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转型 思想市场至关重要

中国转型 思想市场至关重要

中国转型思想市场至关重要

百岁老人罗纳德·科斯出新作,主题是“中国转型”,引起世人关注。最近,这本书的中文版面世,标题为《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作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以其“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思想,影响了道格拉斯·诺思、张五常等一大批经济学家,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虽然他没有到过中国,却一直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常与中国经济学者交流。

本书合著者王宁教授目前执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认为,解答中国经济转型之谜的障碍首先在于对这一转型过程本身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误区和偏差。“澄清事实是认识改革庐山真面目的必要条件。”

虽然本书注重历史叙事,并非理论专著,但作者在制度变迁方面甚为用心。王宁说:“通过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考察,我们发现制度变迁的运行机制和操作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多元的。譬如,中国改革的第一个十年和90年代后有截然不同的内在机理。”他指出,制度变迁的驱动因素不是单一的,至少包括利益和理念两个方面。这二者间的互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和最终成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思想市场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并非用科斯理论解释中国转型

时代周报:对中国三十多年来转型(有人称之为“奇迹”)的描述和解释一直是一个难题。科斯和你合作的这部书,是更重于描述还是更重于解释?是否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

王宁:我们这本书主要是回答“how”的问题,即中国是怎么从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一步步转向市场经济的。到2008年我们动手写书的时候,中国经济大转型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已不再需要任何统计数据证明中国发生了什么(“what”)。

我们认为如果要从因果关系上解释中国经济“奇迹”,回答“why”的问题,必须先回答“how”。而要回答“how”,又必须先回答“what”。我们认为解答中国经济转型“why”的障碍首先在于我们对“what”和“how”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误区和偏差。同时,我们并不认为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可以同时回答“what”、“how”和“why”三个问题。

时代周报:道格拉斯·诺思以对西方包括美国经济成长的分析而著称,他开创性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史。科斯和你对中国经济成长的分析方法,与诺思有何异同?

王宁:诺思著作甚丰,其行文风格大多理论框架在先,然后一以贯之,解释人类经济演变历史,让读者在茫然无序的混乱中看到模式和秩序。

相较而言,科斯的兴趣和思路很不相同。当然,这一点也不妨碍诺思对科斯经济思想的推崇。诺思一直力推哈耶克(Hayek)和科斯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最为世人知晓、传颂学林的两篇扛鼎之作,“企业的性质”(1937)和“社会成本问题”(1961),无疑都是理论文章的经典。为世人忽视或误解的是,科斯并非经济理论家。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的逐渐分离,科斯义无反顾地站在经验研究一边,是经验研究最坚实、最彻底的捍卫者。在多种场合,科斯结合他犀利的语言和英国绅士的幽默,告诫业内同

仁扎实的经验研究是经济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源泉。科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智大勇,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直面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在他漫长的学者生涯里,科斯躬身力行、兢兢业业、不厌其烦地从事经验研究。给大家举个例子。二战前,在教学过程中,科斯历时多年收集了伦敦十八九世纪水供应的种种资料。现在,这些材料满满地装在十多个大箱子里。科斯以前的研究助手做的整理笔记就装满了两个大纸箱。现在老先生正准备完成毕生最后的一篇经验研究,展示在计量经济学之外仍可做扎实、严谨、有理有据的经济学经验研究。

我们这本书当然属于经济史方面的经验研究。当前,以经验研究为主的经济学著作的写法一般是理论先行,经验研究只是理论的应用,跟随其后。理论部分旨在立论,应用部分则向读者演示理论的解释力。由于这本书是我和科斯的合著,不少读者期待这将是产权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的一个应用,即用科斯的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的市场转型。我们并不认可这种方式的经验研究。如果经验研究只是理论的一个应用,也就失去了理论价值。芝加哥学派的祖师爷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因此曾经批评很多经验研究只不过证明了水向低处流,毫无新奇。

澄清事实才能认识改革真面目

时代周报:作为经济史的研究,还原史实无疑是最重要的诉求之一。在你看来,这本书在还原史实、挑战人们的传统认知方面有哪些突破?

