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颐和园_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_岳升阳

颐和园_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_岳升阳

颐和园_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_岳升阳
颐和园_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_岳升阳

[收稿日期] 2003-09-19

[作者简介] 岳升阳(1954 ),男,北京市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

岳升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 以颐和园和圆明园为核心的清代园林区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周边地区的改造,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也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给予多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 颐和园;圆明园;文化景观;中关村

[中图分类号] K 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917(2004)01 0039 07 随着颐和园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日益受到各方重视,近年来海淀区政府提出了 一山两园 (即香山、颐和园和圆明园,它是清代以 三山五园 为主题的北京西郊园林区域的核心地带,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区的改造设想,以便对该地区进行整体的、全面的改造。颐和园和圆明园(以下简称 两园 )周边地区的改造不但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居民住房解困、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要完成好上述任务,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存的文化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1 区域范围和自然环境背景

1 1 两园 地区的地貌特征

两园 地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海淀区的中心

地带,西北为低山丘陵的小西山山脉,东为北京小平原,整个地势西高东低。玉泉山和万寿山是突兀于平原中的两座小山,属于小西山山脉的山前残丘。万寿山海拔约105米,相对高度55米。在它的后面是海拔308米的金山主峰,金山西面山体逐渐增高,香山为海拔575米,香山西面的小西山最高峰海拔798米,更远处则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西山山脉。从 两园 向西眺望,由近及远层峦迭起,构成优美的天际线。该地区以平原地貌为主,主要包括三种地貌形式,一是小西山山前冲积扇,二是永定河故道形成的河谷低地,三是面积广大的河湖

水域。小西山山前冲积扇海拔在50米至70米之间,分布于青龙桥以西的沿山地带,在历史上为果树和旱地农业作物种植区。永定河故道形成于大约5000~10000年前,永定河由石景山出山后曾流经此地,此后永定河改道南去,在这里留下二三公里宽的低地。这片由河流故道形成的河谷低地主要分布在万寿山的西南至东北一带,是 两园 地区的主体地貌形式之一。在低地中有着丰沛的水源,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和湖泊,由于地势以东北最低,区域内的天然河流多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但在人工的干预下,也有流向东南的河流。几百年来在这片水源丰富的河谷低地中不但发展起大片的园林,也形成京西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景色。明人文徵明 西湖 诗描写这一带的景色云: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正是对当地景观特征和观景方向的生动写照。1 2 区域范围

本区域从地貌、文物和城市规划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范围。从地貌景观特征上看,它主要包括玉泉山、万寿山以东的低地,以及两山以北的山前冲积扇。大致范围为东起万泉河东北段,向南至海淀台地边缘,包括巴沟以南的低地,西面以玉泉山为界,北面到达北旱河、清河一线。主要特征是山前低地。从历史文化上看,属于清代 三山五园 的组成部分,大致东到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蓝旗营一线,南到海淀、泉宗庙址和蓝靛厂一线,西面到玉泉山,西北以西山为界,北面以圆明园八旗护军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营房为界,

2004年3月

第2卷第1期总3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2004

Vol.2No.1Sum No.3

是由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以及其他众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则涉及规划的可操作性,范围亦小于上述两种划分,大致来说它东抵清华大学西墙,南至北京大学和西北四环路一线,西至玉泉山东,北至清河河道和红山口一线。其中包括了9000多户平房居民,数百家单位,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种划分区域的方法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大小不一,但它们都涵盖了颐和园、圆明园和玉泉山之间的区域,是影响 两园 保护的重点区域。

1 3 河流与湖泊的变迁

早期的自然水系。本地区河湖水系在近几百年间有过很大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将本地区的水系演变分为自然的河湖水系时期和人工改造的河湖水系时期。本地的自然水系形成于大约5000年前,永定河离开此地向南摆动,在故道中留下了曲折的小河和众多的湖泊,发育出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1],以及万寿山以北的河流和湖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颐和园附近的低地中广泛埋藏着黑泥或草炭层。在颐和园、海淀、巴沟、六郎庄、西苑、萧家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带,地下约2~3米深处,黑泥、草炭片片相连,薄者10~20厘米厚,厚者超过1米。年代早的已有四五千年,晚的只有数百年,反映出湖沼长期存在且广泛分布的特征。14C年代测定表明,北京大学勺园的古湖沼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前(黑泥层底部的14C测年为5170 70(B K200050)),昆明湖最初成湖时间约在3500年前[2](P211)。玉泉山前地下4米的草炭年龄约为3170年[3](P548)。那时在万寿山与红山之间应是一块高地,受此高地的阻挡,玉泉山泉水和西山山水在万寿山西部汇聚成河,即当地历史上有名的瓮山泊。水流由瓮山泊流向东南,与巴沟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沿海淀台地边缘流向清河,成为清河水系的上游。

