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图文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图文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图文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图文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摆的研究》

陈优树【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中的第六课。在前面几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了解了计时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尝试着制作计时工具。本课是在学习《机械钟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已经了解了摆的构造。在本课中,通过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个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由于本节课中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比较多又比较复杂,所以学生在设计方案,如何公平的对待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因素,控制好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这也就使之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第三部分是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百盛越短摆动越快。

2.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并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获得是需要反复测量。

教学重点

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同一个摆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搜集证据,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摆线、两个不同重量的摆球,铁架台,记录单,秒表,软尺。

【教法、学法】

1.教法: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2.学法:与教学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开头我课件展示: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一个体重最重,一个把绳缩短,一个力气最大,这样三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判断谁是荡秋千的高手从生活中常玩的秋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二、实验过程:

1、课件出示摆:先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和摆幅度,并说明摆摆动来回为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让学生说说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我再加以补充说明,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

3、开始实验验证:(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2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活动一、我采用“扶”的教学原则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

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②教师明确什么不变什么改变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

③指导学生更换摆锤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

其次实验和记录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是摆长和摆幅的不变。为了减少误差可以用三角尺把摆的幅度定在30度。在同样的时间内,只要把摆锤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三倍。并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加上在表中求平均值,以便实验结束三张表在一起总结。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我会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后,对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因素有什么推测,逐渐培养学生科学验证的品质。

活动二、在学生有基础上,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引”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来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1、首先提出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这里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2、学生实验和记录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只要做简单的提示,这样,突出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性的地位。也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的推测。接着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总结出: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这一活动中我采用“放”的教学原则定点让学生放手实验,最后小组汇报、小结。

1、实验注意:①首先保持摆线、摆锤的不变,可以改变什么引导学生改变摆幅进行实验。

②在实验中可以提醒学生用身边随手可拿的三角尺来改变摆幅。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只选择30度、45度、60度的角来实验。

③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做好个别辅导与订正。

④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汇报结果。

三、全课总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的关系。

把三组实验放在一起,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摆的速度比较快什么情况下摆的速度比较慢摆的快慢与摆锤与摆绳与摆幅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接着我再出示课件:让学生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无关、与摆幅无关,只与摆绳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四、课后作业。

解决开始的问题,到底谁才是荡秋千的高手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需要科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家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摆。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Comparison of teaching plan of small class open science course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设计意图: 三至四岁的孩子是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越来越感兴趣。我在设计这活动时,从幼儿的兴趣点着手,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题不宜太难,以情景表演引入课题,请来动物过生日,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朋友,比较出物体的多少。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操作、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的认知活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较多的物体,回比 较多少。 2、培养幼儿的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3张,纸偶2个,记号笔,铃铛,凳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出示汪汪狗、跳跳兔,引出课题。 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汪汪狗,一个 是跳跳兔。 二、出示礼物,感知物体的多少。 今天是汪汪狗和跳跳兔的生日,他们收到了许多许多礼物。 出示图片①: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个别幼儿)萝卜 有几个?我们伸出小手数一数?汪汪狗收到了什么礼物?(集体)有几颗?请幼儿想办法比较谁的礼物多? 出示图片②: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汪汪狗收到了什么 礼物?哪个小朋友知道3个蘑菇多,还是4个苹果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教师引导:我们是用什么好办法比较多少的? 出示图片③: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有几块饼干?汪汪 狗收到了什么,有几根骨头?请幼儿比较,谁的礼物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请幼儿操作,发现了什么? 三、游戏:

最新202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8分) 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时就上浮,(小于)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在阳光下,把一根木棒竖直插在地面上,随着时间的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都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3、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4.潜水艇是用改变自身的(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的。 5、(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傅科摆)首先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6、古代的氺钟有和 8、本册教材分为单元,各单元内容分别为、、、 9、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夜晚(12)小时,白昼(12)小时。 10、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比如(铁)、(铜)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热的不良导体),有(塑料、木头)等。 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太阳的热是通过(热辐射)传到地球上的。 1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太阳)来记时,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14、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直到(温度相同),这种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15、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 16、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是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早上8)看到电视直播。

