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底框结构的荷载,体会及讨论

底框结构的荷载,体会及讨论

底框结构的荷载,体会及讨论
底框结构的荷载,体会及讨论

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结构设计中有的未作纵横两方面的抗震验算(包括承载力和变形),有的仅作了横向底层框架的验算,而纵向却按一般连续梁计算。在构造上,有些设计忽视了在底层纵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或只有横向抗震墙,使整幢建筑上刚下柔,或横刚纵柔;地震作用下即容易产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如果框架柱箍筋间距太大,特别是在柱上、下端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密时,其破坏就更加严重。此类建筑即使是全框架结构,从震害的调查来看,也有许多同样的破坏情况。抗震结构在总体布置上有两大忌:一是上部刚度大,底层仅有柱的鸡腿式建筑;二是平面刚度不均匀,产生大扭转的建筑。两者在设计上全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足够剪力墙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对维持整体稳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减弱框架的受力;对一般建筑尽可能做框剪结构,避免做纯框架结构,以节约建筑材料。

2 常见问题

1)抗震设防不当

商住多层建筑近年来在中、小城市中很常见,即将一层作商场,然后在其上建造住宅或写字楼等建筑。此种结构形式实际计算属下柔上刚,对抗震极为不利,如果不加抗震墙,做成底层纯框架而上部砖混的结构,在地震区将存在一些问题。 除底层不设抗震墙外,此类建筑还有超高和超层问题。如某农贸市场设层高3.2m的“半地下室”1层(南面开敞,在地面以上,北面埋入土内),市场部分层高为6.5m,并在周边设置夹层(实际应算作两层,而其中间部分为1层,结构上按复式框架考虑),其上为6层2.8m高的住宅,因此总高度达26.5m,总层数为8~9层,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以下简称《抗规》)中此类建筑在七度地震区总高度≤22m和总层数≤7层的规定。而且由于商场在使用上的要求,框架梁的跨度及荷载都较大,使得梁的截面尺寸较大,而中间柱高度相对较高,从而使得梁的刚度较大,而按《抗规》要求,抗震结构体系中的混凝土构件,应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因此违背了“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强节点”的设计准则。综观某县级市的多个农贸市场及其它大底盘的商住建筑,包括正在建设中的大底盘商住建筑,或多或少均存在上述问题,其设计思路仍然沿用非地震区的设计思路,如遇地震灾害,则上述大底盘建筑因结构上未设防或设防不当,其后果将变得非常严重。

2)建筑布置不合理

《抗规》第3.4.2条明确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但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布置的合理性往往被忽视。目前的一些建筑设计,由于仍沿袭不设防时的设计思路,将抗震基本要求搁置一边,为片面追求建筑效果,将底层框架房屋平面上多处凹进凸出,导致各部分质量极不均匀,建筑物外纵墙多处被人为割断,严重影响抗震刚度。此外,在立面上又设置了许多不利于抗震的装饰物,如某公寓女儿墙竟高达3m以上。,

如果上述问题解决得不好,抗震设防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一旦发生大地震,代价将会十分惨重。

3)人为因素

抗震设防问题设计人一定要重视,应当严格遵守《抗规》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在日常设计中注意下面的情况:

a)仔细理解规范的要求,搞清楚底框结构在地震时的破坏情况。上面几层砌体结构,由于开间小、横墙多,不仅重量大,侧移刚度也大,而底层框架侧移刚度比上层小得多。刚度的急剧变化使得在结构刚柔交接处,应力高度集中,在柱端产生塑性铰,并使房屋的变形集中发生在相对薄弱的底层。这种比较薄弱的底层或中间层,可称之为“软层”,对于这种“软层”在抗震设计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b)底层框架一般为大空间的公共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在客观上给纵横抗震墙的布置带来了不少困难。

c)设计人有时未作详细计算,仅凭习惯上的概念,错误地认为底层框架的侧向刚度一定比砖房好,纵向框架侧向刚度一定比横向好,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3 防治措施

对于底层框架抗震墙的砖房,底层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砖房部分均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这两部分不同承重和抗侧力体系之间的抗震性能是有差异的,而且其过渡楼层的受力也比较复杂。为了使这类房屋的抗震设计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其防治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不应采用纯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人员要及早介入建筑方案与初步设计,并和建筑工种与建设单位反复协商,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功能的前提下,使纵横外墙、室内分隔墙等尽量对称,并均匀地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使上层与底层的纵横向侧移刚度比,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001)》条文说明,底层设置一定数量抗震墙的框支墙梁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表明,其抗震性能不仅不比同样层数的多层房屋低,甚至还要好些。所以,在底框结构中合理设置一些抗震墙是非常重要的。

2)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于具有薄弱底层的底层框架砖房,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另外,经分析知道提高软层的屈服强度可以减少软层塑性变形的集中。因此,底部剪力法对底层地震剪力要乘以一个1.2~l.5的增大系数。

3)底层框架砖房的剪力分配不能按照框架抗震墙的方法进行,因为底层框架砖房只有底层是框架抗震墙,且底层还有塑性变形,所以要采取双保险的办法。对抗震墙要使其承担全部剪力,对框架要按刚度比分配,不过要注意,在刚度计算时框架是按弹性计算的,而抗震墙开裂后刚度会退化。据有关试验数据得知,其刚度将下降到弹性刚度的20~30%。

4)底房框架柱应考虑地震的倾复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

5)在底层框架砖房的上层,构造上仍应设置构造柱,并应每层设置圈梁,底层的顶板应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盖。软层中的柱,特别是结构刚柔相接的地方,要避免出现塑性铰。

6)设计人员要转变设计思路,提高设计部门及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快走出“不设防”的误区。要在严格执行《抗规》的前提下,在合理的平面布置上多做

文章,同时设计单位可安排专人严把抗震设计关。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底框结构上部砖混荷载?

●底框结构里程序自动会把上部砖混荷载传至底框,不用自己再加

●用STAWE算底框是,砌体方面有一个选项:

1.按PM主菜单8算法;

2.有限元整体算法.

此处应该选1!!!有限元整体算法对底框不太准,只供参考(PKPM技术人员说的) ▲ sat-8计算底框时,结构体系选什么?

