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河南农业2006年第5期

HENANNONGYE

TEBIEBAODAO

特别报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意义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历史任务。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实现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解决农民最关心、

最直接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

主要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

调,不断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各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农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843亿元提高到2352亿元,年均增长

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70元提高到3840元,年均增长6%;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900亿斤左右;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

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

(5)加快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

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2006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的支出达到300亿元以上,省级支农支出预算比上年增长12%。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完善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金使用政策,提高耕地占用税

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积极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信贷投放要切实向“三农”

倾斜;认真落实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6)从农民最关心、

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搞好新农村建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查摆社会关注、

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每年都办几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并形成制度,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好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解决好农村公路有路无桥、路宽桥窄、断头路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环境污染和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和扶贫开发力度,提高“五保户”

集中供养率,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温饱问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7)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综合管理权限,适时增加扩权县(市)数量;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省财政安排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以奖励、贴息、补助等形式,重点用于培育特色经济、壮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3月9日)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农业2006年第5期

HENANNONGYETEBIEBAODAO

特别报道

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县(市)留成,增强县(市)经济的调控能力;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持,对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的,原定扶贫期限内享受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到

2010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8800亿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以

上,二、

三产业比重达到85%左右。(8)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坚持因

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粮食、畜禽、果蔬为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以采掘业、冶金、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加工业,发挥比较优势,走适合本地农村发展工业的路子,形成特色经济。“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8∶1。

要坚持项目带动,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等信息的收集与研究,既要抓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也要抓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项目。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筛选一批资源开发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工业项目,对外招商;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和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利用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份额、技术支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工业布局、项目审批以及投资、信贷、税收、补贴等方面,扶持县域工业发展。

(9)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要突出产业支撑,引导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大力发展二、

三产业,对县域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构筑有利于企业聚集的平台,引导资金、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要加强规划管理,城镇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及全省城镇空间布局的要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健全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提高城镇品位,优化人居环境。要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放宽进城务工人员落户条件,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稳定就业;推进城镇公用事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放市政建设和经营市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城中村和近郊转户农民统一纳入城镇

社会保障范围。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0%以上。

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0)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搞好重点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各级财政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大力推广集雨灌溉和节水灌溉,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十一五”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由“十五”末的483.73万公顷和133.33万公顷,增加到

493.33万公顷和170万公顷。加大农业综合

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十一五”末全省力争建成66.67万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建设100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全面培养和提升地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农机的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充分提高农机利用率,稳定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推进水稻、玉米栽种收获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11)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元化、

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的服务机构,要强化服务功能,经费由财政保障;经营性的服务机构,要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种子工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更新换代,建立新品种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审定和推广体系。力争“十一五”末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左右;全省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比重由57%提高到80%。实施植保工程,搞好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12)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县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农业项目和资金,重点扶持71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对24个产粮大县进行规模开发。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争取把更多的粮食主产县列入国家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范围。落实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重点粮食品种最低保护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搞好价格调控,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五、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3)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双汇、三全、思念、科迪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发展,省级龙头企业由128家发展到3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由30家发展到80家。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目前的8473个发展到15000个,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达到60%以上。制定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商注册登记办法,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有效联结形式,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真正让农民从中得实惠。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要确定一定比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金融部门要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

(1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积极争取省农科院及部分市农科所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向区域性、专业性研究中心或科研示范基地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重点就我省农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搞好综合利用和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注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采取技物结合、科技承包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民致富。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增加对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5 ̄10家农业类省

河南农业2006年第5期

HENANNONGYE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于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政、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十一五”

末,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达到53%,科技成果转化率由40%提高到45%。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农业的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15)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创新交易方式,积极拓展物流业务。用3年时间完成对部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力争在全省培育70家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和20家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以集中采购、

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办鲜活农产品专业连锁超市和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强财政引导和扶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建设,2006年再建成1万家“农家店”。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省农村连锁“农家店”的覆盖率达到

100%。支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鼓励

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供销社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打造现代化流通网络,积极领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分期分批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适时推出油菜籽(菜籽油)、混合小麦和小麦期权等期货交易新品种。

