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05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201605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201605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201605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第五章呼吸

知识点1:肺通气的动力

一、直接动力:肺内压-大气压

二、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A型题

1.(199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呼吸时相中等于大气压:

A 吸气初和呼气初

B 呼气初和吸气末

C 呼气初和呼气末

D 吸气初和呼气末

E 呼气末和吸气末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小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产生呼气。而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2.(1991,200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 气体分压大小

B 肺内压变化

C 胸内压变化

D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E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的原动力

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产生肺通气的原动力。

三、呼吸运动的型式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平静呼吸(12~18次/分;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呼吸

知识点2:胸膜腔内压

一、形成

原因: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

条件

肺的容积< 胸廓的容积→ 肺处于扩张状态→ 肺回缩力

胸膜腔密闭

A型题

3.(2001)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内压将:

A 等于零

B 负值减小

C 更负

D 等于肺泡内压

E 等于大气压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原因

解析: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回缩力。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回缩力相应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负值增大,实际压力降低。

二、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X型题

4.(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

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

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

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答案:BD 层次:记忆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5.(1992)如果紧闭声门用力呼气.胸内压将升高到100mmHg左右,可以引起下列哪些变化:

A 右心室输出量增加

B 左心室输出量减少

C 体循环动脉压下降

D 心率减慢

答案:B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当胸膜腔内压升高时,静脉血回流减少,心室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动脉血压下降。用力呼气是呼吸肌收缩增强,代偿性导致心率增加。

知识点3:肺通气的阻力

一、肺的弹性阻力(回缩力)

来源:肺自身的弹性成分(1/3);肺泡表面张力(2/3)

作用: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降低吸气阻力;稳定肺泡;防止肺水肿

A型题

6.(198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 位于肺泡上皮与液体分子层之间

B 由肺泡Ⅰ型细胞所分泌

C 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D 可使肺顺应性变大

E 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存在于肺泡表面,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

7.(1991)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稳定肺泡溶积

D 降低肺的顺应性

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内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8.(199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会使: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内液体层表面张力减小

D 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

E 肺毛细血管内液体不易渗出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9.(1997)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 能降低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

B 能增加肺的顺应性

C 当肺泡直径变小时,使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增加

D 当缺乏时,肺泡出现明显的萎陷

E 当缺乏时,间接的结果可能使体循环动脉血的pH下降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使小肺泡表面张力低于大肺泡表面张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不能维持扩张状态,导致肺换气减少,CO2潴留,血液H2CO3增多,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

10.(2003)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能减少肺的弹性阻力

D 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E 脂质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

11.(2006)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可导致: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

D 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

E 肺不易扩张

答案:E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不易扩张;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12.(2007)ARDS 时出现肺泡Ⅱ型细胞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引起的病理改变是:

A 肺不张、肺泡萎陷

B 肺水肿

C 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D 肺小叶间隔增宽答案:A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出现肺不张、肺泡萎陷。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肺小叶间隔增宽为肺水肿的继发性改变。

13.(2008)下列选项中,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

A 肺气肿

B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C 气道阻力增加

D 惯性阻力增加

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导致肺顺应性降低。

14.(2009)平静呼吸时,吸气的阻力主要来源于:

A 肺泡液气表面张力

B 肺的弹性回缩力

C 胸廓弹性阻力

D 气道阻力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平静呼吸时,肺通气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肺的弹性阻力。而肺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于肺泡表面张力。

X型题

15.(1999,2007)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 防止液体渗入肺泡

B 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C 成年人患肺炎时,可因此物减少而发生肺不张

D 新生儿可因缺乏此物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新生儿如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导致肺泡塌陷,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成人患肺炎、肺血栓等疾病时,也可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不张发生。

16.(2009,2011)存在于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ABD

A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 防止肺水肿

C 降低呼气阻力

D 降低吸气阻力

答案:ABD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的回缩力,但由于肺的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因此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肺的回缩力,减少了吸气阻力,但是增加了呼气阻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二、胸廓的弹性阻力

