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按规定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准则与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计量的问题,1993年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新准则将之单独列为第九章的会计计量,第41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明确规定:把过去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改变为多种属性的计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观念的挑战。本文将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一次探讨。

一、对几种会计计量的认识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

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我们现行的会计核算都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但有时却不符合市场公允价值。比如说,当某项资产贬值了,以后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增值的资产,通过评估以后,虽能以增值反映,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对增值的差额本企业仍无法调账,存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有失公允。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置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就是按照现在购置或购置相同或相似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进行计量,目前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大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法,因为它可以体现资产的现时价值,接近市场公允的价值。在1988年下半年通货膨胀的时候,物价涨幅既快又大,开始涨价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发生了巨额利润,因为原来的进价较低,售价日益提高,致使进销价差扩大产生了巨额利润;当通货膨胀到了后来的时候,进货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原来流入的现金已经不能再购置原来同等数量的商品,从金额上来看数字越来越大,从重置商品数量上来看却越来

会计成本计算题练习题

会计成本计算题练习题 成本会计计算题习题与答案 计算题 1.资料: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10000千克,每千克12元。本月投产量为:甲产品1000件,乙产品2000件,各种产品消耗定额为甲产品6千克、乙产品5千克。 要求:按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计算两种产品各自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并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甲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0×6=6000千克乙产品原材料消耗量=2000×5=10000千克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7.5元/千克甲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费用=6000×7.5=45000元乙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费用=10000×7.5=75000元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5000 ——乙产品000 贷:原材料 12000 2.资料: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发生产品生产工人工资40000元,生产工人应提福利费5600元。本月实际生产工时10000小时,其中甲产品3500小时,乙产品4000小时,丙产品2500小时。 要求:按生产工时分配法计算三种产品各自应负担的工资和福利费。并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1)工资费用的分配率=40000÷=甲产品应分配=3500×4=14000元乙产品应

分配=4000×4=16000元丙产品应分配=2500×4=10000元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4000——乙产品 16000——丙产品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40000)福利费用的分配率=5600÷=0.5甲产品应分配=3500×0.56=1960元乙产品应分配=4000×0.56=2240元丙产品应分配=2500×0.56=1400元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960——乙产品240——丙产品 1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600 3、资料:某企业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供电车间供电88000度,其中机修车间用电7000度,产品生产车间用电60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电6000度,企业管理部门用电15000度;本月机修车间修理总工时为8480小时,其实供电车间48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6000小时,企业管理部门2000小时。根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供电车间待分配费用29000元,机修车间待分配费用26000元。 要求:按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编辑有关的会计分录。 1)对供电车间的分配 分配率=29000÷=0.3产品:60000×0.36=21600元 生产车间照明:6000×0.36=2160元管理部门: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年1月8日

一、前言部分 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其目的是力求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从而防止滥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传统会计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和环境费用的计量,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经济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环境方面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以货币计量为主的传统财务会计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开始把环境保护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地研究,从而形成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环境会计切入点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这些因素都迫切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使之与国际接轨。从全球范围开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我国来看,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工作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企业对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问题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鉴于这些,本文试对我国企业在借鉴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当前应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对策,希望能对环境会计理论加快在我国的完善与应用做到一点有益的贡献。 二、主体部分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会计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众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成果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是随着环境会计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

成本计算题难题及答案(1)

