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奇GCT数学公式-电子版分享

太奇GCT数学公式-电子版分享

太奇GCT数学公式-电子版分享
太奇GCT数学公式-电子版分享

第1部分算术

1.数的概念与性质

(1)自然数:0,1,2,……

(2)整数:……,-2,-1,0,1,2,……

(3)分数:将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通常用“%”

来表示。

(4)数的整除:当整数a除以非零整数b,商正好是整数而无非零余数是,则称a能被b整除,或称b能被a整除。

(5)倍数或约数:当a能被b整除时,称a是b的倍数,或者b是a的约数。(6)质数(素数):一个正整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叫做质数(素数)。

(7)合数:一个正整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约数,叫做合数。

(8)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9)最小公倍数: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0)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11)最大公约数: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12)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正整数,叫做互质(素)数。

2.数的四则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

(1)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 b b a

+=+

加法结合律()()

++=++=++

a b c a b c a b c

乘法交换律a b b a

?=?

乘法结合律()()

??=??=??

a b c a b c a b c

乘法分配律()

?+=?+?

a b c a b a c

b c a b a c a

+?=?+?

()

(2)运算性质

交换性质a b c a c b

--=--

+-=-+a b c a c b

a b c a c b

?=?////

=

a b c a c b

//

结合性质()()

+-=+-=--

a b c a b c a c b

--=-+

a b c a b c

()

?=?≠

/(/)(0)

a b c a b c c

a b c a b c b c

?=≠≠

//(/)(0,0)

=?≠≠

///()(0,0)

a b c a b c b c

3. 比和比例

(1) 定义:两个数相除又称为两个数的比,即:a

a b b

=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记作::a b c d =。

(2)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与后项同乘(除)以同一个非的数,其比值不变。

(3) 比例a c

b d

=的性质:

① ad bc =(外项积=内项积)

② d c b a =或a b c d =(互换外项或内项)

③ a b c d b d ++=

(合比定理) ④ a b c d b d --=

(分比定理) ⑤ a b c d a b c d

++=

--(合分比定理) 第2部分 初等代数

1.

绝对值

(2) 实数a 的绝对值记为a ,并规定,00,0,0a a a a a a >??

==??-

(3) 绝对值的性质与运算法则

① 0a ≥ ② a b a b +≤+ ③ a b a b -≥- ④ ab a b ≤ ⑤

a

a b b

= (0b ≠) ⑥ 当0k ≥时,a k a k a k ≥?≥≤-或;a k k a k ≤?-≤≤。

2. 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代数运算 (4) 基本概念:

虚数单位:i =满足12-=i 。

② 一般形式:Z a bi =+,其中a ,b 是实数,i 是虚数单位。 ③ 实部与虚部:a ,b 分别称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④ 共轭复数:a bi -称为Z 的共轭复数,记为Z a bi =-。

模:Z =Z 的模 ⑥ 辐角:复数Z 的辐角α满足a

b

=

αtan ,[02]απ∈, (5) 基本形式

① 一般形式(代数形式):Z a bi =+,

② 三角形式:()cos sin Z Z i αα=+, ③ 指数形式:i Z Z e α=

(6) 复数的代数运算

设111222,Z a ib Z a ib =+=+,

① 加法运算:121212()()a a i Z b Z b +=+++ ② 减法运算:121212()()a a i Z b Z b -=-+-

③ 乘法运算:()()()()12112212121221Z Z a ib a ib a a bb i a b a b =++=-++ ④ 除法运算:

()()112211112122112

222222

222222222

a i

b a ib Z a ib a a b b a b a b i Z a ib a b a b a b +-++-===+++++ 3. 共轭复数的性质

(1)

()Z Z =

(2) Z R ∈,Z Z = (3) 1212Z Z Z Z +=+

(4) 1212Z Z Z Z =;2

2

2

ZZ x y Z =+= (5) 11

22

Z Z Z Z ??=

??? (20Z ≠) 4.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运算

(1) 复数的三角形式:

假设复数Z a ib =+(,a b ∈R

)的模为r =θ,则

()cos sin Z r i θθ=+称为复数Z 的三角形式,且有cos a r θ=,sin b r θ=,

tan b a

θ=

。 (2) 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法则

① 如果()1111cos sin Z r i θθ=+,()2222cos sin Z r i θθ=+,则有:

()()12121212cos sin Z Z rr i θθθθ=+++????,

()()11

121222

cos sin Z r i Z r θθθθ=-+-????(20Z ≠)。 ② 如果()cos sin Z r i θθ=+,则()cos sin n n Z r n i n θθ=+。 ③ ()cos sin Z r i θθ=+的n 次方根有n 个,为:

22cos

sin n k k r i n n πθπθ++?