力的方向作用

67%(自然位置:平静呼吸吸气末)无无

< 67% 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67% 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三、气道阻力

与气道半径4成反比

气道半径的调节:交感神经(舒张);副交感神经(收缩)

A型题

17.(1989)能使支气管扩张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 前列腺素F2

B 前列腺素E2

C 组织胺

D 缓激肽

E 慢反应物质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前列腺素E2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而前列腺素F2、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可使气道平滑肌收缩。

18.(2009)下列药物中属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β2受体激动剂的是:

A 氨茶碱

B 异丙托溴铵

C 色甘酸钠

D 沙酊氨醇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平滑肌上存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因此,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沙酊氨醇)具有舒张气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19.(2010)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原因是:

A 肺泡表面张力

B 支气管口径

C 气流形式和速度

D 肺组织的弹性阻力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阻力与气道平滑肌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气道半径轻微的变化,

即可引起气道阻力的显著改变,是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C型题

A 肺泡表面张力

B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0.(1999)与肺通气弹性阻力有关的是: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于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而肺的弹性阻力来自于肺泡表面张力和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21.(1999)与肺通气非弹性阻力有关的是: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肺通气的肺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

X型题

22.(2013)引起气道阻力增加的调节因素有:

A 迷走神经兴奋

B 交感神经兴奋

C 气流速度加快

D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AC 层次:应用考点:气道半径的影响因素、调节

解析:气道阻力受气道半径(反比)、气流速度(正比)和气流形式的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时,气道舒张,半径增加,气道阻力降低;而迷走神经兴奋时,起到收缩,半径减小,气道阻力增加。

知识点4: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400~600 ml。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A型题

23.(1989,1991)肺功能测定对于诊断肺气肿有决定性的意义。常用的有以下几项,哪项最有价值:

A 肺活量

B 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测定

C 弥散功能

D 潮气量

E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残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残气量。残气量的存在可避免肺泡发生塌陷。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的残气量增加。

二、肺容量

深吸气量

功能余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缓冲肺泡内气体分压的变化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

肺总量

A型题

24.(1997)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时,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A 时间肺活量降低

B 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加

E 低氧血症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用力呼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病患者,用力呼气量明显降低,并且是其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

25.(1999)正常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相当于:

A 余气量

B 呼气储备量

C 功能余气量

D 吸气储备量

E 总肺容量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功能残气量的概念

解析:功能残气量(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是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26.(1999)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早期病理生理改变,下列哪项错误:

A 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

B 最大通气量降低

C 闭合容积增大

D 动态肺顺应性降低

E 静态肺顺应性增加

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肺活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定期观察个人肺活量的改变,可作为反映肺组织或呼吸器官病理变化或呼吸肌力量强弱的指标。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晚期会出现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降低。

27.(2000)下列有关肺总容量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在不同个体,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B 与体型大小、运动锻炼情况有关

C 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

D 因体位变化而异

E 是肺活量与功能余气量之和

答案:E 层次:应用考点:肺总量

解析:肺总量(肺总容量)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是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其大小因性别、年龄、身材、运动锻炼情况和体位改变而异。

28.(1995,2003)关于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发生的可能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影响肺泡通气

B 卧位时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

C 卧床后,左室不能承受回流增多的血量,左室舒张末压升高

D 熟睡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

E 由于夜间心动过缓引起

答案:E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调节

解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左心衰竭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发生在夜间并且较重的原因是因为:一是睡眠时平卧位,一方面导致静脉回流增加,心肌前负荷增加,对于心衰患者可能超过其最适前负荷,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另一方面膈肌上升,是肺活量减少;二是迷走神经兴奋,使气道平滑肌收缩,肺通气阻力增加;三是熟睡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与心动过缓无关。

29.(1990,2008)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O2和PCO2变化幅度的肺容量是:

A 深吸气量

B 功能残气量

C 肺活量

D 用力呼气量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功能残气量的生理意义

解析: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是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其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

