 2 l + =π 2)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重点科研资助项目(重点03171)的资助。 (L+2W)/3图1 圆形叶片等效直径示意图

模板-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一项 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我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有效和及时、全面地反应我市病媒生物密度状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方案提 供依据,评估城乡病媒生物侵扰状况,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 (二)、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三)、为全面掌握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 1.监测生境的选择 夹(笼)夜法的监测中每个县(区),城镇选择居民区、公园,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场、酿造厂等)、农村居民区3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1个。各地可根据本地鼠传疾病流行情况和本地实际情况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城镇居民区应选择居住卫生环境相对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适宜鼠类生存的地点,包括室内和室外。由于夹(笼)夜法也是灭鼠措施,在一定实际内,降低监测点的鼠密度,影响监测结果,所以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地点的方位,不同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因此,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以月做统计单位,两次监测时间间隔不少于30天。 3.监测方法采用夹(笼)夜法:建议统一选择中型钢板夹(规格:12CMX6.5CM),以各地便于获得的材料为诱饵长期使用,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笼)1只,超过100m2 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笼)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 重点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居民区室内外均匀布放。室外布放在鼠类出没的地方。农田沿直线或田埂、沟渠等自然地形每5m布放1只,行间距不 少于50m。每一监测生境每月布夹累计不少于200有效夹(笼)夜。 粘鼠板法:居民区室内外环境布放鼠夹有困难时,可使用粘 鼠板法。粘鼠板胶面15X20cm 民房室内每15m2放1张,每户 不超过3张,监测居民不少于35户。 4.计算:(1)夹(笼)夜法鼠密度以每百只鼠夹(笼)捕获鼠数量,即捕获率标示,计算公式如下: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X100 有效夹(笼)总数(只)有效夹(笼)=布夹(笼)总数-无效夹(笼)数无效夹(笼)是指 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笼)。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笼)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 完整或鼠头、鼠皮、鼠毛、鼠尾、鼠爪等部分肢体的定为捕到鼠,计入捕鼠总数。 (2)粘鼠板法鼠密度以每百张粘鼠板捕获鼠数量,即捕鼠 率标示,计算公式如下:捕获率(%)=捕鼠总数(只)X100 有效粘鼠板鼠(板)捕获鼠数要求同夹(笼)夜法。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 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

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 (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叶面积指数获取方法

