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辋川集

辋川集

辋川集
辋川集

【辋川集?序】[1]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注释】

[1]辋川:地名,即辋谷水,在陕西蓝田南辋谷内。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此营建蓝田别墅,天宝年间为王维所得,在原来基础上增建成辋川别业。天宝三载至十五载之间,王维常居于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的山居生活,诗人十分喜爱辋川风景,和友人裴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这里所选的是王维的二十首。

【孟城坳】[1]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注释】

[1]坳:山间平地。孟城坳,原为古城,《蓝田县志》谓南朝宋武帝所筑思乡城在此。因孟城坳原是古城,故本篇有吊古感怀之意,慨叹人世变迁,不知后我而来此居住的人为谁,为昔日主人悲伤也是徒然。

【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1],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注释】

[1]本篇写登华子冈,见无尽秋色,而生惆怅之情。

[2]穷:尽,完。

【文杏馆】[1]

文杏裁为梁[2],香茅结为宇[3]。不知栋里云[4],去作人间雨。【注释】

[1]本篇写文杏馆美而高峻雄伟。

[2]文杏:木材有文采的良种杏树。裁:加工制成。梁:屋梁。文杏馆,因以文杏为梁而得名。

[3]香茅:一种气息芳香的茅草,又名青茅,生在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宇:屋檐。

[4]栋:屋的正梁。末二句写文杏馆屋梁上的云,出而化作雨,形容其高极云天。

【斤竹岭】[1]

檀栾映空曲[2],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3],樵人不可知[4]。【注释】

[1]本篇写斤竹岭竹林之美。

[2]檀栾(luán):秀美的样子,多形容竹。空曲:偏僻而清澈的水潭。

[3]商山:在陕西商县东南。蓝田与商县相邻,故云“暗入商山路”。

[4]樵人:樵夫,打柴的人。

【鹿柴】[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2],复照青苔上。【注释】

[1]柴(zhài):通“寨”,即栅栏、篱障。本篇写鹿柴幽寂之美。

[2]返景:落日的回光。景,同“影”。

【木兰柴】[1]

秋山敛馀照[2],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3],夕岚无处所[4]。【注释】

[1]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本篇写描写日落时分木兰柴的美丽景色。

[2]敛馀照:指山衔落日。

[3]彩翠:形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晚霞似锦、五彩斑斓的だ鼍吧 ?

[4]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无处所:指雾气消散。

【茱萸沜】[1]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2],置此芙蓉杯[3]。【注释】

[1]茱萸:当指山茱萸,开黄色花,结枣红色椭圆形小果。茱萸带有浓烈香气,可以避邪。沜(pàn):水涯,岸边。本篇写茱萸沜秋日茱萸结果,红绿可爱。

[2]客:王维自指。

[3]芙蓉杯:指精美的酒杯。此句指把茱萸的果实放到酒里,古有置茱萸于酒中而食的习俗。

【宫槐陌】[1]

仄径荫宫槐[2],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3],畏有山僧来[4]。【注释】

[1]宫槐:槐的一种,即守宫槐,其叶昼开夜合。陌:小路。本篇写宫槐陌偏僻幽静,宜于接待山僧一类的高人。

[2]仄径:狭窄的小路。荫:遮蔽。

[3]应门:指照看门户,接待客人。但:且,祈使语气。迎扫:扫除灰尘,迎接贵客。

[4]畏:怕。

【临湖亭】[1]

轻舸迎上客[2],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3],四面芙蓉开[4]。【注释】

[1]本篇写临湖亭边水面荷花盛开,可以邀客同赏。

[2]舸(gě):船。上客:贵客。

[3]轩:窗。

[4]芙蓉:荷花。

【南垞】[1]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2]。隔浦望人家[3],遥遥不相识。【注释】

[1]垞(chá):土丘。本篇写南垞附近水面宽广。

[2]淼:形容水面广大无边的样子。即:靠近。

[3]浦:指支流汇入较大水流之处。

【欹湖】[1]

吹箫凌极浦[2],日暮送夫君[3]。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注释】

[1]欹(qī):倾斜。本篇写在欹湖水上看青山白云之美。

[2]凌极浦:指乘舟送客,越过远远的水边。

[3]夫君:对朋友的称呼。夫,语气词。

【柳浪】[1]

分行接绮树[2],倒影入清漪[3]。不学御沟上[4],春风伤别离[5]。【注释】

[1]本篇写柳浪柳树倒映水面之美。

[2]绮树:指柳。绮,婀娜柔美。

[3]漪(yī):本为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此处指水面。

[4]御沟:指长安宫城护城河。

[5]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栾家濑】[1]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2]。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注释】

[1]濑(lài) :水流湍急的石滩。本篇写栾家濑水流波溅、白鹭嬉戏的美丽风光。

[2]浅浅(jiān):形容水流迅急的样子。石溜:即石间流水。

【金屑泉】[1]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2]。翠凤翊文螭[3],羽节朝玉帝[4]。【注释】

[1]金屑泉:当为含有某种金属矿物质的泉水。本篇歌颂金屑泉水,饮之可以成仙,千年不老。

[2]少:指容颜不老。本句是说天天饮金屑泉水,可以千年不老。

[3]翠凤:绿凤凰,传说中仙人的坐骑。文螭(chī):有花纹的龙。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4]羽节:饰有鸟羽的节,指仙人的仪仗。朝:朝见。玉帝:天帝。

【白石滩】[1]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2]。家住水东西[3],浣纱明月下。【注释】

[1]本篇白石滩一代绿蒲渐渐长大,家住附近的女子在明月夜于水边浣纱。

[2]蒲:草名,即香蒲,生于水边。向向:临近,将近。堪把:指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了。

[3]家住水东西:指住宅的东西两旁都有流水。

[4]浣(huàn):洗涤。

【北垞】[1]

北垞湖水北[2],杂树映朱栏[3]。逶迤南川水[4],明灭青林端[5]。【注释】

[1]本篇写北垞景色之美,远眺南川之水,仿仿佛佛在林端。

[2]湖:指欹湖。北垞在欹湖以北。

[3]朱栏:红色的栏杆。

[4]逶迤:形容曲折延绵的样子。

[5]明灭:形容明暗不定,若有若无的样子。端:顶部。

【竹里馆】[1]

独坐幽篁里[1],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

[1]本篇写竹里馆竹林之美,表达了作者在竹林独坐弹琴的恬淡情趣。

[2]幽篁(huáng):深密幽暗的竹林。

【辛夷坞】[1]

木末芙蓉花[2],山中发红萼[3]。涧户寂无人[4],纷纷开且落。【注释】

[1]辛夷:一名木笔,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苞长半寸,尖锐如笔头,开的时候像莲花,有桃红、紫二色。坞(wù):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本篇写辛夷坞中辛夷花自开自落,表达了一种幽寂的禅意。

[2]木末:树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辛夷又名木芙蓉。

[3]红萼:指红色的花。

[4]涧户:涧中的居室

【漆园】[1]

古人非傲吏[2],自阙经世务[3]。偶寄一微官[4],婆娑数株树。【注释】

[1]本篇借漆园之名,歌颂庄周天生傲骨,亦为自己亦官亦隐的隐居生活辩护。

[2]傲吏:指庄周。庄周曾为漆园吏,天生傲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

[3]阙(quē):缺少。经世务:处理俗事的能历。此句谓庄周不出来任事,是由于自己缺少治理世事的才干。

[4]寄:依,寄身。微官:小官,指漆园吏。

【椒园】[1]

桂尊迎帝子[2],杜若赠佳人[3]。椒浆奠瑶席[4],欲下云中君[5]。【注释】

[1]椒:香料名。即花椒。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有香气。单数羽状复叶。果实可做调味的香料,也可供药用。其种子亦用以和泥涂壁。本篇借“椒园”芳香之名,联想《楚辞?九歌》香草美人的传统,欲以芳香致祭云中君。

