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一、鉴别诊断:

1.淋证

答:⑴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⑶与尿浊的鉴别:尿浊小便混浊,白如泔浆,类如膏淋,但排尿时并无疼痛涩滞感,异于淋证。

⑷不同淋证的鉴别:

①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②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③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④血淋:氵弱血而痛。

⑤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样或滑腻如脂膏。⑥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2.水肿

答:⑴水肿与鼓胀:相同点:浮肿、腹大。不同点:水肿有四肢浮肿,后见腹大。鼓胀先有腹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后见浮肿。

⑵水肿与饮证:相同点:水肿、气喘。不同点:水肿是先肿,肿甚而喘。饮证先喘,积年久喘延成水肿

⑶区别阴水阳水

3.血证

答:⑴鼻衄

①与外伤鼻衄鉴别:有明确的外伤史。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不适症状.

②与经行衄血鉴别: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期或经行前出现。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

⑵齿衄

齿衄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边、舌根或舌系带处,有时在舌面上有针眼样出血点。

⑶咳血

※※①咳血与吐血相鉴别:

、血色不同(咳血血色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血色暗红,常混有食物残渣)、血中夹杂物不同、前驱症状(咳血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先兆,血常随咳嗽而出,而呕血常伴胃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及出血后症状不同(咳血之后常持续多日痰中带血,但大便不黑;吐血则无痰中带血,而大便常为黑色)、旧疾不同(咳血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等旧疾;吐血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等病史)。

②咳血与肺痈相鉴别:肺痈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间,气味腥臭,初期见风热袭肺的证候,咯脓血阶段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

③咳血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⑷吐血

①与咳血相鉴别。②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

⑸便血

①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大便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

②便血与痔疮相鉴别:痔疮大便带血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肛门或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

③便血的自身鉴别:a.近血 b.远血

c.肠风:为风热客于胃肠引起,证见便血,血清而鲜者,病属实热。

d.脏毒:为湿热留滞肠道,伤于血分引起,证见便血,血浊而暗者,病属湿热偏胜。

⑹尿血

①尿血与血淋鉴别:

②尿血与石淋鉴别:

⑺紫斑

①紫斑与出疹相鉴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②紫斑与温病发斑鉴别:两者皮肤表现基本相同,但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其他部位出血,舌质红绛,病情险恶多变。本病发斑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无舌质红绛,也无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

4.中风

答:⑴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相同点: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不同点:中风(中脏腑)——昏迷时间一般较长,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痫病——醒后如常人,发作时有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异样怪叫是其特征,有反复发作史。

⑵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⑶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病证。临床以双下肢痿软无力多见,发病缓慢,病程长。

5.鼓胀

答:

⑴鼓胀与水肿

⑵鼓胀与积证、痞满鉴别

1.黄疸

※※⑴辨黄疸种类

阳黄

阴黄

急黄

或洪大。

虚黄

小结:三黄特征

(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口渴、苔腻。(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白腻

(3)急黄:黄疸急重,其色如金,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衄血尿血发斑。

⑵辨湿热孰轻孰重(阳黄)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苔黄腻,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⑶辨寒湿与瘀血(阴黄)

脾胃虚弱:

瘀血阻滞:

2.头痛

答:⑴辨外感内伤即轻重(久暂)

内伤头痛:病势轻(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淤血之异。

外感头痛:病势剧,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常伴有外邪人、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

⑵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⑶辨性质: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而连项背;因于风热者,头痛痛如裂;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因于痰湿者,头重坠或胀;因于肝火者,头痛呈跳痛;因于肝阳者,头痛而胀;因于淤血者,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因于虚者,头隐痛绵绵,或空痛。

⑷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天气与气候加重:寒湿。情绪变化加重:肝火。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3.中风

答:⑴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中脏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糊而伴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者为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

⑵辨分期:

①急性期: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②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1个月至半年。

③后遗症期:半年以上。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⑶辨病势顺逆

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为逆;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为顺。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或抽搐,吐血,呃逆

⑷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以昏、瘫、痉(噤)、闭为特点。(邪闭于内)

(阳气外脱)闭证多见于中风骤起,病性以实为主,脱证多由闭证恶化而成,病性以虚为主,预后凶险。

4.痹病

答:⑴辨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⑵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风胜)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寒胜)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湿胜)热痹—红热肿痛,筋脉拘急。(热胜)

