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

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

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

1、《诗经》;

2、先秦诸子散文;

3、屈原与楚辞;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代诗歌;

6、建安文学;

7、陶渊明;

8、李白;

9、杜甫;

10、白居易与新乐府;

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考核

1、考核的依据

课程的考核是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文字教材《简明中国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兆琦、韩传达等编写)(以上两种教材均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和其他根据文字教材制作的多媒体教材。

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形成性考核:主要采用平时作业(见形成性考核册)的形式,各省级电大也可以加上其它的考核形式。平时作业每学期四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布置;其他形式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各省级电大自己安排。

2.期末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约30分)、默写题(约10分)、简答题(约20)、分析论述题(约40分)等。

(注:默写题只限于“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作品;分析论述题原则上限于重点讲述的内容。如果分析论述题是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某篇作品,则附有作品原文;而所分析的作品将只限于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所选的作品。)

3、终结性考试要求

终结性考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分析。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分析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4、计分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形成性考核册的四次作业成绩所占比例不少于16%,各省级电大的其他形式的考核所占比例不超过4%)。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80%。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1)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祭祀诗:祭祀诗是指《诗经》里歌颂奠祭周人祖先的祭祀乐歌,有着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道德说教。这些诗往往宣扬周王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2)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也有称赞男女的美丽的。这类诗篇主要集中在二“雅”里。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叙事性的诗篇。

(3)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

月之交》、《北山》、《巷伯》和《国风》里《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4)、婚恋诗:《诗经》的婚恋时就是歌唱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的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相当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婚姻和恋爱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历代读者所传诵。著名的婚恋诗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采葛,《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的《将仲子》、《女曰鸡鸣》、《风雨》、《溱洧》等。

(5)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就是表现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诗篇。这是《诗经》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优秀的代表作有《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采薇》,《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2、《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诗篇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如《小雅·十月之交》,《豳风·七月》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为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奠定了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志,往往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雅·采薇》、《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等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写志的佳作。

(3)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多数诗篇常采用四言的语言形式。但是,《诗经》的语言形式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除了主体的四言之外,还杂有二言至八言的句子,这就为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榜样。后来的五言、七言等形式的产生应该说都受到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

(4)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是劳动人民自己唱出的,为了便于流传要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的,有的是前后的章字句几乎相同,只改变了几个字;有的是第一、第二章是重章叠句,后面又不重章叠句。它采取哪一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往往是跟内容相关的。关于重章叠句在此我们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看教材。

(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关于什么是赋、比、兴,以及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教材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3、如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说明:本段文字只是举例,其实各人有不同的理解。以下凡是此类文字,同此,不再说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古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许多曲解。《毛诗序》说:“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诗集传》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顾及到诗的内容,但不敢明指是情诗。清方玉润解诗一般比较通达,但也说这首诗是“惜招隐难致也。”并进而申其说曰:“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诗经原始》卷七)他比朱熹更谨慎,干脆又回到了《毛诗序》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抛开古人的曲解和穿凿附会,细读全诗,无论是从诗的内容或情感上认识本诗,它都纯然是一首怀人的情诗。诗中反复咏叹的“伊人”就是诗人苦苦相恋相寻的心上人。虽然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由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客观环境的阻隔,“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这种可

望不可即的咫尺天涯之感通过反复咏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根本没有一点“刺襄公”和“惜招隐难致”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写一位男子对他所挚爱的女子的反复追求,屡遭挫折而爱心不改,表现了他对幸福爱情的坚定执著和热情向往。

诗分三章,章八句。三章重叠复沓,写在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秋季的一个早晨,太阳似乎已出山,只是白露尚“未干”,诗人在长满芦苇的水边,惆怅满怀地了望着对岸,仿佛看到他那位“伊人”站在水的那一边。他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却可望而不可即。二、三章虽在意思上大体相同,只有几处字词的改动,但都在说明时间、地点和情感的变化。“白露为霜”的“为霜”改为“未唏”、“未干”表明时间的渐进过程,由太阳刚出到太阳正在晒干那“白露”。“在水—方”的“方”改为“湄”、“埃”,说明追寻地点的变迁,衬托追寻之久和追寻之苦。“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坻”的变化表示男子的一往情深,那“伊人”的倩影对于他似乎无所不在。“苍苍”、“凄凄”、“采采”写景而感情色彩渐浓。“苍苍”似客观写景,但寓苍凉之情于其中;“凄凄”则映照着感情的凄凉,景与情会;“采采”色泽鲜明,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凄凉意绪。

