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哲学在中国

科学哲学在中国

科学哲学在中国
科学哲学在中国

收稿日期:2002-08-25

作者简介:胡新和(1955- 

),男,浙江东阳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科教学部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科学哲学和物理哲学研究。

2002年10月第23卷第5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 A L C O LLEGE

Oct 1,2002

Vol 123 NO 15

编者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仅表现于它巨大的物质功能和应用价值方面,而且表现于它内在深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试图揭示科学技术之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20世纪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在新的世纪里它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一幅历史画卷呢?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今天,展望科技哲学在未来的走向,无疑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我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组织了“21世纪的科技哲学”专题论坛,愿学者们的讨论能在关注科技哲学问题的人们中激起一些思索……

科学哲学在中国

———历史、现状与未来

胡 新 和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 要: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经历了奠定基础、限定性生长和膨胀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1978年至今,中国科学哲学过快过热的膨胀发展,揭示出真正的科学哲学研究起码应具备分析和

论证的精神和能力,及注重于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意识。这正是大部分中国科学哲学从业者之欠缺所在,也成为研究难以深入的瓶颈。因在其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科学哲学的前景不为人们所看好。事实上,一门学科兴旺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研究问题,形成并致力于解决自己所独有的问题。科学哲学不仅对传统的科学观方面的问题少有比较一致的解决,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也为它酝酿着新的生机。在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中,中国的科学哲学应加强基础训练,瞩目科技进展,侧重问题研究,加速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科学哲学;中国;本土化;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2)05-0001-08

应即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

华学术大典?哲学卷》的编委会之邀,范岱年老师与我于2001年为之撰写了“中国科学哲学”条目;

2002年暑期结束的这个学期里,为使得

给理工科硕士生们开设的选修课《科学哲学导论》更有现实感,我的最后一讲以《科学哲学在中国》为题,介绍了直到2001年8月于内蒙海

拉尔召开的“第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为止的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

———循此,引申出下述思考:“科学哲学在中国”这个话题,其内涵似乎应不止限于历史层面,不止于回顾中国科学哲学既往的传承演变,而更应着重于对于国内科学哲学现有状况和问题的分析,并进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科学哲学研究似乎趋缓渐冷之际,这种意义上的思考和分析就尤有必要,这个方向上的延伸也尤应进行。尽管这一任务非个人能力之所能及,但毕竟积近几年来对此的相关思考,或许可为此话题的引出和拓展描出一个大致轮廓。近受《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之约,特将有关思考披露于此。难免挂一漏万,仍希望其不失为引玉之砖。

这就是本文出笼的初衷。

一、历 史

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其中波澜起伏,情节曲折。篇幅所限,将其裁为三截,每一截中只突出一个事件或主题。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初到1949年建国以前,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奠基阶段。严格说来,这也正是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的第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被称为“公认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萌芽和兴盛时期。因此似乎从时间上讲,中国科学哲学的发端比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并无太大差距。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洪谦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就或是师从逻辑实证主义的领袖人物石里克,直接参与了维也纳学派的活动,并把其主要思想介绍到了中国哲学界,或是以其二度成书、皇皇巨制的《知识论》,至少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分析哲学的鼻祖罗素的实证论思想。

然而事实上,西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理论的哲学反思。它以科学发展的成熟为前提,也

有着从培根、笛卡儿,经休谟、康德,直到休厄尔、孔德的理论积淀,更遑论渗透其间的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传统了。而在中国,科学知识与科学哲学的引进几乎是同步的。这就注定了中国科学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先天不足的。正是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这一时期“恶补”式的大量翻译,先后出版了罗素、怀特海、汤姆孙、皮尔逊、彭加勒、卡尔纳普、普朗克、爱因斯坦、爱丁顿、秦斯、赫胥黎、丁格尔、石原纯、果林斯坦等一批哲学家或科学家论述科学哲学和科学概论的著作,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在这一期间都出过多种译本;①也正是因为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它在自身的发展中首先要冲破传统文化设置的障碍,要为科学正名。因此,早期中国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争论没有在学科内部展开,而是表现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较量。其典型事件即为“科玄论战”。