(16)加快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批林业生态县。继续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生态林建设、平原绿化、通道绿化等省级生态工程,完善农田林网体系。落实好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新增有林地面积60万公顷,林木覆盖率由22.64%提高到26%。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培养农业循环产业链,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防止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

化成型、秸秆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培育生物质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2006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万户,扶持养

殖场(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圈、改厕。“十一五”末,农村沼气用户由“十五”末的120万户增加到400万户。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监控措施,防止生态功能退化。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7)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继续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十一五”末,粮食加工能力提高到3500万吨以上。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安排专项投入重点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十一五”末,全省生猪出栏量由“十五”末的5568万头发展到8000万头,牛由689万头发展到900万头,羊由4166万只发展到6300万只,

家禽由69270万只发展到95000万只,奶牛饲养量由31万头发展到100万头,肉类和乳制品加工能力提高到500万吨和200万

吨。大力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由51.7万吨提高到70万吨,加工能力由1.5万吨提高到10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40%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

作物,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十一五”末,粮经比由“十五”期间的64.3∶35.7提高到60∶40。

大力发展林业,稳步推进林纸、林板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林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林业。“十一五”末,速生林面积由“十五”

末的25.67万公顷发展到50万公顷。加强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

设,强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我省农产品出口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由目前的221个发展到300个,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由目前的60家发展到150家,农产品出口额由目前的4.1亿美元提高到10

亿美元以上。

(18)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针对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坚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增加培训资金,完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打造河南劳务品牌。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2006年筹措1亿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十一五”期间,各县要建立就业培训中心,对全省5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50万人。年劳务收入由目前的730亿元,“十一五”末增加到1000亿元。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2006年力争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到45%以上。切实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进一步消除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平等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推行用工单位与务工农民签订劳务合同,切实解决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其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逐步纳入所在地的养老保险范围,有条件的纳入当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对务工农民学龄子女实行相对就近安排入学,免收借读费。

(19)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完善对农民的补贴政策,2006年省财政安排粮食风险基金的50%,共计

14.5亿元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筹集3亿元用于小麦良种补贴,安排2000万

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十一五”期间解决4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2006年,采取多种扶贫措施,确保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安排80%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完成800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安排5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年培训和转移贫困农民20万人;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财政贴息资金,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小额信贷财政贴息试点,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项目;安排专项财政科技扶贫资金,加快贫困乡村种植养殖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安排50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对深山区缺乏生存条件的独居、散居贫困户实施搬迁扶贫;继续组织省、

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开展联县驻村帮扶工作。动员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建设。

TEBIEBAODAO

特别报道

河南农业2006年第5期

HENANNONGYETEBIEBAODAO

特别报道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解决9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其中

700万人用上自来水。2006年筹措5.4亿元

着力解决高氟、高砷、苦咸、重污染等地区

1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

电力建设,充分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加快小水电建设。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今年重点解决好农村电网改造盲点村、无电村建设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新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9万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自然村延伸。今年投资65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9万公里,解决和改善1万个行政村通油路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事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三电合一”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使农民及时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

(21)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根据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和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优化村庄布局,提高宅基地利用率,为农民免费提供经济适用、节地节能、安全抗震的住宅设计图样。对农村新建住房,提倡建设楼房式住宅。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建设村内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推进村庄环境治理,要珍惜民力,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古树名木。注重村庄安全建设和农村消防工作,防止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

八、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2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安排14.5亿元资金,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省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加快普通高中发展,“十一五”末,农村在校高中生规模由目前的114万人增加到120万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

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全省重点建设1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十一五”

末,农村职业教育在校生由目前的64万人增加到85万人。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培养新型农民。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从

2006年起,全省农村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安

排的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小学年生均20元,中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30元,

逐步达到国家所制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收费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使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落实好对口支援规划,动员机关单位、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重点支援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占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省农民。继续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筹措资金4亿元,新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把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一遍。分步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工作。逐步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中配送药品,规范购销渠道,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开展卫生下乡活动,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