30.(2012)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肺功能指标是:

A FEV1/FVC

B FEV1%预计值

C FEV1绝对值

D Dl CO

答案:A 层次:应用考点:用力呼气量

解析:FEV1/FVC在临床鉴别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限制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患者,由于FEV1和FVC均降低,因此FEV1/FVC 可正常甚至升高;而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患者,FEV1的降低比FVC更加明显,因此FEV1/FVC降低。

31.(1995,2014)哮喘发作时,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

的检查结果是:

A. FEV1减小,FVC基本不变,FEV1/FVC减小

B. FEV1 基本不变,FVC减小,FEV1/FVC增大

C. FEV1和FVC均减小,FEV1/FVC基本不变

D. FEV1和FVC均增大,FEV1/FVC基本不变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用力呼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用力呼气量(FEV)是指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在1 s末呼出的气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是指尽力吸气至肺总容量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临床上常以FEV1/FVC评价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病患者,FEV1降低比FVC降低更明显,因此FEV1/FVC降低。

三、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无效腔气量: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A型题

32.(1988)正常人作深呼吸运动使每分通气量增加两倍时:E

A 肺泡气氧分压增加两倍

B 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两倍

C 动脉血氧饱和度增10%

D 肺胞通气量必定增加两倍

E 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E 层次:应用考点:每分通气量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当每分通气量增加两倍时,肺泡通气量的增加不会是2倍。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最多吸入气的氧分压相等,每分通气量增加并不能改变吸入气的氧分压,因此不会影响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也不会影响动脉血氧饱和度。

33.(1995)潮气量为500 ml,呼吸效率为12 次/分,则肺泡通气量为:B

A 3升

B 4升

C 5升

D 6升

E 7升

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一般无效腔气量为150 ml,因此当潮气量为500 ml,呼吸频率为12 次/分时,肺泡通气量为4200 ml,约为4 L。

34.(1999)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

A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 潮气量×呼吸频率C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D 余气量×呼吸频率

E 肺活量×呼吸频率

答案:A 层次:应用考点:肺通气量

解析: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35.(2001)潮气量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下列项目中将增加的是:

A 死区通气量

B 机能余气量

C 补吸气量D肺泡通气量 E 肺泡CO2张力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当潮气量增加而其他因素不变时,肺泡通气量增加。此外,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功能余气量(机能余气量),如果肺总量不变,而潮气量增加,将会使补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降低;潮气量增加导致呼出的CO2增多,肺泡内CO2减少;无效腔气量(死区通气量)主要与解剖结构有关,不受潮气量的影响。

36.(2002)如果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则:

A 肺通气量增加

B 肺通气量减少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E 肺泡通气量不变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解析: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时,肺泡通气量将减少。

37.(2009)某人潮气量为500 ml,无效腔容积为150 ml,功能残气量是2500 ml,那么此人每次平静呼吸时肺泡更新气体量为:

A 1/10

B 1/7

C 1/5

D 1/3

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

解析:每次平静呼吸时更新的气体量为500-150=350 ml,约占功能残气量2500 ml 的1/7。

B型题

A 肺活量

B 时间肺活量

C 每分通气量

D 肺总容量

E 肺泡通气量

38.(1999)真正的有效通气量是: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通气量

解析:每次吸气时,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真正的有效通气量为肺泡通气量

39.(1999)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时间肺活量

解析: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其他指标未出现变化时即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肺活量是判断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指标。

知识点5: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方式:单纯扩散

动力:分压差

气体扩散速率

正比(分子):分压差;溶解度;温度;扩散面积

反比(分母):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

CO2大于O2的扩散速率:CO2大于O2的溶解度

A型题

40.(1994)正常人体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是:

A 生物膜的通透性

B 气体的溶解度

C 交换部位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D 通气/血流比值

E 温度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是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

41.(1995)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D

A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 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 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因此,CO2的排出过程即是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即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42.(2000,2001)与CO2比较,O2在体内的扩散系数:B