1923年初,以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北京大学教授张君劢为主,展开了有关“科学与人生观”(或“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参加者中,既有梁启超、胡适、张东荪、瞿菊农、范寿康等哲学家,也有丁文江、任鸿隽、王星拱、唐钺、陆志伟等科学家,还有陈独秀、瞿秋白、吴稚晖等政治活动家,所持的哲学观点也是从柏格森、马赫、康德哲学、实用主义,直到马克思主义,各不相同。这场论战中虽然参加者各执一端,没有定论,但对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玄学(哲学或人生观),进而探讨二者之间及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阐释并提倡科学精神,推进科学哲学的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间对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内涵认识所达到的高度,讨论中所展现的百家争鸣、活跃自由的气氛,在我国现代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开了科学哲学界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之先河。[1]

2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①详见《百年中华学术大典?哲学卷》中“科学哲学”条(范岱年、胡新和编写),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二个阶段为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基本上是在自然辩证法传统的限定下生长。[2]这种自然辩证法传统的限定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限定,要求相关的研究以对《自然辩证法》的注释和阐发为核心,以对所谓“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为主线,其结果常常是不分清红皂白,把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及相应的科学家都一股脑儿地作为批判目标。从内容上说,这种限定也使得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辩证法所导向的具体科学门类中的哲学问题,如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和因果性,生物学中的还原论和目的论等问题,而忽略了以一般科学理论为对象层面上的相关研究,如科学的分界、确证、结构、说明、评价、进化、发现和实在论等基本问题。可以说,这种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双重限定,尤其是当时的政治气氛,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于禁锢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这些年里的中国科学哲学,处于相对封闭和停滞的状态。

事实上,一个客观的比较告诉我们,即使去除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色彩,为我国学界所特有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也是一种与科学哲学既有联系、又迥然相异的研究风格和进路。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上,我曾经把科学哲学与自然辩证法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分析为:

———点与面的区别。在学科分类上,前者是一个以科学理论(当今的发展或许要加上实践)为对象的哲学学科,是一个学科点,而后者则是一个以科学为对象的人文研究学科群,是一个“大口袋”;前者是一个以若干科学哲学问题为单位的问题域,后者则是以包括前者在内的众多学科为单位的学科群。

———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在研究方法上,前者主要成长于分析哲学传统中,以对关于科学理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分析澄清为己任,后者则来源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倾向于对具体科学成果的辩证综合———以构建一种统一的自然观。

———学术研究与教学功能。在社会功能或分工上,前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领域,承担有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任务,后者则更有一层意识形态的色彩,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公共理论课,因而也有着相应的众多从业者。

———学术理论与社会现实。在关注的焦点上,前者主要集中于,或者说其主干是一系列理论层面的问题,尽管不排斥对于如因科技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的研究,而后者则由于本身的广泛旨趣和“大口袋”式的结构,更多地关注于当今高科技的实践层面,如科技政策、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知识管理、发展战略等。

———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前者可以与国际接轨,国际上有着对应的系科、中心、学术团体、期刊和会议等,可以展开交流,而后者更体现为一种具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恨不得自己的学术研究能更直接地介入现实,干预社会,体现为一种身居陋室,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报国的士大夫情结。

———成熟学科与学科母体。在发展趋势上,前者为一国际公认的成熟学科,而后者则仍在不断地分化独立出新的学科,表现出某种学科孕育和孵化功能,在中国的科学相关人文学科群的生发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作用。

显然,上述对二者关系的描述一是并不只限于第二阶段,也涵盖了迄今为止的时段,二是立足于“分”,找出其相异处,而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相交重迭,相互促进,彼此融通,也可列出种种条条,而且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相互融通交汇,才造就了新时期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契机和辉煌。

第三个阶段自1978年至今,是中国科学哲学的成长发展的新时期。建基于这一阶段初期再一次“恶补式”的大量的学术翻译和以后逐步展开的国际交流,中国科学哲学界很快就完成了国际上历经了几十年的时代跨越,直接进入了后实证主义时期,关于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费耶阿本德及其后的诸多科学哲

