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一.概要: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二.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以李白、郭沫若与雪莱、华兹华斯为例。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等同于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具体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18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它把个人感情、主观世界诉之于海阔天空的想象,因而被批评家称为“抒情王子”和“理想主义”。

(二).崇尚自然,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纯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

这些景物写的已经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人物在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自然景物的印象和体验,着上了明显的主观色彩。

(三)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鼓舞下,张扬个性,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拜托传统与文明束缚的强烈个人主义愿望,使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四)浪漫主义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想象丰富,形式自由,语言不拘一格,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追求创作自由。

(五)艺术形象塑造的理想化。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比较

一.道家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李白受道家思想極深,服食丹藥、夢想飛仙。他的隱居學道,在奉詔入京前,是他養望

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放還歸隱後,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不小。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齊萬物,遁世頹放的消極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青年時期李白在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是其沉湎求仙問道的最主要的原因。人的價值觀影響應該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外部原因——李白從小在家鄉江油青蓮讀書、習劍時就開始接觸道教著作,特別是他生活的具體環境使他更多地接受道家思想的陶冶,孕育了李白骨子裡的道教思想。內在原因——李白最初是希望用對道教飛仙的癡迷來彌補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缺憾,以達到一種精神上阿Q,一種自我解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其對道學造詣有了如“飛仙”一般的提升。道教及其神仙這一題材,已被李白轉化為詩情,寄託著詩人內心的憤懣和痛苦,深刻地反映著時代矛盾帶給他的創傷,從而造成他詩歌的巨大而永恆的感染力,而這一點就是李白與其他道家信徒所不同的地方,也正是這種看似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實則超脫世俗的浪漫主義情懷成就了其在詩歌界的無上地位。

二.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

沃尔特惠特曼,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草叶集》。如果说受泰戈尔与海涅清新冲淡诗风的感染,令郭沫若诗情、诗心觉醒,在新诗的尝试之路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美丽小花的话;那么,惠特曼的狂放粗暴诗风则给予了郭沫若强烈刺激,使他向新诗文坛、“五四”星空放射了一枚枚灿烂夺目的“礼花”。如果说,泰戈尔、海涅诱发郭沫若低吟轻唱,谱写出了一曲曲隽永婉约的抒情“咏叹调”的话;那么,惠特曼则激励郭沫若放声高歌,呐喊出了一首首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美国19世纪杰出的“草叶”诗人、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使郭沫若一跃而成中国19世纪诗坛巨星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草叶集》“暴风般地煽动”了郭沫若的“诗欲”、诗兴,为郭沫若的《女神》诞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思想启迪,以及多重的精神营养。《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梅花树下的醉歌》、《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等一串串诗歌,与19世纪西方《草叶集》的主旋律应和着,雷鸣电闪般震撼了19世纪初的中国文坛。郭沫若也在惠特曼的刺激下而聊发了一阵子诗狂,创作出了他文学生涯中的颠峰之作。《女神》中那些狂放不羁、粗暴宏朗的诗作便是“惠特曼式”的硕果。郭沫若追崇惠特曼的心路历程:“我那时侯不知从几时起又和美国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德国的华格纳的歌剧接近了,两人也都是有点泛神论的色彩的,而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之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心灯》、《炉中

煤》、《巨炮之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这些都由白华在《学灯》栏上替我发表了,尤其是《凤凰涅槃》把《学灯》的篇幅整整占了两天,要算是辟出了一个新记录。”1“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的期间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来猛袭,我抓着也就把他们写在纸上。当时宗白华在主编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他,每篇都替我发表,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因而我有最初的一本诗集《女神》的集成。”2

郭沫若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惠特曼的多重影响,诸如“惠特曼式”的自我意识,也即一种生生不息地追求灵肉一致的意识;惠特曼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惠特曼诗的民主精神、平民意识,以及男女平等意识等等。而且,惠特曼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意识也是郭沫若赞赏、崇拜和效仿的。郭沫若与惠特曼之间的精神联系,艺术传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对于研究比较文学、异质文化沟通来说无疑具有很好的典范意义和价值。

中西浪漫主义诗歌比较

一.一般特点比较

(一)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传统的不同特点

西方以史诗开头,形成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场,并且形成强大的抒情诗传统。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抒情诗传统,叙事诗有,但比起抒情诗来,则少得可怜。西方有一个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汉魏乐府直到唐诗、宋词,也有很强烈的抒情色彩。西方叙事诗的传统非常强大,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基》、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名作。