A 较大,因为O2与血红蛋白结合

B 较小,因为O2的溶解度低

C 较大,因为O2的分压梯度大

D 较小,因为O2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E 二者基本相同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O2,导致CO2的扩散系数大于O2的扩散系数。

43.(2000)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血CO2分压降低:

A 贫血

B CO中毒

C 中等度运动

D 氰化物中毒

E 过度通气后

答案:E 层次:应用考点: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受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排出的影响。过度通气可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降低;中等度运动时二氧化碳生成增多,因此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应升高;贫血、一氧化碳中毒和氰化物中毒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影响。

44.(2001)导致静脉O2分压增高的情况有:

A 氰化物中毒

B 体育锻炼

C 心输出量降低

D 贫血

E CO中毒答案:A 层次:应用考点:组织换气

解析:静脉血是动脉血和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形成的,因此静脉血氧分压的高低取决于动脉血和组织气体的交换量。如果自动脉血进入组织的氧减少,则静脉血氧分压将升高。氰化物能够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因此降低组织氧气的消耗,进而减少自动脉血进入组织的氧,是静脉血氧分压升高。相反,体育锻炼使组织耗氧量增加,自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增加,将导致静脉血氧分压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贫血和CO中毒时,血液携带至组织的氧减少,因此将导致静脉血氧分压相应降低。

45.(2002)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进行血气分析,其中PaCO2增高提示:

A 病情好转B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C 病情恶化 D 出现心力衰竭E 无临床意义

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因此,当肺功能障碍时,往往先出现缺氧,后出现CO2潴留。反之,当患者出现CO2潴留时,往往提示患者的病情恶化。

46.(1998,2007)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比O2快的主要原因是:D

A 原理为易化扩散

B 分压差比O2大

C 分子量比O2大

D 在血中溶解度比O2大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O2,导致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

47.(2011)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 组织液

B 细胞内液

C 毛细血管血液

D 静脉血液

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因此,CO2的排出过程即是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即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其中,组织细胞内(细胞内液)是CO2产生的部位,其分压最高。

48.(1992,2015)肺泡内O2向肺毛细血管扩散,肺毛细血管内CO2向肺泡扩

散的决定因素是:

A 气体的分子量

B 气体的溶解度

C 气体的分压差

D 气体的扩散系数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

B型题

A 肺通气

B 肺通气量

C 肺换气

D 肺泡通气量

E 组织换气

49.(1994)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肺泡通气量

解析:每次吸气时,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肺泡通气量。

50.(1994)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为:C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肺换气的概念

解析: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X型题

51.(1994)预期下列哪些病人的动脉血气检查报告为PaO2 46 mmHg、PaCO2 70 mmHg、PH7.20:

A 重症肌无力

B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C 安眠、麻醉药过量

D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答案:AC 层次:综合(应用)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因此,当肺换气功能障碍时,往往先出现缺氧;而当肺通气功能障碍时,缺氧和CO2潴留往往同时出现。该患者

同时表现出缺氧和CO2潴留,考虑可能是通气功能障碍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或者安眠、麻醉药过量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抑制,引起缺氧和CO2潴留。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引起的是肺换气功能障碍,往往仅仅表现为缺氧。

二、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反比

呼吸膜的面积: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0.84: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

>0.84: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

A型题

52.(1997)下列哪项关于阻塞性肺气肿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错误的:

A 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减低

B 残气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C 动态及静态肺顺应性降低

D 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

E 肺内动静脉分流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通气的评价指标+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时,由于呼吸道的阻塞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功能降低,表现为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的降低;由于通气量降低,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发生功能性动-静脉分流。由于肺组织弹性纤维的破坏,一方面导致肺组织弹性阻力降低,顺应性反之升高;另一方面导致肺泡腔扩大,每次呼气末残留在肺里的气体量增加,即余气量(残气量)增加。由于呼吸膜被破坏,导致换气量减少,因此每次吸入的气体中不能和血液交换的气体量增加,即无效腔气量增加。