尪痹--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痰瘀交结,寒湿凝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⑶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⑷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三、诊断

1.癃闭

答:⑴小便不利,排尿困难,尿量减少,甚则闭塞不通。⑵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术后者。

⑶详询病史,伴随症状,检查等。,以确定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⑷有关检查辨尿潴留或少尿、无尿。

尿潴留:少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少腹部(耻骨联合上)可触及充盈之膀胱。

少尿或无尿:小便量少,或不通,无尿意,膀胱不充盈。

2.痹病

答:

⑵发病特点:①有的与性别相关:SLE、RA:女>男;AS、Gout:男>女。

②有的与年龄相关:OA:65岁以上>80%;SLE:育龄期。③有的与职业有关:腱鞘炎、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④部分病情与居处环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⑶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苔腻,脉沉。

⑷辅助检查:X线照片,血沉,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抗O,心电图等。

3.黄疸

答:⑴★,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

⑵★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酗酒史、家族史

⑶★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检查。

⑷黄疸实质: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正常值5.1~17.1μ

⑸诊断黄疸注意事项:①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②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

③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 μmol/L)

4.痉病

答:

⑵发病特点:①由外感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

②由内伤而起,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无恶寒发热等表证。

⑶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生化分析、脑脊液、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不寐

答: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同时佐以安神之品。

2.鼓胀

答: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补兼施;

中期以利水消胀为目的;晚期应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标实为主者, 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 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 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者, 当根据阴阳的不同, 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 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3.黄疸

答: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阳黄:清热利湿。急黄:清热解毒凉血。(攻下、开窍)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阴黄:①寒湿--温化寒湿。②瘀血---化瘀退黄

4.泄泻

答:

②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元下陷者,宜升提;久

③中西医结合:暴泻者可适当结合西医消炎、助消化、解痉等措施,特别是西医的液体疗法,对因泻伤阴者效果良好;久泻者配合支持疗法,饮食疗法等,特别是病因治疗西医有其优势。

5.头痛

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外感头痛:祛风散邪(活络)。夹寒者宜散寒;夹热者宜清热;夹湿者宜化湿。

内伤头痛:根据虚实,气血阴阳及五脏的不足或有余选用不同的治法。肝阳偏亢者宜熄风潜阳;肝火亢盛者宜清肝泻火;气虚者宜益气升清;血虚者宜滋阴养血;肾虚者宜益肾填精;痰浊者宜化痰降浊;淤血者宜活血通络。此外,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的经络循行选用适当的引经药,可提高疗效。久痛不愈,头痛较剧烈者,宜选用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

6.消渴

答:

在此基础上

7.痿病

答:

内涵:①补益后天:益胃养阴、健脾益气。②清阳明之热邪:“取”有取走、清除之意。

“独取阳明”之法来治疗,尚需辨证论治。

“痿证断不可作风不治”。治风之药,以发散疏泄为主,易伤津耗血,酿成坏病。

8.肺痨

答:治疗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根据正气强弱,以培补为主,或杀虫为主。治疗大法根据“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宜兼以降火。

9.

五、病因病机

答:

病理因素: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瘀痰阻及气血亏虚等。

2.痿病

答:痿病的病机主要是四肢筋脉肌肉失养,故出现筋脉弛缓,肌肉萎缩。筋脉肌肉的营养来源于先天肾精、后天气血津液。而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输布津液,故本病与肝肾肺胃关系密切。病因十分复杂。 注:先提问病机,再反推病因肺热津伤作为难点。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发为肉痿。”

温热疫毒

肺热津伤,津液不布

邪热未尽

居处冒湿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手足乏力

肥甘厚味

后天失养 四肢 痿

思虑劳倦 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筋脉 筋脉弛缓 病

久病大病 肌肉

禀赋不足 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失养

房劳太过 肌肉萎缩

外伤跌仆 痰瘀阻络,筋脉失养

久病入络

注意:各种病机常相互转变兼夹

主要病位:筋脉、肌肉(肢体筋脉) 主要脏腑:肝肾肺胃 主要病性:热证、虚证居多 病因总以内伤为多。

3.颤证

答:颤震的病因有虚实两端。

⑴风阳内动:①多由年迈或久病肾亏,或劳欲太过,使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故产生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等症;②暴怒伤肝,导致气机不畅,阳气内郁,化热化风所致。