后期人工改造的水系。从金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当地水系进行改造,开凿金河,将玉泉山泉水输往中都北郊的大宁宫。元至元三年(1266年)郭守敬开玉泉以通漕运,其后又建白浮堰,将西山诸泉之水聚于瓮山泊,再由通惠河引入大都,以供漕运之需。至治年间再次 疏玉泉河 ( 元史 英宗本纪 )[4],以引玉泉之水。上述引水工程扩大了瓮山泊水域,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河湖系统,它使玉泉和西山之水大多流入大都,减少了进入万泉河和清河的水量。及至明代,低地中的湖沼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形成大量水田。明末清华园、勺园等园林的兴建,对东部的万泉河河道产生影响。万泉河除了一部分进入园中,成为园内河水外,其主流成为护园河道,具有了人工改造的形态。在万寿山后,由于白浮堰的废弃,原来经青龙桥南流之水断流,瓮山泊的部分湖水沿青龙桥北的白浮堰故道北流,经萧家河东转,汇入清河,构成万寿山北面的水系。清代,伴随着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当地河道得到更多的改造。乾隆年间将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玉泉山下开凿了高水湖和养水湖,以存蓄玉泉之水。为了增加昆明湖的水量,又修建了由香山、卧佛寺引水至玉泉山的石渠。在西山脚下疏浚了南、北旱河,疏浚了由玉泉山至长河的金河。在昆明湖以东,万泉河水系得到整治,乾隆年间疏浚了万泉河源头的28口泉眼,开辟了六郎庄以南的小长河和六郎庄以北的马厂河,并通过渠道将昆明湖水引至圆明园,其中一条渠道将昆明湖东岸的二龙闸水引至圆明园,另一条由颐和园后山的东出水口将水引至圆明园。这些河水最终都汇入万泉河,流向清河。此时的万泉河不但是畅春园的护园河,也是含芳园、圆明园和东园的护园河,曲折婉转于诸园之间,为这些园林提供了水源。同时,伴随着园林的建设,在大大小小的园林中出现了数不清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增加了,经人工改造的或人工开凿的河湖逐渐取代了天然的河湖。这一时期的主要河渠有:玉河、长河、金河、清河、万泉河、小长河、马厂河以及石渠和北旱河等。由于清代皇帝十分重视水稻种植,在昆明湖东堤和长河堤岸上,建有很多引水闸口,颐和园以东的稻田除可得到万泉河水的浇灌之外,还可得到昆明湖水的浇灌。在颐和园周边地区形成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为园林供水的完善的水利系统。

1 4 酷似江南的水乡景色

农业及水田景色的出现。本地区的农业开发由来已久,大约在新石器晚期,低地周围已有人类生活,战国、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聚落,在万泉庄至清华大学一线的海淀台地边缘和青龙桥地区曾出土过不少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到辽金时期,低地中也出现了聚落的遗迹。由于低地中水源丰沛,十分适合于水田的开发,因此到明代后期,由于南方人在此地的开发,瓮山山前一带形成了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 长安客话 云: 西湖去玉泉山仅里许, 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筑堤列

40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塍,为菑为畲,菱芡莲菰,靡不必备,竹篱旁水,家骛睡波,宛然如江南风气 [5](P50~51)。 帝京景物略 亦描述其景云: 人家旁山,临西湖,水田祺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而衣食朴丰,因利农也。 在六郎庄、巴沟一带亦是 水田龟坼,沟塍册册 。明米万钟于海淀北筑勺园, 最后一堂,忽启北窗,稻畦千顷 。[6]稻田之多,已遍布于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这种水乡景色与北方干旱少雨、到处风沙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魅力。

清朝,由于几代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刻意拓展,水田面积大为增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一处,并在玉泉山、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长河两岸和圆明园周围等地拥有官种稻田。此外,在御园中也开辟了稻田。 养吉斋丛录 称: 御园弄田,多雍正、乾隆年间所辟治。如耕云堂、丰乐轩、多稼轩、陇香馆是也。嘉庆间,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曰 省耕别墅 ,为几暇课农之所。 [7]六郎庄、巴沟、玉泉山、青龙桥一带的万亩稻田,构成一派水乡景色,乾隆皇帝因有诗句赞美之: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 画里小江南 ,正是明、清两代人对当地水乡景观的感知。稻作农业不但形成了有若江南水乡的景色,也造就了京西稻的盛名,具有皇家御稻之称的京西稻因此而名扬京城。

2 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2 1 园林景区的形成

该地区园林建设历史可追溯到金代,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兴建芙蓉殿行宫,作为避暑之所,后人称之为章宗 西山八院 之一,山下玉泉垂虹则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元代在中都城北兴建大都城,瓮山泊与京城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成为大都人的重要郊游之所,海淀旁的 丹 也成为 郊居之选胜 [8]。明代以降,在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墨绿的稻田与小桥流水、湖塘清波构成一幅优雅的水乡景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不但使这一地区进一步成为京城的旅游避暑胜地。而且也造就了众多的名园别墅,构成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明代,在玉泉山麓建有望湖亭,为皇帝驻跸之所,其南有周皇亲别墅[6]和史园[9](P1433)。在海淀附近有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清华园规模宏大, 方广十里,中建挹海堂 。其旁为米万钟的勺园, 园仅百亩,一望尽水 。二园名声显赫,人称 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 [6]造园水准受人称赞。

