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_罗俊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_罗俊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_罗俊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_罗俊

第18卷第6期2009年6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 iro nm 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Vol.18No.6

Jun.2009

文章编号:1004-8227(2009)06-0579-06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罗俊1,2,3,王克林1,2*,陈洪松1,2,张伟1,2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2.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

广西环江547100;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蚀性、所形成土壤的不稳定性及碳酸盐岩植被的脆弱性等特征,在碳酸盐岩区水土流失的风险较非碳酸盐岩区更大,水土流失敏感性受岩性的影响比非碳酸盐岩地区更明显。作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河池市为例,分别建立了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碳酸盐岩区岩性的差异为主导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桂西北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区面积比例在99%以上,其中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明显高于非碳酸盐岩区域;从全市来看,水土流失敏感程度较高,其中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面积比例分别达到了31%和2317%;水土流失重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河池市南部的都安大化和中北部岩溶山原区,这些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防护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桂西北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核心部分。与世界另两大喀斯特片区相比,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已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1]。这一地区由于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其在水力侵蚀、溶蚀、漏蚀和过度的人为活动干扰下,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作为一种严重环境地质灾害,不但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在喀斯特地区形成了以水土流失为起因的灾害群与灾害链[2]。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石漠化集聚性发生和因果循环,在桂西北地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超载和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存在,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确定优先或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地点或区域,因此,进行相应的生态敏感性评价被认为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水土流失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但这种研究主要侧重于非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环境下的水土流失的研究还相对薄弱[3]。柴宗新根据广西碳酸盐岩溶蚀速度对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和分级的结果表明广西中强度侵蚀以上的喀斯特地区占所有喀斯特地区面积的80%以上[4],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而按非喀斯特地区标准,这些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多为轻度侵蚀。彭建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的实验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强度还受内部岩性结构的影响[3]。高华端通过对贵州地区水土流失的调查研究表明,地质条件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一个主导因子,碳酸盐岩有成土速度慢、成土量小、地表径流不易形成、水土流失量小而流失隐患大的特点[5]。由于喀斯特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综合体,碳酸盐岩的可溶蚀性、土壤C层缺失和土壤结构/上松下紧0的不稳定性及喀斯特植被的脆弱性等特征,水土流失敏感性在碳酸盐岩出露的喀斯特区域与碎屑岩出露的非喀斯特区域有很大的区别[6,7]。本文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岩性分布的特点对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分别选取指标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进而对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做出综合评价,并分析了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划打下基础。

收稿日期:2008-05-26;修回日期:2008-10-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KZCX2-XB2-08);国家973计划(2006CB403208);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0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简介:罗俊(1980~),女,河南省新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与GIS应用.E-mail:luojun1166@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793.html, *通讯作者E-mail:kelin@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793.html,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桂西北河池市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106b 34c ~109b 09c E 和23b 41c ~25b 37c N,辖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等11个县(市/区),160多个乡镇。河池市属云贵高原山前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质基础使得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出露或以碳酸盐岩成份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717%,少量非碳酸盐岩分布区相间其中(图1)。河池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多暴雨。年平均气温1619~2113e ,年平均降雨量1200~1600mm 。河池市海拔100~1670m,地形落差大,河流众多,全市有大小河流635条,河网密度为01153km/km 2

。2000年末,河池市总人口为38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13%,石山区人口密度高于土山丘陵区。受诸因素的影响,目前河池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6760153km 2

,其中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2118%

图1 河池市岩性分布图F ig.1 Litho lo gy Div isions in H echi

1.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相关研究资料[8~10]可知,水土流失主要受到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非喀斯特环境下水土流失是水力侵蚀为主和少量重力侵

蚀作用的结果,参考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的各因子指

标,并考虑指标在GIS 技术平台上的可行性,河池市非喀斯特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选取降雨侵蚀

力R 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和土地利用4项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敏感性等级(表1)。其中降雨侵蚀力是水土流失的触发因子,降雨侵蚀力越大,敏感性越高;土地利用状况是侵蚀动力的抑制因子[11]

