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十二五_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

_十二五_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

_十二五_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
_十二五_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

28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战略与对策研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内容摘要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既顺应需求变化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所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集中表现为过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由此带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摆脱国际金融危机走向新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实施 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的战略,产业政策重心也应由过去倾斜式的结构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倾斜式结构性政策转变,加快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在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

高速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虽然顺应需求变化支

撑了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但所形成和积累的矛

盾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

要因素。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摆脱国际金融

危机走向新繁荣的时期,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

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全球分工模式的

变化,以及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产业结构

矛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产业结构调整

战略的制定,就是要适应未来需求和国内外条件

的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缺陷。产业结

构调整战略的目标并不是唯一的,既要解决 十

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更要为其后的结构

转型升级创造条件,通过统筹经济、社会和环境

发展,逐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实现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及

其成因

(一)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使得名义高度化

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得益于以建立市场经济

体制和放权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技术

引进、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对

外开放,以高储蓄率和廉价生产要素为特征的要

素供给,我国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9~

2008年GDP年均增长9 8%,2001~2008年更

是高达10 2%;非农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

1 18亿人,增加到2008年4 68亿人,年均增长

4 69%。我国产业结构在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

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过度集中

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而产业链、价值链的关

29

键环节滞后,!导致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在分享了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协调效应、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不理想,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1 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与需求变化相适应,名义高度化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总体上适应了需求变化,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且名义高度化提高较快。

一是以传统标准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度化方向演变,名义高度化提高明显。如按现价计算,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7%,这一比重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内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电子等高加工度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再从出口结构看,机电产品已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2008年占商品出口总额的57 5%,高技术产品占到29 1%。根据Rodri k 研究,中国出口商品的复杂程度和发展水平与比中国高3倍的国家相当。Schott 认为,中国和OEC D 国家出口商品的相

似程度高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27%~39%。

#二是产业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装备制造表现为例,电力装备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造体系,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营,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正在实施自主化;输变电设备已掌握了750千伏交流和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等关键设备已实现自主化。数控机床的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运输装备领域,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电气化等一批先进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冶金行业淘汰了平炉

!?

#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通过上下游关系、侧向联系所构成的链接关系。价值

链是基于企业市场调研、设计、生产、销售、物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等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由于分工的深化,上述活动有可能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完成,因此,产业链与价值链呈现出既高度相关、又有区别的相互交织的关系。如果价值链中的某一活动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则价值链也可以通过产业链来反映。产业链中同样包括价值链,体现在上下游关联、上述活动过程关联的企业之间存在的行业价值链条。因此,本报告中根据要说明的内容需要,有时产业链、价值链的使用会出现交织的情况。

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产业升级不再仅仅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更是从劳动

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提升,从加工装配环节向两端服务环节的延伸。我国现行统计指标是在传统分工模式之下建立起来的,尚没有与当今全球行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相适应的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和统计数据,因此,传统的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更多地体现在产业之间或行业之间名义上的升级。本文把名义高度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变化,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比例关系,以及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等技术结构比例关系。而上述比例关系并不能真实体现生产配置效率以及决定国民福利的分配效应和环境效应。本文把能够有效提升生产率,并改善分配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结构变化定义为实际高度化,主要通过加工深度、附加值、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贸易条件等来反映。

Rodr i k D an i W hat s So Spec i a l abou t Ch i na s Expo rts[R ] N BER W orki ng Paper ,N o 11947,2006 Schott P K T he

R elati v e Soph i stica ti on of Ch i nese Exports [R ] NBER W orki ng P aper ,N o 12173,2006 Xu B i n M eas ure tge T echno l ogy Content of Ch i na s Expo rts[R ] www rieb kone u ac jp/acade m ic/apts/pdf/B i n_XU pdf 2006 引自王平、钱学锋:?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第47~53页。

30 炼钢,连铸比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并能成套

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

备;!自主研制的3 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

打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垄断局面。?

此外,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研究开发了32项CPU、TD SCD MA、WAPI、闪联、

基因药物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

准,基于I 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取得重大突

破。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了载人航天,自主研

制的新支线飞机总装下线。在农业生产领域,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成功实现

了产业化。

2 价值链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产业结构

实际高度化不足。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看,

我国基本上集中在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环

节,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管

理等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从国际经验看,通过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

构水平是成功国家的基本经验。尽管我国企业

设备更新很快,新产品也不断涌现,但总体来说,

我国自主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

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仅为1/3

左右。#我国2 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

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

员从事研发活动。&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

品牌,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

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大中型企业中,技

术引进与购买国内技术的比值虽然有了大幅度

的下降,但仍然高达3 5倍。(在核心技术、设

计、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

管理、销售和品牌等环节上,多数依靠进口或被

跨国公司所控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控机床

制造业,其关键的数控系统主要依靠进口。另

外,高技术产品出口多采取贴牌生产,主要依靠

加工贸易和 三资企业来实现。如2008年我国

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中,按贸易类型,加工贸易

占82 4%;按企业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占

85 2%。由此导致产业结构实际高度化不足。

一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比较大,增加值率低。

如2006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

煤耗高14 1%,吨钢能耗高9 5%,水泥综合能

耗高24 4%,乙烯综合能耗高56 4%。)中间消

耗大直接导致增加值率低。2006年我国制造业

的增加值率仅为19 45%,与美、日、德、韩等四

国相比分别低31 06个、16 96个、11 53个和

22 43个百分点。分行业比较,我国金属制品业、

非电气机械、电气机械业的增加值率分别只有

美、德、日、法、英、意六国平均水平的52 30%、

65 90%和56 38%;纺织业、服装业分别为

!

?

#

&

?

(

)

张国宝在全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http://www ndrc gov cn/l djh/t20061020_89185 ht m。

我国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垂直挤压机实现多项突破,http://ne w s x i nhuanet com/f o rt une/2009-07/16/content_ 11720834 ht m。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采用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讲话,http://news sohu com/20070715/n251058726 sht m l。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 nn wb co m/ne w s/2006/0427/ gnxw/233116 ht m。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2页。

31

62 50%和64 14%。!二是加工深度不足,初级产品比重比较大。产业链之间同样显示出加工深度不足。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我国只有45%左右;轻纺产品出口以贴牌为主,2007年,服装与纺织工业增加值之比仅为0 46,机电工业与初金属工业之比只有2 25,水泥及石膏制品与水泥及石膏制造增加值之比仅为0 46;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与有色金属冶炼增加值之比仅为0 56,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控机床中占附加值主要部分的数控系统主要依靠进口。总体来说,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的优势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阶段,半成品从比较劣势上升为初具比较优势,重要零部件产品还处于劣势,但劣势程度在不断缩小。

三是实际上的技术密集程度远远低于名义水平。目前国内基本上都是采用OECD 的行业分类结果,将其定义的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产业移植到国内。根据这一分类,我国技术密集型

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简单套用这一分类方法显然不能反映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从产业间、部门间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转变的趋势,而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名义高度化快速提高,并偏离实际高度化程度。如根据研发经费(R &D )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进行分类,

#

2007年,在制造业大类中,只有通信设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该比重超过1%,即使这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中有占增加值约40%的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和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按照小行业分类,2007年R&D 比重超过1%的行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的9%,甚至低于2003年的水平。

&而且,越是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我国R &D 经费密度的国际差距越大。如我国全部制造业的R&D 经费强度是美国的1/4,而高技术产业的R &D 经费强