本诗不用比兴,纯用赋体是它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胡寅《斐然集》),它是通过叙物的方式来抒情的。首章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是起兴,而更是诗人眼见之实景,它与下文的“叙物”的内容构成不可分隔的整体,是全诗“叙物”之赋的有机部分。这二句非仅写景,而且点明了时间,联系上二、三两章首句,点明时间的渐进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地点,芦苇多生水边,事情也就发生于此,所以下面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物——诗人与“伊人”也相继出场了。下面写他的追寻之苦和寻而不可得,正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不正是“叙物以言情”吗!是赋法的妙用!景物描写更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它写景不是单纯地模范自然风物,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纯然景物,但“苍苍”中寓苍凉之意,与诗人的落寞的失恋心境谐合无间,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幽惋的情调与氛围,又创造了凄凉哀怨的意境,真有一石三鸟之妙。王夫之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一)正说明了借景抒情,情景互生的重要。本诗开头四句的描写可与屈原《九歌·湘夫人》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同是千古言秋之祖。其意蕴之含蓄,意态之朦胧,意境之悠远,抒情之隐约委婉似乎还稍胜屈子之作。写景至此,已入化境!《蒹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表现其内心感受,塑造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是一位执著痴心的少年,他对爱情一往情深而勇敢追求。从每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他在朦胧晨曦中反复顾望,满目幽怨的身影。他克服着道路的悠长与艰险,上下求索,突出体现他的焦急、渴望与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与失意。他的形象与性格就是在这反复的叙事中宛然若现。女主人公的形象则是从虚处着笔而化虚为实。诗中几无对她的着实描写,她总是若隐若现地飘渺在河边的晨曦之中。她的朦胧的仪态和隐约的情思犹如波光潋滟中的惊鸿之影,捉摸不定而又撩人心神。对于那男子的追求,她似乎在躲避,但又不是没有情义。她虽未让他接近,却又总是在他的望中。这是她的撒娇与调皮?抑或是她有难言的苦衷?诗没有写出,却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索与想象。诗就是这样举重若轻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活泼、情致宛然的少女形象,令人向往,逗人情思。古人认为诗要有言外之意、韵味之致,于此篇可见一例。

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论语·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全文虽不长,但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写孔子问志。孔子的问话说得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下面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子路首先发言,而且大言其治理国家的能耐,表现得不谦虚,所以“夫子哂之”。“哂”是微笑,“哂之”略带贬义,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骄傲态度的不满。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求,他说自己如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可使民富足,但礼乐教化上自己能力不足,话说得很谦虚。其实,他本人有治理能力,孔子说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公西华在孔子弟手中有外交才能,孔子说他“束带立于

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他的发言也带有外交家的色彩,他说自己并不是就有能力,但愿在干中学,可以在祭祀和会盟时当个司仪。曾点的发言在四人中最具特色,文章也作为重点加以记写。先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并不直接回答老师的问话。再写他在孔子的劝诱下,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也确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似乎与治国安邦无关,但孔子却大有感慨地表示赞同:“吾与点也。”第三段写孔子评说各人的志向。孔于的评说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在曾晳请求下才说出来的,这很符合孔子大教育家的身份,对学生的评价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孔子首先肯定三人所言是各言其志,是可以的,应该的,接着对三人所言都作了评说。对子路有批评,但所批评的仅是他“其言不让”的讲话态度,而对其治国的志向从下面看还是肯定的。《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治其赋,指管理兵役、军政工作)。”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政才能是肯定的,只是治国要以礼,而子路本人“不让”,于“礼”略有欠缺(孔子曾说子路对礼义“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对于冉求、公西华所言,孔子皆予肯定,特别赞扬了他们既治国且重礼义的态度。三人所言都是治国以礼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对曾晰所言又特别地予以慨叹和肯定呢?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地周游列国以求实施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这主张就是以礼治国,普施教化,但是,却终于一无所成,于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四人言志都是对于孔子理想的实施,但其中曾点所言非直言其志,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礼乐教化大施后万民同乐的美好和平景象。孔子不仅对曾点所言内容,而且对他形象化的语言本身也表示赞赏,以为深得己心,而这种教化大施的景象孔子知道虽追求至今也难以实现,所以在曾点言后,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同点的意见,又慨叹其难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以问志、言志和评志表现了孔子以礼乐教化治国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有三:一是围绕“言志”的中心进行记述,集中表达孔子治国以礼的主题,结构紧密,中心突出,作为语录体的文章,实难能可贵。二是人物描写生动细致,

