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_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_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_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_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M a y 2011

Vol.13,N o.3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

第13卷第3期收稿日期:2010-10-13

作者简介:曾 翔(1974-),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曾 翔1,2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2.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四川德阳 618000)

摘 要:如果说自由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因强调性别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因素,那么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因过于强调经济因素,而轻视了性别,只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既强调性别,又强调阶级,认为女性受压迫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父权制,从而成为目前相对完善的女性主义分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仅在政治上争取女性生育权利、教育权利,还在文学领域进行批评实践,其批评将阶级和性别作为理论立场与核心观念,不局限于文本分析,还分析文本的生产条件,将女性置入公共生产领域,并结合诸多的观念和理论如心理分析、语言学,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关 键 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阶级;公共领域;文化生产中图分类号:I 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1)03-0268-05

女性主义从政治色彩颇浓的自由女性主义到激进女性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至

立场相对中立的方法论女性主义,如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语言学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出现可谓女性主义发展的集大成,既继承了激进女性主义的立场,对父权制进行批判,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还运用了心理分析与语言学的方法。

但是目前国内关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专家学者还非常少,将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结合者则更少,本文欲梳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阐释其批评实践,并总结其批评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判作出些许贡献。

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

兴起与含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常常被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女性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不同于二者的一个分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女性不满当时流行的关于女性受压迫的理论分析:自由女性主义一味强调个体性,忽视

个体生存的环境,而无法抓住性别压迫的实质;激进女性主义过于强调父权制,忽略经济现实,而无法有效地概括女性经验及其阶级构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聚焦阶级及其经济基础,可能会再一次抹杀性别问题。正是对这传统的三大女性主义的压迫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在综合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的思想之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受压迫源于资本主义父权制,是制度与性别的合力。

1973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与女性经验意识结合起来,1975年,在荷兰一个名为/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讲坛0(fenim ist socialism platform)建立了,并将左翼激进女性主义联合起来。同年,国际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会议在安提俄克大学召开,高加索的女同性恋者激情陈辞道:/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同性恋与异性恋者,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坚信发展一种社会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到来了,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社会主义需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需要社会主义0[1]。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也最成功的女性主义自由联盟在芝加哥成立了,致力于为性别和社会阶级体制而奋斗。从此,社会主

义女性主义这种思想观念开始/与人们生活的物质历史条件相关,而这些条件是由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所界定的0[2]。

虽然许多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对这一名称并不满意,比如芭芭拉#艾伦瑞奇(Barbara Ehrenreich)就认为:/一方面,这个术语太长了;一方面,对于那些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反种族歧视、反异性恋的女性主义者来说,又太短了0[3]。但是,这却是目前能够与其他女性主义相区别的最好名称了。1978年齐拉#爱森斯坦(Zillah R. Eisenstein)主编了5资本主义父权制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事件6一书,此书可以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立场的精湛讨论0[4],在书中爱森斯坦/把资本主义父权制界定为对资本主义阶级构成与性别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强有力辩证关系的描述0[5]。这本书不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综合运用,/旨在理解生产中的阶级关系与社会中性别等级关系的动态发展0[6]。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息息相关,因为其本身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分离出来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知道怎么样把各种形式的压迫统一整合起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只得将自己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阵营中分离出来,而不必相互贬低,这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没有其他多元体系可以替代它了0[7]。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艾丽森#贾格尔(Alison Jaggar)就说过,/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可能是一个更和谐更完美的马克思主义0[8]。因为这个术语显示了两个特色:一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一是对源于马克思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忽略性别感到不满[9]。

显然,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受到马克思妇女理论的影响,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女性受压迫,强调社会性别、阶级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并寻求最终解放女性的途径。二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经济基础不同造成阶级压迫作为女性压迫的根源,认为只要消除了经济不平等,消除了阶级压迫,女性受压迫自然也就消除了。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更关注公共领域的工厂劳动,关注薪酬劳动,关注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很少关注家务劳动、爱、性别暴力,以及女性缺少政治权利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的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却又不止于此,认为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既是父权制的性别体制的直接后果,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果,这就是琳达#菲尔普斯(Linda Phelps)所提出的/父权制资本主义0(Patriarchy and Capitalism)的理论。这个二元体系论认为,女性受压迫不仅仅根源于经济的差异,社会与心理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在关注焦点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仅关注女性生活的公共领域,还关注女性生活的私人空间,尤其是关注母亲式的无偿劳动,关注女性的家务劳动,如果说父权制理论为女性受压迫提供了形式,那么马克思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则为女性受压迫提供了内容细则以及变革的力量。中国学者李银河也认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一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经济决定因素较少,二是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坚持的阶级压迫是更基本的压迫形式的观念不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将男权压迫与阶级压迫的重要性等同,认为二者都是基本的压迫形式[10]。