17、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18、(比重计)是一种能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二、判断题:(7分) 1、让沉在水底的回形针浮起来的方法可以在水中加盐。(√) 2、人们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3、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肯定是盐。(√) 4、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5、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正在上浮的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8、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 9、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的。------------------------------(×) 10、地球上新年的钟声是在同一时刻敲响。----------------------------------(×) 11、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12、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冷缩的性质。--------------------------------------------------------------------------(×)6、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 13、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 14、地球仪做成倾斜的样子是为了好看。--------------------------------------(×) 15、水受冷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所以冰浮在水面上。-------------------------(√ ) 16、传热性能好的材料,保温性能也一定好。----------------------------------(×) 三、选择题:(6分) 1、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B)。 A、做成空心的 B、削掉一半 C、绑在木块上 2、有摆锤的钟每天都要走快几秒钟,为了使它走得准时,应该(B)。 A、每天拨动指针 B、增大摆长 C、减小摆长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韩云霞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小班科学 小兔家的萝卜(大小分类) 韩云霞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大小,并用身体语言认识和理解大小标记。 2、学会看标记给物体进行大小分类。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篮子大小各一个,大萝卜和小萝卜、大苹果和小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按萝卜特征分类。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白兔最爱吃什么?(萝卜)。那就让我们参观一下小兔家的萝卜吧!(出示幻灯片)” “今天,小兔家的萝卜丰收了,他请老师和小朋友来帮他拔萝卜,你们愿意吗?” 1、出示两个萝卜。 师:“好,老师先来拔!”“你们看,这两个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大?哪个小?” 2、出示两个篮子。 师:“我们把拔好的萝卜放到篮子里,你们看,这两个篮子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说,大萝卜应该放在哪个篮子里?小萝卜呢?” 教师示范,边放边说:“大萝卜放到大篮子里,小萝卜放到小篮子里。” 3、请个别幼儿给萝卜分类。 师:“小兔要来请小朋友来拔萝卜了,小兔说,要小朋友把萝卜放进篮子时大声告诉他:大萝卜放到大篮子里,小萝卜放到小篮子里。”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先提要求,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4、拔完后,教师指着大篮子问:“这个篮子里装的是什么?” 指着小篮子问:“这个篮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认识大小特征标记。 1、出示大小标记。 小兔神秘地从篮子里拿出了两个标记。

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上面画得是什么?这两个娃娃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也来学一学!” 大标记:两只手伸出来,两脚分开,表示大的意思。 小标记:这个小人啊,身体转过去了,只看到了后面的头发,他的手靠着身子,两脚并拢,表示小的意思。(幼儿学说大小标记。) 三、游戏巩固认识大小标记。 师:“我们来做游戏啦,老师拿出什么标记,你们就做什么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为萝卜匹配标记。 师:“小朋友们,这个篮子里装的是什么萝卜?应该帮小兔选哪个标记贴上去?”请幼儿来贴,边贴边说:“大标记送给大萝卜,小标记送给小萝卜。” 四、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1、让幼儿每人拿操作材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不错,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奖励一个小苹果。你们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 2、分组让幼儿把苹果送到有大小标记的篮子里。(要求边送边说:大蘑菇送给大标记,小蘑菇送给小标记。) 五、结束。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大标记和小标记,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我们一起找一找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设计上我设计的不是很好,所选的内容“认识大小标记“就小班幼儿来说有些偏难,但由于孩子年龄小不能够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肢体动作。对幼儿做肢体动作有点儿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好在孩子们都有跳的基础,做跳的动作都还不错。 拔萝卜环节,如果添加段《拔萝卜》的音乐,可以激发一下幼儿的兴趣,这样或许更为理想一些。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B )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D )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A )等于(C )。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B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D )。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软木塞浮在(B )上,塑料块浮在(C )上,葡萄在(D )上,铜砝码漂浮在(A )上。 A、水银 B、油 C、水 D、糖浆 5、(B )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B )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迪生 二、多项选择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三、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四、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小班科学教案公开课

