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

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按照市、区部署,我们启动了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到6月7日,试点中难度最大的企业占地和村民住宅腾退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并且实现了零上访和零强拆。4月启动的承载回迁村民安置任务的京旺家园建设进展也非常顺利。回顾望京村的试点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这对于我们全方位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体化战略不无裨益。

深化认识,坚定一个具备超强凝聚力的发展机遇理念,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着力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经过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论述的再学习,经过对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再讨论,经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再研究,经过对我乡特别是望京村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再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次,搞明白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意义何在。时下,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市委市政府之所以特别重视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不失时机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状态,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公平状态。而试点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可以为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再次,要搞透彻推动试点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追求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差距。我们主要是抓住“六个契机”,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实际问题:抓住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现代企业聚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居住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抓住社会保障事业一体化的契机,加速转居转工进程,扩大村民社保覆盖率;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绿化美化建设,拉动休闲旅游产业;抓住市场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契机,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收入水准;抓住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管理体系转型,推进行政效能升级。

创新思路,打磨一套具备超强吸引力的人本安置政策,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我们经过长时间打磨后出台的两个区域性法律文件———《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地切合了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了试点村村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支持一体化的热情。一是全过程贯穿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拆迁腾退补偿安置工作,我们多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干部对望京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归类后的46个热点问题和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关注问题提交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利用《试点特刊》作出统一的公开解答。如搬家费的确定,违章建筑的处理,原住户和外迁户的补偿区别等,都是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参照周边地区腾退补偿安置做法,参考经济、法律等专业人士建议,经向人代会审议后形成的政策条款。使得政策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试点村的实际,并通过报纸、手册、广播等方式正式发布实施。二是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腾退补偿安置的政策。望京村试点政策,凸显了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凸显了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力求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如预留5万平方米建筑底商和新望京公园10万平方米公建用地的探索性做法,为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打下了基础;鼓励选择定向安置的村民迁到建设中的现代化居住区———“京旺家园”的创新型措施,基本可以确保动迁的望京村居民身份改变、生活环境改善、收入渠道拓宽

等目标的实现;人与户的认定、宅基地的核准、住宅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取相同地区的最高值,年满18周岁以上未婚青年可以购买100平方米安置住宅等条文,都较大幅度地突破了其他类似地区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异地购房补贴、周转房补贴等特惠性政策条款,都贯穿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腾退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三是充分满足特困群体及个体安置的意愿。望京村试点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和一些住户实现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这也成了政策中受人瞩目和称赞的亮点之一。例如,我们针对一些人均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困难户,制定了可以人均购买50平方米的照顾性政策,这是其他地区的动迁村民不曾得到过的优惠。同时,我们还针对部分村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制定了允许自主选择定向安置或货币补偿安置的政策,突破了周边地区动迁要么是定向安置、要么是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条款,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群众谋福祉的政策方向。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以小集镇建设切入,抓出新农村建设亮点

云县12个乡镇有7镇5 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镇的建制逐步超过乡的建制。目前,乡镇所在地将在近期全面实现油路通县。市委常委、云县委书记余炳武于今年春季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大多数村委进行系统调研后,召开县四班子领导会议,提出全县要迅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实施。云县农村通达工程遍布全县,国家直接对山区农村投入巨额资金搞公路建设,既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的交通问题,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通达工程有机结合,是乡镇、村委干部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云县提出民居改造必须本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进行建设,自然村民居改造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镇、村委重在引导。民居改造不再重复简单地“换瓦”,要一次到位,杜绝农民重复投入加重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要,但实施更重要,现在的自然村,农民居住太拥挤的疏一下,太分散的聚一下,离公路太远的单家独户搬一下。乡镇、村委引导的重点就是逐步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向交通便捷的乡村公路沿线,向镇、村驻地和集市靠拢,引导那些处在高寒、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地带的农户逐步向交通相对便捷的地方靠拢。村民所用宅基地跨组的由村委协调挑换,跨村的由乡镇协调挑换,跨乡镇的由县直主管部门协调挑换,总原则把握所用宅基地与耕地必须占补平衡。