清代,本地区迎来了园林建设的高潮。查慎行 自怡园记 说: 旁水之园,旧以数十,海淀最著。今天子既规以为畅春园,有诏听王公大臣于其傍各营别业。 [10](P520)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清廷在海淀附近的低地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首先在明代清华园旧址建起畅春园。随后,建起静明园、圆明园、西花园、静宜园、长春园、清漪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等多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以及圣化寺、泉宗庙等寺院行宫。在清漪园建设之前,已在瓮山脚下建有好山园[5](P1656),1991年曾在昆明湖底发现其遗迹。这些园林在清朝中后期被统称为 三山五园 ,形成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景区。在御园的旁边是王公大臣的赐园,有澄怀园、蔚秀园、舒春园、洪雅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自得园、熙春园、承泽园、泽公园、伦贝子园、大公主园、那王园、礼王园、伯王园、车王园等,在此空间中先后出现的园名还有自怡园、含芳园、十笏园、近春园、清华园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官家或私家花园,如军机处七峰别墅、于敏中宅园等。海淀、挂甲屯、六郎庄等地都是这类花园、别墅集中的地方,清人王运在 圆明园词 注中说: 初园居盛时,内廷诸臣文武侍从具有赐居,环挂甲屯,列第相望,如乡村焉。 [11](P1408)它们与 三山五园 一起,构成西郊园林区的壮观景象。由于清代皇帝对当地农业的提倡和支持,不但在园林周围开辟了大面积的稻田,而且将水稻种进了御园之中,形成园林与田园水乡景色融为一体,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的景象,从而构成京西稻作景观与园林景观交融的文脉特征。

近代,经英法联军的焚掠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西郊园林皆遭摧残,此后仅颐和园等少数园林得以部分恢复,畅春园、西花园、圣化寺、泉宗庙等被夷为农田,圆明园仅留下山形水系的轮廓。民国年间情况稍有变化,近春园遗址上建起清华大学,淑春园旧址为燕京大学所购,以后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等相继并入燕京大学,奠定了今日北大校园的基础。掌管京城卫戍大权的王怀庆也在圆明园前的湖泊上建起了达园,许多圆明园遗物成为其园中的装饰物。此外一些小型的私人花园别墅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如挂甲屯有吴鼎昌的吴家花园,董四墓有程家花园和乐家花园等,但西郊园林的总趋势仍是处在衰败之中,直到解放后才有

41

第2卷第1期岳升阳: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

了根本的转机。

2 2 寺庙景观的变迁

本地区寺庙建设起于何时不得而知,附近的卧佛寺传为唐兜率寺,普安店北山上有辽代砖塔。金代在玉泉山建起芙蓉殿,研究者多疑其为金章宗八院之一,很可能就是一座寺院行宫。元代建大都城之后,瓮山泊一带成为大都西北近郊的游览胜地,游人迭至,寺庙也因而兴盛起来。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山麓有元人题刻之七真洞等,[6]而最著名者为瓮山泊岸边的大承天护圣寺,寺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曾 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 [4],并将大量籍没资产、田地赐寺为永业,布达实哩皇后亦以银五万两资助于寺[4]。寺中建有行宫,为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寺前湖中建有三台,传为元朝皇帝钓台。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寺毁于火,随后复修。1980年代初曾在寺前稻田中出土元代汉白玉栏板、望柱和建筑基础,文物部门推测其为寺前的钓台遗址。大承天护圣寺是元代本地区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座寺院。

明代,本地区的寺庙建设渐趋兴旺。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大承天护圣寺,更名功德寺,仍建有行宫,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都曾驻跸于此,嘉靖以后转而衰败。明代本地区寺庙数量明显增加,今可统计者在46座以上,尤其以中晚期为多,仅青龙桥附近就有松林庵,三元庵,西方庵、慈恩寺、娘娘庙、妙应寺、关帝庙等多座寺庙,玉泉山附近有上下华严寺、龙王祠、观音庵、金山寺、一笑庵、崇真观、补陀寺、净土庵、隆佑庵、七圣庵、大悲庵、净安寺等。此外在其他主要村庄也都有新的寺庙兴建起来。清代,本地区的寺庙数量有了成倍的增长,除了再次重修功德寺外,还在御园周围的村落和旗营中新建了大量寺庙,今可统计者约在72座以上。如挂甲屯有前大树庵、后大树庵和观音庵,圆明园以东的大石桥村有关帝庙,颐和园北的安河桥村有三圣庵和三官庙等等。此外,在圆明园、颐和园周边各旗营房中,都建有关帝庙,在海淀、树村、安河桥和蓝靛厂还分别建有清真寺。加上明代流传下来的寺庙,到清代后期本地区分布于御园周围的寺庙达100座以上,规模多不大,数量却不少,其中一些流传至今。