[2]桂尊:指盛桂酒的器皿。帝子:指湘夫人,相传湘夫人为尧帝之女,故称帝子。《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3]杜若:香草名,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4]椒浆:放有椒的酒浆。奠:置物而祭。《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瑶席:光润如玉的席子。《楚辞?九歌?东皇太

一》“瑶席兮玉瑱”。

[5]下:指神降到人间。云中君:云神,《楚辞?九歌》所祭神灵之一。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辋川山水诗的集成。辋川是在陕西蓝田,古时有别墅,辋川别墅地处终南山下,此处曾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后来得到了这个别墅,他被那里的寂靜的田园山水所陶醉,他的很多诗都是描述那里的景色,《辋川集》二十首山水诗的集成就是在辋川别墅时所作的,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正如他在序言里所写的那样“与裴迪闲暇, 各赋绝句云尔。”《新唐书王维传》也写到:“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诗赋相酬为乐。”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后人称王右丞。他的诗清而弥腴,淡而自远,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清逸淡远,意境深远。其中以《辋川集》二十首为主要代表之一。

《辋川集》作于开元末年,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诗人十分喜爱辋川风景,每每流连,用他那画家的眼睛去捕捉辋川的美景、用音乐家的耳朵去悉听大自然优美的旋律。彼时,他不但创作了一幅使人赏之去病的《辋川图》,而且还与他的友人斐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王维的二十首诗大多数写得空灵隽永,成为传世佳作。本文着重讨论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的《辋川集》组诗十分精巧别致,颇有特点:其一,全是五绝。其二,以辋川山谷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的题目。其三,诗前有自序,说明这是王维自己编辑的组诗。在《辋川集》的序言里,将集子中所描写的孟城坳等二十处地名逐一罗列出来,这是辋水一带的自然景观,也就是二十个风景点。他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风景区,一个景观群落,这方式是前无古人的。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地投射于二十首绝句之中。我们在诗集所展现的图画中,可看到诗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复杂变化;顺着诗人游止,可以描出诗人心灵的轨迹。

王维的经历颇为坎坷。作为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盛唐,士人们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王维也不能例外。青年时期的王维,有“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①的豪情万丈;由于他的积极进取,二十一岁就进士及地了,后受贤相张九龄提携,作右拾遗。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李林甫执政,王维数犯大忌,政治无望,生命有忧。当时,他的处境并不“适意”,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出于“留得青山”的目的,他过起了半官半隐生活。但,失望、希望、羞愧、愤恨、惆怅、沉郁,内心的矛盾无法止息,一切的剧烈的心理动荡都化作“寂静”“清幽”,在这个时期写出的《辋川集》势必带有诗人悲愤幽郁的感情色彩,并成为《辋川集》的感情基调。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来消释它,但心头阴影的笼罩终难冲出,使作品带有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诗人“空悲”、“惆怅”,便“独坐”、“长啸”以超脱,以至于逐步进入一种禅意。此间,诗人的心境有起有伏,很见波澜。它经历了两大转折点:即由怨愤到超脱;又由安适转为平静入禅。

一、王维《辋川集》体现的思想内涵

盛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盛唐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和对周围文明的领先,使盛唐人在心理上有足够的自信去开怀容纳其他文明的精华而为己所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种思想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其中儒道释三教广泛地融入到了唐人的日常生活里。对这三种思想,唐人往往是兼容并包的。王维也不例外,即使在他“以禅诵为事”的人生后期,也不能完全地舍去儒家的忧国忧民和道家的任运自然。所以在《辋川集》中,虽然表现出了明显的禅意,但是也处处反映了这种了然的禅意下的儒家暗涌和道家情怀。

1、《辋川集》中流露了明显的禅意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受佛禅的濡染是不容置疑的,他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观念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故胡应麟在《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1]119这个评价指出了禅学对王维的创作影响。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称“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在家庭的佛教氛围和佞佛的社会风气的渐染下,据推测,在不到三十岁时就受教于名僧了。所以,王维思想中受禅佛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当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出朝,朝庭政治由开明转向黑暗,王维的政治理想和热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朝庭上的空间变得愈来愈小,为了人格上的独立,不与李林甫等人同流合污,最晚在天宝三载,王维开始了对蓝田辋川的经营。经营辋川,一方面是出于他隐逸的情趣,更多的是回避现实政治,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在辋川,王维沉迷于禅佛,寄情于山水,禅佛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成为其山水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因而在他的山水诗特别是《辋川集》中常常表露出明显的禅意。这种禅意在诗中往往表现为“空寂”和“无我”。

一般认为,《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栾家濑》、《白石滩》、《欹湖》、《木兰柴》等诗表现的是禅意的空寂。空,在佛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坛经》提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13,《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3]153。故在佛家看来,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也就是既无主宰性,也无实体性,现象当体即是空。而“寂”则是当人悟透了空,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一切痛苦,烦恼均不再存在,进入的一种无差别的、安乐、平和、寂静境界。在《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他把感受到的情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独立而封闭,圆满而自在,和谐而空灵。创造了一种空寂闲适、一尘不染的意境。同样,在《鹿柴》中也是体现了这种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和景色。空山无人,却听闻人说话的声音,一个“响”字衬托出了空山的寂静。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照射在象征无尘的青苔上,点缀了环境的清幽、安宁。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而《辛夷坞》则是以一种自然的律动衬托自然的寂静,所表现的仍然是一种空寂的境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美丽的芙蓉花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开放着,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里只有一种纯天然的静寂。何必因花开而喜,又何必因花落而悲呢?从而营造了一个自在自为的远离尘嚣的世界。胡应麟评价《辛夷坞》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1]119可见,诗中流露出的空寂意味是多么的强烈,多么具有感染力。

王维辋川诗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无我是佛教修行的境界之一,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之中,自然界由因缘缘起而生,世间没有绝对的主宰。在此看来,人本身也是由因缘而生,故对于人身本身也是没有一个主宰存在,所以说“无我”。王维《辋川

集》中的这种“无我”之境的打造,主要体现为“物我合一”,以此淡化自我的存在。上文提到的体现“空寂”的《鹿柴》、《辛夷坞》中也体现出这种“物我合一”的理念。如《辛夷坞》,诗人以寥寥数语给读者展现了寂静的山涧旁芙蓉花自开自落的画面。从芙蓉花自在自为的开与落中,由花及人,可以领会到王维正是以一种“以物观物”的手法对“无我”理念进行别样而形象的阐述。而在《鹿柴》一诗中,只要我们认真地体味,在空寂之外我们也能领悟到这种“物我合一”的“无我”境界。林中传来人语声响证明是有人的,却由于山深林密而见不到有人。与此同时,一缕夕阳余辉透过密林照到一尘不染的青苔上。这时,空山、人声、夕阳、青苔,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这一瞬间物我的界限泯灭了,一切都进入了“物我合一”的真如境界。

王维《辋川集》体现出如此的禅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需要用禅意的“空寂”和“无我”安抚官场失意和理想破灭的苦楚,更要从禅学上给自己一个解脱,使自己的身心回复平衡。在辋川半官半隐的日子里,虽身处喧嚣的朝堂,却因他“性淡泊”、“性高洁”,他无法融入到黑暗的政治中去,虽想反抗,无奈却“寡不敌众”。另一方面,负担家庭的重担,保持优裕的生活条件的责任也使他不能与官场决绝。在这种背景下,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内转,寄身于禅佛,祈求在混浊的社会里独善其身。于是,他凭借着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和诗情巧妙地结合,建构了一个充满禅意、禅趣的辋川,并在这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