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孔子与四位弟子的性格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是语录体的特点),各人所言,如孔子的师道尊严和善于教人,子路的直言不让,冉求的谦逊谨慎,公西华的善于辞令以及曾点的委婉和言之有文都言如其人,但同时也描写了各人的动作行态,也都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曾点鼓瑟的几个动作,恰切地表现了人物悠然洒脱和胸有成竹的神态,生动至极。三是人物语言运用生动而灵活。如孔子的话一般都平平道出,体现了与学生坐而论道的长者形象,但文章最后一段“评志”连用几个反诘句,一气连接而发,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反映了孔子也有善于雄辩的一面。

5、《孟子》的思想:

(1)《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统治者残酷地压榨人民。孟子对此极为不满,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掊击当时的不义战争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主张省刑罚,薄赋敛,让人民安居乐业,实行仁政的统治。

(2)《孟子》的性善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孟子认为:善出自人的天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3)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他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的,它“至刚至大”,“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舍生取义的大丈夫气概。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夏完淳,以及近代史、现代史上的许多的英雄人物。

(4)《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是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说法。这些观点被后人引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批评有重大影响。

6、《孟子》的散文艺术:

《孟子》是和《庄子》同为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有文学成就的著作,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巧妙的论辩艺术: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的百家争鸣时代,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他不得不和其他诸子家展开论辩,他说:“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逼其就范。如《孟子·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是《孟子》散文中论辩的名篇。

(2)宏放、豪迈的文风:《孟子》散文感情充沛,气势实强劲。孟子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救世责任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这种宏大的志向、远大的理想,使他的文章具有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下》的“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表现了《孟子》文章的大气磅礴、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豪迈风格。明代李贽评“鱼我所欲也章”说:“全是元气磅礴!此等文字都从浩然气中流出,文人哪得有此?”(《四书评》)其实,李贽的话几乎完全可以用来评《孟子》的所有文章。

(3)善用比喻:《孟子》书中的寓言俯拾皆是。它们大都取材与现实,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齐人乞食”等。

8、《庄子》的思想: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不受外界干预的状态。《庄子》书中常把自然称作“天”,他的“天”是和“人”(实则是“人为”)对立的。《庄子·秋水》篇说:“何谓人?何谓天?”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落(络)马首、穿牛鼻”是人为的违反自然的行为。人怎样才能任性自然呢?《庄子》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就是回归无知无识的文明未萌的蒙昧时代。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游”,即所谓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庄子·骈拇》篇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其数子者,事业不同,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所谓“以物易其性”,就是为了追逐外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天性。他所追求的只是仅能容身、没有欲望和奉献、保全人生真性、保全生命于乱世的人生。

(3)对现实黑暗的深刻批判:《庄子》书中指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杨(刑具,即枷锁)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批判了所谓文明进步的宗法社会的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颠倒黑白、是非,《胠箧》篇说:“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总之,他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都是所谓文明进步造成的恶果。

(4)《庄子》的辩证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具思辨特点的真正的哲学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又把它发展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他认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于一体;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且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但他由此又抹煞事物间的区别,得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说什么“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存在,把人引向了不可知论。不过,他的这些新鲜的观点,启发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了一切事物都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9、《庄子》散文的艺术: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哲学的核心人生问题,他在讲述哲学道理的时候,笔端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抒情意味,使哲理和诗意水乳交融。《逍遥游》里写藐姑射山神人一段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一段的描写,不仅把藐姑射山的神人写得风姿绰约,而且写出了他们的脱离尘俗的仙风道骨,连读者都似乎有遗世独立之感。另外,像《逍遥游》中写大鹏的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情景,不仅诗意盎然,而且境界壮丽辽阔,饱含哲理,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他的至高无上的大道难以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所以他的文章很少纯理论的表述,而是常借用寓言故事,使抽象的哲理具体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庄子》书中的著名寓言有《朝三暮四》、《网两问景》、《庖丁解牛》、《庄周梦蝶》、《叶公子高》、《螳臂当车》、《佝偻承蜩》、《匠石运斤》等都具有丰富哲理。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往往见寓言之妙。”

(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书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谲云诡的艺术世界。《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不仅景象奇异,而且意境优美奇特,出人意表。《庄子》书中大量借用已有的神话故事的浪漫情节,创造了许多具有浪漫精神的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溢着浪漫主义,开创了我国古代最具有文学意味的浪漫主义散文。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庄子》书中的文章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篇章结构,往往篇幅较长、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论述时则常常信笔而来,洋洋洒洒,不拘一格,常常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不仅一篇之内波澜起伏,时而如急流涌进,时而又舒缓流淌,而且篇与篇之间也变化多端,不见雷同。《逍遥游》、《秋水》、《齐物论》等篇都能见出这种特点。

