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 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

3第三章 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

3第三章 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
3第三章 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生态原理和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的“生”是指生物,“态”指的是生物所居住的环境。

生物按照它们在系统中的功能,又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日光、大气、水分、土壤及营养物质等。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牛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他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而来,并在人类活动影响之下形成的,因此除保留自然生态系统某些特征以外,又有某些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1.目标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控制下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农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长期持续增产,人类必须保护与增殖自然资源,保护与改造环境。而自然生态系统是自发的向着种群稳定、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的所谓顶级群落发展,有利于保持系统与生物种群,但不一定与人的目标一致。

2.结构与稳定性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是人工培育与选择的结果,经济价值较高,但抗逆性差,往往造成生物物种单一,结构简化,系统稳定性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而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生物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系统的稳定性与抗逆性强,经济价值有高有低,有的小一定立即符合人类需要,正由于系统与物种的多样性,人类才可以不断地开发利用。

3.调控因素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人工调控并与自然调挖结合,多属外部调控。如通过绿化荒山、改良土壤等。

4.开放性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大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量都大得多,而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基本上都保持在系统内,许多矿质营养的循环在系统内取得平衡,是自给自足系统。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大部分物质输出到系统外部,要维持输出输入平衡,必须有大量的有机与无机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否则会造成资源枯竭,系统生产力降低,但大量无机物质的不合理投入会带来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所以需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5.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不但受自然规律控制,也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如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市场需求、资金投放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是影响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农业发展走向专业化、社会化,须谋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和增长,而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受自然规律控制、按自然规律演替发展的。

6.生产效率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物种有高产优势,加上辅助能源、物质、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的投入,其生产效率比自然生产效率要高得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其具有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为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和发展,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一方面建造身体,另一方面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和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其中,食物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捕食食物链,是由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所联系的链条,如稻田中的“青草-小虫-昆虫-青蚌”食物链;二是寄生食物链,即由大有机体到小有机体构成,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属于寄生生物。如“人体-蛔虫”,“哺乳动物-跳蚤”食物链;三是腐生食物链。由微生物组成,开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体还原成无机物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由于某一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或生物),每种食物(或生物)有被许多种生物所食,因之形成相互交错、彼此联系的多条食物链,形如网状,故称食物网。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比较短,通常只有2~3个营养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许多人类调控的特色。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人类经常要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取粮食、肉类、纤维素等农畜产品并运销外地,

使一部分能量和物质输出系统之外:为使系统保持平衡和具有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必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投入化肥、有机肥料、水,以及用于开动各种机械的化石燃料等物质和能量,以补偿产品输出后所出现的亏损。所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量大而且比较迅速的开放系统,此外,随着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产品的输出,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单发生于“生物-环境”系统中.而是进行于“生物-环境-社会”系统之中,途径多,变化大。

三、农业生态平衡原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及其构成的一定生物群落中生物的数量、种间关系及其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两个方面,通常把生物群落逐渐发展到与其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群落结构形成较稳定的状态时,称为顶级群落。顶级群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且有机个体数目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高。因此,生态系统内部平衡状态是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

生态系统具有—种内部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以保持自己的稳定性,这种调节能力有赖于成分的多样性和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途径的复杂性。一般在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较易保持稳定,因为系统的一部分发生功能障碍,可以被不同部分调节补偿。例如,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可能使单一的种群数量大增,天敌可以控制任何—个种群达到足够大的数量,以致扰乱平衡。但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在的调节能力也是有界限的,在界限范围内,生态系统有某种程度自动调节能力,超出这个界限,调节就不起作用,从而使系统受到改变、伤害以致破坏。

农业生态平衡既包括系统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还包括系统之间的反馈关系。农业生态平衡不仅涉及农业生物及其生存条件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涉及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平衡关系。农业平衡的恢复和重建,重要的是通过人类有目标的控制、补偿活动,再经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来实现的。

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定向演替规律,对于有机农业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病虫草害控制中,把病虫草害控制到一定程度,达到它不足以为害就可以了。因为保持一定水平的病虫、草、害,同时也是保护了天敌及其食物链,让农业生态系统能在人们的合理调控之下健康发展。

四、绿色食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发展

绿色食品生产的实践源于生态系统理论,它是以食物链和能量传递金字塔理论来设

计的,主要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建立高效的农业生产。运用整体效益原理,边缘效应原理,生物共生互利原理,群落学上种群间相居而安的原理,强化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原理,生态系统动态演替导向原理,加强内循环作用,促进系统内部深度开发的原理,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性生态建设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优化功能结构,提高功能效率的原理,限制因子作用原理等。事实上,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基础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发展演变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态学理论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利用生物与非生物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是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还受人为过程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解决现代科技高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失调问题,从而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贡献。

②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作用。例如,养分循环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及稳态机制,是系统生产力及具持久性的决定因素。大量研究探讨了世界范围内集约化程度不同的各类农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养分的输入输出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施肥制度、促进养分在系统的循环、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等提供了依据。

③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两大特征,实现两者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在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的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经济,同时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农村经济水平较高后,重点是生态建设。

④现代农业要获得高额的生产力,都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数量的以石油能源为主的辅助能源的代价,这种代价正随着水土资源的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和失调而日益增大,农业生态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及理论,对克服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而带来的资源衰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诸方面的论述表明,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奠定了生态农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生产中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土壤质量和土壤管理

一、土壤质量

土壤的功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动物生产力的能力;

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侵害的能力;三是生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因此土壤质量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是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能、土壤化学性能、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综合表现,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土壤肥力。健康的土壤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健康的生活条件。目前,由于自然条件和作物生长的不同,判定土壤健康与否的数量指标很难确定,但在所有土壤质量指标中,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其他土壤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尽管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占土壤重量的1%~10%,但土壤有机质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价值和环境价值。首先,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和土壤肥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深刻的影响。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耕作土壤也具有较发达的土壤结构,以及比较适合于作物生长的理化性状、养分和水分供应能力。其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如气候具有重大影响。