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实践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以1976年为分界,前期以紧密联系大众运动与实践为主,以妇女运动的形式追求女性权利,后期进入批评实践阶段,集中进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南茜#赫姆斯特姆(Nancy Holmstrom)主编的5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课题6就是一本典型的理论批评实践的杰作,本书从个人化的性、性别以及女性生育问题开始,过渡到讨论与女性相关的家庭问题和工厂生产问题,并逐步讨论涉及女性的社会改革以及政治等相关问题,最后对女性认识论立场、女性本质、生态女性主义以及不同的女性理论等抽象、普遍问题进行了思考。

批评实践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女性教育权利的讨论上,以及具体的女性教育课题的设计等问题上。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还将目光投向过去的时代中,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特有的人文关怀去审视过去年代中女性的作用和地位。由科拉#卡普兰(Cora Kaplan)和珍妮#巴切勒(Jennie

269

第3期曾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Batchelor)主编的5女性与物质文化:1660)18306一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集,它所关注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文化意义,作者以多种方式审视了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女性消费对象是如何构成身份、调节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并认为这一时期的女性在文化生产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对女性艺术家、投资者、音乐家进行研究,还原印刷文化的历史,试图证明女性已经进入文化生产的行列,成为文化生产的代表,/女性与雕刻艺术0一章的三篇文章就探讨了女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这一探讨挑战了主流观念所认为的女性与艺术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是挑战了女性就是家庭产物的传统观念,为女性回到公共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同样在文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代表作家也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科拉#卡普兰、珍妮#巴切勒。前者对女性主体性的论述中充分运用了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对女主人公进行阶级和性别的分析;后者作为英国18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研究英国18世纪女性写作中的帝国意识,特别是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帝国意识的呈现。在二者的合编书5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写作6中还突出了18世纪文学文本的生产问题,认为18世纪的女性/不仅创作小说、剧本、诗歌,还撰写儿童书籍、回忆录;不仅编著旅游类书籍、出版政治类作品,还进行各类书籍的翻译。她们不仅是作家,还是印刷出版者、翻译家0[11]7。研究者还发现18世纪女性写作有一个重大的转变:从女性以边缘身份挑战文学文化霸权到女性实质性地进入文化中心进行生产。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公共领域并不永远是男性或者资本主义的0[11]5。

不管是自由女性主义还是激进女性主义,他们的批评常常强调男/女二元对立,因而忽视了因阶级区分而带来的社会差异,然而在19世纪的小说文本中,性差异和社会差异的双重刻写却是最常见的典型文本。在这些文本中,妇女之间的差异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同样重要,都是用来再现阶级和性别的手段。从5曼菲斯尔德庄园6到5苔丝6等一系列作品中都有一个常见的主题,那就是阶级是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性别身份成为阶级的一个象征。

夏洛蒂#勃朗特作为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在历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象,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同样给予了重要关注,只是他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更关注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所展示的社会意义。这里仅举一例: 5简#爱6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本,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大多数女性主义作家讨论5简#爱6时,侧重探讨女主人公简的人格、她的时代意义、作为女性的性属问题、政治问题和妇女的身份问题等,但是科拉#卡普兰在5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历史和批评6中则另辟蹊径,谈论文中所呈现的性别问题、帝国意识和种族问题,特别是她还探讨了这样一个流行文本的/记忆符号0(mnemic symbol)特征)))一种包含或能够引出潜在心理冲突的记忆或叙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样一个文本为何在无数代读者中经久不衰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的策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以性别作为其批评的视角,分析文本中的性别差异,宣扬男女平等,甚至女性比男性优越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吸收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心理分析的方法。虽然女性主义已经产生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自治性分析,但是在社会等级制度、女性主体性分析、心理分析、语言分析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自由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强调统一的女性主体,忽略阶级和种族,使得/其他的社会结构关系都在隐退和消失,给我们留下的唯一重要的戏剧脚本则是赤裸裸的性差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崇性别,将其与其他的社会决定形式分隔开来,就性差异在话语中起到的作用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片面的解读,而这是一种忽视了最值得探讨、最具意义的问题的解读0[12]148。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性,他们不局限于性别视角,还加入了阶级和种族的视角;也不局限于文本的分析,还分析文学文本的生产条件。这样,不仅突出了女性叙事和女性主人公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而且把文本的心理部分加以社会化,能更好地理解性差异所隐含的社会和心理意义。除此之外,他们还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异质性

