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伏贴敷疗法简介

三伏贴敷疗法简介

三伏贴敷疗法简介
三伏贴敷疗法简介

三伏贴敷疗法简介“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1]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

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

三伏贴的功效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

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药叠加疗法,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适宜人群

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禁忌事项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正常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贴敷时间

●2013年:(2013年中伏为20天)

头伏: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中伏: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01日

闰中伏:2013年8月02日—2013年8月11日

末伏: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

告知

各位患者:

由于现已进入2013年三伏天,我院中医科开展三伏贴治疗冬病夏治诊疗服务,有以下常见病者可积极前来就治: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治疗时间:头伏: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中伏: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01日;闰中伏:2013年8月02日—2013年8月11日;末伏: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收费标准每次三十元。

赛什斯镇中心卫生院2013年7月16日

三伏贴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三伏贴相关内容试题 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 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贴”。 2.三伏贴适宜素体阳虚的人;三伏贴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3.三伏贴的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半夏、细辛、 肉桂、吴茱萸、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4.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 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 天。 5.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 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 0.5-2 小时。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6.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 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7.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 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8.哮喘常用取穴:肺俞、肾俞、脾俞、膻中、膏肓、定喘、 天突。 9.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 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10.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 皮肤过敏、低热。应到医院专业科室寻求治疗。

11.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 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12.三伏贴的贴敷要保持连续性,抓住有利时机,遵守固定疗程。 13.禁忌人群: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咳黄浓痰、咯血患者;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xx驱寒方: 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 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 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 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xx驱寒方: 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小度写范文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模板

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 天突穴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膏盲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穴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些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儿童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注意事项: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一般晴天

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夏天气温高,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在炙热的天气之下,恰好可以运用于治病的大好时机,尤其是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等季节交替时常见的棘手问题,除了平时可以用中药做体质调理之外,此时正好可以运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协助身体驱除病邪,改善病症。 中医认为这些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有寒邪潜藏在患者体内,称之为「伏邪」,当秋冬之际,气候变换明显的时候,伏邪就会趁着寒气强盛大肆作乱,使人体出现气喘与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陈勇院长表示,在中医典籍的《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意思是说,如果能选在春夏季节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补养阳气,是最适当的调养方法。 归纳古时众多中医前辈丰富的经验,若是能趁着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三天,称作「三伏天」,又分作初伏、中伏、末伏,就是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等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盛的三天,也是一年之中寒邪最虚弱的时候。今年的三伏天日期分别为国历7月19日星期一、7月29日星期四、8月8日星期日。 在这三天人体的皮肤肌肉比较疏通畅开,容易接受阳气,若能趁此时使用温肺散寒的药物敷贴在人体穴位上,就可以藉由大自然的节气与天然的药物来帮助人体打败寒邪,将寒邪驱逐于人体之外。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在秋冬之际寒邪再度的兴风作浪,这就是中医与众不同的「冬病夏治」概念,也是许多人已经熟知的三伏贴疗法。 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容易怕冷、手脚冰冷者或是冬季易患感冒的寒性体质者,皆适合接受三伏贴疗法。 三伏贴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遵循古法,运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中药,其中白芥子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的作用,细辛能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延胡索可活血行气,甘遂有泻水逐饮的功效,三伏贴就是将这些药物细研而成的粉末,加上生姜汁调和而成的药膏,敷贴于背部风门、肺俞、膏肓三个主要穴位,同时再经由中医师诊察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与症状搭配脾俞、定喘或肾俞等其他穴位敷贴。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

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2012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2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时间、适应症、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适合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对成人咳喘病、腰腿痛等冬季疾病,以及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腰椎病、寒性胃溃疡、痛经、体虚感冒等疾病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012年夏季“冬病夏治三伏贴”具体时间: 夏至(选贴)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一伏(头伏) 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二伏(中伏)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2012年8月06日(星期一)三伏(末伏) 2012年8月07日(星期二)-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伏后加强(选贴)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

炎、咽炎、体虚容易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以上疾病均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通过“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提前治疗,可以减少发病频率,减轻发病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望广大患者莫失良机,前来贴治。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效果最佳。因为阳干之庚为肺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由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因此,贴敷选择在每伏的第一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激发体内阳气。而一天之内,白天阳气盛,因此白天贴敷好,晚上不宜贴;而白天又以上午最佳,因上午阳气初升。因为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辛为阴干,效果较庚日稍差。中医认为肺属金,因此贴敷对于肺系疾病效果较好。而对骨关节病等其他情况不一定非要选择庚日贴敷。整个伏天都可收到满意疗效。贴敷时间:成人4-5小时;儿童1-2小时。 2、敷贴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10天贴1次,连贴3次。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 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