1.土壤有机质

虽然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很低,但有机质的数量和种类几乎影响土壤质量的所有性状。在良好的有机质管理条件下,如果土壤的结构、养分有效性、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壤的性状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某些情况下,有机质可以改变土壤的某些性状,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2.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在矿化过程中,这些营养元素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生物小循环的组成部分,它使土壤中有限的营养元素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保持土壤肥力长盛不衰。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是作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3.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

土壤有机质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可以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避免其流失。土壤有机质还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因此给沙土增加有机质,既可降低沙性土通透性过强的特点,又可增强保蓄水分的能力。腐植酸本身是一种弱酸,腐植酸及其腐植酸盐类可组成一个缓冲体系,可以缓冲土壤溶液中酸浓度的变化,使土壤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由于腐殖质的吸附能力非常强,对施入的化肥和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4.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单纯由黏粒形成的团聚体比较紧密,小孔隙多,大孔隙少,对水、肥、气、热的协

调能力差,且遇水易分散。腐殖质由于其相对分子量大,吸附能力强,极易与黏粒和砂粒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再进一步形成大小不同的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团聚体的复合程度越高,这样的土壤大小孔隙分配合理,土壤耕性好,能协调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

5.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活的生物体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各种大小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以及蚯蚓等。一般说来,随着土壤生物体大小的增加,生物的密度减少。土壤中有致病的细菌、真菌、寄生性线虫和昆虫,但绝大多数的土壤生物或者以作物为食,或者以作物残体以及其他土壤生物为食物,对植物并不会引起多大问题;相反,它们的生命活动有助于养分循环、降低害虫群体数量、生产改善土壤团聚性能的物质,以及其他对土壤质量非常重要的腐殖质。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吸收各种形式的养分和能量。

作物和土壤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高度多样性的土壤生物区系。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如同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一样,是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基础。生物的广潜性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系统,在系统内对食物源和生态位的竞争以及动态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可以限制致病细菌和真菌、寄生性植物线虫以及害虫的数量。可能有些害虫在土壤内已经存在并且呈现很高的多样性,但各种生物的数量一般都不会对作物产生致命性危害。

6.养分流动与循环

在土壤养分循环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既是阳离子交换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养分的储藏库,通过生物活动慢慢释放供植物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土壤生物参与了分解过程,因此它们有助于养分的循环。

在常规农业中,地下水和地表水有可能被污染。另外,常规农业速效养分的数量较大,可能导致害虫侵害更容易发生。在降水量超过蒸散的年份,养分就有可能被淋失到地下或流失。如果水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就有可能污染地下水。高量化肥或有机肥的施用都有可能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超标。

理想的养分循环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养分释放的数量和速率与作物吸收能够相配合,而在淋失和流失比较容易发生的时期内速效养分的释放则比较慢;二是减少农场外的养分投入,尽可能利用本农场内的养分或生物固氮。在这种养分循环体系中,除了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的销售外,基本不存在养分丢失。在理想的体系中,进入农场系统的养分100%的足以饲料、肥料、粪便和其他形式存在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上面描述的理想养分循环是很少发生的。潮湿地区养分的淋失以及自然酸化过程是很难避免的。但在大多数农场系统中,养分的循环是可以改善的。目前,

大多数常规农业系统属于“漏斗”式养分循环,比如在奶牛场,进入农场的养分为购买的饲料、肥料、动物和垫料形式。养分离开农场时,以出售的奶、动物、作物产品以及溶解态和气态形式存在。为提高作物和动物产品的产量,农场一般需要施用高量的肥料、饲料。当农场养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异很大时,农场生产对于环境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图2—1)。

解决污染环境问题的办法很多,其中估算农场的养分平衡是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表3-l是一个饲养85头奶牛的农场的养分平衡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的N,P,K进入农场是购买的饲料。据估计,只有1/3进入农场的N,P,K足以牛奶、肉和作物产品带走的,这表明大约2/3的养分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下去,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随着动物与土地面积的比例的增加,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养殖农场的养分过量越容易发生。

以上的养分投入和产出是以常规农业为例的。如果从农场外购买的饲料数量减少一半,那么带走的N,P,K就可以分别达到54%,48%和47%。

图3-1 奶牛场内的养分流动和循环

表3-1 有机农场的养分平衡

投入N P K

饲料9.7 0.7 2.4

肥料 2.2 0.9 1.8 豆科固氮 1.1 0.0 0.0

总投入13.0 2.6 4.2

产出

牛奶 3.8 0.68 1.00

肉0.4 0.10 0.02

作物0.5 0.06 0.40

总产出 4.7 0.84 1.42

产出/投入(%)36 32 34

二、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物和土壤管理技术

有效的作物和土壤管理措施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特别是活性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主要措施包括:a、有效利用作物和其他有机材料;b.作物轮作;c.水土流失与覆盖作物的种植及免耕;d、畜禽粪便与有机肥的施用使土壤改良等。

第三节病虫草害控制

绿色食品生产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应从作物—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要求在最大的范围内尽可能依靠作物轮作、抗虫品种、综合应用各种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它要求每个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作物病虫草等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应用各种农业、生物、物理的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自然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逐步提高土地再利用能力。达到持续、稳定增产的目的。所以,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不同。表3-2是常规农业与有机农业植保技术的比较。

表3-2 常规农业与有机农业植保技术的比较

常规农业有机农业

原则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人丁合成的化学农药

目标以病虫草为校心;最终导致病虫

抗性增强、害虫猖撅、致癌以作物为核心,提倡健康的土地、健康的作物和健康的人

环境对生态环境有很大负面影响较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害虫产生抗性,次生害虫猖撅害虫不产生抗性,害虫种群稳定,

