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入网测试标准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入网测试标准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入网测试标准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入网测试标准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标准文件

目录

一、设备名称 (1)

二、检验依据 (1)

三、检测项目一览表 (2)

四、测试项目 (4)

第一部分网络信息安全测试 (4)

1通信安全 (4)

1.1以太网业务安全 (4)

1.2业务性能 (4)

1.3网络保护能力 (5)

1.4设备保护能力 (7)

2管理安全 (7)

2.1安全管理和维护操作 (7)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测试 (8)

1.常规检验 (8)

2.物理设备检验 (8)

2.1.业务承载功能 (8)

2.2.数据转发机制 (12)

2.2.1.T-MPLS/MPLS-TP标签交换能力 (12)

2.3.Q O S能力 (14)

2.4.OAM能力 (16)

2.5.分组同步功能和性能 (22)

2.6.设备物理接口性能 (25)

2.6.1.SDH光接口测试 (25)

2.6.2.PDH E1电接口测试 (26)

2.6.3.以太网接口测试 (26)

2.7.设备分组交换容量 (27)

3.网管功能 (28)

3.1.网元管理功能 (28)

3.2.子网管理功能(可选) (40)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标准文件

一、设备名称

设备名称:分组传送网(PTN)设备

(本标准文件适用于基于T-MPLS/MPLS-TP的PTN设备)

二、检验依据

GB/T 15941-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

GB/T 16814-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GB/T 7611-2001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

YD/T 655-94 34368kb/s光端机质量分等标准

YD/T 1099-2005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

YD/T1141-2007 以太网交换机测试方法

YD/T 1109-2001 ATM交换机技术规范

YD/T 1238-200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

YD/T 1246-2002 ATM交换机设备测试规范

YD/T1276-2003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测试方法

YD/T 1162.1-2005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要求

YD/T 1420-2005 基于2048kbit/s系列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技术要求

YD/T 1471-2006 基于IP的二层虚拟专用网(VPN)业务技术要求

YD/T 1628-2007 以太网交换机设备安全测试方法

YD/T 1474-2006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MPLS功能部分YD/T 1479-2006 一级基准时钟设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ITU-T G.8011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以太网业务框架

ITU-T G.8011.1 以太网专线业务

ITU-T G.8011.2 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

ITU-T G.8110.1 T-MPLS分层网络的体系结构

ITU-T Y.1731 基于Ethernet的网络OAM功能和机制

ITU-T G.8114 T-MPLS OAM功能和机制

ITU-T G.8131 T-MPLS线性保护倒换

ITU-T G.8132 T-MPLS环网保护倒换

ITU-T G.8151 T-MPLS网络的管理

ITU-T Y.1711 MPLS网络的OAM功能和机制

ITU-T Y.1720 MPLS网络的保护倒换

ITU-T G.8261 分组网络的定时和同步方面

ITU-T G.8262 同步以太网设备从钟(EEC)的定时特性

IEEE 802.3 (2008) 局域网协议标准

IEEE802.1Q VLAN标准

IEEE802.1ad 运营商网桥(QinQ)标准

IEEE802.1ag 连接性故障管理(CFM)

IEEE802.3ah 以太网接入链路OAM

IEEE 1588-200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MEF 6.1 以太网业务定义-第2部分

MEF 8 穿越城域以太网络的PDH电路仿真的应用协议MEF 10.1 以太网业务属性-第2部分

RFC5086 PSN上的结构相关的TDM 电路仿真服务RFC4553 PSN上的结构无关的TDM 电路仿真服务RFC5085 伪线虚拟电路连通性确认(VCCV)

RFC4842 SONET/SDH的分组电路仿真(CEP)

RFC 2475 差分服务的结构

RFC 2597 确定转发PHB组

RFC 3246 扩展的转发PHB

RFC4090 LSP隧道的RSVP-TE快速重路由扩展

RFC4448 通过MPLS网络传送以太网的封装方法

AF-PHY 0086 ATM反向复用规范-版本1.1

三、检测项目一览表

检测项目测试项数较上一个版

本新增项数

备注

第一部分网络信息安全测试

1.通信安全

1.1 以太网业务安全 5 0 1.2 业务性能14 0 1.3 网络保护能力10 0

1.4 设备保护能力 5 0

2. 管理安全

2.1 安全管理和维护操作 3 0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1 常规检验 1 0

2 物理设备检验

2.1 业务承载功能

2.1.1 TDM业务 4 0 2.1.2 以太网业务14 0 2.1.3 ATM业务(可选) 5 0 2.2 数据转发机制

2.2.1 T-MPLS/MPLS-TP标签交换能力 6 0 2.3 QoS能力

2.3.1 单层QoS能力11 0 2.3.2 层次化QoS能力(可选)7 0 2.4 OAM 能力

2.4.1 接入链路以太网OAM功能(可选) 4 0 2.4.2 以太网业务的OAM功能10 0 2.4.3 MPLS-TP OAM功能(适用于采用

23 0

T-MPLS/MPLS-TP OAM的PTN设备)

6 0 2.4.4 MPLS OAM功能(适用于采用MPLS

OAM的PTN设备)

2.4.5 ATM 业务OAM功能(可选)8 0 2.5 分组同步功能和性能

2.5.1 CES时钟同步 6 0 2.5.2 同步以太网(可选)9 0 2.5.3 1588V2功能和性能(可选)9 0 2.6 设备物理接口性能

2.6.1 SDH光接口测试11 0 2.6.2 PDH E1电接口测试 2 0 2.6.3 以太网接口测试14 0

2.7 设备分组交换容量 1 0

3 网管功能

3.1 网元管理功能

3.1.1 配置管理28 0 3.1.2 拓扑管理 2 0 3.1.3 故障管理 5 0 3.1.4 性能管理 5 0 3.2 子网管理功能(可选) 4 0

四、测试项目

第一部分网络信息安全

1通信安全

1.1以太网业务安全

序号检查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1.MAC地址学习禁

止和使能功能IEEE 802.1Q 8.6节,能够禁止

和使能MAC地址学习功能

B

2.ACL功能YD/T 1628-2007 6.2节,设备对

业务流设置允许通过或者禁止

通过:基于源MAC地址、目的

MAC地址、某端口的ACL功能

B

3.端口MAC地址数

目限制YD/T 1628-2007 6.6节,设备支

持端口MAC地址数目限制

B

4.VLAN MAC地址

数目限制

YD/T 1628-2007 6.6节,设备支

持VLAN MAC地址数目限制

B

5.以太网业务安全

未知单播、组播报

文的过滤功能

符合IEEE 802.1Q 8.6节,对未

知帧过滤的要求,或遵照运营商

需求,对未知报文进行阻塞

B

1.2业务性能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PDH/SDH业务性能

6.STM-1业务的常温24小时误码性能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YD/T 1238-2002第6.2.6条:系统