(二)浪漫主义诗歌中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

什么是“意象”?李元洛说:“意象是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与具现,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庞德:意象是“瞬间形成的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运用往往是削去旁枝杂叶,直指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事物的突出特征,意象显得简洁凝炼;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则往往铺陈大量的细节,主要特征不甚明

了,意象驳杂但有气势。例如比较华兹华斯《水仙花》与王维《鹿柴》

[英]华兹华斯《水仙花》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 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 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 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 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 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 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 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 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描写鹿柴在春日傍晚时分的静穆清新,表现诗人脱离喧囂闹市,追求恬静出世的

情绪。以四个意象、极富特征地表现空灵豳静的情境。以声音衬寂静。以光衬出暗。华滋华斯的诗中,水仙花的彩色淹没在大量的细节之中,铺陈大量细节,描叙了许多相关的事情。正是由于运用意象的不同,王维的诗象是一幅色彩清新的中国画;华滋华斯的《水仙花》却象一曲委细周详的低吟曼唱。

(三)中西语言的不导致浪漫主义诗歌形式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这使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象汉语灵活。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美国诗人就注重到汉字的独特魅力,认为一个“有”字就象一首形象化的诗——伸手揽月。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从表音来看,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音形统一。而且汉语发音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可以形成平仄配合的音律。印欧语言音、形、义是不统一的,音节的书写有长有短,发音靠发音的长短轻重的配合形成音律。

11.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相反,诗行

长短错落不一。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与赫里克墓志铭的比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Thus I / Pass by / And die ,/As one / Unkown , And gone ; / I\'m made / A shade ,/And laid / I\'th\' grave ,/There have / My cave ./ Where tell / I dwell . / Farewell .这样/死亡/下葬,/无名/幽灵/归阴,/像是/影子/消失,/坟墓/有如/归宿,/悠悠/永久/分手。/

2.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有平仄诗律;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有轻重律或长短律,中国浪漫主义

诗歌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在一句诗中,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拍,五言诗为两个节半拍;

七言诗是三个半节拍。每句内以节拍为单位,平仄交替,构成节拍之间的平仄对比。而在一联(两句)内上句与下句之间,平仄交替相反,上句平起,下句则仄起。这样不仅一句内平仄构成对比,而且在一联两句中,平仄也形成对比。

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按长短轻重音律形式“格”,短、轻的音节为“抑”,长而重的音节为“扬”。

(三)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对偶不仅是意义上的对称,而且形式上也是严格的对偶。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对“举杯”,“断水”对“消愁”,全联对偶,极为工整贴切。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即使对偶,最多达到意义的对称和形式上的大体对偶,

如拜伦的了一联诗:My boat is on the shere, (我的小船在岸上)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我的小艇在海上)形式上没法完全对偶。

(四)含混简省与明确清晰的诗歌语言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语言表现出简省含混的特点,它正好与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性、接受的多义性相应,适宜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和表达空间;西方语言讲究逻辑性和准确性,固然有精确明晰的优点,但限制浪漫主义诗歌内容。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中英文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In front of m y bed the m 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 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 oon, the dazzling m oon.

I drop m 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 e of old days.

二.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一)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为理想化、神圣化、精神化;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为现实性、

人间性和灵肉不分。

爱的哲学(雪莱)

出山的泉水与江流汇合,江河又与海洋相通,天空里风与风互相渗透,融洽于甜蜜的深情。万物遵循同一条神圣法则,在同一精神中汇合,世界上一切都无独而有偶,为什么我和你却否?

看高高的山峰亲吻蓝空,波浪和波浪相拥相抱,没有一朵姐妹花会被被宽容,如果竟轻视她的弟兄,灿烂的阳光抚抱大地,明丽的月华亲吻海波,一切甜美的天工有何价值,如果,你不吻我?