270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

语言视野下女主人公是如何被语言所构建的。

应该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策略。

1.性别、阶级与种族结合

自由女性主义为了凸显女性,强调男女平等,认为父权制是造成女性压迫的罪魁祸首;激进女性主义则一味抬高女性,贬低男性,形成一场本质主义意识形态的再造;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眼里,所有的性别都是阶级的性别,他们把性别放到阶级的视野中来审视,打破了单一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模式,把女性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紧紧抓住女性主体性与阶级身份之间的关系0[12]152。

弗朗西斯#M.比尔的作品5双重危机:做黑人女性6是将种族、性别和阶级进行综合分析的关键文章。在这本精美的小册子中,作者几乎涉及了黑人女性以及其他非白人女性不同于白人女性、白人男性的各个方面,尤其突出的一章是对黑人女性经济状况的探索,她认为在工作时间相同、条件相当、技术等同的情况下,黑人女性的薪酬仅为白人男性薪酬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少一些。这样的经济悬殊显然是源于阶级的差异,源于种族与性别的不同。

在伊丽莎白#兰谱威斯克#肯尼迪(Elizabeth Lapovsky Kennedy)的文章5社会公平的梦想6中作者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紧紧抓住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特征的研究进行了实证,举出了强有力的具体事例。她在另一篇文章中有着更鲜明的观点:/作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要在其他的压迫体系中理解性别歧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去具体地评价个人经历,而且要把这些经历放到更大的社会结构中去进行分析。0[13]这里所谓/其他的压迫体系0,就是指包括种族和阶级在内的压迫形式。

2.阶级、性别与精神分析结合

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对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的理论结晶,所以,最初的女性主义批评认为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就是对女性的贬低,直到拉康开创性地发展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把性的问题置于所有社会和心理运作模式的中心,并用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心理症候,认为话语/语言秩序建构了人类文化和性的活动,这些观念正好与女性主义思想暗合,所以女性主义在后现代时期开始广泛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正如路易#阿尔都塞所说,拉康成功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之间联系的大门。

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形成来看,其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的影响,还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不过,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时,不仅仅分析女性的心理,也不仅仅从生理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性属问题,而更多地将对女性心理的分析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将女性心理的变化与社会的阶级、种族联系起来。

3.阶级、性别与语言学结合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观念,任何一种能指和所指任意构成的意符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它只能在一种语言的系统总体或/格式塔整体0中获得它的异质规定性。正是文本话语具有异质性特征,所以任何话语往往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并评说某一阶级和某种性别的。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中,阶级和性别是核心观念,所有的文本都是生产阶级和性别意义的重要场所,所有阶级与性别的物质关系都是由话语来表达的。换句话说,阶级和性别是由语言建构的,所有的性差异和阶级差异都是语言叙述的结果,19世纪的文本话语中就常常将女性的阶级主体性和性身份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女性性行为的表现和女性形象的集中探讨,来表现某一特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任何一种身份都是在叙事逻辑中形成的,叙事逻辑把性别、阶级、种族及其心理放到复杂的叙事环境中,彰显其相互的关联。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阶级.是深嵌于语言之中的一个词,应该根据其内容来分析。0/阶级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和实践在意识和无意识的语域中-被制造.和-被经历.的东西。0[14]阶级是在语域中被制造的,性别也不例外,二者都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被叙述和建构的,这种特定语言环境还包括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关联的语境,/阶级是通过性差异而得以强有力的界定的,性差异也是通过阶级来定义的0[15]。

总之,语言学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就是将语言的异质性比如物质性、建构性和叙述性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对阶级和性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71