⑵痰热动风:多由肺脾肾亏虚,而致痰浊内生,又由于五志过极,肝热化火,痰热互阻,风火交盛而致颤震。

⑶瘀血夹风:体老体弱,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行血,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则成本病。瘀血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则拘急,或颤抖;且年老之人,常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瘀血夹风而发病。 ⑷髓海不足: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或七情之伤,或房室太过,暗耗肾精。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⑸气血亏虚:多由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心气衰少,无力行血以荣四肢百骸,则筋脉失养;脾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不能濡养肢体经脉,亦为筋脉失养而成本病。

因此,本病亦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关键为髓海失充,筋脉失荣,肢体失控。

4.肺痈

答: 外感之邪

感受外邪 郁而化热

酒辛厚味 痰热素盛 酿湿蒸痰 初 期:肺卫同病、肺失清肃。 成痈期: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溃脓期:肺损络伤、脓疡溃破。 邪毒渐尽、病情好转

恢复期:

邪恋正虚、日久不愈 5.呕吐

答:

6.积聚

答:

7.消渴

答:

8.泄泻

答:病机关键:脾虚湿胜。 肺 痈

急性暴泻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脾虚加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⑴实——湿胜

①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发为泄泻。

②.饮食所伤: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导致湿从热化,湿热下迫于大肠,而致泄泻贪凉饮冷,或饮食不洁,导致湿从寒化,寒湿困脾,脾运受困,清浊不分,而致泄泻。

⑵虚——脾虚

③.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致肝气郁结,肝气乘脾,脾运受阻,清气下行,清浊不分,发为泄泻。

④.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受纳水谷,水精反成湿,谷气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

⑤.肾阳虚衰:年老体衰,或久病,或房室无度,肾气不足,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如暴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致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遂成久泻;久泻伤脾,易感湿邪,或饮食所伤,亦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挟实之证。

9.鼓胀

答:

10.感冒

答:

11.心痛

答:

12.痉病

答:⑴邪壅经脉多因外在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所致。若外感风邪,则“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脉络失其精血津液的濡养,拘挛病作;若寒邪外客,以寒为阴邪,主收引又伤阳气,寒客脉道,经脉拘急失养而成痉;若感受湿邪,湿性粘滞而困脾,继则中焦呆滞,气机不发,脏气壅闭,脉道失养,演生痉病。

⑵热甚发痉多由火热炽盛所致,邪热外而充斥经络,脉道闭阻失养;内则灼伤脏器,生化失司,总因脉络失养而发痉。或因邪热炽盛,引动肝风,风火相煽,发为痉证。

⑶阴虚血少多由误治或它病所致。误治者,即汗、吐、下太过,阴精耗散;它病所致者即产后失血或汗证、血证、体虚等,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而成。

⑷瘀血内阻多因病久入络,络血不畅而瘀,或外伤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进而闭阻脉络,血不养筋而成。此外,临床上因阳衰寒化所致者,亦不少见,即阳衰不能化精生血,液涸寒燥,筋脉失荣,渐生痉病。

综上所述,本病常以督脉为本,筋脉为标。痉有表里,在表者,为外邪所伤;在里者,为脏腑受损,生化失司。邪壅经络,伤津脱液,亡血失精,痰浊瘀血内阻为致病之因,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终致督脉失养,筋脉拘急,此为基本病机之所在。

痉病的病因归纳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内伤(伤津脱液,亡血失精,瘀血)。

病机:筋脉失养。病位:筋脉。病性:痉病有表里,在表者,为外邪所伤;在里者,为脏腑受损。

六、病例分析

1.黄疸

答:阳黄

⑴热重于湿

1)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兼症: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胁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③舌象:舌质红,苔黄腻;④脉象:脉弦数。

2)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3)主方:茵陈蒿汤.

