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题】06--08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真题】06--08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真题】06--08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真题】06--08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2008年中传考研《艺术学综合》真题及超精解

三、简答题:

1、谈艺术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关于艺术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当代大众传媒的发达所带来的一股娱乐化、消费化、视像化、时尚化、娱乐化的浪潮相一致几乎席卷了所有的艺术人文的领域;MTV、无厘头喜剧、时装秀、模特大赛、商品广告等,比比皆是。从而使得一股浮华奢靡之风尽情地飘荡在舞台和屏幕之上。在继“机械复制时代”之后,当代艺术更是以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从事着大批量的生产制作;而各种电子传媒所带来的传播的便捷,更使得艺术消费的日常化。它给人们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方便面式的大众快餐;人们在艺术中也主要是获得一时的快感,而无须深刻体味其中的意义。快感文化、快餐艺术风行一时,带来了艺术内容的贫乏、审美价值的扭曲,使得那些当下在舞台上或屏幕上那些走红的艺术失却了其精神底蕴,特别是那些先锋派和商业化的影视、戏剧的创作都在不约而同地走形式美学路线,使得当代艺术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

艺术的“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要大于形式”,这历来是一个存在纷争的话题。实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存在谁大于谁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容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内容是一种精神内涵,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被称作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艺术作品的内容能够成其内容,是艺术作品的形式把内容物化为一种客观存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把作品内容存在的样式。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因素构成,结构的特性是围绕艺术作品主题来组织、构架材料,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三)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第一,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意思是说,作家的创作,是由于感情的激动,事理的发挥,才有言语文辞的表现,使隐伏在内的情理显露出来,因内容的需要而赋予适合的外形。刘勰在这里所讲的就是内容决定形式的意思。

第二、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某些艺术品种由于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也随之变化。如十九世纪西欧绘画中的印象派,由于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一刹那间的印象上,所以,莫奈的《日出?印象》、德加的《舞女》等等,都有是从瞬息即逝的“光”、“色彩”的变化作为主题,而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不过是表现“光”与“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于是,形式大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严谨构图和明确造型,人物、背景等等凭借光与色,溶解在环境里。所以,一般总是艺术作品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进一步引起艺术形式的变化。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它对内容能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对于形式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主导的,但是形式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有相对独立性,并对内容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某种艺术形式一旦产生,便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艺术作品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形式一经产生,其变化要比内容缓慢得多,有着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后人可以“旧瓶装新酒”,借用其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新的艺术内容服务。中国古诗中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中的各种词牌等形式,至今仍被一些人沿用,表现全新的内容,这都是形式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其次,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相同的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前者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咏梅》,用的是同一词牌,主题思想却截然不同;后者如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用话剧、电影、电视的形式都可以表现。又如小说《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以后,题材和主题虽然基本上没有改变,但由于形式有了改变,它的艺术效果也就必然与原作有所不同。

第三,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某些艺术形式的美,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价值。梅兰芳的嗓音嘹亮高亢,唱腔流畅优美。程砚秋唱腔节奏分明,幽怨婉转。即使不明词意,不懂剧情,他们的嗓音、唱腔也具有动人的魅力。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形式如果适合内容时,内容就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之,形式如果不适合内容,就损害内容的表达,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非常重视作品形式的选择和运用,以求得充分、深刻地表达作品的内容。王安石《泊船瓜洲》里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曾用过“到”、“过”、“满”等字,因为“绿”字最切合春天的特点,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比其它字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3)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别林斯基说:“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他说明了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也指出:“内容非它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转化形式。”这意味着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互相依存,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艺术家一直在尝试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最佳契合点,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是他笔下画出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文学巨著《红楼梦》运用高超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对作品形式的把握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化教育。但没有艺术作品内容中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文化底蕴,丰富的内涵,纵横交错的主题意蕴,它的艺术语言将毫无艺术特征,只有成为具体艺术作品的体现者才能现实的发挥构成艺术作品外部形式的作用。在电影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上,有人认为形式应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也就是以叙事为主而叙事的方式应在其次;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形式为主,形式先行,以形式决定内容。在笔者看来,电影不能没有故事,但也不能缺少形式。故事就是电影要表现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故事和人物是否能够感动人,其次才是“讲”故事的技巧和手段,以此来看内容就是电影的“核”而形式便是“壳”。说内容决定形式,并非否定形式的重要性。有些形式上的美感则要比内容所产生的美感来的更直接、更快捷、更明了和更易于接受。同样类型的题材,

不同的创作者会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去诠释,即便相同的形式亦会有比重的差异。张艺谋的《英雄》可谓是一部成功的中国大片,有人则认为是形式大于内容,过分追求视觉感受而忽略了其故事性;无独有偶,何平的《天地英雄》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力作,则被人认为故事性大于形式感。艺术作品正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东西,影视这些艺术种类总是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部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比重的把握对艺术家来说是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电视领域,“内容为王”是近年来中国电视业界与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笔者认为,“内容为王”应该和“形式创新”这两把双刃剑应该结合起来,才更有助于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认为“形式大于内容”就是形式主义,就是形式至上论。认为“内容大于形式”就是虚无主义,就是内容决定论。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中国传统戏曲有“四十不成昆”的说法。由此可见,传统舞台的表演绝对是一门精雕细琢的技艺。近年来,传统戏剧受到影视娱乐的一再冲击,居然产生“错把冯京当马凉”的幻觉,以为高举“青春万岁”的大旗就可以号召观众回归剧场。于是从白先勇的《牡丹亭》到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皆以“青春版”为演剧的主题,企图吸引一群附庸风雅的观众。但是事实证明这一种饮鸩止渴、拔苗助长的作法,非但未能获得预期人群的支持,反而造成老旧观众流失殆尽。昆曲的演出形式着重于“身腔合一、歌舞并济”,对于唱腔与身段的要求远超过京剧,因此演员若非多年经验的积累,确实难以达到艺术审美的标准。本次《桃花扇》的演员平均年龄为18岁,而主角的芳龄仅为16岁。戏剧乃是一种呈现于舞台之上的艺术,凡属呈现在观众眼内的一切都是表演的一部分,而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有形的表达与无形的表达,而这两种表达的意义互为因果关系,在舞台上不断地相互交叉感染,才得呈现整体性的表演意义。然而,当前者的表现力度高于后者时,就可能沦于“形式大于内容”的肤浅;当后者的表现强度高于前者时,又不可避免的“内容大于形式”而显得枯燥无味。

雷诺兹说过:“所有的艺术只有在成功的满足了我们天性中感情和理智的部分后才真正具有了它应有的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给欣赏者的一定是形式内容完美结合,只有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艺术作品才能促进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完整统一。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两个要素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推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不能脱离内容。

2、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关于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

(1)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艺术内容对艺术传统的继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

的精神文化,即艺术文化传统中非物质性方面的内容。二是要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蕴含的精神品性的美学价值。如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已成为中国文人和文化内在生命精神性的寄托和象征,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第二,艺术种类的继承性即指继承前人创造的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建筑等具体的艺术表达、表现方式。每一具体艺术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思想、美学价值、构成形式、创作表现方法等,都是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创造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第三,艺术创作方法的承继性是要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独特的创作方法。具有不同民族主体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素质的艺术家的发明、创造、钟爱和采用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又是都不可或缺的法则。