中国古代诗中,《诗经》:“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之,亦既颧之,我心则降”“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既见君子,云朝不喜!”还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种相思的痛苦与相见的欢喜形成以后中国爱情诗的传统,尤其是前者,以“闺怨诗”形成久远的传统。“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二)在表现风格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热烈奔放;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则委婉含蓄。比如李商隐《无题》与彭斯《红红的玫瑰》的对比。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红的玫瑰: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开放,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只要是生命不绝。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亲爱的,即使

是万里相隔。这两首诗同样表现爱的执着,彭斯的诗热烈奔放,直接表达要受到“四海枯竭”、“岩石烧裂”、“生命不绝”。而李商隐却非常含蓄,以“春蚕”和“蜡炬”的意象来表达。

二.中西浪漫主义诗歌作家作品比较:

(一)李白与雪莱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颇具相似之处,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中国素有诗仙的美誉,他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和六朝民歌的优良传统,写出了豪放飘逸撼人心魄的诗篇。同时,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唐代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魅力。雪莱则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秉承了乔叟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的诗歌艺术传统,写出了西风颂这样雄浑的诗章。李白和雪莱被公认为中英浪漫主义诗坛的典范。两人的作品因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注而深受读者喜爱。尽管李白和雪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两人的诗篇有许多交汇之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生活时代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和雪莱能在诗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各自所生活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统一、大唐的兴盛扩充了诗人们对前途的乐观展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而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正是培养浪漫注意诗歌情调的优良土壤。使人们在宦游中开阔视野,在山水里抒发情怀。诗歌的思想境界逐渐开阔,艺术表现形式由形似趋向神往。李白的整个青年时代,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此时的唐王朝,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这种景象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包括李白在内的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种种理想。李白一生不懈地追括李白在内的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种种理想

求报效国家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正是李白这种心志的表现。这些时代特征和风貌奠定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雪莱所处的时代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当时的英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国内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原始的农业社会已被机器大工业社会所取代。圈地运动使得广大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城市里廉价的劳动力,政府还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在启蒙思想和法付群众运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在启蒙思想和法以初步章,人民斗争日趋高涨,终于导致了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这些因素也促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展开。雪莱在政治上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篇西风颂和致发云雀以优美的音调、明快的节奏和丰富的想象而举世闻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理想社会的向往,也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二人生遭遇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准备了素材

李白在少年时代就怀有远大的理想。翻开李太白全集,开篇就是鲲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李白的青年时代。受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此篇赋中以鲲鹏自比抒发了他要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又写过一首上李邕少年,豪放的气概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诗歌是这样写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写完这首诗不久,二十三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时的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在他看来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名人士的推荐、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真正去开辟仕途道路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隐藏在盛唐社会繁荣背后的种种危机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奸臣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已心怀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而在这一时刻,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他开始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又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朝廷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在眼里、记在诗上,在他的诗篇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对于有理想的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了。在当时的社会李白的理想是注定要破灭。由此李白十分悲愤,面对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的世道,李白怎能沉默不语。他以无比愤怒的语调发表了蔑视权贵的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世极度痛苦,他感到了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是这一感想的抒发,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等借助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表现出来幸诗之幸,所以我们可以说李白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为漫主义诗歌创作准备了素材. 雪莱出生在英国苏塞克斯郡霍香区一个叫菲尔德的庄园里这是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雪莱降生世上有了显赫的社会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然而,这是一个革命的剧变时代。在英伦海峡彼岸的法兰西,一个新的共和国已经和雪莱同时诞生。先进的启蒙思想和革命的暴风骤雨已经袭向了这个海岛之国,使它的社会产生了动荡和明显的政治分化,雪莱在他刚刚接受革命洗礼的少年时代,就确定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目标这使他成为本阶级的叛逆成为当时制度秩序宗教道德和习俗的反抗者。同李白相似,雪莱的生活也同样布满坎坷,他生来就就对一切腐朽、卑劣的事物怀有反感,不愿意随波逐流,并且敢于反叛,因此,早在他

