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同侵权视野下浅谈专利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

共同侵权视野下浅谈专利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

共同侵权视野下浅谈专利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
共同侵权视野下浅谈专利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18, 6(1), 7-12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journal/ojl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10.12677/ojls.2018.61002

An Overview of Article 21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tion II on the Patent Law

from Joint Infringement Perspective

Hongming Xu

Depart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Jan. 7th, 2018; accepted: Jan. 18th, 2018; published: Jan. 25th, 2018

Abstract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tion II on the Patent Law has made up for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and even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Patent Law, but paragraph 1 of the article 21 is not proper, whether from joint infringement perspective or indirect infringement perspective. Article

25 reflects that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tion II protects bonafides third party, so that I would

use it for reference and give suggestions on the article 21.

Keywords

Joint Infringement, Indirect Infringement, Bonafides Third Party

共同侵权视野下浅谈专利法《解释二》

第二十一条

徐宏鸣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广东广州

收稿日期:2018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5日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下简称《解释二》)弥补

徐宏鸣

了专利法在实践过程乃至立法中的一些问题,但其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欠妥,无论是在共同侵权制度下讨论还是借鉴间接侵权制度。笔者结合第二十五条反映的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的原则,对该条款的不妥处给出建议。

关键词

共同侵权,间接侵权,善意第三人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6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下简称《解释二》),该解释于4月1日起施行。《解释二》弥补了专利法在实践过程乃至立法中的一些问题,但笔者依旧抱着无知无畏的态度吹毛求疵,纵观全文,发现其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欠妥,结合第二十五条反映的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的原则,对该条款的失误提出自己的看法。

2. 问题的提出

《解释二》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明知有关产品系专门用于实施专利的材料、设备、零部件、中间物等,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将该产品提供给他人实施了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权利人主张该提供者的行为属于侵权责任法第九条规定的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该解释明确了帮助侵权的一种特别情形,初看觉得挺合理的,但仔细了解“明知”的内容就觉得“怪怪的”。“明知”并非明知侵权而串通,而是明知其所提供的零部件等是专门用于最终认定侵权了的那个产品。譬如A公司生产充电器,委托B公司为其生产专用于该充电器中的电路板,然后A公司的充电器被认定侵犯他人专利权,按照该条款,B公司就要与A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这带来一个疑惑:B公司为了避免承担这责任,接受委托前应该去确认A公司实际是未经许可非法制造侵权产品,如此就不提供电路板,但问题是很难确认。A公司是在B公司提供零部件后再实施侵权行为的,对于B公司,推定别人以后的行为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这一过程也大大增加了其交易成本。事实上这种零部件代工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这种加工厂或大或小,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因此他们甚至不去关心整车是什么样子,只知道按照图纸加工。即便他们有专利知识,也无法从自己加工的部件上得知整车的侵权情况。

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代加工的角色是一种善意第三人。

而该司法解释通过第二十五条的但书表示出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的原则,那么基于《解释二》原则表达的系统性,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中涉及的提供者作为善意第三人难道不应该一视同仁受到保护吗?

另外,该条款主张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九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其规定的帮助侵权,应该是帮助人和被帮助人就侵权的问题有共同的意思联络,也就是说帮助人明知被帮助人在实施侵权,仍然向其提供帮助,此时应承担连带责任。而该条款中“明知”

所明确的侵权条件不明显地落在侵权责任法第九条的适用范围内,如此是否还能适用第九条进行侵权主张呢,这也是个疑问。

徐宏鸣3. 《解释二》确立的保护善意第三人原则

《解释二》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且举证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对于权利人请求停止上述使用、许

诺销售、销售行为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诉侵权产品的使用者举证证明其已支付该产品的合理对价的除外。”与之相关的是《专利法》第七十条规定,使用者、许诺销售者、销售者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时,免除其赔偿责任。后一法条中,“不知”并未改变侵权行为性质,只是因为当事人主观无恶意,并证明产品的合法来源,所以才免除其赔偿责任。但该条并未明确该善意第三人在证明合法来源且已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还应停止使用。实践中,侵权产品的使用者通常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购买的是侵权产品,只是因使用者在侵权行为链条的末端,容易被权利人发现,故权利人往往选择起诉使用者。依照专利法第七十条,使用者仅免除赔偿损失,其仍应承担停止使用的侵权责任。若不停止使用,则需支付专利使用费,作为不停止使用的替代。

而《解释二》第二十五条通过但书明确了专利法第七十条未明确的部分:在证明合法来源并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善意第三人不用停止使用。最高院在发布会上称,该法条在起草过程中有一种意见是,在制度本意上,设立合法来源抗辩制度是为了打击侵权源头,而制造者才是侵权的主要源头。TRIPs协议亦未要求善意使用的行为应被禁止。使用者在主观上是善意的,在客观上提供了合法来源,且在获得该侵权产品时向销售者支付了合理对价,理应阻却专利权禁止力的延伸。专利权排他性强,但不等于可以无限扩张。专利法不仅仅是专利权人的法,一味地强调专利权人单方的利益,置善意使用者的正当利益于不顾,将侵占善意使用者的合理空间、妨碍交易安全,这并非专利法第七十条的原意,也有违利益平衡的法律基本精神。在征求有关立法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解释二》最终采纳了该意见,同时也反映其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原则。1

