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热练—地理过程分析

201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热练—地理过程分析

201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热练—地理过程分析
201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热练—地理过程分析

【名师巨献】201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热练—地理过程分析

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形式与意义)、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阶段与影响)、产业活动(区位、地域类型与联系)、人地协调等。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中学地理复习特点,可大致归纳出以下内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下垫面因素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5.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6.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7.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8.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9.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

1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12.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3.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形成原因;

14.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要点串讲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1.基本原理:(1)地表冷热不均,温度高处受热上升,温度低处收缩下沉;

(2)高低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3)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2.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季风环流等。

【例1】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等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中海冬季气温较周围陆地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会加强西风的势力;夏季相反,地中海会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

【答案】冬季,地中海的气温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二、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1.有关地震、火山的形成原因通常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表面各种形态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某些较大的地形单元或地貌(如巴西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峡、北欧西侧的峡湾等)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时,应考虑内力(通常用板块构造学说)、外力的共同作用,这样分析问题才会透彻,答案也显得更完整。

3.局部小地貌的形成原因可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如喀期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4.河流地貌

(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洪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洪积扇。

(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

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例2】经计算,黄河输送的泥沙堆积,只要2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渤海填满,将华北平原抬高。然而几千年来,渤海形状基本未变,华北平原海拔也基本维持在50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一方面黄河泥沙虽然在堆积,但另一方面渤海地区的地壳也在不断下沉,二者同时进行,相互抵消,形成动态平衡。

【例3】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

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名称及其形成过程。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及材料可以确定该地貌为

冲积扇,其形成原因可根据流水沉积作用的原理进行解

释。

【答案】该地貌是(山麓)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

出山口,所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

堆积形成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1.产业结构调整

(1)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应从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2)工业结构调整: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受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科技水平、交通、劳动力成本、环境、政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如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生产组织和员工培训等内部交易成本较高;一个地方投资环境改善后,可以减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例4】阅读下面材料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回答: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

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

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

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

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如,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湖众多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改变。

【答案】(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

【例5】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读上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成本)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1)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

(2)“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专题限时集训】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7~8题。

1.比较两幅形象,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28~30题。

2.该岛屿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在()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丙处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A.大洋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

C.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D.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

(2011届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图三】为沿120°E经线每平方千米植物物质量线、降水量曲线、年均温曲线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4.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 A.降水量线、年均温线、植物物质线

B.植物物质线、降水量线、年均温线

C.年均温线、植物物质线、降水量线

D.植物物质线、年均温线、降水量线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DEF自然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B自然带土壤肥沃,因腐殖质含量高

C.A处植物物质量高于两侧是因为其北侧是荒漠、南侧是海洋

D.C处地壳较稳定,因其处在亚欧板块内部

6.(201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有关我国21世纪上半叶城市化的推断,

错误

..的是

A.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B.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C.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D.城市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

(2011届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读图1,回答1?2題.

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

A. 阶段I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

B. 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增长

C.阶段II,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D.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

8.阶段III,该国发展最快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农业

B.服务业

C. 原料导向型工业

D.市场导向型工业

(2012届杭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图3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4代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9.由图3和图4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 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10.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4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安徽皖南八校2011届高三摸底联考地理试题)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灰弥漫天空,严重影响欧洲的航空业。下图是冰岛火山灰主要扩散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11.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A.7,a B.3,b

C.2,c D.1,d12.从距离来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火山喷发地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受哪一因素影响()

A.地质构造B.北大西洋暖流

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

(2011届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图四】各坐标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读图完成9—10题。

【图四】

13.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有可能呈带状分布

B.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

D.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

14.读图中X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表明1980年-2010年X河流域( ) A.下游泥沙沉积严重B.径流季节变化变大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壤层变薄

(2011届河南省洛阳、安阳两市高三统一考试)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荣幸地印在了人民币的背面。读图1回答3~4题。

15.有关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上的景观形成,与海浪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B.乙图上的景观,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

C.丙图上的景观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D.丁图上的景观,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16.有关图中景观的发展趋势,正确的看法是() A.受板块张裂作用,甲图上的峡谷会逐步增宽