读中学的时候,就被同学们咒骂为疯子,雪莱在牛津大学只读了一年,便由于撰写和散发一本名为《无神论的必然性》的小册子而被开除学籍。后来又被父亲逐出家门终生不予宽恕,第一个妻子死后,大法官宣判剥夺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理由是他思想邪恶,不宜为父,不见容于恶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同时由于患肺病健康不佳,他不得不离开了英国,暂时移居气候温和的意大利,从此再也未能回归故土同李白一样,雪莱也是从少年时起就胸怀大志,他也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理想的,然而,面对不平的社会,黑暗的现实雪莱更加勇敢地选择了起来斗争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雪莱是彻底的革命者,他天生具有反抗不平的天性,雪莱虽为富家子弟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都遭遇过压迫,于是很早就子弟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都遭遇过压迫,于是很早就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变得聪明,公正、自由、温和只要我能过问,因为我不愿再看自私者和当权者仍然横行而无人制止。《伊斯兰的叛乱》献词从此他擦干眼泪,沉静下来,变得和善而又勇敢,勇敢到同时同两位姑娘跑到都柏林,在街上向路人散发由他自己撰写,自费印刷的《告爱尔兰人民书》号召受压迫的爱尔兰人民起来同英格兰殖民者斗争。可以说雪莱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和对理想的苦苦追求都融化到了他日后的诗篇里,化作成诗篇中燃烧着的火焰。

三心系人民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动力。

李白心怀悲愤,但他并不是在个人的失意中发出绝望的呻吟,他有着更为深沉的忧虑。对于李白来说,个人的失意只是一剂催化剂,个人的失意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李白忧虑的是如何济世安邦,所以他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他勉励自己要像东晋的谢安那样,起来为苍生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既经历了开元盛开元盛世,标志着唐王朝兴盛的顶点点士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白诗中的豪放之情他的激昂青云之志无疑是盛唐气象的反映,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危机四伏,这令李白痛心疾首也成为李白诗歌中悲愤情调的社会根源,个人的失意与社会的危机交织在一起,他的悲愤就越发显出了

感人的力量,尽管皇帝不任用自己可他仍然关心着国事,怀才不遇的他写出了,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李白才学大,气节高,骨头硬,怀才不遇,失意落魄没能使他在恶势力面前低头,李白曾把自己比作松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正因李白这样的气节所以他的创作热情一直很高。而这种创作热情就是生活热情就是积极的人生。雪莱是世界上少有的杰出的抒情诗人,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成果今日读来依旧清新亲切一如往昔。而毫不给人以陈旧之感。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雪莱对人类满怀热爱,为理想勇于献身,为了实现他明确宣布的解放全人类的奋斗目标。他曾在生养他的英国和被英国兼并了的爱尔兰从事过实实在在而又充满危险的政治活动。背井离乡漂泊于亚平宁山麓之后,写诗就成了他所能从事的政治、社会和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他终生受尽凌辱和迫害,可是却从未屈服,为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为了心系人民的热忱,他同黑暗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诗歌也启发了英国的无产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诗歌也启发了英国的无产阶级在他辞世四十年之后,英国无产阶级终于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四向往自由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带来了灵感

逍遥自在豪放旷达的鲲鹏情节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后世尊称他为诗国大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还写出了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鲲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把他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正在飞翔着的鲲鹏,但在写这首临路歌时李白已觉察到自己这只鲲鹏已经不能再飞了。他为自己唱了一首悲壮的临路歌,这也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眷恋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切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我们仿佛看见李白化成了一只鲲鹏正在展翅翱翔与李白相似。雪莱的一生总是以云雀自比,在他的致云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雪莱的理想情怀和追求,在雪莱眼里云雀的精神就是超凡,俊逸和空灵,致云雀写于 1820 年全诗以描摹赞美云雀甜脆美丽的歌声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向往纯粹境界,追求光明未来的志向,云

雀的形象是,弃绝了人世悲凉的无忧者的形象是永远歌唱着,飞翔着的精灵的形象,而这正是雪莱自己的形象,在致云雀一诗的结尾处,雪莱特别抒发了自己希望像云雀那样歌唱,给世界带来光明,欢乐和福音,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而且美妙,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而且富饶,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是熟知的欢欣,和谐挚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这就是雪莱,他就是云雀,为理想憧憬未来,藐视着社会的污泥浊水,倾其一生都在不停地飞翔,歌唱,倾诉着正义与爱,艺术与美……

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郭沫若( 1892-1978 )和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一百年以上,但面对的社会矛盾和诉求有其相似一面,都要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社会对于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激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鲜活的生命力,都注重自我,注重精神性和神性,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情怀,都敏感于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可以这样地说,是泰戈尔、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煸起了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飚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郭沫若虽然远居国外,但是他最深切地感应到了时代的心音。他的心情是何等地昂奋!他不仅立即组织了以“排日”为宗旨的留日学生团体“夏社”以响应国内运动,而且立即以本名和“夏社”的名义连续写出文章发表在《黑潮》杂志一面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疯狂侵略中国的行径,一面呼吁同胞迅速奋起,担负起救国的责任。他这一宝贵的爱国热情,紧接着在《匪徒颂》、《凤凰涅槃》、《晨安》、《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含着血和泪一起燃烧。他控诉帝国主义的凌辱,诅咒祖国的黑暗,还把祖国比作他心爱的姑娘,他的“眷恋”之情像炉中煤一样烧得通红!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极富