这儿的“善意第三人”并不是传统民法中善意取得的善意第三人,只是借鉴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是否善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难为局外人所得知。因此,确定第三人是否为善意,应考虑当事人从事交易时的各种客观情况。在善意取得中,如果根据处分财产的性质、有偿或无偿、价格的高低及第三人的经验等可以知道处分人无权处分的,则不能认定第三人为善意([1], p. 332)。尽管目前主流是知识产权不能适用善意取得,但我们可以根据权利表征引起第三人信赖的强弱进行区分,当权力表征足以产生第三人的强信赖时,对第三人进行强保护,如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当权利表征只能产生第三人的弱信赖时,对第三人进行弱保护,避免过分损及权利人利益[2]。

4. 在共同侵权制度框架下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失误

《解释二》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是关于帮助侵权行为的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宋晓明解释称,鉴于帮助侵权人明显的主观恶意,且其提供的零部件是直接侵权行为的专用品,故将其纳入侵权责任法第九条规制的范围。2

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构成共同侵权的要件有:一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帮助者实施了帮助行为,被帮助者实施了侵权行为,且该帮助行为是为帮助被帮助者实施侵权行为而实施的;三是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主观方面的要件([1], p. 1022)。根据宋晓明庭长的解释,用侵权法第九条规制这类行为有两点原因:其一,提供的零部件能最终认定直接侵权行为;其二,提供者有明显的主观恶意。

对于第一点原因没争议,专用品是指仅可用于实施他人产品专利的关键部件或者实施他人方法专利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官方解读。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官方解读。

徐宏鸣

的中间产品,该专用品构成实施他人专利技术(产品或方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无其它用途3。在第一章节的举例中,A公司因为B公司提供的电路板的技术特征属于专利技术中的某个必要技术的等同特征,被认定其生产的充电器落入专利技术保护范围,成立侵权。所以电路板作为专用品,客观上为他人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提供了物质便利,对于直接侵权的结果而言,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这符合两者构成共同侵权的第二个要件。

第二点原因就值得商榷:代工厂这些善意第三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实践中,在帮助侵权人的过错认定方面,法院在共同侵权制度框架下考虑以下几个问题([3], p. 724):

1) 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过错联系

民法上的共同侵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和过失致使他人损害。对共同过错的理解目前主导的观点是主观说,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共同的过错,以两行为人之间有意思联络为必要。

何谓意思联络,我国学者通说认为意思联络是指各行为人具有共同的故意或进行恶意的串通。但马俊驹教授认为,意思联络不仅指相互通谋而分担实施各部分的行为,或相互同谋而协力完成一定的行为,有共同认识而利用或过于自信的意思亦包括在内。上文提及的代工厂作为帮助者基于“善意”与委托方不会有共同故意或有恶意串通。代工厂更偏向主观过失。代工厂在与委托方合作会产生注意义务,无论是疏忽还是懈怠,都属于消极的意志状态,由这种消极的意志状态产生出不作为或错误作为的行为状态,从而客观上提供了被帮助者直接侵权的实质帮助,这是种主观过失。而被帮助者委托他人制造专用品而后实施专利,主观上是故意的,同帮助者无法形成共同过失。如此看来,两行为人并不存在意思联络,主观无共同过错。

基于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无意思联络,两行为人因缺乏主观上的共同过错性,不能认定共同侵权行为,但可以认定数人分别侵权。但数人分别侵权与共同侵权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在于,共同侵权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数人分别侵权的,如果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同,行为人各自承担责任;如果造成的是同一损害后果,依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分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当然这里的连带责任是一种不真正的连带责任。其二,每个人的侵权行为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2) 明知的判断标准

帮助者“明知”的判断应采用普通侵权法上的“正常合理人”或“善良管理者”标准,即在相同情境下,相关专业领域的正常合理人履行合理的注意义务之后,能否意识到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代加工厂可以向委托方请求了解代加工零部件的信息,当得知要加工的零部件几乎只能用在某专利产品中,可以推定代加工厂知道委托方直接侵权行为有存在的可能性。

3) 明知的内容

帮助者明知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直接侵权人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的违法性。有学者认为,帮助者只需要知道被帮助者的行为存在,而无需知道该行为在法律上侵犯专利权。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之所以拿生活中的代加工厂举例,因为是现在中国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其缺乏专利侵权等相关知识。如果代工厂仅仅知道直接侵权人的行为存在,而对该行为的违法性(侵权属性)缺乏认知,则并不能认定侵权。如果代工厂没有理由知道他人的行为构成直接侵权,就很难说他主观上存在过错了。另外,即使代工厂有专利侵权知识,在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后还应当能够对特定直接侵权行为有具体的认知,而不是仅仅知道委托方直接侵权行为有存在的可能性。