不易暴发

天敌杀伤大敌,害虫一天敌失去平衡保护灭敌,充分发挥灭敌的自然

控制作用,建立害虫天敌的生态

平衡

对外来物质的依赖依赖性强,主动性差不依赖外来物质,主动性强

能源浪费不可再生的能源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因地制宜

多方取材

人类健康有害物质大量使用,中毒事件发

安全

生产投人生产成本高,恶性循环生产成本低,良件循环

一、利用作物品种多样性,建立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品种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抗病谱单一的品种的结合实现较广谱的抗病特性,达到对多种病虫草害的抗性。品种多样性的涉及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范围,时间上主要是指合理轮作,播种和收获时间变化的选择;空间上是指多种作物品种的复合种植,复合种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不同作物品种的混合,混合种植要考虑到作物品种的物候期、终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要求,一般果树和大部分蔬菜可以进行不同品种的混合种植,而不会影响终产品的质量;对于谷物等粮食作物,由于植株小,收获时难以分开,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②不同形式的间作:包括在主要作物的边缘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在作物中间间隔地种植窄行的其他作物品种、不同作物品种交替地间作等。在实践中,高秆与矮秆作物、迟熟与早熟作物、开花与不开花植物实行间作有较好的植保效果。

③非作物植物的管理:包括杂草、野花、树篱、风屏植物或果园底层植物,这些非作物植物可以充当病原菌或天敌的次生寄主,在没有寄主作物时在这些植物上生活、越冬或越夏;待再次有寄主作物时返回危害。一般情况下,田间作物与边界作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病虫害就越重。

二、利用合理的轮作体系,控制土传病害

现代农业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长期在同一田块中连续种植同种作物,使得发生“连作障碍”或“重茬病”,植株生长受挫,抗性降低,病虫害越来越重。重茬病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是营养原因,同种作物有相同的营养需求,长期种植同种作物必然造成某些营养的缺乏。第二是化感作用,有的作物根系分泌有毒物质,容易对其本身或相应作物产生毒害,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毒害作用加重;第二是病虫的积累,由于根系分泌物的原因,病菌与寄主作物之间有一定的选择性,换言之,同种作物的长期连作会使某些病菌积累,危害逐年加重。所以,无论是从土壤培肥的角度还是从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防治的角度,都需要进行轮作,而且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病菌的寄主范围以及病曲在土壤中能存活的时间长短选择和建立相应的轮作体系。表3-3是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爆发的多熟种植系统实例。

表3-3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暴发的多熟种植系统

种植系统调节对象包括的因素

甘蓝、小麦和红三叶草间作甘蓝蚜干扰种的定殖和增加步行虫

棉花与饲草用豇豆间作棉子象鼻虫寄生胡蜂种群增加

棉花与秋葵间作Padgrica spp 诱虫种植

棉花与苜蓿、玉米间作棉铃虫和甘蓝银纹夜蛾增加捕食者的丰富度

棉花与玉米和花茎甘蓝南美食叶甲虫干扰害虫寄主植物上的移动和

停留时间

玉米与豆科植物间作叶蝉、叶甲、草地野螟增加有益昆虫和干扰定殖

豇豆与高粱间作叶甲干扰空气流动

玉米与刀豆间作Prorochiadaria和其他野蛾

南瓜与玉米间作瓜条叶甲、黄瓜条叶甲玉米未遮荫寄主植物,寄主植物

分散、玉米茎秆干扰迁移

番茄和烟草与甘蓝间作跳甲非寄主植物香味限制觅食

番茄与甘蓝间作菜蛾化学驱逐或隐藏

豆科与玉米间作叶蝉成虫、叶甲、草地夜娥

黄瓜与玉米/此茎甘蓝间作南美食叶甲虫丰富度增加,迁移慢

三、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健康土壤,使之形成抑制性土壤

健康的土壤是有机农业的基础之一。土壤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而不是被动地作为作物生长的载体。因此,有机农业特别强调有机培肥土壤。例如,有机培肥土壤的作用不仅在于为作物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为土壤提供生态系统建设的原料库,激活土壤微生物和生物,使土壤形成较高多样性的生物群落。病原菌和害虫也是该群落中的组成,但是它们在其他微生物和生物的控制下只是以较少的数量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不会引起作物病害的爆发。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生物群落比较丰富,对病原菌等有抑制作用,人们把这种土壤称为“抑制性土壤”。

四、采取适当的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

良好生态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比较理想化的概念。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大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使得在不该发生病害的时候发生病害。因此,还要采取一些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通过较直接的抑制病菌或调节微生态环境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例如,抗根癌菌剂防治植物根癌病和木霉制剂防治土传真菌病就是通过微生物制剂抑制病菌;EM制剂和微生态制剂就是通过引入微生物区系来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防病增产的作用;对于叶部真菌病害可以用木贼、大蒜、洋葱或辣根提取物等植物性杀菌物质来防治。

五、适当使用允许范围内的矿质药物

硫磺、石灰、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等矿质农药足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可以在必要时作为其他防治措施辅助的措施来使用。但是,一定要十分谨慎,注意用量,以免影响有益微生物或造成污染。

六、强化生产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有机农业的原理在于通过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来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将病害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因此,创造环境条件不能单纯追求短时效应,要坚持整个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清除各种病虫隐患。

1.种子、种苗或其他无性繁殖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尽量选择抗病品种,但不是基因工程改造的品种。同时,要在种植前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减少种苗带苗量。

2.播种前根据病害发生规律,适当调整播种和移栽时间,避开发病高峰。

3.生长季节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枝、病叶以及落花落果等病残体;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害的发十和发展。