(2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06年重点支持新建、

改造20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新建、改造200个示范性乡镇文化站、1000个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室)。2008年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十一五”末,实现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末,实现居民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6年新建县、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和基层网点100个,“十一五”末,实现市有分中心、县有基层中心、乡和50%的行政村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

标。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全省每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活跃农村演出市场。继续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5)切实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农村现行生育政策,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改造、扩建40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

869个计划生育中心乡所。重视计划生育

信息化建设,建立省级人口信息数据库。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在全省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技术基本项目服务免费制度,确保独生子女父母每月10元奖励费及时落实到位。倡导婚育新风,开展优生优育,推进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优化农村人口结构。

(26)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2006年对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每人每年集中供养不低于

1200元,分散供养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予

以保障。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2006年使全省集中供养率由9.8%提高到20%。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标准实施补助,其中省财政负担10元,其余由市县负担。在全省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条例》,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保证优待、抚恤金及时足额发放。

(27)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化“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激励作用,广泛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文明村户创评、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在全省农村形成言行讲文明、衣食讲卫生、办事讲规矩、做人讲诚信、相处讲和谐的良好风气。

(28)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要善于协调

河南农业2006年第5期

HENANNONGYE

TEBIEBAODAO

特别报道

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落实涉农政策,解决好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热点问题;推广农村“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完善农村民调组织,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危害农村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乡镇综治办和“二所一亭”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农户”等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法律意识,使农民既能自觉做守法公民,又能自觉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构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和谐社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9)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做好乡镇机构改革的后续完善工作,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推广“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继续在部分县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

(30)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以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比例,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提高控制、

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发放范围,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扩大粮棉油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范围。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探索设立社区性金融机构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大力培育由自然人和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开展小额贷款和委托贷款以及转贷款业务。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引

导担保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

(31)统筹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纷纷。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各项配套制度。继续做好林地确权发证工作,在稳定林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加快林地和林木使用权流转,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解决好养殖用地问题,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管理。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继续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形成布局比较合理的粮食购销

企业新群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征地补偿款按时足额到位;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展安置途径,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确保被征地农民不因征地而降低生活水平。

(32)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

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利益。支持农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引进、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技术指导;组织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保鲜等二、三产业,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简化农产品行业协会登记程序,帮助和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章程、规范管理。

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领导

(33)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各级党委、

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资金和事业经费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地都要切

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不断总结经验,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各地也要参照省里做法,抓好本地的试点工作。

(34)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规划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不搞一刀切。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

(3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取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整体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员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争创“五好”村党支部,“六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大力实施“双强”工程,抓“双强”,促“双创”

,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创建富裕村、和谐村。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争取达到一个行政村有1名大学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百千万”工程,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6年,新开通2万个行政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度,提高村务公开工作水平,切实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36)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

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两转两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两转两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豫政办[2008]95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12.11 【实施日期】2008.12.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两转两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2008〕9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两转两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两转两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八年十二月五日) 199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省自上而下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政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行政审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不平衡,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对审批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市、县两级审批项目依然过多,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为切实解决当前行政审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5号)和省政府扎实开展“两转两提”、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现就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改革原则,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着力推进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4)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4]135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9.09 【实施日期】2014.09.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 定的通知 (豫政办〔2014〕135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9月9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豫发〔2014〕7号),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协助省政府领导同志处理省政府日常工作的机构。 一、职能转变 加强应急、督查、信息等服务职责,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和运转枢纽作用。 二、主要职责 (一)负责省政府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省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实施会议决定事项。 (二)协助省政府领导同志组织起草或审核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公文。 (三)研究省政府各部门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请示省政府的事项,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领导同志审批。 (四)协助省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处理需由省政府直接处理的重要问题、突发事件。 (五)督促检查省政府各部门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对省政府决定事项及省政府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及时向省政府领导同志报告。 (六)负责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 (七)负责办理省政府工作范围内的人大、政协的建议和提案工作。 (八)围绕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省政府领导同志指示,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九)负责省政府及办公厅公文收发、运转、印制工作,指导全省政府系统的文秘工作。 (十)负责全省政务信息采编和分析,指导协调全省政府系统信息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25 【实施日期】2016.12.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 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落实带薪年休假(以下筒称年休假)制度,对于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考勤台账;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认真实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和休假制度落实,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领导要增强执行年休假制度的自觉性,带头休假,鼓励和督促本单位、本系统工作人员休假。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应当征求本人的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严格审批。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