王宁:大致而言,在整理、还原史实方面,我们的突破点包括九个方面。一、改革的起点问题:目前,官方和中外学界均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为改革的出发点。我们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后毛时代的改革在1977年已经拉开序幕,当时华国锋主政。

二、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安徽小岗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般认为是农村改革的源头。我们发现四川九龙坡早小岗村两年开始承包制。三、改革的二元性:中国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改革,政府主导的改革和民间改革。四、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序:官方和学界一般都认为中国农村改革先行,而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才开始。我们发现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政府主导的改革是城市在先;民间改革基本是农村和城市同时并进。五、改革成功的制度关键:激励机制或经济自由。一般认为承包责任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大力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得到了经济自由,包括择业、迁徙的选择权。六、区域竞争的得失:一般强调区域竞争牺牲规模效益;我们发现区域竞争促进了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它所赢得的劳动力规模效益远超过所牺牲的资本规模效益。七、我们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价格改革、税制改革和国企改制,全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commonmarket)。这个约束条件对后来区域竞争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八、中国改革开放中有无政治改革?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而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和俄国改革的一个重要区别。我们发现与俄国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也是政治改革先行。只是中国的政改从人事安排入手,并在意识形态和政府工作方向上作了根本的转变,放弃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回归实事求是。九、中国改革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而其他国家选择了休克疗法。我们发现这种对比误读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改革上的实质区别。苏联和东欧国家相信市场经济可以全盘移植,从而犯了哈耶克所批判的“理性构造主义”(rationalconstructionism);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和巧合,选择了对原有的经济制度进行修补(tinkering),从而打开了局部试验、区域竞争的大门。中国也因此在拯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迎来了市场经济。

我们认为澄清这些事实是认识改革庐山真面目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在这些事实方面都有偏差,不难想象我们将无法解释中国市场经济转型。

时代周报: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总是把它和一些核心人物如邓小平、一些重大事件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联起来。但是在本书中,科斯和你陈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洋跃进”(TheGreatLeapOutward)。你如何评价华国锋时期的经济政策?

王宁:“洋跃进”的说法不是我们的发明;最早提出的是陈云。如果说这个概念在中国“鲜为人知”,表明国内历史教育大有问题。从今天来看,华国锋无疑是一个过渡人物。但把华国锋排除在经济改革历程之外,不仅对华本人不公,更严重误导我们对改革初始阶段的认识。毛后的第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发生在华主政时期;政府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时称“四个现代化”)发生在华主政时期;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已经在华主政时期开始。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和陈云回到权力中心,其后二人联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是中共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事。但它不是改革的起始点。

华国锋推出的主要经济政策,《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被陈云批为“洋跃进”。华的政策强调引进外资和西方先进科技,所以称其为“洋”;在陈云看来,华的政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与毛时代的“大跃进”无异。我们发现陈的批评没有切中要害。华的经济政策之致命伤在于它完全由政府主导,局限于国营企业,不折不扣地延续了计划经济的做法,我们称为“边缘”力量的介入很有限。

时代周报:和本书差不多同时出版、也同样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你又如何评价邓小平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呢?

王宁:邓小平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没有邓小平,中国经济改革会大不一样。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对对外开放,尤其是特区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邓小平十多岁时到法国勤工俭学,后辗转苏联,这段海外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意识到中国向西方开放和学习的重要性。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改革严重受阻时,邓一直强调坚持开放政策,为改革保存了火种。1992年南巡,邓公疾呼重启改革;他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尤其在军队中的威望,重新点燃改革的火炬,挽救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功不可没。

与毛时代相比,邓小平时代中国成功松绑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建设的绑架,回归实事求是的文化传统。但思想市场依旧受压制,思想解放远没有实现,从而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国人的创造力远没有发挥;另一方面,公权的触角没有被砍断,不仅威胁市场秩序和政治稳定,也败坏私德。当然,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只有进行时。我们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

所谓的“特色”大多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时代周报:我注意到,可能是出于方便出版的考虑,本书的中文版完全回避了“资本主义”的这个提法,而以“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在欧美经济学界,这两个词语能基本等同吗?

