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研究对象: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2、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

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3、生产可能性曲线

成因:资源的稀缺性

形状:3种,直线、内凹、外凸

用途:ⅰ、将稀缺性具体化;ⅱ、使生产选择具体化;ⅲ、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依据;ⅳ、效率监控;ⅴ、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

4、社会: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成因:收入有限,个人偏好和预期不同

形状:内凹

用途:表示福利水平

5、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ⅰ、生产达到均衡:MRT=Px\Py (边际产品替代率)

ⅱ、消费达到均衡:MRS=Px\Py (边际商品替代率)

ⅲ、市场出清:Xc=Xp,Yc=Yp

6、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与国际均衡价格:P25

国际均衡价格:当两国展开贸易之后重新达到均衡时,一国某一商品的进口(或出口)必然等于另一国该商品的出口(或进口),而一国的进口(或出口)等于该国的过剩需求(或过剩供给),因此当一国的过剩需求(供给)等于另一国的过剩供给(需求)时,对应的相对价格就是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利益:分为交换的利益和专业化(分工)的利益

范围:两国之间

7、贸易利益:P27图解

8、贸易基础(成因):(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

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二、比较优势

1、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

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判断方法:ⅰ、生产成本法aLx1/bLx;ⅲ、机会成本法aLx/aLy

前两种分析属于绝对优势,aLx表示A国生产一单位X商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3、比较优势原理与其它理论的联系

4、比较优势原理和绝对优势院里的比较:(具有绝对优势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

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可以同时存在同一个国家,而比较优势不可能同时存在同一个国家。

5、对贸易利益的正确理解:(1)、两国的无差异曲线在贸易后均向上移动,改善了两国的福利水平;(2)、

生产不如贸易,贸易可以改善一国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

三、要素禀赋论

1、要素丰裕度、要素密集度

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要素的比例。

2、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H-O理论、S-S理论、H-O-S理论

H-O理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S-S理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的实际价格或者报酬下降。

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

着差异缩小的目标,趋向于一个共同水平。(P55~56)

3、里昂惕夫之谜:依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实际情

况却与之相悖。

解释:(1)人力资本论:熟练劳动归为人力资本,则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为主。(2)自然资源论: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

是资本。(3)要素密度逆转论:商品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不同的情况下,当生产要素价格变动

的时候,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能发生逆转。P63(4)需求逆转论:消费者的偏好会

影响进出口方向。P64

4、S-S定理的基本结论及现实表现

基本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5、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论、特定要素的设定(灵活)

6、S-S定理与特定要素模型的区别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

区别:(1)假设前提不同;(2)S-S理论分析对象是双要素、两个国家,特定要素模型分析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的投入与报酬的关系。

四、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两种形式、区别)

含义: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两种形式: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

区别:内部规模经济针对单个厂商,外部规模经济针对整个行业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各国可以从分工生产某种产品中获得行业规模的扩大,从而降低该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因此,规模经济是比较优势之外的另一个独立的贸易起因。用于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二,即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2、

3、内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矛盾:实现规模经济,产品花色品种就不可能很多;相反,实现差异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不可能很大。

解决途径:(1)生产选择:集中资源生产少数几种本国擅长生产的商品,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2)市场选择:利用国际贸易,向外国市场分销低成本高质量的商品。(3)消费选择:消费者利用国际贸易进口本国不生产而别国大量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以满足自身需求。

4、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二者比较)

产业内贸易: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各国之间进出口不同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

五、产品生命周期P77

1、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要素需求

六、重叠需求理论

两国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适用性: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七、贸易壁垒 (一) 关税

1、 经济效应

ⅰ、价格效应:关税的征收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国内市场该商品价格的上涨,但国内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视该国对世界价格的影响力而定。

ⅱ、关税的生产效应:征税导致的国内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该产品生产的扩大。图中Q1Q3为生产效应,

PwPtAC 部分表示生产者剩余变动(增加) ⅲ、关税的消费效应

图中Q2Q4为消费效应,PtPwGB 部分所示为消费者剩余变动(减少)