安排休年休假的,需报上级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其他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单位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内设机构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分别由单位分管领导、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送组织人事部门综合,报单位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审定。各地比照上述规定办理。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制订全年工作人员年休假计划,休假计划执行情况应当于次年1月底前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对各单位执行年休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既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假又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的,或普遍发放、平均发放等违反规定滥发工资报酬的,按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5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和原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第9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条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郑州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返回 文件编号:34837800 郑州市政府信息州市政府信息资资源共享管理源共享管理办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13号 颁布日期:20150328 实施日期:20150501 颁布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 第三章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管理 第四章 信息共享 第五章 安全保障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附则 《郑州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业经2015年3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2015年3月28日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资源,是指市、县(市、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资源。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指行政机关按照规定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获取、使用政府信息的行为。 第三条 本市行政机关之间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规范有序、便捷高效、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统筹、指导和协调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 (二)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规划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规则、标准; (三)定期组织政府信息资源调查,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四)指导行政机关编制部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专业数据库、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等。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属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府信息资源采集、维护、更新和共享工作。 第六条 市、县(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县(市、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当与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接。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建设、维护和管理。 第七条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资金列入同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第二章 信息采集和信息采集和数数据库建设 第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采集政府信息,并确保政府信息真实、有效、完整、及时。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政府信息的,不得重复采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应当由业务主管机关采集而未采集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需求行政机关应当与相关业务主管机关协商,明确政府信息采集主体。由非业务主管机关采集政府信息的,应当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设和完善政府信息系统,将采集的政府信息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使用,并逐步实现对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第十一条 新建政府信息系统应当避免与现有政府信息系统重复。现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满足需求的,不得开发新的政府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管理和维护。综合数据库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设、管理和维护。专业数据库由行政机关各自建设、管理和维护。 第三章第三章 政府信息政府信息资资源目源目录录管理 管理 第十三条 本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实行目录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包括部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总目录。 第十四条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无条件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附条件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和不予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无条件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应当无附加条件提供给其他行政机关共享利用;附条件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由业务主管机关确定共享条件,提供给其他行政机关按照设定条件共享利用;不予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不能提供给其他行政机关共享利用。 列为不予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的,业务主管机关应当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对本机关政府信息资源应当进行分类整理,并按规定编制部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附条件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和不予共享类政府信息资源,应当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认定。 行政机关根据履行职责需要,可以提出对其他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共享需求。 第十六条 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根据各行政机关的部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需求编制本市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总目录,标明共享政府信息名称、数据格式、提供方式、共享条件、提供单位和更新时限等内容。 行政机关共享政府信息、共享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告知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 本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总目录应当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公布。 第四章第四章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向其他行政机关提供可以共享的政府信息,也可以从其他行政机关获取其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不得拒绝提供共享政府信息。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197号令)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比 选 办 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6年2月15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97号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已经2005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2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六年一月十四日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活动,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比选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项目质量,节约投资,体现公平,提高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操作简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监督有效。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的比选,适用本办法。 前款规定的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达到下列标准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比选: (一)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不含,下同)2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下同)的施工;

(二)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服务; (三)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下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监理服务;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 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本地区必须进行比选的具体标准,但不得缩小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进行比选的范围。 第四条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依法开展两次招标失败后,经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同意不再进行招标的,应当通过比选确定承包人。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比选,是指比选人事先公布条件和要求,从自愿报名的比选申请人中按本办法规定的方式邀请特定数量的 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参加项目竞争,比选人通过比较,选择和确定中选人的行为。 比选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参选人,不得对潜在参选人实行歧视待遇,不得对潜在参选人提出与比选项目实际要求不符的过高的资质等级要求和其他要求。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全部或部 分使用财政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四)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五)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河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第66号 河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66号 《河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2年2月27日省人民政府第13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李克强 2002年3月1日 河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