度是美国相应产业的1/8。

?即使是我国高技术产品(H T)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提高,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HT1)类产品,其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90%以上,而需要高端专业技能、复杂技术和供应网络的产品(H T2)所占比重下降;中技术产品(MT )中,主要是生产环节易于分解的机电产品(MT3)的比重稳步提高,而可以反映一国技术深度的自动化产品(MT1)和其他高技术产品(MT2)的比重却在下降。由于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造成多数,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

却被外商拿走的局面。

(四是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从农业来看,虽然受到耕地减少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制约,仍然面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

!?#

&(

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统计年鉴%(2007年);联合国数据库。

? 郭克莎等:?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第130~131页。

OECD 在1986年将R &D 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其R &D 经费强度在4%以上。1994年,根据研发强度的变化,高技术产业范围调整为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4类产业。考虑到我国发展水平的因素,这里R&D 经费强度采用1%。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

陆燕荪:?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来源于重机商务网,2006年3月21日。

32 基础还不稳固的问题,但支撑农业提高效益和效

率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滞后问题同样突出。

如农产品加工薄弱,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比

较低,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过快;农业产前、产中和

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信息服

务、农产品存储、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滞后,农业

保险体系不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大等。

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过度依赖加

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产业链和

价值链两端关键环节滞后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

构升级最突出的矛盾。我国产业结构名义高度

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水平较低,从产业链和价

值链的角度,表现为多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居

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咨询、

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

在产业结构上则体现为加工制造业的过快扩张

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上述三次产业之间

的不协调性,表明了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并不主要

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而主要是产业

链和价值链内关键环节缺失问题。上述市场调

研、研发、设计、咨询、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等

关键环节很可能首先是制造业内部活动,只有当

制造业企业这些职能部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实

现社会化服务而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时,便转化

为生产性服务业。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诸多问

题和矛盾,如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比重

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中,消

耗资源多、环境污染大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

比重过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高加工

度产业发展不足。但这些矛盾的实质是我国过

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农业集中于生产、工

业集中于加工制造)的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而产

业链和价值链两端的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

(二)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传统的经济增

长方式难以为继。

1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产业资本向我国的转

移,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尤其

是2000年以来,资本形成一改过去与GDP增长

同步的趋势,以高出GDP年均增速3 1个百分

点的速度扩张。投资高速增长造成部分低水平

产能迅速扩张,相当多的产品产能过剩,一些重

化工行业尤为突出。如粗钢、精炼铜、氧化铝

2001~2008年间新增产能与2008年产量之比超

过40%,电解铝超过50%,水泥和平板玻璃更是

高达91%和近80%。#2008年我国粗钢生产能

力已超过6亿吨,产量5亿吨,粗钢表观消费量

4 52亿吨,估计2009年产能与实际需求相比过

!

?

#

上述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咨询、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等关键环节很可能首先是制造业内部活动,只有当制造业企业这些职能部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实现社会化服务而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时,便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这些关键环节的突破和壮大,一开始并不一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而有可能首先是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实现。但其发展壮大,最终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

研究表明,同样是加工制造,日本和我国台湾处于价值链的中高端,可以取得比我国大陆加工制造高得多的利润率。一方面是其创新性的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是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力。这表明在加工制造环节,也包括有技术、管理和资源整合的潜力,有价值链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内生性增长中,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带动增长,既是我国粗放型增长体制机制使然,也与过度集中于加工制造而关键环节缺失高度相关。因为大量的基建投资仍然投资于加工制造能力,尤其是对增加值具有显著贡献的重化工业,或者与之配套的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

33

剩约25%~30%。2007年,国内水泥总产能达到17亿吨,而市场需求大约在14亿吨,有3亿吨过剩产能;2008年和2009年又分别新增120多条和100多条生产线相继投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化工行业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5月,全国烧碱装置开工率约为79%,电石装置开工率约为68 8%,聚氯乙烯装置开工率约为58%,甲醇行业开工率约为

40 6%,磷肥装置开工率约为50%。

!另外,医药制造、电器机械制造、部分通用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印刷等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行业产能过剩

问题也比较突出。

?2 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一是能源、资源压力加大。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除了煤炭等少数矿种外,多数大宗矿物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比较高。如铁矿石自给率只有40%左右,原油不到50%。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而国际市场供给却由少数几家公司垄断,再加上国际炒家大肆炒作,使得能源、矿石价格飞涨,给我国能源、原材料行业发展带来很大风险。2005~2008年4年中,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71 5%、19%、9 5%和65%。2009年尽管世界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但出于对中国等新兴国家进口的预期,跨国公司和国际炒家利用垄断和炒作,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仍呈现快速拉升的态势。过高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沉重负担。二是环境问题突出。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第一位。

地表水污染严重。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4 2%和20 8%。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加重,饮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

移的态势。

&近两年来,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一问题仍比较突出。

3 关键环节的缺失使得我国一些行业发展基础脆弱。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而一些产业因关键环节的缺失,其正常发展难以为继。如我国曾经是DVD 出口大国,但技术依靠国外,由于难以承受高昂的专利费,我国基本上已停止了家用DVD 产品的出口。再以彩电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建立了从元器件到整机完整的彩电产业链,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我们自身创新能力较弱,在彩电出现平板化趋势以后,我国彩电企业又重新站在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起点上,并一直未能摆脱利润率低的状态。不仅彩电如此,整个出口导向的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依靠出口退税维持。?华尔街日报%曾以罗技公司的鼠标为例描绘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利益分配: W anda 无线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其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W anda 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中国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

!?#&

工信部,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http ://www m iit gov cn /n11293472/n11293832/

n11293907/n11368223/12344536 ht m ;l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http ://www fjetc gov cn /z wsho w content asp ?i d=13237。

王岳平:?当前我国主要过剩行业特征、趋势及对策分析%,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 ttp ://www sepa gov cn /p lan /z kgb /2008zkgb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http ://www m ep gov cn /gk m l/hbb /qt /200910/t20091023_179605 ht m 。

34 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4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贸易摩擦增加。据

研究,1995~2004年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下降

了33 4%。!而2005~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

条件指数继续呈现恶化趋势。?由于价格贸易条

件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完全靠数量增加来

弥补,使得过去一段时期收入贸易条件还有所增

加,但即使如此,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社会福利

的带动也很有限。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外资企业

在我国贸易利益分配中所得份额偏高,外商投资

企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通过控制技

术、品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渠道,再加上我国对

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和外资利用价格转移策略等

因素,外资获得了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利益。第

二,我国出口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有相当一

部分是建立在过度使用资源、恶化环境和牺牲劳

动者福利基础之上的。#随着全球制造业,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所承担分工的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进

一步凸显,再加上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通过出口

数量扩张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5 产业组织结构无序,宏观资源配置效率

低。市场结构对产业发展绩效和竞争力提高有

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国对市场结构的关注还

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并聚焦在产业集中度方

面。而且,对产业集中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

面性,以为通过捆绑式的合并,提高集中度,就是

组织结构合理化。事实上,市场结构不仅包括生

产环节,还包括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流通环节以

及用户,流通与生产各环节的关联。更为重要

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结构政策应该

是 内外有别的。对于以国际竞争为主的行

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甚至是控制,应尽量提

高产业集中度,尽快提高与跨国公司的抗衡能

力。对于竞争主要集中在国内的行业,集中度既

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应在满足规模

经济的前提下,形成适度竞争的格局。过度集中

可能形成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

从而缺乏创新动力和压力;过度竞争可能造成低

价销售,降低整个行业利润率,形成企业创新有

动力、有压力而无能力的后果。只有形成适度集

中、适度竞争的格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才会较强。同时,提高产业集中度并非简单的

关停并转的结果,而是结合产业特性所实施的产

业管制与产业发展创新等综合作用形成的,但目

前国内尚未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外部

环境。尽管近几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尤其是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和一些省份通过制定相

关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了对资源型产业资源

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但总体来说,当

前由于我国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配置和政府主

导配置的 双轨制特点,使得绝大部分开放度

高、充分竞争(尤其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造业

过于分散、集中度低,处于以拼价格为主的过度

!