王宁:“资本主义”是个历史包袱很重的概念,西方经济学界一般敬而远之,而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家所喜好。一般而言,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包含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我们这本

书感兴趣的主要是市场经济。

时代周报: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你认为真的存在一种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吗?中国的发展路径和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有何本质不同?要转型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中国还需要做什么?

王宁:市场经济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北欧的市场经济就颇有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多样;只有计划经济才可能模板化、固化。美国的市场经济和英国的不一样,法国和德国的不一样,南美市场经济又与众不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市场经济何尝没有亚洲特色?假以时日,中国的市场经济肯定会有自己的风格。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一定不只一种选择。

不可否认,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包括国企在多个行业保持垄断地位,制造企业大量倚靠接单生产,缺乏自主创新;在国民经济中,劳动力收入偏低,消费偏低。从字面上讲,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已经存在。只是大多这些所谓的“特色”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思想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中式市场经济一定会更精彩。

吊诡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似乎把中国特色和普世价值看成是对立的,陷入“白马非马”的诡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公正、和平的渴望,没有国界、种族和阶级之分。宽容永远是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不会过时。

“顶层”应首先致力于制度重建、凝聚民心

时代周报:科斯和你特别强调,来自民间的“边缘革命”才是推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政治权力不过是对民间的制度创新进行了“事后追认”;而且,国家介入制度变迁有利有弊。去年到今年,在权力交接前后,很多人在呼吁重启改革,呼吁“顶层设计”。你认同顶层设计这种说法吗?就当下而言,“边缘”和“顶层”有没有可能协作?

王宁:“顶层设计”是个不完整、很模糊的说法,宾语缺位,顶层设计什么没有交代。我们从来不否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但政府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事皆为的政府一定疲于应付,吃力不讨好,也一定令人失望,让自己挫败。无为而无不为的政府,则创造一个公正开明的社会环境,尊重民权,开启民智,借力民间,通过“看不见的手”,四两拨千斤。

“顶层设计”代表了中央政府的主观努力。如果这显示了中央最高层推动进一步改革的决心,这当然是好事。犹如“中央计划”一样,“顶层设计”的致命缺陷是哈耶克所强调的知识问题。而且,正因为是“顶层设计”,往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目前而言,中国面临的迫切挑战是公法不张,潜规则遮天漫地。“顶层”应该首先致力于制度重建,设规制矩,规范公权,让政治在阳光下运作。一方面,官员不再因黑箱操作、缺乏监督而被利欲熏心,一步步堕入自我毁灭;也可避免官员台上和台下人格分裂,官话巧言满天飞,私德败坏失底线。另一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庶敢不正?”制度重建可以凝聚民心,同时给民间力量更大的空间、更透明的舞台,打造政府和民间双赢的局面。

“边缘”力量的长处在于灵活,试误的经济成本低、政治风险可控,而纠错的速度快。中国人多地广,发展不均。这些条件对“顶层设计”而言都是障碍,却是“边缘”力量崛起的天然舞台。中国的每一个省在地域、人口和GDP方面都远大于很多国家,这给中央政府很多改革的选项。就一个省而言,管辖之下的县市也足够大,可以让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书中,我们强调了在区域竞争中,空间换时间的逻辑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钥匙。空间换时间的逻辑也可以让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走得快而稳。

时代周报:就整本书的比重而言,对2000年前后至今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描述似乎相对分量少了一点。作为作者,科斯和你主要的考虑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最近15年的成就和失误几乎是同样的显著。

王宁:这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根据我们的解读,中国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转型。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市场取代了计划,民营企业取代了国有企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我们在书中对中国在2000年之后的发展着墨甚少。

在千禧年之后,中国经济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也保持了高位增长。但从制度建设方面来看,中国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突破甚微。这期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本来是一个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政治基础的绝好机会,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遗憾的是,中国政府贻误时机。而且,正由于制度建设不到位,政治远离阳光,从而导致政经不分,公权私授。社会上,特权当作货币使,公德私行大倒退。同时;既得利益者有充分的时间,把服务于部门、行业私利的种种潜规则强加给社会,引发老百姓疑官仇富的冲动情绪。这些都是下届政府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中国创新乏力的根源是思想市场缺位