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正如他说蒋光赤在“浪漫”受到攻击时,公开宣称:“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在青少年时受到的思想资源和对革命的向往与郭沫若有大致相似之处。但他没有郭沫若那样深受母亲和哥哥的教诲和爱护,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靠了舅父的接济,才于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逐渐接受法国启蒙思想。此前他能成段背诵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毕业前一年即1790年的暑假,他沉迷于卢梭的思想之中,故与同学一道去法国等地旅行。在法国,他亲眼目睹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因为一年前的 1789 年 7 月 14 日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诗人心中唤起了激情。这种激情虽然虽然因为法国革命最终没有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想,因而——你们涌上去观看的,不正是一根在风中颤抖着的芦苇?

王公贵族、政客、律师、缙绅之辈,

病的、跛的、瞎的,不分显要寒微,

好像全一个德性,匆匆赶去法兰西,

带着新的贡品,叩见刚登基的皇帝。

……——《一根风中颤抖的芦苇》

但诗人仍然憧憬着让“自由和伟力”来改变当时的英国。

他在《密尔顿,你应该……》一诗中呼吁:“密尔顿,你应该生活

在这个时代今日英国,多需要你那样的伟才。她已变成了一

/ /

湾泥淖,一泓死水祭坛、刀剑、文明风俗和豪门巨富已保不住

/ /

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我们从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

自由和伟力。……”

1919 10 1 2 当然,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在雅各宾

专政时期的恐怖政策面前,在英国的腐朽现实面前,华兹华斯的世界观经历了最激烈最复

杂的斗争,也是诗人游荡不定的时期,对启蒙主义的信念也不无怀疑和动摇。于是他回到湖

区,并与柯勒律治、司各特等往还,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他也怀着同情的心理和

静观的哲学观察贫苦农民的生活。他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露丝》和《露西》

等组诗,同时开始写长诗序曲》和《孤独的收割者》、《不朽颂》等名篇。年,

他出版两 1807 卷本诗集。年后逐渐稀薄,年后则几乎不再发表作 1815 1835 品。他似乎显得低调和退化,即便最激情的歌唱也充满着节制,在这一点上与郭沫若

简直有天渊之别。但他却是被公认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英国文学史家一般

倾向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人像安诺德一样,把他置于拜论,雪莱,济慈之上。著名评

论家德·

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正如歌德所言:“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

传遍世界……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用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

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

同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骄子,华兹华斯强调自然美,柯勒律治以植物的自然成长来比喻诗济

慈则把真与美统一起来,强调真的美。济慈是与华兹华斯比肩而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

的诗理论散见于一些诗作和《书信集》中,他在《希腊古瓷颂》中则说:“美即是真,真即

是美。”济慈认为,由于诗人处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一定要强调想象所攫取的美必须是真实的对于浪漫主义本质的理解,华兹华斯与他同期的英国同行取相近的步伐。通观华氏的所有诗歌,没有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和环境,而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微贱的田园生活以及下层人民如个体农民、破产农户、小艺人作为诗歌主人公,即便是歌颂黑人革命领袖的《致杜桑·卢维杜尔》一诗,那诗情也仅是自然流出,没有特别的夸饰,最壮丽的诗句也不过是“还有天空,大气和土壤是高举你的旗帜的力量。”(《诗选》第194 页)华兹华斯意识到浪漫主义诗学在过分强调个人情感方面可能引起的歧义,于是他力图把诗人主观的“目的”和读者主观感受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他特别强调诗人的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的息息相通,要做到“诗人唱的歌全人类跟他合唱”。诗歌本来具有超越个人感情的属性,但华氏仍然在强调着共性,这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个人感情的放纵可能扼杀了诗真和诗美。郭沫若与华兹华斯迥然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表现在诗歌中炽热的个人情感和个性主义。五四前后,个性主义在推翻一切传统的重压中有过相当的革命意义。就在这股要求个