使用效益,维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腐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称采购人)使用财 政性资金从事采购活动及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均应遵守本办法。 前款所称的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内外政府性贷款、赠款。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以确定的方式和规范的程序获 取商品、公共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施行)和服务的行为。第四条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 第五条省财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 (二)编制省级政府采购目录、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 (三)审查进入省级政府采购市场招标中介机构的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和供应商的条件;(四)收集、发布和统计政府采购信息; (五)组织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六)处理政府采购中的投诉事项; (七)办理其他有关政府采购的事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称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政府采购工作 的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本省实行政府采购目录分级审批公布制度。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编制的年度政府采购目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同时公 布上一年度政府采购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编制政府采购目录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和本省实际,逐步扩大政府采购内容和范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豫政…2007?81号)精神,特制定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

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 二、建设任务 (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421.1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190.2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230.9万亩(含飞播造林2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14.5万亩。 (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25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1.5万亩,培育优质苗木4000万株。 三、安排原则 (一)营造林计划。2011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41%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55%、10%、33%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8个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督促检查工作制度 一、工作范围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明确规定需要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的事项;(二)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会议决定需要落实并反馈结果的事项;(三)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讲话、批示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四)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其他形式交办的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五)全国人大、政协和省人大、政协交省政府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六)其他需要督查落实的事项。 二、工作分工 (一)省政府督查室(督查处)负责办理的事项 1.《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各项工作; 2.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决定事项; 3.省长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议、省长议事会议决定的事项; 4.省长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 5.省长批示给省辖市或省直部门的批示件; 6.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版记中注明由督查室督办的公文; 7.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批示中明确要求督查室办理的其他事项; 8.按照工作职责需督查室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 (二)各业务处室负责办理的事项

1.副省长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 2.省长批转给副省长的批示件; 3.副省长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 4.副省长批示件; 5.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版记中注明由业务处室督办的公文; 6.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批示中明确要求业务处室办理的事项; 7.按照工作职责需各业务处室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 三、工作程序 (一)对国务院、省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程序 1.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公文后,公文拟办意见中明确的分管副秘书长的对口处室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的督办处室。秘书处按照公文运转程序,在将省政府领导批示转交督办处室的同时,将复印件抄送督查室备查。督办处室要及时按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经分管副秘书长审核,报分管副省长或省长同意后,以办公厅名义下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 2.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下发后,公文版记中注明的督办处室要及时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报分管副秘书长同意后,制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 3.《政府工作报告》经省人代会审议批准后,督查室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10〕5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鄂政发…2010?5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遏制重大以上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严格企业安全管理,严格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严格规章制度,严格安全标准,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追究,切实减少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要制定企业主体责任评定标准及考评办法,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按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设立安全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落实。要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

全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保证其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同层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资源勘查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省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中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省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重大隐患由挂牌督办机构和单位委托有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整改效果评价,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凡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重大隐患治理的监管执法力度。要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进行核查、评估,并分类分级建档。要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专家排查隐患制度,建立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及公告制度;在新闻媒体设立重大隐患曝光台,建立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解决我省市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解决我省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豫政办[2009]21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03 【实施日期】2009.03.03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解决我省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有关 问题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2009]2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商务厅、工商局《关于解决我省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有关问题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三日

关于解决我省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有关问题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商务厅、省工商局 二○○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我省部分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出现了一些影响稳定发展的问题。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我省社会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原则 (一)坚持改革方向,巩固改革成果。工商体制改革和市场办管脱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市场发展服务中心问题时,必须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在既定的政策框架内,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理。 (二)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各地要进一步清理有碍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解放思想,用开放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职工生活。各级政府要关心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职工的生活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职工生活水平基本稳定,解决好市场办管脱钩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四)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多措并举。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解决市场发展服务中心问题的具体措施,