时代周报:同样是东亚国家,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转型,十多年之后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最终成为了一个高收入国家。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十多年之后,进入90年代、21世纪,虽然经济总量实现了腾飞,但产业升级却依然遥不可及。你认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各有什么弊端,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王宁:思想市场的缺位是中国经济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教改革的失败,给中国的思想市场雪上加霜。创新能力薄弱是中国企业产业升级不如人意的缘由,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产业升级不能指望一劳永逸的游击战和机会主义心理。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扪心自问,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真正专心地做企业和产品?他们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与政府官员周旋,和税务和其他监管部门卡拉OK,或是计划移民海外?

除了开放思想市场,民企的生存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当前,资本市场由国家垄断,民企融资艰难。国企倚靠垄断地位和政治影响,自己没有创新压力,同时又排挤民企。

时代周报:你认为,中国应当如何去建立一个健康的思想市场,如何通过这个思想市场去推动政治、经济转型?

王宁:中国现在遭遇的这个现实问题很复杂,牵涉很广,也很深。理论层面上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思想市场”本身的了解很有限。譬如,思想市场如何运作,它与其他市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联?这些和其他相关的问题远还没有引起经济学家足够的重视。

首先,思想市场是个生产要素市场。“思想市场”本身不是新概念,在以往的学术讨论中,思想市场一般看成是法学和政治学上的术语,理解为言论自由。酒瓶装新酒,我们给“思想市场”赋予新的涵义,把它视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如同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思想市场是个要素市场。随着知识越来越左右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思想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果说18世纪的市场经济主要建立在土地市场之上,19世纪的市场经济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之上,20世纪的市场经济主要建立在资本市场之上,那么21世纪的市场经济一定建立在思想市场之上。

其次,一个健康或者说有效的、思想市场必定促进现有知识的合理使用。犹如劳动力自由迁徙,资本自由移动是保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条件,言论的自由而畅通,从而保障知识和思想的自由传播和流通,是思想市场赖以生存的一个首要前提条件。传播思想的大众公共媒体必须公正、独立、惟实、求真,既不能媚权,也不能媚金、媚俗。所有个人和组织的平等表达权是开启民智,活跃民间社会,丰富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值得强调的是,公共媒体和非公共媒体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正如昔日乡镇企业的产品可以和国企产品同台竞争一样。一个非公共媒体如果广为大众接受和认可,就已经跻身公共媒体;相反,一个自我标榜为公共服务的媒体如果有私心,只是为某个小集团说话,它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中失去了公共媒体的地位,而沦为集团利益的喇叭筒。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公开、透明、竞争的思想市场本身提供了强大的约束力,制约、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就像产品市场制约、规范企业的行为一样。而且,思想市场越公开,越透明,越竞争,其约束力越强。同时,像现代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但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不是打压市场,更不是代替市场。

再者,一个健康的思想市场一定鼓励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同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存精去粗,淘汰陈旧过时、甚至错误的知识和思想。没有任何权威可以事先预测什么新知识、新思想是正确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必然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改正的过程。任何知识和思想都必须放在阳光下拷问,因此,一个没有思想市场的社会在创新上必定是只跛脚鸭,寸步难行。

前三十多年的改革是中国政府逐渐退出产品市场的过程,还给企业一个自由平等竞争的机会,迫使企业通过赢得顾客的惠顾和满意而不断完善、加强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民间分工合作,共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从而以此约束所有的企业,包括国企。只有当所有的企业都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竞争,市场才能优胜劣汰。在下一轮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中,国人期待中央政府有改革的智慧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开放思想市场,为思想竞争和知识创新营造一个公正、宽容的氛围和自由、稳定的平台。诚如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然再次光顾神州大地;千帆竞技,万马飞腾的盛况也不再是梦呓。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的中国经济才会是绿色持久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复兴中国文化,才会把中国梦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国的奋斗将再一次成为世界的奋斗。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着;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转型市场的特征