常温24小时误码性能(SDH接口)

注:针对不同的仿真方式分别进

行测试

A

7.E1业务的常温24小时误码性能GB/T 16814-2008第10.5和10.9

注:针对不同的仿真方式分别进

行测试

A

8.E1业务的时延* 企业标准 B

9.STM-1业务的时延*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企业标准

B

10.E1接口输出抖动GB/T15941-2008第12.2.1条 B

11.STM-1接口输出抖动(线路最高速率为

GE的设备可选)

GB/T15941-2008第12.2.1条

B

12.E1接口输入抖动容限GB/T15941-2008第12.2.2条

B

13.STM-1接口输入抖动容限(线路最高速

率为GE的设备可选)

GB/T15941-2008第12.2.2条 B

以太网业务性能

14.系统常温24小时丢包性能

YD/T 1099-2005第9.13条:丢

包率小于0.01%

A

15.时延

YD/T 1099-2005第9.11条:64

字节的数据帧时延小于100μs

B

16.时延抖动* 企业标准 B ATM业务性能(可选)

17.系统常温24小时信元丢失率

YD/T 1109-2001第7.3.2条,表

2、表4

A

18.时延* 企业标准 B

19.时延抖动* 企业标准 B 注:以上所有标记*的项目为参考项,不作判定。

1.3网络保护能力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20.T-MPLS/MPLS-TP/M

PLS网络保护倒换线性保护倒换功能应至少支持以下一种线

性保护倒换功能:

(1)G.8131第7章规范

的1+1保护

(2)G.8131第7章规范

A

的1:1 保护

(5)RFC 4090规范的FRR 1:1 保护

(6)RFC 4090规范的FRR Facility保护

21.线性保护倒换时间G.8131第6章、Y.1720、

RFC 4090规范保护倒换

时间<50ms。

A

22.环网保护倒换功能

(可选)

应至少支持以下一种环

网保护倒换功能:

(1)G.8132第10章规范

的Wrapping环网保护

(2)G.8132第10章规范

的Steering环网保护

(3)RFC 4090 FRR 1:1

Detours

(4)RFC 4090 FRR

Facility Bypass

C

23.环网保护倒换时间

(可选)

G.8132第7章规范

T-MPLS环网的

保护倒换时间<50ms;

RFC 4090规范FRR的保

护倒换时间<50ms。

C

24.SDH线性复用段保

护倒换功能

GB/T 15941 第11.1 条,

支持SDH线性复用段保

护倒换方式中的一种:

1)1+1 MSP 保护;

2)1:N MSP 保护。

C

25.SDH线性复用段保

护倒换时间

GB/T 15941 第11.1 条,

保护倒换时间<50ms

C

26.SDH环网共享保护

倒换功能(可选)

GB/T 15941 第11.2 条,

支持SDH复用段共享保

护环。

C

27.SDH网络保护倒换(可

选)

SDH环网共享保护

倒换时间(可选)

GB/T 15941 第11.2 条,

SDH复用段共享保护环

的倒换时间<50ms。

C

28.以太网链路聚合

(LAG)(可选)

链路聚合保护功能

符合IEEE 802.3第43章

中对链路聚合功能的要

C

29.链路聚合保护时间* 企业标准 C 注:以上所有标记*的项目为参考项,不作判定。

1.4设备保护能力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30.交换盘1+1/1:1冗余保护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YD/T1276-2003第

9.1.4.3.3条设备保护倒

换管理

B

31.主控盘1+1/1:1冗余保护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YD/T1276-2003第

9.1.4.3.3条设备保护倒

换管理

B

32.时钟盘1+1/1:1冗余保护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YD/T1276-2003第

9.1.4.3.3条设备保护倒

换管理

B

33.电源盘冗余保护

(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YD/T1276-2003第

9.1.4.3.3条设备保护倒

换管理

B

34.支路盘1:N TPS*(可选)企业标准 C

2管理安全

2.1安全管理和维护操作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35.操作权限划分YD/T1276-2003第

9.1.5.2条:操作权限划

B

36.用户管理YD/T1276-2003第

9.1.5.2条:用户管理

B

37.操作日志管理YD/T1276-2003第

9.1.5.1 ~9.1.5.6条:

操作日志管理

B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1.常规检验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38.外观、装配、资料检查YD/T 655-94 C

2.物理设备检验

2.1. 业务承载功能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2.1.1 TDM业务

39.E1业务的电路仿真(CES)功能至少支持以下一种PWE3

CES方式:

1)非结构化(SAToP):

符合RFC 4553

(200606)第4、5章对

信号封装格式的要求

2)结构化(CESoP):

符合RFC 5086

(200712)第4、5章对

信号封装格式的要求

3)RFC 4842 (CEP):符

合RFC 4842第5、6

章对信号封装格式的

要求

B

40.STM-1业务的电路仿真(CES)功能

(注: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至少支持以下一种PWE3

CES方式:

1)非结构化(SAToP):

符合RFC 4553

(200606)第4、5章对

信号封装格式的要求

2)结构化(CESoP):

符合RFC 5086

(200712)第4、5章对

B

信号封装格式的要求3)RFC 4842 (CEP):符合RFC 4842第5、6

章对信号封装格式的

要求

41.电路仿真业务(CES)的控制字测试CES的控制字应至少符

合以下一个标准的控制

字规范:

1)非结构化(SAToP):

符合RFC 4553

(200606)第4.3.1节

对控制字(L、R、

FRG、LEN、Sequence

number字段)的要求

2)结构化(CESoP):

符合RFC 5086

(200712)第4.3节对

控制字(L、R、M、

FRG、LEN、Sequence

number字段)的要求

3)RFC 4842 (CEP):符

合RFC 4842第5.2节

对控制字(L、R、N、

P、FRG、LEN、

Sequence number字

段)的要求

B

42.多路E1到通道化STM-1的汇聚功能

(注:线路最高速率为GE的设备可选)

符合RFC 4553、RFC

5086或RFC 4842的规

范。

B

2.1.2以太网业务

43.以太网业务仿真功能测试符合RFC4448第4.1和

4.2章对RAW和

TAGGED仿真模式的要

求。

B

44.以太网专线业务(EP-Line)符合ITU-T G.8011第6

章和G.8011.1第6章对

EPL类型1的要求;

B

符合MEF6.1、MEF10.1对E-LINE 业务的要求。 45.

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EVP-Line )

符合ITU-T G.8011第6章和G.8011.2第6章对

EVPL 类型1的要求; 符合MEF6.1、MEF10.1中对E-LINE 业务的要求。

B

46.