+??

(其中0121k n =-,,,,)

5. 整式乘法的几个常用公式

(1) 和的平方:222(+)+2a b a ab b =+ (2) 差的平方:222(-)-2a b a ab b =+

(3) 和的立方:3223333)(b ab b a a b a +++=+ (4) 差的立方:3223333)(b ab b a a b a -+-=-

(5) 平方差:))((22b a b a b a -+=- (6) 立方和:))((2233b ab a b a b a +-+=+ (7) 立方差:))((2233b ab a b a b a ++-=- 6. 根式

(1) 基本概念:设正整数1n ≥,已知数a ,若有n x a =,则称x 为a 的n 次方

n a 。正数的正方跟称为算术根,规定零的算术根为零。由方根的定义,有

n

a =a =。

(2) 根式的运算性质:

① 乘积的方根=0a ≥,0b ≥)

② 分式的方根

n

= (对于0a ≥,0b >)

③ 根式的乘方 ()

m

=

0a ≥)

④ 根式的化简

=

0a ≥)

7. 集合

(1) 概念:把某些确定的对象汇集成一个整体,称为集合。集合中的各个对

象称为元素。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为?。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否则,记作a A ?。 常用集合: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复数集(C )。

集合的表示方法:{0}A x x =<<+∞ (2) 包含关系

① 子集: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记作A B ?或

者B A ?,则称A 是B 的一个子集。A B x A x B ???∈?∈。 ② 相等:如果A B ?且B A ?,则称集合A 和集合B 相等,记作A B =。 ③ 真子集:如果A B =,集合A 和集合B 不相等,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ü。

(3) 子集的个数

① 如果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那么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2n ; ② 如果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那么集合A 的非空子集个数为2-1n ; ③ 如果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那么集合A 的真子集个数为2-1n ; ④ 如果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那么集合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4) 运算

① 概念:假设A ,B 是两个集合。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构成

的集合,则称为A 和B 的交集,记作A B 。所有或者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则称为A 和B 的并集,记作A B 。假设

I 是一个集合,A I ?。所有属于I 但不属于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则称为A 关于I 的补集,记作()I C A ,在I 明确的条件下,也可记为

A 。在有关补集的问题中,I 也常称为全集。

② 集合运算的性质

假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I 为全集,则: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

结合律:()()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分配率:()()()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摩根定律:A B A B =,A B A

B =;

等幂律:A

A A =,A A A =;

吸收律:()A B A A =,()A B A A =;

0―1律:A A ?=,A ?=?,A I I =,A I A =; 互补律:A A I =,A A =?;

重叠率:()A

A B A B =,()A

A B A B =。

8.

函数

(1) 概念

假设B A ,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其中x 叫做自变量,y 是函数值,y B ∈。A 称为函数)(x f 的定义域,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叫作函数)(x f 的值域,值域包含于集合B 。 反函数:)(1

x f

y -=,若),(b a 在原函数的图像上,则),(a b 在它的反函数

图像上。 (2) 简单性质:

有界性:M x f ≤)(;

奇偶性:若函数()y f x =在其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则称)(x f 是奇函数;若函数()y f x =在其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x f x f =-,则称)(x f 是偶函数。

周期性: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函数()y f x =当x 取定其定义域内任意一个值x 时,都有)()(T x f x f +=,则称()y f x =为周期函数,T 称为

函数的周期。

一个关于周期函数的重要的变换:

)())(()()()(a

T x g b a T x a f T b ax f b ax f x g +=++

=++=+=。 9. 幂函数

(1) 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y x α=,其中,常数α∈R ,定义域是使得x α有意

义的全体实数构成的集合。

(2) 当0α>时,幂函数y x α=过点()00,和点()11,,在区间()0+∞,上是增函

数。

(3) 当0α<时,幂函数y x α=过点()11,,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 10. 指数函数

(1)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x y a =(0a >且1a ≠),定义域为R ,函数的图像

在x 的上方,过()01,点。

(2) 当1a >时, x y a =(0a >且1a ≠)是R 上的增函数;当1a <时,x y a =是

R 上的减函数。

(3) 图像:

11. 对数的定义

如果b a N =(0a >且1a ≠),那么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N b =。 12. 对数的运算法则:

设0M >,0N >,0a >且1a ≠,则 (1)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x

指数函数图像

y a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

???