●引用《pkpm新天地》2004年第5期咨询台的信息:

计算砖混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已经失效。

所以在计算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无论选框架还是框剪结构都

是无用的。

▲底框建模问题:

(1)建模时在底层砼抗震墙处我同时输入砼抗震墙和框架梁是否正确?有开洞

的墙处我将洞口直接开到框架梁底,这样对吗?

●可以同时输入抗震墙和框架梁,框架梁作为边框梁。若是底部二层框架时,中

间一层可以不用输入抗震墙。洞口可以直接开到框梁底。

(2)在PM楼层组装里面的设计参数里,总信息里结构主材应填什么?材料信息

里主要墙体材料又该怎样填?

●在PM地设计参数应当填“底框”,结构主材可以填混凝土。在SATWE-8中的材

料信息中应当填砌体。

(3)SATWE-8算完后,发现连梁超筋,而在墙洞上方有框梁,这是怎么回事?

●底框主梁直接可按规范要求计算,应考虑荷载直接作用在梁上,超筋就调整梁

断面尺寸。

(4)平法绘图时,应该将框架柱旁的墙肢与柱一起画配筋吗?

●既然柱与墙肢接在一起,那柱是构造边缘构件,应当查计算结果中抗震墙中的

计算结果,按边缘构件配筋并画在一起。

▲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

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2001)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

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

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

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

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尽量采用上部结构减少抗震墙数量的方案,即在无法对

齐处设置次梁支承非抗震隔墙以避免次梁托抗震墙的方法。

▲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1.0的原因?

●底框两层侧向刚度比小于1.0时,薄弱层是砌体层

●底部太刚,薄弱层上移,而设计并未有效加强,导致该强的不强,不该强的很强(底框

部分及其上转换层砌体),底框一般是使其薄弱层发生在转换层或两层转换的第二层。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底框问题

1.底框梁是否应定义为转换梁?因为此对抗剪非常重要!二者结果差很多.

2.底框板用不用特殊厚板计算??

3.底框计算中底部剪力全部由抗震墙承担在计算书中怎么体现??

4.设底梁层定义为二层底框指标由2.0控制还是2.5??

●1,底框梁性质上讲是转换梁,但与高层中的转换梁不应混同在一起,所以在抗规中叫做“托墙梁”,其构造在抗规中已经很明确,不必照高层的转换梁来要求。

2,该层的板也只要满足抗规的要求即可,不必按厚板分析。

3,底框计算中底部剪力全部由抗震墙承担是在软件中已经设定了的。

4,“设底梁层定义为二层底框指标由2.0控制还是2.5?? ”的问题可能是上下层刚度比的问题,这在抗规第7.1.8条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底框地震剪力谁承担?

抗规7.2.4条之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 。理解为框架柱不分担地震剪力,可在第7.2.5条之1中:“....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分配确定...”框架柱显然还是要承担地震剪力的。如何理解呢?

●底框结构在大震时底部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侧移而破坏,规范制订条文时总体上持谨慎态度,从控制底层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和底部两道防线的设计原则考虑,其底部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抗规7.2.4-3);在地震作用下,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层间位移角在1/1000左右时会开裂,位移角到1/500时刚度约下降到线性刚度的30%,此时砖填充墙刚度约下降到线性刚度的20%,而钢筋混凝土柱在位移角为1/500左右时仍处于弹性阶段,底部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底部框架柱作为第二道防线,抗震性对底框结构整体抗震能力起很重要作用,因此7.2.5规定了框架柱需承担的地震剪力。

另外抗规6.6.5对于板柱-抗震墙的规定也是按多道设防的抗震原则制订的。

▲底框结构的基础问题

一层底框,上部四层砖混,无地下室,3类场地,Fak=150KPa,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7度设防。

不知可否采用:抗震墙用墙下条形基础,柱下采用独立基础?

●最好都采用柱下条形基础,因为在剪力墙的两端肯定有柱,柱下需设地梁,这样受力明确。没有剪力墙处若设独基,两种基础形式存在差异沉降,况且地基承载力并不是很高,做独基经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如何查看框支梁上的荷载?剪力墙上框支梁上的荷载很小,好像剪力墙上的荷载没有导下来。框支梁上托着23层的剪力墙,梁的跨度7米。是什么原因荷载没传下来?如何避免?

●请首先检查模型是否正确建立?梁的两端是否与框支柱节点完全闭合?

另外,请查看SATWE里框支有限元分析(FEQ)结果,那里面会显示SATWE导荷后的荷载,当然,前提是模型正确,而且定义了框支梁及相应的结构抗震等级。但是SATWE由于是按有限元编制的,所以框支梁荷载小不足为奇。因为它考虑了其周边构件的共同作用,传到梁上的线荷载就小得多,一般应经过手算复核,或第二个软件复核,受力应是偏拉构件,当然,这在FEQ里也可以看到。总之,配

筋不能仅仅依据SATWE平面配筋简图进行,也不能简单依据FEQ进行。

若是底框砖混结构,运行SATWE,选择底框,计算完后,在satwe第一项,选择图形显示,荷载,有底框恒载。

================================================

底框-砖房设计的体会

底框-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砌体结构相同,计算底框-抗震墙中砖填充墙及其他各层砖墙的抗震承载力,以及底框-抗震墙中混凝土剪力墙设计值.计算过程与砌体结构相同.在底框-抗震墙计算中,不考虑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也即地震作用全部由抗震墙承担.

第二部分;计算底部各榀框架承受的侧向地震作用及每榀框架中各框架柱由地震倾覆力矩产生的附加轴力.

底框-抗震墙的地震剪力要根据上下层侧移刚度比乘以一个1.2~1.5的增大系数;然后将地震剪力在框架-和抗震墙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混凝土剪力墙的侧移刚度要乘以0.3的折减系数,砖填充墙要乘以0.2的折减系数,非抗震墙(如隔墙)则不应在模型交互输入中输入;上部砌体房屋产生的地震倾覆力矩按刚度分配到各榀框架和抗震墙,再按各柱的转动惯性力矩计算柱的附加轴力.