以太网专网业务(EP-LAN )

符合ITU-T G.8011第6章对EP-LAN 业务的要求;

符合MEF6.1、MEF10.1中对E-LAN 业务的要求; 符合YD/T 1471-2006 对L2VPN 业务的要求。 B

47.

以太网虚拟专网业务(EVP-LAN )

ITU-T G.8011第6章对EVP-LAN 业务的要求;

符合MEF6.1、MEF10.1中对E-LAN 业务的要求; 符合YD/T 1471-2006对L2VPN 业务的要求。 B

48.

以太网专用根基点到多点业务(EP-Tree )

至少符合以下一种规范: (1)符合ITU-T G.8011第6章对EP-Tree 业务的要求;

(2)符合MEF6.1、MEF10.1中对EP-Tree 业务的要求; (3)符合YD/T 1471-2006对L2VPN 业务的要求。

B

49.

以太网虚拟根基点到多点业务(EVP-Tree ) 至少符合以下一种规范: (1)符合ITU-T G.8011第6章对EVP-Tree 业务

的要求;

(2)符合MEF6.1、MEF10.1中对EVP-Tree 业务的要求;

B

(3)符合YD/T

1471-2006对L2VPN业务的要求。

50.以太网MAC地址动

态学习功能

YD/T 1238-2002 第4.2.3

B

51.以太网MAC地址学

习速度*

企业标准 B

52.以太网MAC地址老

化时间*

企业标准 B

53.单播报文处理符合IEEE 802.1Q 8.6节

对帧过滤的要求

B

54.广播报文处理符合IEEE 802.1Q 8.6节

对帧过滤的要求

B

55.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

错帧的报文处理符合IEEE 802.3 第3章

对错帧检测与处理的要

B

56.以太网组播IGMP Snooping功能(可选)YD/T 1141-2007 5.4节,

组播成员所在接口可以

收到数据,非组播成员无

法收到

C

2.1.3 ATM业务(可选)

57.ATM 业务电路仿真功能1)符合IETF RFC 4717

第6.1和6.2节对PWE3

仿真格式规范:支持1:

1VPC、N:1 VPC、1:

1VCC、N:1VCC的;

2)符合IETF RFC 4717

第8、9章对N:1和1:1

业务模式的要求。

B

58.IMA组参数配置测

符合AF-PHY 0086标准

第5章对IMA组参数的

处理和协商的要求:协议

版本、IMA帧长度、组对

称模式、发送和接收激活

链路门限

C

59.ATM IMA接口功能

(可选)

IMA组成员链路增

删测试

符合AF-PHY 0086标准

第10章对IMA组链路增

C

加和删除操作的规定

60.多个IMA组到1个

ATM STM-1汇聚功

能(可选)

符合YD/T1246-2002第

6.1节,支持单向点到多

点VPC或VCC连接的建

C

61.ATM业务交换和汇聚

功能

多个ATM STM-1到

1个ATM STM-1汇

聚功能(对GE线路

速率的PTN设备,

ATM STM-1接口可

选)

符合YD/T1246-2002第

6.1节,支持单向点到多

点VPC或VCC连接的建

B

注:以上所有标记*的项目为参考项,不作判定。

2.2. 数据转发机制

2.2.1.T-MPLS/MPLS-TP标签交换能力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

62.入口节点的标签处理能力应至少符合以下一种标

准:

T-MPLS:G.8110.1

入口节点支持对以太网

帧的正确处理(剥离preamble,FCS),添加

正确的(预期的)LSP标

签和PWE3标签。

MPLS-TP:

1)符合YD/T1162.1 第

7.1节对标签格式的要

求;

2)符合YD/T1162.1 5.2.2

节对LSP隧道和层级的

要求;

3)符合YD/T1162.1第7.1

节对LAN介质上承载

MPLS的要求;

4)符合RFC4448 4.4节

对ETH在MPLS网络上

B

承载的要求。

63.出口节点的标签处理能力应至少符合以下一种标

准:

T-MPLS:G.8110.1

出口节点剥离LSP标签

和PWE3标签,支持对以

太网帧的正确处理(加入preamble,FCS)

MPLS-TP:

1)符合YD/T1162.1 第

7.1节对标签格式的要

求;

2)符合YD/T1162.1 5.2.2

节对LSP隧道和层级的

要求;

3)符合YD/T1162.1 第

7.1节对LAN介质上承载

MPLS的要求;

4)符合RFC4448 4.4节

对ETH在MPLS网络上

承载的要求

B

64.中间节点的标签处理能力T-MPLS:G.8110.1

中间节点至少能正确执

行LSP标记交换和PW标

记透传的功能。PW标记

交换功能为可选。

MPLS-TP:

符合YD/T1162.1 第5.2.2

节对标签映射、标签交换

的要求

B

65.标签范围测试T-MPLS:G.8110.1规范

LSP标签范围支持16~

220-1,PWE3标签范围

16~220-1。

MPLS-TP:

符合YD/T1162.1 第7.1

节,LSP标签范围支持

16~220-1,PW标签范围

B

支持16~220-1。

66.PW复用进LSP 功能测试T-MPLS:G.8110.1规范

支持PW复用进LSP 功

能。

B

67.MPLS保留标签测试T-MPLS 和MPLS-TP:

符合YD/T1162.1 5.2.2节

对保留标签值的要求

B

2.3. QoS 能力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2.3.1 单层QoS能力

68.业务流分类和优先级标记能力YD/T 1474-2006 第6.3.1

节,RFC2475第2.3节对

流分类的要求:

-基于端口

-VLAN

-VLAN优先级

-基于MAC地址(可

选)

-基于IP地址(可选)

—基于DSCP(可选)

—基于IP TOS(可选)

-各种流分类规则的组

合。

RFC 3270第1.2节,PW

和LSP 采用EXP字段进

行优先级标记。

B

69.带宽管理功能MEF10.1中7.11节,应支

持业务的承诺带宽(CIR)

和额外带宽(EIR)。

B

70.带宽管理的粒度* 企业标准 C

71.连接允许控制(CAC)机制网管系统支持配置业务

时,对CIR和EIR的设置

进行校验。

B

72.客户业务优先级重映射能力(可选)IEEE 802.1Q(200502)中

6.7节对优先级再生的要

求:客户优先级在业务出

C

口可以被重新指配。

73.设置PW的LSP模式符合YD/T1162.1-2005)