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第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第二,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对北宋城市生活审美认识的结果。《人问喜剧》是巴尔扎克对19世纪法国社会审美认识的结果。第三,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表现生活,要表现生活就要继承前代艺术家表现生活的形式和技巧。学习西画就要继承焦点透视、光线明暗、比例对称、色彩关系等等,学习国画就要继承十八描法以及皴、擦、点、擢、演、染等基本笔墨技法。

(2)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第一,创新是由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而,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第二,创新是由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第三,创新是由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创新的必要性。第四,创新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虽有其相同点,但必然具有独特性。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独特的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独特性决定了艺术创新的必然性。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第一,从艺术作品来说,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创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创新。第二,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创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对于艺术家来说,创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在艺术上,不仅需要学习前辈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只有超越辉煌的艺术成就才能更加辉煌。18世纪德国作家李希腾伯格有句名言:“辉煌杰作的惟一缺点是:它们通常成为一批平庸之作随之问世的根苗。”齐白石以超越他人为己任,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并送给他的后人八个大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可见舍掉了超越精神,无论笔墨上多么酷似,也只能是死路一条。李可染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谓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创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的量的积累,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潘天寿师承八大,又超越八大。潘天寿的革新是对八大艺术风格某些方面的创新(如八大傲世、幽默、辛辣、冷峻,而潘天寿人世、理智、严肃、热情),而不是艺术风格的根本的变革。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如齐白石对吴昌硕,张大千对石

涛等等。所谓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创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例如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代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代替中世纪的艺术风格,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艺术风格代替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风格等等。

(3)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李可染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创造。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第二,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革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普遍规律。

本题应当举例论述。可以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举一至两个例子,论述继承在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创作方法等其中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创新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可以在理论阐述中央叙夹议,也可以在理论阐述后举例。举例论述的要求:例证准确,观点正确,论述严谨,行文流畅。

3、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上的相通现象。(应结合实例进行论述)考点分析: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互相联系、吸收、综合的关系。(“艺术通感”)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都是审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方说,从诗的角度看各类艺术形式的诗性表现特征,可以说:绘画是有形的诗,音乐是有声的诗,舞蹈是灵动的诗,雕塑、建筑是凝固的诗(也有人称之为“石头写成的诗”)。历来称诗画为“姊妹艺术”或“孪生姊妹艺术”:古希腊西蒙尼德斯最早提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我国宋代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各艺术门类的这种通融关系,得到了音乐学家舒曼的证实,他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非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相得益彰。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最终归于人的大脑之中,使人们在感受中引起思维想象。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幅画是一幅用音符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绘出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例如音乐表现绘画的作曲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他运用各种音响来表现大海的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通过音乐的各种音响材料描绘出对色光的感觉,又结合声态、动态、制造出一幅幅绝妙的大海图画。在美术史上也出现过许多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的大师和杰作。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他把自己创作的《白衣少女》称之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则称之为《夜曲》,他的画中除了大量用音

乐术语命名外,直接以音乐为素材明明的有《钢琴房》、《音乐室》、《小提琴》、《二重唱》等。再比如,听巴赫的作品就常常想起伦勃朗的画。巴赫的作品是一种谦厚、庄重、纯朴的、舍己的精神,这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伦勃朗运用丰富而浑成的色彩赋予了温暖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精神;而欣赏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就不禁会联想到波第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美丽的维纳斯站在光彩夺目的贝壳之中,从碧绿的海水中徐徐浮起时那清新、柔和、宁静的美妙感觉。

戏剧方面,梅兰芳曾学画于齐白石,并受《维摩说法图》、《九歌图》和《天女散花图》等启发,设计出了《天女散花》歌舞的服饰及舞姿;他还得益于顾恺之的《洛神》画卷,创作出了《洛神》歌舞,并从中再现了曹植《洛神赋》的意境美。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戏剧作品中运用电影表现手段,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话剧剧本创作用“多场次、大跳动”的蒙太奇式结构方法,场面随时变幻,情节大幅度跳跃,使舞台场景恍如一组组镜头相继出现。这就使戏剧文学剧本创作突破了原有的时空模式,获得了新的发展。

为什么各艺术形式之间会有如此多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呢?让我们先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古代,至少音乐、舞蹈、诗歌是源于一家的。朱光潜曾论证过三者同源的问题,得出了它们“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

事实上,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这也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例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文学和歌舞、说唱表演的结合,又吸收了美术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而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就更为突出。它借助于机械、胶片和物理学、光学、化学、电子、视觉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综合了各门类传统艺术,尤其是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所以人们说“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的要求,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要求,即遵循电影艺术创造的美学原则。再如春晚等电视综艺节目是通过“歌、舞、乐”节目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显示艺术门类之间的“和谐”。晚会对大量歌舞节目进行重新编排,力求还原歌舞节目的本原状态,尽力做到“歌舞融合”,以充分显示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融合、“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中对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现象有这样的解释:“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

(1)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

(2)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3)都有艺术美共通的形式法则和基本元素。

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因’,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有必要说明的是,强调各艺术门类的融通关系,不是要抹煞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的差异。事实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比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更具根本性。正因为艺术之间确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整个艺术领域才如此丰富多彩,才如此不断发展变化。然而,各艺术门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非相距到了无法相比较的程度,恰恰相反,对各种艺术之间的差异理解越透,对每一种艺术的本质就钻得越深,也就越接近所有艺术的共同本质。因此,我也认为,正是各艺术门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给我们提供了将各艺术门类充分融合在一起的巨大可能性。

此外,艺术与审美心理学中一般把通感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艺术之间这种融合最好的阐释。是指由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即所谓的“艺术通感”。如平常我们所感受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有诗情画意,诗画

中有音乐旋律等就是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这是由于各门类艺术之间存在着共同规律、共同审美特征所激起的通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艺术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成为必要和可能。

综上所述,各艺术形式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者均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补充说明:通感的三个方面,其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所勾起的对艺术构思与艺术创作手法的顿悟,如王羲之从鹅的形态、动作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法则,盖叫天观挑夫担水,悟到使舞台动作稳健轻松潇洒的奥秘。这是由对特殊生活现象的感悟而引起的对艺术规律的通感。其三是指审美中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的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情绪等的作用,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或指当前一种感官的感觉、知觉借助其他感官的感觉、知觉的兴奋而得到加强。这一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联觉”。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将之定名为“通感”。】“艺术通感”和“通感”在历年真题以名次解释和大题的形式出现过,考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舒曼这道题居然重复出现2次。

四、论述:

1、道德和艺术的关系?