第3期曾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批评实践及其批评策略

4.性别与文化生产、公共领域

自从1962年哈贝马斯的著作5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6问世之后,对女性生活和女性写作的公共/私人领域问题的讨论开始升温。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理论将女性排除在公共领域外,认为女性仅仅处在家务劳动的领域,否认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这种认为女性是家庭的产物、女性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观念受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强烈反驳,他们认为女性的家务劳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其生育活动更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行为,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还认为历史上女性并不都被局限在家庭中,还有不少女性活跃在公共领域中,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阶级、性别和种族作为其批评的理论立场,将阶级与性别、心理分析、语言学结合起来,探索了历史上女性的活动,发现女性在历史上已经进入到社会文化生产中,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代表,对18世纪和19世纪的女性写作进行重新评价,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显示出一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特有的人文关怀,彰显了女性主义批评最新的进展,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参考文献:

[1]M arti n G.Socialist Femi n i sm,the First Decade,1966)76

[M].London:Freedom Socialist Pulications Press,1986:

88.[2]M eulenbelt A.A Creative Tension:Key Issues of Sociali st-

feminis m[M].Boston:South End Press,1984:7.

[3]Ehrenreich B.What is Sociali st Fem i n i sm?[J].Win,1976

(7):3.

[4]Rhonda L.Legacies of the Insurgent Sociologi st in Enriching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How Radical S ociology Changed

the Discipline[M].London:Paradi gm Press,2005:8. [5]M adsen D.Fem i nist T 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M].

London:Pluto Pres s,2000:193.

[6]Eisenstein Z.Capitalist Patriarchy an d the Case for Socialist

Feminism[M].New York:M onthly Review Press,1979:

1.

[7]Holms trom N.The Socialist Feminism Project:A

Contemporary Reader in T heory and Politics[M].New

York:M onthly Review Pres s,2003:44.

[8]Jaggar A.Feminist Poli tics and Human Nature[M].New

Jersey:Rowman an d Allanheld Press,1983.

[9]W helehan L.M odern Feminist Thought:From the S econd

Wave to/Post-Feminism0[M].Edi 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5:44.

[10]李银河.女权主义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162.

[11]Batch elor J,Kaplan C.Bri tish Women.s W riting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M].New York:Palgrave M acm i llan,

2005.

[12]Kaplan C.Sea Change:Culture and Feminism[M].

London:Verso Press,1986.

[13]Kennedy E.Sociali st Feminism:What Difference Did It

M ake to the History of Wom en.s Studies?[J].Feminist

S tudies,2008(9):497-523.

[14]Jones https://www.doczj.com/doc/8016282390.html,nguages of Class:S tudies in English Working

Clas s History,1832)1982[M].London:Syndicate of

Un 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83:7-8.

[15]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4.

T he Rising,Critical Practice of Socialist Feminism and It.s Literary Critical Strategies

ZENG X iang1,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2.Ideolog ical and P olitical Education Depar tment,Sichaun Judicial and Police Officers Professional College,Deyang618000,China)

Abstract:T he liberal fem inism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ity but ignore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erson; the left feminism emphasized the patriarchy but ig nored the economic facts;w hile Marxist feminism regarded the sex or gender as a political strategy,and they took a risk to obliterate the sex or gender.Only socialist fem inism put emphasis on both gender and class,and it attributed the fact to the capitalist patriarchy that w omen suffered oppression.T he socialist feminism literary criticism saw the class and g ender as the core concept,at the same time utilized so many other theories such as psychoanalysis, semiology,public sphere,text production.The socialist fem inism develop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strateg ies, and it w ill br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eminism criticism.

Key words:socialist feminism;Marxist fem inists;class;public sphere;culture production