成本计算题难题及答案(整合) 32、单选题 正确答案:A 某企业将甲、乙两种产品作为一类,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 A 种 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 32 千克和 40 千克,每千克 A 种材料的单位成本为 5 元。该企业 将甲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则乙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系数为()。 A、1.25 B、0.8 C、6.25 D、4 因甲产品为标准产品,其原材料费用系数为 1 ,则乙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系数 为40/32=1.25。 38、单选题 正确答案:C 资料:四方工厂用某种原材料同时生产出 A、B 两种联产品,2016 年 9 月份生产 A 产品 35 000 千克,B 产品 15 000 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生产这些联产品的联合成本为直接材料 1 050 000 元,直接人工 210 000 元,制造费用 250 000 元。A 产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35 元,B 产 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40 元,产品已全部售出。如按系数分配法(A 产品为标准产品,其系数为 1,B 产品系数为 1.2),则 B 产品的成本、毛利和毛利率分别是() A、997 500,227 500,18.57% B、997 500,172 500, 18.57% C、427 500,172 500,28.75% D、427 500,172 500, 18.57% B产品的标准产量=15000*1.2=18000 单位成本=1510000/(35000+18000)=28.5 B 产品的成本=28.5*15000=427500 B 产品的毛利=(40-28.5)*15000=172500 B 产品的毛利率=172500/(40*15000)=28.75% 39、单选题 正确答案:A 四方工厂用某种原材料同时生产出 A、B 两种联产品,2016 年 9 月份生产A 产品 35 000 千克,B产品 15 000 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生产这些联产品的联合成本为直接材料 1 050 000 元,直接人工 210 000 元,制造费用 250 000 元。A 产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35 元,B 产 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40 元,产品已全部售出。若联产品分离后,A、B 两种产品还需继续加工, 其继续加工的成本分别为 20 000 元和 12 000 元,则 A、B 产品的毛利率分别是()。 A、15.52%,15.46%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 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

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污染,如2013年以来愈加凸显的霾污染。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政府采取了如限号出行、压减燃煤等减排措施,而企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必然要顺势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以激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环境问题、努力降低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内部资源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其中,内部资源环境成本是企业在提供生产和劳务的过程中为防止和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以及所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虚拟环境成本,这部分成本是企业已经支付或将要支付的可见成本,企业内部对此有较完善的监督和控制流程,比较易于核算,而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量物质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的影响予以量化和货币化,因此,识别并量化我国化工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确定某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并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是研究我国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目前,国外企业有一些用来评价环境影响的先进做法,比如日本法评价体系、美国经济环境一体化卫星账户和德国生态会计模式等,而我国企业目前对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学习借鉴的是日本的值法评价体系,其与我国目前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口基数大、资源耗费巨大、环境保护意识和

力度均有待提高等情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学术界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有和等。 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对于我国企业在依靠理论指导下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以设计一种环境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即生命周期评价-,确切地说,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用来评价一种生产活动从原材料开采一直到产品寿命终结处理完毕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方法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环境评价过程,分别是目标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分析,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跟踪控制某种物质或能量自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后在各生产环节的流转和消耗,物质或能量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因此,从某个具体行业的角度来说,要做到清楚识别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制造环节的物料需求,分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至此,企业就做到了对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识别工作。 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完成对这些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量化,即把环境指标转化为经济指标,把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害用直观的数据来表示,进而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为了达到量化目的,企业可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识别每种污染物的排放会对环境中的哪种要素产生影响,大体来说,主要有资源耗竭、危及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的破坏三个方面,

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

80669 管理会计论文 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随着世界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个国家也愈加重视,为了满足各利益相关集团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会计的概念就出现了。环境会计由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EMA)两部分组成。 EMA扩展了传统会计的计量范围,旨在研究受到企业环境影响的一切会计问题,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到目前为止,不同国家的不同组织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不同的名字,但是环境管理会计为企业做出财务决策和非财务决策的宗旨和目的是相同的。 二、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相关研究