?

#

&

林桂军、张玉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1期,第3~9页。

中国海关总署:?对外贸易条件指数%。

邓志新:?我国是否面临 贫困化增长陷阱%,载于?开放导报%2009年第2期,第90~95页。

近期在产业结构调整振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了所谓 国进民退现象,社会上对此争议颇多。笔者认为对此应分行业、看过程,不能一概否定。对于资源型行业,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源型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旨在推动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产安全性,有可能形成事实上的资源性行业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关键是要规范政府行为,要看是否公平(给民营资本同等机会),是否提高了准入标准,实现了优胜劣汰。国有企业自身的问题可以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完善治理结构来解决,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

35

竞争状况。!而开放度较低的服务行业垄断性较强,缺乏有效竞争。

从全球竞争性行业来看,在全球产业链中,存在明显的加工制造产能扩张与采购日益集中化趋势。一方面是采购方的垄断、发达国家对技术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国内企业之间以及我国企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过度竞争,使得全球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而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下

降甚至超过了最低收入国家。

?最典型的就是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价格,在取消配额限制后,平均降幅达

53%。

#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过

度竞争,使得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行业利润率处于很低的水平,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和贸易摩擦增多。

在国内市场中,一方面是银行、电信、铁路、航空、电力供应等部分行业的高度垄断,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行业中落后与先进并存。如小于300立方米的高炉比大于1000立方米高炉每吨多耗能80公斤标准煤;&若按照产业政策的淘汰类设备全部淘汰落后产能,则可

降低吨钢能耗约30公斤标煤。

?又如,大型钢铁企业资金利润率要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其成

本费用利润率则是中、小型企业的近2倍。

(但由于现在按照行政级别审批的投资管理体制,实际上存在着 控大放小 的现象,)使得在规模经济突出的原材料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增长较慢;一些缺乏经济规模的小企业因

受管制较弱而增长较快。

?这也使得近年来,由于规模效率下降导致技术效率滑坡和能源经济

效率恶化。.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来

看,市场结构也表现出无序状态。如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医药流通秩序混乱,影响医药制造业的正常发展;铁矿石等重要原料流通领域的无序竞争,加剧进口矿石价格上涨;部门分隔使得 三网融合 进展缓慢,等等。

6 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一方面,很多企业通过压低工资等要素成本来保持竞争力,使得东部地区外来民工工资在很长时间内

没有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劳动也使得劳动生产率过低。如2007年,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度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只有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35%和

!

?#&?()

?.

所谓 过度竞争 又称 恶性竞争 ,在国外也称 自杀式竞争 、 过当竞争 。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

的价格战,企业只得到远低于正常水平的利润,而生产要素和企业却不能顺利地从该产业退出。

卡普林斯基著:?夹缝中的全球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引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http ://www c tei gov cn /bzjc /bzzsk/a l zj/93210 ht m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5页。?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引自htt p ://www sina com cn 2007年3月8日。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工业统计快报数据计算。

投资管理体制中的 控大放小 现象,是指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投资由相应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审批,使得在

实践中出现越是对规模大的企业,投资管理越严;越是小规模企业所需要的行政审批级别越低,越容易得到批准。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8年%。

关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与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可以参见魏楚、沈满洪:?规模效率与配置效

率: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载于?世界经济%2009年第4期,第84~96页。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人大代表李耀明提交议案,要求重视为农民工涨工资的问题。李耀明说 近10

年来,农民工工资基本上没有涨多少。而支出却增长不少。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已所剩无几。 引自南方新闻网,2007年1月28日。

36 77%。在内生性增长中,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带动

的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快速增长,尽管其劳动生产

率和工资水平较高,但由于其资本密集、劳动力需

求少,劳动报酬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较低,而且企

业所得所占比重较大。!如高度资本密集型、一般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应付工

资及福利占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平均水平低6 16个、4 37个和4 07个百分点。

分配向企业倾斜,保证了持续高的投资积累来源,

但挤占了个人收入,使得消费比例难以提高。

7 制约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展。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缺失或滞

后从两个方面制约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市场调

研、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供应链管理等,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体现为不同环节,在产业分类

上则主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分工深化、生

产力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将

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企业竞争对加工制造

环节之外的相关活动或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在上游,有需求分析、产业研究和投资可行

性研究服务,产品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市场调研

服务、风险资本服务;在中游,有质量控制服务,

会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维修保养服

务、客户培训服务;下游涉及产品的市场销售、广

告、售后服务、维修、产品回收等服务。此外还包

括服务于整个过程的信息管理、金融、人力资源

等服务。服务成为制造业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的重要途径。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原材料

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

要体现在物流运输和融资服务,而高技术、高加

工度产业对咨询、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要求

高。我国过度依赖于加工制造环节,而有限的分

工深化细化所产生的对研发、设计、物流、营销、

供应链管理和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和生产性服

务业的需求又对外依赖,直接结果就是第二产业

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附加

值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缺失,不

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且也使得

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或环节对外依赖,也就相应

制约了消费服务需求能力的提高。

(三)形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原因

分析。

1 源于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模式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产品生产按照技

术复杂程度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的节点在全球范

围进行布局。这样发达国家就将重点放到研发

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将关

键部件和设备的生产放到韩国、我国台湾等比较

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承担劳动

密集型环节或部件的加工组装。如2000~2005

年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增幅13 2%,其中,68%

是由发展中国家完成的。?在此条件下,国别之

间的分工,便由过去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初级产

品、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的产业之间的分工,

转变为制成品内部不同要素密集的部件或生产

环节之间的分工,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升!

?

方福前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而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的结果(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68~82页。常兴华、李伟更进一步提出,我国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结构性效应起到了主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调查/研究/建议%,2009年增刊第9期)。而我们对2007年与2003年对比数据的分析表明,全部小行业增加值比重变动与劳动报酬率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即劳动报酬率高的行业比重没有得到提高。

UN I DO,Industria lD eve l op m ent R eport2009

37

级,还更多表现为从贴牌生产(OE M )到原始设计生产(ODM )再向自主品牌生产(OB M )的功能升级。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或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不仅整合全球资源,促进按要素禀赋进行分工,还利用其在技术、营销渠道、供应链管理、品牌、甚至是矿石原料等产业链两端方面所形成的市场势力,并促使我国企业之间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产能和降价,以获取超额利润。

!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价值链形态,即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购买者驱动价值链和 三

角形生产网络 价值链。

?在这种分工模式治理之下的市场结构中,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环节,由于进入门槛低,产能扩张很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而发达国家或地区所占据的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则有着较高的利润率,

形成所谓 微笑曲线 。

# 专栏

1

图 当前分工格局和市场结构对供求平衡点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之采购日益集中化及我国分工固化对供求曲线的影响

卡普林斯基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等主要市场正在发生高度的和不断强化的采购集中化。不断推进的全球采购集中化,其后果是全球采购商利用垄断优势会不断竞争以搜寻成本最低的生产者(还包括对送货时间、产品质量等要求十分苛刻)。采购商促使发展中国家扩大产能、降低价格的通常做法是,先是以同样的价格委托甲、乙两家生产。然后,增加甲的订单而减少乙的订单,甲厂必然因为订单增加而扩大产能;乙厂因为产能闲置但又不能轻易退出,而愿意降低价格;最后完成了促使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目的。采购的集中化,使得市场价格并不是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相反,通常还表现为采购量越大价格压得越低,需求曲线变缓(D 10D 2)。同时,像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固化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分工,即使是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也具有相似的效果。而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和技术转移、以及边干边学,使得技术水平提高,产能扩张很快、甚至是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的也越来越快,供给曲线变缓(S 10S 2)。最终结果就是均衡点下移(E 10E 2),贸易条件恶化。

!?

