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3-08-14;修订日期:2003-11-19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1999014513)。

作者简介:尹德涛(1961-),男,辽宁省营口市人,在读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影响评价、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研究。E mail:yindetao@s https://www.doczj.com/doc/7818464688.html,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尹德涛1,2,南忠仁3,金成洙1

(1.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2.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110034; 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恢复技术、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生态、矿区地球化学、矿区生态系统、矿区景观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等11个方面总结了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矿区;矿区生态学;矿区生态重建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4)02-0238-07

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看,矿区属于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从空间上看,矿区包括矿业生产区,依托矿业生产形成的城镇或其他居民点,以及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区。矿业生产区有的是集中连片分布,如大型铁矿山和露天煤矿;有的分散于一定地域内,如石油油井等;有的分布于人迹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带,如沙漠中的油田;有的分布于人类密集的地带。

矿区生态研究和实施在矿业生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开采中的矿区主要考虑充分利用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开采后的矿区以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消除矿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

1 矿区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1.1.1 矿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非常明显,所以矿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成为矿区生态研究中开展最早的领域。从最初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逐渐发展到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矿产资源开

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的政策等[1~5]。 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预测是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矿产资源开发不利影响的减缓措施与对策[6]

。地区矿业环境评价,是以采空区塌陷及地面沉降、矿业 三废 及污染源、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为一级评价因子,对地区矿业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查明矿区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类型,并给出矿业万元产值废物和废液产生量[7]。

矿区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体污染。煤矿开采诱发的水环境问题是煤矿排渣污染水源,地下水在动态的交换过程中被 有毒 或者 有害 的离子污染;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落漏斗逐渐增大,酸性水范围增大,逐渐影响到周围的水源,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8]

。矿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也已成为矿区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9~

12]

。酸性矿山废水是全球采矿业面临

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在硫化物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生态效应、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应用等5

第24卷第2期2004年04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24 No.2Apr.,2004

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3]。

一些西方国家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开展得较早,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在处理可能的环境问题时,强调 预防优于治理 [14]。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矿业活动前后,都有相应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法规制度[15,16]。

1.1.2 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是露天矿区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矿业开发引起水土环境演化的机制,探讨调控水土环境的技术途径、工艺流程和技术[17]。对矿区水土流失状况的评价,是矿区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依据[18]。

矿区地质灾害在深大露天矿闭坑后表现的最为突出。大型露天煤矿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后,形成了陡峭的深大边坡,生产过程及闭坑后将可能诱发大量地质灾害[19]。在矿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已确定了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征与方法[20]。

1.2 土地复垦、生态恢复与重建方法研究

中国在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矿区退化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修复、矿区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矿区土地修复的技术要求与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21,22]。

德国在煤矿区景观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过程中,确定了景观生态重建的目标和实施体系,即景观生态重建的保障体系是法律手段,控制体系是规划手段,实施体系是技术手段。在矿区景观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方面,分别开展以经济利用、景观结构及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理论研究。其经验是:健全法制;分清责任,各司其职;建立完整的规划体系;重视公众参与,在环境可接受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可接受性[23]。

在矿区土地复垦中,应用生态环境重建理论,做好塌陷地土地复垦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选用高效的生态复垦与环境重建方法与技术;采用推高填低整平复垦种植措施;常年积水的浅水位塌陷地实施水冲沉淀造田,建设高效农业养殖区;煤矸石充填复垦造地,用粉煤灰充填塌陷地、复垦造田,发展农林种植业;制定复垦远景规划[24]。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规划,需要对排土场和采场的生态重建和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作出具体的规划。工程复垦包括土壤重构和地表整形。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垦费用,把工程复垦内容纳入采矿计划之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开采程序和排土程序根据土地复垦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复垦地土壤改良和熟化,可采用种植豆科牧草进行植物固氮和施入粉煤灰改良土壤的办法,以加速土壤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植被重建选择适生植物时,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选择成活率高的植被,使植被按自然演替规律稳定持续发展。复垦土地再利用是根据各排土场的立地条件及矿区的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具有最佳效益的利用方向。在干旱少雨的矿区,灌溉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用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灌溉,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25]。