53.(2003,2005)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指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 人体平卧时,平均比值等于0.64

C 人体直立时,肺尖部的比值减小

D 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减小

E 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平均值为0.84。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部;比值减小意味着发生了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部。因此,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将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54.(2007,2012)假设肺通气量为7000ml/min,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

容量为100ml,每分心输出量为5000ml时,其通气/血量比值为:

A 0.7

B 0.8

C 0.9

D 1.0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500-125×20=5000 ml;每分钟肺血流量=心输出量=5000 ml。因此,通气/血流比值=5000/5000=1.0。

55.(2013)下列情况中,能够使肺通气/血流比值增高最明显的是:

A 肺纤维化形成

B 肺水肿

C 支气管哮喘发作

D 肺栓塞

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流比值增高见于肺泡通气量增加或者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肺栓塞时肺血流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肺泡通气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而肺纤维化和肺水肿主要影响呼吸膜和肺换气,不影响通气/血流比值。

B型题

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时间肺活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E 肺扩散容量

56.(1989,1992)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是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

57.(1989,1992)测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时间肺活量

解析: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其他指

标未出现变化时即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肺活量是判断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指标。

C型题

A 弥散障碍

B 第一秒用力呼气率减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8.(1997)支气管哮喘:

答案:B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小气道收缩导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检测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率)显著降低。

59.(199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同时具备肺通气功能异常(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降低)和肺换气功能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小导致)。

X型题

60.(1991)在正常肺:BCD

A 每分钟肺通气量大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B 在直立姿势时,通气/血流比值从肺底部向肺尖部增加

C 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是被动弥散

D 当最大吸气时,死区的容积增加答案:BC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气体交换的方式

解析:每分钟肺通气量也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均约为5L。在直立姿势时,由于受重力的影响,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毛细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使通气/血流比值逐渐增加。当最大吸气时,肺泡通气量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增加,使肺泡无效腔(死区容积)增加。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方式为单纯扩散(被动弥散)。

知识点6:氧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血红蛋白(Hb),98.5%

A型题

61.(1993)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由球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B 由珠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C 有别构(变构)效应

D 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

E 在血液运输O2及CO2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血红蛋白

解析:血红蛋白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具有变构效应。血红蛋白能够与O2或者CO2结合,在其血液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迅速而可逆

是氧合而非氧化

Hb结合O2的量:一分子Hb结合4分子O2

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Hb氧容量的百分比

发绀

概念: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的现象

意义:通常表示机体缺氧,但也有例外

氧解离曲线:呈S形

横坐标:氧分压

纵坐标:血氧饱和度

A型题

62.(1989)当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时,如果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60%,则每100ml血的含氧量约为:

A 10.5ml

B 12ml

C 13.4ml

D 20ml

E 40ml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正常人的氧容量约为20 ml,血氧饱和度为60%时,其血氧含量应为20 ml×60%,即12 ml。

63.(1993)氧离曲线表示:

A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B 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血液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C 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D 溶解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E 血液中氧的溶解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氧解离曲线的概念

解析: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氧分压(PO2)与血红蛋白(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64.(1991,1996)正常人动脉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为:

A 100%

B 97%

C 87%

D 77%

E 67%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血氧饱和度的正常值

解析: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约为100 mmHg,对应的血氧饱和度约为97%。

65.(1997)HbO2解离曲线是S形的原因是:

A Hb含有Fe2+

B Hb含四条肽链

C Hb存在于红细胞内

D Hb属于变构蛋白

E 由于存在有2,3-DPG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氧解离曲线呈S形

解析:Hb属于变构蛋白,与O2的结合或解离使Hb发生变构效应,使之与O2的亲和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Hb的四个亚基之间具有协同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S形。

66.(2010)下列关于发绀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见于血中去氧Hb > 50g/L时