#

拉法尔/卡普林斯基在其?夹缝中的全球化%中把全球采购巨头对市场的垄断和产能过剩,看做是挤压制造业

产品价格的两个 硬 约束条件,但我认为还应该包括发达国家对技术的控制,跨国公司对主要原料生产和贸易的控制。

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领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研究开发和关键领域的生产;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中领先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营销和设计; 三角形生产网络 价值链中领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组织协调能力和编码化能力。

如据美国参议院对外商投资中国的一份报告分析,美国从I T 产业的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和销售中得到的利

润占60%,日、韩、中国台湾等地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利润占30%,而中国大陆在加工装配中所得利润仅为10%。引自朱荣林:?壮大上海产业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载于?文汇报%2008年1月。

38 2 源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改

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粗

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归结为:经济增长高

度依赖以基本建设为主的投资,高度集中于加

工制造环节,出口高度依赖加工贸易,竞争战略

高度依赖成本价格,而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

环节高度依赖外资。这种模式在过去我国经济

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支撑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

速增长,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积累了上述结构性

缺陷和矛盾。

特征之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以基本建设为

主的投资,强化了投资与重化工业之间的自我循

环,导致原材料型重化工业的高比重。我国正处

于工业化中期,这是一个以投资带动和重化工

业为主导的时期,但我国现行体制又强化了这

一特征,如过度追求GDP,人为压低土地、环

保、劳动力、资源价格等成本、保持低利率和低

汇率等,加剧了投资,,,重化工业(资本密

集),,,投资的自我循环。而我国固定资产投

资中,60%以上属于建筑安装,只有1/4~1/5

为设备、工器具购置,而建筑安装带动最大的行

业是钢铁和建材。

特征之二:生产高度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

出口高度依赖加工贸易,而研发、设计、品牌、供

应链管理和营销等附加价值高端环节高度依赖

外资,!导致我国高度集中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

中低端。一方面,使得我国工业所占比重很高、

名义高度化提高较快,同时造成能源资源的过度

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附加价值、

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端环节

被外方所控制,使得产业实际高度化水平并不

高,并抑制了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影

响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

响,既有内部需求的原因,也有全球分工的因素。

此外,由于竞争加剧,促使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

提高装备水平以提高竞争力,而技术过度依赖劳

动力稀缺的发达国家,必然使得技术进步排斥就

业,在剩余劳动力没有充分转移的情况下就开始

了资本深化。

特征之三:以价格为主的竞争战略,形成了

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路径依赖。产业战略学

家波特将竞争战略区分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细

分市场,并认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点由企业的竞

争转向产业价值链的竞争。?而价格战仍是我

国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立足于价格竞争,就需

要更低廉的要素价格来维持竞争力。在外源性

增长中,即使是技术能力提升,也因为定位在价

格竞争,仍然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和贸易条件恶

化。#在内生性增长中,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偏

低,降低了重化工业的成本,虽然加快了经济增

长,但加剧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同时,由于

重化工业资本密集、所需劳动力少,企业所得比

重高,个人所得比重低。上述两个方面都决定

了,居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改!

?

#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它们也曾通过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发展,但并不是依赖外资、更不是通过加工贸易来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因此,在参与全球竞争中,不但提高了加工制造能力,而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设计、营销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甚至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台湾虽然代工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代工领先企业有卓越的研发、设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波特:?竞争战略%,三联书店1988年版(中译本)。

技术进步方向(路径依赖)与产业结构、贸易条件的关系,请参阅王岳平、葛岳静:?技术升级的结构和方向性问题研究%,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39

变这种路径依赖,就很难提高消费比重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难以实现。

3 源于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 二元结构 突出的国情。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住房、汽车所带动的消费结构升级,加大了对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需求。根据国际经验,无论是按人均收入水平的截面分析,还是发达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都可以看出工业化中期显著的重

化工化趋势。

!重化工化的动力来自积累的迅速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快速转变两个方面。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高积累率,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供给;而最终需求结构迅速变化,消费品内部由以衣食为主向住、行为主转变,中间产品需求份额不断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大规模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直接导致了以能源、原材料、化工及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希望在短时期内实现赶超目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剧这一矛盾。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工业化中期还是环境污染强度

上升时期。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曾遇到资源、环境的压力,面临 增长的极限 。以至于罗马俱乐部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 均衡增长 ,甚至 零增长 的主张。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是完成工业化以后,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才使得它们成功地摆脱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成功地实现了以要素投入为主,向依靠技术和知识等软投入为主的转型。另外,我国 二元结构 突出,拥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换,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持续的低劳动力

价格,也使得固化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环节具有可能性。

4 源于追求数量增长的体制机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有利于数量增长的制度环境,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这一制度环境也为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当前的结构性缺陷埋下了伏笔。

一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从生产环节征收的财税征收体制,以及财政分灶吃饭分配体制,刺激了各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其影响,人为降低土地、环境、人工成本和影响信贷发放,盲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而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化工业。而且,越是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尽管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如规模经济突出的大企业,但由于所需要的政府审批级别低,更容易得到批准。

二是政绩考核和国有企业考核体系还不尽科学合理。追求GDP 增长成为事实上的政绩考核目标,而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保、生态和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考核和约束不足。对国有企业考核侧重于短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

三是扭曲的资源要素价格与环境的低约束,强化了要素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增长,造成了对资源要素的过度需求和浪费。另外,对低要素成本和低价格竞争的路径依赖,而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的滞后,还导致了我国用工主要集中于对较低文化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而大学生等较高文化层次劳动者就业

!?

有学者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 重化工业化 并非 必经阶段 。但是,我们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的数

据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重化工过程。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他的著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

本)第七章 收入分配与环境问题 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工业化时期收入分配与污染强度的倒 U 形过程。

40 困难。

二、 十二五时期显著变化的环境和

条件

(一)国际环境变化:经贸增长趋缓,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前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持续高速

增长,在一定程序上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并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

持续增长,使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

业转移,为我国出口提供了增长空间。 十二

五时期,从国际上来看,和平和发展仍将是主

流,但一些重要因素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包

括:前期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推动的全球

贸易高速增长和经济持续繁荣的态势在 十二

五时期难以再现;以绿色能源、生物技术为主导

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各国对能

源、资源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而国际上对气候

变化和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新能源和气候变

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

1 国际经济和贸易处于缓慢增长期,出口

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外向型经济面临较

大挑战。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和

全球分工深化、美国消费的持续扩张,推动了过

去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能快速扩

张。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

美国消费、金融创新和信用扩张过度却又缺乏有

效监管所致,但也是上述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效应

衰减的表现。 十二五时期,国际经贸发展格

局将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增

长过度依赖美国消费,美国消费又过度依赖负债

和信用支撑,依赖虚拟资产膨胀产生的财富效

应。其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必将影响全球贸

易规模扩大。如近年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

升,欧盟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其次,电子

信息技术带动形成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尚

未形成。最后,上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源头来自东

南亚一些国家,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

太大影响,而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的东

南亚国家则遭受比较严重的冲击。我国抓住机

遇,较快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新迈

入快速增长轨道。与之不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中,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空间显著萎缩的