B.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乙图上的山峰逐年降低

C.受沉积作用的影响,丙图上的景观会逐步被充填

D.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丁图上的景观几百年后可能会消失

(2011·湖北模拟)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回答9~10题。

17.该工业可能是()

A. 钢铁工业B.纺织工业

C.化学工业D.电子工业18.该工业的转移所体现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变化是()

A.科技→劳动力B.能源→技术

C.原材料→政策D.劳动力→原材料

(2012届山东省兖州市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自然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

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回答8~9题。19.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0.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

A.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

B.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2012届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 “产业空洞化”问题是现在经济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一些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负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这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出现产业空洞的国家把更多的力量投向高科技产业。据此回答10—11题。

21.下列国家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可能是( )

A.新加坡

B.日本

C.巴西

D.印度

22.关于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失业率可能上升

B.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C.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2届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读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尕恰迪如冰川变化图,回答9~10题。

23.长江源头冰川面积(上图中的白色区域)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4.冰川在前进过程中会塑造出的地表形态有

A.V型谷、瀑布

B.冲积扇、河漫滩

C.U型谷、角峰

D.溶洞、喀斯特地貌

(2012届天津市五校期中联考试题)读图12,回答23-24题。

25.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26.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二、综合题

2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39)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材料三: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过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3)请在答题卡数码代号的横向上,回答图12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6分)

材料四:

亚马逊河河河口位置(图13)

(4)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四,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6分)

(5)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8分)

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图示区域地处长江中游,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糖基地(见图)。同时也是气候灾害多发区,经常发生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

该地区为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是发展避灾农业,建立能够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利用生物能资源及食物链关系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1)简述避灾农业和生态农业特征的异同。

(2)湖北每年都发生冰雹(直径在0.5cm以上的固体降水)灾害,其发生频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简述原因。

(3)A河段夏季洪涝频发,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29.读下面聚落图和民居图,回答问题。

房屋建筑特点是__ _ _ __ __,居民主要从事 _______________等工作;乙图表示_________聚落。

(2)如果甲图是北京的景观图,你认为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民居——四合院?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图和乙图在景观上的不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丙图所示的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2011·长沙检测)分析以下图表,完成下列问题。(24分)

(1)一月气温旧金山高于诺福克,七月气温诺福克反而高于旧金山,为什么?(10分)

(2)甲所在区域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水果、蔬菜基地,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3)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请你分析美国农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8分)

31.(2011·茂名模拟)下图为我国某聚落1968年、2005年相同比例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20分)

(2)当地政府计划把甲处果园建成商品房。试判断建成后房产销售情况并说明理由。(6分)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趋势。(8分)

32.(2012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地理期中试卷)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图14),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材料二: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1)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分析判断:

①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为(填陆地或海洋)。(2分)

②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

.....的变化过程为。(2分)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判断该区褶皱发生在地层形成以后,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4分)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4分)

(4)根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4分)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①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2分)。②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2分) 33.(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写出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并据此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分)

(2) 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简述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并说出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所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3分)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3) 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3分)

(4) 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分析⑤、⑥在地震后引发的自然灾害。(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5.【答案】C

【解析】A处位于澳大利亚西南,为地中海气候,其南侧为印度洋,北侧为热带荒漠;D、E、F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处为赤道,该地土壤应为砖红壤,腐殖质含量低;C处地处我国台湾省附近,因其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地震等地质灾害。

6.【答案】B

【解析】目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速度会下降,甚至出现逆城市化,故B选项描述错误,正确答案选B。

7.【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故A选项错误;工业化水平在1 940年以后有下滑趋势,故B选项错误;该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可能属于发达国家,故D选项错误;阶段Ⅱ,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快速增长,有可能是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故C选项正确。

8.【答案】B

12.【答案】C

【解析】受偏西风的影响,大量的火山灰飘向偏东方向,使得距火山喷发地更近的雷克雅未克几乎不受火山灰影响。

13.【答案】D

15.【答案】C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六(含答案)