对矿区塌陷地可以实行梯次动态复垦,根据采区内煤层赋存状况,合理布局回采工作面,厚薄煤层交替配采,使地表塌陷呈梯次动态变化。塌陷区综合治理应分别规划。对浅部块段先行复垦还田;中部块段休耕期同治,挖深垫浅;形成精养鱼塘,发展水产养殖业;深部块段用固体废弃物充填,覆土后用于开发经济林地[26]。塌陷地土地复垦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高效复垦;规范塌陷地土地权属管理[27]。

在金属矿区,生态重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稳定化处理和植被恢复,可采取覆土植被生态重建模式和直接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生态重建模式[28]。要着重对废石场的农业复垦进行规划和技术、经济评价,可采用淤泥覆土[29]。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问题是矿区废弃地基质改良、土壤侵蚀控制和植物种类的筛选,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行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30]。土壤生物肥力水平是成功地进行矿业废弃地土地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治理的重要指标。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组成及功能,矿业废弃地特殊的生境对土壤生物群落具有重要的影响,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区系会发生会明显改变,需要加强对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生物管理工作[31,32]。

1.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建设的重要途径。对矿产资源、废弃资源、水资源等合理的规划及多种途径的开发利用,能使矿山生产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239

2期 尹德涛等:矿区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限度。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会取得显著的经济及生态效益。铁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在开采阶段对表外矿石的利用、对小矿体和小矿块的合理回收利用,对境界外矿石的回收、周边矿石的开发利用;在选别阶段,采用大块矿石预选抛废技术减少矿石损失与贫化,尾矿中磁性铁回收;废弃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废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尾矿砂的综合利用[33]。

俄罗斯的米哈伊洛夫卡采选公司将露天矿的排水用作选矿用水,以减少对地面水体的污染;为减少尾矿库扬尘,建筑截流坝,可部分提高尾矿库水位,减少尾矿库占地面积,对未淹没和未灌水的地段进行生物固结,改造选矿厂的除尘系统;完善矿井水排水工程,以便将矿井水利用于选矿工艺中,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完善切尔纳河的调控工程系统,以减少向河中排放污染物,并利用沼泽地作为排土场[34]。

非金属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对策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开源节流、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走集约型资源综合利用之路[35]。煤矿区规模化生产煤矸石砖,减少矸石山压占土地(耕地)[36]。

1.4 可持续发展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矿区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规划,提出矿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37]。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做到矿山尾砂、废石以及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和对周围环境的 无害化 是矿业生产的最大效益;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矿区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38]。循环经济是推动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其技术载体是可持续发展技术,或称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可有效地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衰竭和环境退化三大危机[39]。矿区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矿区生态规划[40]。

1.5 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研究

矿产资源利用规划是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矿产资源开采实行总量调控、合理布局、科学分区[41]。增强矿产资源的忧患意识,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 废物 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通过合理划定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及允许开采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构建生态型绿色矿业经济。在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前提下,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42]。

1.6 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矿区生态恢复技术随着土地复垦的发展不断进步,并取得进展[42,43]。土地复垦工艺有覆土和无覆土两种,复垦技术则包含生物复垦和工程复垦两个方面[44]。

根据煤炭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对土地破坏的不同形式及特点,研究各种破坏类型复垦的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并提出具体复垦要求、标准以及在复垦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使复垦工艺与矿山开采工艺和采、运流程紧密结合,使矿区复垦成为采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露采场复垦可采取浅采矿场复垦(采区的后来划分、表土贮存、回填与覆土),倾斜或急倾斜矿复垦(内排法),山坡路采场复垦。排土场复垦可采用工程复垦工艺(排弃物料的分采分堆、排土场主体构筑),生物复垦工艺(排土场顶部复垦工艺、排土场边坡构筑工艺、排土场覆盖工艺),林业复垦工艺。煤矿塌陷地复垦可采用充填复垦(煤矸石为充填物复垦工艺、以粉煤灰为充填物复垦工艺),非充填物复垦(高潜水塌陷区非充填复垦,中潜水塌陷区非充填复垦,低潜水塌陷区非充填复垦)[45]。