扩大小集市规模,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路成商、因商成集、因集成镇”这是农村发展的自然趋势,云县因势利导,将国家巨额投入的通达工程与历史形成的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使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融入偏僻的山乡。在乡镇所在地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每个乡镇均选择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镇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街”,漫湾镇昔宜、涌宝镇分水岭、晓街乡万佑山、大朝山牌坊村、茶房乡的桥街、大寨镇的新合等,小集镇发展势头强劲。新打通的忙怀至后箐的公路、月牙地至岔河街的公路,将成为云县东南片区城乡一体化的又一条经济线,成为沿线村组农民的致富路。在涌宝、忙怀、后箐接壤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分水岭的小集镇,3乡镇农民逢集日在此交易赶集,小镇上一些农民首先富了起来,去

年以来,小镇上一下子矗立起数十幢“小洋楼”。基层干部因势利导,扩大集市,促使农民建设新居的积极性向周边村寨辐射。

大干沼气建设,推广洁净能源,让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

县委指出,沼气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全县今明两年每年的硬任务是新建15000口,使全县农村沼气池在近期内达到45000口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来抓。县委要求基层干部给群众算一笔账:建成一口沼气池,仅柴薪一项每年可节约300元以上,相当于耕种一亩中等肥力的旱地,加上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所节省的劳力,沼气将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村民管好用好沼气,将组建全县沼气协会,由使用沼气的村民筹资,县上给予适当补助,由协会组织为村民维护、维修沼气设备,使所有的沼气池都能发挥效益。县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硬任务,县对乡镇的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走进如今的云县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庭院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了,昔日那种烟熏火燎,墙壁黝黑的“老屋”已逐步变成民居的历史,农民切实感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代人可望可及的现实

11月26日,市委书记李国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走出会场,深入现场,专题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等问题。会议强调,全市要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把最佳宜居城作为8县(区)、孟定镇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基础和主线,利用一切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市委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创业环境”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湖两坝一园一水”要求,结合临沧城核心景观区项目,临翔区将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深入到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片区、文华后山,现场听取临翔区对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方案和临沧城引水入城工程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

常委会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提出,全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上,应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眼光,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重新认识临沧、解读临沧、定位临沧。目前,临沧城市建设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拐点,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临沧城镇的面孔要突出鲜明个性特色,突出不可被复制性;临沧城镇的原有规划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材,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大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理念和创意来修改完善。

常委会提出,在临沧城市规划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上,规划定位要尊重科学,以专家、机关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来集中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刻思考、深刻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城市功能定位要遵循化繁为简,简单战胜复杂,要把最佳宜居城作为全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核心、主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最佳宜居城是本,其他特色为枝;最佳宜居城是“红花”,其他特色为“绿叶”。

常委会提出,社会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势之下,人们更加怀旧,更加愿意返璞归真,所以,临沧建设以“凤翔天籁”命名的“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是“反弹琵琶”的思

路和举措。主题公园将通过包括基础设施、道路、田地和一系列的景观来展示和表达农耕文明的

艺术。主题公园在建设思路上,应选择永久保留1300多亩田地,建设永远的田园风光。建设模

式上要采取主干道路政府建、饮食娱乐设施招商引资建、田地留给农民耕的模式。农耕文化古朴,看似笨拙,建设中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做奇景大观,要体现拙中见巧、拙中生奇,使主题公园

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为一体。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现代文明和工

业文明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具有动静结合,强烈的竞争和相对的安宁结合的特色效果。在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都市文明的不断繁华、农耕文明的永远保留下,三个文明将相互传承、衔接、映衬,临沧将是一个在喧嚣中有宁静、在宁静中有成长、个性化突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

最佳宜居城市。

常委会要求,农耕文明主题公园规划中,要把周边村寨纳入规划,并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有

机部分,迅速形成新农村新社区。社区规划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绿化和路网建设要形成一个