3

第5期 胡新和:科学哲学在中国

学名家和学派的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势头之猛令人咋舌。人们大多也发现自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头头是道地谈论证实证伪、科学革命、研究纲领、无政府主义方法论等,兴旺的景象和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子投身这一领域。由于在此期间人们的翻译介绍浓缩了国际科学哲学几十年的发展精华,更由于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为科技哲学提供的思考话题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因此这一领域一度是热闹非凡,群贤毕至,成果斐然,国内外动静巨大,被公认为是“哲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短短20余年间,若干专业期刊的创刊,一批译介著作和教材的出版,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举办,众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设立,用托马斯?库恩的术语,可以说在中国,科学哲学这一学科的范式和共同体已基本确立。

然而过快过热的膨胀发展,必然会有随之而来的萧条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冷静思考,更能发现除却外部条件后的一些隐藏着的问题。或许从一开始,至少其中那些敏锐的学者们就已意识到,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研究,起码应具备两点要素,这就是分析和论证的精神和能力,和注重于科学哲学基本问题(而不是人物)研究的意识。前者关涉研究者的基本训练和素质,后者则是一种独立研究的开端。有分析论证能力,才能做真正的科学哲学;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不满足于跟风式的介绍,做出自己独立的研究成果。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中国科学哲学从业者之差距所在。它反映于这20多年来中国科学哲学的潮起潮落之中,也成为我们的研究难以深入的瓶颈。

事实上,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至少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科学哲学的基本工具的数理逻辑是必修课。然而可惜,这一优良传统并未保持下来。由社科院哲学所和英国皇家哲学所从1988年开始联合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英暑期哲学学院”也从创办伊始,就强调以培养学员的分析论证能力为核心,要求学员无论在课堂问答和论文写作中,都要能避免大而无当、空泛不实的选题,选取一个具体的、甚至很小的点切入,组织展开详尽的、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或反驳,大部分学员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在把握分析哲学的精髓方面获益匪浅。而实际上再回溯到这一阶段的早期,中国科学哲学事业的组织者们就已经在倡导一种问题意识了。自1980年开始的基本上两年一度的“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前两届分别讨论了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哲学之后,从1983年北京香山第三届会议起,都是以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议题。第三届会议讨论科学发现问题;1985年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第四届会议讨论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1987年成都第五届会议议题包括科学划界问题,理论结构问题,说明问题等;第六届会议原定于1989年于江苏无锡举行,因当年风波所及,直到1993年才在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举行,因当时现实状况所限,未设主题,目标定在检阅这些年中的研究成果,恢复学术交流,重组研究队伍;1995年山西大学第七届会议主题为科学实在论,科学中的价值问题,反对伪科学等;1997年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第八届会议主题有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前沿的哲学伦理学问题等;1999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第九届会议的宗旨为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总结本世纪科学哲学、尤其是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展望新世纪中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2001年内蒙海拉尔第十届会议主题为科学说明问题,科学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科技前沿的伦理学问题。而由我国科学哲学界首次举办的大型科学哲学国际交流,1992年在北京丽都饭店举行的,也是以“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主题的。

可以说,意识尽管明确,差距依然明显,这就是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也是目前存在着的若干问题的原因所在。

4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

二、现 状

科学哲学在中国目前似乎被许多人看作正处于颓势,有一系列不那么积极———如果不是否定性的话———的看法。依我之见,这些看法多多少少是与上述差距分不开的。简洁起见,仅列举三种。

其一,热衷于后现代主义研究,甚至于此种主义与科学哲学的嫁接。在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中,此风尤盛。科学哲学研究当然应关注新的发展动向,追踪前沿问题。但在这种追踪中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有所分析鉴别,新的动向并非就是前沿;二是追踪时要有自己的立场,保持自身逻辑的一致,不致自我否定;三是追踪不是跟风,不应满足于瞩目潮流人物的热闹,而要看他是否对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拓展或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简言之,追踪时要不失科学哲学所必需的批判眼光。