;地形起伏度是通过对水流速度的控制来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用地形的相对高度来表征;土壤质地是水土流失的抗蚀性因子。指标数据的来源中,降雨侵蚀力R 值是依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栅格图,按周伏建[12]等提出的降雨侵蚀力R 值的简便算式,利用ArcGIS 的栅格计算功能得到河池市R 值分布图。土壤质地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提供的全国1B 100万数字化土壤图数据之河池市部分,结合河池市5土壤志6对河池市主要土壤类型:水稻土、潮土、红壤、石灰土、白粉土、棕灰泥土、灰黑泥土、砂泥黄壤土、砂质红泥土、紫色土等进行土壤质地的分析,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得出各类土壤质地空间分布图。地形起伏度是从1B 25万DEM 数据中按500m @500m 窗口提取河池市地形起伏度[13]。土地利用状况是以河池市2000年1B 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参考2000年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得到地表覆盖空间分布状况。

由于碳酸盐岩中的可溶物质易于淋溶流失,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残留下来形成土壤,成土过程较非可溶岩缓慢。碳酸盐岩地区的成土速率远小于水土流失的速率这是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本质[14]。通过大量调查发现,碳酸盐岩中酸不溶物的含量(岩性)直接影响着碳酸盐岩的成土速度[15],同时也决定着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从而造成碳酸盐岩地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5,14]。对河池市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中,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和分析问题的简化,本文主要从岩性、坡度、植被指数及降雨量4项因素来评价

(表1)。岩性分布主要通过岩性分布图得到。坡度利用ArcGIS 软件中/Spatial Analyze 0功能从DEM 中直接提取;植被指数与植被的盖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有较好的相关性[16],归一化植被指数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植被的分布状况[17],因此,本文通过植被指数作为指标之一。从2000年T M 遥感影像中提取NDV I 指数;降雨量参考河池市多年降雨量分布图。

580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8卷

表1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T ab.1A ssessment Index es and Grade of W ater and So il L o ss Sensitiv ity in H echi

指标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非碳酸盐岩区域

R值<360360~384384~406406~428>428

土壤质地水稻土、潮土、白粉土硅质白粉土、灰黑泥土砂泥黄壤、棕灰泥土红壤、砂质红泥土石灰土、紫色土地形起伏度<2020.1~50.050.1~100.0100.1~300.0>300.1

土地利用水体、滩涂、水田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疏林、果园、草地荒草地、坡耕地裸土地、裸岩地

碳酸盐岩区域

岩性埋藏性可溶岩灰岩夹层不纯灰岩白云岩灰岩、灰岩)白云岩地形坡度(b))<1515~2525~35>35

植被指数0.80~1.000.60~0.800.40~0.600.20~0.400.00~0.20

降雨量(mm)))800~15001500~2000>2000

C i12345

1.3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

在参照国内专家对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研究基础上[8~10,14],根据桂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确定主要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等级标准(表1)。根据各指标敏感性分级标准,利用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各指标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对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的敏感性评价运用加权法来反映不同指标对敏感性作用的差异。运用A rcGIS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提取与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评价空间分布状况。

SS j=E n i=1C(i,j)W ij(n=4)

式中:SS j为j空间单元水土流失的敏感性等级指数;C i为i指标敏感性等级值;W ij为影响水土流失敏感因子的指标权重。

通过专家调查法分别得到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评价指标对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确定指标权重。即当指标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别为比较重要、明显重要和绝对重要时,重要值分别为1、3和5,由此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1。

对各指标图层按权重进行叠加运算分别得到非碳酸盐岩区域和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值分布图。利用ArcGIS9.0空间分析中的Reclassify 功能,采用分类系统总自然分类法(Natur al Break)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值分别分为5级,ArcGIS的这种分类方法是利用统计学的Jenk最优化法得出的分界点,能够使各级的内部方差之和最小[8]。

上述研究方法以1B25万河池市行政区划图为工作底图,将其他专题图转化为相同比例尺,在ArcGIS软件支持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敏感性分级、面积量算、图形输出。

2结果与分析

2.1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

把河池市石灰岩、白云岩、石灰岩)白云岩/白云岩)石灰岩互层、石灰岩夹层、不纯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区及以碳酸盐岩成份为主的分布区划为碳酸盐岩区,其他碎屑岩和第四纪沉积岩等非可溶岩分布区划为非碳酸盐岩区,根据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和敏感性等级划分,各等级水土流失敏感程度的分布面积及比例见表2。最后采用最大值法将非碳酸盐岩区域和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合并,得到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图(图2)。