2、《辋川集》禅意之下常常流露出儒家的情怀

王维虽生在奉佛气氛浓厚的家庭,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他一开始所走的完全是文人士大夫们传统的入仕之路,最终也没有和官场断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都是把儒学作为其正统思想,儒学从而成为了大多数文人士子思想的核心。作为文人士子的王维,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儒家的人文关怀,使他早年立下了“活国济人”的理想。尽管中晚年后王维侍佛之心益显,以至于“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从骨子里把儒家的精神完全地丢弃,况且王维并非完完全全的佛教徒,也并未完全地脱离朝庭。禅佛不过是他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调节失衡心理的一种思想需求,所以在禅意张扬的《辋川集》中,禅意之下时不时也会流露出儒家的情怀。

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与黑暗,王维无奈而寄身于辋川,终日与裴迪畅游于辋川山水之中,相互作诗唱和,竭力做到“物我合一”,破除“我执”,使自己的诗都蒙上了一层禅意。但这层禅意并不能掩盖儒家对现实的关怀。在《孟城坳》中:“新家孟城口,古木哀余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诗人通过宋之问的事迹和宋之问留下的古木、哀柳和旧宅园的物是人非,感慨人生的无常。又以一种顿悟的笔调写下了“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今天我拥有了昔日宋之问的别墅,而将来又是谁拥有今天我的别墅呢?既然不知道,今人又何必为前人而悲痛呢?清人徐增认为这是“达者之词”。以此看来,这表现的完全是一种佛家“无常”的理念。其实,这恰恰是王维内心儒家情怀涌动的体现。孟城坳是王维营造的辋川第一景,作此诗时离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的政治变更最近。面对这一变故,王维放弃了反抗,选择了逃避,然而心中怨愤难平。当他面对宋之问别墅里的衰柳时,不禁睹物思人:“宋之问媚附权贵,显赫一时,然而最终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我不能走他的老路,功名只是过眼云烟,不必强求。”这其中隐含了王维不会放弃自己的人格而去求取功名的保持高洁的儒家精神。于是禅佛的无常论为他提供了一条出路,并以此安慰理想抱负破灭后的自己和抚平心中的怨愤。从中也透露出了一种旷达的胸怀。在接下来的《华子冈》在禅意之下的是儒家失意后的惆怅。“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首诗写的是夕阳普照下的秋色,诗中秋天的老绿,笼上薄薄的昏黄,显得惨淡而悲凉,“连山复秋色”造就了无尽无极的廖廓惆怅的深邃意境,体现了诗人无限感慨的心灵涌动。而这种惆怅很快就被“物我合一”的禅佛理念所化解了。正是几组平凡的物象:飞鸟、秋色、华子冈和诗人的惆怅的心情形成鲜明的比照,显示了人生的短暂,体现了大自然的亘古不变,连绵不绝的魅力,自然地使人的无尽惆怅引入到自然界的韵律之中而得到释然。而在再后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诗中,在本质上表现的是一种空寂的境界,但空寂的禅趣之下仍流露着一种儒家的怨愤,诗中“长啸”一词流露了诗人的那种清高、傲世和对现实不满的态度和情绪,宣泄了他内心的压抑。诗人独坐幽篁,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自怨自艾,也不愤世嫉俗,无休止地诅咒,而是长啸一声,在明月的陪伴下,静静地弹琴,哀而不伤。这种从容、平和的态度,正是儒家温柔敦厚的体现。

以禅意抚平心中的怨愤,破除“我执”,使自己沉浸在禅意的空灵里,转而获得新生。这是大多数失意的人所选择的一条道路。王维作为一个失意的士大夫,在面对黑暗的政治现实和高洁的自我品格时,在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4]185的理论下,他选择了保持高洁的品格,选择了离开,并以禅佛来解脱。然而骨子里儒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使他不能做到彻彻底底的释然,以至于彰显在外的禅意也掩盖不了涌动于心的儒家情怀。

3、《辋川集》中禅意之中常常融有道家的仙风

王维受浓厚的家庭奉佛气氛所濡染,并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受教于名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早年王维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士大夫,在当时以儒为主,奉佛与隐逸并行的社会风气下,王维并没有刻意习佛或修道,而是把两家接近或相通的理论,合二为一,为己所用。《春日上方即事》说“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可见王维是佛道并修的。在《辋川集》中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庄说禅,庄禅并用。

《文杏馆》、《金屑泉》、《白石滩》、《椒园》、《漆园》、《栾家濑》等诗就表现了道家的仙风。如《金屑泉》:“日饮金屑泉,少当千余岁。翠凤翔文螭,羽节朝玉帝。”表面上是在写人,其实是以人写景,以人衬出金屑泉的妙用,把人融入景中,突出了自然的地位,天人合一,从而达到道家“忘我”的境界。《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诗中的古人是漆园吏庄子,他并非有意傲世,而是生性缺乏经世的才能和兴趣,偶然将生计寄之于一微官上,就深感愉悦自足了。这说的也是王维自己,此时的他面对政局的变坏,理想破灭,但他并不太执着于现实,而半官半隐于辋川,这是一种随缘自适、绝不勉强自己的思想。这种“忘我”、“随缘自适”较之于前文提到的“无我”和“空寂”的禅意,它们之间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例如道家对于“忘我”的追求和佛家对于“无我”的向往,他们两者之间在最终的归宿上是一致的。《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7其中“无己”指的是不感到自己的存在。亦即“忘我”。进深一层,既然连自己都忘记了,那么就更不会感到外物的存在。从而在现实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而佛家的“无我”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缘起而生的,因而没有一种不变的自主体的存在,没有一个绝对的“我”存在。既然“无我”,那么人便能放下“我执”,从现实走向虚无,从一切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王维《辋川集》中所体现的佛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相融的,它们的界限并不清晰,往往禅中有道,道中有禅,道禅合一。如在《辛夷坞》、《鹿柴》、《栾家濑》等诗中有

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有空灵圆满的空山、有自由自在的白鹭,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合,使得王维忘却了尘世的羁绊,逍遥自在,返璞归真,流露出道家的任缘随适和物我合一,也体现出了佛家的梵我合一。这时道家的“忘我”和佛家的“无我”交织在了一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王维的儒道释三教思想在《辋川集》中均有所体现,只是这时它们三者之中是以释家的思想为主的,儒道二种思想则是处在比较隐密的深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王维。

二、王维《辋川集》的艺术特色

王维《辋川集》代表了他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也把山水诗创作推向新的高度,突破了谢灵运以来山水诗注重形似的缺陷而提升为形神兼备,将自然美的境界和诗的意境融合无间。在《辋川集》中以二十首五言绝句构画了辋川二十景,给我们展示了二十幅山水画。同时,在这些诗作中,展示了王维作为一个著名山水诗人所拥有的艺术天赋与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1、“诗中有画”的创作手法

王维成名于其所创作的山水诗,但同时他不仅通音律,而且精于画技,在《偶然作六首》之六中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深深表现出了他对自己作画天分的自信。他能把山水画创作的技巧融入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做到寓画于诗。对此,苏东坡曾赞王维诗云:“味摩诘诗,诗中有画。”[6]261

首先,《辋川集》的诗篇选景构图能匠心独运。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意境,以少总多,以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画面反映全景,表现出最美的意境,产生最大的艺术魅力。所以,精于画技的王维在创作《辋川集》诸诗篇时就能把这一技法融入其中,每一首诗中均能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表现,传达出他所感受到的那种意境。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首先用一“响”字衬托静寂的空山,进而选取一抹透过层层密林的昏暗的夕阳和被夕阳辉映的青苔,构造了林密而阳光难以到达,幽暗潮湿而青苔生的一幅画面,体现了那种幽深、静谧的意境。在另一首描绘秋景的《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中,给人的感觉是绚烂明丽的,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毫无悲秋伤晚的感伤情调。围绕这一中心,选取了秋山、飞鸟、彩翠、夕岚四个极其普通的景物,通过悉心的构图将秋而不伤的意境体现出来。在秋山、夕阳的表象上,创造了最为绚烂、最具生命力的秋景图。其它如《孟城坳》只选取了古木和衰柳、《宫槐陌》特选宫槐和绿苔、《柳浪》选的只是绮树和倒影。《辋川集》中的诗篇都是这样一个特征,无论是寥寥数笔的速写,亦或是着意放大的特写,或者是精描细画的表描,都是取景不多,以精致胜。