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过渡带。在城市建设中,临沧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不要把城里的农民不

断地往城外迁,让城外的人不断往城里涌。临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创新机制,认真研究科

学的补助政策,走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作为社区进行规划,让农民自拆自建,把农村变为居民小区

这条路子。主题公园建设第一要先做路网,要全部建弹石路,两边镶上标准化条石,保留土护坡。主题公园内的田不能大开大挖,保留土田埂,保留梯田景观。第二要引水入园,把水网规划出来。第三再来研究用哪些景观、哪些文化符号来表达农耕文明的理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专家来

研究、论证。引水入城项目中,首先要把水引来,然后集中使用。引水入城不是引水灌溉,而是

要以水作景,以水招商。要通过引水入城,用一半流量的水集中把8号路打造为临沧城水景街,用另一半流量的水打造西门公园。在水景街道路建设中,应遵循新城区房让路、老城区路让房的

原则。

常委会决定,市政府为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临翔区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

项目的责任主体。两个项目建设要创新机制,迅速启动。相关具体规划不要停留在图纸上,要在

建设的过程中来讨论、完善、提升和完美它。交通局要尽快确定项目中两桥的桥位,尽量不建平

板桥,多建有特色的、赵州桥式的石拱桥、文化桥。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好项目建设。

常委会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临的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分管农业水利工作副市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临翔区政府负责人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选派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在最后半年里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选派任务,本人于5月19日至23日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批选派干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同时现场参观学习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村居情况。培训知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紧张的学习培训,本人收益匪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务必做到先行科学规划,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避免重复乱建。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物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农民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要靠农户个人的努力,二要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办不到的,如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打井、修桥、修路、建校等等。集体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或者是从农民口袋里掏,是不现实的。尧南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办好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一条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路子。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村办集体企业—惠黎酒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好物质保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要结合本村实际,要因地制宜,把握住机遇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农业种植(蔬菜)、养殖业(鱼、鸡鸭、猪)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流转。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更没有现代化。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如农民蔬菜合作社)。这样,通过土地的流转使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协会)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用公司+农户的方法,调整结构,推广区域化种养,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

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村干部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在创新选任方式、提高培育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思路建设新农村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挂职学习锻炼的思考

绿春县大水沟乡人民政府——朱泽和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和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发展差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

是普遍存在的,就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发育程度、国民享受的文明程度和公共待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的原因。如沿海、坝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

条件,而内陆和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难度较大;二是自然资源优势原因。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较快的经

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三是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原因。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因。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五是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下,政府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量资本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六是产业布局的原因。我国大量的加工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而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在城市所在的大量的公司和企业里;七是投入不均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建设的投入而轻农村建设的投入;八是体制机制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存在着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上的不一致,农村土地等一些价格“剪刀差”仍然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规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追求的进步和文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直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从渊源上看,城乡

一体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另一种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著名英国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苏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的论断。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基础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最终结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个乡村建设成城市,更不是把某个城市搬到某个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

方式的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要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和发展乡村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内容是:“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市场的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一样,都是农村,都是说城乡的统筹,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点:一是建设的阶段时限期有区别。在我国,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时间(1983年)早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2005年),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初始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小过程;二是衡量的标准和要求的高度不同。新农村建设是按照“二十字”方针,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设农村,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建设一条农村卫生路,新农村建设项目只要人踩上去泥不脏脚,容易打扫卫生,村容整洁就可以验收了,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卫生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标准外,还必须要达到拉着20吨水泥的车子压过去保证路面不烂;三是规划不同。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个别的、孤立的村组的规划,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因此,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上项目,搞花样,迎付检查和验收。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围思路,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稳,以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去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设的水平。

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就目前开远和绿春而言,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扫除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日趋平等、国民待遇日趋一致;《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颁布,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民主听证会制度等等,不断扩大了村民的民主和权力,健全了法制,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正确领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续30年,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

流转,为农村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活跃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铺平了道路。