6详见《专利侵权行为认定指南征求意见稿》。

徐宏鸣

通过分析以上三个问题,笔者判断代工厂不具有主观恶意,不符合满足帮助侵权的构成要件,在当前共同侵权制度框架下,《解释二》第二十一条主张适用侵权法第九条,欠妥。

5. 借鉴美国专利法的间接侵权规则的失误

在专利法上,侵权和帮助侵权的概念都有明确的定义。帮助侵权仅仅限于故意出售专门用于实施特定专利的产品部件。

“当一项帮助侵权指控完全基于销售一种商品后购买者用它侵害专利权这一事实时,公众获取该商品的公共利益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认定帮助侵权成立,当然不会导致该商品彻底退出市场。不过,这将该商品的有效控制权交给了专利权人。认定帮助侵权通常与认定诉争产品落入专利权人的垄断权范围具有同等的功能。”[3]

要构成帮助侵权,那么该产品必须几乎只能用于组成专利发明的一部分。如果一项产品既可以用于侵权目的,又可以用于非侵权目的,则生产销售这一产品的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使得这类帮助者成为帮助侵权者。否则,帮助侵权归责会阻碍商业的发展。

最高院显然借鉴了这一规则,在《解释二》中用第二十一条单独认定“故意出售专门用于实施特定专利的零部件等”的行为为间接侵权行为,该解释在我国专利法还未引进间接侵权制度依旧处在共同侵权理论框架的情况下可谓先行一步,对于实务中的间接侵权判定作出了指导。对此,笔者能理解,但对于后续归责依旧建立在共同侵权理论上,认为这一“进步”未免有些“不伦不类”。

在责任承担方面,共同侵权人对被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对内是在考虑过错程度的基础上平均分担赔偿额。专利间接侵权人虽然帮助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但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与直接侵权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4]。所以如果借鉴间接侵权制度,那么在归责方面,主张适用侵权责任法的第十二条或许更为妥当。

6. 结论

《解释二》通过第二十五条的但书表示出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的原则,基于原则表达在司法解释中的一体性,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中涉及的零部件提供者作为善意第三人应得到等同保护。上文也分析到权利表征引起第三人信赖较小的,那就给予弱保护,并非不保护。这里要实现对第三人的适当保护无非就是加强第三人受保护的法律要件或减弱第三人受保护的法律效果。这就要求代工厂这类第三人应尽更高的注意义务,表现为第三人须负更多的询问及审查义务;若尽此义务后仍不知情才受保护。同时,该第三人无法同第二十五条中的善意使用者一样,得停止提供行为,只是在赔偿方面考虑给予减免等保护。

在当前共同侵权制度框架下考虑代工厂的行为,因其与被帮助者不具有共同过错,所以用共同侵权理论解释主张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九条欠妥。而借鉴美国的专利法的间接侵权规则,“明知”的内容等同于间接侵权中帮助侵权的内涵:仅限于故意出售专门用于实施特定专利的产品部件。那么责任承担方面,代工厂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即可,无需与直接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这方面来看主张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九条同样欠妥。

从上述结论分析中可以归纳出两种纠正方案:一是回归共同侵权理论,严格要求“明知”范围,以此排除代工厂等善意第三人,再主张适用侵权法第九条;二是更彻底地借鉴间接侵权制度,对于责任承担则需要特别规定。笔者认为,在专利法未引进间接侵权制度,依旧是共同侵权制度的当下,第二种方案不论在在学理还是在实务中必然会引发专利间接侵权同共同侵权适用范围的冲突。另外,我国有个普遍现象是,中小型企业的专利知识不够,对于专利违法性的认识不足,基于保护大多国内企业,引进间接侵权制度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急于一时,暂时用共同侵权行为规制也行得通。因此笔者采用第一种方案

徐宏鸣

予以纠正:“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明知有关产品系专门用于实施专利的材料、设备、零部件、中间物等,并为生产经营目的故意或未尽注意义务就将该产品提供给他人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权利人主张该提供者的行为属于侵权责任法第九条规定的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俊驹, 余延满. 民法原论(第四版)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2]于飞. 技术秘密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J]. 百家言, 2006, 16(94): 65-69.

[3]崔国斌. 著作权法: 原理与案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邓宏光. 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关系探析[J]. 电子知识产权, 2006(4): 21-24.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29-7360,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ojls@https://www.doczj.com/doc/7616580244.html,

关于2017年最新专利法实施细则

关于2017年最新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大中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手续,应当以书面形式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办理。 第三条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国家有统一规定的科技术语的,应当采用规范词;外国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应当注明原文。 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附送中文译文;期满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和证明文件。 第四条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送交或者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专利代理机构;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请求书中指明的联系人。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推定为当事人收到文件之日。 根据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应当直接送交的文件,以交付日为送达日。 文件送交地址不清,无法邮寄的,可以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1个月,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第五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内。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其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限届满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六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而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最迟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当事人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应当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说明理由,必要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并办理权利丧失前应当办理的相应手续;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还应当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 当事人请求延长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说明理由并办理有关手续。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不适用专利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 第七条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需要保密的,由国防专利机构受理并进行审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及时移交国防专利机构进行审查。经国防专利机构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国防专利权的决定。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其受理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及时作出按照保密专利申请处理的决

(整理)专利法的期限一览.