性解放、呼唤个人自由的社会大潮中,郭沫若带着他的芦笛登场了。他的声音雄浑高亢,迥非寻常。他诉说了人的个性被束缚,被压抑的痛苦,对摧残和扼杀人类自由精神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诅咒。他高唱“自我”之歌,他热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凡是读过《女神》的人,谁能忘记那个“地球边上放号”的歌者?谁能忘记那只不停地在飞奔、狂叫、燃烧着的“天狗”?谁能忘记凤凰的自焚?谁能忘记诗人在梅花树下的醉歌?那便是郭沫若的“个性解放”。我们看到,他几乎征服、占有了“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他“创造日月星的追求是那么大胆,那么狂放,真是快要狂了!《匪徒颂》共六节 36 行,感情强烈的惊叹号就有42 个。再看《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背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经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可谓灵感爆发,炽热的情感完全进入了迷狂状态。这是一个自我极端膨胀的无所不在的主体。郭沫若和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个人情感与个性主义色彩的迥异,除了他们对浪漫主义本质的理解不同以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上。”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的革命性,而华氏“后期的政治思想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二是郭氏以“唯能论”观点解释生命。传统的束缚。”这是过去郭沫若研究中很少言及的郭氏早期的《生命底文学》:人类生命中至高级的成分便是精神作用。精神作用只是大脑作用底总和。大脑作用底本质只是Energy 底交流。一切物质皆有生命。无机物也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 Energy 底交流。宇宙全体只是个Energy 底交流。接着,郭氏说明了文学与生命的关系: Energy 底发展便是创造,便是广义的文学。…… Energy 底发散在物质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冲动、思想、意识。感情、冲动、思想、意识底纯真的表现便是狭义的生命底文学。这就是“唯能论”。郭沫若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把“精神作用”说成“能底发散”,就根本混淆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生命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唯能”,而在于物质运动。文学是精神现象仅是第二性的,社会生活即物质是第一性的,郭氏把文学说成“能”的发散,如天狗凭借“能”穿越一切,这就把“能”看得高于一切,把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混同起来了。

对于主观性的重视,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但是,不能向内心开掘趋于极端而显得畸形、变态。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感叹“德国的浪漫主义病院里收容了一些多么古怪的人物啊!”甚至说它“从其源头来说就中了毒。”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来越不满这种泛滥的情感宣泄。浪漫主义诗歌倍受新批评的责难,艾略特是始作俑者。他主张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他认为诗人的思想(the poet s mind )在创作中的作用如同催化剂,并未参与到各类文学反应”而成为诗歌的过程中。这表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渲泄和挥洒是为艾略特所厌弃的。我们所以持相似的看法,乃是觉得放纵的情感内容超出了客观的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精神溢出了物质,理念压倒了形象,即

便感到了美,却又远离了真。郭沫若的《女神》即是地球边上放号”的歌者?谁能忘记那只不停地在飞奔、狂叫、理念的心灵内容大大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主体性的无限扩张,精神无限地溢出了物质。《女神》中的“我”几乎征服、占有了“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他“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云雷雨”。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我”像北冰洋的晴景一样壮丽,像提起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太平洋那样蕴藏着无限神力。郭沫若诗歌中那种罕见其匹和超越一切的力量是故意通过一种粗糙的形式来表达的,直到徐志摩从英国归来并且在年创办他的《诗刊》的时候,那场严肃的革新——特别用诗歌韵律美抗拒粗糙形式方面——才算是开始上路。上世纪前期的中国新诗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确有其片面性,正如李欧梵所言:“浪漫主义美学的那些神秘和超验的层面,在赞成一种人道性,社会——政治性的解释时,大都被忽视了。重点被放在自我表现、个性解放和对既定成规的叛逆上。”那时,把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看成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必须,因而出现了形式的粗糙和内容的空泛。对此,茅盾也说:“因为是一般地要求着自由,就造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破弃一切传统的束缚。”反传统、革命、幻想、夸张、个性主义、英雄主义是郭沫若诗歌的特质;而华兹华斯却重视传统,重视小人物、和平、宁静、真实,最大的特点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尤其是在目睹了法国的“革命”以后,他说过“革命不像自然那样给人带来纯净和和谐。”华兹华斯全身心地把目光转向了远离暴力血腥的牧歌式田园风光,山川、田野、野鸟、野葡萄、野蔷薇、高天的云雀、幽思的夜莺、娇小的蝴蝶,

无不引起诗人极大的兴趣。且看他的《致蝴蝶》:

我整整半个钟头看着你,

你在那朵黄花上栖息,

小小的蝶儿,

我真不知你

是在安睡还是把花蜜吮吸?