同时,我国的一些竞争对手,包括像印度、越南等

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强力竞争,

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不同于过去FDI的

高速增长,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很

难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球FD I有可能走

L形增长道路,这对我国吸引FD I形成挑战。

总之, 十二五时期,虽然主要发达国家有

可能走出衰退走向复苏,但由于增长动力不足,

而将面临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贸易保护将

会愈演愈烈。?同时,随着印度、越南、巴基斯坦

等后起国家的加快发展,有可能对我国传统的出

口产品形成冲击。上述变化表明,我国前一时期

出口高速增长将难以重现,并要求我们采取措施

改善国际环境,提升贸易结构。

2 世界性环境和气候危机导致发展理念和

规则的变化,将推进全球性产业结构转型。过去

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社会对气候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

?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1~2012年是恢复性增长时期;2013~2015年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发展,全球经济增长将快于前一阶段,接近或达到4%,世界经济回复到平稳发展阶段。

2009年9月11日美对华轮胎实施特保,一些国家跟风而进,巴西随即公布了两项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阿根廷也随即表示,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

41

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为应对气候危机,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对抗气候变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美国也由过去消极对待转向积极加入气候变化谈判行列,全世界正在努力达成保护地球气候的法律协议。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在承诺削减排放的同时,也会竭力保持在技术方面的控制力和增加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尤其是美国正积极构建低碳经济的领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推动形成 碳减排 、 碳关税 等规则或准则。与此同时,在微观层面和社会层面,以保护环境、劳动条件和劳动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或者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趋势有可能得到强化。

上述趋势表明,新能源、低碳经济及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或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在积极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将对国际贸易与投资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我国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不但影响到目前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而且那些前一阶段发展比较快、产能规模大、 十二五 时期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的重化工业,将面临极大挑战。上述条件变化,要求我国既要坚守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的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又要以此为契机,形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3 全球范围的能源、资源争夺战,对建立资

源供给保障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过去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曾面临能源、资源制约,由此而

爆发了多次战争以保证资源的供给。

!发达国家当前虽然完成了工业化,但其对能源的需求仍然强劲,再加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世界人口大国,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超过以往。另外,大部分重要的能源、资源基本上由少数国家或跨国公司所控制,或者受到大型国际炒家的操控。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主权国家越来越多地对能源、资源的外国投资进行限制,甚至一些东道国要求与外国投资者重新谈判投资合同,要求加强对能源、资

源的控制权。?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对能源、资

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我国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战争解决资源保障问题,但着眼全球,建立稳定的资源供给体系迫在眉睫。

4 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技术革命正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和老龄化等突出矛盾,从解决这些矛盾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这些技术创新的渗透和辐射能力来看,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和新医药产业将会

有快速发展。

#事实上,20世纪末,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绿色能源技术研究。1999年,美国推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导伙伴研究计划。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重要国家均通

!?#

有关分析参阅:T erutomo O za w a ,H i story R epeats Itse l:f Evoluti ona ry Struc t ura l Change and TN Cs Invo l vem ent i n

In frastruct ure O verseas ,F ly i ng G eese S t y le ,htt p ://d i g ita lcomm ons librar i es co l u m bia edu /j apan 。

詹晓宁:?国际能源领域投资:冲突、安全和可持续性%,载于?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第4~8页。陈东琪:?抓住全球危机后的新产业革命机遇加快发展 三新产业 的对策建议%,载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对策研究%第95~96期。

42 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作为重要领域,绿色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很有可能

将成为下一轮产业革命的重点。如2009年,美

国把培育绿色产业和新能源作为经济复苏计划

的核心,明确提出逐步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日本宣布实施 绿色新政,大幅度提高太阳能

发电量和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欧洲也把可再生

能源作为战略重点。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也

在大力推进生物科技、纳米技术等高技术研发。

在其中一些领域,我们也正处于相近的起点。尽

管新一轮技术革命尚在酝酿之中,但为抢占未来

制高点,我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形

成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避免再次陷入技术主要

依靠国外的困境。

(二)国内条件变化: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

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

1 设备投资显著上升将带动装备制造快速

发展,高投资率会保持对原材料型重化工业的较

大需求,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继续突出。

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化,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

很大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工业化中期到工

业化后期的过渡时期,投资率仍呈现上升的趋

势。如根据钱纳里、麦迪逊等人的研究,储蓄、投

资在低收入水平阶段迅速增长,只有到工业化后

期以后才开始稳中趋降。!积累率的提高,保证

了工业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保证了有机构

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增

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

加快推进的时期,从各国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投

资率保持稳中略升的趋势。即使考虑到我国投

资率达到了其他国家未曾出现的高度(2008年

为43 5%),但由于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经济和

贸易不太可能获得前10年的高速增长,货物和

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因此,

十二五时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有可能下降,

但因抵消净出口份额的下降,投资占GDP的比

例仍将保持较高。?高投资率在支撑我国未来

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将给能源、资源和环境带

来巨大压力。在投资结构内部,将呈现设备投资

比重上升、基建投资比重下降的趋势。

一是面对已经形成的大规模加工制造能力

和产能过剩,以升级改造为核心的投资将成为重

点,将带动机械电子等装备行业的发展。如围绕

适应资源环境变化、推进节能减排及提高国际竞

争力,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用机电一体化

的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并强化基础零部件生

产和技术开发水平。汽车、新的耐用消费品等需

求上升,为机械、电子工业扩大规模创造条件。

总的来看,制造业发展和升级将带来设备投资的

扩大,并呈现出对机电一体化设备需求的增加,

尤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二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从过去单

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

发展,而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生

态环境建设,并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形

成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环境治理等公共领

域大幅度增加投资的需求。

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房地产和

城市基础设施仍有较大空间。另外,其他基础设!

?

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中译本);?发展的格局:1950~ 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中译本),第32页。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中译本),第14~15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 P的7 9%,2000~2007年算术平均为4 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7年度为16 2%,2000~2007年算术平均为8 2%。

43

施必须完善,如为提高出行效率,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和交通干线建设,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等,将会保持对原材料型重工业的较大规模的需求,但相比而言,其增长的速度将有所放缓。但由于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规模庞大, 十二五 时期将是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最为突出的时期。

2 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住宅、汽车、新兴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较快增长。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投资率和净出口变动相关。一般条件下,在工业化初期,消费所占比重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该比重不断下降;直到工业化后期,逐步扭转下降的趋势,到工业化结束转向

后工业化时期,消费所占比重转为上升。

!麦迪逊的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消

费占经济的比重下降,只有美国比较稳定。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消费率与国际比较虽然明显较低,但仍然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为48 6%,比1990年下降了16 2个百分点。 十二五 时期,随着我国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率将扭转下降的趋势,但提高幅度不会很大。

与消费需求总规模的扩张相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为突出。根据需求规律,参照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消费

结构变动趋势和不同收入组别需求变动规律, 十二五 时期,我国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特征是:一是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满足基本生存的食品、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国际经验如此,我

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不过,虽然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但由于人们追求生活的便利和高质量,用于加工性食品、家外就餐、保健食品等功能性食品的支出将明显上升。二是随着人们对居住和生活便捷程度要求的提高,住宅消费支出比重较快增长,汽车进入家庭更为普及;同时,带动新型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三是随着收入的提高,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支出比重将较快增长。四是由于社会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金融保险、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在消费需求中的比重也趋于上升。

3 生产 迂回化 和分工深化,推动中间需求型行业地位和结构变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产品的加工层次和专门化程度增加,将呈现 迂回化 &趋势,导致中间需求比重上升。如根据钱纳里多国平均模式,在工业化中期至结束阶段,消费在总产出中比重下降主要由中间需求的增加所弥补。中间需求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41%上升到45%;总体联系率也明显提高。

?根!?#

&

?