2 3 墓葬景观的兴衰

本地区位于京城乾方,背山面水,被认为是风水俱佳之地,自战国以降迄于唐代,墓葬埋藏未曾中断。自从辽建南京以来,本地区就一直是京城重要的墓葬区之一。在树村和青龙桥小山下都出土过辽代砖室墓,并有墓志出土。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有金代家族墓地,出土过石椁木棺墓多座。元代,著名丞相耶律楚材的家族墓地座落于瓮山脚下,并建有耶律丞相祠,数年前,在耶律楚材墓旁又出土其后人墓葬两座。如今,耶律楚材家族墓已成为颐和园中的重要参观景点之一。明代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建起了皇族的陵园, 凡诸王公主夭殇者,并葬金山口, 又诸妃亦多藏此。 [5]先后葬王、公主、妃、嫔等100多人。景泰皇帝亦以王礼葬于此,他是北京唯一一位葬于天寿山皇陵之外的明代皇帝,景泰陵今仍保存有墓墙、隆恩门和乾隆碑亭。多年来在董四墓、娘娘府和四王府一带已有多座明代墓葬出土,涉及王、公主、妃嫔等十多人,至今在当地仍有墓冢遗迹可寻。清代官僚、太监亦在附近营建墓地,形成片片松林。例如在畅春园东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巡抚杭爱墓,功德寺旁的碾庄,有圆明园太监墓园,石碑尚存。民国年间,大小墓葬纷纷出现,20世纪30年代,万安里建起现代公墓,不少社会名流下葬于此。承怀园和圆明园宫门前的空地被九一八事变后入关的东北军购得,改为东北义园,直至今日仍作公墓使用,并计划建造欧式风格的骨灰堂。

2 4 自然村落和八旗营房

本地区聚落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香山脚下、青龙桥村旁和北大校园内都发现过新石器遗物或遗址,北京大学校园内发现的燕园遗址距今约5000年,有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桩等,已是定居生活的景像。而真正永久性的自然村落则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战国、西汉时期。青龙桥、海淀、北京大学、成府、清华大学、萧家河、上地等地都出土过这一时期的墓葬、遗址或遗物。在该地区的东边还有朱房汉城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本区域的村落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也正是北京地区聚落大发展的时期。汉以后本地村落的发展未曾中断,1991年在昆明湖西部湖底也发现了金元时期的大片遗迹,出土了金代的砖瓦、陶瓷片,以及木桩、骨头等,应是一处村落的堆积。元代当地村名开始见诸记载,最早出现的是海淀和青龙桥,海淀之名出现于元初王恽的 中堂事纪 ,称 海店 。青龙桥时属昌平州,有青龙桥社。

本地区现存村落布局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也恰恰是北京地区村落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在

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瓮山东南低地中有牛栏庄、华家屯, 明太宗实录 载: 永乐四年八月癸卯,北京行部言: 宛平、昌平二县,西湖景东,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 。 牛栏庄即今之六郎庄,而华家闸之名或与华家屯有关,明代的华家屯分为前华家屯和后华家屯,它们都是明代在低地中出现的村庄。低地的南部有东雉和巴沟二村,旁临低地的海淀台地边缘则有万泉庄、南海淀、北海淀等和成府等村庄。瓮山东北有大有庄、达官村,瓮山西面有碾庄,位于瓮山与玉泉山之间。瓮山北面有青龙桥、安河桥和萧家河等村。在本地区的东边有水磨村、东柳村和西柳村,东北面有树村、西北面有蓝靛厂。

清代本地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村落 旗营房。雍正时为了加强对西郊园林的护卫,于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了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和圆明园八旗护军,环绕园林区设置。其中内务府三旗1处,在成府村东,有房504楹,护军参领等廨舍共96楹,护军校、护军等官房共408楹。八旗护军营房8处,其中镶黄旗在树村西,房1550楹;正黄旗在萧家河北,房1550楹;正白旗在树村东,房1529楹;镶白旗在长春园东北,房1206楹;小营房在长春园东,房331楹;正蓝旗在今蓝旗营,房1520楹;镶蓝旗在蓝靛厂西,房1550楹;正红旗在安河桥西北,房1532楹;镶红旗在玉泉山东北,董四墓南,房1550楹。[5](P1215)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和圆明园八旗护军的印房在蔚秀园北墙外,万泉河南岸,房数十间。除此之外,乾隆十四年在香山附近设立健锐云梯营。这些由清代旗营构成的聚落,四周建有围栏,内有十字形街道和成排的营房,有不同于周围自然村落的生活和习俗,构成本地区村落发展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自从清朝灭亡以来,这些村落都走向衰落。在今天城市改造的潮流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即将消失,但作为地名它们还应该继续保留下去,以便传承逝去的历史。

2 5 市场网点的分布

早在元代建立大都以前,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之一即由海店经过,海店正是一个带有商业、服务业特征的名称。这条大道由海淀向西北经青龙桥或骚子营至双塔土城,与经清河朱房古城的大道会合后通往居庸关。本地区正是道路所经之地,当会给区域内的古老村落带来商机。本地村落中商业经济的发达时期是在清代皇家园林兴建之后,由于有大量园林、别墅和旗营的存在,消费人口十分庞大,因而促进了商业的发达,使一些原有的农业村落具有了服务性的功能。当时除了海淀作为地区的商业中心以外,位于御园周围的自然村落也多成为小的商业中心,买卖街、营市街应运而生。如挂甲屯、成府、水磨、树村、大有庄、西苑、青龙桥、四王府等村都有买卖街存在,颐和园东宫门前营市街的地名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些商业点中,有一些主要是为旗营服务的,1929年,社会学家李景汉在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上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1933年)中描写到: 当前清时,北京西北一带地方八旗的营房很多。这些住官房,吃皇粮的旗人都是手头宽裕,优游自在,不屑于学习任何职业。因此附近各村落的汉人或当差,或开小生意,或耍手艺,都很容易谋生,过舒服日子。 如挂甲屯在乾隆年间就颇为繁盛,曾有不少的铺户。 其中一小堂药铺专制开胸顺气丸,四远驰名,至今尚存。 但是,自1860年西郊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当地的商户纷纷迁往他处,到八国联军入侵之后,这些村落就愈加衰落。1929年,挂甲屯只有 一个油盐店,一个煤铺,两个小杂货铺和两家小药铺 了。只有处在清华、燕京两所大学之间的成府,得益于两校的建立,增添了数十家店铺,有了几分繁荣(金勋: 成府村志 燕京大学 ,民国二十九年手抄本)。