ⅳ、关税的贸易效应(进口) o

Q

P

P P t

P W P Q

P W D Q

S

o

P P t

P W

Q 4

Q 1

Q 3

Q 2

A

B

C

H

a b

c

d

E

F

G

C

D Q

S

o

P P t

P W Q 4

Q 1 Q 3

Q 2

A

B

H

a

b

c

d

E

F

G

贸易效应为Q1Q3+Q2Q4,。

ⅴ、关税的税收效应 关税的税收效应=征税后的进口量×关税

= Q3Q4 ×t =c

ⅵ、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大国特有)

贸易价格为PW 时,进口Q3Q4的成本为EF Q3Q4, 贸易价格为PW ′时,进口Q3Q4的成本为HIQ3Q4 ,成本节约为e ,此为贸易条件效应。

ⅶ、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C

D Q

G

S

o

P P t

P W Q 4

Q 1

Q 3

Q 2

A

B

E F H

a

b

c

d

C

D Q

G

S

o

P P t

P W Q 4

Q 1

Q 3

Q 2

A

B

E F H

a

b

c

d

Q

P

P t ’

P W Q 4 Q 1 Q 3 Q 2

P

2、结论:小国征收关税会降低该国的整体福利。大国征收关税的效果不确定,但比小国有利。

3、关税的有效保护率(计算、经济含义)

含义:一个行业的有效保护率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该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计算:

4、最佳关税确定的影响因素(两个弹性)

ⅰ、出口国的供给弹性

进口国政府的最佳关税水平与出口国的供给弹性成反向变动。进口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负担与出口国

的供给弹性成正向变动。

ⅱ、进口国的需求弹性

进口国政府的最佳关税水平与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成正比。进口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负担与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成反向变动。 (二)、配额

ⅰ、分配形式(三种、福利比较)

定义: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分类:按配额针对的对象划分为: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配额分配方式(进口许可证分配方式):

进口许可证: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 许可证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竞争性拍卖(配额收益归政府) ⑵固定的受惠(配额收益归进口商)

⑶资源使用申请顺序(配额收益归进口商) 配额的净福利效应分析:

(三)、出口补贴(经济效应、大国与小国的比较)

定义:一国政府为了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税后增加值-税前增加值

有效保护率=

税前增加值

福利分析:

(四)、倾销与反倾销

ⅰ、倾销

定义: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形式:(1)持续性倾销,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手段;(2)掠夺性倾销,性质:“不公平竞争”的恶劣手段;(3)偶然性倾销(临时性措施)

ⅱ、反倾销

1、实施反倾销的条件

(1)倾销事实成立(2)进口国国内产业受到损害(3)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2、反倾销的程序

进口国发起调查——寻找证据——实施反倾销

3、反倾销措施

主要是征收反倾销税。

税额等于出口国国内价格与倾销价格之差。

4、反倾销的性质

本义: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演变:贸易壁垒的一种。

(五)其它贸易壁垒

八、贸易保护理论

ⅰ、幼稚产业保护

定义:指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判断标准:(1)穆勒标准(产业自立原则)(2)巴斯塔布尔标准(成本补偿原则)(3)坎普标准(外部经济原则)

案例分析:见贸易保护理论PPT

ⅱ、战略性贸易政策

理论基础:1、寡头垄断的基本理论(双寡头)数量竞争2、博弈论的基本知识3、寡头厂商的共谋4、政府介入的结果

基本思想: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通过制定关税、补贴、配额等各种贸易政策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帮助本国高新技

术产业占领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向本国转移利润的目的。

特点:1、实施主体:发达国家政府相关部门;2、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3、实施对象:具有战略意义、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

信、民航、自动仪器、计算机软件等)4、实施目的:促进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占领国际

市场

与幼稚产业论的区别:1、实施的领域不同;2、面对的市场结构不同;3、强调的重点不同;4、

政策的目的不同;5、政策的范畴不同。

九、经济一体化

ⅰ、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ⅱ、关税同盟

1、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

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同时对非协议国家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简言之: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 2、静态效应