1.7 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生态研究

矿区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是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的重要内容。在矿区土壤中,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的总数下降,主要微生物类群(优势类群)所占比例亦有一定变化,土壤微生物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明显减少,土壤酶活性减弱,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是矿区土壤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矿区土壤微生物生态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削弱了矿区土壤中C、N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和能量流动。在恢复一个受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系统时,不仅要恢复地上部分的植被,还要恢复地下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群落,重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46~48]。

240

地 理 科 学 24卷

矿区植物生态研究中利用各种重金属的耐性与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如许多种植物对砷具有极强的耐性和不同程度的富集能力,这对于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49]。另外,有关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50]、豆科植物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51]也都有一定的进展。

矿区动物生态研究,如露天采矿对浣熊生存环境的影响[52]也有报道。

矿区河流及水生生态研究,如矿业活动对河流中微生物、水栖生物、鱼类和水生环境的影响、危害及其评价[53~55]均有较多的成果。

1.8 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评价、生态研究、新的洁净能源与矿产资源、矿产勘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56]。

矿业开发对周围地区带来巨大的环境影响。矿山废弃矿石和脉石堆、矿山选矿废石、尾矿、冶炼熔渣、矿山酸性排水、土壤重金属元素、河流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大气污染等都极大地影响了矿山地球化学环境和生态系统。甚至在矿山工业关闭后,长期的环境影响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研究内容。环境方面的地球化学扰动和平衡,是进一步研究矿山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57]。

1.9 生态系统研究

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始进行人为损坏的采石场(hard rock quarries)、铁矿贮藏区(ironstone banks)、高岭土矿尾矿(kaolin mining wastes)生态系统改善的研究[58]。

矿区生态系统是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矿区,结合工业生态学、产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开展生态矿业[59]、矿产生态学[60]、矿业生态系统[61]、绿色矿业[62,63]的研究。展望21世纪,在矿业高效、清洁与连续采矿,矿山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矿业生态建设,现代矿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将会取得一定的进展[64]。

依据矿区生态修复周期、自我修复能力、生态功能劣化程度、矿区生态治理(恢复)成本等矿区产业结构演变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主要指标,分析开发初期、矿区形成期、矿区衰退期的生态特点,在矿区开发初期,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成本分析法,对矿区寿命周期内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对造成矿区生态破坏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进行控制。在矿区开发规划期,加强对矿区的生态规划与指导,对矿区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与治理方案同时纳入生产经营系统。

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将矿山开发视为统一系统,对矿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系统内矿石开采、废石场、尾矿库等岩土工程及其矿岩氧化淋滤产生的毒害物质对矿区水土环境潜在而长期的影响,建立矿山岩土工程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改变矿山环境评价的传统方式,规范和监督矿山开采行为,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65]。

微生态系统研究是矿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方面,如利用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开展长期暴露毒性实验,揭示尾矿库湿地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作用与生物可利用性。得到的重金属浓度与生物生长繁殖、微生态系统各组份间的重金属含量与尾矿砂中重金属含量、生物体内重金属累积与底泥尾矿砂中重金属浓度、种类和生物类属的相关关系,为矿山生态修复过程的湿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6]。

1.10 景观生态研究

矿区景观生态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67,68]。矿区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整体优化、异质性、多样性、因地制宜、持续性、综合性6个原则;一般由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收集景观资料、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实施和调整6个步骤组成;矿区景观生态规划常见的结构有耕作、水陆并举、水养、乡村综合开发、水上游乐、绿化造林6个类型结构[69]。

1.11 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矿区生态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研究,通常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70,71]、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恢复的政策和对策[72]、建立矿产资源开采专项环境基金[73]、矿产资源开采中的供地方式[74]等。

2 矿区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2.1 矿区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

要求对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和预测。针对矿业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矿区生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保证其适时实施,以促进矿区生态环境

241

2期 尹德涛等:矿区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的保护与生态恢复或重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矿区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矿区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各类自然和人文因子的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全面的区域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明确矿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分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各阶段的生态行动准则。

2.2 矿区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能够为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是促进矿区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的重要手段。开展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将有利于准确把握矿区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水土资源状况,从而为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建设选择合适的植物,减少矿区水土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合理确定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方向和步骤。