中国转型市场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一个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市场,以中国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它正在完成这个转变。另一方面,它从计划经济走向自由经济,这一过程还未完全完成。因此,中国市场从概念上说是一个转型市场。这个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市场。在做中国市场营销时,必须关注中国营销环境的这种特殊性,由此提出和强调一个新概念——转型营销。 那么,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国的市场环境具有一些基本特征。比如,中国市场非常大,变化非常快,而且较混乱(包括法律执行的地方差别和假货等情况)。另外,中国市场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相应地,比较浮菲,因此大起大落,过度竞争情况比国外激烈。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市场的差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一国多个市场,一国多层市场。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 EUI)的调查,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中,把中国看成一个市场的有44%;把中国看成两个市场的有6 %;把中国看成3个市场的有11%;把中国看成4个或更多市场的有39%。这39%的公司基本上都成功了,而犯中国看成是一个和两个市场的公司很多都失败了。 仅以它的地理皋区分市场,已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市场。例如,从一级城市到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直到农村,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群变化也非常大。1998年,德国人修特曾经把中国的消费群分成了3个群体,祢为3个世代( three generations)。其实根据我们在中国的研究,外国人的这种区分仍然过于粗糙、不够细腻。我们把中国的消费群至少分成5个世代群体(详请见本书第4章)。中国的社会变化迅速,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之大,以致在中国大概每隔10年,消费群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追求揶套产生非常明显的差畀。5个世代群体的模式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市场。 中国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 多位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进入中国市场数年后曾感叹:“中国市场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中国市场正处在转变过程之中,过程之一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达终点的标志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完成蜕变,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之二是从封闭市场走向开放市场,其终点是中国进入WTO。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在不断转型,由此将中国市场称为转型市场。显然,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与成熟市场不同之处。这是正确解读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基本特征点。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封闭市场与开放市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行为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都相距甚远,利益分配也完全不同,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转型市场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市场透明度从混沌逐步走向透明。 中国转型市场的环境特征可以用以下五个字简要概括和描述: ●大:地域辽阔,前景巨大,赚钱的天堂。 ●变:发展快,变化快,政策多变,法规苇健全。 ●异:区域差异、体制差异、行业差并、营销水平差异、世代差异都很显著。 ●乱:假冒侵权严重,市场秩序混乱,反常怪事多,信誉(商业伦理)缺乏。 ●躁:短期导向的行为,大起大落,过度竞争。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突破重点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 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 ,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 石油、 通用电器、 杜邦化工, 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 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 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 织的财团, 买下了卡耐基, 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

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 国钢铁集团, 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 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 400 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 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 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在 PC 、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

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 3 年后, 我们突然发现, 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 iPhone , iPhone 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 2009 年苹果的股价是 70 美元,那时已经是一 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 700

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 3 年之内市值翻了 10 倍,我 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 Facebook , Facebook 一上市,我们发现 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的过程: 1.(2013·新课标Ⅰ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二.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2016·新课标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 “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4·课标Ⅰ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 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四.社会转型的表现: 1.(2014·新课标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 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17·新课标Ⅱ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新课标1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社会化,经济活动社会化以后,经济活动就被有组织的进行了。这时就产生了主观经济活动和客观经济活动。 主观经济:凭主观愿望用权力主导经济活动;客观经济:认识经济活动的自身规律,对经济活动因势利导。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写于2002年7月 作者:周日清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重任。可是我们去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主观经济发展的历程。 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场武装斗争之后取得了政权,又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经济建设。问题就出在这种主观的革命热情。 作为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初期提出的“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工农业并举,这无疑是恰当的。可是我们在指导工农业生产的时候,确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和本质区别。