表2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程度及面积和所占河池市面积比例

T ab.2A rea and Its P ercentag e of Sensitiv ity Grade of each Factor of W ater and So il L oss Sensitivity

不同区域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非碳酸盐岩区域面积(km2)41.12147.77315.11224.198.5比例(%)0.1 6.421.8 3.70.3

碳酸盐岩区域面积(km2) 3.3759.44896.49146.87833.2比例(%)0 2.314.627.323.4

河池市面积(km2)44.32907.212211.610370.97931.7比例(%)0.18.736.531.023.7

1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2.581

第6期罗俊等: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2 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

河池市非碳酸盐岩区域面积占河池市总面积的3213%,主要分布于河池市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敏感为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118%,主要分布于西部天峨中部和南部、东兰和凤山中部、环江中部、罗城北部区域;高度敏感性所占全市的面积比例为317%,主要分布于中部偏西的都阳山地区(东兰

和凤山),这一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砍伐造成植被残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另外,罗城中北部由于大面积开垦耕地,人为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高度敏感;极敏感性所占面积比例很小,也零星分布于这些地区;河池市西北部凤凰山林区和布柳河流域、东北部九万山林区和西南部盘阳河和岩滩水库一带,多为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水土流失多属

于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

图2 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图

F ig.2 D istributio n M ap o f Water and So il Lo ss Sensitiv ity in Hechi

注:a 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b 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c 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

2.3 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

河池市碳酸盐岩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6717%,主要分布于河池市中北部、中南部、东部和西部的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以高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2713%和2314%,多集中在河流中下游及峡谷地带,主要分布于都阳山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南部雨水丰富集中的澄江流域、北部岩溶

山原地区,及东部农业活动频繁的岩溶河谷周边地

区;中度敏感占全市面积比例1416%,相间分布于中北部和东部地势较平缓的区域;轻度敏感面积较少,分布于东部(宜州中部)峰丛谷地和孤峰平原区。

2.4 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评价

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敏感为主,面积

58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8卷

比例占3615%(表2和图2c)。极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317%,主要分布在河池中南部刁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南部澄江流域,河池北部和东西部也有零散分布。高度敏感面积比例占31%,主要分布于河池中部都阳山一带、河池南部澄江流域、河池北部岩溶山原地区和东部岩溶丘陵区。中度敏感主要分布于河池东部河谷周边的岩溶丘陵区、中部刁江流域上游和西部天峨、凤山部分地区。轻度敏感主要分布于东北九万山林区、东部岩溶河谷、西北凤凰山及自然保护区周边、西南部低山丘陵林区。面积比例占011%的不敏感区零星分布在东部岩溶河谷、东北九万山、西北凤凰山及自然保护区内。

从县域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来看(图3),敏感程度较高的有河池南部和中北部的都安、大化、金城江和宜州几个县/市(区),都安县4/5以上的面积属

于水土流失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极敏感地区占县总面积的4315%;大化极敏感和高度敏感面积比例分别为2914%和3815%,金城江为2515%和3315%。现实中都安、大化和金城江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分别是3519%、4714%和1013%,石漠化程度较高,石漠化面积比分别为3714%、3813%和30%,综合来看,与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一致。南丹、巴马和天峨水土流失敏感性较低,现实中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也较低,

生态状况较好。

图3 河池市各县(市/区)水土流失敏感性面积比例F ig.3 A rea Per centag e of Water and Soil L oss

Sensitiv ity of each County in H echi

3 结语

由于喀斯特环境水土流失的特殊性,分别对桂西北河池市非碳酸盐岩区域和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

失敏感性选取不同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这种思路突出了喀斯特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中地质岩性的主导作用。从评价结果来看,在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较轻,以中度敏感为主;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相对较高,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面积达到了全市面积的5017%,有较大的水土流失风险。这也说明在喀斯特地区岩性地质条件控制着土壤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影响地表植被类型和覆盖状况,从而与水土流失敏感性密切相关。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中,应该根据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敏感性程度,对受不同因素影响的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域采取不同的生态治理措施。

本文评价结果与河池市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

现状资料比较,水土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域与现实中水土流失严重或喀斯特环境下水土流失发展到极致的情况)))石漠化程度严重的区域基本对应。这说明本文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选取的评价指标基本能体现研究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控制因素,能够识别水土流失易产生的区域。本文是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初步研究,研究区尺度较大,所用方法和指标的选取仍有较多局限性,因此,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

球科学进展,2001,16(4):461~466.