4.加强冬季田间管理,利用冬耕冻死土内越冬病菌,井把土表枯枝落叶等残体和浅土中的病菌翻入深处,使其难以复出,减少来年的病虫危害。

第四节社会学基础

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农业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农村区域发展、公平分配、性别平衡和公平贸易等。

一、农村区域发展

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尽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但边际社会成本要超过边际社会效益。边际社会成本主要表现为出口补贴,对外部自然资源的破坏,对整个食物链的破坏。因此,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改善农业发展的比较效益,一方面降低对农业的补贴;另一方面增加农产品的出口。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数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前提下,一方面增加常规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增加有竞争力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期望通过出口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经济状况。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同样的策略。

1.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

目前,在生产、环境和经济方面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研究大多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进行过。因此,这里以欧盟国家为例来简要比较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

(1)资源和生产结构

①一般情况下,有机农场规模比常规农场规模大。

②有机农场劳动力比常规需求增加10%~20%,但畜牧养殖由于密度减少,劳动力需求减少;园艺生产劳动力增加可以达到1倍。

③有机生产的禾本科作物面积减少,而牧草、蔬菜、土豆等面积增加。有机畜牧业养殖密度减少60%~80%。

(2)产量

①有机作物的产量一般比常规生产低,禾本科产量差异30%~40%;有机生产的蔬菜产量接近常规生产。

②有机生产的畜产品单头产量与常规持平,但总产量低。

(3)价格

价格差异因产品不同而变化很大。小麦差异50%~200%,土豆50%~500%,奶产品8%~36%,猪肉差异20%~70%。

(4)补贴

①目前,除法国和英国只补贴转换期2年有机生产外,其他国家既补贴转化期,也补贴转化期以后的有机生产。

②补贴数目。因国家而异,英国补贴100欧元/(年·hm2),芬兰470欧元/(年·hm2),瑞士800欧元/(年·hm2)。

(5)效益

有机生产和常规生产的效益基本持平,在-20%~0之间变动。

2.有机农业对生产和区城经济的贡献

目前,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都在增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非专卖店有机农产品可以很容易的买到,另外有机生产和供应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满求和供应对有机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在表3-5中可以看出。

表3-5 需求和供应对有机生产的影响

市场情况需求变化供应变化

(+)与有机思想吻合(+)与有机思想吻合

(-)与有机思想不吻合(-)与有机思想不吻合消费者价值·安全食品量增加+ ·农民对有机的接受增加+

·健康食品量增加+ ·来自公众的支持增加+

·可以更好地保护资源和动物健康+

·从家庭农场来的农产品增加+

公众价值·对自然景观和生境的需求增加+

·更为方便

·对自然资源保护增加

·对自然资源如无污染的饮用水需求增加

+

·对生态价值的支持增加+

消费成本·趋向于到超市购买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加工和分配

规模增加可以降低成本+

·愿意购买价格稍高的产品+ ·对有机农业的补助+

·在超市等有机食品供应增加+

消费者购买方便性交流·新的和偶然客户增加+ ·大型超市供应量增加+

·广告和信息传播—·广泛的信息传播使得消费者

认同度增加+

·有机食品成为趋势+

“+”表示有正面影响,“-”表示有负面影响。

随着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向“上游”和“下游(配送、交换等)”分布,但这并不是说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一定能够固定在当地。过去50年的经验表明,

即使是当地的农业发展,通过区域的标志保护的产品交换并不一定对就业机会增加有贡献。有机农业及其“经典文化”将区域性的食物链和发展作为重点,但有机食品与国内、国际的快速融合越来越冲淡这种“经典文化”。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贸易链将趋于国际化。

二、性别平衡

众所周知,社会平等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性别与阶级(社会—经济)、种族(文化和民族)、地理政治以及代间平等和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使绿色食品及其原料的生产也得到发展,进而对妇女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能提高妇女的现金收入,进而提高妇女的地位。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拓宽生产渠道,增加农业产值,也就是说增加农村妇女的现金收入。妇女现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伴随着其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

2.在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妇女将日光投向市场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知识和技术。一个从事绿色食品大豆种植的妇女会向人们请教如何不用除虫剂而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除治害虫。在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中,妇女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还开阔了视野,从家庭这个小圈子中走厂出来,逐渐融人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她们更多地接受现代文明挣脱传统的束缚,意识到自己的贡献,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最终会主动地争取权利并发展自我。

3.发展绿色食品能将农村妇女从生育中解脱出来。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许多青年夫妇结婚后几乎立即就要小孩。据调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青年女农民赋闲在家,生育没有多少经济损失。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劳动力投入增加,相应的劳动回报也会增加,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女性劳动者就会为了多赚钱而自愿推迟生育,而且因为从事绿色食品妇女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农村对女孩的看法也会改变,“重男轻女”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人们会从心底接受“男女都一样”的观念。

4.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能让农村妇女少受身体上的伤害。从事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有各种危害。喷施各种农药,操作者会或多或少地吸入一些农药。如果在阴天或中午喷施,则可能会深度中毒,甚至死亡。如施用铵态氮肥时氨气被吸人,也会对人造成伤害。而妇女作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者,受各种伤害的机会更多一些。从事绿色农业生产,要求更多地施用有机肥及少施农药,减少了妇女与各种有害物质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时间,大大降低厂她们受伤害的几率和程度。

第五节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的标准体系

标准是有机农产品生产、检查、认证以及监督管理的基本规范。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和国际有机农业都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一、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循,在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文件。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见图3-2。

图3-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1、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主要包括: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产地的空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养殖用水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以及浓度限值、监置,和评价方法。提出了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田、菜地、果园、牧场、养殖场和加工厂。正如前文所述,绿色食品标准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缓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A级和AA级绿色食品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2、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曲部分。A级绿色食品规定在其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3、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