3 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3 1 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一山两园 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规模宏大的园林景观,它肇端于金元时期,鼎盛于清代中叶,虽然它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摧残,但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构成本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主体。其中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明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在本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也都利用了园林旧址,他们当年的校园和建筑如今也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颐和园旁边的中央党校也部分地利用了昔日的园林景观,给今日的校园留下了美好的景观。

其二是园林周围的水乡景色。围绕在园林周围的万亩水田与皇家园林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处杨柳低垂,荷香四溢,随处清泉涌现,流水潺潺。当年对于那些习惯了北京黄沙蔽日气

43

第2卷第1期岳升阳: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

候的人们来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因而水乡景色很早就成为本地区自然景观的标志。但近年来水乡田园景色大面积消失,2000年为了节水的需要,停种了所有的稻田和荷塘,而改为林木绿地或高尔夫球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今后应适当恢复一些水乡景色,以保护本地区历史景观结构的完整性。

其三是为园林服务的村落体系,这一体系鼎盛于清代,它包括护园的营房和穿插期间的自然村落。八旗兵民一体的特征使得这些营房既是旗人兵营,又是旗人的村落。由于它数量较多,几乎分布于整个区域,因而形成本区域村落的特点之一,它是在护卫方面服务于园林,同时又是当地的重要消费群体。另一类村落是本地原有的自然村,它们在园林区形成之后,多成为服务于园林和八旗的村落,为之提供商业、服务业和劳务的支持,为园林中的从业人员提供住宿的场所,本地的小型商业中心都分布在这些村落之中。同时,它们还是大量政府官员郊居之所,多有士人活动期间。这一切赋予本区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在区域改造中加以注意。首先应保留原有地名,在未来的改造中,其中的多数村落将会消失。

3 2 保护与重塑历史文化景观的几个构想

近几年来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变化十分迅速,原来的郊野如今已成市区,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在区域内和区域周边大量崛起,当地的村落有的已经消失,剩下的也已作为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将在今后几年中拆除。为此,应尽快进行调查,制定保护方案,在加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适当重塑某些重要的景观。第一,在条件许可时,恢复颐和园周围的部分水田,尤其是六郎庄地区和颐和园与玉泉山之间的地带,恢复颐和园二龙闸到圆明园的河道。第二,保护村中的寺庙建筑、老宅园、地名和其他文化景观,尽快开展先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区域是青龙桥地区,应该在该地区重塑一个符合历史风貌、同颐和园相协调的街道景观,从而更好地烘托起区域的历史感。第三,利用万柳广场绿地建设的时机,基本恢复西花园遗址,为一山两园地区增加一座历史风貌的园林,形成颐和园、圆明园、西花园三园并立的格局,使昔日宏大的西郊园林区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

3 3 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与利用

应做好本区域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适宜于旅游、休闲的场所。其一,利用原有村落服务于园林的特点,开发建设两处商业服务业小型中心,为旅游者服务。一个建在西苑,这里曾是颐和园宫门前的营市街,可以在颐和园牌楼以东原营市街旧址开发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餐饮店、旅游品商店等。也可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地方。在西苑交通枢纽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商业功能,建设规模较大的超市和餐饮业中心,建立大型停车场,使之成为颐和园、圆明园游客的主要集散地和购物、餐饮地。这样既可以解决游客的集散困难,又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个建在青龙桥,以新旧美术品店为主,并建立一些内部环境幽雅,具有特色的餐馆、酒吧等。建筑以清式为主,并注意街道体量的适度,以体现出传统商业街的特色。其二,开发利用好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的绿地,保留圆明园北面的绿地。尤其是西洋楼景区北面的地区,曾是重要的园林区,是 三山五园 的组成部分,应恢复为园林绿地景观,不宜再搞其他建筑。应利用好西花园遗址,可对其做部分复建,使之与颐和园、圆明园呈鼎足之势,使清代皇家园林区的格局相对完整。其三,扩大水上旅游的范围,打通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水上通道,开辟往来于两园之间的游船航线,开设清河通往颐和园、圆明园的水上旅游航线,远期还可恢复或建立西花园与颐和园、圆明园之间的水路联系。其四,开放玉泉山静明园,并做好玉泉山与颐和园之间地区的规划,使之能为休闲、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 侯仁之.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A].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255

-264.

[2] 黄成彦.昆明湖底沉积物研究成果综述[A].北京市园林局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园250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五

洲传播出版社,2000.211.

[3] 赵希涛.北京平原30000年来的古地理演变[J].中国科学(B辑),1984,(6):548.

[4] 宋廉.元史[C].北京:中华书局,1976.