高考冲刺卷(六)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总部位于广州的某大型集团,引进德国生产技术,在吉林延边州的长白山区原始森林中建立矿泉水加工厂,目前其瓶装矿泉水已出口到亚洲、欧洲、北美、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28个国家,形成“一处水源供全球”的产销格局。据此回答1~3题: 1.欧美经销商普遍看好该瓶装水的市场前景,主要基于其( ) A.品质优良 B.技术先进 C.成本低廉 D.品牌知名度 2.为了控制该瓶装水的成本,目前应着重改善( ) A.加工环节 B.营销环节 C.物流环节 D.宣传环节 3.该加工厂的建立,对延边州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促进城市化发展 C.提升城市知名度 D.繁荣商贸服务业 下图为辽东湾北部的双台子河口调查站分布图和R2、R5、S5、S6、S8依次五个站点悬沙浓度图。读图,回答4~6题: 4.据图可知,双台子河悬沙浓度大致为( ) A.河口>河道>海区 B.海区>河口>河道 C.河道>河口>海区 D.河道>海区>河口 5.S5站点悬沙出现一个较高值,其原因是( ) A.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泥沙来源增多 B.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力增强

C.河心岛边缘沉沙多,易形成悬沙 D.潮水顶托河水,发生剧烈的扰动作用 6.根据材料推测夏季( ) A.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B.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C.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D.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回答7~9题: 7.2001~2015年图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说明( ) A.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 B.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资源优质 C.中小城市均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环境质量变差 D.乡村经济发展变缓停滞,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 8.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两个时期相比,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北上广深(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②城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④控制和疏解人口的政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1~2015年重庆和天津人口年均增量显著提高,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重庆不同于天津的原因有( ) A.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居 B.港口优势突出,交通通达度高 C.流向沿海人口减少,进入主城工作人口增多 D.经济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产业人口吸引力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哈尔滨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一区域,该区域在较长时期内受图中气压系统控制。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科考队从甲到乙进行横跨半岛的地质考察,该考察线路的直线距离约为() A.280千米B.550千米 C.850千米D.1 100千米 解析:从甲到乙沿40°N纬线大致跨10个经度,其距离可借助30°N纬线上10个经度的长度来推算,10×111×cos45°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从9月13日图可知,b城被淹没受影响最大;一旦堰塞湖溃坝,c城受灾严重,而a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故选B。第4题,从9月11日图可知,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这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分布最相似。 答案:3.B 4.A (潍坊模拟)沿甲图E-F,A-B所作出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图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图回答5~6题。 5.①地比②地() A.气压高,风速大B.气压高,风速小 C.气压低,风速大D.气压低,风速小 6.②地此时的风向为() A.偏西风B.偏东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5题,从丙图上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从丙图曲线的倾 斜趋势可推测出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比②地稀疏,故①地比②地风速小。 第6题,综合乙丙两图可知图甲区域为一高压脊控制,如图所示,②地 位于脊线上,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其风向都是偏西风。 答案:5.B 6.A (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16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一) 侯志坚:就职于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教授过新老教材,历经三次高考改革,连续担任过五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教研效 果显著。《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获广东省新课程改革教学论文二等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探究》等教育教学论文市、县获一、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广东教育》、《高中地理》、《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试题200多篇(套),其中《浅析“宇宙中 的地球”实验与探究题的设计》等发表于中等教育核心期刊《中学 地理教学参考》,《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典型例析》发表于全国 优秀期刊《地理教育》并收录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 理教与学》。主编《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高效备 考―2011年广东中考总复习》、《初中同步训练》中图版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八年级下册、《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参编《2009年高考复习地理――高效备考》等初高中教辅资料。 记:今天很高兴请到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老师,谈谈如何把握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问题。侯老师,您好!现在我们的学生即将进 入高三二轮复习阶段,请介绍一下地理学科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及 目标。 侯:尽管各地各学校复习内容安排不一致,但一轮复习一般3月初基本结束,开始二轮复习。时间安排一般为2个月,即到5月份 结束.一轮重知识,二轮重能力。二轮复习过程以考纲为依据,以人 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知识的横向梳理和综合,突出重点,把握主干,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复习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巩固第一轮复 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 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是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 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