它是衡量绿色食品员终产品质量的指标尺度。它虽然跟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一样,规定了食品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等内容,但其卫生品质要求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主要表现在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项目种类多、指标严。主要原料必须是来自绿色食品产地的、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反映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突出了绿色食品产品无污染、安全的卫生品质。A级和AA级绿色食品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相同的。

4、绿色食品的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标准规定了进行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时应遵循的原则,包装材料选用的范围、种类,包装上的标识内容等。

二、国际有机农业的标准体系

目前,国际有机农、仅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以及第三个层次-国家层次。

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我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也参与了标准制定。《食品法典》的标准结构、体系和内容等基本上参考了欧盟有机农业标准EU2092/91以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基本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部质量控制等内容。此外,标准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认可体系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其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优势在于网络了国际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和研究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其制定的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

绿色食品基本知识

回顾本世纪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人类已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副产品,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经济和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和影响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尤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系统,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清洁生产,提高食物质量,增进人体健康;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这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潮流下中国发展绿色食品的背景。 1990年,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拉开,目的是通过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起步的。尽管我国的绿色食品与国外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都拥有一个共性,即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的使用,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护资源和环境。但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和自

然食品的模式,而是在参考其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绿色食品从概念的提出、开发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到产品进入市场,走进城乡人民生活,直至登上国际舞台,已经度过了近10个春秋。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机构日趋完善,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对绿色食品事业有着很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队伍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标准建设已成体系,标志管理已步入规范;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初具规模,市场开发进展迅速;绿色食品宣传效果日益明显,事业整体形象基本树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范围也日益扩大。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个新型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具雏型,近1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仅为绿色食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我国绿色食品事业中长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基础知识: 概念: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练习题 一、判断题 1、色谱峰的形状可用塔板理论说明,色谱峰的展宽可用速率理论解释。() 2、色谱柱理论塔板数n与保留时间t R的平方成正比,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色谱柱理 论塔板数n值越大,分离效果越高。() 3、色谱分离过程中,单位柱长内,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次数越多分离效果越好。 () 4、氢气具有较大的热导系数,作为气相色谱的载气,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其分 子量较小也使速率理论中的分子扩散项增大,使柱效降低。() 5、色谱内标法对进样量和进样重复性没有要求,但要求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和准确配制 试样。() 二、选择题 1,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的柱长下,色谱峰的宽或窄主要决定于组分在色谱峰中的()A,保留值B,分配系数C,运动情况D,理论塔板数 2,下列有关分离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由分离度计算式来看,分离度与载气流速无关 B,分离度取决于相对保留值,与峰宽无关 C,色谱峰宽与保留值差决定了分离度大小 D,高柱效一定具有高分离度 3,只要柱温,固定相性质不变,即使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速度有所变化,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可保持不变的是()A,保留值B,校正保留值C,相对校正保留值 D,分配比(或分配容量)E,分配系数 4,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A, 分配比B,分配系数C,扩散速度 D,理论塔板数E,理论塔高度 5,在范氏方程中,载气的粒度主要影响()A,载气流速B,涡流扩散C,分子扩散 D,气相传质阻力E,液相传质阻力 6,如果样品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或操作条件不易控制稳定,要准确测量保留值有一定的困难时,可以()A,利用相对保留值进行定性 B,用加入已知物以增加峰高的办法进行定性 C,利用文献保留值数据进行定性 D,与化学方法配合进行定性 E,利用选择性检测器进行定性 三、简答题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一)按两相状态 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 2、气液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 2、液液色谱法 (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 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 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

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5、亲和色谱法:相互间具有高度特异亲和性的二种物质之一作为固定相,利用与固定相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使成分与杂质分离的色谱法。例如利用酶与基质(或抑制剂)、抗原与抗体,激素与受体、外源凝集素与多糖类及核酸的碱基对等之间的专一的相互作用,使相互作用物质之一方与不溶性担体形成共价结合化合物,

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方法。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色谱法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色谱所用溶剂应与试样不起化学反应,并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下操作。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单体中规定的方法。通常用柱色谱、纸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对有些无色物质,可在245-365nm的紫外灯下检视。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显色剂使之显色。薄层色谱还可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熄灭法检视。用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部分剪下或挖取,用溶剂溶出该成分,再用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测出,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以纸或薄层板上测出。柱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固标准化理论研究 —面谲丽雁砸_乏斫矿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陈倩梁志超谢焱刘艳辉李鹏 摘要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绿色食品标准的建立、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对绿色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发展 Abstract.Thestandbrdssystemofgreenfood『sanimportanttechnical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greenfood.Thisarticlepresentstheestablishment,thedevelopmentprocessandtheactualstateofstandardssystem.Italsoanalysizestheef-fectsontheprojectofg脚nfoodandfoodsafety. Keywords:greenfood,standardssystem,development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由农业部发起,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开创性产业。绿色食品强调“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突出食品“安全、优质、营养”的质量特征。其具体概念是指在优良环境下,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已在全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绿色食品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本文仅根据笔者几年来从事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做一介绍。 1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建设原则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是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基础。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之初,国务院就在有关批复中明确指出,农业部.应‘‘根据国际市场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以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朝着正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为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确定了方向。因此,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品标准是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由农业部统一组织制定、审核和发布。 多年来,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一直遵循以下4个原则。 1.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以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生产者的行为。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注:梁志超为本文通讯作者 。 万方数据

绿色食品集团访谈提纲

江西绿色食品集团企业管理模式项目 访谈提纲 访谈须知 2访谈目标: 行业、市场、资源评估 2访谈时间 控制在60分钟/人左右 受访人:单位: 职务:联系方式: 访谈时间:访谈地点: 访谈人:访谈记录: 一、自我介绍并介绍访谈目的、内容和预计所用时间;保密性与重要性的声 明。 二、问题参考提纲 1、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决策,筹建沿海发达 地区绿色食品与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情况 2、国外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3、我国绿色食品行业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和趋势 4、推动和限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是什么 5、行业竞争如何