中隧道模型的定义

B

74.NNI侧优先级调度测试RFC 3270 至少支持EF、

AF、BE类优先级调度,

支持绝对优先级调度和

WFQ调度。

B

75.NNI侧WRED拥塞控制策略测试RFC2309(199804)第3章,

RED队列管理算法的要

求。

C

76.色敏感和染色功能(可选)RFC 2697,RFC 2698。

设备支持识别色盲和色

敏感两种模式,支持对客

户业务进行染色标记并

按照颜色进行不同处理。

C

77.保护倒换条件下的优先级抢占测试RFC 3270, 在业务或网

络发生保护倒换条件下,

支持主用路径的高优先

级抢占备用路径的低优

先级业务。

B

78.优先级转发性能测试RFC 2475,RFC 3246,

RFC 2597:CS6,CS7,EF

类业务不丢包,时延有保

障,网络拥塞不影响转发

时延;AF类业务不丢包,

时延无保障,由于网络拥

塞影响转发时延;BE业

务由于网络拥塞丢包。EF

类的TDM或ATM电路

仿真业务在网络拥塞时

无误码无告警。

B

2.3.2 层次化QoS能力(可选)

79.UNI侧的带宽管理能力MEF10.1中7.11节,UNI

侧支持对每个VLAN中

的不同客户优先级的业

务流进行带宽控制,设置

CIR/EIR。

C

80.UNI侧的优先级调度测试(可选)RFC 3270 UNI侧支持根

据客户优先级进行调度。

至少支持EF、AF、BE类

优先级调度,支持绝对优

先级调度和WFQ调度。

C

81.PW带宽管理能力MEF10.1中7.11节,PW

层支持对每个PW进行带

宽控制,设置CIR/EIR。

C

82.PW业务优先级调度(可选)RFC 3270,PW层支持根

据PW EXP进行优先级

调度。至少支持EF、AF、

BE类优先级调度,支持

绝对优先级调度和WFQ

调度。

C

83.LSP 带宽管理能力MEF10.1中7.11节,LSP

层支持对每个进行带宽

控制,设置CIR/EIR。

C

84.LSP 业务优先级调度(可选)RFC 3270,LSP 层支持

根据LSP EXP进行优

先级调度。至少支持EF、

AF、BE类优先级调度,

支持绝对优先级调度和

WFQ调度。

C

85.各层连接允许控制网管系统支持对UNI侧、

PW、LSP 层设置的带宽

配置进行校验。

C

2.4. OAM 能力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与要求属性类别2.4.1 接入链路以太网OAM功能(可选)

86.端口OAM发现功能IEEE 802.3ah 57.2.9、

57.3.2.1条;

支持OAM的端口发现功

能,可查询端口OAM发

现的结果。

C

87.

端口OAM 环回功能

IEEE 802.3ah 57.2.11条; 1) 支持远端OAM 环回

功能设置; 2) 支持环回超时时间; 3) 支持远端环回下本地

和远端数据帧的转发;

4) 支持两端同时配置环

回情况下的环回设置。

C

88.

变量请求MIB 查询功能测试(可选)

IEEE 802.3ah 57.6条; C

89.

以太网OAM 链路监测功能

IEEE 802.3ah 57.5.3.1、57.5.3.2、57.5.3.3、57.5.3.4条;

1) 支持错误符号周期链

路事件监测;

2) 支持错误帧链路事件

监测;

3) 支持错误帧周期链路

事件监测; 4) 支持错误帧秒摘要链

路事件监测。

C

2.4.2 以太网业务的OAM 功能 90.

以太网连通性功能(ETH-CC )

IEEE 802.1ag-d8.1 20.1、20.6条和ITU-T Y.1731 7.1、9.2条 ; B

91.

以太网环回功能(ETH-LB ) IEEE 802.1ag –d8.1 20.2

20.7条和ITU-T Y.1731

7.2、9.3、9.4条;

B 92.

以太网链路踪迹功能(ETH-LT )

IEEE 802.1ag-d8.1 20.3、20.8、20.9条和ITU-T Y.1731 7.3、9.5、9.6条; B 93. 以太网告警指示信号功能(ETH-AIS )(可选) ITU-T Y.1731 7.4、9.7条; C 94.

以太网OAM 故障管理

以太网远端缺陷指示(ETH-RDI )(可选)

ITU-T Y.1731 7.5条;

C

95. 以太网锁定信号(ETH-LCK )(可选) ITU-T Y.1731 7.6、9.8条; C 96. 以太网测试信号(ETH-Test )(可选)

ITU-T Y.1731 7.7、9.9条;

C 97.

验证帧丢失(ETH-LM )(可选)

ITU-T Y.1731 8.1、9.12、9.13条;

C

98.

验证帧时延(ETH-DM )

ITU-T Y.1731 8.2、9.14、

9.15、9.16条; 1) 支持帧时延测量 2) 支持帧时延变化测量 C

99.

以太网OAM

性能监视功能(可选)

吞吐量(可选) ITU-T Y.1731 8.3条;

C

2.4.3 MPLS-TP OAM 功能(适用于采用T-MPLS/MPLS-TP OAM 的PTN 设备) a )PW 层OAM 功能(可选)

100.

PW 连续性检查(CC )功能。

ITU-T G.8114 7.1条; 1) 支持CC 功能,支持

CC 发现结果查询; 2) 支持CC 的误连接告

警检测

(CC_Mismerge ) 3) 支持CC 未期望的

MEP 告警检测(CC_ Unexpected MEP ); 4) 支持CC 未期望的周

期检测(CC_

Unexpected Period ); B

101. PW 环回(LB )功能 ITU-T G.8114 7.4条; B 102. PW 锁定(LCK )功能(可选)

ITU-T G.8114 7.5条; B 103. PW 告警指示信号(AIS )(可选)

ITU-T G.8114 7.2条; C 104. PW 远端缺陷指示(RDI )(可选)

ITU-T G.8114 7.3条; C 105. PW 测试(TST )功能(可选)

ITU-T G.8114 7.6条; C 106.

PW 故障管理

OAM 功能 PW 客户信号失效(CSF )功能(可选)

ITU-T G.8114 9.7条

C

最新分组传送网和MSTP区别

分组传送网和M S T P 区别

PTN和MSTP二者的区别 在网上,有朋友问,PTN和MSTP究竟有啥区别?