; (3) log log n a a M n M =; (4)

1

log log a

a M n

=;

(5) 换底公式:log log log m a m N

N a

=

,(0m >且1m ≠); (6) 1

log log a b b a

=

(0b >,1b ≠); (7) log 1a a =,log a M a M =。 13. 对数函数

(1)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log a y x =(0a >且1a ≠),它是指数函数x y a =

(0a >且1a ≠)的反函数,其定义域为+R ,值域为R 。

(2) 当1a >时, x y a =(0a >且1a ≠)是+R 上的增函数;当1a <时,x y a =是

+R 上的减函数。

(3) 图像:

14.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是:0ax b +=,其中0a ≠,它的根为b x a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是:111

222a x b y c a x b y c +=??+=?,如果12210a b a b -≠,则方程组有唯一

解(,)x y 。

15.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是20ax bx c ++=

log (1)a y x a =>

O

x

y log (1)y x a =<

(1) 判别式:ac b 42-=?

(2) 求根公式:a

ac

b b x 242-±-=±

(3)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a b x x -=+21,a

c

x x =21

(4) 二次函数的图像

a

b a

c a b x a c bx ax y 44)2(2

22

-++=++=

其图像是以2b

x a

=-为对称轴,24(,

)24b ac b a a --为顶点的抛物线。 16.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若a b >则b a <;反之,若a b <,则b a >。 (2) 若a b >,b c >,则a c >。 (3) 若a b >,则a c b c +>+。

(4) 若a b >,0c >,则ac bc >;若a b >,0c <,则ac bc <。 (5) 若a b >,c d >,则a c b d +>+。 (6) 若a b >,c d <,则a c b d ->+。

(7) 若a b >,c d >,b 、d 都是正数,则ac bd >。

(8) 若a b >,a 、b 是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则11

a b <。

(9) 若a b >,c d <,a 、c 都是正数,则a b

c d <。

(10) 若a b >,a 、b 都是正数,n 是自然数,则n n a b >。 (11) 若a b >,a 、b 都是正数,n 是自然数,则n

n

a b >

17. 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 222a b ab +≥。

(2) 0a >且0b >时,

2

a b

+≥ (3) 0ab >时,2a b

b a

+≥。

(4) 2

2222a b a b ++??

≥ ???

(以上4式在a b =时等号成立)

。 (5) 柯西不等式 ()()()2

2222a b c b ac bd ++≥+,a b c d ∈R ,,,。

(6) a b a b a b -≤+≤+。

18.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 >

(1) 当0a >时,其解为b x a >

。 (2) 当0a <时,其解为b

x a

<。

19. 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 ()()()()0f x a a f x a f x a <>?>-<且。 (2) ()()()()0f x a a f x a f x a >>?<->或。 ()2,x +∞或2x x >),2b a ?+∞ ?2b

a

-

) 2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形式:123,,,

a a a , 通项为}{n a ,前

n

项和为

∑==+++=n

k k n n a a a a S 1

21 ,

22. 等差数列

(1) 定义: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1n n a a d +-=常数,d 称为等差数列}{n a 的

公差。

(2) 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3) 前n 项和公式:()12n n n a a S +=或d n n na S n )1(2

1

1-+=。

(4) 简单性质:

n k n k n a a a 2=++-(中项公式), )(2

1

121n n a a n a a a +=+++ (平均值)。

23. 等比数列

(1) 定义:数列}{n a (0≠n a )是等比数列?

q a a n

n =+1

,q 称为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

(2) 通项公式:11-=n n q a a 。 (3) 前n 项和公式:

当1q =时,1n S na =;

当1q ≠时,q q a S n

n --=111或11n n a a q S q -=-。

(4) 简单性质:

中项公式: 2

n k n k n a a a =+-

24. 数学归纳法

步骤:

(1) 先验证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时命题成立;

(2) 假设当()0,n k k Z 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 25. 排列与组合

(1) 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i 类办法中有i m 种不

同的方法(1,2,,)i n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n N m m m =++

+种不同

的方法。

(2) 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i 步有i m 种不同的

方法(1,2,

,)i n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

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

(3) 排列与排列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有这些排列的个数,称为排列数,记为m n P 。