A.直接方法直接测定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方法。 1、叶面积的测定,传统的格点法和方格法。 2、描形称重法. 在一种特定的坐标纸上,用铅笔将待测叶片的轮廓描出并依叶形剪下坐标纸,称取叶形坐标纸重量,按公式计算叶面积. 3、仪器测定法. 叶面积测定仪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别通过扫描和拍摄图像获取叶面积. 扫描型叶面积仪主要由扫描器(扫描相机) 、数据处理器、处理软件等组成,可以获得叶片的面积、长度、宽度、周长、叶片长度比和形状因子以及累积叶片面积等数据,主要仪器有: CI - 202 便携式叶面积仪、L I- 3000台式或便携式叶面积仪、AM - 300手持式叶面积仪等. 此外,还有使用台式扫描仪和专业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的方法. 图像处理型 叶面积仪由数码相机、数据处理器、处理分析软件和计算机等组成,可以获取叶片面积、形状等数据,主要仪器有:W IND I2AS图象分析系统、SKYE 叶片面积图像分析仪、Decagon - Ag图象分析系统、WinFOL IA 多用途叶面积仪等. B、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用一些测量参数或用光学仪器得到叶面积指数,测量方便快捷,但仍需要用直接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校正。 1、点接触法 点接触法是用细探针以不同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刺入冠层,然后记录细 探针从冠层顶部到达底部的过程中针尖所接触的叶片数目,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LA I为叶面积指数, n为探针接触到的叶片数, G (θ) 为投影函数,θ为天顶角. 当天顶角为57.5°时,假设叶片随机分布和叶倾角椭圆分布 ,则冠层 叶片的倾角对消光系数K的影响最小,此时采用32.5°倾角刺入冠层,会得出较准确的结果,用以下公式计算. 点接触法是由测定群落盖度的方法演进而来的 ,在小作物LA I的测量中较准确 ,但在森林中应用比较困难 ,主要是由于森林植物树体高大以及针叶树种中高密度的针叶影响了测定。 2、消光系数法 该法通过测定冠层上下辐射以及与消光系数该法通过测定冠层上下辐射以及与消光系数相关的参数来计算叶面积指数,前提条件是假设叶片。随机分布和叶倾角呈椭圆分布,由Beer - Lambert定 律知: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1.起源。 靠自然力成林的为天然林,靠人为力量成林的为人工林。当天然林或人工林被采伐或遭火灾后,有许多阔叶树种(栎类、杨树等)及少数针叶树(杉木等)可以由根部萌芽更新,称萌生林;由种子起源更新的称实生林。萌生林比实生林生长发育与成熟得快,衰老也较早。 这两种森林的经营管理不同,需要划成不同林分。划分林分起源的依据,除访问或查阅经营档案外,可根据森林的某些特征来分辨,如人工林一般树种较单 一、混交时株行距较整齐、年龄很少差异,萌生林的树干基部常有疙瘩等。 2.林相。 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林冠层次的外貌。又称林层。单层林有较为整齐的一层林冠。复层林有两层以上较为明显的林冠层,其中经济价值最高、蓄积量最大的林冠层称主林层,其余的称次林层。热带雨林的林冠呈垂直郁闭,无法分层。 若不分别林冠层次进行调查与经营,则不必划分林层。 3.树种组成。 区分纯林与混交林的树种数量标志,用十分数法按树种在林分总蓄积或总断面积中所占比重写成树种组成式来表示。例如马尾松纯林的组成式为“10马”;7成马尾松与3成麻栎混交的为“7马3麻”;组成树种比重相等时,把经济价值大的写在前边。组成树种比重小于5%而大于2%者,在组成式后和树种简称间打加号;小于2%时打减号;如上述松栎混交林中还有4%的枫香混交,则记作“7马3麻+枫”。 4.年龄。 有同龄林与异龄林之分。除较少林分的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的绝对同龄林之外,林分年龄用龄级(也称龄阶)表示。分别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用5年或10年或20年为龄级单位。特别速生树种可用2年或3年为一龄级。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即一般所说的同龄林。树木年龄相差两个龄级以上的为异龄林。 人工林的年龄可通过访问、查经营档案以及查数具有每年出生一轮枝特性的针叶树种轮生枝的办法求得;对于天然林,则采用计数伐根年轮或用生长锥取出木芯计数年轮法求得。对于异龄林或相对同龄林,可用调查平均木的年龄或调查随机样木的年龄求平均年龄作为林分年龄;对于复层林与混交林,则分别林冠层与混交树种求年龄。树种组成式中加注年龄时,在树种后边加圆括号填入年龄。为了简便,只以树种组成最大的优势树种或经济价值最大的主要树种的年龄代表混交林的年龄。 5.平均胸径。 说明林分树木粗度的标志。未经破坏的同龄纯林的树木株数按直径呈近似正态分布,中等粗细的最多,分别向最粗与最细的两端逐渐减少。 计算林分平均胸径一般用胸径平方平均数即胸高断面积算术平均数的方根,而不用胸径算术平均数。若近似求算林分平均胸径,则常用目测林分中中等大小树木3~5株,实测胸径后求算术平均数。此外,同龄纯林中最粗与最细树木的胸径一般为平均胸径的1.7倍与0.4倍,因此只要量出林分中最粗与最细树木的胸径,分别除以1.7和0.4,也可推算出林分平均胸径的近似值。复层混交林的平均直径按林层分别测算。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附件5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因地制宜地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监测方法,重点在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监测,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2~4个有代表性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监测。 一、蚊虫密度监测 (一)成蚊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 灯·夜) 2、人工小时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 3、人诱停落法 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

(15:00-18:00),诱集者暴露一侧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被引诱的伊蚊并持续30min,将捕获蚊虫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停落指数=捕获雌蚊数/(人数×30min)×60min/h[单位:只(人·小时)] (二)蚊幼密度监测 1、布雷图指数 随机抽样调查5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布雷图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2、幼虫勺捕法 沿着大中型水体(河、湖、池塘、室内积水和建筑工地积水)岸边,每隔5米选择一个采样点,用水勺迅速从水体中舀起一勺水,计数其中蚊幼(蛹)的数量,计算幼虫密度。该方法用于洪涝灾害后的蚊幼密度调查。 幼虫密度(只/勺)=采集蚊幼(蛹)总数/总勺数。 二、蝇类密度监测 (一)粘蝇条(纸)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