6、潜在相关产业有哪些 7、在行业中获得成功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 8、行业有哪些风险 9、有哪些政策法规 10、WTO的影响如何 11、江西省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状况(包括:品种、产量、价格、产地) 12、主要优势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状况、主要生产基地、资源优势、主要生 产基地、产销量 13、江西省主要出省农副产品销售状况(包括:主要食品企业、产品品种、 生产规模、价格、销售状况、盈利情况、市场竞争、主要销售地) 14、江西省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资料(包括:生产规模、主要品种、产地、 产量、销售地) 15、江西省主要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包括:品种、产量、产地、价格、销售 情况) 16、江西省主要农产品、食品企业资料(包括:名称、产品、营业额、利润) 17、江西省主要绿色食品企业资料(包括:名称、产品、营业额、利润) 18、江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和审批手续 19、 20、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向和 发展现状 21、江西物流企业情况物流方式 22、江西省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及绿色食品企业的政策、法规及优惠政策等 23、您认为江西省农副产品、绿色食品的目标市场在哪里 24、您认为江西绿色食品集团应该有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25、江西农产品出省销售通过哪些渠道 26、江绿应该建立怎样的营销渠道 27、江绿应该建立怎样的营销组织 28、江绿应采取什么样的采购方式 29、江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物流配送体系 30、江绿应塑造什么样的品牌 31、江绿应达到什么样的销售规模 32、江绿的投资应达到多大规模 33、如何同生产基地、农户、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怎样对农产品的品质等因素 进行过程控制(质量控制体系) 34、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有没有作用 35、江西农产品出省销售的难点是什么 36、目前农产品如何收购江西水产品出省销售的情况 37、前五位主要竞争对手(大米、生猪)有哪些它们的品牌、销售渠道、卖 点是什么 二、感谢、表明可能还需要后续的沟通等等。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原理分类 【情节1】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一个学生进入自选超市,拿起一袋零食,包装袋上有各种成分的含量,这些含量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呢?通常由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将各组分分离开,然后对已分离的组分进行测定;另一种是不需将组分分离开,直接对感兴趣的组分进行测定。其中第一种分离、分析方法也就是常用的色谱法。近代首先认识到这种分离现象和分离方法大有可为的是俄国的植物学家茨维特。 【知识点1】茨维特的经典实验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S.Tswett)在研究植物色素的过程中,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在一根玻璃管的狭小一端塞上一小团棉花,在管中填充沉淀碳酸钙,这就形成了一个吸附柱,然后将其与吸滤瓶连接,使绿色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抽取液自柱通过。结果植物叶子中的几种色素便在玻璃柱上展开:留在最上面的是两种叶绿素;绿色层下面接着叶黄质;随着溶剂跑到吸附层最下层的是黄色的胡萝卜

素。 如此则吸附柱成了一个有规则的、与光谱相似的色层。接着他用纯溶剂淋洗。使柱中各层进一步展开,达到清晰的分析。然后把该潮湿的吸附柱从玻璃管中推出,依色层的位置用小刀切开,于是各种色素就得以分离。再用醇为溶剂将它们分别溶下,即得到了各成分的纯溶液。 【思考题1】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用于分离植物色素的色谱法属()色谱法。 【情节2】气相色谱法可比喻为一群运动员在一条泥泞的道路顺风赛跑,他们同时起跑后,因本身体力差异及道路、风力的影响,相互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最后于不同的时间到达终点。若把欲分离的组分视为运动员,固定相与流动相各为道路上的泥泞与顺风,色谱柱为道路,那么可以将色谱法分离、分析的原理写成:利用组分在体系中固定相与流动相的分配有差异,当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多次进行分配并随流动相向前移动,各组分沿色谱柱运动的速度就不同,分配系数小的组分较快地从色谱柱流出。 【知识点2】分类和基本原理一 气相色谱法是以惰性气体(又称载气)作为流动相,以固定液或固体吸附剂作为固定相的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气相色谱法按使用固定相的类型分为气液色谱法和气固色谱法。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培养方案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 专业代码510114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全日制)专科 就业面向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监督检验岗位;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的管理岗位;农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及质控岗位;连锁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质量质量监控岗位;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技术岗位;绿色食品的营销与开发岗位;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绿色食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绿色食品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能力、检验与分析能力、质量管理与评价能力,能在绿色食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开发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1.素质要求 ①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质,热爱绿色食品事业; ②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作协调能力; ③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法制观念;具备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 2.能力结构要求

①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②掌握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测与分析、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绿色食品理论、技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验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③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试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参与交流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①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知识; ②熟悉国家有关绿色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 ③掌握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 ④掌握绿色食品检验与分析必需的理论知识; ⑤掌握质量管理与评价必需的理论知识; ⑥了解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绿色食品生产新技术。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资格证书 可获职业资格证:农业技术指导员、有机产品认证员、组织培养员、营销员(师)、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师等。 五、课程路线与体系(下页)

绿色食品基本知识修订稿

绿色食品基本知识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回顾本世纪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人类已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副产品,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经济和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和影响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尤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系统,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清洁生产,提高食物质量,增进人体健康;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这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潮流下中国发展绿色食品的背景。 1990年,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拉开,目的是通过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起步的。尽管我国的绿色食品与国外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都拥有一个共性,即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的使用,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护资源和环

境。但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和自然食品的模式,而是在参考其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绿色食品从概念的提出、开发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到产品进入市场,走进城乡人民生活,直至登上国际舞台,已经度过了近10个春秋。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机构日趋完善,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对绿色食品事业有着很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队伍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标准建设已成体系,标志管理已步入规范;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初具规模,市场开发进展迅速;绿色食品宣传效果日益明显,事业整体形象基本树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范围也日益扩大。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个新型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具雏型,近1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仅为绿色食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我国绿色食品事业中长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基础知识: 概念: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农业的基本理论初探