2.3 矿区生态技术

矿业生产生态工艺的应用,能够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的危害。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技术应用,能够使被改变或被严重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得到恢复利用[75,76]。先进的矿业生态生产工艺,能够使矿产资源得到全面有效利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恢复最容易。先进的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技术,能够使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全面有效的恢复。

2.4 GIS的应用

GIS技术是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质量评价、矿业生产规划设计和矿区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工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矿区的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生态技术与工艺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3 结 语

矿区生态恢复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恢复不仅仅是关于生态的科学,它还包括与恢复相关的社会决策、恢复经济学、自然评价、政策与规划、教育与志愿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与哲学领域。这些研究领域都是矿区生态学应该积极关注的。

中国矿区生态研究,特别是矿业废弃地复垦的理论研究、法规建设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根据中国国情,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废弃地复垦的技术体系和模式、卓有成效的促成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修订完善现有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政策法规是中国矿业废弃地复垦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Schrec k P.Environmental impact of uncontrolled waste dispos al in

mi ning and i ndustri al areas in Central Germany[J].Envi ronmental Geology,1998,35(1):66~72.

[2] Szczepanska J,Twardowska I.Dis tributi on and environmental i mpact

of coal-mi ning wastes in Upper Silesia,Poland[J].Envi ronmental Geology,1999,38(3):249~258.

[3] Hilson G,van der Vorst R.Envi 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mall-

Scale Gold M i nes[J].Environmental M anagement,2002,30(6): 764~777.

[4] 赵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探讨[J].中国矿业,

2003,12(6):8~12.

[5] 刘汝海,王起超,刘景双.东北地区煤矸石环境危害及对策

[J].地理科学,2002,22(1):110~113.

[6]程胜高,李国斌,陈德兴.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J].环境保护,1997,(12):26~29.

[7]魏 民,姚永慧.鲁中南地区矿业环境评价[J].地球科学-中

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5):549~552.

[8]武 强,董东林,傅耀军,等.煤矿开采诱发的水环境问题研

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19~22.

[9]Booth C J,Bertsch L P.Groundwater geochemistry in s hallow

aquifers above longwall mines in Illinois,USA[J].Hydrogeology Journal,1999,7:561~575.

[10]Morin KA,Hutt NM.Relocati on of net-acid-generating waste to

i mprove pos t-mining water chemistry[J].Was te manage ment,

2001,21(2):185~190.

[11]Jdid E A,Blaz y P,Kamoun S,et al.Environmental i mpact of min

ing activi ty on the pollution of the Medjerda River,north-west Tunis ia[J].Bull Eng.Geol.Env.,1999,57:273~280. [12]洪 雷.大同矿区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中国

煤田地质,2003,15(2):29~30,43.

[13]丛志远,赵峰华.酸性矿山废水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矿

业,2003,12(3):15~18.

[14]石海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金属矿山,2000,

(9):41~44.

[15]叶仙云.澳大利亚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J].浙江国土资源,

2002,(2):46~49.

[16]高正文.德国成功的环境保护[J].创造,2002,(7):46~47.

[17]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煤炭开发引起水土环境演化及其调

控技术[J].地球学报,2001,22(4):345~350.

[18]傅耀军,李曦滨,孙占起,等.晋陕蒙能源基地榆神府矿区水

土流失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32~35. [19]王来贵,刘向峰,姚再兴,等.大中型露天煤矿闭坑地质灾害

浅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3):51~54. [20]周利华,徐德蜀.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征与方法[J].中

242

地 理 科 学 24卷

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1~3.

[21]刘景双,王金达,张学林,等.煤矿塌陷地复垦还田生态重建

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2):189~192.

[22]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

2003,40(2):161~169.

[23]梁留科,常 江,吴次芳,等.德国煤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

复垦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2,22(6):711~715. [24]周兴东,靳海亮.生态环境重建理论在徐州东矿区土地复垦

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2,(5):48~50.

[25]王志宏,刘志斌,陈建平.黑岱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及生态重

建规划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03,(1):19~21.

[26]董祥林,陈银翠,欧阳长敏.矿区塌陷地梯次动态复垦研究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3):45~47.