第三部分;在底框-抗震墙中的混凝土剪力墙.,软件将根据其承受的剪力.轴力和由倾覆力矩产生的弯距设计值,计算出各片剪力墙的端部纵向钢筋面积和水平分布筋面积.

软件可将底框-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结果,以及上部砌体房屋传递的竖向荷载,与pk.tat.satwe.等分析软件接口,通过pk.tat.及satwe软件进行底框-抗震墙在地震作用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及施工图设计.

=============================================

关于底框-抗震墙结构框架梁荷载的折减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上部荷载不折减,按100%作用在托梁上,托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

当6.7度(0.1g.0.15g)时,上部荷载可考虑乘折减系数,此时托墙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因此,输入的折减系数不应太小,一般可输入0.7~0.9,但不应少于四层荷载值.

也可将折减与墙梁同时勾选.程序根据砌体规范7.3.2条判断框架梁和过度层墙体是否符合墙梁的一般规定,对符合规定的框架梁和框支墙体按墙梁设计,对不符合规定的框架梁或框支墙体不考虑墙梁作用,在不满足墙梁的条件下,程序按折减去处理,但一般不考虑框架柱的边框作用.

关于底框-抗震墙结构剪力墙间距要求:

8度时不超过15米 7度时不超过18米

6度时不超过21米

==========================================

底框砖房单片墙的有关规定:

单片剪力墙的高宽比应在1~4之间,使之为剪弯变形.当高宽比小于1时,一般称为低矮剪力墙,低矮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和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大,变形和耗能能力差,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一旦墙体开裂或丧失承载能力,将对其他抗侧力构件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 xiaoje】【访问统计:

写了几点做底框时的体会,权当抛个砖,希望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做法,交流心得.

结构方案部分:

1、底部一层的底框结构中混凝土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能不用砖砌体做抗震墙就不用,保不准什么时候甲方把墙敲掉.

2、尽量加强过渡层的构造措施,越强越好。如当地能接受,可采取措施加大过渡层纵墙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

3、加大过渡层及屋面圈梁配筋。

4、过渡层砂浆可按砌规采用M10,若满足层刚度比有难度时按抗规采用M7.5。

5、层刚度比控制在1.5左右,尽量不要小于1.2不大于1.8,此时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12月版本的层刚度比计算比6月份版本严格)

6、一般不考虑墙梁荷载折减,若考虑折减应在设计说明中提出对施工及使用的要求。

计算部分:

1、SAT-8宜选用12月份版本。尽量不要使用高层版TAT计算。

2、在PMCAD主菜单8中,计算地震剪力时已乘以放大系数,故在SAT-8中选取结构体系时“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此参数用来对应规范中相应的调整系数)对计算结果无影响。

2、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若用高层版TAT计算可计算风荷载,但所得内力比SAT-8偏小。

3、TAT层刚度计算只可选择“剪切刚度”和“剪弯刚度”。实际上选择哪种意义不大,因在

PMCAD主菜单8中已经计算层刚度比。

4、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进行柱双偏压验算。PKPM的回答是“底框不要进行双偏压验算”,不知道是根据什么说的。当纵横向尺寸接近及角柱可根据经验调整柱配筋,或用高层版TAT进行双偏压验算。

5、当平面布置较规则时(无柱列错位情况)SAT-8计算结果与采用PK计算无显著差别。

施工图部分:

1、截面往往由箍筋配置情况控制。查看配筋验算简图时,注意箍筋面积不超过

2.2(直径12箍筋,100间距),若纵筋面积较大,实际配筋率可能超过2%时,宜增大梁截面重新计算,将箍筋直径控制在12以内。

2、依据配筋验算图自行配筋。不管是否按墙梁计算,因实际受力中都会表现为墙梁受力,故必须满足托墙梁的构造要求。对非托墙梁可放松腰筋配置。因墙梁为拉杆受力,面筋拉通不宜小于2D18。

3、软件未考虑墙梁作用下对支座产生的推力,应加强支座处的配筋,特别是框架梁为墙梁支座时。

4、PK给出的附加筋可能出错,应自行校对。

讨论:

1、如下图所示: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当梁两端为完全刚接,则负弯矩与正弯矩比值应为2。SAT-8计算时考虑了挑梁扭转对次梁的附加弯矩,故负弯矩与正弯矩比值高达将近4。但混凝土构件毕竟不是刚弹性杆件,甚至不是理想的弹塑性体,所以我认为对于诸如此类的计算结果应进行调整。

打开附件

2、次梁边支座为主梁时,是否将次梁边支座定义为铰接。这点各人的看法差异较大,但我认为因为底框荷载大,主梁为了满足抗扭加大截面,扭矩也随着增加,主梁往往被设计成过大截面。不如放松约束,允许次梁边支座出现裂缝,这也更符合次梁在边支座处的锚固做法。因裂缝在墙体推力作用下更易发展,调为铰接时应加强主梁腹筋及次梁边支座处箍筋配置。

谢谢,总结得太好了.请教几个问题:

1.PKPM12月版本到底怎么样,好象网上许多人都说它错误较多,配筋偏大.

2.用SATWE-8计算底框时,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架柱,特别是角柱,配筋很大很大,容易超筋,如何调整

3.有剪力墙处的框架梁配筋要调整吗,是否象PK计算时考虑上部荷载全部由框架梁来承担

yangkali 2004-05-21 00:00

好!不愧是我们领导的帖子!

winghoo 2004-05-21 00:00

一、关于侧移刚度比:

1、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宜控制在1.2-2.0之间,最好控制在1.5左右(可以认为在此范围内时不会使底层成为薄弱层,其安全度不会比同样层数和高度的砖结构差)。

2、底部二层框架-抗震墙:宜控制在1.2-1.8之间(8度时不应大于1.5)。

二、关于“低矮墙”:

1、砼抗震墙的高宽比小于1.0,通常称之为“低矮墙”。

2、开竖缝墙的墙板单元的高宽比不应小于1.5,但也不宜大于2.5。

奖励==金钱=美丽=经验各25

--by aigo

说说个人看法:

对第一条,我比较过12月版本和6月版本,当12月版本的弯矩调整系数为1时,二者内力计算结果没有差别.(PKPM说6月的SAT-8传递底框荷载偶尔出错,这是推荐使用12月版本的原因)

对第三条,剪力墙应设置边框梁或暗梁,由墙体承受重力荷载.