[5] 蒋一葵.长安客话[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44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6]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7] 吴振域.养吉斋丛录[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8]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9]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0] 查慎行.查慎行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 王

运.湘绮楼诗文集[Z].长沙:岳麓书社,1996.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Area Reconstruction Around the Summer Palace and Yuanmingyuan

YUE Sheng y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profound history culture meaning in the area,in which were focused on the Summer Palace and Yuanmingyuan.Reconstructing this area concern with keeping history culture heritage from being damaged and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gion at the Zhongguancun Zone,and also developing tourism of Beijing.Therefore,the history culture of this area must be attended in the aspect.

Key words :Summer Palace;Yuanmingyuan;culture sight;Zhongguancun

简讯

北京联合大学与首都图书馆合办北京学研究所

北京学研究所,刚刚走过了她的5岁华诞,但她在北京城市、北京文化、北京经济、北京旅游、北京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充分发挥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的人才智力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北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经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的多次协商,决定合办北京学研究所。合办北京学研究所的揭牌仪式,已于2003年11月27日,即首都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庆典开幕式上举行。

北京联合大学与首都图书馆合办北京学研究所正式揭牌之后,双方共同关注的合作协议,于2003年12月22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正式签订。出席签约仪式的北京联合大学代表有:张妙弟校长、冯虹副校长、汪明骏副处长、马万昌副所长等;首都图书馆出席签约仪式的代表有:韩朴副馆长、李诚主任、王炜副主任。这标志着北京联合大学与首都图书馆合作办所正式开始,在北京学研究所的建所史上将留下具有纪念意义的一页。

根据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的合作协议,北京学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仍由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任命;副所长设2人,联大和首图各1人,分别由双方领导提名、聘任;北京学研究所在联大和首图两处各设一办公室,由副所长分别主持工作;北京学研究所下设的研究室将由原来的5个增到6个,新增加了设在首都图书馆的北京文献研究室;双方决定共同创办 北京学研究所 网站,设立市民服务系统等;为方便双方开展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在联大和首图将悬挂使用统一规格式样的 北京学研究所 标识;等等。对于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协议中也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合作办所,实现优势互补,北京学研究所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北京学研究所 供稿)

45

第2卷第1期岳升阳: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与圆明园毗邻。1961年,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范文一 颐和园,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它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这片土地集帝王将相万千宠爱一生。 颐和园规模宏大,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水的面积占3/4.陆地面积占1/4,远远望去,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无愧于其“皇家园林博物馆”。 未进颐和园,就以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所感染。大门两侧傲然挺立的两座大狮子,公狮右爪握球,象征着一统江山;母狮左爪扶幼,象征母仪天下。走入第二道门,万寿山映入眼帘。万寿山下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昆明湖上架着两座石桥——十七孔桥和拱桥。最具有特色的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神态自若的石雕异兽,十分生动。西边的那座石桥取名清宴舫,有“河清海晏”之意。在整个颐和园中,它是唯一一个带有西洋风格的一处建筑。之前作为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彩画长廊是中国园林中长廊的代表。它像一条飘带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有机地联缀成为整体。长廊共有273间,全长728米。长廊随山势起伏,依湖岸变化,气势恢宏,精巧绝伦。 每当人们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常,风雨变幻,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颐和园依旧屹立在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范文二 颐和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我每次来到这里都能让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的时候修建的皇家园林。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水气氤氲的昆明湖,几只小船在湖中荡漾。在昆明湖的中央是一座建筑独特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桥上有

颐和园调研报告

颐和园调研报告 生活在北京,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而北京的皇家园就有有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此次我选择了颐和园作为调研对象。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的西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后来两次遭到英法和八国联军的毁坏,经重修,目前保存完好。颐和园初明清漪园,曾是圆明园的园中之园。园中有水有山,主要有居于北面的万寿山和居于南边的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加上皇帝临朝听政的仁寿堂和皇后居住的玉阑堂、宜云馆、乐寿堂等宫殿建筑,占地总面积约290公顷。 颐和园内建筑区域分布明确景色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它的整体规划以许多条轴线为基础。一来可以统筹众多景点,二来一定序列感的形成可以表现出皇家宫苑的庄严排场。如颐和园前山的轴线:智慧海、佛香阁、排云殿,直到“云辉玉宇”牌楼。加上与地势的结合,层层递,是前山众多景点群落的核心。 颐和园的建筑集中在前山,以佛香阁为重点。佛香阁建在半山腰上,它完全利用了居高临下可以开阔视野的条件,成为了园外借景和观赏湖景的好地方。从回廊向南望去,湖面上的长堤、长桥、岛和那琉璃屋顶成为眼前的近景,由于调研当天雾气挺大,远景已朦胧。不过很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将这种地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认为谁是有灵性的,与山是相反的感受,但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正因为有了昆明湖,给整个园林增添一份清雅悠闲。水中可有水藻,水面可有荷花、芦苇、倒影,水上可行舟划船、承鸭走鹤。如今秋色虽不繁盛,但雾气升腾也是令番感受。 园内最多的植物除了山上的苍松翠柏,我最喜欢的还是围于湖岸的垂柳。今年春天也来过,当时柳芽刚吐青,桃花、玉兰开的正盛,阳光明媚,建筑的琉璃瓦上亮金闪闪,湖面波光粼粼。当时真的是置身于中国的水墨画卷里,柳绿花红都是淡淡的晕染。 当然要说这种诗情画意,我觉得这不是颐和园的主要特色。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其秩序感突出了恢弘的气势,并不是如苏州园林中的闲情雅致。但是它又是丰富的,有着多种不同层面的性情,不同的季候,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者,尤其其特殊的历史感,都使颐和园在众多园林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二 游览过北京的人,都爱提起颐和园,就像谈起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怀念。那曲折别致的假山,绿水围绕;那玲珑剔透的楼阁,耀人耳目;那青翠繁茂的树木,令人陶醉。把它比作一颗出土的明珠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如果你去游览一番,再细细咀嚼,就更会觉得这一比喻是恰到好处了。 法国有位传教士曾这样描述颐和园:“----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树为多,真人世间之天堂。”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颐和园放射出的光彩,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说:“颐和园,美丽的园林,是我们的!”是的,的确是的,颐和园是一颗镶嵌在广阔国土上、镶嵌在人民心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三 去年五月一日,我在首都北京游览了驰名中外的颐和园。 从我们住的白石桥走大约五公里就到了颐和园。这时的颐和园正值春季,像个美丽的大公园。在一座座布满琉璃瓦,金碧辉煌的宫室旁,不时嗲温暖追着奇花异草俊俏的身影。合欢树、太白花、千年古松……这些花草树木形态各异,颜色不一,衬托着富丽堂皇的宫室,很值得观赏。 我们走上了一条五彩的花石子路。粗看上去小路上碎石凌乱不堪,五花八门,可细细研究,却大有意趣。五彩的石子组成了各种图案,或花草、或人物、或宫室、或器皿,真是美丽动人。 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闻名于世的长廊。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为了观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长廊。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顶有二百七十三个五彩间隔,每个间隔里都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8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一九〇〇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一九〇二年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dàn)宁堂、文昌院、耕织图等重要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如下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园史介绍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 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万寿山和昆明湖早在建园之前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自然景观以及某些人文景观都与此后的园