郑州市现行有效规章

郑州市人民政府现行有效规章目录 (截止2011年10月31日) 序号规章名称文号发布时间备注 1郑州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市政府令 第7号 1990.11.8有效 2郑州市档案管理规定市政府令 第32号 1993.1.28有效 3郑州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 第41号 1993.10.21有效 4郑州市盐业市场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44号 1994.6.3有效 5郑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 行) 市政府令 第53号 1995.11.14有效 6郑州市城市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市政府令 第62号 1997.9.25有效 7郑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63号 1997.9.25有效 8郑州市公墓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64号 1997.10.6有效 9郑州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71号 1998.12.4有效 10郑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市政府令 第73号 1999.5.6有效 11郑州市实施《河南省爱国卫生条例》细则市政府令 第75号 1999.7.9有效 12郑州市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 资产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 第82号 2000.1.15有效 13郑州市城市公共消火栓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85号 2000.2.21有效 14郑州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86号 2000.3.24有效 15郑州市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市政府令 第87号 2000.3.24有效 16郑州市技术安全保卫规定市政府令 第88号 2000.6.16有效 17郑州市人事代理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89号 2000.7.21有效 18郑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制施行办法市政府令 第91号 2000.8.15有效 19郑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97号 2002.1.23有效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2007年第208号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2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7月1日施行。 省长:蒋巨峰 二○○七年四月三日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城市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经过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道路、工程管线、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作出控制要求的规划。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市(州)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县(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市、县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城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市、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城市规划督察员应当对派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督察。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设市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规则等工作制度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豫政办[2008]61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07.10 【实施日期】2008.07.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 规则等工作制度的通知 (豫政办[2008]6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规则》、《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保密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新闻联络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值班室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办公厅公文办理流程图》已经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规则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一、主要职责 (一)负责省政府会议的准备、组织工作。(二)审核或者组织起草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公文。(三)研究、审核各部门和各省辖市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提出处理意见报省长、副省长审批。(四)受省长、副省长委托组织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省长、副省长审定。(五)抓好应急管理,协助省长、副省长组织处置重大、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六)督促检查对国务院文件、省政府文件、省政府会议决定事项和省长、副省长批示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报告。(七)及时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搞好政务信息工作,向省政府领导提供情况和政策性建议。(八)围绕省政府中心工作,针对重大及全局性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向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性建议。(九)组织值班工作,及时向省长、副省长报告重要情况,协助处理各地、各部门向省政府反映的问题。(十)负责办公厅机关的管理,做好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十一)负责机关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十二)办理省长、副省长交办事项及其他工作。 二、工作制度 (一)实行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办公会议制度。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办公会议由秘书长或者秘书长委托副秘书长召集并主持,传达学习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要指示、决

84号令《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已经1995年7月6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省长蒋祝平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复垦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实行土地复垦: (一)采矿(包括挖沙、取土、采石)、烧制砖瓦陶瓷等生产活动造成地表挖损、塌陷的土地; (二)废弃的排土场、尾矿场、矸石场、灰渣场、污水池、垃圾场等; (三)修路筑堤对地表挖损而破坏的土地,废弃的水利工程,废弃的公路、铁路、站、场及道路两旁的土地,废弃的宅基地和基建用地; (四)其他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 第四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自行复垦。不能自行复垦的可以承包给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复垦。不愿自行复垦,也不愿承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复垦的,必须向当地市、县(含县级市,下同)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复垦费,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两年内组织复垦完毕。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等造成需要复垦的土地,有关部门已向土地的破坏者征收治理费的,应当负责土地复垦。土地管理部门不再收取复垦费。 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抗灾抢险需要复垦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复垦。 第五条1989年1月1日至本办法实施前破坏的土地,按下列办理复垦: (一)可以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由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土地复垦规划,报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审定,限期复垦。 (二)无法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或原单位撤销的(不包括企业兼并),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享有土地所有权单位组织群众复垦;属于国有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复垦。复垦后的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划拨或出让给需要用地的单位使用。 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根据“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复垦。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 郑政〔201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电网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支撑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满足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现就进一步加快郑州电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电网建设 供电部门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不断加快郑州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政府项目建设,努力向上级电力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郑州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城市配网及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打造坚强的郑州电网。 加强电网建设领导,建立常态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郑州电网建设涉及的有关问题,保障电网建设的顺利进行。将输变电工程建设纳入郑州市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报项目进展状况,加强对项目的督查指导,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市政府专题研究解决。实行电网建设责任制,将电网建设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二、强化规划引领 要将电网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实现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机衔接。对已经完成城乡规划而不符合或尚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应尽快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电网建设用地创造条件。对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需建设的变电站,有关部门可先行发放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用地路条,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完毕后完善审批手续。 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已纳入规划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用地必须严格保护,并明确规定保护区域,对确需调整的,必须经市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同意。严禁在线路走廊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对已修建的违章建筑,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责令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强制拆除。 三、加快项目审批 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电网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原则上以打捆的方式进行项目审批或核准。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市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供电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支持性文件,为争取省和国家核准创造条件。 市发改委负责协助加快电网建设项目核准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加快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工作;市规划局、国土局负责加快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路径的审核,及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土地使用证》。市林业、水利和消防等部门也要大力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14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日益规范,较好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但招标投标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监管合力;一些项目业主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操作;挂靠投标、串通围标、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工程质量。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现就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责 (一)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招标投标工作。具体职责是: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投标配套法规、综合性政策,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定制订招投标实施细则;确定必须招标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指定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介;核准项