其次《辋川集》的诗篇中色彩明暗搭配十分自然恰当。王维作为一个精通画理的诗人,他深知作画“随类赋彩”的技法,也知道恰当的色彩搭配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例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一些诗篇就是通过捕捉夕阳中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在《华子冈》中,通过对夕阳下的秋色的渲染,表达一种惨淡而悲凉的情调。一句“连山复秋色”造就了一种色域广阔的色彩意象,放眼望去,尽是昏黄下的老绿,传达出一种无尽无极的寥寂惆怅的深邃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感慨。而在《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中,刻画的同样是秋天夕阳下的景色,但通过对色彩不同的渲染,表达的却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充满生命力的意境。“秋山敛余照”通过一个“敛”字,表现夕阳下秋山强烈炫眼的金黄,一片光明。“彩翠时分明”则展示了翠鸟和彩霞与夕阳的金黄相辉映,五彩缤纷。而“无处所”则显示了彩翠夕岚在天上地下交融成的无边无垠的广阔。满眼尽是金黄的夕阳,多彩的晚霞与飞鸟,虽是秋山,但充满了生命的光辉。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清明与宽广。而对于色彩明暗的搭配,则多体现在月夜的描写中。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月色朦胧,光线若明而不耀眼,似暗而又可见周围的景物。浅滩、绿蒲在这种月光下显得十分妩媚,也十分静谧和安宁。表现了诗人的闲静与淡泊。而《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的月色同样清冷柔静。诗人独坐于深林之中,月光洒在周围的景物上,形成一种清而暗的色调,衬托诗人寂寞的心灵。

可见,王维《辋川集》的创作中融入了山水画对选景构图和色彩运用技法,使得王维能把优美的自然景色能得到很好的再现,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表现禅的方法

王维《辋川集》蕴含有了然的禅意,这种禅意不是通过纯粹的禅理说教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描绘山水的时候,通过“禅趣”入诗的方法,在意象的建构、动静交互的描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的运用三方面来表现禅意。

首先通过建构独特的意象来表现禅意。意象,古意就是“表意之象”,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7]。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因此诗作选用怎样的意象就基本上定下了一个大概的基调。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由于禅对王维潜移默化的影响,王维《辋川集》中表现的是“空”和“无我”的禅趣。因此,无我之境、空之象毫无疑问地成了王维《辋川集》建构的主要意象。在《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选取了芙蓉花这一个意象。美丽的芙蓉花在山涧中怒放着,红艳似火,刻画了芙蓉花生命的艳丽,但却因开在山间而无人欣赏它的美丽,只有默默的凋谢。没有悲伤和欢喜,只是自开自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的自在自为、因果相续。视之于人也一样,用不着执着于某事而或悲或喜。通过对芙蓉花命运的刻画,无我之境由此而出。而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是通过空山、人声、夕阳、青苔这四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空灵的画面。空旷的山中不见人影,只有人说话的声音从远处飘来,衬托出山里的静寂。黄昏的阳光透过密林,照到青苔上,明灭虚幻。那种不自性的、不实在的现象,表现出了耐人寻味的空的意味。

其次通过动静互衬的描写手法表现禅意。佛家认为,动与静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反相成、互相依存的。故不能求静于静,而须求静于动,反之亦然。王维把佛家的这种思想运用于《辋川集》的创造,流落出明显的禅意。在《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这种以动衬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空山不见人”以“空山”和“不见人”写环境的静,而“但闻人语响”的“响”字却体现出“动”。而以这唯一的“动”衬静,从而更显其静。寂静中有声响,说明有生气,而并非死寂,也就是在

静中有生命的律动。同样,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个人在幽篁里弹琴又长啸,却因为林深而没人知道,只有明月在一旁相伴,渐渐归于寂静。在这一幅画面中,在一个独立而圆满的小天地,只有王维的琴声和啸声,当他停下来后,就只剩一轮明月静静地陪伴他,一切归于寂静,弹琴长啸的他和寂静的深林和谐地统一了。另外《栾家濑》一诗中也是这样,白鹭因惊而起,飞而复落,这一惊一落、一动一静的替换,直现了自然界本相的寂静与安宁。在动静交互的描写中,“空”的意味得到了更完整的诠释。

最后就是通过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现禅意。王维《辋川集》的语言特色在于其从不刻意雕词炼句,以平实的语言入诗,使人读之感到清爽而新鲜、自然如天成。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描写了白石滩月夜景色,月色明亮,照得白石滩水又清又浅,一把一把的绿蒲在水中清晰可见,家住在溪水两岸的浣洗女趁着月明,不约而同地来到溪边洗纱。前两句描绘了白石滩的自然景色,在明月下,一切都那么清晰空明,毫无阻滞,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显得清爽而新鲜。后两句加入了人活动的场面,给画面带来了生气,因为月色足够明亮,因而有人趁着月光出来活动,一切自然而然。在《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中,秋雨飒飒地下,雨水在浅浅的溪流上流淌着,撞到石头后溅起一朵朵水花交织在一起,惊起白鹭,又缓缓落下。描绘的完全是一幅自然的景象,完全是作者眼前最原生态的画面,没有任何修饰,语言平实,清新而自然。同时,在这清新而自然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感情世界的平静,透露出作者自然冲淡的佛禅情怀。

王维在创作《辋川集》淡化了感情的投入,而通过建构独特的意象,运用动静互衬的方法,使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出了了然的禅意。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王维《辋川集》体现了王维儒道释三教思想。由于其创作时正处于王维佛道思想彰显的时期,而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此时暂退到其次。由于这一特殊背景,在《辋川集》中,佛禅的“空寂”和“无我”理念明显的外露,用以抚慰自己官场失意的惆怅和怨愤。而这惆怅和怨愤恰恰是儒家出世思想受挤压和得不到舒展而产生的一种愤世的情绪。对于道家的思想,如果说儒家思想被王维有意地用禅意所掩盖和化解,那么,道家思想则是完全融入了浓郁的禅意之中,因为对于佛和道,王维所接受的是它们之间相似或相通的部分。因此,《辋川集》中所体现的禅意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禅意,而是融合一定的道家的思想了的。在艺术特色上,王维作为一个精通画理的人,他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运用于其山水诗的选景构图上,使其所表现的画面总能起到以小总大的效果,寥寥数语而意境全出,形成了“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王维精湛的佛禅修为使他能够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去审视事物,抛开感情的渲染,创作时用平凡的景物建构出具有禅意的意象,运用到佛禅的动静观,结合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平淡中表现出空灵冲淡的禅意。

一空与静

《六祖坛经》将“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视为真空。不“著空”才是真空,真空并不是泯灭对一切事物的认识,而是对于一切的事实都不加以执著,因为执著于空也是一种执著。王维很喜欢“空”字,他在许多作品中用到这个字。他也擅长塑造“空”的境界。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最突出的要数《鹿柴》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①]

诗句呈现了夕阳西下之时林深山空的清幽宁静的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将读者送入杳无人迹空寂清泠的空山。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之所以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光由于杳无人迹,更重要的是诗人自身心境使然。

紧接着“但闻人语响”,便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一般来说,如果作者心灰意冷,再处于空寂之处,笔下作品往往一片死寂。而在王维这里却不然,虽然没有海市蜃楼般的奢华语言,却也不见一丝苦闷。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光与影的旋律是那样的和谐,甚至给这无边的幽暗加进了一丝温馨。《坛经》说:“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②]”禅者正是从“静”中去感受大自然永恒的生命的。