10、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1)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如《橘颂》、《离骚》、《涉江》、《哀郢》等都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坚持奋斗的精神: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屈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政治上坚持重德政、重法制的“美政”主张。他的“美政”主张在《离骚》里有极为鲜明的表现。

(3)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独立不迁的光辉人格:屈原在《离骚》等作品里常以香花香草修饰自己,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格节操。同时在《离骚》、《九章》等作品里表现了他洁身自好、视死如归、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格。例如在《离骚》里他说当时的情景是:“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但诗人明知自己将会受到迫害,却反复表示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4)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精神:屈原不相信天命,不相信上帝、鬼神,所以他在《离骚》、《招魂》等作品里,敢于独闯天门、畅游天国,任意驱遣着那些神灵为自己服务,并且敢于指斥天庭也与人世间一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在《招魂》里更是描写了天国与地狱的黑暗,呼唤楚王舍弃天国,回归人间。在《天问》里他对历史和天文地理都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态度,对所谓的“天”,提出了许多问题,更是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1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知名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水品的完美统一。屈原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屈原的作品第一次在我国文学史上,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完整形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人格、品德、理想、追求以及他一生的生活道路。诗人的性格、形象完整地通过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有浓郁悲剧色彩和强烈的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一生的奋斗与追求,而他的奋斗与追求又终于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屈原作品的悲剧色彩。《离骚》、《招魂》里描写了诗人上天入地和周游四方的追寻,但却无路可走,只能抱以身殉国的决心,《离骚》结尾写道:“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我将从彭咸之所居。”《惜往日》从现实写到历史,反复表达“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悲愤,最后写道:“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同时,屈原作品中对所描写的事物、人物、事件,都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爱憎的感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真正成熟。

(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我国诗歌史,屈原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来的诗人。具体地说,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想象的手法的运用。例如屈原在《离骚》里描写了天庭,在那里,天国与人间一样有黑暗不明,有是非的颠倒和言路的阻塞;而四方的周游,却想象出了各种神灵的出现和被驱遣;其次,夸张的手法的运用。屈原在《离骚》里描写的周游,不仅有想象,而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其周游的神速,“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而那些被诗人驱遣的神灵也被想象为带有人类感情。另外,屈原还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塑造了他诗中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例如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的比喻,不仅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而且带有诗人的爱憎感情。总之,屈原作品创造了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奇特的神话境界,而这个神话境界又处处与诗人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说屈原作品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而且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见之于《诗经》,但《诗经》的比、兴比较单纯,往往很容易划分出“以某物比某物”。而屈原的楚辞作品却大大发展了比兴手法,屈原将比和兴融为一体,化作了一个完整的水乳交融的形象,我们很难说,诗里某处是以某物比某物。屈原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世诗人所重视,成为我国古典诗比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屈原作品常常用季节气候的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心情、心境,从而使诗人的主观感情更鲜明突出。例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相思的愁苦同秋风、秋水和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再如《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极写山中雷电交加、云雨变幻、猿啼风鸣的景象,有力地衬托了山鬼的相思之苦和迟暮之感。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2)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史记》广泛地记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

《史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了经济繁荣是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里又提出了工、农、商、虞并行发展,四者缺一不可的主张,从而与传统片面的“重本抑末”形成对立。

《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作品,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

(2),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侵掠的进步民族观:司马迁提出了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是一家人的看法。既然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就不该有孰贵孰贱之分。这种思想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除其前期对匈奴进行的战争属于正义的自卫反击外,其他大都属于非正义的扩张掠夺。《史记》记载这些战争时同情显然是在被侵略、被掠夺一方的。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赞赏晏子不愚忠愚孝的态度。在《伍子胥列传》里毫无保留地颂扬伍子胥对一国之君的复仇举动。

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敢于为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下层人物树碑立传,表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所少有的民主精神和勇敢无畏的求实态度。如《陈涉世家》把陈胜写入“世家”,又在《太史公自序》中又把陈胜和汤、武、孔子等大圣人等量齐观,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空前而又绝后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表现中下层人士的传记肯定了许多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日者、商人、卜医、滑稽人物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4)歌颂积极豪迈的,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赞扬陈胜在“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关头,断然地采取了造反的态度;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赞扬了蔺相如在秦廷、在渑池会那种危急形势下能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地痛斥与回击秦王的举动。项羽的乌江自刎、屈原的汨罗投江,以及侯嬴的“北向自尽”等,在司马迁看来,也都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他总结了许多历史人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发愤著书”,也激励自己著作《史记》。