B 出现发绀通常表示缺O2

C 出现发绀不一定缺O2

D 缺O2—定出现发绀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发绀的概念、意义

解析:发绀是指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的现象。出现发绀通常表示机体缺氧,但也有例外。例如,高原型红细胞增多症可出现发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 课稿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的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加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同时提高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好奇、好动等身心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③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因此我确立重难点如下: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动手作为能力目标。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合成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三、学法指导: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lant respir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

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完整word版)教案精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 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呼吸作用的概念是通过演示实验,并围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导才总结出来的。因而,演示实验效果的明显性尤显重要。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作适当改进或增加其他一些实验。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导、总结最好由学生来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也最好由学生自行列表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比较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 2.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推理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联系的分析,使学生树立事物间是既对立又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化,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大小试管、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将要萌发的水稻(或小麦)种子、被烫死的水稻种子、广口瓶、火柴、橡皮塞、黑布或黑纸,幼嫩植物、凡士林、玻片。 四、教学过程 ㈠人和动物都一刻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在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植物有没有呼吸作用?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㈡呼吸作用演示实验 1.演示,明确二氧化碳的特点: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增多?

2.明确氧气的作用:氧气可以助燃,缺氧气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3.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发言,教师慢慢引导,最后确定实验方案,方案有多种,只要原理正确,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各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4.[方案一]取两个同样的广口瓶,把将要萌发的水稻种子和已被烫死的水稻种子装入瓶中,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用细绳吊进大瓶中,塞上瓶塞,半小时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将要萌发的活的水稻种子所在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种子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二]把幼嫩的植物的叶、茎放入广口瓶中,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而后用黑布把整个广口瓶罩住,过24小时后,把燃烧的火柴棒伸入瓶内,观察现象。 燃着的火柴熄灭,说明了瓶中氧气含量已减少。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吸收氧气。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呼吸作用需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同时根据方案一,死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得出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活的细胞。针对方案二,教师必须补充说明,植物无论在暗处还是在光亮处都要进行呼吸,只不过在光照下同时发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现象不像在暗处那么容易观察到。 ㈢呼吸作用的实质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传导速度?慢。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以左心室为例的典型心动周期的生理表现是常考点,同学们在复习时也要归纳一下“?”:快速射血期末左室压力?高,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容积?小,心房收缩期末左室容积?大,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压力?高,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力?低,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快。心输出量的调节也是考试重点,但在解题时总会觉得无从下手,主要是要弄清各种调节的大致机制及题目想考查哪方面内容。微循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案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案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P127--131)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是什么?呼吸作用是植物特有的特征吗?绿色植物是怎样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 【学习重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方法指导:独学要入境,交流要深入,展示要精彩,质疑要大胆,评价要及时。 预习课 【自学积累】 方法指导:请仔细阅读课本P127--131,并结合课本尽力完成学案中的任务,若有疑问,请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细胞利用,将有机物分解成和,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2、表达式 3、场所: 4、实质:分解,释放出。 5、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1)促进呼吸作用:农田适时,遇到洪涝时。 (2)降低呼吸作用:贮藏粮食时保持,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或。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进入其他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 2、在所有的生物体内,有机物、提供的方式与在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将排放到大气中,维持了生物圈中和的相对平衡,简称。 2、碳---氧平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现状: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你,排入大气的 量日益增多,已经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大气中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越演越烈。 措施:保护现有,大力,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消耗,制造的功能;开展国际合作,减少的排放。 【合作探究】 方法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学案中的疑难内容,组长负责组织并得出讨论结果。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做好展示准备及点评准备。 1、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再继续增多,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戴鸿梅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合肥168玫瑰园学校戴鸿梅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说教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因此这节课我贯穿教材安排了四个探究实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把教材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构建呼吸作用的概念。 说学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七年级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发展,我将本课目标确定如下三项: 说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现象;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 2、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植物呼吸和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2、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植物的呼吸现象;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四个验;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 2、呼吸作用的实质。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说学法 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呼吸作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强调“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环境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我安排了5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联系生活,设境激趣。 用一生活实例---------冬天到了,妈妈买来几盆绿色植物,想美化儿子的房间,同时,天冷了不用开窗也可以净化空气,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时间久了,儿子感到夜晚睡觉时室内很闷,心里十分奇怪。 提出问题:“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实验一: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准备: 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2.准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实质 1、呼吸作用 2、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在早晨、傍晚、深夜在同一植株上分别摘取三片叶子并标记为甲、乙、丙,用打孔器在三片叶子上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蓝色较浅的是______________,较深的是______________,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吸收__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2.同一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 3.高等植物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也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分解释放能量。() 四、简答题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姜秀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的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既能加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同时提高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好奇、好动等身心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③区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因此我确立重难点如下: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二、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三、学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生活体验略显不足,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渴望获得新知识,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呼吸作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强调“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遍性。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我安排了6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联系生活,设境激趣。 通过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用一生活实例-有人认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提出问题:“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实验探究, 实验一:种子呼吸时放出热 首先放映多媒体课件,探究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是否放出能量?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适性。然后从生物圈的角度探讨碳-氧平衡,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器材。提前一周黄豆,装在玻璃瓶中的白菜。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学案 自主学习 一、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___的参与下被分解成___和___,同时释放___的过程。 2.反应公式:_________。 3.观察种子呼吸现象的演示实验。 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___。 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吸收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___。 4.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以___的形式散失,其余主要用于维持___。 二、呼吸作用的应用 1.田间松土、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___。 2.粮食、蔬菜、水果贮藏需要抑制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 1.白薯、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的原因是() A.光合作用产生了热量 B.蒸腾作用产生了热量 C.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D.都有可能 2.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利于植物呼吸,常采取的措施是() A.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B.大量使用无机肥料 C.大量浇水 D.中耕松土 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A.绿色部分 B.叶片 C.种子 D.植物体有生命的部分 4、讨论: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储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取物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你知道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 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 ,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 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 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 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 正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 扣球);(2)拉长收缩(离心收 缩):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 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 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 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 屈膝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 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 外力。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 度不变,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 肉没有做外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 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 ,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 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 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 达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 荷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 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 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 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 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 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 (ST,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 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 ,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含 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有 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运 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 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 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 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 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 )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 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 吸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 呼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 撑(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的实验分析(难点) ②学会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重点) ③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 及探究精神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 能力 ③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以赏识、肯定、鼓励的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