【CN109975250B】一种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及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10333471.7 (22)申请日 2019.04.24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997525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7.05 (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 所 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 北 专利权人 首都师范大学 (72)发明人 董莹莹 李雪玲 朱溢佞 叶回春  黄文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杨华 王宝筠 (51)Int.Cl.G01N 21/552(2014.01)G06N 3/04(2006.01)G06N 3/08(2006.01)审查员 李新科 (54)发明名称 一种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及装置 (57)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及 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 射率数据,将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输入 预先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深度神经网 络模型输出的叶面积指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至 少包括卷积层,卷积层的采样步幅大于1,并且取 不大于卷积层使用的滤波器的尺度的数值中的 最大值。通过本申请,可以反演出具有较高精度 的叶面积指数。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2页CN 109975250 B 2020.03.24 C N 109975250 B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975250 B 1.一种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 将所述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输入预先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叶面积指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至少包括卷积层,所述卷积层的采样步幅大于1,并且取不大于所述卷积层使用的滤波器的尺寸的数值中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卷积层包括:第一个卷积层与第二个卷积层,所述第一个卷积层与所述第二个卷积层连接; 所述第一卷积层的滤波器尺寸为1*3,采样步幅为3,所述第二个卷积层的滤波器尺寸为1*3,采样步幅为3; 其中,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还包括:一个池化层;所述第二个卷积层与所述池化层连接; 其中,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还包括:三个全连接层,分别为第一个全连接层,第二个全连接层与第三个全连接层;所述池化层与所述第一个全连接层连接,所述第一个全连接层输出的数据,输入随机失活(Dropout),所述Dropout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第二个全连接层,所述第二个全连接层与所述第三个全连接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神经网络模型是采用训练样本训练得到;所述训练样本包括预设的植被光谱反射率数据,以及与所述预设的植被光谱反射率数据对应的叶面积指数; 所述预设的植被光谱反射率数据为在所述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中的比例为0.14%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个卷积层输出的数据输入预设的第一ReLU激活函数,所述第一ReLU激活函数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池化层,所述池化层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第一个全连接层,所述第一个全连接层输出的数据输入预设的第二ReLU激活函数,所述第二ReLU激活函数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Dropout,所述Dropout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第二个全连接层,所述第二个全连接层输出的数据输入预设的第三ReLU激活函数,所述第三ReLU激活函数输出的数据输入所述第三个全连接层,所述第三个全连接层输出的数据输入预设的Sigmoid函数。 4.一种叶面积指数反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 输入模块,用于将所述遥感植被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输入预先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叶面积指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至少包括卷积层,所述卷积层的采样步幅大于1,并且取不大于所述卷积层使用的滤波器的尺寸的数值中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卷积层包括:第一个卷积层与第二个卷积层,所述第一个卷积层与所述第二个卷积层连接; 所述第一卷积层的滤波器尺寸为1*3,采样步幅为3,所述第二个卷积层的滤波器尺寸为1*3,采样步幅为3; 其中,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还包括:一个池化层;所述第二个卷积层与所述池化层连接; 2

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应用

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应用 摘要 叶面积指数(LAI)与作物产量的增长联系紧密,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面积指 数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提高。LAI与品种特性,种植密度,栽培措施,气象条件 有密切联系。本文分别从玉米LAI模型构建和不同处理措施对玉米LAI的影响角 度总结近年来关于玉米LAI的研究以及其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前言 玉米是大田中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的玉米生产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叶 面积指数是计算作物蒸散和干物质累积最重要的生理参数,可为植冠表面最初能 量交换描述提供结构化定量信息,是进行物质循环及能量代谢等研究的基础,是 除单叶光合作用速率以外决定作物冠层光合作用计算精确与否的重要参数,且最 能反映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状态密切关系关系,因此研究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模 式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有关玉米LAI的测定,LAI动态模型的建立,不同株 型玉米LAI动态变化和不同的栽培因子对于玉米LAI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 一、玉米LAI动态模型 关于玉米全生育期的动态变化模拟模型主要是logistic模型的扩展。例如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林忠辉等提出的模型便是以积温指标表示的生育阶段为 自变量,综合不同地理位置、品种、播期、密度等的影响,是一个扩展的Logistic 叶面积生长模型。[1] 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变化可分为4 个时期,即缓慢增长期,指播种~拔 节期叶面积指数增长缓慢;线性增长期,指拔节~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增长最 快,且吐丝期达最大值;相对稳定期,指抽雄吐丝~乳熟期叶面积指数相对稳定而 后期略有下降;衰退期,指乳熟~蜡熟期叶面积指数下降。Logistic 曲线可较好 地表述玉米叶面积指数前2 个生育阶段,但不能表述相对稳定期后期及衰退期叶 面积指数下降过程,必须经过修正方可用于整个生育期动态变化模拟。[2] 玉米LAI动态模型主要用于区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区域作物生长监测及遥感 估产。 二、不同株型玉米LAI动态变化 主要是研究平展型品种和紧凑型品种的LAI动态变化,通过比较得出不同品种 的最大最适叶面积指数,从而为玉米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例如沈阳农业大学的 任志勇等通过比较的玉米品种平展型品种连玉16( A1)、半紧凑型品种丹玉 39( A2) 、紧凑型品种郑单958( A3)不同时期的LAI得出了不同株型品种获得最 高产量的密度不同, 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也不同的结论。连玉16在2 600株/667m2密度下获得了最高产量, 其叶面积指数为3.8 ,丹玉39和郑单958在 4 500株/667m2 密度下获得了最高产量, 其叶面积指数分别为5. 15和5. 66。[3] 吉林农大的岳阳等通过分析:两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两个平 展型玉米品种:“三北9、长城799不同生育时期的LAI动态变化得出了两个紧凑 型玉米品种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等均比两个平展型玉米品种表现优良,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的结论。[4] 这些都为玉米栽培品种的选择和玉米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不同的栽培因子对于玉米LAI的影响