[2] 白晓永,熊康宁,杨 龙,等.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水土流失防

治模式)))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34~38.

[3] 彭 建,杨明德.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分析[J ].

583

第6期 罗 俊等: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山地学报,2001,19(6):511~515.

[4]柴宗新.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J].山地学报,1989,7

(4):255~259.

[5]高华瑞.贵州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山地农

业生物学报,2003,22(1):20~22.

[6]GILLIESON D,WALL BRINK P,COCHRRANEA A.Vegeta-

tion change,erosion risk and land manag ement on the Nullar-bor Plain,Aus tralia[J].E nvironmen tal Geology,1996,28(3): 145~153.

[7]DREW D P.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in a kar st area:Th e Bur-

ren,w es tern Irelan d[J].Journal of H ydrology,1993,61(1-

3):113~124.

[8]王效科,欧阳志云,肖寒,等.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分布

规律及其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1):14~19.

[9]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87~96.

[11]刘康,康艳,曹明明,等.基于GIS的山西省水土流失敏

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68~170.

[12]周伏建,陈明华,林福兴,等.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

[J].水土保持学报,1995,9(1):13~18.

[13]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

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57~

60.

[14]李阳兵,邵景安,王世杰,等.基于岩溶生态系统特性的水土流

失敏感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7,25(6):671~677.

[15]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

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2):314~320.

[16]牛志春,倪绍祥.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地植被生物量遥感检测模

型[J].地理学报,2003,58(5):692~702.

[17]马超飞,马建文,布和敖斯尔.US L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的

遥感数据定量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6~9.

SENSITIVITY OF WATER AND SOIL LOSS OF NORTHWEST

KARST AREA IN GUANGXI PROVINCE

LUO Jun1,2,3,WANG Ke-lin1,2,CH EN H ong-song1,2,ZH ANG Wei1,2

(1.Institute of Su btropical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Changsha410125,C hina; 2.H uanj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Karst Ecosys tem,Chin ese Academy of Sciences,H uanjiang547100,Chin a;

3.Graduate U niver sity of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olubility of carbonate rock,the instability of kar st so il and the vulner ability of karst vegetations,the risk of w ater and soil loss is big ger in carbonate r ock areas than in no n-carbonate rock areas.The effects of litholog y to sensitivity of w ater and soil lo ss ar e stronger in carbonate ro ck areas than non-carbonate rock ar eas.This paper is the basic study of eco logical function divisio n.To these facts and the ecolog ical characters of karst area,considering the differ ence of litho logy as the do minant factor, the accountable factors w ere identified as the assessm ent indices respectively in carbonate ro ck areas and no n-carbonate ro ck areas,and the possibly sensitivity degree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w ater and soil loss w ere analyzed based GIS techno logy.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sensitiv ity assessment of w ater and soil loss sensitivity in nor thw est o f Guang xi could reflect the fact on the w ho le.The areas percentag e of w ater and soil loss sensitivity w as abov e99%,and ther e is a visible hig her sensitivity degree in kar st areas than in no n-karst ar eas.To the w hole region,the integ rated sensitivity degr ee of water and soil loss w as higher,and the area per centage o f intense and ex treme reached31%and2317%,respectively.T hese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in Duan and Dahua in the south of H echi regio n and karst mountain area in the middle and nor th of H echi region.T o differ ent sensitivity deg ree,water and soil loss types and distr 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put forw ard relevant m easures of development-m anagement,in o rder to prov ide references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sustaining dev elo pment in the karst regions.