茵陈:最善清利湿热,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泄三焦湿热;茵栀合用,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大黄:泄热逐瘀,荡涤胃肠瘀热,与茵陈相配,可使瘀热从大便而解。

4)临床应用:加强退黄,可加虎杖、田基黄;加强利湿,可加茯苓、猪苓、车前草;加强清热解毒,可加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白背叶根、板蓝根.;胁痛较甚,加柴胡、川楝子、郁金以疏肝利胆,行气止痛。砂石阻滞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化滞硝石。蛔虫阻滞胆道,可选用乌梅丸加茵陈、栀子。

(5)临证体会:辨热与湿的偏重,关键在辨舌苔的黄腻与白腻,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大便干结与稀溏,脉数与否。本型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利湿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防止向急黄转变。

⑵湿重于热

1)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俱黄,然不及热重于湿者鲜明。②兼症: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腹痞闷,食欲减退,呕恶,便溏,小便不利。③舌象:舌质红,苔厚腻微黄。④脉象:脉弦滑

2)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3)方药: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茵陈:利湿清热除黄;白术:健脾燥湿;二苓、泽泻:淡渗利湿;或甘露消毒丹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滑石:清利湿热;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石菖蒲、豆蔻、薄荷:芳香化浊,醒气悦脾;射干、知母:利咽,降肺气;木通、连翘:利湿清热。

4)临床应用:①头身困重,表湿明显者,加藿香、菖蒲以解表化湿。②脘腹痞闷者,可加白蔻仁、木香、砂仁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③呕恶便溏者,加陈皮、黄连、竹茹。④湿浊偏重,便溏尿少者,可加厚朴、苍术、车前草以化湿利尿⑤纳呆食少者,麦芽、鸡内金、独脚金、布楂叶。

5)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

急黄

1)辨证依据:①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②兼症: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手足抽搐,神昏谵语;③舌象:舌质红绛,苔黄而燥;④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3)方药:犀角散加生地、丹皮、玄参。

犀角(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黄连、栀子、升麻:助犀角清热解毒凉营。

4)临床应用:①身昏谵语,手足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凉血开窍;②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者,加地榆炭、柏叶炭、白茅根、紫草凉血止血;③大便不通,腹满而痛者加大黄、枳实、槟榔通腑行气导滞;④小便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车前子、茯苓、泽泻利水消肿。

5)临证体会:本型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西医结合。

阴黄

⑴寒湿阻滞

1)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②兼症: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③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④脉象:脉濡缓。

2)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3)方药:茵陈术附汤。

茵陈:除湿利胆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和胃。

4)临床应用:①脾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②湿邪较重者,可加猪苓、泽泻、茯苓等淡渗利小便③兼有胁痛者,可加郁金、川楝子、玄胡以疏肝理气。

5)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

⑵血瘀肝郁

1)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②兼症:胁下或有症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③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④脉象:脉弦涩或细涩

2)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3)方药:鳖甲煎丸(提问:鳖甲煎丸的出处)

鳖甲:滋阴软坚,柔肝润络;桃仁、丹皮、紫葳、芍药、桂枝、鼠妇、庶虫、蜣螂:活血祛瘀,通络软坚;

葶苈、石苇、瞿麦:通利水道;柴胡、黄芩、半夏、厚朴、乌扇:清热疏肝解郁;大黄、赤硝:通导积滞;

人参:阿胶:补气血之虚;灶中灰:去癥瘕坚积;清酒:引行药势。

4)临床应用:①热象明显者,宜减桂枝、干姜,加白花蛇舌草、蚤休;②湿浊不著者,去石苇、瞿麦、葶苈子,加八月札、川楝子;③寒象明显者,可去乌扇、紫葳。加附子、干姜。④脾气虚弱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以健脾益气;

⑤肝血不足者,可加当归、何首乌、枸杞子以养血柔肝;⑥兼见衄血者,去蛰虫、蜣螂,加茜草、三七去瘀止血。

5)临证体会:本型的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

虚黄

寒湿阻滞

1)辨证依据:①主症: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②兼次症: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③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④脉象:脉濡细

2)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3)方药:小建中汤(提问:小建中汤的出处、方歌及配伍特点)

桂枝、生姜、大枣:辛甘化阳,健脾;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饴糖:缓中健脾。

4)临床应用:①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②血虚较甚者加当归、地黄以养血;或选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