依此,我们在谈论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中谈论后现代主义时就要警醒,避免一种立场上的自我否定。作为一种批判性思潮,后现代主义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以往的理论,和这些理论藉以产生的思维方式,探讨其中的局限性。但我们必须对“post-m odernism”一词作一定的分析界定。所谓的“后”是指一种时间概念,还是一种否定性,抑或是一种超越?所要“后”的对象如果是现代性,那么这种现代性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不止于一种现代性,而是一切的理论形态或建构,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我看来,眼下在“后现代主义”旗号下热销的各种学说其实是鱼龙混杂,莫衷一是,彼此冲突者比比皆是。为区别起见,我愿意把其中那些比较温和的,不满于某一种或某几种“现代性”特征的学说,而意在以具有新的特征、新的方法的学说取而代之者称之为“后现代的”,如不满于“现代性的”还原论科学,而欲代之以整体论的“后现代”科学,不满于“现代性的”累积主义科学观,而欲代之以范式整体转换的科学革命观等等,而把那种极端的,即以消解和解构任何“宏大叙事”为旨趣的思潮,称之为“后现代(且)主义的”。无疑,后者是与科学、科学哲学乃至所有旨在系统化、理论化说明的理论建构相对立的。在这定义下,说什么“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或科学哲学研究,实际上是self-de2 feating,即自我反驳,自我否定,自掘坟墓的,除非你给科学和科学哲学以新的定义。在“后现代主义”的名下,可以有思潮,但不会有理论,可以有文化,但不会有哲学。因此,在当今的科学哲学界,似仍有提倡“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的必要。①

后现代主义的热销,与我们在研究中关注人物,而忽略问题的传统有关。至少在部分学者的头脑中有一种简单的改朝换代的潜意识,似乎波普尔一出,逻辑经验主义就被打倒,而库恩之后,波普尔也不必再提,及至罗蒂问世,科学哲学就没有了。因此在研究中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目标总是下一个,一旦不再是江山代有名家出,就认为科学哲学风光不再,大势已去,而忽略了人物辈出后的问题积淀,忽略了正如Edwin Hung所说,每一位名家或学派只是对这些基本问题提供了不同视野,或是提出了新的问题;[3]忽略了“一个哲学问题的发现可能是最终的,它是一劳永逸的。但是一个哲学问题的解决却决不是最终的。”[4](P.287)

其二,可名之为“科学哲学沉寂论”。有些学者基于对国外研究状况的跟踪和考察,屡屡提出即使在国际上,科学哲学也正处于相对沉寂的时期。美国那些久享盛名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和系科,其人员与其鼎盛时期已不可比拟,其研究旨趣也与传统迥然有异。因此大势所趋,中国的科学哲学也应改弦易张,少搞些

5

第5期 胡新和:科学哲学在中国

①参见胡新和《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是否可能?》,收于《第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内蒙古海拉尔,2001年)。

理论研究,多做些实践性、政策性的课题。

应当说,这种看法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确,笔者去年5月应邀出席在明尼阿波利斯举行的美国哲学学会(APA)中部年会,三天的会议共大大小小几十个panel中,竟没有一个是关于科学哲学专题的,而技术哲学的会议却有。这不能不说明,科学哲学眼下至少不那么热门,正处于低潮。但这种合理性也仅仅是“一定的”,抑或是表面的。首先,APA年会的议题毕竟有偶然性,年初的东部年会似乎就不乏科学哲学主题,而今年维也纳波普尔百年纪念国际会议上科学哲学话题也占了很大比例。去年的中部年会上尽管没有科学哲学的直接议题,但从与会的论文中还是可以发现,那种逻辑经验主义所倡导的分析的方法和精神,已渗透在整个会议的各个会场中;而屡屡被提及的波普尔和库恩的名字也昭示着我们,科学哲学已成为大家彼此的话语背景。由此反观自身,这种“渗透”和“背景”恰恰是我们的欠缺,正是我们亟待进补的。切不可在唯别人马首是瞻时“东施效颦”,仅学了个皮毛,尚且食不果腹,就也嚷嚷着要减肥,那是有碍正常发育的。最后,任何事情总有个潮起潮落,冷清中才酝酿着突破。如果总是像股市上那样热闹时跟进,寂寞时退出,朝三暮四,那就很难做出自己的事业和贡献,很难有自己的成就。还是那句话,只要问题在,总是有的做,但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总等着别人去突破。