在199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对EMA有了一定进展,IFAC发表了一篇名为《组织中的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的报告,该报告定义一些相关术语,包括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实践等,简要说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机遇、挑战和目标,探讨了会计人员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IFAC于2005年8月发表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该指南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说明了企业关注环境管理会计的原因及相关概念。第二章说明了什么是环境管理会计,EAM包括的信息类型,EMA的相关作用和效益,EMA对现行会计实务的挑战。第三章讨论的是由能源流、材料流、水资源流、废品流等组成的实物流信息,其采用的投入产出法。第四章说明了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资金流。第五章从许多层面探讨了一些将环境管理会计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案例。第六章主要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在内的不同类型会计和外部报告的例子。 (二)美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 美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的探究和运用在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3年出现了环境管理会计最早的文献之一,即《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员工的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离职费用、重置成本等显性成本的大幅增加,还会伴随商业机密的泄漏、对企业形象和声望的影响、客户的流失、竞争力的下降等影响更大的隐性成本损失。因此,对这些流失成本的计量越来越成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与学者已对这些成本计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员工流失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型。本文在对这些方法与模型综述的基础上,提岀了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的建议。 一、员工流失成本经验估算法 根据Robert Gately 在其《雇员流动成本(cnst of EmployeeTurnover )》一书中应用的流动模块计算,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左右,加上公司为离职雇员支付的福利,福利占离 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30%左右。此外,Advantage Hiring 的Pat Hauenstein的假定,以及Barbara Etu ) re (1997)在其著作《EmployeeRetention : Keepingthe Cream》一书中,也预计雇员的 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 %。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预计,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将达到一名新 招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33%)。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则认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30 %,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 1.5 倍。根据TheSaratoga Institution 1997年的预计,雇员的流动总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00?200%。根据Manchester Consulting 1998年的研究发现,有65%的公司雇员流动成本为每人 1000—10000美元,有10%的公司雇员的流动成本每人超过20000美元;根据WilliamBliss 2000年的报 告,如果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雇员流动总成本至少达到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50%。美国《财富》 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水的 1.5 倍,而如果离开的是核心员工则代价更高。据墨伟斯和罗勒的研究估计,银行职员每更替一个岀纳员的成本超过2500美元。 上述流动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十分基本和简单的,而且是粗略和保守的。虽然这些方法可能在一些类别依据了对成本的估计,但这些估计结果会随着工资福利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而且这些估计并没有完全计算企业就员工的离职、职位空缺、替代、生产率或学习曲线损失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根据Fitzenzl997 年的报告,一旦这些成本都列入计算范围内,员工流动成本将高达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和福利成本的两倍。 二、员工流失成本的传统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法是把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岀按历史成本原则资本化,以此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这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维持成本。重置成本法是以现时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所需花费的价值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弗兰霍尔茨将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定义为由取得成本、 开发成本和遣散成本构成。刘仲文认为,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指由于置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取得、开发、离职(或遣散)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企业因该岗位空缺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损失费用的计量依据。三种方法在计量人才流失成本时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前两者注重显性成本,后者注重隐性成本,其共同的缺点是均未对流失成本具体计量且都不能全面反 映员工流失成本。

5.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题 及 答案

第5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是( )。 A.分批法 B.分类法 C.品种法 D.分步法 2.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命名主要在于( )。 A.企业生产类型 B.企业管理要求 C.成本计算对象 D.成本计算程序 3.下列不属于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是(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类法 D.分步法 4.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管理上不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其成本计算方法是( )。 A.品种法 B.分类法 C.分批法 D.分步法 5.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最终是通过下列( )账户进行的。 A.“制造成本” B.“基本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辅助生产成本” 6.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于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产品生产的品种上 B.成本计算程序上 C.产品生产的批次上 D.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 7.下列属于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的是(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步法 D.分类法 9.区别各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主要标志是( )。 A.成本计算日期 B.成本计算对象 C.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D.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10.在小批单件多步骤生产生产的情况下,如果管理上不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应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分批法 B.分步法 C.分类法 D.定额成本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业企业的生产按照工艺过程划分为( )。 A.大量生产 B.单步骤生产 C.单件生产 D.多步骤生产 2.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步法 D.分类法 3.品种法适用于( )。 A.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企业