③血败源于精不化血者,加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补命门;④纳呆、腹胀便溏者,去饴糖,加山药、陈皮、木香健脾化湿行气;⑤胁痛者加郁金、川楝子理气疏肝;⑥胁肋有结块者,可加鳖甲、穿山甲软坚散结。

5)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兼去余邪。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

2.眩晕

答:⑴肝肾阴虚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如蝉、日久不愈;②兼次症: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隐痛,腰酸膝软,心烦口干,少寐多梦;③舌苔:舌红、有裂纹,苔薄或苔少;④脉象:脉细数或弦细。

2)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3)方药:左归丸。

杞子、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滋养肝肾;鹿角霜:助肾气;牛膝:引药入肾;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壮骨。4)临床应用:阴虚内热:知母、黄柏、丹皮、鳖甲;心肾不交:酸枣仁、柏子仁、阿胶、鸡子黄;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玉竹。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加减。

⑵风阳上扰

1)辨证依据:①主症: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②兼次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体震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③舌苔:舌质红,苔薄黄;④脉象:弦细数。

2)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3)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祛风潜阳,止痛止眩;

钩藤:清热熄风降火;石决明:清热平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清热活血。

4)临床应用:①阴虚较甚者,加生地、白术、玄参、麦冬;②肝火亢盛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菊花;

③阳动化风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珍珠母;④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

⑤肝火上炎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阴。

⑶、气血亏虚

1)辨证依据:①主症: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②兼次症: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心悸少寐;③舌苔:舌质淡嫩,苔薄白;④脉象:细弱。

2)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3)方药:归脾汤。

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党参、白术、茯神:健脾益气安神;龙眼肉,枣仁、远志:养心养血安神;木香:健运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

4)临床应用:①气虚自汗:加防风、浮小麦;②脾虚泄泻:加泽泻、扁豆、苡仁;③血虚较甚:加熟地、阿胶、紫河车;④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⑤气虚及阳者:加桂枝、干姜等。

⑷、痰浊中阻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视物旋转,头重如裹;②兼次症: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③舌苔: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④脉象:弦滑。

2)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茯苓:利水健脾;白术:燥湿健脾;天麻:熄风止眩;大枣、生姜、甘草:健脾和胃。

4)临床应用:①呕吐频作:竹茹、代赭石;②胸闷纳呆:砂仁、白冠仁;③肢重体倦:佩兰、藿香、石菖蒲;

④耳鸣、重听:葱白、郁金、石菖蒲;⑤痰浊化热:黄连温胆汤;⑥痰浊寒化: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

⑸、瘀血阻窍

1)辨证依据:①主症:眩晕时作,头痛如刺;②兼次症: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有外伤史或手术后起病更为支持;③舌象:舌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④脉象:弦涩,或细涩。2)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3)方药: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黄酒:辛窜活血;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4)临床应用:气虚:党参,北芪;阳虚:桂枝、附子;风邪:白芷、防风、荆芥穗。

⑹、其它:

新内容:外感风邪:以兼有外感症状,根据其风寒、风热、风湿之不同,分别给予川芎茶调散、银翘散、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

附:病例分析

张某,男性,42岁。主诉:突然头晕伴视物旋转13小时。病史:患者昨晚进餐之后,于晚7时突然感到头晕,倒地,挣扎欲起,眼见周围天旋地转,似若房倒地陷,闭目卧地。家人大惊,急入屋。患者恶心欲吐,耳中呼呼作响,张目晕眩更甚,卧床不起。今晨急来就诊。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近因工作繁忙,常加班加点。

检查:舌红,苔黄腻,口中干,脉弦滑。眼球水平震颤(+)。请分析此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本病例的诊断(诊断依据)及证型。(2)分析其病情经过,病理机制。(3)确定本病例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4)写出处方名称及药物组成。

眩晕(肝阳上亢,夹有痰火)治法:平肝潜阳,清化痰热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钩藤12、栀子12、黄芩10、杜仲10、牛膝12、半夏12、橘红12、天竺黄12、石决明30、磁石30、代赭石15(后三味先煎)。3剂。