小班科学教案公开课 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变化,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下面是的小班科学教案公开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五、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活动目的: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五下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3. 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古代的计时工具 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 钟面 2.机械摆钟摆绳 钟摆 摆锤 摆幅无关 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 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摆长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结合作业本P27) 5.摆的特点: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 6.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幅会越来越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使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少,最终会停下来),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7.(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8.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 答:如果没有钟表,我有以下方法知道时间:1、日影;2、上下课的规律;3、自己日常生活的规律;4、水钟;5、烧香记时、6、沙漏等。 9.你会用哪些方法来说明时间过了一个小时? 答: 1、两个课间加一节课是一个小时;2、从上午自习到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3、写一篇500字的作文;4、看完一集电视剧等。 第二单元热 1.衣服不能提供热量,但可以保温。 2.许多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概念: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支吸管。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盐、奶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

颗粒状。)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2)出示ppt (奶粉、盐、绿豆、红糖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青青的小草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青青的小草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较仔细地观察草的特征。初步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爱护草地,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踢足球图片、绿色皱纸、画有牛的图片、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感受园内春天的景色,引发幼儿对草的关注。 教师:春天到了,你们看叔叔阿姨种的花都怎么样了?(花儿都开放了)小山坡上的草儿也变得怎么样了?(草儿变得绿绿的)你们喜欢小草吗? 二、体验感受 教师: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小手、小脚或鼻子来亲亲小草,和小草做游戏好吗?(观察幼儿是怎么与小草做游戏的?引导幼儿用手压、打滚、脱鞋赤脚在草上走)

三、交流分享 1、幼儿坐下来休息,说说小草的特征与感受。 谁来说说刚才你和小草是怎么做游戏的?你的脚(手)碰到小草有什么感觉? (1)请幼儿回答,孩子们共同感受小草的特征:小草是软绵绵的、小草的尖尖头碰到手时还感到有点刺刺的、痒痒的。 (2)感受小草有弹性的特征。 教师:刚才我看到你把小草轻轻地压下去,你发现小草会怎么样?(弹起来)小草真厉害压下去,还会弹起来。我们也来试一试时,看看小草会不会弹起来。 (3)感受在草地上运动时不容易受伤又很快乐。 教师:你和小草是怎么做游戏的?在小草上打滚感觉怎么样? 小朋友,你们知道踢足球的叔叔阿姨们都在哪里举行足球比赛的吗?(出示图片)为什么一定要在草地上踢足球?是呀,草地就像绿色的大床、绿色的地毯,我们在上面玩又舒服又不容易受伤。 (4)感受小草的清香味 教师:谁闻到小草的味道了?我们一起闻一闻,感觉怎么样?老师告诉你们,小草发出的清香味还能使我们身体健康。所以幼儿园里有许多草地,还有许多地方也有草地,想想,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草地呢?(小区、公园等。) 四、爱护草地,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师:我们在草地上玩又快乐又安全还能身体健康,你们说草地是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草地也是小动物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小动物喜欢草地? 幼儿在交流中回忆爱吃草的动物有哪些?进一步丰富、了解食草类动物。 五、为小动物做草坪 出示一块板 教师:这些牛没有草坪,我们用皱纸为这些牛来做草坪好吗? 放录音带。幼儿边撕贴小草边听听念念关于小草的儿歌。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回教室。(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 案光的反射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3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3篇 篇一 设计意图: 生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现象。如:“糖和盐不见了”这一活动作为小班的幼儿,也是经常见到的,但幼儿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这种现象。此活动提供给幼儿实践操作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的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溶解过程和了解溶解现象,激发了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