考点分析: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屈原的《离骚》、《九歌》,到李白、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等等,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艺术即不是道德的统领者,也不是道德的仆人。艺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艺术活动,传递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使社会成员的感情能够相互沟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艺术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艺术,不能违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变化。

一、道德与艺术的关系

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

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艺术是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而道德是从善的角度反映这一点,应该把艺术和道德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美的艺术也就是道德的艺术,道德的艺术也才是美的艺术,没有道德价值保障的艺术就会显得很苍白,躲进象牙塔中成为一种无用的玩偶,甚至于走向颓废;而没有审美价值作基础的艺术就会变得乏味,由于其功利目的太强而最终沦为道德的工具。艺术创作者应把美和善统一在一起,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艺术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在实际的生活中正确处理好涉及到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才能使艺术真正得以健康发展。

2、引用罗丹对他的作品《老妓》的评价,分析艺术中“美”与“丑”的相互转化的现象?

考点分析:一个争执的很久的美学问题——生活丑转变为艺术美的问题。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即化丑为美。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又有不美的和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却也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一般说来,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情感反应,甚至还会引起恶心等生理上的强烈反感。如锵锅锉锯的噪音十分刺耳,斑驳陆离的色彩令人目眩,嗡嗡的苍蝇让人反胃欲吐,凶杀的现场使人毛骨悚然……对于这些极端丑的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这是因为,人们只能在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才能感受到美,而丑作为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生活丑却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明确了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从而将丑的本质揭示出来,这就体现着合规律性的真。同时,生活丑经过艺术处理进入艺术殿堂,成为一种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意象,便从反面肯定了美,这就体现着合目的性的善。再春,生活丑获取了和谐妥贴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意象。因此,生活丑一旦进人艺术领域,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获取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

艺术创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但是,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通过否定的方法来达到、有时甚至是更忠实地达到那些专门选取生活理想一面作为写作对象的诗人所能达到的同样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

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秘。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现实生活中是美丑并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雨果《<克伦威尔>序言》),处处都有美,也存在着丑,甚至混杂在一起,往往是香花毒草并存。要正确地感受美、欣赏美,就必须对美丑作出审美的判断,从而避免美丑不分或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庄子?齐物论》:“贵珠出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艺术中的美丑是可以转化的。艺术崇尚真实,但不回避生活中丑的对象和美丑杂陈的现实。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够化丑为美,使原先生活中丑的对象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罗丹曾说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罗丹艺术论》)在西方,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丑可以入诗”的见解,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法国现代派诗歌创始人、象征派的先驱者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就是“以丑为美”的代表作品。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后,发出了“丑得如此精美”的赞叹。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萎缩的身躯,干瘪下垂的RF,像布满筋节枯藤的四肢,低垂着的脑袋,似乎在哀叹已逝的青春。生活中的丑,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得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

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丑衬美。映衬,是艺术中常用的手法,能产生一种对比效果,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可以把事物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艺术中,映衬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以丑衬美,属于反衬,是映衬手法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丑衬美,目的在于突出美。以丑相衬,美的就会显得更美。这种以丑衬美的方法,符合对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清代画家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槎,顿添生致;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枯槎”衬“密叶”,枝干之“剥蚀”部衬健全部,就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在昆曲《十五贯》中,无锡县官过于执,就是作为苏州知府况钟的陪衬出现在作品中的。正因为有枉断案情的过于执之丑,“为民请命”的况钟的人格美,才在映衬中倍显光彩。这种以丑衬美的对比效果,有时也体现在同一人物形象之中,比如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其脸型和体态极其丑陋,可他的内心却十分善良,为人厚道,待人诚恳,体现出人性的夺真和质朴。这种向善求真的心灵和人格之美,经其外形丑的反衬,造成异常强烈的审美效果,加西莫多因此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成功典型。第二,化丑为美。“化丑为美”,是从意象的美学效果这个意义上来谈的。并不是说,经过“化”的功夫,丑就不存在了;而是说,经过“化”的功夫,这个“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莱辛说:“正因为丑在诗人的描绘里,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效果说,丑仿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以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仿佛已失其为丑”,“丑”当然还是存在的,但经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却使之转化而为一种艺术的美,从而获取了特殊的审美价值。罗丹在评米勒的《扶锄的农民》时说:“当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微喘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得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这就是“化丑为美”。罗丹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这个“点金术”、“仙法”,只能科学地理解为创造艺术典型或意境的审美造化。

由于丑和美、那怕是具体事物的丑(美的负价值)和美的内涵及形态都十分丰富,而审美(含审丑)这种独特的活动主体性又极强,并伴随着心灵的激荡与创造性,因而人们对化丑为

美的艺术的理解和把握,往往会有相当的差异。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是人们谈论化丑为美时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但由于视角不同,理解和阐释便会出现差别。欧米哀尔是完全消逝了青春踪影的老妓女,每个观赏者都会直感其丑,而又情不自禁地赞赏雕塑大师的惊人的美的创造。有人认为,欧米哀尔所以给人美感,是由于雕塑形式的诗情处理方式,征服了内容情感的结果。欧米哀尔那低低垂下的似乎在回忆的头,那自然挂下的干瘪的RF,那似乎向人发出什么信息的张开的手,那曲起的不愿再张开的腿,那全身的皱纹,都凝结着一种难于言说的诗。正是这种诗情的处理方式,使观赏者由衷地惊叹:丑得如此精美!因此,他们认为欧米哀尔的化丑为美,主要来自诗情形式对丑的克服。另一些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之辈,除了被黑暗的现实摧残、扭曲了的人物如欧米哀尔,主要则是人格丑的社会败类、恶棍、渣滓等审美负价值。艺术家要化丑为美,就要通过饱含自身强烈审美情感和评价的意象的塑造,或揭示现实的罪恶,或鞭笞这些丑类的灵魂,使人们对此有深切的感悟,并在强烈的情感震荡与宣泄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满足与愉悦。这样,“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在戏剧舞台上这种反面典型是很多的。《奥赛罗》中的埃古、《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由于艺术家们活龙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才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意象。人们在欣赏这些意象时,也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可见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这是因为:第一,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又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第二,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第三,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那么生活丑何以能转化成艺术美呢?促成这种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摘其要者,有如下几点:第一,运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丑成为艺术的典型。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塑造了昏庸、市侩的市长等人的典型形象。在一个离彼得堡的偏僻的市镇上,市长接到一封京城官员将微服查访的密信,顿时惊慌起来,竟错把一个输光了的纨绔子弟赫列斯塔夫当成钦差大臣,对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甚至要把女儿许配给这个骗子。赫列斯塔夫把市长一家以及其左右耍弄一番便扬长而去了。邮政局长从私拆的信中了解到骗子的真相。正当市长及其下属们为此晕头转向、互相埋怨时,接到真正钦差大臣到来的报告,这消息象晴天霹雳一样炸在他们头上。一个个呆若木鸡、无所撮手足。作者借这些典塑寄托自己的爱憎。曲折地反映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使人们对那些极其卑鄙的事情唤起明朗的高度的反感。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形象的刻画也是如此,将泼辣的形象转变成具有批判意义的美学形象,成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艺术典型。第二,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对生活丑进行生动的表现。对生活持否定态度是对的,然而,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则不可草率从事只有通过完美的、生动的艺术形式,把这各种丑活灵活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愉快,生活丑才能转化为艺术美,如果画大师播天寿擅长画各种花卉、他不仅可以把盛开的鲜花画得非常出色,而且还可以把残荷画得非常动人。他只要寥寥几笔,就能把断枝枯叶的神态栩栩如上地画出来,充满无限的情趣,这里,艺术表现形式是很重要的。再如,我国传统戏曲中,丑角有一套特定的唱腔、身段及舞蹈动作,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唱腔、身段和舞蹈动作包含有形式美的因索。《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在生活中属于人人厌恶的鼠盗之辈,无疑是丑的,但经过昆曲老艺人王传淞的表演,就使娄阿鼠这一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他那念、唱、做的艺术程式,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第三,揭示美与丑的矛盾,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还有些事物的丑较特殊,或者是丑中有美,或者是外丑内美,艺术作品可以揭示这类