2019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宿州二中南校区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8-1-1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天津卷)为了引起人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 1.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2.根据下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若在苏北冬季,丁地从此日感觉稍暖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读我国西南某地区主要铁路分布图,回答以下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铁路线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铁路线⑤于1997年12月25日全线通车并投入运营,是我国首条公司化合作的铁路。 影响该铁路走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政治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5.在图中M、N两城市的商业网点,居民能买到鲜活的海产品,其主要原因是: ①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②包装技术的进步 ③冷冻、保鲜技术的进步④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6.我国西南交通网络的建设,正朝着水陆空三位一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①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②发展我国与西南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③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维护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在无林地区20 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 C.调节大气的成分 D.含蓄水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不断提高,我国部分铁路路段实施了列车运行调整,部分城市之间的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度缩短,大大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读图回答以下2题。 8.此次调整体现了现代运输的 ( ) ①专业化②高速化③网络化④智能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下列有关图示铁路客运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是影响客运专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B.客运专线的开通将进一步扩大上海、北京等商业中心的经济腹地 C.客运专线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对全国铁路网影响不大 D.客运专线都经过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经济地带 读下面湘北某城市略图,回答以下3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2020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高三地理备课组 高三复习是对学生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果的强化与巩固,是完善素质,提升内涵,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梳理高中知识,培养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从容应对高考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轮复习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学生由学科知识变成高考分数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标是重组知识、训练技能、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点是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不足,构建应用性知识体系,并针对考纲中高考要求和高考题型重点复习,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认真、严谨、专业的审题答题能力。下面就我们地理备课组后一阶段的计划及安排做一个介绍。 一、教学计划

二、典型课型 (一)专题复习课 1、基本格式 专题复习重点在课堂,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益。专题复习课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网络构建;例题精选精讲;习题精选精练;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等几个基本环节。不同类型的专题复习课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对专题复习课的研究和实践是高三地理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内容。 2、专题复习课各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教案的准备 ●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准备 专题知识通过梳理让学生形成知识树,教师应将分散在地理八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其中应重难点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如讲城市专题时应将必修下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作用及地域形态、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化过程及问题,选一教材中城市的功能分区及成因分析整合在一起。 ●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准备。 例题选题原则是紧扣考点,帮助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以高考题为主。课后习题选题原则是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运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中突破重难点 ●追求效率,注重能力培养,力图形成学科学习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指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断、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得或提取地理信息;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种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高考文综试题提供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供提取和分析,不断减少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一些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如讲城市专题时,除了建构城市知识树之外,应重点将城市区位因素对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透彻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城市为什么会兴起,为什么发展。 ●有的放矢的精讲 教师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要针对学生疑惑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如上述城市专题精讲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过程。小结时注意专题的整体性,以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3)课后习题训练 必须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能批改的作业要及时批改,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或者集中讲评;不能批改的作业可以由科代表在班内分小组搜集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统一讲评。 (二)讲评课 1、基本格式 二轮复习中的讲评课主要是考后试卷评讲,其基本流程应包括:课前的充分准备;讲评过程的把握;讲评之后的反馈。 2、讲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讲评前充分准备 ●及时批阅,讲究时效。试卷应在学生对试题内容和答题思路没有忘记前批改完,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讲评试卷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讲前统计,有的放失。批阅完后,做好试卷分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统计包括评价试题难易程度、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考查类型(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学生答题情况(各题得分率、学生卷面情况)等。 (2)讲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题的讲评应避免从头到尾的讲评,可根据情况,对统计中普遍的错题精讲、细讲,对试卷上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同一类题一起讲,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合题的讲评应注意统计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不同的错误应有不同的讲评重点。如知识不够全面、扎实时,讲评时应重点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生粗心大意,审题不慎造成失分的情况应教会学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措施。 ●讲评过程的关键是知识的梳理和拓展及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如在作答等高线图中求坡度的问题时,一般在同一幅图中,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就可判断,但在不同比例尺、不同等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