其三,是“技术哲学替代论”。早在1999年10月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上,就有人引述费耶阿本德一篇文章的题目“科学哲学:一个有着伟大过去的学科”,以试图说明科学哲学风光不再,已趋向于一门夕阳学科,并戏谑地以会议召开正值重阳节为某种隐喻;进而倡导作为一种研究纲领的技术哲学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上述表述后半句中的立意不是这里所关心的,而前半句在逻辑上则似乎有些问题。关于“伟大过去”的描述无疑是正确的,但“风光不再”的推论显然既非这一描述的逻辑蕴涵,与其也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一个有着伟大过去的学科,未必不能有自己辉煌的未来。更遑论一门其对象的发展依然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科学哲学发展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逻辑经验主义,标志着这门独立学科的建立,而对于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逻辑经验主义阶段的批判和超越,恰恰是这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仅仅以是否具有一致的观点或是表层的喧闹来评判一门学科的兴衰无疑是肤浅的。如果说一般哲学至今已历数千年而依然“理论之树常青”,作为科学哲学对象的科学理论至今也已历数百年而依然生机勃勃,那么我们就大可不必为这门问世才几十年的年轻学科的未来去“杞人忧天”。

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哲学热潮,是由于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影响所致;而其80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学哲学的热潮,则是拜改革开放的东风所赐。一门学科不可能总在风口浪尖上过日子,其兴旺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研究问题,形成并致力于解决自己所独有的问题。反观当今的科学哲学,不仅对传统的科学观方面的问题少有比较一致的解决,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信息技术等最新发展而来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在这么一个科学昌明,科学及其应用所引发的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哲学家使命未竟,相应的哲人之思怎么可能停止,相应的学科怎么会不酝酿着新的生机呢?

三、未 来

循此,我们展望未来。

从上述现状分析,我们或许已经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哲学先天地缺乏细致的分析论证的基因,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研究和教学中去更努力地补足、训练和打造这种传统;坚持一种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的方针,就是这种努力的重要一环。而在这种问题研究中,至少有三个方向值得提倡。

6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

其一,跟踪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自然科学在其内在的批判品格的驱动、外在的技术支撑的改善、潜在的市场开发的需求的合力下,总是在不断加速进展。随此而来的哲学思辨,始终是科学哲学不竭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触角愈是深入,深入到那些宇宙构造、生命本质、人类意识等终极问题,科学与哲学的界限也就愈是难以分明。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量子引力和弦理论,人工智能中在符号主义、行为主义和联结主义等不同进路面前的选择困惑,认知科学中对于人类思维机制的探寻,都迫切需要哲学(或哲学家)的参与,如果哲学家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的话。[5]

其二,在一般科学哲学,或科学观的层面上,科学哲学问题也并不会随波普尔和库恩的离去,或是罗蒂“后哲学文化”的宣言而消逝。查尔默斯在其1999年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列举了豪森和厄尔巴赫的贝耶斯进路所试图提供的一种普遍的科学推理,哈金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新实验主义对于理论和观察实验关系的新阐释,卡特莱特和赫茜对物理定律本质的新见解,以及在实在论问题上的猜想实在论等作为这方面的代表。[6](P.261-358)而在国内,如我们所知,最近的进展除了许多学者所钟情的实在论研究外,张华夏和张志林在科学说明问题上的分析研究可为一例。①

其三,本土化研究和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人反对在科学哲学中用本土化研究的提法,理由是在近代科学的意义上并没有中国的科学,何以会有中国本土化的科学哲学。但窃以为即或是以同一种近代科学为对象,也完全可以有中国式的科学哲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学哲学。只是这种“本土化”、“中国式”或“中国

特色”的研究旨在利用本土思想资源以两相观照,补偏救弊,互补互进,如对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传统的对比分析。当然这里对于“天人合一”必须细致分析,切忌丢失了科学哲学的本质精神。