王维后期诗歌的境界中含有的静,是一种永恒的静,它体现在自然界的和谐上,那些千差万别的自然物象,正是通过“空”的精神得以和谐与统一的。《鸟鸣涧》就能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③]。

桂花、夜、春山、月、山鸟、春涧,表面上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相互影响,互相衬托。静谧的夜晚,作者清晰地感受着自然界花开花落的气息,这是何等的闲静。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会被觉察到。诗人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这些细微之处,是因为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的。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空、夜的静里了。诗人也不是在境外的,此时的诗人也是境中的一景,他与这桂花、这夜、这春山、这月、这山鸟、这春涧都是平等的,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他能感受得到它们的一切。

月亮升起了,,银辉笼罩着夜幕下的空谷,山鸟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鸟儿也和作者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早已融为一体,月光带来的刺激并未使它们飞离春涧,它们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它们之所以“时鸣春涧中”,并不是因为“惊吓”,我认为理解为月光所带来的“惊动”更好。

王维在这首诗中创造了静谧的意境,但他却并非刻意写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他也毫不拒绝,这些动景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同时动静相衬,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例如《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溪水顺着山谷蜿蜒而下,时深时浅,变幻莫测。鹭鸶静静地立在水中,像一株水草,直到毫无警觉的游鱼到了嘴边,它才猛然啄食。正当鹭鸶全神贯注的时候,急流猛然撞在了水中的石头上,水珠击向鹭鸶,吓得它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无论是《鸟鸣涧》中月光惊飞鸟,还是《栾家濑》中水声惊白鹭,都是由于一个微小的动打破了这种仿佛远古的静,这更能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安宁和静穆。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作者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以想象此时的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愉悦,甚至可以说他在写这些诗句的时候肯定是面带微笑的,不信请看《临湖亭》:

轻舟迎上客,

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

四面芙蓉开[⑤]。

作者驾着轻快的小船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轻舸在湖上悠悠而来。宾主围坐在临湖亭内开怀畅饮,亭子四周被盛开的莲花动莲花包围。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怎能不令人陶醉。

二苦与乐

《辋川集》中有些作品表现了作者心情苦闷的一面。它们有写孤独心情的,有写清冷景色的,有涉及人生虚幻的感伤的。例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⑥]。

王维搬到了荒凉的孟城口,满目疮痍,令人不忍目睹。这里的“衰”字,不只说“柳”,也暗示出一片衰败凋零的景象,这透露出作者内心悲哀的感情。

接着,诗人给自己排解。我在这里安家是暂时的,以后来住的还不知是谁,我又何苦去悲哀呢?

孟城口本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如今王维搬到这里,触景伤情,勾起了他的难言之隐。此时政治上的不得意使王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隐忧退居辋川,所以当他看到目前这一衰败景象时,心绪再也不能平静,很自然地想到别墅的旧主人,自己今日为“昔人”宋之问而悲,以后的“来者”是否又会为自己而悲?这正是诗人不愿去思考而又难以摆脱的思绪。诗人言“空悲”,实际上是一种更深沉而又无法消逝的悲,是一种潜隐在心底的沉郁而又幽愤的痛苦。

而往往当作者感到苦闷的时候,他的思想中受禅宗影响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他从苦闷中获得解脱的方式来源于《坛经》“三无”思想的影响,所谓“三无”,即无念,无相,无住,三无中无念为宗,无念一是对于各种心念都不加执著,二是于诸境上心不染[⑦]。

再看《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成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山馆、屋宇、彩栋、祥云,给人无限飘渺的遐想;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馆,诗人怀着才华无法施展的悲凉寻求解脱,他寄意淡远,以景物之静来平复自己的心。

还有木兰柴中秋山残照将敛,夕岚飞鸟相伴;斤竹岭中林荫藏碧泉的幽远,让人感到泣神凄骨,寒气凛凛,映照出诗人的孤独和隐愤,抒发了作者受排挤的苦闷。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写出了诗人努力沉浸在静谧之中,细细体味山水这灵秀,以解愤世之苦,寻求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解除心理的痛苦。

《华子冈》诗云:

飞鸟去不穷,

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

惆怅情何极!

“上下华子冈”是“飞鸟”“上下”还是诗人“上下”?抑或飞鸟本就是诗人?何以“上下”?只因“惆怅情何集”。满心惆怅,飞来飞去、走上走下,亦不能消遣。深受佛教影响的王维,自然而然的转向了佛理,希望从中得以解脱。而佛教对其影响最深的便是“虚空”的思想。于是,便有了《文杏馆》、《柴鹿》几首诗,极力描绘虚空的境界,试图平抚内心。可以想见诗人贬官济州时,以虚空思想

自我疗伤应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说诗人所寻求的精神方向是正确的,他的灵魂也真正得到了解脱。到《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至《白石滩》等诗时,诗人所着力描绘辋川别业就呈现出一片安宁、和美和清净。

如《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首诗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实在值得品味。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作者还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写一群少女,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⑧]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而与《辋川集》中那些清冷幽僻的诗作不同,它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可见这是一种与官场争斗迥异的清新闲适的隐逸生活,读来有种淡淡的喜悦在里面。

王维后期的心态是超功利的,他在朝为官并非为了赚点生活费,王维本身家道殷实,再加上他平时青衣素食,吃斋念佛,随遇而安,对于物质的需求并不高。因此他的苦并不来源于现实政治。正如他在《秋夜独坐》中所说“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不知不觉就陷入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苦是佛教的人生观,苦是一切的缘。禅宗讲究“顿悟成佛”。在这种孤独空虚中,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作者真正悟到了佛教所讲之灭寂,明白了人要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以此澄怀观道,何来生老病死的烦恼,何来人生苦恼。

《柳浪》、《漆园》等就比较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

如《漆园》: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这里,王维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他之所以还要做漆园吏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王维的心理感受经历了从苦到乐的转变过程,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与他自性清静的禅宗追求是分不开的。正如陶渊明诗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维虽然身在朝中,可心早已皈依佛门,皈依了自然清静、愉悦、神圣的境界。诗人的皈依过程经历了痛苦的寻找过程,经历了一种无意义的生活的摸索过程,而寻得精神的家园,获得新生活的安适、愉悦的幸福感。

三禅与和

生命的钟摆一边是喜,一边是悲,中间的零点便是静。从喜到静和从悲到静的距离无限接近,于是就有了大喜大悲,乐极生悲,而和的状态便无限接近于静。如《竹里馆》[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在清幽绝俗、空明澄澈的月下竹林弹琴长啸,其意境是何等的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篁的美景,自在自得,虽无人知晓他的存在,但却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诗境和禅境都在于虚空宁静,人只有在心境虚空的时候才能听到像桂花这样细小轻微、落地无声的事物的声响。。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诗中描写周围景色,竹林与明月,与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与诗人的自我情怀,与弹琴与长啸,与清幽澄净的心境浑然一致。

再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⑩]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但作者并不为此而悲,因为他早已悟到生灭循环的自然之理,他知道一物生,必有一物灭,就如这山中辛夷花,有开有落,开开落落才能生生不息。这才是大自然永恒的和的境界。

王维的归隐并非是要在“空门”中消解自己的“几许伤心事”,要在白云、清泉、和风、朗月中“发我遗世意” ,他过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真正的潇洒优游、循性率意的日子,于鸟兽、云霞处静悟机心和清净之理..在处世上,他不同流合污,也不极力

避免政治上的实际冲突,他不刻意隐居,也不刻意为官,一种超乎寻常的思想塑造出了超乎寻常的高姿态,把自己装点成不官不隐、亦官亦隐的‘高人’,与统治者保持着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都安顿进一种寻常的状态,就是这种寻常使他的思想进入了“大和”之境。“而‘大和’的特点是物我合一,正如慧能禅师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现在《辋川集》中便是澄明本心,澄怀观道,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踪。