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社会主义中国因其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本质农 业生产首先要有可耕土地,农民要按季节、不违农时,在土地上进行一个周期的投入,最后才能得到一次收获。在这个生产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收获,而不可补救,损失周期一年。 工业生产首先要有场地(厂房)、材料、工具,大家分工合作(协作)最后组成产品。产品不合格可修复或更换零件,可及时补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生产资料、投入方式、产品获得、损失补救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可互通,更不可互相替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产领域。相同之处是由人来完成生产过程。从这里就可得出结论,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要在土地上把他们放开,给他们经营自主权、农产品处置自主权。否则,一块土地大家种,一颗苗大家负责,农产品交公,这样农民不会有种地积极性,也不会有责任心。但农业生产的损失一次就是一年周期,谁能抗住一年的饥饿。 工业生产在公有(集体)制条件下,人们分工合作。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需根据不同的岗位、技能、劳动强度(态度)等适当拉开劳动报酬,即给予适当的激励,这样就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医药转型时代来临

中国医药转型时代来临,企业营销竞争对策分析 编者按:身处多变的时代,中国医药工业也来到了转型的时代,然而医药企业最终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基础还是来自于企业运营最基本的内容——企业营销。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新医改、医药产业政策、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政府投入、市场扩容……医药行业外在表现比较沉稳,实际内部充斥着众多变数,中国医药企业连续几年,经历了众多跌宕起伏,市场竞争和企业转型无处不在,现实不断改变,问题不断暴露。 在发展期,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上市获取大量的发展资金,虽然可以通过IPO实现企业内部领导层成为富翁的梦想,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归于沉寂,因为暂时的光环不能掩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根本——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获取规模优势,但是企业最终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基础还是来自于企业运营最基本的内容——企业营销。 策略领先行动制胜 医药工商企业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 面对医改的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而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1.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当我们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 这就提醒我们,产品规划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2.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其主要收入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 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 3)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 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 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 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精品文档---------------------------------------------------------------------

中国近十年来外贸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中国近十年来外贸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迅速扩张,在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下,在出口贸易和外资的迅猛发展下,中国迅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驱动发展的格局,中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6207.7亿美元增至36418.6亿美元,年均增长21.7%,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9%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10.2%,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二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三是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一直受三股力量的支撑,即国企、民营和外资,而外资无论在外贸发展方面还是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 第一,进出口总额、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这一点起初大家并没有料到,对于加入世贸组织是福是祸,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恢复关贸总协定 地位的努力失败后,我们必须重新加入世贸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迫 使我们做出了很多让步。国办发2001(69)号文,就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减 让条款的一个摘要。大家知道,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文件这么厚一本,好几 百页,谁有功夫去查一下中国政府究竟做了哪些让步呢?好了,国办发 2001(69)号文可以扼要地告诉你。尽管我们做了不少让步,但是大家别忘 了,有篇老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讲过: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多, 勤劳节俭、重视教育等等。加入世贸组织后,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得到了 回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所以这个文件也就 自然消失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了。从2001年加入世贸开始,在出口的带动 下,中国经济开始了两位数的增长。对于这一点,应该说中央也是思想准 备不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不是很多人骂嘛,美债利率低成这样, 为什么买了那么多美债?当时外汇储备增加太快,确实不知道买什么好。 比如为此有人说把6万亿分给大家,但这种储备是分不了的。最简单的道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西方现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农产品价格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控制,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土地,原本应该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工厂和商品房,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涨价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农民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国家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房价,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房租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原本住在城中村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房子,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成本,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城市人口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投资者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了一种经济增长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剥削国民,也不愿意让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多多发行人民币就行了)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结果是其他物价继续暴涨。 1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民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一旦失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长期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应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的执行力度,尽力确保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价值观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工人,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商人,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偷税漏税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交易了吗?他虚假宣传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幻想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接管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姓名刘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深圳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内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深圳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深圳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深圳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内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西藏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 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 (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

稳定’,比较封闭。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社会学者较多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动,结构解释比制度解释更为流行。有人评价说,时至今日,“社会转型”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范式,同时也成为其他学科经常使用的分析框架。 1994年,我在《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一文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与秩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的启动因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也就是说,70年代末孕育的社会变革,是从政治文化领域找到突破口的。”我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政治文化启动论”。同时,我还提出了一个“中等收入者阶层稳定论”。我认为,“一方面,原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