Key words:karst;w ater and soil loss sensitivity;spatial distribution;northwest of Guangx i

584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8卷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科技促进发展

一、前言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万km 2)既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也是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 [1,2] 。作为长 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受地质条件制约,喀斯特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土壤浅薄且分布不连续,植被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等特性,在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3]。石漠化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 摘 要: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DOI :10.11842/chips.2015.02.004 * 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项目成员: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苏以 荣、宋同清、岳跃民、何寻阳、张伟、聂云鹏、张明阳。** 王克林,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 )副理事长、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顷,也是广西755万贫困人口(2012年数据,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统计)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由于该区处于珠江中上游,直接影响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因此,抑制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喀斯特地质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碳酸盐岩分布面广、厚度大、质地纯,气候湿热等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为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发育的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多样,分布普遍。从地理分布看, 桂西北峰丛山地区的洞穴形态为漏斗、竖井, 地下河洞穴十分发育;桂东北及桂西南峰林石山地区的洞穴类型复杂多样, 与区域岩溶地貌发育相一致;桂东南弧峰平原地区洞穴化程度高, 但洞穴规模稍小。 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首先要考虑到每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属性”和“状态”。属性是指特性、特征;状态是指现存状况和形态。每一基本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形态,特征愈多,它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就越少,即每一类型概念的外延愈小,各类型之间就愈易于区分。例如,峰丛和峰林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态,旅游价值和开发现状都有很大差异,故予以区分。其次是考虑到要较好地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表现出体量虽小但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实体,又要展示出某些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因此有的基本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奇特与象形山石,作为个体,有的具有很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如阳朔县的东郎(石)和西郎(石),本身是一旅游资源实体,但又是所在石峰(名山)的组成部分。又如在漓江峡谷中有若干名山(如画山、冠山),但它们又是漓江风景河段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对于某些类型说来,空间分布上可能是互相叠置或呈现包容的关系,被包容的类型占有的空间范围较小,体量相对较小;包容类型占有较大空间,是旅游区的主体又是被包容类型的载体。最典型的例子是峰林平原和其

内的石峰,前者为包容类型,后者(如叠彩山、伏波山)为被包容类型;又如桂林市普陀山是包容类型,被包容的类型有摩崖字画、洞穴、石林等。为了充分展示岩溶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蚀余景观分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和石林。 基于上述分类原则,广西岩溶旅游资源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包括26个基本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风景河段以及古人类遗址等岩溶景观。 1 地文景观类 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峰林平原、峰丛洼地、石林、奇特与象形山石、珊瑚礁、洞穴。 ①典型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而在岩体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在岩溶区主要表现为各种古岩溶现象和岩溶不整合面。代表性的地点为桂林市老人山,其山顶由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岩溶崩塌物组成。 ②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 广西泥盆系特别发育,是中国海相泥盆系标准地层所在。桂林南边村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此外,在全国已确定的6处华南海相泥盆系标准剖面中,广西就有北流大风门、横县六景、象州大乐、南丹罗富等4处碳酸盐岩标准剖面,这些地层剖面中都有丰富的化石。 ③自然灾变遗迹

最新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江洁丽 (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的区域分异着手,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配置特点,建立了由经济、生态、环境3 大类 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规律;指标体系;广西喀斯特地区 Evalu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Regularity of it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JiangJie-li (Facult 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 niversit y Nanning 53000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ct cent of the main factor and resourc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nal yzed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stall th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50 citi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s the stud y obje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basic 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index of sustainable cit y development, set up the s 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m, and calculat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s ynthetic value. Then the who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 y is worked out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ummed up. This kind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can provide quantita tive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undat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in the new century.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 146-151 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793.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793.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 (KZCX2-XB2-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6CB403208);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博士资助项目”( 0823045040) 作者简介:曾昭霞(1978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E-mail: zengzhx78@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793.html, 收稿日期:2009-11-13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曾昭霞1,2 ,刘孝利3 ,王克林 1,2* ,曾馥平1,2,宋同清1,2,宋希娟 1,2,4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广西 环江 547200;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 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 kg·hm -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 kg·hm -2, 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 ﹥N ﹥K ﹥P ,且次生林的C 、N 、P 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1-0146-06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态系统养分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1, 2]。凋落物的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及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并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2, 3]。Chapin 等的研究表明[4, 5],多数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吸收的养分,90%以上的氮和磷、60%以上的矿质元素都来自于植被凋落残体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再循环。由此可见,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作为连接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森林凋落物一直是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6]。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凋落物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的报导尚不多见,而在该区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尤其是对原生林与次生林的养分归还能力的比较研究,对了解该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土壤的养分交流与循环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域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生 物量以及养分归还量的特征,以期为喀斯特区林地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研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境内。 本研究选取的原生林所在区域为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原生林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E 107°54′01″~108°05′51″,N 25°07′01″~25°12′22″),东西宽19.80 km ,南北长10.75 km ,林区总面积89.69 km 2,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94.8%。年均日照1451.1 h ,年均气温19.3 ℃,年有效积温6260 ℃(≥10 ℃),无霜期310 d ,年均降雨量1529 mm 。该林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石山裸露面积达80%~90%以上,土被面积不足20%,且土壤仅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底才有成片土壤。林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硅质土,均属非地带性土壤。木论喀斯特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隐域性的石灰岩森林植被顶级群落,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本文选取了3种代表性群落,特征详见表1。

