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史实;战争失败的原因;根据战后条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示。

(2)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引导学生为祖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作为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感情充沛,爱国意识强烈,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世博会导入,从第一届世博会上的英国人中国馆引出问题:中国是怎样成为英国的殖民目标,远隔重洋的两国为何开战??

这一切都要从今天要讲的鸦片战争说起。

第一章:云翻雾起——寻背景

师:回到第一届世博会,英国人除了布置中国馆,还精心布置了自己的展馆,大家猜一猜,他会在自己国家的展馆里陈列怎样的展品?

生:蒸汽机

师:由蒸汽机引出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市场,加紧征服殖民地的行动,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决定了战争的必然性。

在战前的中英贸易中,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找到了一种无耻的商品——鸦片。

鸦片很快泛滥成灾。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生:任用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师:谈谈你了解的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过渡:虎门销烟在当时成为英国侵华的导火线,一场侵略战争在所难免。1840年,无情的战争惊扰了中国的迷梦。

第二章血雨腥风——看过程

师:介绍战争的两个阶段

最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人以沉重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争。

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能忘记一些人

引出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三元里抗英、战争中的少数民族将领等事迹讲述。

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有浴血奋战的爱国将领,为什么还是无法逆转战争的结局?其实这场战争的胜负决于未战之前。让我们回到在19世纪前夕的世界舞台上,让中英两国进行一场实力PK。通过PK的结果,探寻中国战败的原因。

生:回答。

师:总结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过渡:当战争的硝烟暂时散尽,得意的英国人开始忙着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可没想到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展示PPT)

师:英国对华倾销商品情况如何?为什么是这种情况?

生:销路不畅,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起自发的抵制作用

师:英国人却把对华商品倾销不畅,归结于打开中国市场力度不够,于是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向中国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战争不可避免的继续和扩大了,1856年,硝烟再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围绕着第二次鸦片战争,请同学们试着结合课本回答这5个问题:目的、时间、侵略者、暴行、结果。

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灾难带来的损失有些我们能统计清楚,但有一项文化浩劫我们永远也无法估量它的实际损失,这就是火烧圆明园。

播放视频:圆明园的毁灭

过渡: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暴行使古老的中国进入了难堪的屈辱历程。下面让我们重回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来探讨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风雨飘摇——论影响

1、展示PPT:《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问题:(1)根据条约内容分析中国丧失主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后来,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又攫取了更多权益。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根据条约内容和影响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小结

总结三大模块主要内容后,填写表格

过渡: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门户,这对中国此后的影响如此深远与巨大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下面我们再次从世博会的角度体会这种影响。

引入三段材料,体会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渡:这一部分人的觉醒在当时只是一簇火苗,但正是有了这觉醒的星星之火,中国才在近代史的深渊中探索出崛起的道路。

结束语:一部百年中国参博史折射出中国兴衰史。非有强国之基不能迎世,定有大国之气才可称博!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掌握几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理解和表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论从史出;运用历史比较法得出结论;运用情境再现、创设新情境等方式进一步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旧中国的屈辱和苦难以及落后就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理性爱国和世界意识。

(三)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于历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甚至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还很肤浅,不可能对于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评价;针对本课,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战争带来的影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所以需要指导学生探求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全面提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知理解能力。

(四)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一)为政治文明,主要讲述的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四单元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近代中国浴火重生的一个艰难历程的再现。《鸦片战争》一课,在本模块本章节中地位突出,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对于理解后来的中国近代历史,感受近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具有指领性

的作用;另外,初中历史中对于鸦片战争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学生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但高中历史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以及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分析和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六)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全方位的贯彻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通过三维目标的达成和落实,实现教学相长、高效课堂的目的。

(七)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多重教育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神入历史”,体验历史;通过视频播放、图片跑马灯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生动的感受历史;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参加网络发言等形式,使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八)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生动、直观的再现鸦片战争的历史。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导学,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组搜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权益破坏的史料,并进行鉴别和分析。

(二)新课导入:

采用生活化导入(莒南特产茶叶和罂粟的对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由衷的亲近感,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从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整体结构为“步步高”,即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第一篇章)“印象鸦片战争”,主要是处理战争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第二环节(第二篇章)“探究鸦片战争”,主要是能力提升,解决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即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第三环节(第三篇章)“感悟鸦片战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本课的点睛之处。

第一篇章印象鸦片战争。“印象”两个字就很形象地体现出了知识的基础性。(1)印象篇章之血雨腥风(鸦片战争)。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理方式是通过看书并结合战争的形势

图,明确所标注的三个地点相关的重大事件。(2)印象篇章之血雨腥风(战火重燃)。本环节给学生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融入一定的场景中,以解说员的形式观察历史、体验历史,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效果。(3)印象篇章之血铸中华。本环节通过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的视频欣赏,引出英雄群体,并通过动画和音乐的视听觉冲击,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会血铸中华的悲壮。(4)印象篇章之趁火打劫。通过图示的方式,并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让学生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除英法之外的另外两个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篇章探究鸦片战争。本环节重在通过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1)第二篇章之鸦片贸易。本环节先以三幅图片导入,直观再现鸦片危害,设疑引导,然后利用图表(正常的中英贸易表),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2)第二篇章之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状况。重在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借鉴2010年山东高考的创新形式,通过向学生投放关键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中英两国的战前状况,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且落实在书面上。这种方式既能解决学生对背景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第二篇章之影响篇。本环节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体现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通过创设新的情景即为纪念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国土资源、文物古迹)的史料展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

史论结合的能力。搜集展出的史料,本身就是用史料论证列强对中国权益破坏的过程。之后总结影响,是论从史出的表现。这样整个环节一目了然:结论——史料——结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原因、背景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小结。

第三篇章感悟鸦片战争。本环节感悟一是通过名人感悟鸦片战争引出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感悟,并明确鸦片战争的“双重使命”;感悟二是通过参加当前网络热议的话题即圆明园纪念活动是否邀请英法政要参加的讨论展开,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并培养学生理性爱国和和谐世界的观念。

三、设计感想

本课题教学设计是新课改思想下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并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采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标要求,从而成为真正的生动、活泼、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