复习提问温习旧知5分钟复习回顾: 1、默写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 2、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物 质转变、能量转变?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 中的应用。 学生回顾总结、查 阅教材等,填出准 确、规范的答案。 复习旧知,强化知 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 请同学们憋住气,停止呼吸,有何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我 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满足我们 身体的需要。那么绿色植物要不要呼吸呢? 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田间松土,农田被 水淹以后,必须及时排涝等,目的就是为了保 证根的正常呼吸,可见绿色植物也要呼吸。 那么绿色植物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呼出 的气体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节绿色 植物的呼吸作用。 学生憋住气,大喊 难受。思考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 象?绿色植物要 不要呼吸呢? 从学生自身参与, 感受入手,从而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 情,造成学生迫切 想解除疑惑的学 习目的,也从中引 入下一阶段的教 学。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4分钟 我们先来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 现象”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展示四个保温 瓶)介绍四个保温杯中黄豆种子的处理情况。 点拨黄豆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做对照) 实验步骤一:课前在甲、丙两只保温杯中 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课上找一名学生观察记录 各温度计的读数,比较各温度计的变化。 实验现象:甲瓶温度计示数_____,乙瓶温度 计示数_____。 思考:对比甲、乙杯和丙、丁杯实验现象说明 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学生得出:呼 吸作用释放热量。 同时回顾植物光 合作用能储存能 量。想一想它们的 关系。 通过演示实验,让 学生能形象直观 地认识萌发的种 子在呼吸过程所 产生的放出热量、 吸收氧气、产生二 氧化碳气体的现 象,让学生了解绿 色植物的呼吸作 用的原料产物。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

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 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 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 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 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 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 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 缺O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