林造景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考查颐和园的历史也就不应局限于园林本身,而必须追溯其早年风景建设的情况。 一、建园以前 北京的西北郊,素称“神京右臂”的西山峰峦连绵自南趋北,余脉在香山的部位兜转而东,好像屏障一样远远拱列于这个平原的西、北面。在它的腹心地带,两座小山岗双双平地突起,这就是玉泉山和万寿山。附近泉水丰沛,湖泊罗布,远山近水彼此烘托映衬,形成有如江南的优美自然景观,实为华北地区所不多见。 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 元代,万寿山叫做瓮山,以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山的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潴而成为一个大湖名“瓮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北京城西南面的永定河,由于泥沙淤塞,河床极不稳定,河水经常处于暴涨暴落,难于控制的状态。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新的都城“大都”时,将玉泉山的泉水导引入城作为宫廷的专用水,百姓不能截取,甚至“濯(zhuó)手有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了补给大运河北端的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在昌平的白浮村筑堰拦蓄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然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瓮山泊,于瓮山泊往南开凿河道,沿河加筑大堤以障水南行,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之水门入城,在河道的南段先后修建了百座闸门——高亮桥闸和广源闸以控制水的流量,然后穿城而过,经通惠河注入通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颐和园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摘要: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皇家园林无疑是集大成之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规划设计之精无愧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和世界著名园林的瑰宝。 关键词: 皇家园林谐趣园长廊耕织图 一、公园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内。用昆明湖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堪称罕见。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二、设计初稿 过去皇家所建造的东西,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核算等。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三、传说故事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世界遗产颐和园导游词600字五篇