(4) 排列数公式:)1()2)(1(+---=m n n n n P m n 。

注:阶乘(全排列)!m m P m =

(5) 组合与组合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并成一个组,称为

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的个数,称为组

合数,记为m

n C 。

(6) 组合数公式:m m

m

n m n

P P C =

(7) 组合数的基本性质:m n n

m n C

C -=,11

-++=m n

m n m n C

C C

,n n

k k

n

C 20

=∑= 26. 二项式定理:∑=-=+n

k k

n k k n

n

b a C b a 0

)( 27. 古典概率的基本概念

(1) 样本空间:某个随机试验所有可能的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记为S 。 (2) 样本点:S 中的每个元素,及试验的每个结果,称为样本点。 (3) 随机事件:S 的子集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事件。

(4) 必然事件:S 是自身的一个子集,在每次试验中,它是必然发生的,称为

必然事件。

(5) 不可能事件:空集?也是S 的一个子集,它在每次试验中都不可能发生,

称为不可能事件。和事件:事件A B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事件,当且仅当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时,事件A B 发生。A B 有时也记为

A B +。

(6) 积事件:事件A B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积事件,当且仅当A ,B 同时

发生时,事件A B 发生。A B 有时也记为A B -。

(7) 互不相容事件:如果=A B ?,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不相容,或互斥,

即指事件A 与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

(8) 对立事件:如果=A B S ,且=A B ?,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即指对每次试验,事件A 与事件B 必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发生。 28. 概率的概念与性质 (1) 定义:设S 是某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对于随机试验的每一事件A 赋予一

个实数()P A ,()P A 满足:

① 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 ,()0P A ≥; ② 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 ,()=1P S ; ③ 可加性:设12,,

,n A A A 是两两互斥的事件,即: i

j A A =?,i j ≠,,1,2,

,i j n =,

有:()()()()1

2

12n n P A A A P A P A P A =+++,

则称()P A 为事件A 的概率。 (2) 概率的性质:

1)(0≤≤A P ,()0P ?=,)()()()(B A P B P A P B A P -+=。

29. 几种特殊事件发生的概率

(1) 等可能事件(古典概型): n

m

A P =

)( (2) 互不相容事件: )()()(B P A P B A P += (3) 对立事件: 1)()(=+B P A P (4) 相互独立事件: )()()(B P A P B A P =

(5) 独立重复试验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

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k n k k

n

n p p C k P --=)1()( 第3部分 几何与三角

1. 三角形

(1) 三角形内角之和:123π∠+∠+∠=。 (2) 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3) 三角形面积公式

))()((sin 2

1

21c p b p a p p C ab ah s ---===,2p a b c =++

其中h 是a 边上的高,C 是b a ,边所夹的角,p 为三角形的半周长。 (4) 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a b c +>。 (5) 几种特殊三角形

勾股定理:222b a c +=。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比:

三个内角分别是306090,,的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对应的三边之比为

2。

2. 四边形

(1) 矩形(正方形):四内角均为

2

π

。 矩形两边长为a ,b ,面积S ab =,周长2()l a b =+,22a b + 注:a b =时的矩形称为正方形。 (2) 平行四边形(菱形)

平行四边形两边长是a ,b ,以b 为底边的高为h ,面积为S bh =,周长

2()l a b =+。

注:a b =时的矩形称为正方形。 (3) 梯形

上底为a ,下底为b ,高为h ,中位线=1()2a b +,面积为h b a s )(2

1

+=。

3. 圆和扇形 (1) 圆

圆的圆心为O,半径为r ,直径为d ,则周长为R l π2=,面积是2R s π=。 (2) 扇形

扇形OAB 中,圆心角为θ,则AB 弧长θR l =,扇形面积Rl s 2

1

=。 4.

长方体

假设长方体的3条相邻的棱边长是,,a b c 。 体积:V abc =

全面积:2()F ab bc ca =++

对角线长:d = 5.

圆柱体

假设圆柱体的高为h ,底半径为R. 体积:h R V 2π=

侧面积:2S Rh π侧=

全面积: 2

222F S R R h ππ=+侧底

+S =. 6.

正圆锥体

假设正圆锥体的高为h ,底半径为R.