事物中美的因素,充分显示美丑矛盾,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这类形象是很多的,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等。罗丹的雕塑《老妓》更是丑中见美,被人们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尊雕象塑造的**老妓,据说年轻时也是一位很漂亮的女人,可是坎坷的生活、辛酸的经历使她失去当年的风韵。此时此刻,她弯着腰,低着头,正以惊讶的神色注视着自己丑得浪人绝望的身躯:两乳干瘪的胸脯,满是皱纹的肚子,布满犹如葡萄藤的大腿,显然她已成了一个比木乃伊还要皱得可怕的人了。当这个塑象首次在卢森堡美术馆展出时,曾遭到一些短视者的否定,大叫“太丑了”,有些女人还以手遮眼,不愿意看,但是,一些有见地的行家却看到了它的价值。人们之所以赞美它“丑得如此精美”,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生活中一个丑的典型,而是因为这揭示了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她是经过多少人摧残、蹂躏之后,才变成这样丑的。这种丑激起了人们心灵上的震颤,使人们联想起老妓的不幸遭遇,联想起美的毁灭。这种美和丑的矛盾,显示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使这尊塑象成为艺术美的典型。

总之,美与丑既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统一在生活和艺术中的,生活中的丑是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的。艺术家在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艺术审美化的原则,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方法,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达到化丑为美的目的。

2007年中传考研《艺术学综合》真题及超精解

三、简答题:

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两种说法的关系。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再现说(模仿说)VS表现说(情感说)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克莱夫?贝尔的对立,实质上是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对立,即“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

在中外美学史上,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再现说。再现说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种“摹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实际上也就是承认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造房子,从啼唱婉转的天娥和夜莺那里模仿唱歌。”亚里士多德则扬弃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说”的观点,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更是坚持摹仿说,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他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也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或再现,狄德罗说:“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也倡导摹仿说或再现说,并做出系统的论述,如: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更为明确地肯定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说与西方摹仿说相似,也是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师造化”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造化”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如:隋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倡“心师造化”;唐张璪主张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等。摹仿说、再现说或“师造化”说,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摆正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基本是唯物主义的。但这种唯物主义还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有的则是机械的唯物主义,

还存在着许多矛盾,还不可能正确解释艺术的本质。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再现生活”,但他没有说明再现怎样的生活和怎样再现生活,不说明这两个问题,等于没有解答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第二方面的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极端的,他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应用到美学上来,强调再现客观,否认表现主观,否认艺术家的主体性,片面地认为艺术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摹仿”,批评画家“造不出一个可吃的苹果”。艺术是要反映现实的,但是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在这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个唯物论者,但他恰恰看不到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看不到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所以只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

在中外美学史上,从唯心主义方面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表现说。表现说主张艺术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张者。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言。”这很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这种观念被后人总结为中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给中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重大久远的影响。《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称为“志”,还是称为“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艺术以至20世纪世界艺术的发展。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说:“直觉即表现”,“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也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之一。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造型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造型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他在《艺术原理》中也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质而否定艺术的再现性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只有通过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接受了克罗齐、柏格森和科林伍德的表现说,主张艺术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便是克莱夫?贝尔的艺术定义。“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即是“有意味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贝尔的艺术定义内含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的形式性,一是艺术的有意味性。艺术形式必须有意味,即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而不是传达某种思想和信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形式是否有意味,在于这种形式是否触动我们的审美感情。换言之,按照贝尔的艺术定义,艺术并不以再现为特征。“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贝尔认为:一切艺术问题,都同某种特殊的感情相关,而这种感情在形式中才被知觉到。

虽然再现说与表现说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艺术本质的全部事实。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艺术的本源地位,强调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艺术的最终决定意义和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能动反映说。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艺术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作家的主体意识,艺术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能动反映说辩证地处理了生活、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艺术家的

独特创造力,真正概括了艺术总是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属性。

这个试题属于王宏建《艺术概论》一书中“艺术门类”一章的知识点。《黄金组合》对该考生反映的重点、难学、难懂科目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讲解,便于考生学习和理解、记忆。真正可以高屋建瓴的来领会这本书的精髓。

3、有人说:“一千个接受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如何认识的。

考点分析:艺术接受是一个自由性与确定性相结合的再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具有一些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诸如复仇,犹疑,软弱,忧郁等,即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无法超越由这些性格的内涵和特征所圈定的范围。况且这个人物的意义往往由于历史原因的触发不断变换,接受者的阐释和解析总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和作品固有的思想规定性的制约和影响。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揭示了艺术接受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第二,揭示了艺术接受是一个自由性与确定性相结合再创造过程。

(1)揭示了艺术接受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

所谓艺术欣赏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性,根源于欣赏者主体的个性差别,也同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别有关。古人说“诗无达诂”。“达”是“最终”,“最后”的意思。“诂”是解释。“诗无达诂”就是对诗不存在最终的归于一统的解释。正如刘勰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欣赏永无止境,创造永无止境,理解也永无止境。再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在清代学者王国维眼里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悲观主义作品;在现代学者胡适看来则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而毛泽东说,一部《红楼梦》,就是封建阶级的没落画卷。鲁迅先生谈到读《红楼梦》时说过:“单就命意,就因接受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谁对谁错?难有定论。这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由于接受者各自的阅读惯性和思维定势的不同,对同一部《红楼梦》就有了不同的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时代也会影响接受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俄国理论家赫尔岑看来,“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复阅读荷马”另外,接受者个人经历、心境的不同,对他阅读的影响更为直接。一个没有亲历过失恋痛苦的人,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其痛苦的体验肯定要比歌德等人淡漠得多。

所谓艺术欣赏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者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欣赏者在文艺欣赏中相似或相同的方面,也是由于艺术形象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2)揭示了艺术接受是一个自由性与确定性相结合的再创造过程。

在接受过程中,鉴赏者都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特殊处境、文化修养等对鉴赏对象进行想象、联想、加工、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就是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如果把艺术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在再创造中,想象和联想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再创造的一大特点。比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羂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其中的许多内容就只能意会而不能落实了。在艺术家那里,艺术语言