(责任编辑:刘晓萍) 272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

第26卷第2期2011年4月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 Vol.26No.2 Apr.2011 *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09A549研究论文。 收稿日期:2011—01—04 作者简介:王影君(1973—),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辽宁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西文艺理论研究。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 * 王影君 (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对父权中心主义文化的解构批判,汲取了符号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说的成分,得益于德里达、索绪尔、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学说,在不断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建构后女权主义理论,倡导差异、多元中心和女性自我意识,以寻求多元身份认同的女性主体话语权。 关键词:后女权主义;系统差异;文字符号;主体意识;语言文化中图分类号:IO -O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11)02-0116-04 一、导言 后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与索绪尔、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福柯和德里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将理论的重心由女性政治平权运动转向意识形态的更深层次,直接质疑批判西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统治下的思维模式、 文化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概念上推崇差异、多元和非中心。后女权主义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中建构的精神, 力图重塑人类文化,以此恢复女性的主体文化身份以及政治话语权。 随着帝国主义的工业文明进入高技术的复制仿真时代,电子资本开始改变既有的生产模式,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电子资本和高科技传媒使得人类文明进入全球一体化的图像化时代。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 )的一系列二元结构理论开始无法恰当解释新的人际交往和所形成的新的关系模式。同时,在文学批评上,结构主义所提倡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的文本封闭概念,已经被传媒符号和视觉图像大潮所冲毁,文本不得不向现实世界敞开, 从而促使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以社会文化为文本的大文本批评时代,在这样的文学批评思潮中涌现出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二、文字差异的发现 法国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首先为文本向文化敞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于文字的延异理论宣告了文本的解构与文字意义的新的开始。德里达在由索绪尔所建构的能指与所指的系统中,进一步注意到词语的意义是因为差异而生成的。原来, 一种语意的表达和意义显露具有排他性,但是这种排斥会因为差异的客观存在留下未被擦除干净的痕迹, 真正的语意总是处于被无限延迟的状态,意义无法最终到达它的所指,总是处于途中,德里达称之为延异。这样,由索绪尔所发现的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相对应的明晰结构,最终在延异理论里成了被肢解的语言大厦。从此,海德格尔深情吟唱的 “人类在语言中诗意地栖居着”、“大地在语言中敞开”等开始在解构主义的滔滔洪流里出现崭新断裂。语言的无上权威被文字的“延异”功能擦除成斑驳碎屑,从此原本被压制在权威话语体制后的许许多多边缘的言说开始顺着缝隙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宁梅 成绩: 2015年1月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陈亚斐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 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未停止过脚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理论的影响,包括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女性主义理论兴起的时候正是新批评走向没落的时候,因此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并吸收了新批评所摒弃的关于作家生活背景的研究,提倡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平等,而在以前的社会里,从某种角度讲男性与女性是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因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解构主义强调去中心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中心,反对所谓的“二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把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者混淆起来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对两者作了区分。1968年,美国知名性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Stoller)反驳了佛洛依德提出的人都是双性特质的观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性别才被理解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属性差异,而生理性别指的是人类生理上的从解剖学角度来确定男女的一种生物属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前者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后者是固定不变的。以自然为基础。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最有名的当属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Beauvoir),在她最重要的作品——被尊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第二性》里,她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literary criticism informed by feminist theory, or by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more broadly. Its history has been broad and varied, from classic works of nineteenth-century women authors such as George Eliot and Margaret Fuller to cutting-edge theoretical work in women's studies and gender studies by "third-wave" authors. In the most general and simple term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fore the 1970s—in the first and second waves of feminism—was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s of women's authorship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s condition within literature, this includes the depiction of fictional female characters. In addition feminist criticism was further concerned with the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the literary canon, and Lois Tyson suggests this is because the views of women authors are often not considered to be universal ones.[citation needed]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complex conceptions of gender and subjectivity and third-wave feminism,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taken a variety of new routes, namely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Frankfurt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杜芳琴 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 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 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 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创造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 的盖尔·鲁宾既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又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和结构主义分析,把她归入某一派别终有削足适履之嫌。 2.根植现实、不断丰富。 女性主义起源于妇女运动,理论的提出与检验都是根植于运动与现实的需要。无论在如火如荼的运动中,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学科建设中,女性主义者首先关注的是男女权力的不平

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

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中的人物形象 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即: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到别人没有发掘过的东西;反对在作品中现身说法,要保持客观;揭露和鞭挞资产阶级偏见。1880年,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莫泊桑的《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羊脂球》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 《羊脂球》讲述的是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十个人身份特殊的人同坐一辆马车从鲁昂出逃,在出逃途中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用简短的笔墨塑造了十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道貌岸然的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保守且麻木不仁的修女;懦弱的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正直、勇敢、善良的妓女“羊脂球”。作品以马车和小旅馆为主要场景,以羊脂球的遭遇为主要线索,以“羊脂球分食给众人、羊脂球被众人胁迫委身于普鲁士军官和再次启程羊脂球被再次唾弃。”三个主要情节构成。下面我从作者对羊脂球、其他女性以及男性的形象塑造三个角度解读小说。 一、男权至上——“羊脂球”的命运悲剧 带有支配性的男性写作角度与表现手法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是充满了同情的。但是,受到社会普遍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作者在塑造羊脂球这一形

