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收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史料,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事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实物投影、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探究导入。通过分析引言,可训练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析、归纳、评述能力,从理性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对唐太宗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感佩之情和对其治国理念的深度认同。具体步骤如下:①请学生观察引言提供的唐太宗画像,并说明对这幅画像中反映出的李世民的形象和神态有何直观印象?②出示与引言相对照的《贞观政要·君道》原文,请学生解析其意。③对照引言文字,请学生归纳唐太宗如何论证君、国、民三者的关系。④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此番论述的感受。⑤在感受基础上再次联系唐太宗画像中反映的形象及神态,看是否符合最初的直观印象。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著名的封建帝王

(提出问题)投影:

姓名:李世民性别:男职业:皇帝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父亲:李渊妻子:长孙氏

主要经历:626年即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善于纳谏

2.鼓动父亲起兵反隋

二、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

(提出问题)投影:

(提出问题)我们在必修1中学过,中国古代王位继承一般实行什么制度?

(学生活动)答:嫡长子继承制。

(提出问题)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得知,李世民不是高祖李渊的嫡长子,那他为什么能登上皇位呢?

(学生活动)答:玄武门之变。

2.大败东突厥

629年派李靖打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妥善安置其首领和人民。安定了北方,加速了汉族和东突厥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进军西部:642年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4.开明的民族政策: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唐和吐蕃关系,促进其经济发展。

5.唐太宗进军西域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贞观之治”

1.概念阐释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用人,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三省六制;文化上推行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对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行管理,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

投影: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前朝农民战争的作用

③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用贤与纳谏,重用人才;

④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⑤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⑥唐太宗的个人作用

3、表现:

政治:三省六部制,认识到君臣关系为舟与水的关系,用人与纳谏

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战争、设机构、册封、和亲)

文化: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投影: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由此看出,唐太宗认为自己“功大过小”。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活动)……

投影: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⒈时势造英雄——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⒉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⒊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⒋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课后反思】

本课课本编排似乎没有依据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可是课本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李世民的军事方面的功绩。而本课“贞观之治”一目又主要突出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的优点,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一句带过。课本讲述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上也感觉突出战争的内容。贞观之治的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比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就是在必修1中提到的,延续均田制是在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关于唐太宗,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这些故事,课堂上交流;在授课过程中也主要通过故事让学生感悟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总结归纳)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在民族关系方面,他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出口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板书设计】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著名的封建帝王

2.鼓动父亲起兵反隋

二、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

2.大败东突厥

3.进军西部

4.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概念

2.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3.牢记“舟”与“水”关系的古训

4.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随堂练习】

投影: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材料三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贞观政要论贪鄙》材料五“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史纲评要》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答案:

(1)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君舟民水,要重视人民的作用;善于纳谏。(2)说明了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原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3)材料五认为魏征善谏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揭示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的意志往往起了决定作用。

【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可是课本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李世民的军事方面的功绩。而本课“贞观之治”一目又主要突出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的优点,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一句带过。课本讲述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上也感觉突出战争的内容。贞观之治的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比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就是在必修I中提到的,延续均田制是在选修I“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关于唐太宗,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这些故事,课堂上交流;在授课过程中也主要通过故事让学生感悟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