2、《史记》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丰富多彩的英雄人物画廊:

《史记》向人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的。即使到了今天,《史记》所描写的廉颇、蔺相如、屈原、陈胜、吴广、项羽、韩信、李广等人物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

其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例如《项羽本纪》的开头在介绍了项羽的家世之后,写到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和项羽的两句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的话,但项羽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其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的中心一段,通过秦舞阳作对比,把荆轲那种从容镇定,以及整个秦庭在事变突然发生时的那种张惶失措,一切都乱了套的样子表现得异常生动明晰,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荆轲由于剑术疏而导致大功不成的无比惋惜。

《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在这里,矛盾的尖锐激烈,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都达到了极其少有的程度。

其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最后困于垓下的情景,兵败被围,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3)强烈的抒情色彩

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抒情性而言。

《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就突出地表现了悲壮的气氛。风声萧萧,水寒欲凝,送行者一色素白的衣冠;悲壮的乐声,战士的瞋目发指,特别是荆轲那两句即景吟出的歌词,这些都给读者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里,《杂歌谣辞》里的一些汉代民谣虽未入乐,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乐府,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与汉乐府民歌是相通的。

(1)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和反抗,以及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代表作有《妇病行》、《东门行》、《相逢行》、《平陵东》等。

(2)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的诗篇,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古歌》等。

(3)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诗篇,这类作品有《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4)反映社会动乱给知识分子文士们造成忧惧和漂泊之痛的诗篇,如《悲歌》、《枯鱼过河泣》、《乌生》等。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生动的故事性: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经》民歌主要是抒情诗,尽管有少数诗篇带有叙事性;而汉乐府民歌则主要是叙事诗。它们往往有情节,叙述故事时又常常注意其生动性。代表性的诗篇有《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艳歌行》等。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更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杰出诗篇。

(2)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因多是叙事诗,所以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的罗敷、《上山采蘼芜》中的“故人”、《十五从军征》中的归乡老兵、《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等等,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3)句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诗经》民歌主要是四言句式,汉乐府民歌则多表现为杂言,表现为句式变化多端,如《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各种句式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言都有。但是汉乐府民歌中已经有完整、整齐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民歌相较《诗经》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现在读来,多数夜几同口语,如《江南》、《长歌行》、《上山采蘼芜》等都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如话家常。

5、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是《汉铙歌十八曲》的第十五曲,也是表现爱情的民歌。全诗均为女子自誓之辞,自誓的内容是表示对男子不可遏制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与所爱的决绝,但决绝的原因没有说明,所以认为它与《有所思》应合为一篇,《有所思》在前是说之所以决绝,《上邪》在后是自誓决绝,虽是臆测之辞,权可作一家之言。我们仍视作爱情的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文学艺术起源于( )(本题 2.0分) A. 人类的阶级斗争 B. 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 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 人类的生产劳动 答案: D 解析: 无 2. (单选题) “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 )(本题2.0分) A. 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 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 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 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答案: D 解析: 无 3. (单选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本题2.0分) A. 《汉书》

B. 《史记》 C. 《春秋》 D. 《战国策》 答案: C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 )(本题2.0分) A. 左丘明 B. 孔丘 C. 司马迁 D. 班固 答案: C 解析: 无 5. (单选题)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本题2.0分) A. 《尚书》 B. 《左传》 C. 《国语》 D. 《战国策》 答案: B 解析: 无

6. (单选题) 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本题2.0分) A. 盘古开天辟地 B. 女娲造人 C. 后羿射日 D. 黄帝战蚩尤 答案: C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本题2.0分) A. 史传散文 B. 纵横家书 C. 杂家著作 D. 志人小说 答案: C 解析: 无 8. (单选题) 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本题2.0分) A. 本纪 B. 书 C. 传 D. 表 答案: 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中国古代文学1》A卷(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古代文学》1 期末试卷A卷(专升本) 一、单选题(共28分) 1.文学艺术起源于(D) A.人类的阶级斗争 B.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人类的生产劳动 2.“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D) A.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C)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战国策》 4.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C) A.左丘明 B.孔丘

C.司马迁 D.班固 5.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B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6.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C)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C)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C) A.本纪 B.书 C.传 D.表