[27]周兴东,靳海亮,李 博.徐州市贾汪区煤矿土地复垦经验与

规划[J].煤炭科学技术,2002,30(7):31~34.

[28]刘忠民,曹宏伟.铁矿生态恢复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3,23(1):47~48.

[29]高 波,余 强,朱 宇,等.大冶铁矿废石场复垦及矿区可

持续发展研究 以尖山废石场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

2001,20(3):65~68.

[30]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产保

护与利用,2001,(5):42~49.

[31]阳承胜,蓝崇钰,束文圣.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生物肥

力[J].生态科学,2000,19(3):73~78.

[32]龙 健,黄昌勇,腾 应,等.我国南方红壤矿山复垦土壤的

微生物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26~128. [33]辛明印.本钢歪头山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战略及实践[J].金属

矿山,2001,(6):5~7.

[34]科瓦利B T,科瓦利E B,帕夫洛夫H A,等.提高米哈伊洛夫

卡采选公司自然资源利用效果的途径[J].国外金属矿山,

1997,(5):49~51.

[35]曹光杰,张学勤.临沂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山

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4):66~69.

[36]高荣久,胡振琪.煤矿区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最佳利用途径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6):824~826.

[37]钟 铁.南山铁矿矿区资源规划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金属

矿山,1998,(4):42~45.

[38]陶家元.矿区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1(1):101~106.

[39]牟全君.循环经济与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

2003,12(6):21~24.

[40]汤万金,吴 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4):637~640.

[41]邓贵安,刘月星.平乐县矿产资源利用形势与规划保护[J].矿

产与地质,2003,17(1):27~29.

[42]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3]张 杰,李绍臣,郭景忠.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初探[J].露天采煤技术,2002,(1);36~37.

[44]李庆华.矿山复垦技术[J].云南环境科学,2003,22(1):46~

47.[45]陈建设,鲍宏波.采煤矿区土地复垦工艺探究[J].资源、产业,

2002,(5):25~27.

[46]龙 健,黄昌勇,滕 应,姚槐应.矿区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及

其生化活性[J].生态学报,2003,23(3):496~503.

[47]Luke ov A.Soil Algae in Brown Coal and Li gni te Post-M i ning

Areas in Central Europe(Czech Republic and Germany)[J].

Restoration Ecol ogy,2001,9(4):341-350.

[48]Nov kov A.Soil Microfungi in Two Post-Mini ng Chronosequences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J].Res torati on Ecology,2001,9

(4):351~358.

[49]韦朝阳,陈同斌.高砷区植物的生态与化学特征[J].植物生态

学报,2002,26(6):695~700.

[50]张志权,束文圣,蓝崇钰,等.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

被恢复研究:定居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再分配[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306~311.

[51]张志权,束文圣,廖文波,等.豆科植物与矿业废弃地植被

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2,21(2):47~52.

[52]Beucler M,Risenhoover K L.Impacts of strip-mi ning on the habi

tat ec ology of raccoons[J].NCASI Technical Bulleti n,1999,781: 34-34

[53]Bruce W,J uliette LK,Johnnie MN,et al.Microbi ological and geo

chemical characteriz ation of fluvially deposited sul fidic mine tailing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 icrobiology,1999,65(4):1548 -1555.

[54]Castilhos Z C,Bidone E D,Lacerda L D.Increas e of the Back

ground Human Expos ure to Mercury Through Fish Consumption due to Gold Mining at the Tapaj s River Region,Par State,Amazon [J].Bull.Environ.Contam.Toxicol.1998,61:202-209. [55]Hattemer-Frey H A,Quinlan R E,Krieger G R.Ecological ri sk

as sess ment case s tudy:i mpac ts to aquatic receptors at a former met als mining superfund site[J].Risk Analysis,1995,15(2):253-

265.

[56]欧阳自远,邹永廖,刘建忠,等.地球化学若干领域的回顾与

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617~623.

[57]倪师军,张成江,滕彦国,等.矿业环境影响的地球化学研究

[J].矿物岩石,2001,21(3):190~193.

[58]Dobson A P,Brads haw A D,Baker A J M.Hopes for the future:

res tora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 ology.Science,1997,277, 515~522.