“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它作为王维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在他诗歌中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上。王维后期,由于心态的“和”,一方面使得他带着这种“和”的心态去观察自然与社会,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心态的过滤,使得他诗歌中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事象也呈现出“和”的状态特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1]。”诗人所造之境均远离尘世喧嚣,物我冥契,简直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顿觉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因为他的诗不是枯燥地表现禅理,而是“以佛入诗”。禅宗强调内蕴的佛境,真如不用语言说,说出的不是佛。王维对佛的态度直接地体现在《过香积寺》中。诗人畅游辋川,将其汹涌澎湃的诗情与他的禅思完美地结合,《辋川集》后几首,诗人将禅意转化为诗思,更创造出了山水诗的绝品。

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让诗人逐步地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启示。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会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在他后期的《欹湖》、《辛夷坞》、《竹里馆》、《漆园》、《椒园》里创造出一种“佛”的意境,并逐渐真正地融于其中。可以看出王维创作时心灵的平衡与安宁,这恰恰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宗教作为自己精神之归宿,已经从现实生活的空虚焦虑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或许宗教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消除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自我分裂与自我矛盾所形成的心理紧张,能够使灵魂获得虚幻的解放。诗人王维选择了皈依宗教,于是得以超越世俗的暂时的利益得失的考虑,使心灵升华,思考一些无限与永恒的问题。

在王维那里,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他也绝不执著于虚妄的清净的真实,而是一种永恒的物我俱归于自我本性中的本体的觉悟与真理。他的静不是阴冷、孤独、可怕,而是一种禅静,是受他思想中空的影响,是本体真理在心中的豁达。他的苦来源于对自我感受的执著,物我两忘、随缘任运是苦的解脱途径。他的物我冥契、情景交融的愉悦、淡泊是毫不刻意修饰的苦的解脱,是顿悟后的禅

悦。

论王维《辋川集》的思想艺术

【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中年以后,他购得蓝田辋川宋之问别墅,过着亦官亦隐,傲啸山林的生活。期间,诗人创作了著名的山水诗系列:《辋川集》二十首。他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景观群落,并且赋予各个景点以自己深沉浓郁的思想情感。读组诗,顺着诗人游止,诗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复杂变化一一展现:由报国无门的悲郁之情转为澹远超脱之情,再由澹远宁静的超俗之情回归到至禅至佛的至高境界。字里行间,深沉地埋藏着诗人的高洁理想。山水的自然风貌里饱含着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如天然浑成,不露斧痕。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后人称王右丞。他的诗清而弥腴,淡而自远,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清逸淡远,意境深远。其中以《辋川集》二十首为主要代表之一。

《辋川集》作于开元末年,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诗人十分喜爱辋川风景,每每流连,用他那画家的眼睛去捕捉辋川的美景、用音乐家的耳朵去悉听大自然优美的旋律。彼时,他不但创作了一幅使人赏之去病的《辋川图》,而且还与他的友人斐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王维的二十首诗大多数写得空灵隽永,成为传世佳作。本文着重讨论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的《辋川集》组诗十分精巧别致,颇有特点:其一,全是五绝。其二,以辋川山谷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的题目。其三,诗前有自序,说明这是王维自己编辑的组诗。在《辋川集》的序言里,将集子中所描写的孟城坳等二十处地名逐一罗列出来,这是辋水一带的自然景观,也就是二十个风景点。他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风景区,一个景观群落,这方式是前无古人的。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地投射于二十首绝句之中。我们在诗集所展现的图画中,可看到诗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复杂变化;顺着诗人游止,可以描出诗人心灵的轨迹。

王维的经历颇为坎坷。作为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盛唐,士人们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王维也不能例外。青年时期的王维,有“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①的豪情万丈;由于他的积极进取,二十一岁就进士及地了,后受贤相张九龄提携,作右拾遗。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李林甫执政,王维数犯大忌,政治无望,生命有忧。当时,他的处境并不“适意”,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出于“留得青山”的目的,他过起了半官半隐生活。但,失望、希望、羞愧、愤恨、惆怅、沉郁,内心的矛盾无法止息,一切的剧烈的心理动荡都化作“寂静”“清幽”,在这个时期写出的《辋川集》势必带有诗人悲愤幽郁的感情色彩,并成为《辋川集》的感情基调。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来消释它,但心头阴影的笼罩终难冲出,使作品带有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诗人“空悲”、“惆怅”,便“独坐”、“长啸”以超脱,以至于逐步进入一种禅意。此间,诗人的心境有起有伏,很见波澜。它经历了两大转折点:即由怨愤到超脱;又由安适转为平静入禅。

1、愤世

《辋川集》二十首中,流露的首先是诗人受压制、受排挤、不得不退隐的孤愤郁闷的心情。《孟城坳》、《华子冈》两篇中,诗人与政治较为接近,写出一种从“入世”走向“出世”的悲愤。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此诗开篇明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该诗作于王维购得辋川宋之问别墅后不久。宋之问在高宗朝曾以文才出众而闻达于世,他媚附权贵,曾显赫一时。但终遭贬谪,客死他乡。王维来到辋川,看到古木、衰柳、旧宅,不由地感慨万端,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前两句感叹只见衰柳而不见当年栽柳之人,后两句说:谁知今后继我为辋川主人的又是何人,我何必为它昔日的主人而叹息呢!此时,李林甫专权,张九龄被放逐,诗人的一切抱负都成了泡影。“衰柳”曾为初唐宋之问所有,这里是睹物思人,遥寄感慨:宋之问媚附权贵,显赫一时,至今何在?我王维也居孟城口,是走宋的道路吗?这里隐含了王维不愿依附权贵的性情。“我”这个“来者”评价宋这个“昔人”;以后的“来者”如何评价我这个“昔人”,不得不慎啊!明代胡震亨评此诗:“非为昔人悲,悲后人谁居此耳。总达者之言。”②。诗人的“空悲”悲的是自己的心,更有一份潜隐的苦愤。这种摆脱不了的思绪牵扯着诗人,使他在辋川吟咏中,不能尽心尽兴。

诗人为孟城坳所触发的感慨似乎在登华子冈时犹存余波,甩以他没有具体刻划华子冈的景色,而是使若干无尽无极的印象连成寥廓怅惘的意境:

飞鸟去不穷,连山夏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鸟儿永飞不止,群山目不能尽。诗人徘徊于秋山暮色之中,“惆怅”至极!景无限,情无限;情无穷,景无穷!从上下华子冈,诗人可能联想到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由高而低,由上而下,因而“惆怅情何极”。但自此,我们似乎也看到诗人在徘徊之时,思索着某些人生的哲理:鸟儿飞上飞下,总在朝前,山峦起伏不定,总在延绵;人啊,道路曲折,难道就在挫折面前只顾惆怅吗?惆怅有何极限?怎可长此而往?由此想,诗人是否在另一面隐含了自劝劝人的意向呢?