的描述性、不确定性,并不是缺陷,反倒是一件格外有力的工具。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由此,中国古代的文论家把艺术作品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视为优秀作品应具备的条件,清代的文论家叶燮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这种说法看,艺术作品本就是要求含蓄的。一方面,诗人、艺术家不可能把形象的特征、把所有所思所想都写出来;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把意思说尽,使人一览无余,而要留有余地,启发接受者的想象,让接受者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补充进去,使形象的意义更加丰富。正是基于此,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家与接受者共同的结晶。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也非常强调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再生成和再创造,以及这种意义生成的无限性,该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着“空白点”,“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

但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并不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而是自由性与确定性的结合。接受者只能在忠实作品,还原作品形象的前提下去再创造。所以接受者的这种联想、想象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受鉴赏对象的制约和影响的。鉴赏对象为鉴赏者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基本形态和线索,规定了他再创造的方向,指引他怎样去加工和补充形象。因而鉴赏中的再创造原则上不能象艺术创作那样,可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他只能以鉴赏对象为“模特儿”,“杂取”与之相关相似的东西,在想象中予以补充和强化。例如不能把贪婪、吝啬、凶狠、狡猾的葛朗台想象成一个乐善好施、扶弱济贫的大善人;也不能把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想象成杀伐决断的王熙凤。因此,尽管“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奥塞罗、李尔王、罗密欧,这就好象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可以变化为无数个孙悟空,却不能变化出猪八戒一样!因此,艺术鉴赏中的再创造即二度创造是一种有限创造,它的想象与艺术作品中的想象相比,更多的是再造性想象,不能象艺术作品创作时的“无中生有”。

该题难度较低,在各大高校的研究生考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可见多做题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判断出题目考核的知识点,不至于在论点上就给错,同时多做题可以积累优秀的语句、理论、名言、例子等等。《黄金组合-艺术学综合-题库》在这方面优中选优,筛选出精华考题并给出精彩解析奉献给考生。

四、论述题:

1、略论艺术素养与艺术创作关系。(应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考点分析:该题见于《艺术概论》。

艺术创作体现的是艺术家全部的修养和智慧。这就要求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艺术独创性的才能和本领。(P280)

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P28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包括:a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b丰富的艺术想象力c独特的记忆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P290)

这五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五者兼备的。没有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很难创造出具有进步意义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包含着广博的文化积淀,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品未免单薄。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生活的体验积累是根本创造不出作品来的。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特点就是具有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这样才能将生活中的美抓住,而能体会和捕捉美是不够的,还需要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将其表现出来,否则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家一人所欣赏。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艺术素养是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所必需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本领的培养、锻炼、

积累和掌握。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自身拥有的素养和艺术创作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呢?

(一)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人们以艺术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如艺术的性质、目的以及艺术趣味和美学理想等等,这就是艺术观。艺术家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鲁迅指出:“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中国画论中也指出:“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正是“文如其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生轻名利,重节操,仗义气。他在抗战初期,为配合抗日而亲处编演了反抗侵略的《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慷慨悲壮的爱国戏剧。此后,他蓄须明志,顶住敌人的威胁利诱,宁愿靠典当度日也拒绝为日伪演出的斗争精神,为世人所称颂。(二)深厚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二)深厚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在艺术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例如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和哲学家,他不仅以其杰出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使当时绘画的现实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还在军事、天文、地质、土木工程、生物学、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见解和成就。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书中反映出他对于诗词歌赋、工艺美术、建筑、园艺、医药、烹调以至农业知识样样精通。当代伟大的艺术家鲁迅、郭沫若,更是博学多才,通古达今。鲁迅除写小说、杂文外,还亲自校订整理了一批古籍、画册,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著和文艺理论著作,并最早把柯勒惠支的绘画介绍给中国人民。从郭沫若的诗歌、戏剧、历史、考古、书法等众多著作和艺术成就中,可以看到他的知识渊博如大海浩瀚无边。再如当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他擅长书画,懂得拳术,会表演魔术,写过小说、散文和剧本,对艺术理论也颇有研究。由于赵丹的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加上他具有不懈地探求艺术真谛的精神,从三十年代开始,共演出过名剧三十多出,主演和导演电影近六十部,在舞台和银幕上扮演了近百个角色,创造性地塑造出性格不同、色彩迥异的众多人物形象,如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许去峰等。他的表演艺术不仅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在世界影坛放出夺目的异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少年时代就自修古文,阅读历史文献和文艺著作。十六岁时,他已熟知荷马等历史学者和诗人作家的著作。从遗物中发现他在《莎士比亚全集》的书页写满了批语。他十分喜爱莱辛的作品,崇拜席勒、歌德。通过学习名著,不仅增长了贝多芬的见识,还提高了他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了他的艺术趣味,丰富了他的乐思。

舒曼指出:“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慢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和结合,在艺术史上是不乏其例的。梅兰芳曾向青年演员指出:“不论演员或剧艺术家都必须努力开扩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读,还可以在戏剧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才不至因孤陋寡闻而不辨精、粗、美、恶,在工作中形成保守和粗暴。”梅兰芳在戏剧改革中,颇得其他门类艺术的帮助。他曾学画于齐白石,他从《维摩说法图》、《九歌图》和《天女散花图》中得到启发,设计出《天女散花》歌舞的服饰及舞姿;从顾恺之的《洛神》画卷里受到感染,创作出《洛神》的歌舞,体现了曹植《洛神赋》的意境。意大利著名电影演员吉娜?劳洛勃丽吉达,以卓越的表演才能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银幕形象,尤其是饰演平民姑娘(如《巴黎圣母院》

中的艾丝美拉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她之所以获得世界影坛的盛誉,是和她多才多艺,对艺术具有较深造诣分不开的。她学习舞蹈,舞姿优美,技艺娴熟;她学习绘画,曾以卖画为生;她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歌喉委婉动听;此外,她还做过制片人兼导演。在拍完最后一部影片于一九七一年告别银幕后,她又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为素材,从事小说创作。总之,艺术家的文化素养越高越好,知识结构越庞大越好。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单纯地练一声一腔、一招一式,不可能在艺术上有什么出息和造诣。

(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丰富曲折的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曲折的生活积累、切身感受是创作的源泉,它会激发创作冲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反之,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艺术生命力。

生活积累是人生阅历的积累或总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础。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我国古典画论中说的“万物富于胸中”、“胸有成竹”、“饱游饫看,历历罗列胸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实际就是说的生活基础问题。