lai2000叶面积指数仪使用指南

叶面积指数仪使用指南 基本操作步骤 如何进行实际测量 如何测量孤立的树 数据传输

1.基本操作步骤 连接传感器 把仪器正面向上放好分别为X?ò??ê1ó?μ?ê?ò???LAI-2000传感器  开关仪器 l 按下ON键 l 按下FCT键就可以关闭仪器 一种情况是需要输入参数下面一行是输入提示行当输入的是字母时 这时就要用到SHIFT键了按错键的消除键就是如果误按了可以按 另一种情况是查看显示的信息按向下移动操作的行一般是上面的那一行使信息左右移动这里先不说 调整执行列表  按下SETUP键键可以依次看到00行09行 按下ENTER键进行操作 01 X cal 这里保持默认值就行了 就只对X操作值或者别的我们都不去管 04 Resolution 为了精度的提高来选择字母 月份只是要注意格式 06 Set Dists 先不于考虑 我们也不要再去调整 08 1,2Channels 先不于考虑 设置操作模式 将会显示如下列表 我们只对11和12这两项进行设置 键使这一行在显示的上端按下ENTER键所以使用默认值将会出现新的对话框Seq=我们 在测量LAI时先测量1个植物树冠上面的测量数据B 所以输入输入完后按ENTER键进行测量一个LAI需要重复的次数

0 0.0 Reps=1为了准确我们现在输入2?ù??DD????°′ENTER键返回OPER的执行列表 A和B的意义就是在树冠上面的测量值和下面的测量值的区别标志 这在下面的叙述中经常会碰到 告诉我们所采集资料的种类和位置提示输入所测的植物的种类再按下ENTER键输入位置这些都是为了 帮助我们以后使用资料的方便 然后 检查监视模式 使用BREAK键使用键选择查看上面一行的信息和下面列出各行的含义 测出的值 … …………………………… X1 X传感器在7Y5 Y传感器在68 … …………………………… 1 BNC 信道#1 X5 X传感器在68 2 BNC信道#2 其中所以Y5的值是OFF?üê1??ê??á??é???ò?DDê?X1的值就可以大致上来监视传感器的可靠性了盖上盖子它们的值就应该变小这样简单的操作可以提前避免把坏仪器带到野外 首先看到的是我们设置过的植物的种类和测量的位置信息 最多不超过7位数 仪器将显示 现在所显示的两行中real time line summary line 实时显示行*左边的数字代表了得到的A值的数量 和得到的B值的数量使用 当实时行在上面时来选择该序号 总结摘要行从左到右的意义是B资料对已经测量了 LAI SEL 这时然后按下ENTER键或者传感器杆上的按钮传感器在植被上方时记录下A值根据前面的设置 然后在下方测4次即*在上面一行时反之把传感器放在下方因为前面设置了 仪器将进行计算最终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目标的叶面积指数 重复上面操作就行了 记录一个资料时这时我们可以听到2声蜂鸣第二声是读数完成的声音必须保持传感器水平不动 如果一直不放松直到读数完成 记录文件会自动存储下来

2017年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2017年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中心各科室: 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年初创卫办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组织实施 (一)疾控中心地病科负责组织实施,检验科协助实施。 技术负责人: 技术组人员:

(二)职责。按《2017年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收集相关监测资料及影像记录,做好监测分析总结,并上报爱卫办和创卫办。 三、监测范围 (一)监测点的设立。选定城区5个监测点为病媒生物监测点,由地病科负责、检验科协助开展监测工作。 (二)监测范围。监测点辖区内宾馆饭店、招待所、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汽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1)外环境: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单位或居民区院内,汽车站等场所外环境等环境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或招待所)5个、商场超市5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5个、农贸市场2个。 2.监测时间:2、4、6、8、10、12月,每月中旬各监测1次。 3.监测方法。 外环境:采用路径法。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