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北纬 20°54′~26°23′,东经 104°29′~112°04′。南临北 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 邻。陆地区域面积 23.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2.5%,居各省区市第 9 位。 山多地少。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山地环绕, 呈盆地状,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盆地边缘多决口, 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 在陆地总面积中, (海拔 400 米以上) 39.8%, 山地 占 石山(海拔 400 米)占 19.7%,丘陵(海拔 200?400 米)占 10.3%,台地(海拔 200 米以下) 占 6.3%,平原占 20.6%,水面占 3.3%。现有耕地面积约 4000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11%,人 均耕地 0.82 亩。 广西属沿海地区。 北部湾海域面积约 12.93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 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 1500 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 岸两种。沿海岛屿有 697 个,岛屿岸线长 600 余公里,岛屿总面积 84 平方公里。涠洲岛是 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 28 平方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形气候
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形: 地形:广西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 海拔 500 米以上山地面积共 127280.25 平方千米, 占广西总面积 53.7%。 丘陵面积 51649.75 平方千米,占广西总面积 21.9%,以海拔 250~500 米的高丘陵为多。平原面积 34079 平方 米,占广西总面积 14.6%。这些平原分布零散,规模都不大。台地。占总面积 8.1%。(五) 水面(包括河流、水库、湖泊)。占总面积 1.5%。广西喀斯特地貌面积 70733.25 公顷,占 总面积 29.9%,包括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残从平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和桂东北。 河流绝大部分自北或南向中部汇集注入珠江干流西江,东流入南海。 气候: 气候: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多,冬天时间短、 天气干暖。年平均气温 21.1℃。最热月是 7 月,月均气温 23?29℃;最冷月为 1 月,月均气 温 6?14℃之间。年日照时数 1396 小时。≥10℃年积温达 5000?8300℃,持续日数 270?340 天。年均降雨量在 1835 毫米。桂南防城、桂中金秀、昭平、桂东北的桂林和桂西北的融安 为多雨中心,年降雨量均在 1900 毫米以上。桂西左、右江谷地和桂中盆地是主要旱区,年 降雨量仅为 1100?1200 毫米。 气温、热量: 气温、热量: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 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 递减。全区约 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C )。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2、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个设区城市成立了(D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A. 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 B. 重型汽油车限行管理机构 C. 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 D. 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 3、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D )。 A. 25万吨/年 B. 10万吨/年 C. 15万吨/年 D. 20万吨/年 4、(C)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B.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D.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为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积极推进( B)改革。 A. 取水 B. 水价 C. 水资源管理 D. 供水设施建设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 B )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A. 废轻化工原料 B. 生产性废旧金属 C. 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 D. 报废电子产品 7、《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B )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重点开发区 B. 禁止开发区 C. 限制开发区 D. 优先开发区 8、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C )位。 A. 7 B. 4 C. 6 D. 5 9、提升(A )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A. 南宁市 B. 梧州市 C. 桂林市 D. 柳州市 10、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D )制度。

地理环境对壮族民居的影响论文

地理环境对壮族民居的影响论文 一、基于地形地势的民居模式分类 (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 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盆地聚落规模较小, 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 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 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 桂西北、桂西等地区。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建 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 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 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 (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人畜共 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 如火灾、滑坡等。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在山地,随着地势的 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 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 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 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 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二)气候植被广西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北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部属南亚热带气候。桂北、桂西一带多山,沿山势海拔气候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征。因为各地小气候不同,人 居亦体现出差异。桂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体现在建筑上,就必须考虑通风防热,要求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要尽量开敞、通透,向阳方向出檐较远,底层尽量架空处理(干栏建筑)。该地区民居空间进深普遍比桂西北地区长4m-5m,且开窗较少,其目的是保证室内环境的阴凉;由于雨水相对较少,房屋屋顶坡度一般较小,东西面山墙常做成木 骨泥墙来提高热容量。干栏式建筑的晒排,是以大树较大枝干支起构筑成的平台,用于晾 晒衣物及晒谷物,具有良好的通风性,适应了南亚热带多雨潮湿的气候。桂北山区的冬季