这种本土化研究更长远的意义,在于促进分析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与融通,进而改良我们的文化基因。早在80多年前,胡适就提出过一个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纲领:“输入学理,研究问题,整理国故,再造文明。”[7](P.551-558)在这一层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都是被“输入”的“学理”,而学科的基本问题和本土化问题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整理国故”一方面为本土化研究整合了本土思想资源,为基本问题研究提供了独特视野,另一方面也由于在新的“学理”视野和“问题”取向下被“整理”而促成了自身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可在“再造”的“文明”中成为具有新质的有机构成。由此,科学哲学可以为新的中华文明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科学哲学在中国,仍然在爬坡上升;中国科学哲学家面前,任重而道远。Edwin Hung在1997年版《科学的本质:问题和视野》这本科学哲学著作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论及展现在科学哲学家面前,召唤着他们去探幽入微的广大远景:“‘这个世界在制造时仅仅用了六天,但看来却要我们用六千年的时间来理解它’,托马斯?布朗爵士(1605-1682)在估量科学的漫长任务时曾如是说。我很想知道在论及科学哲学时,他会说些什么。”[3](P.482)

这个问题也将启迪着中国科学哲学工作者的思索。

7

第5期 胡新和:科学哲学在中国

①参见张华夏,张志林《关于科学说明的十个问题》,收于《第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内蒙古海拉尔:2001年)。

8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

参考文献

[1]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Edwin Hung,The Nature of Science: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Belm ont,CA:W adsw orth publishing C om pany,1997.

[4]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曹天予.西方科学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5-7.

[6]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胡适1新思潮的意义[A].胡适文集:第1卷[C]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Philosophy

in China-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

HU X in-he

(Research Center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Philos ophy,Shaanxi N ormal University,T aiyuan,Shaanxi030006,China)

Abstract:Science philos ophy in the past100-year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3main stages,i.e.the beginning,the limited growing,and the rapid developing stages.The over rapid and en2 thusiastic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hilos ophy in China since1978reveals that genuine science philos ophy re2 search requires,first of all,of the spirit and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reas oning as well as a sense of em2 phasis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science philos ophy inquiry.This,however,is just what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lack,thus becoming an obstacle to deep investigation.The prospect of science philos ophy is not viewed optimistically due to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As a matter of fact,the healthy growth of a field of study really needs a sure-footed attitude and dev otion in the s olution of one’s own problems.Science philos ophy seldom offers a hom ogeneous answer to the problems about the traditional views of science.Its growth is stimul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sciplines and technology.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ience philos ophy should focus on basic training,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olving problems,and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K ey w ords:science philos ophy;China;localization;sense of the problems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 C、科南特 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大全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大全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大全 【1】: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 【2】: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莎士比亚《麦克白》 【3】: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莎士比亚 【4】:“要和一个男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爱他;要和一个女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爱她,却别想要了解她!”------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5】: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字代表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字还是一样芳香。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 【6】: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没有比

较,就显不出长处;没有欣赏的人,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聒噪里歌唱,人家绝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 --莎士比亚 【7】: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8】:适当的悲衰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9】: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莎士比亚《无事烦恼》 【10】: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莎士比亚 【11】: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 --莎士比亚 【12】:你说你爱烟雨微茫,雨来时你却雨遮霓裳;你说你爱春光灿烂,阳光普照时你却孑然惆怅;你说你爱微风轻柔,风拂发梢时你却紧闭门窗。这便是为何你说你也深深爱我,我却烟波成霜。 --莎士比亚 【13】: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 【14】: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北大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真题解析考试内容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71200科学技术史2014年1人 2015年1人 申请—考核制 1、笔试100分 科学思想史、数学史 2、面试100分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 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 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2个研究方向:01.科学思想史02.数学史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34人)306人9:1 外语>=45 笔试>=60 2014年公开招考(34人)272人8:1 2015年公开招考(34人)265人8: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史简介 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 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 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 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 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如: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un.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let:Not so,m y lord.I’m too much I’the sun. ————Hamlet,Act I,Scene II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新王克罗迪斯,哈姆雷特的叔叔,现在的继父,问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的不开心?哈姆雷特很有讽刺意味的说道:“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这里sun的音和“son”差不多,含义既是皇家的恩泽我已沐浴的太久了,又是我做你的儿子已经够了,在这个对话中,莎士比亚还巧妙的运用克罗迪斯称呼哈姆雷特儿子,做了一个文字游戏,哈姆雷特旁白道: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用“kin”和“kind”来创造一种智慧语。另一个例子: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Romeo and Juliet,Act III,Scene I 茂丘西: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 这里莎士比亚运用“grave”的两种意义,来创造一种幽默的效果,它既可以做名词表示“坟墓”,又可以做形容词,表示“严肃的”。 如果你非常仔细的阅读或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2):矛盾修辞