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总是以生活经验作为基础。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写实派巨子”的法国画家米勒,就是在他厌恶了繁华的巴黎,迁居到巴比松,回到农民中间去获得新的生活和感受之后,才创作出《拾穗者》、《晚钟》、《牧羊女》和《扶锄的人》等名作,成为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出生在商人家庭,二十岁后到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工、演员,编导等多种工作。他熟悉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语言,了解英国社会全部的风尚和习俗,所以创作出了几十部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剧本。艺术家必须观察、体验、感受现实生活,只有燃料起生活的火焰,艺术家的强烈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创造的能力,才会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辉。例如,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在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经常过着流浪儿的生活,对贫民窟的生活有切身感受,对工人的境况十分熟悉和同情。电影《摩登时代》的编演过程,说明卓别林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是基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真切感受。他曾听一位记者介绍,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的工厂里的传动带装置,使一些农村青年在那里工作四五年后,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悲惨的事实,使卓别林想到了《摩登时代》的主题。又如,德国女画家柯勒惠支,在她的著名画集《死亡集》的许多画中,并不直接表现战争造成的死亡及伤残,而是表现死难者家属的悲哀和孤寂。这正是她自身的感受和不幸遭遇的反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儿子和孙子相继死去。由于她一生无法克服丧失亲人的悲痛,因此,把不义战争视为死神,通过作品强烈地表达出自己——一个母亲的哀痛感情。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的后裔,明亡以后,出家为僧。由于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一切使他万分悲忿,感受甚深,因而在他创作的许多画(如《牡丹孔雀图》等)中,表现了对异族统治者的强烈反抗,抒发出自己悲凉忧郁之情。

(四)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艺术家艺术创作和思维要具有超常性,高于一般人之上,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要用敏锐的艺术视觉,从现实生活中,从看常人看不到或不在意的事情中提练出创作素材、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形成强烈、深刻的艺术感受力。

(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是把现实生活中通过艺术构想,成为理想化的艺术意象的创造能力。艺术家就是要想常人想不到的,从而形成想象丰富、独特、新颖的作品。

(3)独特的记忆力。超常的记忆力是艺术思想和个性的摇篮,是积累艺术素材的宝库,

是驰骋艺术想象的原野。艺术家要通过职业记忆训练,掌握各种记忆方法,达到做常人做不到的一种特殊记忆才能。

(五)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

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是将艺术想象、构思创造成物化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支撑和专业技能。艺术家必须有精湛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将艺术形象变成有生命力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艺术技巧并非神秘莫测而不可捉摸的东西。通过不断学习古今艺术家的名著和艺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艺术技巧。对于艺术家说来,艺术知识愈丰富,在艰苦复杂的创作劳动中,愈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他所掌握的艺术技巧也就愈熟练。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掌握专业的艺术技巧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凭着“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功夫,写字才“入木三分”,下笔如神,被后人尊为“书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以“熟精文选理”、“苦学力久”的精神,达到了“落笔惊风雨”的地步,写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被人们誉为“诗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曾向朋友们说,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认真细心地研究过作曲法,没有一个大师的作品他没有经常和勤奋地研究过。一代京剧名大师盖叫天很重视苦练基本功,几十年如一日,虽已七十高龄,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舞台演出时,他曾一次折臂,一次断腿。在接腿骨时,医生给接错了部位,影响他重返舞台,他竟以惊人的毅力,打断再接,矫正过来,刻苦锻炼,终于重获艺术青春。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艺术家对于专业的基本训练,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会取得长足的进展。被誉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的词曲结合良好,达到“声词相从”、“声意相谐”,高明每写完一个曲子,都要右手扶几案,左脚踩着按板,自打节拍自吟唱。发现不合声律之处,就反复推敲,直到修改满意为止。据传说,由于经常吟唱推敲,几案上手拍处的指痕竟有一寸多深,脚踩按板打节拍的地方,竟被踩出一个小洞,真是用尽了“脚点按板皆穿”的功夫。列宾在创作《涅瓦河畔的普希金》这幅著名油画时,进行了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为了准确描绘诗人的形象,他付出了二十年的辛勤劳动,最后才完成了这幅名画的创作。列宾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从未停过画笔。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尽管身体已经很虚弱,右手颤抖的厉害,仍坚持用左手提笔,将调色画板吊在胸前,让人扶着作画。列宾的勤奋劳动,使他成为俄国十九世纪最杰了的现实主义画家。

综上各论据论证,艺术来源于人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源于人们对自然无限地热爱,来源于人类文明的行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将一股股的激情再次创作出另一种的自然美。可以说没有艺术家的个人良好的素养,那么艺术的创作发展就无从说起了,艺术素养是艺术创作的必备!

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现代媒介传播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考点分析:最近几年,“新媒体”是热点话题,本题考察的其实就是新媒体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考生需从传播学入手,先回答理论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从艺术创作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传统艺术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消费成了一切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一切艺术活动的基础。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广告,消费类像,消费品牌,消费欲望,也消费图像,消费符号。艺术商品化了,艺术进入了消费。随着消费

与传媒的结合,传媒成为消费最适合最忠实的载体。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大众传媒的本质进行了揭露,论述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真正面目。“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曾经这样描述道:西方消费社会包括:“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的旧有的紧张关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所取代;超级公路庞大网络的发展和驾驶文化的来临……”,依照这一标准,当代中国都市已进入一个准消费时代。

文化的大工业化的发展给艺术的消费增加了流通、传播的环节,这个环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地位和作用超过生产和创作,而策划人、创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也超过作为传统的“艺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或“决定因素”的作家、艺术家和编剧等。而且,原先的艺术创作可能只是为社会上少数人的工作。但随着各种市场的中介环节、各种现代传媒的发展,艺术不再是精英们专有的象牙塔了,原先只为“小众”进行的艺术创作,现在必须用现代的复制技术和市场手段传播开来,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最大限度的接受、了解和享用,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需要。这种走向大众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另一个现象是,现代传播条件下的艺术创造越来越不是单个天才闭门独造的结果,艺术家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复数。大写的个人消逝了,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不同专业协同作战、共同创造的集体成果。比如当代电影的大制作,就不仅是许多艺术家、各专业的不同工艺术家协同合作的过程,而且是艺术产业、科技产业的各个部类协同合作的结果。德国当代大学者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当今互联网这种方式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新的公共空间,创造了民主交流的新方式。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缥缈圣殿,而成了人人都可参与“过把瘾”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参与下,艺术创作从观念到形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但与此同时,它对艺术创作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驾驭能力,才能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促进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

现代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作的形态、效率和观念三个方面。

(1)丰富了创作形态。

首先,现代传播媒介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丰富了艺术表现语言。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工具、新材料应用于艺术创作中,丰富了艺术语言的表现。例如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将作品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软件按照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特殊的效果。还有,影视的视听语言,艺术中3D和软件的应用。

其次,现代传播媒介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

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系统,扩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例如传统的艺术创作由于受画布、画纸这类载体的限制,所以,在传统二维空间环境中,艺术创作的真正完成是作品被观众欣赏之后。二十世纪初美国画家沃尔特?迪斯尼利用电影胶片放映的原理,将每个场景以电影胶片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动画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可以完成图像的编辑、处理,并加入音频信号,制作成有声有色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作品。使艺术创作表现内容由静态扩展到动态,无疑是一种突破,然而没有现代传播媒介的参与,这种突破性的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

(2)提高了创作效率。

首先,新的创作工具和新的艺术载体必然使创作的速度加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技术替代了艺术创作中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

使创作的速度大大提高。创艺术家可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创意构思。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定量化的功能,在创作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创作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创作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多向反复的。