诗人的“空悲”、“惆怅”到了《鹿柴》、《木兰柴》、《斤竹岭》、《文杏馆》、《宫槐陌》等几首诗中被隐藏地更深了,竟似有了一种脱尘超俗、完全投身于静谧之境界之感。这几首诗所描写的境界是何等的清幽、静寂: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愈发彰显山之“空”;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双目迷远,思绪恍惚:这等的远离尘嚣的空寂、孤独,是我所追求的吗?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竟然身入空山,纵情山水,这是一个悲剧。看着返影,望着青苔,这多无聊。而这仅仅是无聊吗?山中偶有的人声,仿佛诗人脑子里的人声。在极为寂静的时候,脑子突然静下来,极易重现过去的印象。把表面的场景写得越静,越能更好地表现耳畔实际沉留的往事的剧动:政治场上的争斗多么激烈,若不是抽身得早,该是什么结局呀……

再看《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成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山馆结构精致、屋宇精美,筑于高峻之地,略带夸饰地写出山馆的结构的精致。栋里彩云化为人间雨,强调了山馆的地势之高,又令人产生极为漂渺的遐想:山馆与世隔绝,诗人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诗人甚感悲凉,只得寄意淡远,以景物之静来平自己之心。

还有木兰柴中秋山残照将敛,夕岚飞鸟相伴;斤竹岭中林荫藏碧泉的幽远,栾家濑中清流惊白鹭的宁静……这一幅幅风景图,使人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让人感到泣神凄骨,寒气凛凛,映照出诗人的孤独和隐愤,抒发了作者受排挤的苦闷。但从诗中,我们也可以让人领受到幽谧、宁静的自然美趣。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写出了诗人努力沉浸在静谧之中,细细体味山水这灵秀,以解愤世之苦,寻求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解除心理的痛苦。

2、遁世

《孟城坳》、《鹿柴》等诗句描写诗人初进辋川是带着郁闷惆怅的心情,想寄情于山水却又无法真正摆脱尘世烦恼,矛盾至极。那么诗人游至“茱萸沜”、“临湖亭”“北垞”时,则流露出一种闲适、怡然的好心情。《临湖亭》、《北垞》等诗句一改之前的“愤世”,而表现出一种“乐世”之情,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转折点。

《柳浪》《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白石滩》《北垞》等诗着力描绘了辋川别业——诗人心目中的桃花源的安宁、和美和清净。从诗篇中透露的意象看,诗人从清寂苍凉的心境中拔出了一些,正应了前面的不必“空悲”,何须“惆怅”之意。这些诗尽管还是饱含清幽的色调,但是已有了人的气息,有了亮色,有山客可以谈人生论世理,有各色鲜翠可以娱目悦心,有清水溪流可以荡舟对酒,一派生活乐趣,这是一种与官场争斗迥异的清新生活。

先看《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

诗人盛情邀请朋友们到他的别墅做客,此间,诗人展开丰富想象,以鲜艳的花朵比喻红绿的“结实”,并进一步设想用这奇美的“结实”作酒杯,以招待远来的客人。借茱萸之典,祝朋友无灾无难、生活平安。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

《临湖亭》表现的情景,令人心旷神怡:轻波荡漾,小舟徐徐;微微和风,荷花盛开;色调何等清新明快!在如此仙境般的美景中,主客临轩对酒,其兴又何其雅致!《南垞》中,诗人不写南垞之景,却写船上所见之北垞:三五人家,掩映于波光林霭之间,一水盈盈,可望而不可即。诗句“写得渺漫如在目前。”③《白石滩》与诗人表现理想生活的《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人情景,在这里以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山居秋暝》写浣女夜归家,《白石滩》则是写浣女夜槌衣。虽显示的角度不同,但清泉、明月、绿蒲一样清新动人,浣女一样活泼可爱。在这种优美和平的环境里,诗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欢乐和满足。

里境浅出、上述诗中,诗人在美景中混然忘我,心情闲雅恬淡。诗作表露出的诗人的心境与前《华子冈》、《鹿柴》等诗中的大相庭径。前面表现是怨愤,这里有的是舒心。前面的静透出冷寂,这里的静却流露着出温暖。诗人在桃花源式的环境中,心境是轻松愉快的,他的积郁不平似乎也被辋川的风月销磨殆尽。诗人似乎过着安逸的生活,成了“识道”的“高人”。但诗人是否停止思绪?当我们反复颂读,走入诗人内心,我们再去思索这些诗,却能体味另一番道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似乎暗示他人:归隐山林吧,不要与那些行污品秽之人沾在一起。从这些诗的意象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之路错综复杂,在必要的时候要能进能退,进也罢,退也好,重要的是要保持好的节操,修炼美的品行。太弱,会导致失去人格;太刚,则易折易败。刚柔相济,以求来日,重展抱负,也不失为一种正确态度。王维的为人是很精明的,明知把不愿依附权贵的思想说透容易招祸,正像他不敢决然彻底引退而过半官半隐的生活,以避免明显地表示与李林甫不同流合污之意一样,他在游览辋川时竭力把内心意向隐得更深。从这里,我们感到这样一种信息:摆脱官场羁绊,注重自身修养亦是古人所崇尚的。诗人表示“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柳浪》),不愿与李林甫之流合污,宁愿追求山林的清洁生活,也不屑于学宋之问的随风飘摇如柳。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追求。《栾家濑》、《金屑泉》等诗正是这种心曲的表露。

3、入禅

在王维隐居的辋川,诗人亲山近水,不断地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再加上人生后期,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让诗人逐步地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启示。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会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在后期《欹湖》、《辛夷坞》、《竹里馆》、《漆园》、《椒园》里创造出一种“佛”的诗的意境,并逐渐真正地融于山于之舒心。这是他思想的第又一次转变。

看其中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该诗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篁的美景,自在自得,虽无人知晓他的存在,但却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再看《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

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④后人给予王维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诗佛”,可见他的诗不是枯燥地表现禅理,而是“以佛入诗”,诗人畅游辋川,将其汹涌澎湃的诗情与他的禅思完美地结合,《辋川集》后几首,诗人将禅意转化为诗思,更创造出了山水诗的绝品。

4、升华

王维终日游历辋川,寄情山水。在经历了几番心理的转折后,王维的心境已渐趋平静,将美好理想与人生追求寄意于高洁之物,以升华自己的高洁之志。

《欹湖》、《椒园》、《漆园》等诗直接化用“楚辞”的意境、手法。《欹湖》借《九歌》凄清美丽的意境想象一女子日暮时分送别夫君的情景,象征自己心灵的另一感慨。箫声呜咽,斜阳脉脉,两情依依,蓦然回首,青山无语,白云自卷。世上绪事,已似过眼烟云,唯我自清高。《椒园》一诗化用《东皇太一》的意境,借“帝子”“佳人”“云中君”等象征要与贤臣一道,为明君尽忠的志向。在这些诗的模糊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旨”,诗人是在表露他要以屈原为榜样,表示要像屈原那样关怀国家而保持品行的高洁。结合整部《辋川集》看,这一意旨更明显。屈原为表现自己高洁志向,写了一系列香草、奇艾之物,寓示人格的追求。司马迁总结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王维一力追随先哲,在屈原所创造的形象上赋予新的内涵,并独出心裁地另行发掘了一批足以寓示高贵人格的物象,在《辋川集》中,文杏、檀木、香茅、桂尊、杜若、椒浆、瑶席、金屑泉、翠竹、茱萸、芙蓉、清溪等等,无不是芳香圣洁之物象,如此之多的洁物被溶进王维的独特诗句中,或借故出新,或独出心裁,无不象征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杰出的才华以及济世拯物的崇高志向。

总观整部《辋川集》,诗人的思想情感在二十首五绝中,按游览的路线发生了几次转折:即由悲郁之情转为澹远超脱之情,再由澹远超俗之情回归到至禅至佛的境界。但尽管诗人隐居避世,诗人的高洁理想还是深沉地埋在字里行间的。这种变化的主调是沉郁的。这种感情上的回复,正是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又不敢公然与之决裂的矛盾心情的如实反映。王维不是一个讲求“无为”之人,他还是一个不满现实的人。不能因为退隐本身就是回避,而把他看作一个充满消极思想和享乐意识的人,从而否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积极意义。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映成辉的是这组诗的高度艺术成就。世人常赞扬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动静相宜、虚实相辅;这些艺术特色在《辋川集》中也一一呈现。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其如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愈发丰满,天然浑成,不露斧痕。这是《辋川集》二十首在表现上述情感时的独到之处,亦是它在艺术上最值得称道的特色,在此笔者不作详解。