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的暂行规定

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的暂行规定 (2007年7月修订)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的有关文件,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应进行含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学科综合考试。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考试目的 学科综合考试,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开始前或初始阶段,考查博士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是否基本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学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应包括导师所指定学习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也应包括导师虽未指定、但作为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式 学科综合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口试、笔试,也可以是口、笔兼试。 四、考试时间 硕士起点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本科起点的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进行学科综合考试。硕博连读生在转为正式博士研究生后一学年之内,完成学科综合考试。逾期未考者,按不合格处理。 五、考试委员会 学科综合考试必须组成考试委员会。委员会应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至少五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主席由具有博导资格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名单和考试方式、范围须经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或院(系、所、中心)主管负责人审核批准后,考试方可进行。 六、拟定试题 学科综合考试之前,导师应向考试委员会报告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考试委员会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拟定考试题目。 七、考试成绩的评定 考试完毕,考试委员会应就本次考试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考生对这些领域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详细评语,并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成绩,填写《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表》,考试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审核无误后,分别签名予以确认。考试成绩合格,可进入(或继续)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学科综合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经考试委员会同意,三个月后可以补考一次。对补考仍不合格者,一般予以退学;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莎士比亚读书名言大全

莎士比亚读书名言大全 2017-05-28莎士比亚读书名言大全(一)还是死,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魔鬼为了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我们在重要的关头便会堕入他的圈套。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 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你一定要听我的嘱咐,把野心抛掉,天使们就是因为犯的野心的罪而堕落的,而人不过是他的创造主的影像,岂能希望通过野心而得到胜利?请用理性的液汁熄灭或减弱感情的火燄吧真理是喜欢公开交易的。 这些高贵的天赋一但使用不当,思想腐化,必然变为罪恶,其面貌比起原来的秀丽来更丑恶十倍。 说实话,我认为与其绫罗绸缎,珠光宝影,生活在忧愁痛苦之中,不如出生清寒,和贫贱人来往,倒落个知足常乐,还更好些。 在你的右手里永远举着温顺的和平牌,免得忌妒之徒说閒话。 虽说荣华易逝,但是如果真是因为不和,因为命运的关係,使他