象时也隐含了一些大男子主义思想在里面。从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的直接描述来看,作者是以一个处于支配角色的男性角度对其进行描写的。首先,对于“羊脂球”这一称号的由来便带有歧视性的意味。除此之外,作者对她外貌的细致描写更体现了对女性形成的惯有的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描写偏重于描写其柔弱性。例如:极度描写羊脂球的丰满:“她浑身都是圆圆的,肥得要滴出油来,十个手指头也都是肉鼓鼓的,只有骨节周围才凹进去好像箍着一个圈圈……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细致地描写羊脂球的嘴唇:“下部是一张窄窄的妩媚的嘴,嘴唇是那么湿润,正好亲吻,嘴里是两排细小光亮的牙齿。”我们通过描述可以发现,羊脂球的外貌是极易让男性产生怜惜感甚至会产生情欲想法的。这一点我们从文中的男性对她的轻挑的言语,以及想要占有她的一些举动就可以看出。 “魔鬼”与“天使”——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西方宗教对女性有两种极端性的分类,一种是完美无缺的“天使”形象,另一种则是罪恶使者“妖妇”的形象。作者笔下的羊脂球虽然是身份卑贱的妓女,但是她勇敢、正直有浓烈的爱国主义,她反抗并杀死了入侵的普鲁士士兵,当普鲁士军官提出不正当要求时她断然拒绝,在谈论到战争时,她甚至为军队的无能而义愤填膺;她善良且具有奉献精神,在同行的人饥寒交迫时主动分享了自己的食物,在被扣留时,虽有千般不愿意但仍然为同行的人牺牲了自己。纵使周围人对她抱有敌意,但她还是以超越她自身的宽容,以一种博爱的情怀包容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书中简爱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形象一直为女性读者所推崇,她作为平凡、卑微的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权社会的故事有很多女性主义的元素,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字:女性主义;简·爱;女性形象;平等 一引言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简·爱》是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是作者生平的诗意写照。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经历各种磨难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引人入胜,然而最令人感动的并不是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女主人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以及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选择的执着追求。引起了大量女性读者的共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侧重于抨击传统礼教和偏见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赞扬女主敢于反抗追求自由和尊重的精神。本文试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新对《简·爱》进行剖析。 二正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女性就受到男性的压制,男性会对女性进行支配与控制,父权体制就是制度化的男性支配。另外,男性会利用自身在力气上的优势令女性臣服或对女性施加重重限制,局限女性的发展或者在精神上给予其伤害,毁灭女性独有的能力、个性、自信。这种控制与支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对女性读者的误导。文学是想象的艺术,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作家内心女性形象的折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现实中的女性,但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西方男性文化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夏娃的形象是负面的,作为女性的始祖,她受蛇的蛊惑怂恿亚当吃下上帝不允许人类吃的禁果,使人类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并因此而世代背负原罪。[1]这一形象是灾难的元凶,是不幸的制造者。不仅如此,她还对男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化身为妖姬、愚妇或者祸水。希腊神话或者圣经故事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形象。圣母的形象是正面的,其特征是高贵,诚实,奉献,谦卑和沌洁,完美的母亲和完美的贞女。她为女性基督徒树立了典范。很多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被描绘为美丽温柔、高贵贤淑,可以说是以圣母为原型的,也可以说男性作者在内心深处是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够拥有圣母一样的品质,而最好和固执、不屈、坚持自我