3、贸易创造

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一国进口由非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被关税同盟国的低成本替代所引起的该

国进口的增加部分。(Q3Q1+Q2Q4) 4、贸易转移

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一国与非关税同盟国间的贸易被与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所替代的部分。(Q1Q2)

ⅲ、世界主要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洲经济一体化、 国际金融部分 一、外汇和汇率的基本知

1、 外汇

定义:1、动态含义: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交易过程和活动。2、静态含义:①广义外汇:指一切用外币表示的资产。②狭义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 汇率

3、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若干本币

2、间接标价法:记忆方法:单位本币=若干外币

4、实际汇率:

,e :名义汇率,P 代表本国物价水平,P *代表外国物价水平。 5、实际有效汇率: ,NEER :名义有效汇率(间接标价法)Pi *:第i 国的 物价水平wi :贸易权重。

定义:用本国和外国物价水平对名义有效汇率进行调整后的有效汇率,反映一国在世界市场上成本或价格竞争力的变动。REER 上升,即本币对外升值,本国的成本竞争力下降。 6、汇率供求分析:详见PPT 7、影响汇率的因素

(1)、本国国际收支状况(

2)、本国利率水平(3)

、通货膨胀率(4)、国外对本国经济的预期(5)、国际投机(6)

、政治因素

8、汇率制度

定义: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作出的规定。 分类:

(1)、按汇率变动的幅度大小划分

(2)、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9、人民币汇率及汇率制度的概况:详见PPT 二、汇率决定理论

1、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二者区别)

2、争论(物价指数的选择、汇率与价格的关系、基期的选择)

3、检验

4、评价

r eP

e P

*=1

()n

wi

i

i NEER P

REER P *=?=∏金本位制度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按货币当局是否干预划分

自由浮动汇率管理浮动汇率

按浮动形式划分

独立浮动汇率联合浮动汇率

钉住单一货币

钉住一揽子货币

钉住汇率制

弹性汇率制

(1)、从贸易对象来看,对于大宗贸易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效的;但对于所有贸易品的整体来讲,效果有限;而对于全部商品(包含非贸易商品)则效果不明显。

(2)、从时间区域来看,对于长期(数十年)来讲,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是合适的;中长期(一、二十年)内,效果不是很好;而在短期内,是不适用的。

(3)、从一国物价水平来看,物价水平平稳时期,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在各国通胀率较高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有效性比较显著。

ⅱ、局限性

(1)、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一价定律本身存在着不足。

(2)、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这是不符合现实的。

(3)、该理论在实践操作上存在难题

三、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

1、国际收支

定义: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理解:(1)、关于“居民”的理解(2)、关于“交易”的理解(3)、关于时间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定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复式记帐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内容:(一)经常项目;(二)资本与金融项目(含储备资产);(三)错误和遗漏项目。

3、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自发交易项目(事前交易):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经常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属于自发交易项目。

调整交易项目:指以国际收支调整为目的的交易项目。官方储备、错误和遗漏属于调整交易项目。

通过调整交易项目达到的国际收支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而自发交易项目形

成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平衡。

一般我们所讲的国际收支状况指的就是自发项目的平衡或失衡。

4、中国的国际收支概况:详见PPT

四、国际收支调整

ⅰ、弹性法

1、货币贬值效应:贬值对国际收支有两种效应:

(1)、价格效应

本币贬值导致:

在国内商品价格(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会降低,会导致出口收入的降低。

在国外商品价格(以外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会提高,会导致进口支出的增加。

(2)、贸易量效应

本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则本国出口量增加,会导致出口收入的增加。

本币贬值,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则本国进口量减少,会导致进口支出的减少。

本币贬值对出口收入、进口支出的影响关键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出口收入-进口支出

综上所述,本币贬值对本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2、马歇尔-勒纳条件

(1)、定义:马歇尔-勒纳条件描述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本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充分条件是: 其中, dX

是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dM 是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3、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

(1)、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 当一国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