网络物理故障的监测和定位能力; 2、数据链路层(Ethernet)对应SDH的复用段层(MS),在物理层和所建立连接的中间层面,完成对固定传送通道VC或弹性管道Tunnel的承载和支撑连接的建立,并对链路的质量好坏进行监控; 3、Tunnel层对应SDH的高阶通道层(HO-VC),提供传送通道或Tunnel管道的连接建立和监控,并提供对上一层数据链路段层或ETH层的适配,多低阶业务映射到一个高阶或多个PW映射到一个Tunnel; 4、PW层对应SDH的低阶通道层(LO-VC),对客户业务净荷进行适配封装,实现最贴近业务层的监控,封装后映射到上一通道层或Tunnel层进行承载; 故障检测手段错误检测:CV/FFD 错误通告:FDI/BDI,类似SDH中AIS和 RDI告警; 错误定位:LB/LT 性能监控:LM/DM MSTP的以太特性有类似的特性 Tunnel/Pw Ping/Tra ceroute MPLS OAM 告警 ATM OAM Ping能实现端到端连通性检测,TraceRo ute实现逐渐响应便于准确定位出故障 点,MPLS OAM告警实现Tunnel/PW的中 断/错连等故障指示; SDH可基于VC通道下插一些告警,能够 实现SDH告警向下游传递 业务配置端到端的业务配置与管理。 统一的网管系统 逐段逐网元配置,配置工作量较大 1引言 3G时代的高速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网游等新业务有两个共同的特点:IP化和宽带化。具体分析这些业务的承载需求可以看到,大量基于分组的实时业务对服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业务类型多样化和业务质量要求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对各种电信业务的统一承载需求,必须将IP网络技术与传输网络技术进一步融合,取长补短,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应运而生。 PTN结合了SDH和传统以太网的优点,一方面它继承了SDH传送网开销字节丰富的优点,具有和SDH非常相似的分层模型(图1),具备很强的网络OAM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具备分组的内核,能够实现高效的IP包交换和统计复用。 图1 PTN与SDH技术分层模型对比 目前,中国移动集团已明确在3G基站回传网络中大规模采用PTN设备组网,PTN组网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护技术。一方面PTN组网可以借鉴SDH组网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IP网络的优势技术,以形成PTN独特的网络保护技术,充分发挥PTN技术的优势。 2保护技术选择

PTN(分组传送网)的简单高效运维之道

PTN(分组传送网)的简单高效运维之道 大规模的PTN网络建设之后,如何高效维护成为摆在各分公司眼前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在PTN网络的维护领域深入挖掘,通过对业务配置及调整、告警抑制及各类故障情况下业务快速恢复等不同场景的深入分析,和PTN厂商一起运维创新,独辟蹊径,在LTE 时代到来之前率先走出了一条PTN高效简单运维的道路。 一、PTN运维难点分析 PTN作为IP化的传输设备,具有IP网络固有的运维复杂性,随着PTN网络规模的激增及承载业务的多样化,网络运维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如何简化运维?”成为PTN维护人员的关注重点。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以下简称海南移动)PTN运维经验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图所示的三大难点: 第一、告警多,故障定位定界困难; 第二、基站业务调整场景多,调整过程要求快速可靠; 第三、业务种类多,参数多,需要简化管理; 二、运维创新,实现运维高效简单 为了有效的应对PTN网络带来的运维复杂度,海南移动通过和华为等主要设备厂商定期进行PTN运维专项需求讨论等措施,聚焦PTN的运维难点,确保更好的提升运维效率,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可视化管理 电信级的IP网络运维需要可视化的维护方式,将“软”管道和维护指标图形化呈现出来,有预见性地维护承载网络: 1)业务及其关联的主备Tunnel路径通过层次化路径拓扑关联呈现; 2)以业务为中心的告警监控。当网络出现故障,影响到业务开通的时候,相关告警会直接反应到端到端业务管理界面; 3)以业务为中心的性能监控。通过基于不同场景的模板化指标采集,满足不同场景的管理需求; 4)全网时钟可视化展现,清晰时钟信令方向,清晰时钟跟踪关系; 2、智能电路割接 随着PTN业务数量的增长,频繁的网络业务调整不可避免,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专业的割接工具实现高效、准确、安全的业务调整,并参考如下的操作步骤: 1)对单条电路和批量电路提前制定割接方案,割接前进行割接演习,校验资源是否冲突; 2)执行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的割接计划,将割接设置和管理的时间从晚上调整到白天,释放夜晚加班人力; 3)割接后可保留原有工作电路资源,以便返回割接后的业务; 3、工程告警抑制 为抑制PTN网络日常单板拔插、网元调测等工程施工产生的大量工程告警,与正常网络告警有效区分,需要在EMS实现对工程告警的有效过滤: 1)网元、单板、端口等多粒度工程告警标识批量化配置; 2)自动过滤工程告警不上报上层综合网管; 3)依据告警工程态标识过滤,分开浏览常态告警和工程告警; 4)工程告警自动结束机制:自由定义工程告警状态标识的开始、结束时间; 4、离线网元快速隔离 PTN扩容部署阶段,接入侧设备机房环境复杂,经常出现机房掉电导致网元离线的情况,此

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企业和大客户应用的日益IT化,使得传统的ATM专线网络或以电路交换为核心结构的MSTP网络不能有效地适应大客户应用大带宽、多业务、IP化和灵活覆盖的新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分组传送网的多业务运营商级城域网技术应运而生,它支持面向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连接通道,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具备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企业大客户多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同时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管理和维护机制,是面向未来的大客户专网演进的合理选择。 PTN和大客户专网的发展趋势 大客户专线网络主要为企业或商业客户提供安全的广域互联服务。当前专线应用类型复杂,以传统ATM/SDH网络和技术应用的“历史包袱”比较重的欧洲专线市场当前的收入统计为例:42%的专线基于SDH/SONET提供,25%的专线采用ATM/FR,15%左右的专线采用三层VPN,13%的专线采用二层VPN,还有5%左右的专线是基于WDM 设备提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客户对可靠性、带宽和成本的诉求不同。例如,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专线的可靠性要求必须达到99.999%,须提供多种备份方案,而部分中小企业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对成本的要求却很高。出于大客户应用在成本、带宽、灵活的覆盖能力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升级,企业大客户应用的总体趋势是从传统的电路专网方式向电信级分组传送网演进。以国内某大型沿海城市