其次,现代传播媒介使作者与观众实时互动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作品审美交流与创作的效率。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参与,使作品与观众见面以及观众对作品的意见反馈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缩短,更有利于创作者把握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从而创作出符合欣赏者审美品位,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例如,互动电视的推广。

(3)更新了创作观念。

新技术的应用,改变创作形态和创作方式,也必然引起作者创作观念的更新。

首先,现代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增强了艺术创作者的商品观念。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参与,特别是新媒体的影响,使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互动性加强。作品发布几乎与观众评论同时,这样,创作者更加注重欣赏者的建议、评论,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甚至观众的兴趣爱好和市场的需求能左右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艺术作品的商业属性加强了,这必然使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其次,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使艺术创作走出精英文化的樊篱。在这个大众狂欢的时代,很多业余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受观众喜爱或流行程度不亚于职业艺术家的作品。所以以前那种只有少数人拥有的“特权”和精英文化与平民的大众的艺术交杂在一起,并且大众艺术的倾向越来越大,这样,对于专业艺术创作者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受喜爱,无论多么不情愿,都多少要考虑些大众的口味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体,现代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不例外。在看到现代传播媒介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消解精英艺术,使大众艺术因失去提升品味的方向而流于俗套。

从创作观念的变化来说,虽然现代传播媒介有利于繁荣大众艺术,但它在繁荣通俗艺术的同时,也是对精英艺术的消解。由于创作观念的变化,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免要倾向于大众的口味。仅仅为追求得到更多的受众欣赏而使作品流于俗套是危险的。艺术如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不仅仅是工具的发展,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容也要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体现大众口味的通俗艺术对于整个艺术体系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代替经典艺术,因为流行并不等同于经典。从艺术发展来说,每个时代的艺术舞台上都有一曲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协奏,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在这个大众狂欢、喧闹沸腾的信息时代,经典与流行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大众艺术在经典艺术的引导下才能更具生命力,大众的审美品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2)使艺术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从而丧失了艺术对时代的映像和现实生活抽象功能。

由于艺术创作工具的发展,创作人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作品的发布、宣传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畅通。这对于使作品能够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生产,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理性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对艺术创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长此以往,必将使艺术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而丧失了对时代的映像和现实生活抽象。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及其他艺术品的身份有所变化,集艺术化与商品化于一身,但其艺术性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化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性,艺术性是每一件艺术品的固有属性。总之,现代传播媒介参与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收获又是一种挑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AB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 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A.中央集权制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 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 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 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 C.社会本位 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 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 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经济性 B.适时性 C.专业性 D.实践性 E.满足性 9.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包括()。 A.育人 B.导向 C.辐射 D.凝聚 E.激励 10.高校自主权包括()。 A.自主调整招生比例 B.自主调整专业设置C.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D.自主开展与境外高校的交流 E.自主决定收费额度 三、判断题 1.战国中后期诞生的《大学》与《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 2.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正式开始。 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真题及答案2014年

2014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课程试题(A)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每所大学都设有医学、文学、法学每个教师会。每个教师会推选一名系任性质的decani。() A.神学 B.数学 C.法学 D.辩证法 2.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学统一”和“”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具备研究的新职能。() A.生产与劳动结合 B.科学与人文结合 C.教学与服务统一 D.独立与自由统一 3.“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这是主义的观点。() A.科学 B.唯物 C.人文D结构 4. 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 A.知识 B.能力 C. 个人 D. 社会 5.通过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的模式包括: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不分专业模式和产学研究结合模式。() A.弹性学习模式 B.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C.学分限制模式 D.完善学分制度模式 6.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这一基本功能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A.创新新知,促进社会发展 B.科学研究,发展真理 C.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D.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7搞到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一般概括为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和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启发性 B.知行合一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8.收集资料、实验测试、理论概括和反复论证等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阶段。() A.科研准备 B.科研实施 C.成果结题 D.成果推广 9.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它是在 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 A《明日之教师》B《都市大学宣言》 C《莫里尔法案》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0.在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中,就其组织成员活动的特性而言,具有的特性。() A学科性和国际性B多样性和模糊性 C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D目的性和逻辑性 11.在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中,从层次结构看,最后一个层次是。() A博士后B博士研究生 C专科和本科D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12.我们提出,“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和“中西交融”的师培观,作为全球化视野下改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 A“教师为本”的办学观B“大学自治”的办学观

817《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综合考试(艺术学)》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其特点是涵盖范围广,基础性较强,理论考察与能力考察相结合。 《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中外艺术基本知识;二、艺术学基本理论;三、综合分析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中外艺术发展史上著名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主要艺术思潮、主要流派风格等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音乐、美术(绘画、雕塑、设计艺术等)、戏剧(含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种类。 2、了解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包括艺术本质、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作品等。 3、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性质、各艺术种类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基本理论。 4、综合运用所学艺术基本理论,分析和评述中外艺术发展历史与现实实践中的重要现象、作品和问题,分析和阐述中外艺术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命题。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中外艺术基本知识 1、中外音乐发展史上著名作曲家、经典音乐作品、主要音乐流派与风格等。 2、中外美术(绘画、雕塑、设计艺术等)发展史上著名画家(雕塑家、书法家等)、经典美术作品、主要美术流派与风格等。 3、中外戏剧(含戏曲)发展史上著名剧作家、著名演员、经典戏剧(戏曲)作品、主要表演流派与风格等。 4、中外电影发展史上著名导演、著名演员、经典电影作品、主要电影思潮、主要导演表演风格等。 5、中外电视艺术发展上经典电视艺术(含电视剧、电视文艺)作品等。 6、中外艺术理论与批评发展上著名学者、经典著作、知名学派与思潮等。 7、当代中外艺术名家、名作与热点现象等。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高等教育学》试题解析.docx