我没有遇到第二条所说的情况.

apple 2004-05-22 00:00

可能有不少同志对底框软件SACB不太了解

《底层框架砖混结构》专用软件 SACB2003 Windows

winghoo 2004-05-22 00:00

开竖缝构造

1、竖缝两侧应设置暗柱(墙端约束),暗柱的截面范围为1.5-2.0倍的墙体厚度。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 14,暗柱宜采用封闭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00,在暗柱上下两端应适当加密。

2、带边框开竖缝低矮墙的边框梁,在竖缝对应部位将受到因竖缝作用引起的附加剪力,应在开竖缝处两侧1.5倍梁范围内加箍筋加密,其间距<=100。

3、竖缝处应放置两块预制的砼板作为隔板,隔板宽度可与砼墙的厚度相同,其厚度可采用50,并应配置6的网状钢筋,以增强隔板的刚性。

jackyli 2004-05-23 00:00

以下是引用scoobydoo在2004-5-21 13:12:03的发言:

同志,向您致敬!

yangkali 2004-05-24 00:00

不错哦,我也做了个把就是说不出来!您肯定做不少年了吧!领会透彻哦!

winghoo 2004-05-24 00:00

一、关于框架柱:

1、柱截面宜取接近正方形,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0X400。

2、边框柱:在抗震设计中不能使混凝土墙中边框柱的配筋小于一般框架柱。截面不宜小于不设混凝土墙的框架柱且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2倍。

二、开竖缝抗震墙机理:

低矮抗震墙是以受剪为主,其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开裂破坏时呈X形主裂缝。采用开竖缝方案后,低矮墙板变为一组墙板柱,受剪破坏状态变为弯剪破坏状态,其破坏形式由X形主裂缝变为子片墙的多条裂缝,且墙体的变形能力大为提高。这样开竖缝的抗震墙具有弹性刚度大,后期刚度稳定,达到最大荷载后,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

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有价值见解,奖励金钱30

--------付箫

asdfzxc 2004-05-25 00:00

开竖缝抗震墙如何建模?

winghoo 2004-05-25 00:00

个人觉得开竖缝是个概念,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开缝,也可以做成较宽的类似门洞的“缝”。如果只想做成缝,缝宽100,也可以用通高的门洞定义哦。即使直接输入成节点,我想也不会造成节点间距过小。

hyy893 2004-05-26 00:00

sat-8计算时上部砖墙自重未传到底框梁上,而sat高层计算有?究竟为何?[em09][em08][em03]

austen 2004-05-28 00:00

以下是引用hyy893在2004-5-26 15:02:10的发言:

sat-8计算时上部砖墙自重未传到底框梁上,而sat高层计算有?究竟为何?[em09][em08][em03]

一般说来TAT才有这个问题,STA也有这个问题吗?可以把数据传上来看看.

doggy 2004-05-28 00:00

以下是引用付箫在2004-5-28 0:33:13的发言:

一般说来TAT才有这个问题,STA也有这个问题吗?可以把数据传上来看看.

我想他是不是没有进行PM菜单里的“砖混结构及其他验算“的原因

一点愚见

zhaoxl1208 2004-05-28 00:00

敬礼,呵呵

winghoo 2004-05-29 00:00

我已经编辑了一个估算底框过渡层楼板厚度的EXCEL,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心情又好,估计近期将会上传。

austen 2004-05-29 00:00

以下是引用winghoo在2004-5-29 22:06:51的发言:

我已经编辑了一个估算底框过渡层楼板厚度的EXCEL,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心情又好,估计近期将会上传。

winghoo那你心情要好点哦[em01]

lyyum 2004-06-03 00:00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吗?我以前算的时候都将风荷载考虑进去的,我师傅也说要考.

lyyum 2004-06-03 00:00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吗?我以前算的时候都将风荷载考虑进去的,我师傅也说要考.

anakin 2004-06-09 10:52

灌水的太多!

yaokd-038 2004-06-10 16:49

PKPM目前的版本对混凝土抗震墙的侧移刚度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洞口的墙:Kcw=1/{[(3*Hj)/(Ec*Aw)]+[(Hj*Hj*Hj)/(12*Ec*Iw)]};二是小洞口的墙:Kcw=(1+1.2*a)/{[(3*Hj)/(Ec*Aw)]+[(Hj*Hj*Hj)/(12*Ec*Iw)]},a小于或等于0.4。

所以当洞口较大时,应在建模时将墙段作为独立墙体输入,也就是在墙体的两端均应有节点,否则刚度计算不正确。

再有用SAT-8计算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当框架柱在纵向(或横向)有剪力墙相连时,软件是将柱作为墙的一部分计算的,所以当该柱的横向(或纵向)上有框架梁时没有计算该柱的内力及配筋,特别在用砖作抗震墙时更不合理,所以建议用PK再验算校核一下。

bailongjob 2004-06-10 19:36

谢谢各位啊!让我学到了很多!!!!!!!!11

yangyang 2004-06-10 21:25

我们这里喜欢楼梯间处使用砖墙承重!请问付箫,satwe能否计算?

应注意哪些问题.