目招标事项;牵头组织对评标专家进行管理;对规避招标、违反招标事项核准规定和核准事项、违规发布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招标、评标无效进行认定;负责组织对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稽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通知有关部门暂停资金拨付;受理投诉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 (二)经委、建设、交通、信息产业、水利、林业、商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领域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具体职责是:负责对招标投标过程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排斥投标、骗取中标、违法确定中标人、转包或非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受理投诉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 上列行政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的,应同时负责对核准项目的规避招标、违反招标事项核准规定或核准事项、违规发布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招标备案;对招标、评标无效进行认定;暂停项目执行或者通知有关部门暂停资金拨付。 上列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招标人的招标投标活动以及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由哪家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的招标投标活动由发展改革部门实施监督。 (三)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标项目的预算投资额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违反《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违反《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审判机关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9.06.07 【实施日期】1999.06.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违反《关于实行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 (1999年6月7日) 第一条为了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贯彻执行,正确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根据《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及有关行政监察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二)严格执纪,违纪必究; (三)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三条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 对各级党委(党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违反《规定》行为的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口头批评、诫勉谈话、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单位评先资格、整顿调整领导班子。 对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行为的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职务、免职。 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四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不认真执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口头批评、诫勉谈话、责令写出书面检查的处理。其中诫勉谈话按照《中共河南省纪委关于对各级党的组织负责人及党员领导干部实行谈话制度的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由纪检监察机关负责人或者受纪检监察机关委托的党政机关负责人进行。 (一)对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工作不重视,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宣传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党风廉政法规的; (二)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不重视,对执法执纪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不支持的; (三)不注重抓党风廉政建设治本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研究治理防范的措施,不注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 第五条党委(党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不认真执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单位评先资格的处理;问题严重的,对该领导班子进行整顿调整。 (一)对上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机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不贯彻落实,对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不分析研究,没有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鄂政发〔2010〕2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国家《最低工资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21号),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0年5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按区域划分为四档,各档标准及适用区域详见附件。 二、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00元、750元、670元、600元。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按每月21.75天、每天8小时进行折算。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元、8元、7元、6.5元(含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本标准适用于我省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标准执行。 四、用人单位应根据其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与工会组织和劳动者协商,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标准,协商确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其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月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以下项目: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最低工资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本通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附件:全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湖北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序号:最低工资标准(元/月):适用范围 1、900元/月,9元/小时: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 2、750元/月,8元/小时: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黄石市市区、大冶市;十堰市市区;宜昌市市区;襄樊市市区;荆州市市区;孝感市市区;黄冈市市区;荆门市市区;鄂州市;随州市市区;仙桃市;潜江市。 3、670元/月,7元/小时:丹江口市、郧县;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汉川市、应城市、云梦县、安陆市;浠水县、武穴市、黄梅县;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咸宁市市区、嘉鱼县、赤壁市;广水市、随县;天门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 4、600元/月,6.5元/小时:阳新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县、五峰县;南漳县、保康县;大悟县、孝昌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团风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