王维研究故事范文

王维研究故事范文 一王维的家世 入谷仙介从王维家谱中,看出王维的父祖辈官位都不高,据此而得知王维是成长在「小官僚出身的士族家庭」之中的。虽说古人认为王维「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然而王维并非如人们想象的是个天生的富贵公子,他是成长于一个有潜力、但当时不算显赫的阶级之中。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他的性格。 而王维的籍贯,《旧唐书》写道:「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说王维是太原祁人,父亲名叫王处廉,退休时官做到汾州司马(汾州副州长),全家搬到蒲州,因此他们家后来算是河东人。这一段叙述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入谷仙介认为「蒲州因位于潼关之外而被视为天子膝下,又是连接长安、洛阳两都的中介,受这些都会的风气影响,又作为唐朝的发祥地和北方的边防重镇,连经首都长安和朝廷重地太原的要地,在当时相当繁荣。」因此,王维家族从祁县搬往蒲州,表示他们是个「积极靠拢中央政权及官方文化的家族」。以现代台湾的角度想,就好比原来住在中南部的王家,因为家长王处廉工作调到台北,遂全家搬到台北去,以便未来更有发展。 王维的家谱主要是靠着王维那身为宰相的弟弟王缙,才得以保存下来。唐代对宰相的家谱总会尽量保留,然宰相王缙,他的家谱却只从他的高祖父──赵州司马王儒贤开始记起。王维、王缙兄弟的父祖们:从高祖父王儒贤、曾祖父王知节、祖父王冑、父亲王处廉,有

三代官只做到司马,司马只是「从五品下」到「正六品下」的官,不算高官。对于这个历史事实,入谷仙介解释道:「王儒贤和他的后嗣四人中,有三人官只做到州司马,也是因为受家族地位所限,面对一道难以攻破的门第之墙,而从山区的祁县举家迁移到稍靠近首都的繁华地蒲州,应该是出于靠拢中央集权的愿望」。 家族地位、门第,这在唐朝初年尚是一个残存的 * 。初唐时,真正的大家族,威望能盖过皇室。拥有胡人血统的皇室李家,为了在大家族面前抬得起头来,将自己的血统向上攀缘到老子李耳。至于为什么是老子,或许跟六朝以来玄学盛行的风气有关。玄学中,《易经》、《老子》、《庄子》(俗称三玄)是士人间最崇尚的经典。读书人往往以能够谈三玄,当作优雅高贵的象征。而李家自称是三玄中老子的后代,证明自己拥有高贵的血统,并非一时暴起的政治暴发户,在名门望族面前或许能扳回一点颜面。这种托付名人之后的习惯在中国很常见,不一定要经过多么详细的考证,不一定要一代一代推出来,它有时是一种信念的宣称,目的在确立自身在当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风气中,入谷仙介认为,王维的家庭中,母亲一方应该具有较权威的发言权。王维的母亲姓崔,被封为博陵县君(县君是朝廷给官员妻子或母亲的封号);如果她的家族就是博陵崔氏的话,那么她是当时的大贵族之一,在家里的地位应该很高,能对家里的大事拿主意。王维十七岁时,写下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道: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秋夜独坐》【内容】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赏析】: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诗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王维——《陇头吟》1 【年代】:唐 【作者】:王维——《陇头吟》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

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

王维研究论文

王维研究论文 系别:文学院 专业级别:06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20065021133 学生姓名:王会芳 授课教师:

浅析王维晚年的佛诗 摘要: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时写下了大量的集山水风景与禅宗哲理于一体的诗篇, 不仅为他博得了“诗佛”的美誉,而且引起了无数后代文人的共鸣和极度推崇;不仅在唐朝文坛上占有极大的分量,更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拟通过安史之乱后、即王维进入晚年时他的佛诗的风格进行具体的论述,并进一步探索促使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对王维晚年的佛诗能够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王维佛诗超然避世 佛学虽然源出印度,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推炼,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延伸至生活和文学的领域,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身上表现尤其突出。王维幼年时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信奉佛学。据说他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所以让他名维,而把他的字取为摩诘。正因如此,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并且“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①。但这时的信奉只是一种基于环境熏陶而形成的爱好,而没有成为一种主动追求的信仰。并且由于前期的仕途相对而言比较顺畅,自身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即中进士,也可以说是少年得意。此后虽然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但不久就受到当时宰相张延龄的提拔,任右适宜,监察御史,吏部郎中,一直作到殿中传御史。所以他在这一时期虽然对社会上的不合理显现表示了不满,但仍旧保持着对开明政治的热情。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虽然也有禅宗哲理,但是基本上还是以积极的色调为主。比如较能代表他前期创作风格的《观猎》,其中描写野外景致时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②两句。仔细品味时固然也有佛家空旷寂寞的味道,但丝毫不缺一个大国文人所特有的气魄。再如他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景物虽然过于寂寥,但在整体意境上却给人以开阔、壮丽之感。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278页。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279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王维的诗词大全

王维的诗词大全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赏析: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即下句之“深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多用以形容酣放不羁,自由自在。来相照:犹来照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渭城曲:乐府《近代曲》名,又称《阳关曲》。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一二句:分别点明饯别的地点、时间、景物。 王维——《酬郭给事》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郭给事》【内容】: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酬张少府》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汉江临眺》 【年代】:唐【作者】:王维——《汉江临眺》【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红豆》 【年代】:唐【作者】:王维——《红豆》【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山水田园诗 赏析

1、《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10-01-20 0435 5d56b7b40100gd0g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王维《阙题二首》全诗赏析

王维《阙题二首》全诗赏析 王维《阙题》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赏析: 此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荆溪”发源于秦岭山中,流至长安东北汇入灞水。诗人的别墅也在秦岭山中,此诗所写应是其别墅周边的一段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次句写山中红叶:天气业已寒冷,但山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叶。从天寒而红叶犹未尽落,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在以上两句诗中,诗人以“白石出”与“红叶稀”概括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初冬山中景色的显著特征。不过诗人接着就在第三、四句诗中告诉人们,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时山景的全貌,此时山景的基本面貌,乃是由众多苍松翠柏等终年长青的树木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空翠”,即一望无际的空明的翠绿色。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周身被空明的翠绿所包围,山林间的空气本就湿润,而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绿水洒落下来似的,虽然未曾下雨,却不由产生了衣裳被淋湿的感觉。在此,诗人通过一个似幻似真的“湿”字,巧妙地显示出山中“空翠”色彩的浓烈。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选择白石散露的小溪,山林间稀疏点缀的红叶和一望无际的翠绿色,用一条山径和一位行人把它们联接起来,构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极具冬的情韵,却无冬的肃杀,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 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 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 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 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 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 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 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 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 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 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 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即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 警的影响。按理,理应先见烽火,后到军书。不过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不过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即使写形势危急,气 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 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 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 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别诗大全 2011-11-16 12:29 12099xzc|分类:文化/艺术|浏览549719次 分享到: 2011-11-21 19:04 提问者采纳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_5ccca3dd0102y9bd 山水田园诗赏析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王维诗歌赏析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9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二、诗歌意象含义 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三、体验高考 1、(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技巧方法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

王维《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译文: 初冬天寒水浅,露出磷磷的白石,因为天寒红叶变得稀了。蜿蜒的小路本来没有落下雨滴,树阴浓翠欲滴,沾湿了人的衣裳。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

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诗赏析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诗赏析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诗的全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吟诵 (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文注释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 (5)客舍:旅店。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 9 ) 更尽:再尽。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11)故人:老朋友,旧友。 (12)更尽:再喝完。 (13)朝(zhāo):早晨 作品译文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向西离开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而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自然背景:刚下过蒙蒙细雨的渭城,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柳叶娇嫩欲滴。诗人心情背景:悲伤、不舍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写作背景: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时的依依惜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