(二)、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和投入不断向农村加大,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税费制度改革,解除了农村所有的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综合植补,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了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项目、扶贫开发项目、挂勾联系扶贫项目、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国家对边境村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

的投入,农村的公益事业、农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夯实;金融体系的市场运作,农村小额贷,扶贫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拉动了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三)、农民强烈的发展愿望,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麻木乐观的状况,转化为现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要你发展,逼你发展转变到了广大老百姓我要发

展,我求发展,我抢项目等等自我发展的行动上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当

中来,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大地的不断传播,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城市文明得到了渗透。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和开展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训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家电进村入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听广播看戏难的问题;不断实施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建设、程控电话网络建设、手机信号机站建设,不断扩大了农村的信息覆盖面;重视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大力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实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不断的渗透,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接受,具有一定先进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之类的个体经济、么营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种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基地等等异军突起,甚至一些村办企业,如荼叶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陆续发展了起来,一些农资连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食品药品销售连锁店等个体工商户纷纷入驻农村,从而发展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培训了农民的技术和培养了农村的

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增产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城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上了“洋房”,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上了富裕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得到了渗透。

五、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道路交通是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劲之一。道路交通是连接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交通不通一穷不通,交通一通万事享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道路交通来搭桥,由道路交通来拉动,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交通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好连接城乡道路交通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是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要企业的理念培植和发展产业,把公司企业建在产业链上。城市和农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乡镇是农村的组成体,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为主,生产农副产品的事业就是农业。因此,城乡一体化建

设具体化了就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造和管理农民的问题了。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农村是培植和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企业的理念培植、布局和发展产业,把企业或公司建在产业链上即农村上。就是说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制度,加快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乡村工业化,村落企业化或集镇化;产业培植和布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培植和布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适宜发展某种产业的区域集中连片地布局和发展,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的企业公司建在基地上农村里,从而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培养农民的技术,留住农村的人才,拉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目的,把广大农民从单纯的劳作而劳作、生产而生产的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服务的新型农民;三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特别是目前我们山区尚未完全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条件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建设

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发展,立足要稳,站的要高,看的要远,要充分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但要高于新农村建设,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要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四是整合资金,夯实基础。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剌激消费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等一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这些项目特点是:点多面广,建设任务多资金少,做深做实比较难。所以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跳出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圈圈套套思路,充分利用、整合项目和资金,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变化发展的需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七要强化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

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本本模式,在中国,只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八要强化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广阔的农村,有13亿人民,8亿人民在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权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好途径。

利用易班创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19199072.html, 利用易班创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马凤英李丁霞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2期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易班在全国高校的迅速推广,易班逐渐成为高校学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总结利用易班创新学风建设的优势,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利用易班优课功能和资源、易班项目建设、基于易班前置新生入学教育实践和易班品牌文化培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同时思考利用易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机制。 关键词易班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Abstract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university brand competitiveness[1], also an important lin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with problem and challenge i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along with the rapid promotion of Yiban in the whole country, Yiban become factor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gradually,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Yiban innovat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and take LanZ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using Yiban Yooc function and resources, Yiban project construction. Pre-entranc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Yiban, take cultivate Yiban brand culture as a carrier promot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and think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long-term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Yiban. Keywords Yiba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ought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按年龄来看,中国网民10-39岁群体占比73.7%,成为主要群体;按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 %。[2]也就是说,青少年成为网络主力军,互联网已经从工具转化为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无时无刻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然而,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无限资源的同时,也给“三观”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自我目标及方向的迷失而影响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氛围,阻碍高校学风建设,进一步影响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如何选择、使用互联环境下出现的各类技术和平台,更好的服务大学生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对学生学习动力、目的、态度、行为和方法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是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2009 年,易班作为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使用对象的社交与育人平台应运而生,经过8年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建设,在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个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同时也为高校创新学风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优良的学风是原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优良的学风是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学风建设是班级的一项根本建设,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 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 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 1 / 15

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 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 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 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 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 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