(完整版)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李长中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关注所有女性的边缘化问题。多数女性主义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父权文化:即以服务男性为主导。女性文学批评家尝试解释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权力因性别失衡如何被反映在文本中,或如何受到文本的挑战 ◆主要从性别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研究: ◆1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2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作品,寻觅女性文学传统. ◆3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一诞生的条件 ◆1社会条件: ◆西方两次妇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争取女性再就业、教育和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2学术条件: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为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论的启示. ◆(2)女性主义两个先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西蒙?德?波伏娃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伍尔夫: ◆英国意识流小说家, ◆1929年《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基了基础. ◆主要思想: ◆1肯定了女性文学传统. ◆2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经济不独立.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3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柏拉图《会饮篇》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法国的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著名观点: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二、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形态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沃尔特在《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提出: ◆1、女权批评:(作为读者的妇女)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性。 ◆对妇女形象的忽视和歪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2014级史晨霞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前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学会看: 1、父\男权叙事话语。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 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 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 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化批评) 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 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 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 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 ●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 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 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 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 一、“女性主义”概念: Feminism 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16282390.html, 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 作者:秦美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 摘要:女权主义批评是用女性意识来观照文学作品的,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就是从女 性角度出发,描写了生死场上孤独麻木的女性群体,她笔下的女性如动物一般生存,受制于男权却全然不知,是男权文化的同谋者。她们的生存方式异于常规,没有爱情,连生育也如动物一般。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写出了这些女子的苦难命运。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局限,小说中也呈现出了隐含的男性崇拜。即使如此,萧红的《生死场》仍然令人深思,对妇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权主义 作者简介:秦美蓉(1997-),女,汉族,湖北恩施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2 引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1]女权主义批评向传统发起进攻,首先把矛头直接指向父权制社会结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社会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2]女权主义以一种激进的、否定的态度冲击以男性为中心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还提出了“女性视角”作为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和创作作品的基点。女性视角就是用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来审视和创作作品。“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认为是知识界的活动,与女性无缘。‘女性写作’的理论向这一传统提出挑战。”[3]在语言和情节模式上, 女性写作都试图打破传统束缚。在《生死场》中,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她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具有明显的女性情怀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在她的笔下,《生死场》中的女性像动物一样在男权文化的压榨下麻木地生存着,她们不仅生存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还要时时遭受生育所带来的刑罚。萧红通过自己的笔触大胆地向这种传统进行反抗。但作品中有些女性又无意间担当着男性的“同谋者”,因为她们自己是麻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之下。萧红最后还将民族的大背景展现在小说中,虽然其中也体现了对男性的隐性崇拜,但把她对女性的思考放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足以展现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与保护女性的强烈愿望。 一、不被尊重的女性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

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在中国

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近20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一、“译介引进\”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3年,她选编并附有序言及作者简介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由中

女性主义与批评:问题与启示

1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史 (2) 1.1 “批评之前的批评” (2) 1.2 1970s:女性主义批评大本营的初建 (2) 1.3 1980s:新发展 (3) 2 从“理论之前的理论”说起 (3) 3 法国学派(French feminism)与英-美学派(Anglo-American feminism) (4) 4 三种解构 (4) 4.1 男性/女性 (4) 4.2 男性写作/女性写作 (5) 4.3 天使/妖女(或坏女人) (5) 5 不公平和附庸问题 (6) 5.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经济 (6) 5.2 新历史主义视角 (6) 5.3 到底谁是附庸? (7) 6 现象:你所看到的 (7) 6.1 广告和舆论 (7) 6.2 法律 (7) 6.3 词源学 (7) 6.4 文学书写的“有价值省略” (8) 7 本质:让我们走进女性主义批评 (8) 7.1 准备一:陶丽.莫依的三分法 (8) 7.2 准备二:肖瓦尔特的三分法 (8) 7.3 女性主义(Feminism)的逻辑 (8) 7.4 女性(female)的地位及引发的畸态幻想:兼谈阉割与反阉割 (9) 7.5 女性化(feminine)写作 (10) 8 那些女性主义批评者与关键词地图 (10) 8.1 伍尔夫《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大笔遗产、文法学校、无法无天、生活放荡、过 早结婚、结识各色人等、厌恶婚姻、天赋、激愤狂怒、自杀 (10) 8.2 波伏娃《第二性》:圣经时代、天使与妖女、黑格尔、查士丁尼、16世纪的立法、 17世纪的沙龙、18世纪的启蒙运动、女权宣言、习俗和时尚、福克纳、公民凯恩、肉体厌恶、阳具快感、自恋、白日梦、自欺、婚姻、知识、妓女、情妇、修女、成为女孩-成为少女-中老年女人、走向解放 (10) 8.3 苏珊·古芭和桑德拉《阁楼上的疯女人》:天使/怪物、写作是一种侵犯,萨克雷的 偏见、斯宾塞、他者、白雪公主 (10) 9 女性主义批评实践 (10) 9.1 《简.爱》中的凝视 (10) 9.2 重写文学的努力——《藻海无边》 (11) 9.3 从善良的天使到妖魔化的死亡: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人格发展 (11) 9.4 《傲慢与偏见》第一段话与婚姻制度 (12) 9.5 《白象似的群山》与男人的担当的阙如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