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 三伏贴药材逐个看 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 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一部分人贴敷三伏贴皮肤会起泡,除了药贴的过敏反应外,白芥子也会刺激皮肤,因此需要讲究贴敷的时间。成人为4~6小时,小儿为1~2小时。但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 甘遂苦、寒,有毒。能起到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湖南军区骨科医院告诉你: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 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什么是三伏贴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来源于中医理论的一种疗法。冬病是在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程度。 “冬病”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寒证”、“虚证”。也就是说,在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只要是在天气寒冷或温差变化大时,就容易发作或加重的,多属于可以进行“冬病夏治”的范畴。 什么时间贴三伏贴最好? “冬病夏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选择治疗时机非常重要。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的时节,同时人体也正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在此期间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来预防“冬病”,将辛温发散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于穴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对“冬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天突穴 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 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 膻中穴 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大杼穴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穴 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

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膏盲穴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 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肺俞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这些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 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 配穴:气海、肾俞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儿童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 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注意事项: 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 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 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 一般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果较差。贴药未取下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一、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得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就是穴),用来治疗疾病得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就是中医治疗学得重要组成邓分,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得一套独特得、行之有效得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得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得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就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得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得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得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就是药物得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得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得功效,多具辛味得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得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得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得整体作用。 二、适应症 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

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三、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她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得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得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得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四、穴位得选择 1、颈椎病(痹证) 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就是穴; 配穴: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 2、落枕(痹证、项强) 主穴:风池、大椎、阿就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落枕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外关。 3、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 主穴:肩髃、肩贞、臂臑、肩髎、阿就是穴; 配穴: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 4、肱骨外上髁炎(肘痛、肘劳、伤筋) 主穴:阿就是穴;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

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 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 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 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 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 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 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每次选用3-4个穴位。辨证取穴、对应取穴及阳性反应穴相结合。 四、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不是所有的哮喘都可以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的伴有少气、白稀痰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于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以及支气管扩张伴发哮喘效果不佳,对于可黄脓痰、或咳血的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入伏开始已经预约了三伏贴。这主要是治疗秋冬疾病的,像是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过敏性鼻炎、风寒感冒、老寒腿等。下边为您详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大全。 三伏贴:中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之时,调整人的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尤以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 【一】三伏灸的药物配方 1、虚寒性便秘药物:巴豆2克,肉桂3克,吴茱萸6克,生姜汁少许。取穴:气海、足三里、神阙。 2、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老虎草、白芥子、毛莨、独蒜头任选一种。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3、高血压药物:槐花、珍珠母各30克,吴茱萸60克,米醋适量。取穴:神阙、涌泉。 4、过敏性鼻炎药物:麝香1.5克,甘遂、细辛、玄胡各2克,白芥子5克,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5、哮喘药物:麝香1.5克,细辛、甘遂各15克,延胡索、白芥子各30克,生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二】2016三伏贴贴敷的最佳时间分别为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8月26日—9月4日)。 【三】三伏灸的作用三伏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四】三伏贴禁忌症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 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到了肺气肿阶段的患者,肺结核患者、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采用三伏贴治疗。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本身为特殊体质、有接触性皮炎等的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 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 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

三伏贴灸方案及养生灸话术搭配原理

冬病夏治夏养三宝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 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011年夏至是2011年6月22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2011年7月14号,所以今年的三伏日期是: 初伏:2011年7月14号----2011年7月23号 中伏:2011年7月24号----2011年8月12号 末伏:2011年8月13号----2011年8月22号 御道万能灸寒也灸、热也灸、痛也灸、乏也灸,让您健康的万能灸!(哪里不舒服贴哪里,2-4小时迅速缓解改善疼痛不舒服状况!)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是管用的,但却不知道三伏贴的确切配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 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姚主任表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2021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欧阳光明(2021.03.07)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三伏贴的功效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药叠加疗法,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

三伏贴配方大全

三伏贴配方大全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脾俞、肾俞、心俞、定喘。肺虚者加太渊穴,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太溪。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脾俞、肾俞、膈俞、气海。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 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 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四、过敏性哮喘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 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是管用的,但却不知道三伏贴的确切配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 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姚主任表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