学风建设方案

学风建设方案(一)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风建设,强化学风管理,规范学习纪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实施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培养素质高、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风建设的目标 通过学风建设,使全院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的通过率;降低补考率、重修率、违纪率。 三、学风建设活动安排 (一)进行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1、充分利用络、教学区和宿舍区橱窗等做好学风建设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氛围,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学风建设宣传公示专栏,将规章制度、检查结果、处分通报、评优名单等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在教学区和宿舍区橱窗建立英语四级考试倒计时牌,营造备战英语四级考试的氛围。(杨蓉负责) 2、召开学风建设动员会(按院、班级两个层面开展)。 首先各辅导员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使学生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各班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并制定班级学风建设计划,促进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各辅导员负责) (二)强化班级管理,抓班风促学风 1、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系。 在开学初,各辅导员尽可能通过面谈、电话或短信联系到每一位任课老师,就班级学风等与任课老师沟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师反映出的问题,对有关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和严肃的处理,配合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各辅导员负责)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一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

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容。必须以自主学习为主,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上课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2010年08月25日来源:机关党委(宣教处)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遗忘历史、丢失个性、缺乏特色,往往千城一面、千城同类;二是在城市加快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了,城市变大了,却出现了管理失范、社会失衡的现象。作为一市之长,我们是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群众期望。如何把握传承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很好地作出回答。我先后担任过县级市昆山市、地级市扬州市、省会城市南京市的市长,3个城市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结合在这3个城市的实践,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城市要有“魂”和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不管规模大小、建城史长短,都有自己血肉相连、代代相传的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DNA,都有自己

的故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的内核,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缺乏历史延续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一些文化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要么在建设中被破坏。作为现任市长,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我们的做法:一是坚持“三个敬畏”的理念。就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扬州是古城,在扬州时我们提出坚持“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保护古城遗址、保护古城非物质形态文化;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传承古代文明,转换功能,实现古城改造复兴。南京是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六朝遗址有孙权墓、南朝陵墓石刻等;明朝文化有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民国文化有中山像、中山陵、总统府,包括许多近现代建筑;宗教文化有佛祖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玄奘顶骨舍利、金陵刻经处等。我们强调要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实现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坚持通过城市更新把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在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简单地当做包袱,在大拆大建中破坏了城市历史文明;也有地方搞大量的“假古董”,亵渎了古代文明。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历史信息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破坏了历史文化,就丢失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传承文化是传承文明,是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是一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既体现着学生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学生的内在素养。下面是整理的学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一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 ,“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

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 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勤学、自律,创优良学风 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促学风建设,从自我做起 树立“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从自己做起”的意识,明确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优良学风为己任,为学风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学风建设,从严要求,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公德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行为举止,强化日常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宿舍、班级环境 我班本次学风建设重点建设内容总结如下: 1.严格考勤制度; 2.重点开好几个会议; 3.学习经验交流会 4.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 5.学风建设学生代表座谈会 6.学风建设教师座谈会 7.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 8.开展一日常规管理评比活动; 9.认真落实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制度; 10.加大宣传力度,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11.根据本专业特点,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风建设活动;12.建立“一帮一”制度。 经过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我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综合情况良好!