[59]朱俊士.生态矿业[J].中国矿业,2000,9(6):1~3.

[60]霍明远.矿产生态学[J].资源科学,2000,22(5):7~10.

[61]肖松文,张泾生,曾北危.产业生态系统与矿业可持续发展

[J].矿冶工程,2001,21(1):4~6.

[62]寿嘉华.走绿色矿业之路: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思

考[J].中国地质,2000,(12):2~3,6.

[63]姜福兴,耿殿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 绿色矿区 模式[J].科技

导报,2002,(2):54~56.

[64]古德生.21世纪矿业[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2,23(4):1

~5.

[65]张军营,孔小卫,徐 莉,等.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J].

河南地质,2001,19(3):226~231.

243

2期 尹德涛等:矿区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66]黎泽华,栾兆坤,吴 钢,等.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研究尾矿

砂中重金属吸附及其生物有效性[J].生态学报,2002,22(1):73~79.

[67]王仰麟,韩 荡.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J].生态学报,1998(5):455~462.

[68]H ttl R F,Brads haw A.Ecology of Pos t-Mining Landscapes[J].

Restoration Ecology,2001,9(4):339~340.

[69]田 贺.谈矿区景观生态规划[J].煤炭经济研究,2002,(5):

69~70.

[70]许大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评析[J ].中

国地质,1998,(10):21~24.

[71]戈华清.论我国的矿业环境保护法律规制[J].中国环境管理,

2001,(6):4~6.

[72]张应红,文志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

2002,11(6):57~60.

[73]穆 东,黄小龙.关于建立矿产资源开采专项环境基金的研

究[J].中国软科学,2001,(8):3~7.

[74]黄 威.矿产资源开采中的供地方式[J].国土资源,2002,

(3):34~36.

[75]Allen E B.New Direc tions and Growth of Res toration Ecology [J].

Restoration Ecol ogy,2003,11(1):1~2.

[76]束文圣,张志权,蓝崇钰.中国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对策研究

( )[J].生态科学,2000,19(2):24~29.

Current Status of Study of Ecology in Mining

Areas and Its Perspectives

YIN De Tao 1,2,NAN Zhong Ren 3,JIN Cheng Zhu 1

(1.College o f Resource &Ci vil En gineering,Northeastern Un iversit y ,Shenyang,Liaonin g 110004;2.School o 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 ormarl Uni versity ,Shenyang,Liaonin g 110034;3.De p artment

of Geogra p hical Science,Lan zhou University ,Lan 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Mining area is a compound ecosyste m of nature and human,and composed by the subsyste m of 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 and society.The emphasis of ecological research varies at different activities.Before mining,

plan and ecosystem design should be proceeded to reduce or avoid the har m to environment when mining resources de velopment.In the mining period,the best technique should be utilized to protect and resume the ecosystem of mining area,reduc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In post mining area,the main mission is to recover the native ecosystem.The object of the ec ological research in mining area is a compound ecosystem.Because of the various kinds and distri bution of mining resources,the complexity of the na ture and human environment,the c omplicacy of the internal of mining area,the different relation of mining area and its subsided area,all of these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and syn thesis of the mining area,and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in mining area.The ecological research in min ing area also includes making policy with its related society,economics of resumption,the evaluation of nature,policy and plan,education,social service,and other society and philosophy realm.

Key words:mineral re gion;ecology in mining areas;ec 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mining areas