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

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愈发关注,企业在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方面也多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对此,为了帮助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必须把环境管理包含进企业的全面管理之中。于是企业和社会对于环境都有了一个量化的要求,环境管理会计就这样产生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上取得的一些成功,并作简要评论,得到了一些启发。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效益环境成本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随着世界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个国家也愈加重视,为了满足各利益相关集团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会计的概念就出现了。环境会计由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EMA)两部分组成。 EMA扩展了传统会计的计量范围,旨在研究受到企业环境影响的一切会计问题,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到目前为止,不同国家的不同组织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不同的名字,但是环境管理会计为企业做出财务决策和非财务决策的宗旨和目的是相同的。 二、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相关研究 在199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对EMA有了一定进展,IFAC发表了一篇名为《组织中的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的报告,该报告定义一些相关术语,包括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实践等,简要说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机遇、挑战和目标,探讨了会计人员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IFAC 于2005年8月发表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该指南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说明了企业关注环境管理会计的原因及相关概念。第二章说明了什么是环境管理会计,EAM 包括的信息类型,EMA的相关作用和效益,EMA对现行会计实务的挑战。第三章讨论的是由能源流、材料流、水资源流、废品流等组成的实物流信息,其采用的投入产出法。

关于会计计量问题和方法的计算

关于会计计量问题和方法的计算 财务会计通常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部分,其中计量作为确定会计要素计入财务报表金额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2006年底我国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从会计计量角度讲,新准则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38项具体准则中23项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新准则还引入多种其他计量基础,如存货减值中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以及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使用价值等,准则质量明显提升。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及贯彻实施后,财政部又陆续出台了准则讲解、应用指南、解释公告等,不断完善准则体系。但是综合梳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后,不难发现整个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此,经过多年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7月发布了新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从计量角度讲,讨论稿厘清了计量目标、计量基础以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许多基本概念,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计量相关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分析我国现行准则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2013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新的概念框架计量讨论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会计计量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规范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发布的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准则讲解和应用指南之后,发现我国会计计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计量目标不明确 目标指导具体规定。以概念框架为例,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均以财务报告目标为起点,目标进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同样,计量目标是会计计量的基础概念,是解决会计计量问题的关键起点。 在讨论计量目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受托责任观指财务报告应反映管理者对交托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以便所有者能够对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进行评估;决策有用观指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对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是有用的。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分散,投资者实际上为委托人,需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决定继续维持受托关系还是更换受托人,即决定继续投资还是退出投资,因此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都将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词。 决策有用观下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求存在矛盾。投资者希望采用市场价值方式对主体进行计量,这样更能够反映其投资价值;债权人则期望采用历史成本对主体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姓名:骆丹:学号:1509030086 班级:会计专硕一班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案例,并总结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后,世茂股份相关的会计科目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净资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就目前来看,相比成本模式,公允模式下各项财务指标都呈现更佳的状态。 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世茂股份”)于1994年2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为600823.公司前身是以零售、批发日用百货用品为主营业务的上海万象集团公司,从1994年才开始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并延伸到了一系列与房地产相关的配套业务,例如广告装潢、家具等,使得该集团拥有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又因为该公司地处黄金地段,集经济、人才、市场、交通等一系列区位优势于一身,满足了其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2007年,世茂股份首次出现投资性房地产这个科目,并选择了成本计量模式。 从表3可以看出,在公司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投资性房地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极低。 通过世茂股份的年报发现,世茂股份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位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交易较为频繁,拥有有利的市场环境。由于具有较好的市场条件,因此客观上公司具备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基础。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会使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业绩等指标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这对投资者而言,既能进一步全面了解公司状况,又能够有效地判断公司的自身价值,尤其是涉及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价值。