请不吝指教,谢了!

austen 2004-06-11 00:31

这种形式,若是非抗震区不会有什么问题,在有抗震要求的地方不应该使用,因为砖墙会首先破坏退出工作,这样就加重了框架的负担导致框架不安全。而且还存在变形不协调等问题。

纯粹的计算satwe当然没问题,但只有在结构方案符合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其结果才谈得上准确。比如说,计算时考虑了砖墙的刚度折减,并没有考虑由框架承担全部地震力,和实际受力状态是不相符的。

很难说服甲方修改结构方案时,最好把球扔给审查,就说审查会通不过,这种时候甲方应该能接受吧?

winghoo 2004-06-12 09:41

编制的转换层楼板厚度估算EXCEL表格已经发布,欢迎大家下载测试,欢迎批评指正!

lijie 2004-06-15 19:30

i不错,可有点不明白了,底框结构,剪力墙只承受水平力,而不承担重力!不知SAT计算时是按什么考虑的的!

kaishuibai 2004-06-21 09:51

为什么底框不考虑风荷载?

lotuschen 2004-06-24 08:17

我做的两个工程在一个外地城市,两次审图意见不一,请问如何理解.第一次认为角柱箍筋应该全长加密.第二次认为底框柱应为框支柱,应全部全长加密.

hh9827 2004-06-24 19:48

底框柱全长加密

austen 2004-06-24 23:18

下面是引用hh9827于2004-06-24 7:48 PM发表的 :

底框柱全长加密

托墙梁要按框支梁构造,但对于底框柱,规范并没有规定要按框支柱构造,没有提出须全长加密。大家来讨论一下,底框柱是否要需要加密?

xiao__kang 2004-06-25 13:38

我刚做完了一个底框,一托五,带一个阁楼,用的是tat计算的,为的是和以前老同志保持一致。但有几点我不太理解,请各位板主帮帮忙:

1、上部墙体必须落在框架梁上

2、可否布置矮剪力墙,由基础顶面至0.000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计算基础是荷载可否折减

4、sat-8计算结果和tat比较,柱子配筋差不多,梁的配筋差别加大,能给我一个解释吗?

xiao__kang 2004-06-25 13:41

用sat-8计算底框,框架梁上部有墙体时是按墙梁计算的吗?

austen 2004-06-27 19:08

winghoo 2004-06-27 23:57

付箫JJorGG,底框计算中选择楼上墙荷由梁(指剪力墙顶的梁)承担还是由剪力墙承担好呢?个人觉得由剪力墙承担好。

lwh8795 2004-06-28 08:27

底框托墙梁要按框支梁构造(抗规7.5.4条第4点),还有角柱必须全高加密(抗规6.3.10条第5点),这两点大家要注意.是强条强标,我去年年初一个工程为此被审图中心注册积分扣掉一分!!

xiao__kang 2004-06-28 08:43

谢谢付兄,我用的是tat高层版,里面有底框计算这一项,不知大家为何说tat 不能用,而用sat-8,是软件开发的有问题吗?

另外,如果是sat-8考虑了墙梁,那么,墙梁门洞处的箍筋加密程序会自动考虑吗?

我做的房子中间部分需要留一消防车通道,宽6米,上部墙体就不能完全落在框架梁上了;以前我在pkpm2004上好像看到过,当上部承重墙体不能落在框架梁上时,此托梁在主梁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350。

钢结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3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9-87)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3条,具体分配为:第1章有1条、第3章有3条、第4章有5条、第6章有2条、第7章有2条;楼面活荷载作了一些调整和增项,屋面不上人活荷载也作了一些调整;风、雪荷载由原按30年一遇重新规定为按50年一遇,同时对滁州市的风、雪荷载值也作了一点调整:10米高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为0.35KN/M2,雪压值为0.40KN/M2,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为0.2,属于第Ⅱ分区;在计算风载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来确定:原规范(GBJ9-87)将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三类(A、B、C)。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房屋的高度和密度日益增大,因此,对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粗糙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规范(GB50009-2001)特将地面粗糙度改为四类(A、B、C、D),其中A、B类的有关参数不变,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其粗糙度指数α由0.2改为0.22,梯度风高度HG仍取400m,新增添的D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有大量高层建筑的大城市市区,其粗糙度指数α为0.3,梯度风高度HG取450m;专门规定了围护结构构件的风荷载及相关计算;在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之“附表A”中,增设了“建筑墙板”一览表。强制性条文部分:第1章“总则”之强制性条文:第1.0.5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一律为50年;第3章“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之强制性条文:第3.1.2条: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 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

底框结构设计总结

底框结构注意问题 ▲ 底框结构上部砖混荷载? ●底框结构里程序自动会把上部砖混荷载传至底框,不用自己再加 ●用STAWE算底框是,砌体方面有一个选项: 1.按PM主菜单8算法; 2.有限元整体算法. 此处应该选1!!!有限元整体算法对底框不太准,只供参考(PKPM技术人员说的) ▲ sat-8计算底框时,结构体系选什么? ●引用《pkpm新天地》2004年第5期咨询台的信息: 计算砖混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已经失效。 所以在计算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无论选框架还是框剪结构都是无用的。▲ 底框建模问题: (1)建模时在底层砼抗震墙处我同时输入砼抗震墙和框架梁是否正确?有开洞的墙处我将洞口直接开到框架梁底,这样对吗? ●可以同时输入抗震墙和框架梁,框架梁作为边框梁。若是底部二层框架时,中间一层可以不用输入抗震墙。洞口可以直接开到框梁底。 (2)在PM楼层组装里面的设计参数里,总信息里结构主材应填什么?材料信息里主要墙体材料又该怎样填? ●在PM地设计参数应当填“底框”,结构主材可以填混凝土。在SATWE-8中的材料信息中应当填砌体。 (3)SATWE-8算完后,发现连梁超筋,而在墙洞上方有框梁,这是怎么回事? ●底框主梁直接可按规范要求计算,应考虑荷载直接作用在梁上,超筋就调整梁断面尺寸。(4)平法绘图时,应该将框架柱旁的墙肢与柱一起画配筋吗? ●既然柱与墙肢接在一起,那柱是构造边缘构件,应当查计算结果中抗震墙中的计算结果,按边缘构件配筋并画在一起。 ▲ 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标准