《专利法》的期限 1.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 (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2. 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3.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 4. 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 5. 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 6.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7.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8. 对以下情况,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四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 9. 专利权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专利权人和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10.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11. 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13. 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人民法院应当自接受申请之时起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可以延长四十八小时。裁定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应当立即执行。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专利文献检索作业答案文档

谈谈你对创新地认识,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地创新能力? 答:对创新地认识: 、创新是一种挑战,更多地是机会,是企业生命地延续. 、创新,也叫创造. 创新是指以现有地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地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地知识和物质,在特定地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地行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创新是人自我发展地基本路径. 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地劳动方式地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地超越.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地需要,运用已知地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地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地新事物、新思想地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创新意味着改变,味着付出,意味着风险. 创新能力地提高: 要注意总结前人地经验和教训. 、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地创新经验. 、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地经验再加上自己地创新. 、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地习惯. 、必须具有强烈地事业心和责任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必须用人类地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地头脑 、必须坚持思维地相对独立性. 、什么是专利?说明专利地分类及特点.它地法律含义. 答:专利地含义: 第一,是指专利权.从法律角度来说,专利通常指地是专利权.所谓专利权,就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地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地独占权.需要注意地是,专利权不是在完成发明创造时自然而然产生地,而是需要申请人按照法律规定地手续进行申请,并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审批后才能获得地. 第二,是指取得专利权地发明创造.如“这项技术是我地专利”这句话中地“专利”就是指被授予专利权地技术. 第三,是指专利文献.是指各个国家专利局出版发行地专利公报和专利说明书,以及有关部门出版地专利文献.记载着发明地详细内容和受法律保护地技术范围地法律文件.我们所说地“检索专利”就是指查阅专利文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专利地分类: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地新地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地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地适于实用地新地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地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地结合所作出地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地新设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专利地特点: 专有性,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享有地独占性地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地权利. 、地域性,指一个国家依照其本国专利法授予地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地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地义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时间性,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拥有地专有权只在法律规定地时间内有效,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就不再享有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地专有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专利地法律含义: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地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

浅谈中美专利法重复授权比较分析研究

浅谈中美专利法重复授权比较分析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中美两国专利法中有关重复授权原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申请主体、客体内容、立法本意、时间判定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详细阐述了两国的差异化做法。 [论文关键词]重复授权;专利法;美国;比较 引言 专利制度的宗旨是为了保护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管理、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明创造的所有人获得专利一般是为了有效地实施,从而带来收益。但是,如果这些授权的专利中出现了重复授权,就势必会引起专利权冲突,进而造成权利的不稳定,给权利人实施其权利带来障碍,公众对专利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还会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由此引发的确权请求和专利纠纷还可能占用很多诉讼资源。 重复授权原则是专利制度中的一大重要原则,各国都在专利法中予以规定。我国在《专利法》第9条中予以规定。美国则可从《美国法典》第35部分第101条(35U.S.C.101)中引出[10-14]。中美都是知识产权大国,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本文拟从与美国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重复授权对比分析中取长补短,为中国专利法的整体结构和框架提供学术借鉴。 一、中美重复授权制度的立法思考 《美国法典》第35部分第101条(35U.S.C.101)规定了有关一项发明获得专利的条件:“任何人如果发明或发现了任何新的且有用的方法、机器、制造品,或其任何新的且有用的改进,就可以获得一项专利”,这就是美国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制定法上的来源。 美国的专利审查程序手册(The 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MPEP)阐述的重复授权原则立法本意在于阻止一项专利权到期后的不公平的延长。隐含在该立法本意后的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即公众在专利到期之后,不仅能够利用专利文件中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方案,还能够自由利用在完成发明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形。可见其立法本意在于避免发明人或专利拥有者不正当的延期其专利保护期限的目的,保障公众可自由利用到期专利及其改进的权利。 我国《专利法》第9条第1款中规定了“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其立法本意在《专利审查指南(2010)》中规定为防止权利之间存在冲突。具体而言,专利权是给予发明创造额独占权和排他权。基于这种排他性的独占权,一项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否则就违背了专利权的独占性原则。同样的发明创造有多个专利就是重复授权。可以设想,如果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给予两个以上的专利权,那么这些权利要求便无独占性可言,其必然会导致权利冲突,也会使社会公众处于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利用该技术内容,专利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只是一方面的内容,《专利法》第9条第2款中规定了对于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之间的但书条款,其立法本意还在于公众对于到期或期限终止的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可使用的问题,这虽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公众无意使用实用新型专利而侵犯可能存在的发明专利权的问题,也仅仅是防止,而不是本质上出于维护公众的利益。因此就美国专利法重复授权原则与中国专利法重复授权原则而言,二者立法的角度和思想不尽相同。中国专利法中关于维护公众利益,则更多的是体现在抵触申请、创造性中。

日本专利法(中文版)