为例,2004年专线总数为4100条,其中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分别为29%,63%和8%。到了2007年,专线总数发展到8000条,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比例分别为15%,47%和38%,分组专线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传统专线。 随着信息业务IP化和电信业务承载的IP化,IP网络不但将承载日益增长的Internet上网业务,同时还要作为3G、NGN、IPTV、大客户VPN等业务的承载网。新时代的IP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它正面临着“如何承载高质量业务?如何成为电信级综合业务平台?”等课题的挑战。随着ALLIP和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业界关于采用分组传送网(PTN)建设融合的运营商级城域数据网的技术选择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同时,由于不同的业务种类性质有不同的质量、安全等服务要求,考虑到PTN网络的业务接入能力和利用xPON拉远能力直挂BRAS将传统数据网络扁平化的趋势,城域内传送网和数据网双网存在中长期共存的可能:即PTN网络主要定位于用一张传送网统一承载3G移动回传业务和集团大客户专线,既保证高质量的电信级传送(电信级的保护倒换和带宽保证),又能对分组业务提供统计复用,提高带宽利用率和转发效率;PON和城域三层网络则用于接入互联网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讯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1-28T19:29:21.9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余修成穆琼静姚涛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电能。由于我国电力行业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厂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从而使电网通信方面出现了迟缓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智能电网之后,就更需要一个具有高质量及更高效,并且具备较好管理制度的网络通讯平台及更加优秀的智能电网,以此来满足目前电力行业的需求。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安徽省 237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电能。由于我国电力行业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厂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从而使电网通信方面出现了迟缓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智能电网之后,就更需要一个具有高质量及更高效,并且具备较好管理制度的网络通讯平台及更加优秀的智能电网,以此来满足目前电力行业的需求。使用分组传送网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电力通信分组传送网技术智能电网 随着我国经济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网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构建智能电网工程。由于智能电网中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及互动化都是由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的,所以目前智能电网对电力通信技术要求也日益增高。目前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已经被接纳,为了使电力通信能够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可以将分组传送网技术应用到电力通信中,使电力通信发展宽带化、业务多样化。 1 分组传送网技术 1.1 概念 分组传送网是为适应数据业务的不断增长,将传统的传送网技术与现代数据通信技术融合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一种基于分组的、面向多业务的传送技术.1。网络分组技术不但可以适应分组业务的需求,而且还继承了传统的IP网络的技术优势,如网络的扩展性、多接口业务、 QoS保证等,从而提高数据转发效率;利用SDH系统的优点,如保护和网络功能; Ethernet分组传送网技术的网络分为四个层次:通道层通过为使用者提供点对点的直接连接,并将业务内容转变为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的迅速传输;而高阶段通道层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带宽流量,为整个智能电网的调整指令的发出和监控信息的传输提供稳定的信息传输安全通道;复用段层负责保证分组传送网连接的可靠、平顺、稳定,再生段层负责传送bits流,并且对分组传送网络的连接状态及时检查,以便技术人员对故障进行及时进行辨识和维护。段层分为复用段层(TMS 段层)和再生段层(物理媒介层),复用段层能够保证传送网通路上相邻节点间信息完整性传递的物理连接,完成对固定传送网通路的承载和支撑连接的建立,并对链路的质量好坏进行监控;再生段层能够实现对比特流的传送,并具备对网络物理故障的监测和定位能力。 1.2 优势和价值 分组传送网技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别好。因为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信息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利用的是分组的形式,所以能够实现对不同特征、不同内容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送的目的。这样,数据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点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分组传送网具有网络传输的便捷性特点。虽然分组传送网实现的是分组传送,但是其依然具备一般网络的便捷性优势,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实效性比较突出。第三是分组传送网在别的方面也存在优势。分组传送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分组传送,所以根据组别渠道能够有效的进行数据来源的查找,这为电网运行中的问题检查提供了便捷。 2 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基本要求 2.1 控制的分类性 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控制的分类性是其基本要求之一。所谓的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的能够自动控制和传输信号的电网电力通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网电力通信系统当中的涉及因素比较多样,所以在全面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的调节和控制,这样,系统的运行准确性才会得到完美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电网电力通信目前涉及的因素多样化特征需要利用分类性的调控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重视智能化电网的分类性要求意义重大。 2.2 调节的准确性 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因为利用到的基本都是计算机编码程序,所以人员因素在其中的涉及比较少。从实际分析的效果来看,人为因素虽然在标准性和统一性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在应对问题的时候却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而灵活性恰恰是智能化程序所不具备的。因此如果出现问题的时候,其程序运行依然会按照原定的轨道执行,这样会使得问题的影响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智能化电网在灵活性方面的缺陷,需要对智能化系统控制调节的准确性进行强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智能化电网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才能大大的增加其实效性价值。 2.3 数据基础的统一性 数据基础的统一性也是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基本要求之一。从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发展来看,其智能化的水平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数据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在足够的数据参考中,智能化程序的设计以及运行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模仿实际,进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自动化电网电力通信需要在广泛的数据基础上采取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而这些数据又必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这样,才能够在统一的基础上设置出具有普遍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智能化系统。 3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效果 3.1 提高了智能化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就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效果来看,首先体现在提高了智能化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智能化电网发展中,因为电网的建设存在着统一性,所以对于各个分区的电网智能化控制无法实现针对性,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其应用的实际价值。但是在分组传送网技术利用的大环境中,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网络结构实现了分别建立,分别化建立的网络结构基于区域基础,所以对于区域的控制和表现更加的突出。正是因为网络结构具有了区域化的特征,所以根据不同区域网络的信息传递,智能化电网可以实现针对区域的有效控制,这样,区域调节的控制有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了分组传送网技术之后,智能化电网的控制与调节

PTN分组传送网

PTN分组传送网 1 绪论 随着全业务网IP化的发展,承载传送网IP化已是大方向。PTN技术自提出后便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已成为本地、城域传送网IP化演进主技术之一,在现代通信网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本文将首先介绍PTN技术产生背景,然后介绍其基本概念和特点,接着分析PTN的关键技术,再探讨其网络生存性,最后论述PTN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它的发展趋势。 2技术产生背景 跨入信息时代的21 世纪,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从以往单纯的语言服务需求到现在的语言和数据并重甚至侧重数据业务的需求,其中数据业务需求包括高速上网、视频、IP电话(VoIP)等业务,这些都是IP 数据业务,另外3G 和全业务运营的来临,使基于IP 的数据业务成为城域网传送的主体,从运营商统计的数据来看现在语言业务占干线带宽的5%,而数据业务则占了95%,显然业务的IP 化即分组化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SDH逐步消退至络边缘,分组网开始成为核心网。All IP转型对传送网提出了如下需求:业务宽带化,流量突发性即能进行动态带宽调整,网络智能化,网络安全性和利润最大化[1]。 为了承载IP业务,首先进行了SDH的改进,即在SDH的基础上增加以太网接口来承载以太网业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P业务的承载问题,但是遗憾的是这种改进不彻底,采用刚性管道承载分组业务,汇聚比受限,统计复用率不高。传统以太网难以提供多业务接口,难以提供时钟同步,缺乏有效的维护手段和保护方案,网络监控困难,而且无连接的业务路径,延时,抖动。丢包率无法保证。因此,面向IP化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应运而生。 3 基本概念和特点 PTN( Package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是一种以分组为传送单位,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兼容TDM、ATM和FC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PTN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PTN的出现是光传送网技术发展在通信业务提供