3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3.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3.1.1 结构上的荷载可分为下列三类: 1 永久荷载,例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 可变荷载,例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 3 偶然荷载,例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注:自重是指材料自身重量产生的荷载(重力)。 3.1.2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3.1.3 永久荷载标准值,对结构自重,可按结构构件的设计尺寸与材料单位体积的自重计算确定。对于自重变异较大的材料和构件(如现场制作的保温材料、混凝土薄壁构件等),自重的标准值应根据对结构的不利状态,取上限值或下限值。 注:对常用材料和构件可参考本规附录A采用。 3.1.4 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应按本规各章中的规定采用。 3.1.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标准组合设计时,对可变荷载应按组合规定采用标准值或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可变荷载组合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组合值系数。 3.1.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频遇组合设计时,应采用频遇值、准永久值作为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按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可变荷载的代表值。 可变荷载频遇值应取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频遇值系数。 可变荷载准永久值应取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3.2 荷载组合 3.2.1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3.2.2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γoS≤R (3.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汇总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汇 总 1.0.1 为了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以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 1.0.3 本规范是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原则制订的。 1.0.4 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如地基变形、混凝土收缩、焊接变形、温度变化或地震等引起的作用)。本规范仅对有关荷载作出规定。 1.0.5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 年。 1.0.6 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或荷载,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其他国家标准的规定。 2.1.1 永久荷载permanent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2.1.2 可变荷载variable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 忽略不计的荷载。 2.1.3 偶然荷载accidental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 短的荷载。 2.1.4 荷载代表值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a load 设计中用以验算极限状态所采用的荷载量值, 例如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2.1.5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 为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2.1.6 标准值characteristic value/nominal value 荷载的基本代表值,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特征值(例如均值、众值、中值或某个分位值)。 2.1.7 组合值combination value 对可变荷载,使组合后的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能与该荷载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的荷载值;或使组合后的结构具有统一规定的可靠指标的荷载值。 2.1.8 频遇值frequent value 对可变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为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频率为规定频率的荷载值。 2.1.9 准永久值quasi-permanent value 对可变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 基准期一半的荷载值。 2.1.10 荷载设计值design value of a load 荷载代表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 2.1.11 荷载效应load effect 由荷载引起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 2.1.12 荷载组合load combination 按极限状态设计时,为保证结构的可靠性而对同时出现的各种 荷载设计值的规定。 2.1.13 基本组合fundamental combination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的组 合。 2.1.14 偶然组合accidental combination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一个偶 然作用的组合。 2.1.15 标准组合characteristic/nominal combinatio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值或组 合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2.1.16 频遇组合frequent combination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对可变荷载采用频遇值或准永 久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底框结构计算书(00002)

1 建筑设计 1.1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认可de总体规划及单体初步设计方案; (2)建设单位提供de设计任务书; (3)建设单位提供de基础设计资料 (4)国家及地方现行de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及规程、规定 (5)结构、给水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燃气、通讯信息等专业队建筑专业de各项技术要求 (6)有关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2设计要求 本工程建筑耐久等级为二级..耐久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内部功能主要满足居住及商业用房功能、防火、疏散等要求..建筑外形简洁明快..体现建筑特征及建筑风格。 1.3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句容市农贸街东侧C地块住宅..地上五层..一层为框架..以上为砖混结构..建筑高度为17.9m..总建筑面积为3053.7m....一层层高为 4.2..以上层高均为 2.9m..室内外高差0.15m。二类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火灾危险性为轻危险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地震设计加速度为0.1g。

图1-1建筑正立面图 图1-2底层平面建筑图:1.4具体设计内容 (1)各层平面设计(2)楼梯剖面设计(3)楼梯放大图、节点详图 2 结构设计 2.1设计依据及要求 2.1.1设计依据 (1)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 一般规定 1. 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8 度时不应大于 2.0 ,且均不应小于 1.0 。 4)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8度时不应大于 1.5 ,且均不应小于 1.0 。 5)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 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 计算方法及要点 1. 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 )对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 1.2?1.5范 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 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

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得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底部框架柱得地震剪力与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 a、框架柱承担得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得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砖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b、框架柱得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得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得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与框架得侧向刚度得比例分配确定。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得计算简图。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得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得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得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4、如底框中抗震墙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普通砖抗震墙,符合《抗规》第7、 5、6条得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层框架柱得轴向力与剪力,应计入砖抗震墙引起得附加轴向力与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第 1 章总则 第 1.0.1 条为了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以符合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第 1.0.3 条本规范是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原则制订的。 第 1.0.4 条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如地基变形、混凝土收缩、焊接变形、温度变化或地震等引起的作用)。本规范仅对荷载作出规定。 第 1.0.5 条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 年. 第 1.0.6 条建设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或荷载, 除按本规范执行外, 尚应符合现行的其他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 2 章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1 术语 第 2.1.1 条永久荷载permanent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 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第 2.1.2 条可变荷载vaiable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 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在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

第 2.1.3 条偶然荷载accidental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 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第 2.1.4 条荷载代表值reprsentative values of a load 设计中用以验算极限状态所采用的荷载量值,例如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第 2.1.5 条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 为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而选用的时间参 数. 第 2.1.6 条标准值characteristic value/nominal value 荷载的基本代表值,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特征值(例如均值.众 值. 中值或某个分位值). 第 2.1.7 条组合值combination value 对可变荷载, 使组合后的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 能与该荷载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的荷载值; 或使组合后的结构具有统一规定的可靠指标的荷载值. 第 2.1.8 条频遇值frequent value 对可变荷载, 在设计基准期内, 其超越的总时间为这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频率为规定频率的荷载值. 第 2.1.9 条准永久值quasi-permanet value 对可变荷载, 在设计基准期内, 其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基准期一半的荷载值. 第 2.1.10 条荷载设计值design value of a load 荷载代表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 第 2.1.11 条荷载效应load effect 由荷载引起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 例如内力, 变形和裂缝等. 第 2.1.12 条荷载组合load combination 按极限状态设计时, 为保证结构的可靠性而对同时出现的各种荷载设计值的规定. 第 2.1.13 条基本组合fundamental combination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 永久作用和 可变作用的组合. 第 2.1.14 条偶然组合accidental combination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作用,可变 作用和一个偶然作用的组合.