鉴于客观条件成熟,主观上又有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办法(试行)》,于2009年6月1日起变更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以小心谨慎、保守稳定的态度估计公允价值,并区别不同种类的物业使用不一样的方法确定其价格。总的原则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若公司自身拥有交易价格,就以该公司提交的同一时期房产出售价格或房产的上报价格作为估值基础;如果没有确定的交易价格,则进行大范围、多角度、多视点的广泛市场调查。 下面逐项分析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后对世茂股份相关会计科目的影响。 第一,对成本的影响。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收集、信息甄别、聘请专业评估公司等发生的支出。具体来讲,在确定公允价值时,由于世茂股份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价系统,只能从相关市场上寻找有关类似的房地产定价信息,这必然增加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同时不同市场中介提供的定价信息差别很大,公司在获取外部信息的同时必然增加甄别成本。假如交易频繁的房地产市场没有被公开,那么公司得到信息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繁琐的估值技术。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进行评估和披露,这些都增加了成本。 第二,对折旧的影响。按照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公司在2009年更改会计政策后,对2008年追溯调整,调减由于折旧计提的管理费用1019737.92元,调增由于计提折旧减少的利润1019737.92元。此后也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减少了管理费用,增加了利润,削弱了费用的“税盾效应”,公司间接地将会承担更多的税负。 第三,对税收的影响。从对折旧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折旧的减少导致可抵税项目的减少,使公司将承担更多的税负。虽然会计上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进行确认,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利润出现大幅度增长,由于税法上对此类收益不予确认,不会对企业当期所得税造成影响,但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公司收益实现当期即公司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时纳入当期应缴所得税中进行征收。

我国环境成本会计文献综述

我国环境成本会计文献综述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及分类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环境成本,国内外会计界都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并且经常使用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在1998年第15次上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的定义。这里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所发生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在我国,上述环境成本定义为多位学者所接受,并在研究中引用。同时,在我国环境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也对环境成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张汩江(2012)站在企业管理活动的角度,认为环境成本是指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生产的产品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下,制定一套完善的成本措施并记录企业在执行环境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徐玖平、蒋洪强(2002)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防止措施成本。王京芳等(2008)结合企业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环境成本的实际表现,分别从宏观角度看和微观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界定。其中,从宏观角度看,环境成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微观角度看,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为了使所生产的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阶段内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制度要求的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发生的支出,以及措施失效时产生损失所付出的代价。由前述观点可以看出,对环境成本的不同描述,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密切相关。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类而言,与环境成本的定义一样,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其分类也各有差异。王跃堂、赵子夜(2002)认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环境成本的管理已从事后处理延伸到事前预防,因此可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是环境控制成本,即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支出;二是环境故障成本,即指出环境控制成本以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支出。林万祥、肖序(2003)认为,按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和环保效果观原理分类,环境成本可分为降低污染物排放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及处置成本、绿色采购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保护社会活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六类。张蓉等(2004)则从产品周期的角度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类:获取资源环境成本,制造与加工环境成本,生产环境成本,使用、流通或消费过程环境成本,再生循环环境成本,废弃环境成本。张楠等(2008)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中生产引起生产国的环境破坏,环境成本被分类为行业资源消耗成本、行业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行业环境维护成本、行业环境保护成本。另外,还有的学者,如王立彦,站在宏观的角度,按空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 综合以上观点,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的研究者或组织由于立足点不同,很难给出环境成本一个精确统一的界定,而笔者认为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统一,但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框架。研究者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或决策的不同目的,以及不同时期环境管理的要求等方面给出自己的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分析 环境成本的确定、归集与分配是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给企业提供相关决策信息的基础上,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也往往是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的难点和热点,我国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二是内部环境成本的归集分配。 (一)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作者:张玉娟李柱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员工的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离职费用、重置成本等显性成本的大幅增加,还会伴随商业机密的泄漏、对企业形象和声望的影响、客户的流失、竞争力的下降等影响更大的隐性成本损失。因此,对这些流失成本的计量越来越成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与学者已对这些成本计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员工流失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型。本文在对这些方法与模型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的建议。 一、员工流失成本经验估算法 根据Robert Gately在其《雇员流动成本(cnst of EmployeeTurnover)》一书中应用的流动模块计算,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左右,加上公司为离职雇员支付的福利,福利占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30%左右。此外,Advantage Hiring的Pat Hauenstein的假定,以及Barbara Etu)re(1997)在其著作《EmployeeRetention:Keepingthe Cream》一书中,也预计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预计,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将达到一名新招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33%)。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则认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30%,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根据TheSaratoga Institution 1997年的预计,雇员的流动总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00~200%。根据Manchester Consulting 1998年的研究发现,有65%的公司雇员流动成本为每人1000—10000美元,有10%的公司雇员的流动成本每人超过20000美元;根据WilliamBliss 2000年的报告,如果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雇员流动总成本至少达到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50%。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核心员工则代价更高。据墨伟斯和罗勒的研究估计,银行职员每更替一个出纳员的成本超过2500美元。 上述流动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十分基本和简单的,而且是粗略和保守的。虽然这些方法可能在一些类别依据了对成本的估计,但这些估计结果会随着工资福利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而且这些估计并没有完全计算企业就员工的离职、职位空缺、替代、生产率或学习曲线损失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根据Fitzenzl997年的报告,一旦这些成本都列入计算范围内,员工流动成本将高达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和福利成本的两倍。 二、员工流失成本的传统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法是把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按历史成本原则资本化,以此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这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维持成本。重置