(2)、出现时滞的原因: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生产时滞、取代时滞、 交货时滞 4、“J ”曲线

贬值的时滞效应使得在贬值的初期,国际收支不仅不能通过贬值得到改善,反而还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时滞后,贬值才能增加贸易收入,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如果将贬值的时滞效应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J ”曲线。

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则贸易收支对贬值的反应如下图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收支的变动先下降后上升,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字母J 而得名。 5、评价 (一)意义 弹性法纠正了一个片面观点: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它通过分析指出了只有在满足马歇

尔-勒纳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这一认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缺陷 (1)、弹性法仅考虑了经常项目,忽略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在今天看来其局限性是

显而易见的。 (2)、弹性法假定汇率对国内外价格水平没有影响,这是不符合现实的。

一般而言,本币对外贬值,最终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 在国内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对外贬值导致的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率增加),会使得实际利率水平下降,引发资本外逃,引起资本项目下的逆差,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

所以弹性法采取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的做法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奏效,且带来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ⅱ、吸收法

1、贬值对总收入的影响

(1)就业效应

假定一国国内价格水平保持不变,非充分就业,则贬值对国际收支逆差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调

整总收入来实现的。

本币贬值导致的对出口商品的需求引发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会刺激

国内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的增长,即总吸收的增长。二者增幅的大小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a 。 d X + d M

> 1

若a >1,即总吸收的增加大于总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恶化。

若a=1,即总吸收的增加等于总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逆差不变。

其中:

边际吸收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

(2)贸易条件效应

贬值通过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提高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降低一国的总收入和总吸收,二者降幅的大小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a。

若0< a<1,即总吸收的降低小于总收入的降低,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恶化。

若a >1,即总吸收的降低大于总收入的降低,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

若a=1,即总吸收的降低等于总收入的降低,国际收支逆差不变。

2、贬值对总吸收的影响

在一国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贬值对国际收支逆差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调整总吸收来实现的。

⑴实际余额效应

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会对居民的收入产生影响:

a.实际收入下降降低了居民的消费,从而降低吸收。

b.如果保持实际收入不变,则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会提高利率,降低投资,从而降低吸收。(2)收入再分配效应

a.贬值引发的通胀会降低劳动所得,提高资本所得,而利润相比工资具有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所以会导致消费下降,吸收降低。

b.在保证实际工资不变时,贬值引发的通胀会提高名义工资,增加个人所得税,降低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降低吸收。

(3)货币幻觉效应

a.在消费者不改变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数量时,贬值引发的通胀会提高消费支出,增加吸收。

b.贬值引发的通胀会使消费者自觉减少消费,从而降低吸收。

(4)预期效应

a.贬值引发的通胀会使消费者产生未来通胀持续的预期,从而提高即期的消费,增加吸收。

b.贬值引发的通胀会由于投资者对政府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担心而减少投资,降低吸收。

(5)替代效应

贬值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购买,促进消费,增加吸收。

3、评价

(一)意义

克服了弹性法的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更为全面地分析了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二)缺陷

1、吸收法下的国际收支仍然指的是贸易差额,完全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重要地位。

2、与弹性法一样,完全忽略了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3、通过增加总收入或降低总吸收来改善贸易逆差,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的问题。

ⅲ、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待讨论)

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ⅰ、IS-LM-BP模型

国际经济学复习

简答 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 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 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 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 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 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 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 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 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 理解: 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格降至P*T (= PT – t)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在本国,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更多的小麦,而消费消费数量下降,所以进口需求也减少。在外国,由于价格下降,生产者供给的小麦数量下降,而需求数量上升,出供给下滑。因而,由于关税的征收,小麦的贸易数量下降。本国价格的增幅小于关税,其原因在于部分关税体体现外国出口价格的下跌上,因此这部分关税并没有转价给本国消费者,这是关税和任何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正常结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幅度是微小的。 关税对小国的影响 答:当一国较小时,该国无法影响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下图: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计算题 七、论述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Ⅰ) 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七章国际收支分析 第八章汇率决定理论 第九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第十章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十一章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十三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第十四章经济全球化分析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A.绝对优势理论强调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支撑,对充满活力的商业是非常重要的 B.正和博弈指博弈中一个国家盈利而另一个国家受损 C.比较优势理论传达的基本信息是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比限制的贸易创造更多的世界生产量