体积:h R V 231

π=

母线:l =

侧面积:S Rl π侧= ,其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该扇形的圆心角为2R

l

πθ= 全面积:2F S R Rl ππ=+侧底+S = .

7.

假设球半径为R 。

体积: 334

R V π=。

面积:24S R π=

8. 三角函数 (1) 定义

假设),(y x P 为角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它与原点的距离

0222

2

>+=+=

=y x y

x r OP .

则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分别为:

sin y r αα==的对边斜边 cos x r αα==的邻边

斜边

tan y x ααα==

的对边的邻边 cot x y ααα==的邻边

的对边 sec r x αα=

=

斜边的邻边 csc r y αα==斜边

的对边

(2)

(3) 符号

角α的各个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取决于它终边上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三角函

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用图概括如下

ααcsc ,sin ααsec ,cos ααcot ,tan

9.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 图像:

x +

y

_ _ + O y x _ _ + + O y x x + _ + _ O

10.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sin ,0y A x A ω?ω=+≠的最小周期为2T π

ω

=

,()()tan ,0y A x A ω?ω=+≠的

最小周期为T π

ω

=

。 11. 常用的三角函数恒等式

(1)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ααααα222

222csc cot 1sec tan 11cos sin (2) 诱导公式

ββπcos )2sin(=+,ββπsin )2cos(-=+,tan()tan 2

π

ββ+=-,

ββπsin )sin(-=+,cos()cos πββ+=-,tan()tan πββ+=, sin()sin πββ-=,cos()cos πββ-=-,tan()tan πββ-=-,

sin(2)sin πββ+=,cos(2)cos πββ+=,tan(2)tan πββ+=。

(3) 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cos()cos cos sin sin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

sin()sin cos cos sin cos()cos cos +sin sin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

(4) 倍角与半角公式

22222sin 22sin cos cos 2cos sin 12sin 2cos 12tan tan 21tan βββββββββββ==-??

??

=-=-=-???

1cos sin 22cos 2tan 2ββββ?-=

????

=

????=

??

(5) 积化和差公式

()()()()()()()()1cos cos cos +cos 21cos sin sin sin 21sin cos sin sin 21sin sin cos cos 2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

?=+--??

????

?=++-??

?

????=-+--????? (6) 和差化积公式

sin sin 2sin cos 22sin sin 2cos sin 22cos cos 2cos cos 22cos cos 2sin sin 22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

+-?+=??+-?-=-? 12. 反三角函数

x y arcsin =,]2

,2[π

π-

∈x ; x y a r c c o s =,],0[π∈x ;

x y arctan =,)2

,2(π

π-

∈x ; x

a r c y o t =,),0(π∈x 13.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 正弦定理

sin sin sin 2A B C

R a b c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2) 余弦定理

222=2cos b c a bc A +-,222=2cos a c b ac B +-,222=2cos a b c ab C +-。 bc a c b A 2cos 222-+=,ac b c a B 2cos 222-+=,ab

c b a C 2cos 2

22-+=。

(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14. 平面向量

(1)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对于起

点为坐标原点O ,终点为(),M x y 的向量OM ,(),x y 称为向量OM 的坐标,记为()=,OM x y 。

(2) 向量的加法

① 三角形法则:在ABC ?中,AB BC AC +=。

② 平行四边形法则:在以AB 、AD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ABCD 中,

AB AD AC +=。

(3) 向量的数乘

设λμ∈R 、,αβ、为平面向量,则 ① ()()λμαλμα=

② ()λμαλαμα+=+ ③ ()λαβλαλβ+=+ (4) 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设()11,a x y =,()22,b x y =, ① ()1212,a b x x y y +=++, ② ()1212,a b x x y y -=--, ③ ()12,a x x λλλ=, ④ 1212a b x x y y =+, ⑤ 2211a x y =+ ⑥ 121222221

1

22

cos a b

a b

x y

x y

θ=

=++,

⑦ 定比分点公式;设12PP PP λ=,1P 、P 、2P 的坐标分别为:()11,x y 、

(),x y 、()22,x y ,则有121x x x λλ+=

+,12

1y y y λλ

+=+。

15. 平面直线

(1) 直线的斜率公式:21

21

y y k x x -=- ()()()111222,,,P x y P x y (2)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① 点斜式:()11y y k x x -=-(直线l 过点()11,x y ,斜率为k )。 ② 斜截式:y kx b =+(直线l 斜率为k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