纹丝不动,即便冰封的海洋

亦不过如此凝然静止!

——(《诗选》第 35 页)

大自然和小生灵的平和、安宁给了诗人极大的满足,也给予了他敏锐的诗心。正是这种诗心,他把窥探麻雀窝当作拜访麻雀的闺房,把野鸽的“咕咕”叫声,既看成是我们对它的呼叫,又是它原来的啼音,也是它孵卵时最喜欢倾听的声音——因为它标志平静安闲的满足。华兹华斯也要求所有诗人应“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的人,“由热情给心灵灌注灵气,真实就是它自己的证明”,这需要“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识”,“比任何人还要喜爱自己的内心的精神生活。”因为“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郭沫若文艺观的转向,对创造社的其他成员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成仿吾是创造社中一名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是郭沫若的好朋友。早期的成仿吾比较重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在郭沫若的耳濡目染下,成仿吾开始清除他过去的唯美主义思想而转向革命文学,其标志就是那篇有名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1927 )。在这里,阶级论彻底取代了唯美主义。在郭沫若的影响下,郁达夫的文艺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他的文艺思想同样遵循着一条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转向社会政治文学观的路线。在郭沫若的倡导和影响下,晚期创造社已经开始独尊普罗文艺观了。创造社的这种文艺观直接影响了30 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总之,郭沫若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从浪漫主义文艺观转向普罗文艺观,看似蹊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他本人的主体人格、社会阅历和中外文论的影响的是紧密相连的,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转向,无论对于创造社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 B.耶拿派 C.湖畔派 D.“自然派” 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 B.湖畔派 C.海德堡浪漫派 D.“自然派” 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施莱格尔兄弟 C.诺瓦利斯 D.蒂克 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 B.《论浪漫派》 C.《拉辛和莎士比亚》 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C.《论浪漫派》 D.《罗曼采罗》 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骚塞 D.司各特 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 B.《伊斯兰起义》 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 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 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 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 B.济慈 C.哈代 D.奥斯丁 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席勒 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 B.维尼 C.夏多布里昂 D.大仲马 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 B.勒内 C.夏克塔斯 D.黛尔菲娜 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A.夏多布里昂 B.乔治·桑 B.史达尔夫人 D.小仲马 16.《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作者( )。 A.海涅 B.史达尔夫人 C.诺瓦利斯 D.蒂克 17.法国19世纪前期写有《意弗教国王》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诗人是()。 A.拉马丁 B.维尼 C.缪塞 D.贝朗瑞 18.被成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写有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作家是()。 A.乔治·桑 B.拉马丁 C.缪塞 D.雨果 19.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拿文学报》刊载了有关大革命的政治著作,《柏林月刊》征集对人权的争论文章。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他认为世界本身不像反映在人的头脑里那样。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道德方面,康德认为只有自由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1767—1830)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之绚烂,其义之深刻,其人物刻画之境界,让人领略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到之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之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早就了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巴黎圣母院》一书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完美的表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过程来加深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黎圣母院》中,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埃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埃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埃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埃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埃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埃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埃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纵观全书不管是在情节和人物描写上,还是在写作的表现方式上都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离奇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离奇的情节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非凡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一)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浪漫主义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 〔论文摘要〕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 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这是由于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社会长期停滞,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因此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很难具体描绘未来乌托邦社会,只能采用托古改制、游历仙境等间接方式展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西方由于有很多先进的社会思想作指导,因此他们有可能具体展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使读者读后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二、生活理想——超自然的曲折幻想和坦率自信的直接追求 西方作家所描述的生活理想多是关于个人主体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多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大量是以歌颂生活、爱情为主题的。到了十九世纪,这种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生活理想逐渐升华成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的事业理想。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塑造的革命夫妻莱昂和茜丝娜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作家对于生活理想的描述,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追求功名利禄、叙述人伦上。这并不是说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中没有爱情,《牡丹亭》和《孔雀东南飞》中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但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也会掺杂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西厢记》中,莺莺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张生在一起,直到张生考取了 状元才默许这段婚事。 因此对于生活理想中的爱情,中国不如西方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情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媒人包办,青年男女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压制,几乎没有自由恋 爱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歌颂自由爱情的作品较少。 除了生活理想的内容、题材不同之外,中西方作家对于这种理想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时多是曲折含蓄,往往采用一些超自然的方式,富有浪漫主义色