D.要素禀赋仅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力和资金资源的程度,而不包括拥有土地的程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A项,重商主义强调金银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奖出限入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B项,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D项,要素禀赋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和土地资源的程度。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两国的()。[北京邮电大学2015研] 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C.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比较成本的差异来源于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阐述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的“三个优势”不包括下列哪一项?()[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A.市场竞争优势 B.所有权优势

精选-国际经济学复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考虑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一价格因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是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 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 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 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不一定一致,x 商品的价格是Px/Py ,而y 商品的价格是Py/Px.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 )和表2-2(b )部分的内容) 2.假设A 、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不一定,比较优势的确定原则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最劣。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2000000004 151=+Y X L L ;X L X 51=;Y L Y 41=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Y X P P =-=-455 141 。因为X 的国际相 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 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 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 ’(见图2-5(a ))。 7.在图2—2(b )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国际经济学 作图题 作图解释整理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1.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社会总福利; 出口补贴有利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降低了社会总福利。 2.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3.出口贫困化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4.产品的水平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5.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又称为铸币平价。 6.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单式记账法。 7.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注意瓦解时间)所实行的金汇兑 本位制,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没有挂钩。 8.牙买加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9.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 10.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 短期:贸易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 1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基石)、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商品。 13.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 间。 14.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5.绝对技术差异理论和相对技术差异理论均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16.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钉住汇率制。 17.非关税壁垒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理、出口补贴、倾销、反倾销、 自愿出口限制、政府采购政策、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18.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19.倾销行为有两种: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20.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21.中国采取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 分。 23.国际贸易使商品价格均等化(主导力量),生产要素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 24.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 经济一体化。 25.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各成员国产生的静态影响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26.自由贸易会使参加国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27.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本国国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 28.套汇、套利、套期保值均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错)套期保值不是。 29.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保护程度相对较高。 30.若将国际投资看成一种交换,则是用现在的商品去交换未来的商品。 31.国际收支表组成: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寸头。 32.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会导致世界价格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条件。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6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6.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1.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但也有为了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征收关税的,因此关税被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1)关税的类型 ①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②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费。 ③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④一国还会征收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等。 ⑤关税壁垒是指高额进口税。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货物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当进口关税税率足够高时,便形成了“禁止性关税”,即进口为关税所制止。 (2)关税的特征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般而言,关税有如下特征: ①透明性。关税一经公布,国内外的各个利益集团都会知道。在征收关税时也必须按照已经公布的税率征收,不能有改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非歧视性。关税具有非歧视性,即任何国家出口商只要交纳了关税就可以出口产品。 ③稳定性。关税制度一般是稳定的,若要变动通常需要经过立法等形式。 ④市场功能性。关税能使国内外价格保持自动联系,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对企业进出口有指导功能。 ⑤防止寻租。而关税的透明度防止了寻租行为的产生。 ⑥保证国家利益。关税的收入直接交给国家,防止了利益的流失。 (3)关税减让 ①“产品对产品”方式(item-by-item)。GATT的前五个回合谈判使用了这种方法。这种谈判由双边开始,某项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与主要出口国先发起谈判。因为GATT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因此双边达成的协议条款适用于多边。 ②线性程序(linear procedure)。在GATT的第六个回合肯尼迪回合(1962~1967年)中使用了这种削减关税的方法:即“一刀切”的方法。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始开价,50%幅度的确定和美国有直接关系。1962年美国给予总统削减关税幅度50%的权利,这一数字就很大程度影响到了GATT的线性程序削减。 ③综合方式。在东京回合中,欧共体建议高关税多减,低关税少减。GATT经过研究、论证后,得出一个“削减公式”(tariff-cutting formula),该公式主要是为了削减关税高峰,制止关税升级。乌拉圭回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削减,还出现了“零对零”方式(zero-for-zero),即出现了零关税承诺。 2.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1)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图形分析 主要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考察自由贸易条件下,即一个国家在进口不受限