和荣华富贵一刀两段,这痛苦也真跟灵魂和肉体分家一样啊!爱你自己要爱在最后,珍惜那些恨你的人,诚实比起腐败会给赢得更多的好处。 我们追赶一件东西的时候,不可跑的太勐、太快,跑过了头,反而得不到。 难道你不知道勐火烧汤,汤涌出锅外,好像汤多了,其实是损耗了?我宽恕所有的人。 儘管人们作了无数对不起我的事,我仍然是和他们合好的,我决不用黑色的怨恨来建造我的坟墓。 我比起那些控诉我的卑鄙之徒还要富足的多,他们从来不知道什麽是真理。 我现在立誓,而且用我的鲜血立誓,总有一天我流的血会引起他们的呻吟的。 依靠帝王的颜色而生存的人是多麽可怜啊!在我们所企望看到的帝王的笑脸和帝王可能加在我们身上的毁灭之间,存在着多少痛苦和恐惧啊!远远超过战争和妇人所能引起的。 他依但失败,就像撒旦一样,便是永劫不复.时间徜不照顾人,就会摧毁人的。 善良的人,你的欢欣的眼泪表明你心地真诚。 如果我丧失了真理和诚实,我就等于和我的敌人一起击败了我自己﹔如果没有了这两种品德,就是丧失了我这副躯体,也不足惜。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5) 考生的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6) 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须在复试期间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生的加试成绩由院系在考试结束后报送研招办。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同等学力考生,其复试加试要求和办法由院系自行确定。 复试资料 (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518495523.html,/)打印。网站打印功能开通时间为2018年3月5日10:00。 登录规则: 用户账号为“bd2018”+报名号(北京大学报名点);“wd2018”+报名号(非北京大学报名点)。用户初始密码为考生本人出生日期的 8 位数字。例如:用户账号 bd2018110112345 用户密码19801001。考生登录后点击右侧“网上报名”按钮,在项目列表中选择“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击左侧的“复试相关表格”即可下载到本地后再打印。 (2) 个人陈述。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填写。 (3) 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中规定的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其它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毕业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1、什么是科学哲学? 1.广义: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国外也称为科学的逻辑学,科学的方法 论)分为一般的科学哲学,专门的科学哲学。 2.狭义:专门指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某种流派,某种思潮。 2、简述培根的归纳法 答:归纳法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材料,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整理材料。“三表法”中第一表是“本质和具有表”,它的任务是把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正面例证放在一起。第二表是“接近中的缺乏表”(差异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的反面例证。培根看来,研究事物的某一性质时,不仅要收集正面的例证而且要收集反面的例证。因为单有正面例证,不能正确地进行归纳。第三表是“程度表”(比较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以不同程度出现的例证。培根认为这“三表”向理智提供例证,有了充分的例证,就为归纳做好了准备工作。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3、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法有几条原则,各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 笛卡儿在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指出了自己的怀疑方法所遵循的四条原则。“ 第一条,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 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 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 不要多放一 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第二条,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 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 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 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 一点一点逐步上升, 直到认识缓复杂的对象。最后,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全面地考察, 尽量普遍的加以复查, 做到确信毫无遗漏。要得到确实性, 普遍怀疑就是基础、出发点。 4、简述休谟在归纳问题上的观点 答:休谟认为因果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归纳推理上的,是“呈现于记忆或感官的一个印象到我们称为原因或结果的那个对象的观念的那个推移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也依赖于“过去经验的恒长结合的记忆”。通过因果推理,最终建立的是“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直接印象以外”的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一个因果推理在形式上无疑就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在实质上与归纳推理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结论超出前提的推理。而归纳推理是不能从前提必然地得到结论的。如果说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只能以经验归纳推理为基础,那么只有归纳推理是必然性的推理,因果推理的必然性才具有合理性基础。因此要证明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则只有先证明归纳推理的必然性。如果不存在本身具有永真性而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那么因果推理就不具有必然性。我们据此就可以将休谟对归纳推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怀疑重构如下:一、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的证明,因为在归纳推理当中,存在着两个逻辑上的飞跃:第一个是从实际所经验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无穷对象的结论;第二个是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很明显,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而且同时过去的和将来的也可能不同。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很多人喜欢根据归纳法在现实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那么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了归纳的原则,因此导致了循环论证的问题。三、感官告诉我们过去一直如此,并没有告诉我们将来仍然如此;并且感官告诉我们的只是现象间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因果关心,所谓的联系也只是出于人们习惯性的心理联系。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自宇宙形成至今已有过百亿年了,20亿年前单细胞藻类出现, 生命由此开始进化。到后来进化成人类。在生命进化过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不断地探索。然而人类的大脑进化的比动物高级一些,“人类会使用工具”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便是高动物一 等的人类也抵不过大自然。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大自然就在不断地做斗争。古时候人们敬畏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是他们所不能抗拒的,于是所谓的神便出现了,而神的使者边去推崇他们的神。所以宗教便产生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发现所谓的神根本不存在,他们便是“无神论者”。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 种学问叫做“哲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著述的《科学史》一书便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 作者W.C.丹皮尔先生以批评,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作者的眼光犀利独到,从古代一直叙述到现代。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怀着敬畏的精神去对待,去分析以前对自然科学哲学有所贡献的人或书籍。作者从不从某一个片面去看待问题,也不对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或著作抱有偏见。作者在书的结尾介绍了科学的哲学,也对科学的哲学的未来做了展望。 《科学史》又名《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本值得 拜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同时,它也是论述哲学的一本著作。全书一共12讲。从时间的角度上讲,作者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写到20世纪的科学;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从科学的萌芽到科学的慢慢成长再到科学的坚实壮大;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从以前的低级的不合理的哲学到以后的高级的行思缜密的哲学。全书语言平稳,尊重历史,尊重各个阶段的成果。《科学史》一书将带你领略到科学及哲学的发展历程,让 你对着两者有充分的认识。 《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开始写起,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牛顿时代一直写到18、19世纪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与哲学思想,最后又探讨了恒星宇宙,以及对科学的哲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着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