9.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B)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0.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B) A.曹操《短歌行》 B.曹丕《燕歌行》 C.曹植《野田黄雀行》 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11.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诗人是(A )A.陈子昂 B.王勃 C.杨炯 D.卢照邻 12.提倡“以文为诗”的词人是(D)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宋初三体诗中“西昆体”学习的唐代诗人是(D)A.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导学92004

第一章绪论一唐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 2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 3题材广流派多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 4体裁丰富众体皆备骚体诗歌行体乐府古风格律诗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的乐曲的意思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乐府本指西汉建立的古代音乐官署后借代为古代诗体之一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及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 5名篇多 6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二初唐的诗歌成就初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1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由于更朝换代初唐时期的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的诗歌遗风即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他们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风倡导骨气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呈现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代表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写于狱中的《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杜甫便写诗给予评价难点对杜甫四杰赞诗的理解 2陈子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风骨正式形成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 3沈宋沈全期和宋之问继承和发展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声律方面真正成熟标志着律体诗又称沈宋体真正形成沈宋体的特点一是四声二元化即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二是奠定了诗律的问题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三盛唐的诗歌成就盛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的颠峰时期盛唐气象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和《鸟鸣涧》等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如《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等 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高适的《燕歌行》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翰的《凉洲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中国古代文学1 (1)

唐五代诗歌 初唐 隋代:大体承袭以前的绮靡之风,除了薛道衡《人日思归》独特。 初唐: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台阁宫体 四杰意义:诗风刚健清新,四人不满六朝以来的浮夸诗风,表现人生的种种真情实感,算是唐诗始音。 陈子昂(对诗风转变巨大贡献)和王绩 贡献:1趋于写实,表达人的真实情感 2拓宽诗歌境界,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 3风格上突破齐梁浮艳诗风,六朝诗风与汉魏风骨。 盛唐 产生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2人们思想活跃,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3唐代取士较重视声名,一部分人由隐而士,走”终南捷径”4唐初佛道盛行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 边塞诗派----高,岑产生背景:1战争频繁2文人投笔从戎 俩大诗人李白,杜甫 李白诗歌艺术特征1豪放飘逸2语言清新 他抨击黑暗现实蔑视权贵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

1揭露了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与好大喜功的政治讽喻诗《丽人行》《兵车行》2偏重于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3深沉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的咏怀诗《北征》《自京赴奉,,,,》4描绘自然景物,歌咏祖国山川。 风格:沉郁顿挫 中唐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1诗歌的抒情性2诗歌的现实性3强调诗歌的表现作用,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背景1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矛盾日益尖锐3革新成为新潮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目的:批判现实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讽喻诗《观刈麦》《轻肥》;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杂律诗《》 韦李;韩孟(奇险,艰涩难懂);元白(通俗易懂);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 杜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壮志与理想,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内容是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这一内容的诗歌往往采取咏史形式以借古讽今。 李商隐诗歌三大类:政治诗;感怀诗;爱情诗 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神话部分 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多及异物和神奇灵怪。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它的思想接近于道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补天(览冥训)》、《后羿射日(本经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文训)》等。 二、《诗经》部分(考到25——30分) (一)、知道基本情况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诗经怎么来的?怎么收集的?三种说法: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笔记本p3 4、诗经按体裁分类:农事诗 国风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中的农业生活诗。要背要考)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解题:《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书P22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手法)一年 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以时间顺序,叙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与生活的场景,相当于西周早年的百科全书,一幅幅的风情画。 ●《七月》的艺术特色: 1、循环反复、重章叠句。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 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表现: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2、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 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3、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 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4、掌握的知识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真实的生活。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5、诗经按体裁分类:周族史诗(记住笔P5五篇篇名:《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生民》(不用背,可能考)书P43 每章主要内容见笔P6 《生民》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 字领起,格式严谨。 ●四言体是大小雅中的叙事诗中最常见的句序,一般是两句一行,四句独立成章。 ●例如“载A载B”句式在大小雅叙事诗中出现频率较高。 例如《大雅·生民》首章有“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两句,分别都用到这个特殊句式。其中,“震”与“夙”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震惊”和“恐惧”,组成“载A载B”句式后,就将姜塬当时又惊又怕的复杂心理完整地表现出来了。而“生”与“育”则是两个按既定次序相继发生的动作,组成“载A载B”句式后,则将原本应由两个相互继起的递进复句组合成一个单句的形式,从而加快了叙事的速度,通过非常简约的文字,简要概述了后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这个事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