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变化条文总结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从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文列出影响结构设计的主要修改内容,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强制性条文的变化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共有强制性条文13条,分别为1.0.5、3.1.2、3.2.3、3.2.5、4.1.1、4.1.2、4.3.1、4.5.1、4.5.2、6.1.1、6.1.2、7.1.1、7.1.2条。 修订后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版共有强制性条文13条,分别为3.1.2、3.1.3、3.2.3、3.2.4、5.1.1、5.1.2、5.3.1、5.5.1、5.5.2、7.1.1、7.1.2、8.1.1、8.1.2条,即强制性条文数未增加,内容的主要变化有: 1、原1.0.5条调整为3.1.3条(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时应采用50年设计基准期)。 2、原3.1.2条文字略有调整,主要内容维持不变。 3、原3.2.3条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由单项改为多项叠加(j=1~m);增加参与组合的各项可变荷载应乘以考虑设计适用年限的调整系数的 规定。 4、原3.2.5条调整为3.2.4条,文字略有调整,主要内容维持不变。

5、原4.1.1条调整为5.1.1条(增加了第4章永久荷载,以下各章顺延),主要修改包括:①教室活荷载由2.0KN/m2提高到2.5KN/m2(由第1项(2)款改为第2项);②第5项(2)款增加了运动场活荷载(4.0KN/m2);停车库明确为9人以下客车的停车库(不包括消防车及其他大型车辆停车库),增加了板跨为3m×3m的双向板楼盖活荷载,附注第4条明确当双向板跨介于3m×3m与6m×6m之间时按跨度线性插值确定【规范用词为“板跨不小于3m×3m”,似应为不大于,否则与附注第4条有矛盾】,消防车通道活荷载频遇值系数由0.7改为0.5,准永久值系数由0.6改为0;③厨房的分类用词由“一般的”改为“其他”;④第1项中的民用建筑卫生间活荷载由2.0KN/m2提高到 2,5KN/m2;⑤教学楼的走廊、门厅活荷载由2.5KN/m2提高到3.5KN/m2; ⑥楼梯活荷载单独列出为第12项,除多层住宅仍取2.0KN/m2外,其他均取3.5KN/m2;⑦阳台的分类用词由“一般情况”改为“其他”;⑧附注第6条非固定隔墙自重不小于每延米墙重的1/3,规范用词由“可”改为“应”。【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中百货食品超市活荷载5.0KN/m2未列入规范正式版】 6、原4.1.2条调整为5.1.2条,文字略有调整,主要内容维持不变。 7、原4.3.1条调整为5.3.1条,文字略有调整,增加屋顶运动场地活荷载3.0KN/m2。 8、原4.5.1条调整为5.5.1条,文字略有调整,雨篷明确为悬挑雨篷。 9、原4.5.2条调整为5.5.2条,原栏杆“顶部水平荷载”改为“活荷载”,住宅、宿舍、办公楼、旅馆、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的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取值由由0.5KN/m2提高到1.0KN/m2;学校、食堂、剧场、电影院、车站、礼堂、展览馆或体育场的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取值不变,增加“竖向荷载应取1.2KN/m2,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应分别考虑”。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GB 50009-20123 荷载分类和荷载组合3.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3.1.1 建筑结构的荷载可分为下列三类: 1 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 可变荷载,包括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温度作用等。 3 偶然荷载,包括爆炸力、撞击力等。3.1.2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按下列规定对不同荷载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1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2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3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3.1.3 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时应采用50年设计基准期。3.1. 4 荷载的标准值,应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采用。3.1.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标准组合设 计时,对可变荷载应按规定的荷载组合采用荷载的组合值或标准值作为其荷载代表值。可变荷载的组合值,应为可变荷载的标准值乘以荷载组合值系数。3.1.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频遇组合设计时,应采用可变荷载的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其荷载代表值;按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应采用可变荷载

的准永久值作为其荷载代表值。可变荷载的频遇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频遇值系数。可变荷载准永久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准永久值系数。3.2 荷载组合3.2.1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3.2.2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R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3.2.3 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从下列荷载组合值中取用最不利的效应设计值确定: 1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式中:γGj——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2.4条采用;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γQ1为主导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2.4条采用; SGjk——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jk计算的荷

底框结构的计算

底框结构的计算 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 1. 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 2. 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 3. 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 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 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 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 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 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 一、操作流程 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 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l 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 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

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结构的过程

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1.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2.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3.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 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一、操作流程 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 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l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是一个重要系数,在底框部分空间分析中还要用到。 2.底层框架结构空间分SATWE的析 SATWE软件的操作步骤,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SATWE说明书,其中有三个控制参数应特别注意,第一个是“总信息”中的“结构材料信息”,在进行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时应将其设定为“砌体结构”;第二个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部框架层数”,若为零则程序隐含认为该结构不是底框结构;第三个参数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这是一个控制开关,可选择“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或“有限元整体算法”,若选择“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则程序仅对底框部分进行空间分析,在生成SATWE数据文件时,程序只形成底框部分(一层或两层)的几何信息和荷载信息,自动虑掉上部砖房部分信息;在结构分析时,自动读取PMCAD主菜单8为SATWE形成的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上部砖房传递给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倾覆弯矩、竖向荷载,以及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信息。

详细的砖混结构(含底框)设计步骤

(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 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 1. 底框部分: (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 (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 (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 (5) (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 (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 (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2. 砖混部分: (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 (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 (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 (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 (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 (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 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 1. 底框部分: (1)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 (2)上部承受墙荷载的墙梁宽度不小于300; (3)过渡层如果开洞大于800,需要设边梁; (4)抗震墙厚度不小于净高的1/20,且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其高宽比不宜小于2; (5)注意:梁和柱的偏心,应根据建筑要求与砌体外墙平齐,且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6)注意:剪力墙材料为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 (7)材料等级:整个工程钢筋等级应统一为II级或III级,楼板、梁为C30混凝土,柱为C30混凝土,剪力墙为C30混凝土; (8)在SATWE中进入底框模型后选取荷载时,选取上部砖混荷载的标准组合来计算配筋,这样可以不用单独建立砖混的计算模型 (9)在模型中,应输入底层的砖墙?,并计算出二层砖混结构与底框结构的抗侧刚度之比,为保证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好在1.3-1.8之间(1.5左右),以此确定剪力墙的是否开洞和增减长度;