日本专利法 (1959年4月13日法第121号 1978年4月26日法第30号最后修订) 第一章总则 (目的) 第一条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保护与利用发明,鼓励发明,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定义) 第二条本法中所称的“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作出具有高水平技术思想的创作。 2.本法所称的专利“发明”是指取得专利权的发明。 3.本法关于发明的“实施”是指下述行为: 一、在产品的发明方面,生产、使用、转让、出租、转移或者为转让、出租而展示或进口其产品的行为: 二、关于方法的发明及使用其方法的行为; 三、关于产品生产方法的发明,除前项所列举者外,使用、转让、出租、转移或者为出租、转让而展示或进口产品的行为。 (期限的计算) 第三条本法或基于本法令所规定的期限的计算,依照以下规定: 一、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内。但其期限从午前零点起始时,不在此限。 二、以月或年来规定期限时,遵从历书。不从月或年起算期限时,以其最后一月或年的相应起算日前一天的期限为满日。但最后一月无相应日时,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满期。 2.当申请专利、请求其他有关专利手续(以下简称“手续”)的期限的结束日为星期日,以及关于国民节假日根据1948年法第178号规定的1月2日,1月3日或12月29日至12月31日时,以节假日后的翌日为假期的结束日(假期期满)。 (期限的顺延等) 第四条专利厅长官为照顾地区遥远或交通不便等情况,根据请求或以其职权,可顺延第五十三条第四款(包括第一百六十一条之三第一款准用的情形),第五十六条(包括第一百六十一条之三第三款准用的情形),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或第二款但书、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款或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期限。 2.审判长为照顾地区遥远或交通不便等情况,根据请求或以其职权,可顺延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款(包括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款的准用情形)准用的第五十三条第四款或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三款(包括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款准用的情形)或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一款(包括第一百七十四条第四款准用的情形),准用的第五十六条所规定的期限。 第五条专利厅长官、审判长或审查官,依照本法规定,在已指定应履行手续的期限内,根据请求或以其职权,可顺延其期限。 2.审判长或审查官,依照本法规定指定日期时,根据请求或以其职权,可变更其期限。 (非法人社团履行手续的能力) 第六条非法人社团或财团,确定其代理人或管理人时,可以其名义履行下述手续: 一.请求审查申请; 二.对专利提出异议(包括提出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一款准用的第五十五条第一款); 三.请求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款或第一百八十四条之十五第一款的审判; 四.依照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请求对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款或第一百八十四条之十五第一款审判的判决决定提出复审。

专利法实施细则(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手续,应当以书面形式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办理。 第三条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国家有统一规定的科技术语的,应当采用规范词;外国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应当注明原文。 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附送中文译文;期满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和证明文件。 第四条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送交或者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专利代理机构;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请求书中指明的联系人。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推定为当事人收到文件之日。 根据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应当直接送交的文件,以交付日为送达日。 文件送交地址不清,无法邮寄的,可以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1个月,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第五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内。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其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限届满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六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而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最迟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当事人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应当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说明理由,必要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并办理权利丧失前应当办理的相应手续;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还应当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 当事人请求延长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说明理由并办理有关手续。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不适用专利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 第七条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需要保密的,由国防专利机构受理并进行审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及时移交国防专利机构进行审查。经国防专利机构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国防专利权的决定。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其受理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及时作出按照保密专利申请处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保密专利申请的审查、复审以及保密专利权无效宣告的特殊程序,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 第八条专利法第二十条所称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是指技术方案的实质性内容在中国境内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按照下列方式之一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 (一)直接向外国申请专利或者向有关国外机构提交专利国际申请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请求,并详细说明其技术方案;

专利中的各种期限

专利保护期限、缴纳年费是从申请日起计算,不是从优先权日! 同一天申请的专利不影响新颖性;自己在前申请的专利会影响在后的新颖性。 新颖性单独对比原则:将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各项权利要求分别与每一项现有 技术或申请在先公布或公告在后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单独地进行比较,不得将其与几项现有技术或者申请在先公布或公告在后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内容的组合、或者与一份对比文件中的多项技术方案的组合进行对比。 现有技术无地域限制 新法旧法区别:一是他人(旧法),改成所有人,同样的发明创造判断;二是新颖性判 断是国内公开(旧法)改成国内外公开。对实质审查和无效案件,申请日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的,按照旧法;之后的,按照新法。对于侵权诉讼和假冒专利等,是看行为发生的时间,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之后的行为,不论申请日是否在2009年10月1日前后,均按照新法,而行为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的,则按照旧法。 2009.10.1以前适用原法,原细则 2009.10.1 --2010.2.1适用新法,原细则 2010.2.1以后适用新法,新细则 2009年10月1日之前申请的实用新型适用检索报告,之后的适用专利权评价报告 全部指定期限和部分法定期限自通知和决定的推定收到日起计算 专利年度从申请日起算,与优先权日、授权日无关,与自然年度也没有必然联系 优先权要求费以作为优先权基础的在先申请的项数(指的是件数,不是权利要求项数)计算。申请附加费是指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包括附图、序列表)页数超过30页或者权利要求书超过10项时需要缴纳的费用,数额以页数或者项数计算。 每件发明的公布印刷费是50元 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每页增收50元,从第301页起每页增收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每项增收150元 提前公布声明只适用于发明专利申请 专利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内 只有当专利申请已被驳回,即驳回已经生效时,才不可以提出分案申请 不丧失新颖性期限、优先权期限、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和侵权诉讼时效超过规定期限不可 请求恢复权利 在中止过程中,办理地址变更、交费等事务还是可以进行的 行政复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分案申请保留原申请日 外观设计专利权中不包括禁止他人使用 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案件,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北京市 高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二审法院 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 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1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赔偿;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自申请日2个月内,或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申请费、公布印刷费和必要 的申请附加费 申请人要求优先权的,应当在申请时提出书面声明,并且在3个月内提交第一次提出的专利申请文件的副本 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当事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人自申请日起2个月内,可以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主动提出修改 发明专利申请人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时以及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发出的发明专利申