2014国际经济学复习思考题解析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练习题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丰裕度 3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 素投入的绝对数量无关。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 的生产所采用两个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 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 4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 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5相互需求法则相互需求法则以贸易双方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及其品交换比率的 强弱程度来解释国际间商 理论。 6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 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7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8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施加以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利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观点针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其核心在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为了获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该政策是一种进攻性的而非防御性的政策。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竞争环境,调整企业的战略性行为。 9中心一外围论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是由阿根廷经 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10贫困化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 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 11普惠制待遇:指的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 14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而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兽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15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国际经济学总结

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赫克歇尔和俄林 关税:从政府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税收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负。 关税的效应:小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变化+消费者福利变化+政府财政收入变化=a-(a+b+c+d)+c=-(b+d) 大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变化+消费者福利变化+政府财政收入变化+贸易条件效应=a-(a+b+c+d)+c+e=e-(b+d) 倾销: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只商品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的贸易政策措施。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转移 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一)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3.贸易扩大效应: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 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 PA’。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 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 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 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 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 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 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斜率为常数、向右下方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 一、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以及评价 答:1、绝对优势理论的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的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得以提高。 2、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①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增加世界产出的规律; ②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缺陷与不足:①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绝对优势学说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该理论未能给出商品在国际间进行等价交换的理论说明。 3、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核心原则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①比较优势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③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④按照该学说差异决定贸易的核心,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⑤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 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 第三章 一、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 3.产品价格弹性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其他要点: 1.贸易所得的分配取决于各个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需要研究世界的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相对价格隐含了相对工资率。 2.贸易的利益性是绝对的。三个错误观点的分析:一,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其他贸易国低,也能从贸易中获利(只考虑了绝对优势,没考虑比较优势);二,即使外来竞争的优势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一国也能在贸易中获利(工资对利益没有影响,没考虑机会成本);三,即使一个国家所有的出口产品包含的劳动投入大于它进口产品的劳动投入,贸易也是对它有益的(如果不通过贸易,国内条件会更加恶化)。 3.多种产品模型说明了一个重要结论,运输费用导致了非贸易品的产生。 第三章: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主要是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仅限于某一个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流动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不仅用于一个部门,也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各个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是特定的,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结论:贸易对一国的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有利于该国的出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不利于该国的进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 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生产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而且这是短期生产的一种基本规律。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产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他要点: 1.劳动工资率ω=边际劳动产出MPL×单位价格P 2.相对价格变化P50-51 3.国家总能在贸易中受益,其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消费品的选择范围。选择范围扩大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

国际经济学总结

国际经济学总结 绪论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制定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国际传递机制;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2)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复杂。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不一致,国际间经济政策会相互影响。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品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2)了解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2)规范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国际经济学复习

第2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投入是2。 a. 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苹果量:12003=400 生产香蕉量:12002=600 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1.5 c. 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在没有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为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 P A /P B =a A /a B =3/2=1.5 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相同,竞争可以使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相对成本等于工资*商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因为各部门工资相等,价格比等于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在完全竞争中,劳动是个体厂商为达到利润最大化而决定生产及供应量的唯一要素,因此当P A /P B =a A /a B 时,本国生产两种产品。 2、本国的情况与第1题相同。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香蕉 苹果 600 400

a. 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苹果量:800/5=160 生产香蕉量:800/1=800 b. 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3、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格 a. 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D A /D B =P B /P A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有D A /D B =(Q A +QA*)/(Q B +Q B *)=(P A /P B )-1 因此RD 曲线是Y=1/X 形式的 苹果的相对价格 PA/PB 800 160 苹果 4 5 (QA+QA*)/(QB+QB*) 1 2 3 0.25 0.5 0.75 1 a*LA /a*LB =5 a LA /a LB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