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两江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XX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复习不能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根据各类知识结构的差异,要突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3、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重图文转换能力 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从图表中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复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重“文”轻“图”,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得少。有些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背书、记答案的过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4、狠抓落实,强化规范答题,重方法技巧培养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1 必修1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必修一点石成金31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回答以下3题。 1.图中a、b、c三地的气压相比较() A.P a>P b>P c B. P a

P c>P a D. P b

7.若活动时间是当地20∶30~21∶30,下列四城市中最早和最晚熄灯的分别是() A.甲和丁 B.乙和甲 C.乙和丙 D.丙和丁 8.如果只考虑日照条件,则甲乙丙丁四地楼间距最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5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10.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山、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山、沉积、断裂 11.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以下2题。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环境保护(含答案)

专题十一 1.(2018·新课标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材料中中华秋沙鸭的迁徙途径进行分析其不断死亡,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保护对策主要从生态环境恢复、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2.(2018·江苏)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七(含答案)

高考冲刺卷(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33°E,69°N)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黎明,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这一天,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据此回答1~3题: 1.当日,摩尔曼斯克市的日出时间大约为当地时间( ) A.0时17分 B.11时43分 C.12时31分 D.23时43分 2.推测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的日期,可能是( ) A.6月22日 B.7月22日 C.12月1日 D.12月22日 3.S市位于W市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我国云南省与中南半岛各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云南缺油、气、钾、宝石和铁等矿产,而磷等较丰富;中南半岛各国缺磷等资源,而油气、钾盐、铁、稀土及宝石等资源丰富。目前云南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矿业经济合作已经开始。据此回答4~6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矿业的生产装备与技术发展迅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消费市场广阔 C.廉价的劳动力 D.靠近中南半岛 5.在云南矿业与中南半岛各国合作中,云南能够( ) A.减少环境污染 B.获得充足资金 C.引进先进技术 D.扩大消费市场 6.目前云南对中南半岛各国的矿业投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南半岛各国( ) A.矿产资源增加 B.劳动效率上升 C.投资壁垒减弱 D.基础设施完善

2018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电子教案

2018高三地理二轮复 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word完整版)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湖陆风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湖陆风 一、单选题 海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为 8 月某日我国鄱阳湖湖口站和进贤站南北方向风速与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图(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湖口站的湖陆风转换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07:00 左右B.湖风转陆风----12:00 左右 C.陆风转湖风----18:00 左右D.湖风转陆风----20:30 左右 2.与湖口站相比,进贤站 A.陆风转湖风提前B.湖风转陆风提前 C.湖陆风转换均推迟D.湖陆风转换均提前 3.湖口站风速比进贤站稍大,其主要原因是 A.湖口站纬度较高B.湖口站距湖岸线较近 C.湖口站海拔较高D.湖口站地表裸露严重 【答案】 1.A2.C3.B 【解析】1.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和热力环流的掌握。8月份受湖陆热力差异的影响,鄱阳湖与周围陆地之间形成呈现日变化的湖陆热力环流。白天鄱阳湖区气温低、气压高,周围的陆地区气温高、气压低,因此吹湖风。北部的湖口站湖风为南风,南部的进贤站湖风为北风。夜晚反之。因此,湖口站07::0~18:00(白天)风速为正距平的风为湖风(南风),18:00~次日07“00(夜晚)风速为负距平的风为陆风(北风)。由此可见,07:00左右由