绿色农业的基本理论初探 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发生和正在继续的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使人类不得不深刻反思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新挑战、新矛盾,重新审视已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探索和选择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一是人类文明进程加快从1990年到2000年世界经济持续了10年的繁荣,尽管2001年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有所减速,但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恢复到4.1%的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经济速度的迅猛增长,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对农业多功能性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食物的营养与安全水平的要求标准更高。二是人口数量急剧膨胀。2 0世纪全球人口翻了两番,现已达到60多亿,并且仍以每年8000万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增加到90亿,新增长的人口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现了不增反降的趋势,因此,如何以现有的耕地、水等基本资源(实示上在减少),持续地为急剧增长的人口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三是资源生态制约增强。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等,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某研究机构的结果显示,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使同样农产品生产的成本(排除科技进步的因素)要成倍增长,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威胁。世界范围内的三大深刻变化和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正在催生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应运而生。一、绿色农业的

客观背景对绿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绿色农业运动的开展,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客观背景: 1、世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农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科技转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等,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形势:——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建设的步伐,但随着而来的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使重农抑商的产品型自然经济转向农工商互利的商品型市场经济,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其经济效益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数量问题虽然有所好转,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食物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更加突现出来。 2、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工作的迫切要求近15年的绿色食品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标准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但是,由于绿色食品作为农业产业的终端产品,开展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制约了绿色食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相关部门提出的“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其他“类绿色食品”的概念,淡化了绿色食品在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中的优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培养方案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 专业代码 510114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全日制)专科 就业面向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监督检验岗位;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的管理岗位;农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及质控岗位;连锁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质量质量监控岗位;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技术岗位;绿色食品的营销与开发岗位;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绿色食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绿色食品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能力、检验与分析能力、质量管理与评价能力,能在绿色食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开发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1.素质要求 ①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质,热爱绿色食品事业; ②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作协调能力; ③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法制观念;具备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 2.能力结构要求 ①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②掌握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测与分析、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绿色食品理论、技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验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③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试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参与交流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①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知识;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标准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510114(晋)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学制三年 四、就业行业与岗位面向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是面向园艺、食品检测行业,培养绿色食品生产链所需要的生产、检测、认证、包装等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绿色果品、蔬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企业/基地,绿色食品贮藏、加工企业,物流公司,食品质量控制及监督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服务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针对绿色食品生产链中某一环节、某一项目进行自主创业。 五、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绿色食品生产链中:从产地认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检验、绿色储藏与加工技术、绿色包装、绿色流通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及食品检验方法的专业能力,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培养目标

六、各学期时间分配单位:周(见附表) (一)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描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该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该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3.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食品科学概论考试题

食品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科学:将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 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学科。 2.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品。 3.有机食品:国际上提出的更高水平的无污染的食品,以追求生态效益为目标,在食品生 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严禁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激素、转基因作物等人工合成物质。 4.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 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 5.硬水:由于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高,能在锅炉的传热面形成一层坚硬的水垢的水。 6.软水:指钙、镁离子浓度低,不易形成水垢的水。 7.DRIs: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8.稻谷精、深加工 9.肉制品:利用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技术,将原料肉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 10.肉制品加工:对原料肉进行转变的过程如腌制、烟熏、蒸煮、冷冻、脱水、罐头和中湿 产品的生产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如化学品和酶的使用。 11.肉的成熟:畜禽在宰杀后,生活时正常的生化平衡被打破,在动物体内组织酶的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结果产生外观上的僵硬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僵硬现象逐渐消失变软,持水力和风味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一变化过程通常称为肉的成熟。12.PSE肉:俗称灰白肉,其颜色暗淡(灰白),pH值及系水力较低,肌肉组织松软并伴有 大量渗水症候,嫩度和风味较差。 13.DFD肉:是肉猪宰后肌肉pH值高达6.5以上,形成暗红色、质地坚硬、表面干燥 的干硬肉。 14.乳制品:原料乳经过加工后所得的产品,主要品种有饮用乳、奶粉、炼乳、干酪、奶油 和再制奶,其中以消毒鲜奶、奶粉、酸奶为大宗产品。 15.(果实)成熟:果实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达到最佳食用阶段时称为成熟。 16.(果实)衰老:果实走向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组织开始分解,细胞崩溃,器官死亡。 17.气调贮藏:指通过改变储藏环境中的气体组成,使之不同于正常空气的一种储藏方法。 18.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防预措施,提高食品 卫生质量,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科学。 19.食物中毒:由于食用各种“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过程为主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20.危险性评估:指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的科学评价。 21.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 的系统化方法。 22.食品感官评价:凭借人体感觉器官的感觉对食品的感官性状进行综合性鉴别和评价的一 种分析检验方法,并且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获得具有统计学特性的结果。 23.感觉阈限:指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它是通过多次 试验得出的。 24.绝对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 25.差别感觉阈限:引起能够觉察出感觉感觉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量。 二简答题

色谱法分离原理 教案

第十四章色谱法分离原理 一.教学内容 1.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2.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 3.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塔板理论,包括流出曲线方程、理论塔板数(n)及有效理论塔板数 (n e f f)和塔板高度(H)及有效塔板高度(H e f f)的计算 2.速率理论方程 3.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 三.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色谱分离方法的原理 2.掌握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所代表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确含义 3.能够利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方程判断影响色谱分离各种实验因素 4.学会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四.学时安排4学时 第一节概述 色谱法早在1903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他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这种方法因此得名为