计量学发展史

计 量 学 发 展 史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XXX

1 计量学的发展 1).原始阶段 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

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在历代史籍中都有辑录。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对照所能见到的器物,考释其铭文,测量其实际数值,模拟、复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按规定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准则与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计量的问题,1993年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新准则将之单独列为第九章的会计计量,第41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明确规定:把过去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改变为多种属性的计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观念的挑战。本文将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一次探讨。 一、对几种会计计量的认识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

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我们现行的会计核算都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但有时却不符合市场公允价值。比如说,当某项资产贬值了,以后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增值的资产,通过评估以后,虽能以增值反映,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对增值的差额本企业仍无法调账,存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有失公允。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置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就是按照现在购置或购置相同或相似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进行计量,目前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大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法,因为它可以体现资产的现时价值,接近市场公允的价值。在1988年下半年通货膨胀的时候,物价涨幅既快又大,开始涨价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发生了巨额利润,因为原来的进价较低,售价日益提高,致使进销价差扩大产生了巨额利润;当通货膨胀到了后来的时候,进货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原来流入的现金已经不能再购置原来同等数量的商品,从金额上来看数字越来越大,从重置商品数量上来看却越来

浅析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成本的计量问题

会计理论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会计 年级:2011级 指导老师:吴琼 姓名:刘友华 学号:2011211930 2014年6月20日

浅析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摘要: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是建筑业会计核算中的核心与难点问题。本文讲述了建造合同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过程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的优点以及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造合同合同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收入确认 一、建造合同的相关概念 (一)建造合同的定义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这里所说的资产是指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及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等。 (二)建造合同的特征 ①先有买方后有标底,建造资产的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 ②资产的建设期长,一般都要跨越一个会计年度,有的甚至长达数年; ③所建造的资产体积庞大,造价高; ④建造合同一般为不可取消的合同。 (三)建造合同的类型 建造合同按照合同价款确定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类。

1.固定造价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写字楼的合同,合同规定建造写字楼的总造价为1500 万元,该合同即为固定造价合同。 2.成本加成合同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办公楼的合同,合同中规定合同总价款以建设该办公楼的实际成本加上实际成本的2%计取。该合同即为成本加成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与成本加成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的承担者不同。前者的风险主要由建造承包方承担,后者的风险主要由发包方承担。另外,两者在会计确认收入时,条件也是不同的。 二、建造合同收入的构成 建造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即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及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一)初始收入 初始收入是指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双方签订的建造合同的总金额,它是构成工程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 (二)因合同的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