底框结构过程分析

底框结构过程分析 一 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宜对称,尽量避免L形等凸凹墙体,避免困难时,应满足t/d小于等于0.3否则应设防震缝。使底层纵横向刚心尽可能与整栋房屋的质心重合。 2、 7度设防时,允许7层且高度小于21m,对教学楼等横墙少的6层19m,对砖抗震墙为5层16m。 3、 上面砖墙应按轴线上下对齐或基本对齐(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砼抗震墙上, 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次梁的重力和弯矩应作为主梁的集中力和集中扭矩,并应传递到主梁两端的竖向支承构件,形成附加的地震作用效应;北京市的结构设计技术细则中要求:“允许有1/3道墙体可以不与下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同时,不对齐的墙不能连续超过两道。有些地方规定墙总长度是75%~80%要对齐等等)。落在托梁或抗震墙上,纵横墙应竖向连续。 4、 底层应布置纵、横向尽量连成一体的抗震墙,横墙间距应小于18m。抗震墙布置原则:均匀、分散、对 称、周边。其他的一些细节诸如:最好在上部砖墙下布墙、宜布在楼梯间周围等。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层,可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当采用砖时应先砌墙后浇梁柱(要防止底层商铺随意打墙)。纵横向抗震墙宜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布置在外围或靠近外墙处,并应尽量避免出现一字形墙体。为防止角柱的破坏最好在转角处布置混凝土抗震墙,如不能布置则应在该处嵌砌砖围护墙,而且该墙不宜开设门窗洞口;抗震墙基础应应与框架柱基础联合考虑成一体。 5、二层楼盖应现浇且不小于120厚,当150厚时,应配双层筋,以承担部分水平剪力 6、梁高跨比应在1/4-1/8之间,梁宽应300以上,b/h>0.3,柱宜采用方形截面对称配筋。二 底框计算方法 1、 满载法:把梁作为单独的受弯构件,上部墙等全荷均作用梁上(结果偏大)。只有胆小的人采用。 2、 三板两墙法:即只算三层楼板两层墙体的重量,其余层不算(柱和基础算)虽未出过问题,但缺乏科学依据 3、 弹性地基梁法:把墙体视为半无限弹性体,将托梁视为倒过来的弹性地基梁,按三角形竖向荷载计算托梁。 4、 墙梁组合规范算法:考虑墙梁大拱效应规范算法,按墙梁组合计算,虽经济合理,但条件太多见如下各条: (1)梁宽不小于300,净跨不小于梁高的4倍,梁高在1/6-1/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一2001局部修订条文及条文说明 3.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3.2 荷载组合 3.2.3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S 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 i Qik Ci Qi k Q Q Gk G S S S S 2 11ψγγγ (3.2.3-1) 式中 γ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第 3.2.5 条采用; γQ i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 γQ1 为可变荷载 Q 1 的分项系数,应按第 3.2.5 条采用; S Gk ——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 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 i 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 k 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 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 i ——可变荷载Q i 的组合值系数,应分别按各章的规定采用; n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 i Qik Ci Qi Gk G S S S 1 ψγγ (3.2.3-2) 注:1 基本组合中的设计值仅适用于荷载与荷载效应为线性的情况。 2 当对S Q1k 无法明显判断时,逐次以各可变荷载效应为S Q1k ,选其中最不利的荷载效应组合。 3 (取消此注)。 3.2.5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的组合,应取1.0。 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解读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纲要 1.【荷载规范纲要】 2.【荷载规范重点问题】 (1)荷载是如何分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荷载具有时间随机性和空间随机性,这两类随机性怎么理解?怎么处理这两类随机性? (3)荷载是一个什么值?荷载的取值应该怎么取?荷载各类取值是什么意思? (4)荷载为什么要组合?荷载各类组合的适用情况?

3.【荷载分类的依据】 (1)结构上的荷载并不是一个确定值,具有两大随机性:时间随机,空间随机。另外一些荷载还存在动力效应。 【注】时间随机性是指荷载随着时间变化,例如雪荷载,楼面行人荷载,风荷载等等。 空间随机性是指荷载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例如车辆荷载在平面内就不是均匀分布(平面随机),又比如风荷载随高度变化。 (2)荷载分类按照时间随机性划分,平面分布的随机性一般利用等效原则处理,高度分布的随机性一般引入一个与高度有关的系数(例如风荷载的高度系数)。动力效应用动力系数来衡量。 【注】按照时间随机性可将荷载划分为三类:永久(无时间随机性),可变(有时间随机性),偶然(作用时间极短) 4.【荷载的随机性】 (1)时间随机性 时间随机性是指荷载随着时间变化,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函数。根据时间随机性(即荷载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把荷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永久荷载,即荷载随着时间不发生改变。第二类是活荷载(包括楼面屋面活荷,风荷载,雪荷载等),即荷载随着时间改变。第三类是偶然荷载(爆炸荷载等),即作用时间很短的荷载。 (2)空间随机性

空间随机性是指荷载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由于荷载按空间分布可简单分为两类:平面荷载(如屋面活荷载)和空间荷载。因此空间随机性也应该分为两类:平面随机和空间随机。 典型的平面随机的荷载是屋面荷载,屋面上的荷载在屋面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典型的空间随机的荷载是风荷载,风荷载沿高度变化。平面不均匀的荷载一般通过等效原则将其等效为均匀分布的荷载(这种思想很重要),空间不均匀的则引入一个与高度(或层数)有关的系数来描述这种不均匀,例如风荷载计算时的高度系数。 5.【活荷载单项取值】 活荷载由于具有时间随机性,因此活荷载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函数,而不是一个确实值。 并且活荷载也不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而是一个以时间为统计变量的统计量。描述统计量的大小我们一般选用统计特征值来描述(例如均值,众值,分位点值)。活荷载一般采用某分位点值来描述其大小,我们把该分位点值称为标准值。标准值是描述活荷载大小的诸多数值(如组合值,频遇值,准永久值)的基准值。也就是说组合值,频遇值,准永久值均是由标准值为基数乘以一个系数得到的。 活荷载不是一个定值,我们把上述这些描述活荷载大小的值(标准,组合,频遇,准永久)统称为荷载代表值。 6.【荷载组合值】 活荷载是一个统计变量而不是一个定值,因此它的值使用其统计分布的分位点值来得到的。其分位点值即为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准永久值是为了适用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作者:————————————————————————————————日期: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 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 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围内选用。?? 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 范围内选用。??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