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两套题目及答案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真题 1(单选题).(2分) 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C)、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 湿地保护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 C. 自然保护区 D. 生态保护区 2(单选题).(2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 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 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 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 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单选题).(2分) 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单选题).(2分) 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C. 淘汰落后产能 D. 开发布局调整

5(单选题).(2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优先开发区 B. 限制开发区 C. 禁止开发区 D. 重点开发区 6(单选题).(2分) 到2015 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 10万吨/年 B. 25万吨/年 C. 20万吨/年 D. 15万吨/年 7(单选题).(2分) 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 四市六口岸 B. 三市六口岸 C. 三市四口岸 D. 四市三口岸 8(单选题).(2分) (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素晖射流濑 翠色绵森林——广西天然森林植被概览

壮美广西 文/彭定人 素晖射流濑 翠色绵森林 ——广西天然森林植被概览 植被,是覆盖在一个地区的所有植物群落,包括森林、灌丛、草丛、沼泽,也包括农田、果园,还包括生长于水中的各种湿地植物群落。它们是大自然的“生产者”和全球氧气的主要制造者,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氧气,为我们提供能源、木材、药材、纤维、水果、香料以及各种工业原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广西南临北部湾,北达南岭山地,北回归线横穿中部,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喀斯特地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孕育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广西不仅是全国木材生产大省,还保存了类型多样、面积广阔的天然森林,并保持着优异的植被生态质量,使我们得以享受优质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广西植被类型异常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代表性的天然森林植被作简要介绍。 一、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广西的天然森林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4个植被 型组,其下划分为热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红树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落叶阔叶林、热性竹林、暖性竹林、热性灌丛、暖性灌丛等11个植被型。其中,常绿阔叶林又可分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山顶(山脊)矮林等3个亚型。 二、广西天然森林植被的分布 (一)植被分区 在植被分区上,广西从南到北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代表性植被依次为北热带季雨林、南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灌丛则散布于各植被带,并受气候和土壤的影响发育为不同的类型。 随着海拔的升高,各区域的植被还有一系列的带状分布变化,谓之垂直带谱或垂直系列。例如,大瑶山自河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季风常绿阔叶林、典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山顶(山脊)矮林。 在广阔的喀斯特地区,还分布着石灰岩季雨林、石灰岩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石山落叶 编者按 2018年3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表明,继2014-2016年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之后,广西植被生态质量以些微差距,紧随福建之后位居全国第二,携手成为“双雄”。 2019年4月, 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广西气象局也发布相关数据,2018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86.5,评分值比全国平均水平68.2高出18.3。虽然全国排名尚未检索到,数据显示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自然保护分院的年轻团队,继承前辈的事业,从事植物与植被野外调查16载,足迹几乎遍及八桂大地。最近,他们系统整理了历年调查成果,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广西植被概览》系列介绍,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 我们在杂志上摘编其中精彩文图,让更多人更直观地了解广西植被的丰富多彩和美丽多姿,更自觉地保护天然植被,更积极地培育人工植被,更热情地建设壮美广西。 从左至右: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 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广西林业 2019. 5 9

南岭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海区域

南岭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海区域 篇一:2015 广西生态文明考试试题及答案 广西生态文明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 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 加快构建以(D)为龙头, “桂林—柳州—来宾— 南 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 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2、2013 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C)天,甚至出现连续 5 天的重度污染。 A.52 天 B.62 天 C.72 天 D.82 天 3、2013 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 2009 年的 66845 吨激增至(C)。 A.707920 吨 B.505830 吨 C.607846 吨 D.807846 吨 4、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 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C)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5、《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 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 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A)。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C)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A.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A)。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8、和谐社会的目标是(C)。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9、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A )”,即“养殖+ 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0、生态安全有两类(D)。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11、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C)。 A.经济发展 B.生态安全 C.新能源革命 D.生态公正 12、2013 年,北海市海城区通过( B),基本了控制海水入侵。 A.限制滨海挖沙 B.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 C.修建拦河闸和防潮闸 D.帷幕灌浆以及地下修坝 13、南岭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海区域是我国(A)优先区域之一。