分组网络的同步技术

分组网络的同步技术 一、分组网络的同步需求 在过去,通信网的基本业务为电话业务,而基于TDM交换思想的话音业务对同步的要求是必需的,因此同步在整个通信网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在将来,随着3G/4G网络和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和业务的全IP化发展,分组传送技术将替代SDH网络而成为主流的传送承载网络。这时,一方面新的业务和新的应用会对网络的同步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通信网络由电路交换型向分组交换型演进过程中,对传统TDM业务的兼容及与传统电路型网络的互连互通都需要分组网络提供高质量的同步与定时性能。 分组网中对同步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与传统电路网络及业务的兼容和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业务承载两个 方面。 图1分组网对TDM等传统业务支持导致的同步需求 在网络IP化过程中,大量的PSTN等传统TDM业务遗留下来需要分组网络统一接入和承载,如图1所示。除此之外运营商还可以利用分组网络开展利润较高的E1专线业务(G.823 定义相关接口时钟指标)。这时,在分组网络承载TDM等传统业务就需要考虑传统业务和网络所需要的同步与定时问题。也就是说,分组网络在传送TDM业务和与PSTN等的互通时,就产生了定时分配和同步需求。可是,传统的数据网不提供全网

同步机制,接收端只能直接从接收的数据包中重建TDM输出码流定时信息,但由于数据网络的抖动、丢包等影响,采用一般的时钟恢复方式是无法重新恢复出这些实时业务的。因此,既然网络IP化并不能消除对传统TDM业务的需求,人们就只好研究分组网络如何承载TDM业务,分组网络如何保证TDM业务的时延、抖动和QoS等问题了。 图2移动通信网络各环节的同步需求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同步技术的支持,在3G三大标准中,CDMA2000和TD均是基站同步系统,有高精度的间同步需求,而且基站之间的切换、漫游等都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在图2中给出了移动通信网络对时钟和时间同步的几个方面的需求。我国提出的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标准,由于采用了TDD模式对时钟和时间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无线基站在软切换中,如果基站管理器和基站没有时间同步,将导致在选择器中发生邮件指令不匹配,从而使通话连接不能建立起来,所以基站之间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同步, TD-SCDMA系统相邻基站之间空口对时间同步的精度要求是3 s。无线基站空口的频率准确度要求满足±50ppb,这是基站间业务切换时手机数据缓存的需要,也是线路通信组建链路帧的需要。 同步的目的是为了将时间和/或频率作为定时基准信号分配给相关需要同步的网元设备和业务,因此,同步技术按其提供的基准信号的不同可分为提供频率同步基准的时钟同步和提供时间同步基准的相位同步两大同步技术,下面我们分别研究分组网的频率和时间同步技术和实现方案。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所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强化可能性明显提高。电力系统作为我国基本的动力系统,在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智能化发展的倾向明显加强,而电力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智能化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智能化电网在电力通信中有了极大的应用,而且明显的提升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文章就智能化电网电力发展过程中的分组传送网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此种技术的优势并强化其在社会中的应用推广。 标签:分组传送网技术;智能电网;电力通信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电网建设中,分组传送网技术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此种技术与传统的统一电网建设来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用电和送电要求,而且因為使用的是分网结构,所以在电网的数据信息传播方面的特征性比较明显。现阶段,我国的电网电力通信在努力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就要加强电网的分级以及分类控制,这样,电网智能化调节和控制的错误率会明显的降低,而分组传送网技术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所以积极的分析其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电网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组传送网技术 1.1 概念 分组传送网技术是目前在电力系统当中应用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此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分组结构对电力网络信息进行传输和传送,从而达到将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数据进行分别利用的目的。此种技术在目前的智能化网络构建中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一方面是智能化网络的发展需要实现控制的分类,也需要达到调节的准确,而分组传送网技术正好能够实现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这两方面的要求。所以说将二者进行联合运用后,此技术的价值发挥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运行效果也能得到明显的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分组传送网技术和电网电力通讯的联动应用现实价值顯著。 1.2 优势和价值 分组传送网技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别好。因为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信息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利用的是分组的形式,所以能够实现对不同特征、不同内容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送的目的。这样,数据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点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分组传送网具有网络传输的便捷性特点。虽然分组传送网实现的是分组传送,但是其依然具备一般网络的便捷性优势,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实效性比较突出。第三是分组传送网在别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分析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31T11:14:25.340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06期作者:唐昭怡倪婧李昱李辰 [导读] 探讨分析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希望可以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新疆 830001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已经全面进入更加智能化的通信时代。然而由于传统电力通信网无法满足接入要求,因此国家开始注重建立智能电网工程,致力打造特高压工程。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希望可以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分组传送网技术;智能电网;电力通信;应用分析; 引言 电力通信网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运行具备很多流程,其中发电、供电、配电等过程都涵盖在其范围之内,所以它的正常与安全运行非常重要。而智能电网正好能对电力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所以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发展。 1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在智能通信网络发展过程当中,会需要涉及到发电、传输、供电等多个流程,为了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正常运行,需要全程进行监管,最终满足电力通信网络发展,同时也能将网络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完成电力系统的集中控制。 目前来讲网络传输速度是衡量网络体系先进程度标准,所以需要不断提升数据传输网络,这也成为当今社会智能电网发展内容之一,在我国逐渐开展智能电网规划过程当中,开始制定实施三步走政策,第一到两年内实现并建立智能电网实验基地,主要将目标及工作范围进行制定,第二步主要是在4年内完成试点并逐渐增加技术突破,对于新一代通信设备进行研发,使得全国实现智能电网服务,确保电力通信安全。第三步在四年内建立统一标准,完善智能电网,立足于国际前列水平。 2分组传输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分组传输网技术属性包含传送和分组,可以有效解决IP化移动回传网问题。所以,该项技术当中所包含的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不同类型的支撑能力 分组传输网技术主要采用分组交换内核技术,其可以有效满足数据业务需求。尽管现代通信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DTM业务仍属于主要通信业务,所以,将分组传输网技术应用到PWE3技术当中,可以通过传输管道对异步传送模块、以太网等不同客户业务进行适配,不仅能够满足数据业务需求,还能够为传统电路业务提供支持。 2.2按需分配能力 为了确保线路可靠性,SDH网络可以将刚性传输管道提供给业务,然而,此时会出现浪费业务传输问题,语音业务对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因此,与上网业务对网络传输要求存在差异性。通过应用分组传输网技术,可以有效处理该项问题,能够对业务特性进行感知,并提供服务质量,以此实现按需分配。 2.3各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传输网技术可以有效融合光交传输功能、电路功能和数据功能,统计使用不同业务以及实现分组交叉连接。分组传输网技术可以采用通用交换平台,对现有网络进行简化,有效处理不同业务平台融合问题。通过分离业务交换和处理,可以有效实现全业务承载和接入,运营商可以按照不同业务需求对业务容量进行配置。 2.4操作维护管理及其保护技术 分组传输网技术与以SDH为传输技术的传输网比较相似,可以通过纬线层隧道总和向断层实现操作管理,并且通过性能管理和层次化告警,对操作维护管理予以支持。利用操作维护管理能够对故障进行迅速及时检测,也可以确保分组传输网技术充分发挥出设备级、网络级、接入链路等不同层次的保护作用。 2.5时间与时钟同步 分组传输网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到时间与时钟同步问题,该项技术在处理以太网分组传输业务时,可以通过时序分组、电路仿真业务和同步以太网等处理技术。现阶段,分组同步主要包括全分组化网络同步和传输网技术分组网同步。其中,同步分组网定时分配,主要包括分组包定时分配和物理层定时分配。 3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3.1分层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的分层应用内含如下层面,内含将以太网、TDM等当做业务媒介适用到TMC通道层、TMP通路层、TMS段层与物理媒介层。其间,介于TMC通道层的应用具体表现为客户端功能传输,给顾客所有终端之间服务传输网业务,以实现优化控制管理的目的;TMP通路层的应用具体为拓张传送网桐庐,能够一起给较多客户端出具服务,且会为TMS断层出具适配服务;TMS断层的应用可确保信息链接健全完备,具体表现于传送网邻近节点间的物理控制链接,能确保网络稳固,并可对通路质量予以监控;而物理媒介层的应用具体为比特流的达成,不但享有定位功能,也具备监控功能,可经由此针对网络物理故障加以处理。 3.2基础功能性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基础功能性应用具体为传送、管理、控制三大平面的应用。其间,由传送平面而言,分组传送网技术达成了业务的有效处理,可从传送过程表明,内含封装、转发等,且还具有保护作用,可实时保护处理并实行OAM开销处理;依据管理平面而言,分组传送网技术可有效达成设备的拓扑管理,处于设备配置等层面具体较好效用;依据控制平面而言,分组传送网基础具有保护、恢复作用,具体经由信令与路由协议构建产生。 3.3QoS技术的应用。 QoS即传输数据期间,网络需与某些系统所提服务需求达成一致,囊括较多环节的服务需求,譬如宽带、丢包率改进服务需求等,在这一过程里面OoS应保障各类型流量建设定的优先权不被干扰并对其他类型流程的传输造成影响。并且,从业务层面而言,该技术质量指标具体通过