世界遗产颐和园导游词600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世界遗产颐和园导游词600字(一) 大家好,我姓付,大家可以叫我付导,今天就由我带着大家观赏我国文化遗产之一----颐和园。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破坏建筑物 !现在,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它占地290万平方米,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是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御苑。素以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巧妙结合著称,被中外誉为东方古典皇家园林博物馆。 好了,颐和园到了,大家请随我去游览一番吧。看,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1992年被称为“世界第一廊”。看到这么多的画,你一定赞叹画师们精湛的技艺。长廊不仅画多、画美,长廊两旁的景色更加令人陶醉。你们看,长廊的两旁栽满千姿百态的鲜花,四季如春,常开不败。微风从昆明湖吹来,你们感到神清气爽吗?置身廊内,漫步其间,我想你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走完长廊,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万寿山脚下。大家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你们猜一猜,这佛香阁是干什么的?对了,你们猜的没错,这佛香阁是为慈禧太后烧香拜佛而设。下面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它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经过努力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万寿山,现在大家可以鸟瞰颐和园的全貌。看,整个颐和园真是无比壮观。葱葱郁郁的树林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大家往下看,那碧波荡漾的是昆明湖,约为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大家说昆明湖是否很大,它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昆明湖上有一座桥,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它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有17个孔,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柱子,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走过十七孔桥,就可以观赏湖中小岛上的绚丽风景,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在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 今天,我们游览颐和园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世界遗产颐和园导游词600字(二) 大家好!我是郁郁葱葱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闫,请大家叫我闫导。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皇家园林----颐和园。 请大家跟着我走。这就是大殿,我们绕过大殿就可以来到长廊。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5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5篇 大家知道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自然拥有不计 其数的风景名胜,首都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的一处。下面小编整理中国的世界文化 遗产颐和园作文,欢迎阅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1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北京。我迫不及待的要去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去看一看。 我们乘车来到了颐和园的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后,首先来到的是苏州街。它全长 三百多米,有六十多间店铺,茶楼、酒店、染坊、钱庄、药铺及小吃店等,一应俱全。真实的再现了中国二百多年前的商业状况。 从苏州街出来,经过智慧海来到佛香阁。佛香阁依山而建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 的阶梯型建筑。它气势磅礴,站在佛香阁上向下望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 走下佛香阁经过排云殿就来到了长廊,它全长728米共237间,建筑堪称精美。 廊间的每根房梁上都绘有精美的彩画,共有1400多幅,这么多的彩画没有一幅是相 同的,不禁让人叹之。 通过长廊来到昆明湖,阵阵清凉迎面扑来。昆明湖的水碧绿清澈,十七孔桥就在 湖面上,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中最大的石桥。湖面上几只小船在闲逸地飘荡, 仿佛把你带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颐和园的美景举不胜数,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2 到北京的第四天,我们去了颐和园。我们乘车到码头,坐船去颐和园,河的两岸 如诗如画,那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景色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看见碧波荡 漾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每边都是九孔,既对称,又 表示是皇家之桥。桥上的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有的狮子把小狮子踩在脚底,有的小 狮子在大狮子头上嬉戏,有的大狮子把小狮子放在肚皮下玩耍,还有的把头顶在一起,像一对母子相依相偎,真有趣。 下船后,我们去了长廊,长廊有728米。据说一位皇帝到一个地方去玩,看到了 许多美景,这时他要回京了,可他还想看美景,他就把景色画在长廊上,长廊上还画 着四大名著的插图,美极了! 然后,我们去了光绪皇帝的家,屋顶上有龙、凤,屋外有一个大缸,是用来装水 果的,屋内都是金的、陶瓷的、金丝楠木的,连洗手也用金盆。导游说,光绪皇帝因 为不听老妈的话,被软禁在这儿,原来皇帝也不听话呀!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 小径相连,真是名不虚传啊。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3 今天,我和干妈去颐和园玩。进了颐和园,我们从万寿山的后面翻到了前面,哇! 我看一个好大的湖呀!湖上有桥、大船、小船。多么美丽的景色呀!颐和园真大呀!干妈 告诉我颐和园是以前皇帝和皇后游玩的地方,它还是全国最大的公园。 我迫不及待的想去开船。我们过了好多景点:有四大部洲、万寿石、佛香阁、长廊、石舫、船坞,这些景点我都没见过,很古老…… 到了开船的地方,我们买完了票,然后上了船开始开船了。我和干妈轮流开船, 干妈开船时,我吃午餐,我开船时,干妈吃午餐。我觉得船开得越来越慢,我们要去 右边,但船去了左边,我试着往左边开,看看会不会船往右边开,可是还在往左开。 我看见有个割水草的叔叔,我叫他来割水草,割完了水草船恢复动力了…… 开完了船,干妈带我去十七孔桥,原来十七孔桥下有十七个孔才叫十七孔桥。它 是石头做的,用来连接对岸和岛的,它在湖中的倒影像画中的一样美。

你所不知道的颐和园昆明湖

你所不知道的颐和园昆明湖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于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湖面主要向东西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归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于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清乾隆时,营建规模超过前代,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

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纣为2.2平方公里。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约3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西堤以东是南沏,水面最广,偎山带景,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北部称西湖,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管理经济学案例—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价格

? 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价格 北京市园林局不仅负责城市与郊区的园林绿地,而且管理六大世界级文化遗产。六大世界级文化遗产分别为故宫,天坛,颐和园,定陵,长陵,与八达岭。故宫与天坛建于北京市中心,而颐和园建于北京海淀区。由于天坛与颐和园内有大面积的树丛和草地, 所以成为大批市民锻炼休闲的地点。定陵与长陵离北京市中心48公里,而八达岭离北京市中心70公里。 六大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参观者大部分为来自市外的旅客。根据统计,故宫、颐和园与天坛的外地旅客率分别为95%以上、90%及80%。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的2004年门票列在下表。 此外,园林局还提供一些长期优惠计划。一是不限次数进入12个公园的年票:票价是60岁以上的退休市民为50元,和60岁以下市民为100元。年票所包括的12个公园为天坛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动物园,等等。 此年票限制年底和年初购买。 根据园林局报道,自2003年12月15日至2004年1月31日止,经过46天,园林局共出售近80万张年票,比2002-03年增加2万9千张,增幅为4%。而园林局由出售年票所获的总收入则比2002-03年增长762万元,增幅为19%。在2003-04年度,园林局也修改了年票的设计,将以前的计算机打印头像改为采用贴照片形式。新设计不但提高售票速度,也解决了打印照片模糊不清等问题,因而加大了防伪程度。 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元) 地点 故宫 2004年门票 2005年申请门票 旺季 淡季 旺季 淡季 60 40 80 100 天坛 ? 联票 ? 普通门票 35 15 30 10 未报告 50 未报告 30 颐和园 ?联票 ?普通门票 50 30 40 20 未报告 80 未报告 60 八达岭 40 35 80 60 定岭 60 40 70 50 长岭 45 30 50 不变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李倩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