_新都市主义_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男,1977年生,工程师,唐山市,063000 “新都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 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王 涛 唐山市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 要 以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开始较深入分析了西方的“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和现在在国内颇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的区别.并探讨了“新都市主义”在国内城市住宅建设中优势.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郊区化 中图分类号 TU 0 绪论:几年来在国内住宅房地产及建筑设计领域兴起了一股“新都市主义”的风潮,其实在国外“新都市主义”的建筑理念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它的优点及缺点都已经现行出来,作为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新都市主义”潮流,我们应该了解其发展过程,并应该了解“新都市主义”的主要特征以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使“新都市主义”这种新的城市建筑理念能更好的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达到丰富现有住宅建筑模式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 (New Urbanism )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 n )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1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念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是设计新邻里社区(t he design of neighborhoods ),其主要原则有13条,这是有规划专家安德列.段尼(Andr és Duany )和伊丽莎白.普莱特-泽别克(Elizabet h Plater 2Zy 2 berk )提出来的,他们是新城市主义最重要的机构“新城市主义大会” (t he Congress for t he New Urban 2ism )的创建人之一.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是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四分之一英里;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 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V ol 128No 12June 2010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标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归宿,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必须创新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 一、经济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稳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城市化而言,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会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会逐步增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能不加区别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质的变化。通过适宜的城市化战略,切实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广大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采用“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或是其他的城市化战略,具体到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策略,特别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种城市化的差异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在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既要考虑由于人口拥入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要顾及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并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主要着力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党员助学小课堂”为例,探讨了“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以及“党员助学小课堂”的成效。 关键词:党员助学小课堂;党建引领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一、“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 我院于2008年开始接收云南、宁夏、贵州等地少数民族预科生。部分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经常感到困难重重,难以适应。面对这种情况,学院党总支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服务同学的作用,鼓励学生党员以“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走近少数民族学生,增进彼此沟通,携手提高学业。 二、“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 1.“党员助学小课堂”的组织 “小课堂”由学院机械专业第三学生党支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党支部首先征集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辅导计划,确定时间、地

点及助学教员信息后,以课表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助学教员通过支部党员主动报名和支部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他们负责制订主讲课程的助学计划,演练助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小课堂”的学员以自愿参加为主,党支部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邀请需要重点帮扶的学生参加。 2.“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 “小课堂”立足在“小”,形式灵活,重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帮扶别人,提升自我,主要以平时课堂辅导、考前答疑、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进行。每月针对较难的课程安排课堂辅导,考试前根据课程安排答疑,针对汉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安排一对一辅导。 3.“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过程 “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在不断摸索、思考与总结中展开:2010年10月,“党员助学小课堂”正式开班,到学期末共计开课8节次,答疑3次,一对一辅导8人次,参加学员38人次;2011年4月,召开“党员助学小课堂”总结交流会,党总支副书记和助学教员、学员共同探讨“小课堂”在开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决定增加开课次数、增多课程安排、创新讲解方式、服务更多学生;2011年5月,“小课堂”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积极邀请学院学业有困难的普通同学参与,“小课堂”的学员人数明显增多;2011年12月,实施党员助学教员聘任制度,为担任助学教员的

构建城市大党建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构建城市大党建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作者:赵亮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2期 改革开放的近40年,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经济深刻转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城市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城市的社会结构、组织形态、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城市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对基层党建提出的新要求,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城市大党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出的党建工作模式,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连接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一、兰州市构建城市大党建的实践 兰州市现有户籍人口368.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2万人、城市党员人数约占到全市党员人数70%,随着全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去仅靠社区党组织力量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兰州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立足“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职责定位,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全域党建为目标,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互享的城市大党建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 (一)加强政策引导,理顺城市大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推进城市党建区域化。市委指导8个区县均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党建工作谋划设计、分析研判、督查落实。在48个街道实行“大工委”制,在376个社区实行“兼职委员制”,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为成员单位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委任为街道党工委委员或选聘为社区党组织委员。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机构设置规范化,对街道党政内设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清理规范社区组织设置,原则保留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工作站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机构,其余都予以撤销或者将相关职能划归街道。三是支部建设标准化。将城市大党建与全省正在推进的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对标已出台的农村、机关和国企3个领域党支部建设标准,起草《城市社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指导城市社区党支部以手册为遵循和标尺,有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二)党建引领治理,建立城市大党建共建共融格局 一是基层治理网格化。综合考虑地域分布、人口数量、驻区单位数量等因素,把每个社区划分为3至6个网格,在每个网格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二是共驻共建契约化。在街道社区设立党建工作共建联络站,与辖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建立驻区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抓手。 关键词:现实途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出台的一个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一整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跟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粮食年产量站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面临不少挑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动,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三个一体化” 广西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