(完整word版)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各作家要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产生背景:1、它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由、平等、博爱,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法国大革命对这些作家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英德——法国——俄国。 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古典主义崇尚“三一律”,典雅和崇高的风格,浪漫主义突破了这道顽 固的藩篱。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实体长篇小说的 创造: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名额韵律创作,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的低劣 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提倡者和大师。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和讽刺。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赛: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拜伦和雪莱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两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批判精神。雪莱: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 ?“耶拿派” ?“海德尔堡浪漫派” ?格林童话: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法国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雨果,大仲马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 ?强烈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个格律,受到伤感主义影响,充满神秘色彩。 ?普希金、果戈里 东欧 美国:爱默生,梭罗、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华兹华斯 第二节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创作特色: 1、最乐于、善于描写大自然。

美国文学 1. Romantic

第一章美国浪漫主义时期 一、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概述 Ⅰ.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19世纪初期至中叶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待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和后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并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Ⅱ.本章重点及难点: 1.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2.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 3.分析讨论选读作品 Ⅲ.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概述 (1)."识记"内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 (2)."领会"内容:美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a.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b.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及其待证 (3)."应用"内容:清教主义、超验主义、象征主义、自由诗等名词的解释 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华盛顿·欧文 1.一般识记:欧文的生平及创作主涯 2.识记:《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3.领会:欧文的创作领域、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4.应用:选读《瑞普·凡·温可尔》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B.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一般识记:.爱默生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 3.领会: (1)爱默生的散文:《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等 (2).爱默生与梭罗: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他的《沃尔登》 4.应用:《论自然》节选:爱默生的基本哲学思想及自然观 C.纳撒尼尔·霍桑 1.一般识记:霍桑的生平及创作主涯 2.识记:霍桑的长短篇小说 3.领会: (1)《红字》的主题、心理描写、象征手法和、小说结构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Important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alism, which appeared after 1830, marked the maturity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nd the first renaissance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The term was derived from Latin, meaning to rise above or to pass beyond the limits. It laid emphasis on spirit and individual and nature. Free verse (自由体诗: Free verse has no regular rhythm or line length and depends on natural speech rhythms and the counterpoint (对照法 of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Also called open-form poetry, free verse refers to poem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nonconformity to established patterns of meter, rhyme, and stanza. Free verse uses elements such as speech patterns, grammar, emphasis, and breath pauses to decides line break, and usually does not rhyme. Emily Dickinson V.S Walt Whitman She differs from Whitman in a variety of ways. For one thing, Whitman seems to keep his eye on society at large; Dickinson explores the inner life of the individual. Whereas Whitman is “national” in his outlook, Dickinson is regional.” Dickinson often used variations of meters common in hymn writing, especially iambic tetrameter (eight syllables per line, with every second syllable being stressed. She frequently employed off-rhymes. Dickinson’s short p oetic lines, condensed by using intense metaphors and by extensive use of ellipsis (the omission of words understood to be there,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the style of her contemporary Walt Whitman, who used long time, litter rhyme, and irregular rhythm in his poetry. 1.Which statement about Thoreau was NOT right? A.He was a lover of nature.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系部:外国语言系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071301 姓名:王文文学号: 0722******** 指导教师:高美娟职称讲师 2010年6月南京

摘要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作者雨果通过这本小说描写了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该作品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整个故事情节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浪漫主义色彩浓烈。本文从复杂的故事情节,夸张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充分解析了该作品的西方浪漫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Abstract The novel "Notre Dame DE Paris”was published in 1831。Through the of the novel, Hugo descript a gypsy girl in medieval feudal autocracy by persecution and trample under the tragedy,It reflects the tyranny of the society of darkness,The reactionary church rampant and judicial system。The story is very complicated, character hyperbole. Hugo wrote the ink color,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fiction, and the novel romantic color 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romantic principles of art。 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Western Romanticism analys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