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中译本),?发展的格局:1950~

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中译本),第32页。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中译本),第14~15页。

国际经验参见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译本),第72页。中

国情况,参见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趋势图。

迂回生产是指在分工深化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升、改进生产工具和物质资料、提高加工深度和层次来提高生产

水平。

总体联系指标反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强度变化,表明在一定的结构下,提供1单位最终总需求所需要的中

间产品价值。参见H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4 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我国经济总产出中,中

间使用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61 08%提高到

2007年的67 51%,而同期总体联系率由1 567

上升到2 176。这意味着我国每1亿元最终需

求,带动的中间生产由过去的1 567亿元上升到

2 176亿元。在 十二五时期及至2020年,这

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中间需求主要从三方面影响产业的发展变

化:一是要求中间投入产品品种、规格的增加和

质量的提高,带动新型材料和元器件地位的上

升。比如,对钢材的需求中,与建筑用钢材相比,

汽车、造船等制造业用板材需求上升。但考虑到

我国原材料工业比重已经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工

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并有较大的技术节能、节

材空间,因而原材料行业的比重变动不会太大,

甚至略有下降。二是中间需求中的制成品比重

上升,初始产品需求比重下降。三是从企业内部

和外部两方面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

面,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

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效率,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日

益重要。这些服务不仅包括市场调研、研发设

计、后勤服务、供应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协调、人

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法律、金融及会计服务等;另

一方面,与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也日益成为利润

的重要来源,包括卖方金融服务、配送、安装、系

统集成、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4 工业化成本显著上升,对产业结构加快

转型升级提出迫切要求。随着石油及其他重要

矿产资源、土地和水资源的供应紧张,劳动力低

廉优势递减,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社会协调投入

力度加大,再加上一些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抬高

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将导致我国面临工业化成

本显著上升的压力,这对我国产业结构摆脱过度

依赖加工制造低端环节、过度依赖物质要素投

入、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较为迫切的要求。

一是矿产资源需求增加和对国际市场依赖

程度提高导致生产资料成本抬升。除煤炭及少

数小宗矿产资源外,我国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拥

有量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又是一个

人口大国,13多亿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所消耗

的资源,即使是使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

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国际上重要的

资源供给被少数跨国公司所垄断,再加上国际炒

家出于对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的快速增

长带来的资源需求增加的预期而进行的炒作,国

际市场铁矿、铝土矿和石油等重要资源价格将呈

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是土地和水资源的硬约束增强,保护和治

理生态环境的要求提高。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

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

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导

致土地压力非常突出。土地已成为长三角、珠三

角许多企业发展的第一位限制条件。同时,资源

性缺水和水污染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

发展,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粗

放型特征,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发展

模式加速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未来一段时期,

由于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还将上升,而

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土地等资源的需求也会增

加;生态环境的恶化还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

率和强度,环境成本将较长时间居高不下。另一

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污染的

容忍度降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弥补

上一阶段环境的 欠账,加大改善和治理环境

的力度无疑将使社会发展成本上升。

三是人工成本上升。如2001~2008年间,

城镇单位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5 2%。新修

订的?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带来显著影

响。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导致劳动力成本

45

在未来也趋于上升。

四是防范和应对社会矛盾冲突任务加重,促进社会和谐成本上升。国际经验表明,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的一段时期,是收入差距扩大、环境压力加剧的时期,!以至于有人称之为 社会矛盾凸显期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社会矛盾有可能加剧。这也对加大社会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均衡社会利益关系,使社会财富再分配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提出了要求。

5 劳动力供给出现转折、资本进一步深化,为我国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充分享受到了 人口红利 。

?但是, 十二五 时期,我国劳动力供给将进入转折时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尽管剩余劳动力总量仍然较多,但呈现出 总量过剩、结构差异明

显 的特点。

#如按照联合国中方案人口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从提高的趋势转为逐年减少。而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

口的绝对数量将从2011年趋于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17个省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表明,74 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庄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另有研究表明,由于农业劳动力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40岁以上的占近50%;16~30岁之间的不到

20%。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用工上升时出现 用工荒 ,也在显示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就业人口的抚养系数将显著上升,这不但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还要求通过产业升级、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抚养能力。

另外,从各国的经验和产业经济理论来看,工业化初始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投入增长加快;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本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取得进展,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增量最大;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生产要素禀赋的提升,技术进步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

量。

(前一时期的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和通过干中学,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比较有

!?

#

&

?(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本)。

按照人口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存在着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阶段到 高出生率、低死

亡率、高增长率 阶段,再到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的阶段。正是第一个阶段性转变为许多国家工业化初期到中期提供了经济赖以增长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享受着所谓 人口红利 。

结构差异明显是指占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待转移的年轻劳动力比重低,中老年比重高;一

般素质劳动力偏多,高素质劳动力偏低。

蔡昉:? 人口红利 消失的隐忧%,载于?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7期,第98~100页。?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http ://www gov cn /g zdt/2007-01/11/content_493677_3 ht m 。

马晓河、马建蕾:?我国农村劳动力到底还剩余多少%,载于?调查研究建议%2007年第49期。

如在钱纳里标准模式中,在工业化中期,TFP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取代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4%;而在工

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两个阶段,T FP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参见H 钱纳里等合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中译本)。

46 利的人力资源储备,再加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支持自主创新

等,有理由认为我国也将出现技术进步加速的态

势,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其一, 十

二五时期,随着产能过剩矛盾的加剧,市场竞争

将更为激烈,将继续资本深化的趋势。其二,20

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增加教育投入力度,劳

动力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如每10万人口中拥有

在校大学生数,由2000年的439人增加到2007

年的1924人。!其三,得益于我国实施国家创新

战略,增加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较快地提升了

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0 9%,提高到2008年

的1 52%。 十二五时期有望继续提高。?从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对125个国家或

地区的排名来看,我国教育和培训排名第77位,

创新能力则相对靠前,排名第46位。#其四,经

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无论是在产业

规模上,还是加工技术能力方面提高都较快,具

备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如从需

求来看,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对通过创新来

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迫切性增强。从供

给来看,我国企业资金积累能力得到提高,再加

上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有利

于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技术突破后能

够迅速产业化。随着我国装备工业水平和高新

技术企业比重的提高,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研发

型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但为装备

制造业和研发型企业的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空间,而且,也为庞大的用户部门提高技术进步

速度提供了可能。

三、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框架

(一)基本原则和战略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

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产业结构将发生显

著变化的时期,立足于我国大国国情和未来产业

发展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矛

盾,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确定应坚持以下基本原

则:一是坚持长短结合,处理好近期应对金融危

机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与长远升级的关系;二是

坚持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分

工地位,处理好参与国际分工与改善贸易条件的

关系;三是坚持提升要素禀赋与发挥人力资源优

势相结合,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

系;四是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环境友好,处

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同时,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

略,应该具有主动性、多维性、全局性、规则性、开

放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主动性是指要有超前思

维,积极主动、未雨绸缪。既要适应全球化进程

中产业链竞争的要求,又要不局限在简单地按照

要素禀赋形成的静态分工,要尽量、尽快提升国

际分工地位。多维性是因为作为一个地域大、生

产力水平发展差异悬殊的转型国家,产业结构调

整战略既要考虑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更要考虑

培育形成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

业;既要满足需求结构的升级要求,也要摆脱资

源要素的制约。全局性是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

战略不应拘泥于个别行业、个别地区,而应该着

!