谈谈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属问题

对于已经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权人享有排他的实施权。这一点已为社会普遍了解。然而,对于技术秘密成果,虽然合同法对其使用权、转让权有明确规定,但是尚有相当多数公众不熟悉,不少错误的认识还在流行。为此,有必要进行一点探讨,这里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相对权,没有对抗第三者的法律效力。实际生活中,“技术成果”一词,泛指人们为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各种科技成就。但在法律意义上,技术成果是指在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有关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所谓技术秘密成果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非专利技术成果。该成果不属于专利法保护范围的技术成果。一个企业、研究所或个人研究开发出一项技术成果后,往往会宣布其对该技术成果享有所有权,称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他人通过参观其现场、分析其产品或者研究其情报,掌握了该项成果并付诸实施后,常常被指控为“侵权”。这种说法貌似有理,有时还得到舆论的支持,其实并无法律依据。因为它混淆了所有权、专利权和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权利。 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所有权仅指所有人对其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因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权利不属于财产所有权,而属于知识产权。 在知识产权中,专利权和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一项发明创造经申请被批准为专利后,专利权人在专利权存续期间享有实施发明创造的排他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利权在性质上与所有权有类似的一面,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不是特定的。这就是说除了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都是义务主体,负有不侵害其所有权或专利权的义务。这种权利称为绝对权、对世权、独占权。但是对一项技术秘密而言,法律没有确认掌握该项成果的人享有“所有权”或者在性质上与所有权相类似的独占权。技术秘密的拥有者既不能妨碍在他以前掌握该项成果的人实施该成果,也不能阻止在他以后开发、掌握该成果的人使用、转让该成果。事实上,技术秘密成果的拥有者自己使用、转让该成果,也必须以不侵害他人有效专利为前提。倘若由于情报信息闭塞等原因,独立研究开发出的成果与他人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技术秘密的拥有者则不能实施自己研究开发的成果。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取得的使用、转让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利。它在性质上与所有权或者专利权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其义务主体也是特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因技术权益所发生的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对人权、非独占权。 三、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6条、第341条的规定,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只存在于下列两种特定的法律主体之间:其一是单位和职工个人之间所发生的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其二是合同当事人之间就履行合同所提供的和所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前者由法律所规定,后者则依合同的约定,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只对特定的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不能对抗第三者。任何第三方通过参观现场、剖

浅谈我国专利法创造性研究

浅谈我国专利法创造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31T12:04:00.6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5期作者:谢文为[导读] 发明创造总是具有一定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不存在没有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广东清远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的开展,专利申请量呈现了迅猛的增长,这也对专利申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专利申请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专利申请能否获得专利权的关键,也是专利法鼓励创新的立法本意的体现。创造性是指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规定性特征即质与发明创造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发明创造总是具有一定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不存在没有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关键词:创造性;质变;新颖性;量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世界各国关于创造性概念的定义 创造性是各国专利法中必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欧洲专利条约》以及《专利合作条约》规定:如果一项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对所属领域的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则该发明具备创造性。美国专利法规定:“所申请专利的客体与现有技术的差别,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取得专利。” 日本专利法规定:一项发明,在专利申请提出之前由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做出的,则不具备创造性。 二、发明创造是质和量的统一 发明创造的质就是一发明创造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规定性特征。世界上的发明创造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在它们的特征中各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 发明创造的内容是由其权利要求中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规定性特征决定的,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规定性特征的有无,直接决定着发明创造的质。因此,发明创造的质与发明创造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就是说,规定性特征即质与发明创造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发明创造总是具有一定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不存在没有规定性特征(质)的发明创造。 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即质是发明创造本身所固有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就是一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规定性特征。发明创造的属性是发明创造规定性特征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认识发明创造的属性去认识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即质的。 发明创造不仅有规定性特征即质的特征,还有量的特征。发明创造的量是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规定性特征。 发明创造量的规定性特征同发明创造质的规定性特征一样,是发明创造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发明创造不可分离。一方面,发明创造总是具有一定量的规定性特征的发明创造,没有量的规定性特征的发明创造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脱离开发明创造的量的规定性特征的发明创造也是不存在的。 理解发明创造量的特征,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量的特征和发明创造不是直接同一的。质的特征与发明创造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一发明创造改变了自己的质,就意味着该发明创造发生了具有创造性的变化。量的特征则不同,同一发明创造可以有不同的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质。第二、量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量和质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涵的量与外延的量、精确的量与模糊的量、要素的量与结构的量等。内涵的量标志质的程度,如温度的高低,颜色的深浅、硬度的大小。外延的量标志质的规模,如物的数量、体积、重量等。质把不同发明创造区别开来,量则进一步把同质的发明创造从量上区别开来,量和发明创造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的发明创造可以有不同的量。 在对发明创造的认识中,确定现有技术是认识发明创造的前提,以现有技术为前提认识发明创造所具有的质,是认识发明创造的基础,认识发明创造的量是对发明创造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认识发明创造的质是由确定现有技术开始,再由质进到量。 任何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都既有质又有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有区别的。质使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成为某种发明创造而不是其他发明创造。质发生了变化,该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就发生了具有创造性的变化。而量则不同,同质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发生了变化,是指该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发生了具有新颖性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质。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质和量又是相互联系的。质决定量,没有一定的质就没有一定的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规定着量的范围。另一方面,一定的量又是质的条件,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制约着质,没有量也就没有质。质和量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是“度”。 度是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质和量的统一,是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阈值点或临界点。阈值点或临界点是一定质的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就会发生质变。 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理解发明创造时,都必须注意正确选择现有技术,在此基础上再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如果未能正确的选择现有技术,则绝不可能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在正确选择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要把握“界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三、关于创造性概念的定义 从哲学上讲,创造性是指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 创造性的变化包括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对所属领域的人员来说发生了非显而易见的变化。审查指南认为,如果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是其所属领域的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观察、认识到的,则该发明创造的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化就没有创造性。