《高等教育学》试题解析 (教材勘误:第43页,第87页,第168页,第213页,第267页,第305页,第308页,第357页,第370页,第380页) 一、是非判断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的途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 4、()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既有合理之处,也有局限性。 5、()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高于15%时,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6、()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高于50%时,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7、()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类学校的方针政策。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10、()权利分散型高教宏观管理体制又称为分权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法国为典型;权力分散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典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德国、日本。 11、()目前我国公立高校领导体制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1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3、()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14、()高教结构是指高教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15、()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校的整个教育制度。 16、()高教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7、()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属于高教结构中的微观结构。 18、()科类结构是属于高教结构中的微观结构。 19、()课程结构是属于高教结构中的宏观结构。 20、()结合日常教学是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之一。 21、()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相同的目的与途径。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艺术学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建筑拥有不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力,它的()性和()性使它可以超脱于具体的束缚而拥有巨大的涵括力量。 2、紫禁城沿中轴线可分为三大段,其()是宫殿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核心和高潮。 3、罗丹说:“假如在傍晚,把你的雕塑放在窗台上,你从窗台看出去,你见到一个立体的大体的轮廓,这就是‘()’”。 4、如果在云岗石窟我们看到了()和中国的交融,那么通过麦积山的造像,我们可以发现另一种融合——就是()的交融。 5、工艺美术可以分为()和实用美术两大类。 6、商代()的凹凸纹线“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给人以一种刚柔相济的力感。 7、用蚌壳作为镶嵌装饰,是周代()工艺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手法。 8、舞台表演性舞蹈可分为()与()两大类别。 9、《残春》是()族舞蹈家孙龙奎创作、于小雪表演的()。 10、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应包括()、()等。 11、戏剧结构的总体特点是()和()。 12、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和()。 13、视觉残留的影象的色彩,往往不是原来的色彩,这种色彩的变化叫()。 14、意大利著名摄影艺术家()指出:“拍一部电影要按照最适合这部特定的影片,和它所包含的思想方式去用光。” 二、选择(每小题2分,共18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该小题的括号里,每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称建筑艺术的杰出作品为() 窗体顶端 A、“石头的史书” B、“凝固的音乐” C、“颠峰性的艺术成就” D、“其有双重性的造型艺术” 窗体底端 2、“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是人们对我国()的赞誉。 窗体顶端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31 3.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P29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 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31 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 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P64 6.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与标准答案点评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及其答案点评 一、填空 1、名画《向日葵》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 2、画风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 3、我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为《二泉映月》。 4、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5、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为《桃花扇》。 6、《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 7、我国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谢晋。 8、影片《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 9、1958年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的《一口菜饼子》。 10、《悲剧心理学》是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早期著作。 二、简释 1、赋、比、兴 【概述】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周礼·春官》。后有《毛诗序》承袭了这种说法,将三种内容体例(风、雅、颂)和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混为一谈,提出了“诗有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将三体与三法比较准确地区别开来,这一看法沿用下来。【分释】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再如《孔雀东南飞》里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下文焦刘的爱情悲剧。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

高等教育学试题AB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B.赫克迈大学C.阿资哈尔大学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A.民族化B.地域化C.国际化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B.学缘结构C.学历结构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B.存在主义C.权力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 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B.学历结构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B.理想性C.层次性D.开放性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B.从属论C.法德论D.智德论E.抵消论 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经济性B.适时性C.专业性D.实践性E.满足性

高等教育学真题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 (1)规模化;(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 2、简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3、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4、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家化趋势明显;(2)创新人才培养是主旋律;(3)教学内容更新须更重视;(4)教学趋向个性化;(5)教学管理活性化;(6)自主性学习得以倡导;(7)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增强。 5、简述大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2、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4、劳动形式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5、劳动成果的集体与滞后性。 6、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P122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一)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1)培养人才(最根本职能);(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二)其职能的新发展:(1)引导社会的职能;(2)创造新职业的职能;(3)国际合作的职能。(三)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职能递进发展中后出现的职能与原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再次,三大职能具有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关系。 7、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原则?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 (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在教学条件、工具和手段上,要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 (5)在教学途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有机统一的原则; (6)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或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在理论教学中,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它的实践基础以及它们在实际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运用。 2.要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要搞成“两股道上跑得车”,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请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定位上,由教授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答案 2010-01-26 16:09:04 阅读29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是(尤金.奥尼尔) 2、《白毛女》的执笔是丁毅和(贺敬之) 3、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4、《亚威农少女》的作者是(毕加索) 5、《悲情城市》的导演是(侯孝贤) 6、《威廉退尔》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家(罗西尼)的代表作 7、新凤霞和赵丽蓉为代表人物源于唐山的剧种是(评剧) 8、《党同伐异》的导演是(D.W 格里菲斯)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10、《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作者是(徐复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壁画----------------以绘制、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2、诗无达诂------------------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3、国际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这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 4、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 5、宝莱坞------------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印度的广受欢迎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年江苏省高校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 C )。P93 A. 个人本位论 B. 形式教育论 C. 实质教育论 D. 社会本位论 2、“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D)。P29 A.柏林大学 B.霍普金斯大学 C.剑桥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学位分为( A )。P239 A..学士、硕士、博士. B.硕士、博士、博士后 C.协士、学士、硕士 D. 协士、学士、硕士、博士 4、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 C )。 A. 高关联化 B.综合化 C. 短学程化 D.融合化 P143 5、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 C )。P152 A.讲授法 B. 谈话法 C.演示法 D.发现法 6、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的比例为( C )。 A.<15% B.>15% C.15%~50% D.>50% 7、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B )。P53

A. 政治 B.经济 C. 文化 D.法律 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专业课程和(C )。P115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实业实训课程 9、第一次提出“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D )。P24 A.布鲁纳 B.杜威 C.范海斯 D.洪堡 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 C. )。P137 A.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写在题中横线上)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性。(P3) 2、美国在改革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面向不同背景人士的高等教育入学通道,包括考试入学、推荐入学和注册入学 3、我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是着名教育家孔子 P1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P216 5、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P75 6、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三大专业,即法学、医学和神学P97 7、高等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术权力主导模式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P211 8、高等教育研究应该侧重的方面是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P177

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

高等教育与学等教育高1-1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恩格斯在辩证 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 、理论性分类、“解剖分类” D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 C标准答案: 2.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 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高等教育 BA D、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C A标准答案: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 共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3. 、分析 D、 想象 C、判断A、记忆 B标准答案:A,B,C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 史分)2道试题,共60一、单选(共 1.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 、弗吉尼亚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D、哈佛大学A、亚历山大大学 B C D标准答案:()年时 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 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本 地社会与经济服务、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D C标准答案:40分)1二、多选 (共道试题,共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三艺”,包括:()3. 、经济法 D、修辞 C、辩证法 BA、文法标准答案:A,B,C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B、江南水师学堂A.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C标准答案:“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 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2.级是()A、高等学堂 B、 是大学堂 C、通儒院 D、研究生院A标准答案:分)二、多选(共1道试 题,共40 3.下列书院哪些属于宋代四大书院() BA、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 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C、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D A,B,C,D标准答案:高等教育 理念的构成要素3-160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理念称为大学的灵1. 魂。 CA、学生自治理 念 B、教授治校理念、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 D C标准答案:大学拥有不受政府、 教会和任何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和控制,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的()权利,指的是哪 个理念大学自治理念A、学生自治理念 B、教授治校理念 C、管理专业化理念 D、 D标准答案: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3.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 扮演哪些角色、协调者A、募捐者 B、管理专家、政治家 C D A,B,C,D标准答案: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3-260一、单选(共2分)道试题, 共()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雷克·博克 C、克拉克·克尔 BA、博克、 杜威 D B标准答案:2.中国最着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A、蒋梦麟 D、胡适 C、陶行知 B、陈鹤琴. C标准答案: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高等教育理念中持理性主义的典 型代表人物有()A、纽曼 B、赫钦斯 C、维布伦 D、弗莱克斯纳 A,B,C,D标准答案:4-1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道试题,共一、单选(共260分)()1. 在硬件方面,基本的逻辑是A、“现存即合理”、“越发达、越复杂” B”、“突出差 异 D、“教育受制于社会”C A标准答案:()2.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 存即合理”、“越发达、越复杂”A B D、“突出差异”C、“教育受制于社 会”B标准答案:分)道试题,共二、多选(共140高等学校根据设立性质和经费来

教育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