陆风向湖风转换,18:00左右由湖风向陆风转换。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2.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进贤站陆风在12:00时左右转换为湖风,湖风在20:30时左右转换为陆风,即进贤站湖陆风转换均推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本题考查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读图可知,湖口站和进贤站距离主湖体相当,但湖口站距离湖岸线更近些,热力差异更加显著,水平气压梯度更大些,因此风速更强些。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读“某时刻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据图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5.图示湖水面萎缩导致 A.湖陆风消失B.湖陆风增强C.陆地昼夜温差减小D.陆地湿度下降 【答案】4.D5.D 【解析】4.根据图中风向符号可知,①处风向是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故A错误。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近地面湖面气压高于陆地,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盛行上升气流;大气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故B错误、D正确。③处位于高空,风受到的摩擦力较近地面小,因此比①处风力大;此外还可以根据风向标图来识别大小,③处风力代表8级以上,①处风力代表四级。故C错误。 5.湖水面萎缩,蒸发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陆地湿度下降,故D正确。湖水面萎缩,湖水与周围陆地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减弱,湖陆风减弱,但不会消失。故A、B错误。湖水面萎缩,对陆地的调控作用减小,陆地昼夜温差变大,故C错误。

2019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一)【解析】

2019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一)【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研发投入大,技术发展迅速,1996年已成为国内电信设备行业龙头。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华为确立对外投资战略,在海外建立合资或独资的子公司:巴西(1997年)、印度(1998年)、中东和非洲(2000年)、东南亚和欧洲(2001年)、美国(2002年)。2012年初,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目前其产品与服务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华为确立对外投资战略的目的是( ) A.降低生产成本 B.发挥品牌效应 C.提高产品质量 D.拓展国际市场 2.1997年,华为对外投资时不优先选择美国的原因,主要是美国( ) A.优惠政策较少 B.技术水平较高 C.远离原料产地 D.电信设施完善 3.华为在非洲建立子公司对当地的影响有( ) A.加剧资源供求矛盾 B.制约本土企业发展 C.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D.降低环境人口容量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出山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图1为干旱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图2为湿润区冲积

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 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 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 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 5.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 )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6.横断山脉冲积扇易发生( ) A.渍涝 B.台风灾害 C.旱灾 D.泥石流灾害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一般方法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一般方法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总的任务和目标定位为:在巩固深化一轮复习“双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概括起来就是“深化”、“综合”、“应用”三个方面。 一、深化:是指二轮复习的全过程中要继续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与一轮复习不同的是,二轮专题复习更要突出对“双基”的深化,这种深化主要体现在: 1.深入研究考纲:根据其能力要求,重点培养三个能力一个方法,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描述性的能力,即注意地理学语言的准确使用;三是培养学生如何去读图表,分析图表,挖掘图表所反映的显形和隐性因素,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2.复习内容的拓展。一轮复习注重对高考知识点的落实,二轮复习则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书本,整理学科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知识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点,点线面体相统一的知识能力架构。 3.复习目标的提升。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提升为“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更要综合地理解和综合地应用。 4.复习方法的改变。一轮复习主要依据教材的学科逻辑关系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以重温教材的方式进行;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改变为以相同或相近范畴为线索,打破现有的教材逻辑关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新逻辑体系,所以在复习方法上更强调从整体出发,立足专题,着眼全局。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查漏补缺,切忌简单地重复。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对于成绩较差的学校,希望在后阶段能加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做到易题不失分,中等题多得分,从而提高总分。同时加强客观试题的训练,提高选择题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二、综合:是指专题的设计与落实要以高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主干知识为线索,突破教材原有逻辑体系,建立以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为目标的新逻辑体系。新逻辑体系的建立必须解决和处理好“选、讲、练、评”的关系。 (一)专题的选择(如何进行专题整理?如何进行专题复习?) 1.为什么要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 什么是专题——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 专题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知识框架(2)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3)总结知识规律(4)拓宽知识层面(5)比较知识异同(6)归纳知识特征。所以建立专题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现行教材不再过多强调学科体系,但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时,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的方式出现。 沙尘暴问题、海洋经济问题、东北的振兴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三农问题、西南地区开发问题、能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全球增温问题 2.哪些内容可以采用专题复习形式? 一是涉及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内容(等值线图的判读); 二是涉及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主要过程的内容; 三是涉及人文地理、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内容(黄土高原); 四是和地理热点相关的内容(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 3.怎样进行专题整理 人文地理专题的整理 (1)以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内容为线索; (2)初中相关内容“加入” (3)从初中相关内容中获得素材 (4)用高中的原理进行分析和归纳。 例: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区位选择(相当于原理和基本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