?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 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47

眼于全国整体、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规则性是指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但不完善,尤其是过去建立起来了比较适宜于数量增长体制机制。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不但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宜的体制机制;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谈判,在对相关规则的修改中保护国家利益。

(二)战略目标。

适应分工模式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矛盾转换的要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就应摆脱单纯的比例关系调整,从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突破关键环节、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因此, 十二五 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实施 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 的战略,加快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主要理由如下:

1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以及伴随国际分工趋势的变化,我国过去存在的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等部门数量比例不协调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产业结构矛盾呈现出主要受到关键环节制约的特征,比如,农业虽然面临基础不稳的问题,但技术服务、标准化、信息化、良种化、检测、监控、认证、加工、营销、流通等为农业提供加工和服务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工业生产能力庞大,但大而不强、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等,已成为

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

2 在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上,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独立于制造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外,也不是简单地提高第三产业投资就能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我国政府曾多次出台促进服务业的专门政策,!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缓慢,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业的投资效果系数要明显高于服务业,?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工业在GDP 中的比重还有可能提高;(2)从第三产业的主要源泉来看,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咨询、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虽然在产业结构上体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但上述关键环节很可能首先是制造业内部活动,只有当制造业企业这些职能部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实现社会化服务而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时,才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对服务业的需求与精深加工产品对服务业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些关键环节的突破和壮大,一开始并不一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而有可能首先是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实现。但其发展壮大,最终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或者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升级。在消费性服务业方面,只有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提高收入水平以后,人们的消费重心才有可能从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而只有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才有可能提高收入水平。

!?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

十五 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如2005年以来,尽管大力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第三产业投资。但2005~2008

年,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为0 29,而第三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 20。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 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 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 2.9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

学校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学校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一、近年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2021-2021学年,全乡有3所完小,4个教学点,1所xx幼儿园。全日制小学,共有 34个教学班,学生976人,其中校本部617人。有小学教师84人,其中“小中高”2人,小学高级教师61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47人,党员教师30人。 xx幼儿园有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278人,xx、xx小学附属幼儿班5个,在园幼儿232人,xx、xx、xx、xx教学点各1个幼儿班。全乡有幼儿教师27人,其中编制内幼儿 教师15人。 二取得的成就 1、小学教育成绩斐然 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普及程度各项档案资料规范,旁证材料齐全。小学毕业率为100%,单科及格率达96%以上,全科及格率达92%,教学质量监控优秀率、 合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县农村xx前列。在县教育局组织的目标管理评估中,连续9年榜 上有名。 学校是xx市第九、十、十一届文明学校,并继续争创第十二届市级文明学校。2021 年以来,学校先后市争优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县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和义务教育标 准化学校。 2021年以来,学校获得市、县22次集体荣誉表彰,成为xx市教育系 1 统先进集体,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市优秀阅读学校,县实施素 质教育先进学校,县平安先行学校,县课题研究先进学校。 2、学前教育迅速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十二五期间我乡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在园幼儿人数比十一五大 幅增加,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93%以上。十二五期间,全乡通过考核录入及考试招聘拥 有了编制正式幼儿教师,并不断充实,至今年已经有15名编制正式教师,另外有10名自 主聘用教师。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教学这个xx,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抓师德教育为突破口,认真抓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训为重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福建能源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福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的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福建能源加快发展的时期,能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9800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净增3643万吨标煤,年均增长9.7%。全省煤炭产量2300万吨,较2005年增长49%。接卸33船LNG共200.6万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总装机规模达到3480万千瓦,年均增长14.6%。全社会用电量1315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2218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3%。2009年提前实现全省500千伏大环网,福建电网迈入坚强超高压大环网新阶段。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快速发展,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为煤炭57.5%、石油24.6%、水电11.9%、天然气3.4%、其他2.6%。清洁能源比重从2005年的40.2%提高至42.5%。电源结构实现多元化,2010年各类电源比例为水电31.9%、煤电54.6%、气电11.1%、风电等新能源2.4%,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为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单位GDP能耗0.783吨标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16.4%。6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的64%,结构明显优化。累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2019年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附件: 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 (3) (一)发展现状 (3) (二)主要问题 (6) (三)发展环境 (7) 二、能源需求预测 (8)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10) 四、能源发展布局 (12)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建设 (13) (一)主要任务 (13) (二)重点建设项目 (21) 六、保障措施 (22)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也是能源领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期。根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和能源发展形势,广东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提升能源技术应用水平,积极扩展能源对外合作,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能源行业完成投资约5000亿元,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能源供应总体上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7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8.7%;全社会用电量4060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7%。 1、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至2010年底,省内和西电东送电力供应能力合计约9400万千瓦,其中省内电源装机约7100万千瓦,西电东送约23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省内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约3100万千瓦,西电东送新增送电能力1210万千瓦。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550万吨/年,比2005年增加近2000万吨/年。建成国内首个进口LNG接收站,全省天然气供应能力约90亿立方米。 2、能源结构明显优化。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路渐趋明晰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 路渐趋明晰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路渐趋明晰 在“十二五”即将走向最后一年的时候,“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工作也已经启动,国家能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将是什么样的呢近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对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思路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面对我国能源发展中出现的两大矛盾—供需逆向分布、能源与水逆向分布,“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对能源布局进行优化。 煤炭开发分层对待 面对能源赋存条件的限制,“十三五”规划的能源生产布局依旧是“五基两带”,即东北、山西、鄂尔多斯、西南、新疆5大能源基地,核电及海上2个能源开发带。 其中,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煤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到95%以上。由于煤炭供给过剩,因此对煤炭基地的规划将划分层次,区别对待。优先开发蒙东、黄陇和陕北基地,巩固发展神东、宁东、山西基地,限制发展东部即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优化发展新疆基地。新疆基地将在“十三五”之后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五”期间规划投产的重要煤运铁路是蒙华铁路,到2017年,这条铁路年运能将达到1亿吨,远期达到2亿至3亿吨。初步测算,蒙华铁路运送的煤炭每吨大约可以节省运费200元,相当于每千瓦时电价便宜元。何勇健表示,作为专用的动力煤输送通道,蒙华铁路的建成将对我国能源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能有效缓解华东地区缺电的问题。 首次明确减煤目标