2015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卷(含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答案 给这部分答案可以考90分以上,判断题直接选对就可以了94到96之间 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个设区城市成立了(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A. 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 B. 重型汽油车限行管理机构 C. 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 D.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 到2015 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 A. 25万吨/年 B. 10万吨/年 C. 15万吨/年 D. 20万吨/年 ()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B.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D.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为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积极推进()改革。 A. 取水 B. 水价 C. 水资源管理 D. 供水设施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A. 废轻化工原料 B. 生产性废旧金属 C. 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 D. 报废电子产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

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重点开发区 B. 禁止开发区 C. 限制开发区 D. 优先开发区 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位。 A. 7 B. 4 C. 6 D. 5 提升()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A. 南宁市 B. 梧州市 C. 桂林市 D. 柳州市 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制度。 A. “三条红线” B. “四同时” C. “四项制度” D. “三同时” 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 生态保护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 C. 湿地保护区 D. 自然保护区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个阶段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建设。 A. 绿色 B. 生态 C. 优美 D. 富裕 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 )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西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

区域经济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02期(总第454期) 1 广西扶贫研究综述 2011年,广西的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进入到巩固温饱成果、改善自然环境、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广西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效益好、路子对的扶贫开发模式。广西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影响下,雨量丰沛,光热充足,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发展蔗糖产业作为桂西南扶贫的龙头产业;适宜林木生长,具有发展林业的优势,是一种同时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扶贫开发模式;在广西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发展生态农业是较为理想的开发模式;为解决广西喀斯特地区因缺土、缺粮、缺钱等客观情况,而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扶贫开发模式——生态移民;拥有丰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一种见效快的扶贫开发模式;广西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广西一种独特的脱贫方式;等等。以上几种脱贫模式虽然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各贫困县、乡(镇)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的,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的脱贫方法。 2 研究区域概况 喀斯特(KARST)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冲蚀、潜蚀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全区喀斯特石山面积9.77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1%。 3 广西贫困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广西喀斯特地区与贫困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耦合,喀斯特地貌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当地的经济、技术很难得到发展,对资源的利用仅限于与生活有关的采伐、农耕、畜牧等,因此喀斯特山区的人民群众普遍贫穷。 4 广西喀斯特地区贫困化及其成因 广西农业信息网发布的资料称,广西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典型区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广西喀斯特区,山地面积广,植被的保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该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以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贫困人口多、脱贫困难的现状。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地下,埋藏较深,开采利用难度大,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经济得不到发展。 4.2 人口增长加重了贫困现状 2017年末,广西常住人口48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1828.94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7.44%,是全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全区人口多,但农业劳动者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创新与开拓意识欠缺,盲目的开垦荒地,人地矛盾加剧,贫困程度加大。 4.3 基础设施落后 喀斯特山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广西喀斯特山区地表崎岖,沟壑林立,基础设施落后,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一些偏远的村寨用电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4 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增收途径少 广西地区工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喀斯特贫困地区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为38.4%:31.2%:30.4%,2015年广西自治区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为15.3%:45.9%:38.8%,全国为8.8%:40.9%:50.2%。喀斯特贫困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广西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看喀斯特贫困地区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具有低层次、低效率的显著特征,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全国和全区。 5 广西喀斯特地区扶贫取得的成就 5.1 石漠化的治理 针对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广西探索出一些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包括特色林果模式、生态畜牧模式、林药结合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等。这些模式不仅改善了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而且给当地人民带来收入,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2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据统计,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454元增加到2014年的6004元,年平均增长14.82%。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人年,2010年不变价),2010年全区有农村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下转202页) 广西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 赵玉瑶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广西作为西南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和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 产业支撑力不强,脱贫致富的增收来源缺乏,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贫困。要搞好广西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务必从 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的方面入手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先要扶人,扶人要扶智,扶智要扶文,探索适合广西喀斯特地区 的扶贫开发方式,把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生态扶贫等扶贫之路转化为扶贫攻坚生产力。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精准扶贫;扶贫开发;广西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0 [作者简介]赵玉瑶(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 -1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