欧洲专利法

欧洲专利公约实施细则 【标题】欧洲专利公约实施细则 【分类】知识产权 【时效性】有效 【颁布时间】 欧洲专利公约实施细则 (1973年10月5日公布;1981年6月4日最新修订)经欧洲专利组织管理委员会先后于1977年10月20日、1978年2月24日、1978年12月21日、1979年11月30日、1980年12月11日和1981年6月4日修订。 (欧洲专利局公报第1/78期第12页和以后各页;第3/78期第198页和以后各页;第1/79期第5、第6页;第11-12/78期第447页和以后各页;第1/81期第3页和以后各页;第7/81期) 第一部分适用于公约第一部分的条款 第一章欧洲专利局的正式语言 第一条在书面手续中不使用正式语言的规定 第二条在口头程序中不使用正式语言的规定 第三条正式语言的改变 第四条专利分案申请的语言 第五条译本的证明 第六条期限和费用的减收 第七条专利申请译本的法律效力 第二章欧洲专利局的机构 第八条专利分类 第九条一级机构的职责范围 第十条二级机构的职责范围 第十一条二级机构工作程序的规定 第十二条欧洲专利局管理机构 第二部分适用本公约第二部分的条款 第一章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无资格的规定 第十三条审查程序的中止 第十四条对撤回欧洲专利申请的限制 第十五条提出新的欧洲专利申请的资格 第十六条依据判决作出欧洲专利权的部分转让 第二章发明人的署名 第十七条发明人的指定 第十八条指定发明人姓名的公布 第十九条更正发明人的指定 第三章在登记簿上登记转让、许可和其他权利 第二十条转让登记 第二十一条许可证及其他权利的登记 第二十二条许可证的特别说明登记

新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说明(标准版)

新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说明(标准版) Explan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of the newly revised P atent Law (Standard Version)

新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说明(标准版)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与专利法的修改相一致的修改 1.删除关于撤销程序的规定修改后的专利法取消了撤销 程序,新细则也作了相应修改,删除了撤销程序的相关规定(删除了现行细则第55条、56条、57条,修改了现行细则中有关申请、审查、复审和无效中的相关条款)。 2.提高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金数额和 报酬比例新细则根据修改后的专利法的精神,参照《科技进步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提高了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金的数额和报酬的比例(参见新细则第六毡ǜ媛细则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 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新细则第14条) 2.进一步明确了缴费的有关规定

根据现行细则的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应当每年缴纳一次,即使最后没有授权,也同样要缴纳。新细则改变了这一缴纳方式,规定在办理授权手续时一并缴纳维持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授权,则不需要缴纳维持费。新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缴费的其他问题(参见新细则第九章"费用")。 3.解决与其他相关程序的衔接问题 在民事诉讼实践中,一些法院裁定对专利权采取保全措施或者判决专利权转归他人,需要我局协助执行。但现行细则没有规定我局如何协助执行。新细则增加了相关规定,规都唇尤胧澜缑骋鬃橹刮夜ɡ贫扔胧澜缑骋鬃橹摹队朊骋子泄氐闹恫ㄐ椤罚ㄒ韵录虺浦恫ㄐ椋┑墓娑ň】赡芤恢隆n夜ɡ捌湎冈虻挠泄毓娑ㄓφ笨悸怯胛夜巡渭拥墓侍踉贾械墓娑ㄖ鸩揭恢拢男形夜墓室逦瘢奖闵昵肴恕⒆ɡㄈ撕陀泄氐笔氯恕n耍篻t; (1)关于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摘要的撰写参考"专利合作条约"(pct)作了修改(参见新细则第18条、24条、25条)。 (2)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的规定,涉及双方当事人程序的时间期限不得延长,这是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利用延期作

浅析对专利法的理解与认识

浅析对专利法的理解与认识 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人们制定了专利法。其旨在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简要谈谈对专利法的一些认识。 (一)专利和专利法的概念 “专利”一词是从英语Patent翻译而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专利即指专利权,它是国家专利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专利法”是调整申请、取得、利用和保护专利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某些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推动科技进步的管理制度。我国专利法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需要。 (二)专利权概述与保护对象 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一种独占权。它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专有性。二是地域性。三是时间性。 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是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三)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有权提出专利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人。专利权的主体与专利申请权的主体不同。在美国,只有发明人本人才可以是专利申请人。而在其他国家,发明人或发明人单位、发明人的申请权受让人、发明人单位的申请权受让人,都是可能成为有权申请专利的人。我国专利权与大多数国家相同。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有权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包括:

浅谈专利代理行业业务的发展_高永懿

浅谈专利代理行业业务的发展 高永懿 摘要:本文对专利代理行业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预测,认为专利代理行业的业务发展将以申请相关业务为基础,在行使权利相关业务 快速成长的同时,在分析、评估、培训等业务领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利代理,专利申请,专利诉讼,专利分析,专利评估 自从1985年中国专利法开始实施,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制度从国外移植到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知识产权体系中重要的专利制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无论在经济或是政治上都显得愈发重要。正是由于专利制度的建立,催生了一个20多年前中国人完全不知道,20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感到陌生的行业——专利代理。 从1984年下半年原中国专利局举办专利代理人学习班,到1985年9月12日公布《专利代理暂行规定》,再到1988年12月12日在合肥成立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1991年《专利代理条例》的公布,1993年和2000年的改制脱钩,专利代理人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行业规模和特点,向成熟和完善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但是“成熟”和“完善”,对现在的专利代理行业而言,只是一个愿景。毕竟一个由政府主导全盘植入的行业,在投身迅猛的经济浪潮的时候,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基本上只是表达出大家的期望。诚如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1]所指出的那样,与发达国家的专利代理行业相比,我国的专利代理力量还很薄弱,业务结构单一,虽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年公布

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并要“明确知识产权代理人等中介服务人员执业范围”。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专利代理行业所涉及的业务进行简单地概括和梳理,并对以后专利代理行业主要的业务范围进行推测,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就专利代理行业本身而言,其实质是在从事“代理”工作。“代理”一词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2],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效力采用了大陆法系的含义,作了类似于《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而《专利代理条例》第8条规定:“专利代理机构承办下列事务:(一)提供专利事务方面的咨询;(二)代写专利申请文件,办理专利申请,请求实质审查或者复审的有关事务;(三)提出异议(注:现在已经没有异议程序),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有关事务;(四)办理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让以及专利许可的有关事务;(五)接受聘请,指派专利代理人担任专利顾问;(六)办理其他有关事务。”从其规定的专利代理机构的业务范围来看,专利代理人所从事的业务并不仅限于民法中狭义的“代理”一词,代理人和客户的关系实际上更倾向于一般的委托关系。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专利代理行业的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企业在日本申请专利时应当注意的要点

中国企业在日本申请专利时应当注意的要点 ? 拓展国际市场这些国家法律你了解吗? 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欲开疆拓土,必先完备自我,了解各国法律的相关重点及注意事项。基于此,本刊记者特别从德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足够,为企业深度解析各国相关法律要点。河野英仁日本河野专利事务所所长专利代理人 近年,中国企业向日本申请专利的数量在增长,其中主要是在中国进行了PCT申请之后,再进入日本国内申请的情况较多。日本专利法与中国专利法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在实务上,存在的许多细小区别应当注意。另外,也见过许多因与专利局审查员、审判官(相当于中国的复审委员会)及如我们这样的日本代理人的沟通不够而失败的事例。 本文根据最新的判例及修改法内容,就中国企业向日本申请专利时应当了解的几个要点进行解说。 进入日本国内申请专利时的权利要求的再确认 1.程序权利要求的撰写 在信息、通信、机械控制及电气领域的发明内容中,很多是包含软件处理的。在中国专利申请时,权利要求中只能记载“装置”或者“方法”。但是,在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中,还可以记载“程序”(日本专利法第2条第3款第1项)。

例如,可以将“具有技术特征A、B及C的装置”撰写成“使计算机执行A步骤、B步骤及C步骤的程序”。 近年,以包装的形式销售软件的在减少,然而通过网络下载的形式销售的在增加。预先撰写程序权利要求的权利人,可以以侵害专利权为由对竞争企业向客户发送应用程序的行 为提起诉讼。 2.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 日本最高法院于2015年6月5日就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在产品权利要求中记载该产品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作出了给实务带来巨大影响的判决【平成24年(受)第1204号】、【平成24年(受)第2658号】。 在日本专利实务中,如“通过进行A、B制造的化合物”由制造方法限定产品发明的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撰写 已被认可。 根据日本最高法院判决所述,即使制造方法不同,只要最终的产品一样,则认为是属于专利的技术范围。在上述的例子中,即使是“通过进行A、D制造的化合物C”,只要作为产品的最终化合物C是一样的,则就构成侵权。 日本最高法院一方面如此地扩大权利范围,另一方面对撰写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作出如下的解释进行一定的限制。在产品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中,一般是写明该产品的构造或特性进行直接限定,但有时,根据该产品的具体内容、性

专利法实施细则(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手续,应当以书面形式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办理。 第三条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有统一规定的科技术语的,应当采用规词;外国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应当注明原文。 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附送中文译文;期满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和证明文件。 第四条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送交或者其他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专利代理机构;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请求书中指明的联系人。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推定为当事人收到文件之日。 根据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应当直接送交的文件,以交付日为送达日。 文件送交地址不清,无法邮寄的,可以通过公告的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1个月,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第五条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其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限届满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六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而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最迟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可以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专利法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之日起2个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当事人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应当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说明理由,必要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并办理权利丧失前应当办理的相应手续;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恢复权利的,还应当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