“十三五”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其中煤炭作为控总量的重点,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66%降到60%以下。 据透露,煤炭消费量控制的重点将落到经济发达省(直辖市),主要方式是大气污染防治。 未来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要依靠煤炭,在理想的状态下,将逐步引导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过渡。 从消费总量看,煤炭在“十三五”期间仍然是发电的主要燃料,因此煤炭利用的发展方向将被引导至集中高效燃烧上来,减少散煤燃烧将成为目标。 煤化工是否要发展在业界争议较大,但从顶层设计思路看,现阶段煤化工对国家战略上的意义重大,还需要有序发展。“一是提供战略储备,二是在油气紧张时,煤制油气可以作为替代能源保证应急需求,三是增加我们在国际谈判中的底气。”何勇健说。 煤电近零排放技术的突破,使得煤电在排放上能够达到或接近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水平。这给煤电发展在政策上获得支持提供了依据。 据了解,《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今后,东部地区依然可以建设新的煤电项目,只是条件更为苛刻—必须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而且煤炭消费总体规模不得扩大。东部电力需求的满足找到了很好的途径,同时单纯依靠西部送电的风险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当然,国家也会配套有关电价政策,支持煤电项目做到更加环保。 替代能源大发展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总结.doc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 总结 “十二五“期间,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锐意进取,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水平,为“十三五”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范文” />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3558人,比2010年上升59%。农村劳动力转移由2011年的9950人增加至2015年的11000人。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600人次,发放各类岗位补贴、社保补贴3700万元。35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50”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2.6%-3.5%之间,低于

4.5%的控制线。 我区输送机社区、凤凰社区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输送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以来,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5人,累计征缴保费3637万元。基金滚存结余6004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14人,基金征缴697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34562人,参保率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520人,参保率98.6%,累计发放养老金1654万元。为26个城中村4124名村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有3500余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财政补贴资金8772.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1780人增至3783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57万元。 (三)人才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不断

河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河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九年十二月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和谐河北建设,实现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一、能源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发展现状 1、能源资源状况 我省陆地及所属海域蕴藏着一定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冀中、冀北地区,全省累计探明保有地质储量165.6亿吨,剩余可采储量36.8亿吨,经济可采储量21亿吨,其中炼焦煤资源占保有储量的60%。全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800亿立方米。全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304.4万千瓦,经济技术可开发量156.5万千瓦,主要分布于海河五大支流、滦河干流及其支流上以及西部太行山和北部燕山地区。 全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开阔地区和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和所属海域,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3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70万千瓦。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工业有机废水和垃圾等,每年可转换为能源的资源约1500万吨标准煤。我省北部及中东部地区均属于太阳能

资源较丰富地区,此外全省地热资源、海洋能资源也较丰富。 2、能源发展情况 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万吨,居全国第位;原油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位;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位。煤炭生产企业由“十一五”初期的917家减少到不足家,单个煤矿平均生产能力接近万吨/年。全省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及以上容量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容量的 %。风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居全国第位;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居全国第位;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应用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占市、县城区住宅面积的%;农村沼气利用万户,普及率达到%。新能源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达到1.2%。 3、能源消费情况 2010年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为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吨的平均水平。全省共消费煤炭万吨,原油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万吨标煤,全省一次能源消耗总量折合标煤万吨。我省二次能源消耗主要是电力、焦炭、成品油,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亿千瓦时,生产焦炭万吨,成品油万吨,二次能源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约 %。 (二)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重点建设了梧桐树乡至滨河大道公路、G307线灵武至河东机场公路、G307线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一期工程、南二环东西延伸段路基路面和跨铁路桥工程等重点公路项目。组织实施了东盛路、中兴路北延伸段拓宽、枣园路北延伸段改建、南薰路东延伸段、枣园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完成了3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我市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0.5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2.3,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一级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154公里,三四级公路779.8公里,其他公路264.7公里,形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54条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由于公路通行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

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寿命短,路网多以四级公路为主,且破损较为严重,大大地制约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急需对县乡主干道路进行改扩建提升等级。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改建。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转变,养人与养路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公路路政和治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道路运输市场监管难,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六是货运市场专业运输公司少,大多为个体户、私营业户,大型物流公司尚未组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各货运企业运输效率不高,人、货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货损、货差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货主与车主各种纠纷。 七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有形市场和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物流园区的中转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 1、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局计划建设重点公路

2020年(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壹、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壹)“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俩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壹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 “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壹步加剧。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于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壹)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壹)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壹)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壹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均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6、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1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1、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12、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13、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14、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15、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16、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浙江省十二五能源规划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能源发 展规划发布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省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和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并存。省政府近日印发的《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我省“十二五”及今后20年能源发展的目标进行了量化规定。 2015年单位GDP能耗降到0.59 《规划》提出了我省“十二五”及中长期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即以能源安全保障为核心,以能源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节能环保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总量控制促转型发展,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保障和经济社会相适应,能源结构与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相协调。 节能环保方面:“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8%,到2015年达到0.59吨标煤/万元;到2015年,全省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05克标煤/千万时以下,电网综合线损率降到4.5%以下。 能源保障方面:全省能源保障总量到2015年为2.24亿吨标煤,年均增长约5.7%;到2020年为2.89亿吨标煤,年均增长约5.2%;到2030年为3.75亿吨标煤,年均增长约为2.6%。 电力发展方面:全省境内电力装机容量到2015年达到85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11000万千瓦左右,2030年达到14000万千瓦左右;继续加大电网投入,“十二五”期间新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60座,新增变电容量17000万千伏安,到2015年,浙江主网变电站达到2603座,变电容量41000万千伏安,建成以500千伏电网为主干,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运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电网,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2020年(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 划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6) 二、面临的形势 (7) (一)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民爆行业健康发展 (7) (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拉动民爆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7) (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民爆行业产能布局调整 (7) (四)一体化模式成为民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8) (五)倡导绿色发展和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对民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1) (一)推动结构调整 (11) (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11) (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3) (四)推行绿色发展 (13) (五)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 (14) (六)加快行业市场化进程 (14) (七)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 (15)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保障措施 (16)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政策引导 (16) (二)加快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工作 (17)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7)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8) (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18) (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功能 (18) (七)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18)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以下简称“民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爆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为继续促进行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是民爆行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能源及资源性工业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民爆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结构不断优化,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行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民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经济规模总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总值分别由2005年的137.8亿元、1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2亿元、27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5.2%;销售企业的销售总值由2005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9%;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亿元。

四川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资源,对保障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深化能源改革、提高能源支撑保障能力、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满足能源消费升级和改善能源民生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规划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本规划按照国家和省总体要求,综合了我省煤炭、电力(火电、水电、电网)、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各专业领域的行业规划以及各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明确了我省“十二五”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和重点项目、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政策措施、规划组织实施等,是未来5年引导我省能源资源配置、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和能源发展改革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成绩。 “十一五”是我省能源发展改革最好最快的时期,在保障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民生、深化能源改革等方面成绩突出,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为全省“两个加快”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能源保障。 1.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生产能力、消费总量持续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3,适应发展阶段实际。能源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发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电网跃升为枢纽大电网。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产能建设迈上新台阶。煤炭地质勘查步伐加快,煤炭生产持续稳定。 2.能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非化石能源和优质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电装机容量比重提高,有调节能力的水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超额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任务,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比重提高。煤炭行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采煤机械化率提高。新能源发展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秸秆发电前期工作加快,生物质能燃料示范工程取得突破。 3.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考核目标按计划完成。发供电效率提高。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控制、煤炭综合利用以及能源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明显。 4.能源民生条件继续改善。完成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范围扩大。完成城市电网改造,负荷中心地区电网网架不断加强。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有效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重点煤矿安全改造切实推进。 5.能源管理逐步健全规范。完成能源管理机构改革。试行节能发电调度。创新水电开发建设管理,探索创新水电“流域、集群、统筹、综合”开发机制。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建立健全水电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积极开展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试点。完善创新移民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探索创新农村移民安置模式,试点推广“先移民后建设”的水电移民新方针,探索符合民族地区水电移民工作特点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表1:“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