传输网应对IP化 分组传送渐入佳境

传输网应对IP化分组传送渐入佳境 未来的光传输网络将主要负责IP/以太网流量的传送,为分组的流量特征而优化,向着智能的、融合的、宽带的、综合的方向发展。分组传送网(PTN)的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HeavyReading最近一份针对下一代组网技术的主要驱 动因素对全球60个主流运营商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三重播放、电信级以太网/可管理的VPN、V oIP、高速因特网接入和3G等应用位于前列,这表明了业务承载的IP化趋势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未来的光传输网络将主要负责IP/以太网流量的传送,为分组的流量特征而优化,向着智能的、融合的、宽带的、综合的方向发展。分组传送网(PTN)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PTN及核心技术特征 PTN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 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

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 PTN作为传送网技术,最低的每比特传送成本依然是最核心的要求,高可靠性、多业务同时基于分组业务特征而优化、可确定的服务质量、强大的OAM机制和网管能力等依然是其核心技术特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业务环境下,新建PTN层需要解决以下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 在网络中的定位。PTN应该为L3/L2乃至L1用户提供符合IP流量特征而优化的传送层服务,往下可以构建在各种光/L1/以太网物理层之上。 承载的业务。PTN应承载以IP为主的各类现有业务,包括以太帧、MPLS(IP)、ATMVP和VC、PDH、FR等等。这其中,PTN层面如何与MPLS核心网互通是最关键的问题。 网络架构。PTN应该具有分层的网络体系架构,例如划分为段、通道和电路各个层面,每一层的功能定义完善,各层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明确清晰,使得网络具有较强的扩展性,适合大规模组网。 设备形态。PTN需要定义功能具体的设备形态,同时明确各种设备的网络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便于产品的开发及组建实际网络。 业务服务质量(QoS)。要求确保IP业务电信级QoS,将

(客户管理)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客户管理)分组传送网的 大客户应用

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企业和大客户应用的日益IT化,使得传统的ATM专线网络或以电路交换为核心结构的MSTP网络不能有效地适应大客户应用大带宽、多业务、IP化和灵活覆盖的新需求。为了解决这壹问题,基于分组传送网的多业务运营商级城域网技术应运而生,它支持面向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连接通道,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具备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企业大客户多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同时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管理和维护机制,是面向未来的大客户专网演进的合理选择。 PTN和大客户专网的发展趋势 大客户专线网络主要为企业或商业客户提供安全的广域互联服务。当前专线应用类型复杂,以传统ATM/SDH网络和技术应用的“历史包袱”比较重的欧洲专线市场当前的收入统计为例:42%的专线基于SDH/SONET 提供,25%的专线采用ATM/FR,15%左右的专线采用三层VPN,13%的专线采用二层VPN,仍有5%左右的专线是基于WDM设备提供。造成这壹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客户对可靠性、带宽和成本的诉求不同。例如,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专线的可靠性要求必须达到99.999%,须提供多种备份方案,而部分中小企业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对成本的要求却很高。出于大客户应用于成本、带宽、灵活的覆盖能力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升级,企业大客户应用的总体趋势是从传统的电路专网方式向电信级分组传送网演进。以国内某大型沿海城市为例,2004年专线总数为4100条,其中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分别为29%,63%和8%。到了2007年,专线总数发展

到8000条,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比例分别为15%,47%和38%,分组专线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传统专线。 随着信息业务IP化和电信业务承载的IP化,IP网络不但将承载日益增长的Internet上网业务,同时仍要作为3G、NGN、IPTV、大客户VPN 等业务的承载网。新时代的IP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它正面临着“如何承载高质量业务?如何成为电信级综合业务平台?”等课题的挑战。随着ALLIP和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业界关于采用分组传送网(PTN)建设融合的运营商级城域数据网的技术选择已经基本达成壹致。同时,由于不同的业务种类性质有不同的质量、安全等服务要求,考虑到PTN网络的业务接入能力和利用xPON拉远能力直挂BRAS将传统数据网络扁平化的趋势,城域内传送网和数据网双网存于中长期共存的可能:即PTN网络主要定位于用壹张传送网统壹承载3G移动回传业务和集团大客户专线,既保证高质量的电信级传送(电信级的保护倒换和带宽保证),又能对分组业务提供统计复用,提高带宽利用率和转发效率;PON和城域三层网络则用于接入互联网业务:利用PON的长距离覆盖特点保留原宽带数据网承载传统非高等级业务,OLT尽可能和BRAS直连,控制非电信级以太网(CE)部分固网的规模。新的重点业务如大客户接入、视频等于PTN上发展,新建的PTNCE为今后的高等级业务以及移动固网融合(FMC)做好预留,形成多业务承载的城域网络。 大客户应用的需求特点 企业用户需求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大大推动了基于IP和分组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浪潮的壹个重要表现是企业应用的IT化。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