色谱法。以后此法逐渐应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色谱”二字虽已失去原来的含义.但仍被人们沿用至今。 在色谱法中,将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内静止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体)称为固定相;自上而下运动的一相(一般是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锈钢管)称为色谱柱。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从不同角度,可将色谱法分类如下: 1.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G C) 根据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附着在惰性载体上的 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G S C)和气液色谱(GL C)。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LC) 同理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L SC)和液液色谱(L LC)。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为超临界流体色谱(SF C)。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CB PC). 2.按分离机理分类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达到分离 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色谱分析(中国药科大学) 第2章 色谱法的基本参数及理论

色谱分析(中国药科大学)第2章色谱法的基本参数及理论

第二章 色谱法的基本参数及理论 一、色谱分离与保留作用 色谱的保留作用:在色谱系统中,当样品混合物被流动相带入柱内后,便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平衡。不同的化合物由于他们之间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两相中存在量的比值也各不相同。固定相中存在量多的化合物,冲出柱子所需消耗流动相的量就多,较慢地被从色谱柱中被洗脱出来。流动相中存在的比例大的化合物,冲洗出柱子所需消耗流动相的量就少,较快地被从色谱柱中被洗脱出来。这种现象就称为色谱的保留作用。 图 2-1 色谱分离示意图 样品组分在两相间分配平衡时,其在两相中存在量的比值称为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 k ’,又称分配比(partion ratio )或分配容量。 k ’ = M S M M 式中,Ms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M 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量。在固定相中的量为

零的化合物,其k ’=0,这些组分被称为在该色谱条件下的非保留物质。容量因子(分配比)可通过实验计算:k ’ = M R t t ' 。即k ’为组分在固定相中消耗的时间与其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之比。 样品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平衡时,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partion factor ),分配系数以K 表示。其公式如下: M s c c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 m m S S V M V M // = k ’· S m V V 式中,Ms/Vs 为样品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M m /V m 为样品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色谱的保留作用强),分配系数小的组分保留时间短(色谱的保留作用弱)。 K = k ’· S m V V = k ’· β 式中β = S m V V 称为相比率,即色谱柱中流动相体积与固定相体积之比。例在毛细管GC 中壁涂空心柱的相比为: β = 固定相体积(柱中)流动相体积(柱中) = df rl l r ?ππ22 = df r 2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增刊 作者简介:陆穗峰(1940- ),高级国际商务师,从事绿色食品管理工作。E -mail :lusuifeng@https://www.doczj.com/doc/7717042003.html, 。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陆穗峰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北京100081) 一、“绿色农业”发展历程 (一)缘起 2003年10月末在河南省长垣县 举行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其主题是“市场通道建设”,即如何加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的流通,扩大上述产品的国际贸易。而对于我国绿色食品界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国际贸易中,由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有机农业”及其产品标准和认证标志,与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不能“接轨”,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还不具备像“有机产品”的认证标志那样的效力,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曾组织考察组赴8个省进行考察,各地对上述问题反映相当强烈,而且对于国内市场建设和当时实施的认证认可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也有不少意见。就是说,中国的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和如何更快发展绿色食品数量与产地规模问题,已经摆在了我国绿色食品界的面前。经过会上会下热烈的讨论,开展绿色农业研究与探索的动议,得到与会的国内外代表的支持,最后获得大会的通过,写进了大会通过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结论与建议》这一文件中,经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农村发展部确认,向与会国相关机构散发。 (二)起步 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第二届理事 会(2004年2月)决定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绿色农业研究与探索以来,在相关机构及其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下,在有关方面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示范区创建实践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讨,对于“绿色农业”的定义、发展目标、遵循的原则、管理的切 入点等,在研究、探索队伍中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构思和意见,逐渐被基层同志所认可。所谓“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近年取得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近年来, 在理论探索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 面: (1)以“课题组”名义编写的研究报告,即《绿色农业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及论文集《绿色农业初探》,这是对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成果的检阅。与此同时,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基础理论委员会还组织各方面专家,研究、编写指导绿色农业实践和示范区建设的参考资料,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指导原则》和《绿色农业技术指导原则》等。(2)形成了一支队伍。到目前为止,除了协会所属的北京后稷绿色农业研究所外,已经相关省市以农业科研院(校)为基础组建的11个“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上述科研工作,成为这一工作的主力军。 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绿色农 业示范区建设单位”的创建工作有序展开。自 2005年8月起,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和中国绿色食 品发展中心等单位启动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园区)的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有100多个示范区建设单位和29个示范基地(或科技园区)建设单位;其中38个示范区建设单位的规划已经通过专家组论证。(2)加强了对示范区建设单位的运行管理。特别是随着协会制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等3个文件的正式公布和 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 35

绿色食品之基础

绿色食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这些国家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是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一绿色食品的概念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二绿色食品的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发展历史
30年代 茨维特分离绿叶色素 40年代 TLC,纸色谱 50年代 GC出现使色谱具备分离和在线 分析功能 60年代末 HPLC出现,使色谱分析范围进 一步拓展. 70年代末 联用仪器:GC-MS,HPLCMS

原理
定义:色谱是一种把混合物中 色谱 多组份分离的实验技术。将气 化的混合物或气体通过柱中某 种物质,基于柱中物质与不同 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而得到 分离,然后经过检测器记录物 质的响应值随时间的变化,就 是色谱图,每一个峰可代表最 初混合样品中某一个组分。 简而言之,色谱是利用物质的物 理化学性质建立的分离、分析 方法 实质:分离 目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

色谱的分离机制
? 分配色谱:利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 分配系数的不同分离 ? 吸附色谱: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分离 ?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能力的 差别分离 ?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 同 ? 要注意,在常用的色谱中,通常都是 几种分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配色谱
色谱系统 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流动相→必须与固定相不为互溶 载体→惰性,性质稳定。不与固定相 和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分配系数
Cs X s Vs K= = C m X m Vm
色谱过程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 分先流出;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K与组分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 固定相的性质以及柱温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