244

地 理 科 学 24卷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为强化非煤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严厉打击违法采矿行为,防止非煤矿山突出环境问题反弹回潮,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严格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XX 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执行、环保措施落实、安全隐患整治为重点,使开采设计得以全面执行,防尘收尘、废水、固废处理等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整治,矿山安全事故进一步减少;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快速修复;以强化执法监管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及时查处非法采矿、乱采滥挖等违法案件。XX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 一、平稳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工作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监督矿山企业严格按照“一设计(含安全专篇)、一报告、两方案”要求进行矿山建设、开采、生产和修复,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规范矿山生产建设。监督非煤矿山企业依据《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进行建设和生产,加强非煤矿山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强化非煤矿山建设施工与竣工管理,查处基建期内边基建边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设备,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等违法行为。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执行或者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二)严格环保措施落实。以露天矿山未按环评要求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及环保督察发现问题为重点,对矿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相关环保措施的,责令其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立案查处。 (三)推进安全隐患整改。以露天矿山台阶、坡面角、工作平台等方面是否符合标准,地下矿山逃生、通风、排水等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重点,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对拒不执行或整改的,暂扣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四)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和以自然恢复为主,与工程修复相结合原则,编制矿山治理恢复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方向、方法和植被重建方式,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统筹协调快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五)严厉打击违法采矿。重点打击无证非法采矿,兼顾越层越界采矿违法案件查处,做到勤巡查、快调查、速立案、严查处、快修复,并做好“三断一清一恢复”工作。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非法开采、涉黑涉恶等犯罪行为,及时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总体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XX年2月底前)。各区县政府要制定矿山整治和生态 修复工作综合实施方案,明确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期限,并按照一矿一策要求,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工作时序进度安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林业局按照问题分类、分级要求,制定专项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状态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发展迅速,矿区土地的生态复垦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为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依据矿山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制定和调整相应的复垦和生态修复方案,做到采矿与生态修复的一体化、同步化,最终实现矿山生态功能的修复。 一、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生态功能修复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生态修复一定要从简单的复绿过渡到生态功能修复,总体上应该重新建立一个完整功能性的生态系统。但是,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决不仅仅是植被的恢复。所以,生态功能修复一定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矿山生态修复也绝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这两个系统一定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 我国现在的生态修复范围比较大,不能刻意、盲目追求特定的修复状态,必须要根据矿山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生态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 那么,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是什么?首先,要考虑生态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怎样的稳定修复;其次,修复以后能否达到比较好的生态系统结构;最后,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比较好的生态功能,比如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游憩娱乐等。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是为了避免矿山生态结构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其在实际中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矿山可以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其生态恢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文章在矿山生态修复的特点及要求上对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包括植被恢复、生物恢复、废弃物处理等部分,并提出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复垦工作,利用这些技术原理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来保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恢复,进而使矿山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发展。 标签: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最新整理)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全部内容。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中心、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论文题目: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授课教师(职称): 曹峰() 研究生姓名: 刘杰飞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2403003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6 月 17日

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蜂窝通信、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和激增的Intranet及Internet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为了符合当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解决整个信息资产被分裂所成的信息孤岛,为孤岛联系在一起提供桥梁.本文主要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据库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也对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同时有关大数据分析的讨论正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数据信息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造成数据量庞大;同时,数据种类呈多样性,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另一方面也要求实时交互性强;最重要的是大数据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相应的对于管理这些数据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使用的软硬件之间的差异,这给开发企业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同一模块管理操作不同的数据表格,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也即对企业简单的应用实现即插即用的功能,那么就能大大地减少软件开发的维护和更新费用,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降低了企业开发的成本,提高了软件使用的回报率。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的计算机上。如何更有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机器学习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译。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被成功用于机器人下棋程序、语音识别、信用卡欺诈监测、自主车辆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应用领域,除此之外机器学习的理论方法还被用于大数据集的数据挖掘这一领域。实际上,在任何有经验可以积累的地方,机器学习方法均可发挥作用。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叙述了 1.机器学习的研究现状,包括定义,应用领域,研究意义,发展史,系统结构,和对其进行各种角度的分类. 2.机器学习的发展趋势。 引言: 1

按照人工智能大师西蒙的观点,学习就是系统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对本身能力的增强或者改进,使得系统在下一次执行同样任务或类似任务时,会比现在做得更好或效率更高。西蒙对学习给出的定义本身,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什么叫做机器学习?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机器学习”定义,而且也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和准确的定义。为了便于进行讨论和估计的进展,有必要对机器学习给出定义,即使这种定义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顾名思义,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活动的一门。稍为严格的提法是: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机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识别现有知识的学问。这里所说的“机器”,指的就是计算机;现在是电子计算机,以后还可能是中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或神经计算机等等。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搜索引擎、医学诊断、检测信用卡欺诈、证券市场分析、DNA序列测序、语音和手写识别、战略游戏和机器人运用。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