服药3剂,眩晕大减,目可张,人能坐,已不吐,耳鸣止。舌苔黄腻稍减,口仍干苦,继服上方加焦栀15、香附15。服3剂眩晕止,口苦消。

注:性急之人肝气易郁,久则化火,肝阳上亢,火煎津液为痰,痰火交阻,风火上扰清窍,故为眩晕。口干苦,舌红乃火热之征。苔黄腻,脉弦滑,属痰热之征。方中天麻、钩藤、磁石、石决明、代赭石平肝潜阳熄风,焦栀、黄芩清肝热,天竺黄以化痰浊,后加香附以疏理肝郁,断火之源。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清化痰热之效。

3.咳嗽

答:⑴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象:舌苔薄白。脉象: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三拗汤中麻、杏、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

止嗽散中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气;紫菀、百部润肺止咳;桔梗、陈皮、甘草宣肺化痰利咽,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两方合用,尤适于风寒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之咳嗽。

[加减应用]:◆咳嗽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者加薄荷、蝉衣;◆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

◆风寒咳嗽兼咽痛声嘶,口渴心烦,痰黄稠,此为风寒外束,肺内郁热之寒包火,加石膏、黄芩、桑白皮、牛子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挟痰湿,症见痰粘胸闷、舌苔腻,加法夏、厚朴、云苓以燥湿祛痰。◆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主症:咳嗽频剧,咳声粗亢或音哑,咽喉干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稠。次症:咳时汗出,鼻塞流黄涕,发热恶风,口渴,头痛肢楚。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处方]: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杏仁、桔梗、芦根、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加减应用]:◆上方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宣肺之力。◆.咽痛、声嘶者配射干、马勃。◆口干咽燥,舌质红加南沙渗,天花粉。◆肺热内盛者加黄芩、鱼腥草、知母清泄肺热;◆咳甚者银花、浙贝、杷枇叶以宣肺清热止咳。◆挟湿者,症见胸闷痰多、苔腻等,加沙仁、佩兰理气化湿。◆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藕节。◆挟暑湿,症见胸闷心烦,口渴不饮,身重尿赤等,加鲜荷叶、鲜藿香、西瓜皮等,以清暑湿。

(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次症:喉痒,咳甚胸痛,唇鼻口干燥,咽喉干痛;或初起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象: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象: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处方]:桑杏汤桑叶、豆鼓——疏风解表。

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生津润燥。山栀——清热。

[加减应用]:◆津伤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加生地、白茅根清热止血;◆痰多难咯者,加瓜蒌皮、百部润肺止咳。◆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胖大海清润咽喉。◆另有凉燥证:乃由燥证加风寒证而成,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杏苏散加紫菀、冬花、百部治之,则达到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之原则。

(4).痰湿蕴肺

[临床表现]:主症: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色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嗽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咳缓。次症: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便溏。舌象:苔白腻。脉象:脉濡滑。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法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化痰。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

三者合用降气化痰止咳。

[加减应用]:◆痰湿较重者,咳痰多而稠厚,舌苔厚腻,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寒痰较重者,痰粘白如泡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脾虚甚者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病情平稳后,可六君子丸以资调理。

(5).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

兼症: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象:舌红,苔薄黄腻。脉象: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代表处方]:清金化痰汤

黄苓、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热化痰止咳。茯苓、橘红、甘草——健脾理气化痰。麦冬配知母——清肺养阴。

[加减应用]:◆痰黄而脓有热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仁、生苡仁以清热化痰解毒。◆胸满咳逆,痰多,便秘者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痰热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竹茹以清化痰热。◆痰热伤津,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6).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主症: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次症: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稠,或痰如紊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

舌象: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象: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肺泻肝,止咳化痰。[代表处方]:黛蛤散加黄芩泻白散(黛蛤散:青黛,海蛤壳。黄芩泻白地骨皮,桑白粳米甘草比。)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粳米、甘草——化痰止咳。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

[加减应用]:◆火旺者,咳嗽甚、痰黄,加山栀,丹皮、浙贝、杷叶以增清热化痰。◆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蒌、枳壳、旋复花利气降逆。◆胸胁痛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咳加浮海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

◆火郁伤阴者,口咽干燥、咳嗽少痰,日久不愈,加北沙参、百合、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敛肺。

(7).肺阴亏耗

[临床表现]:主症:干咳少痰粘白或痰中带血,咳声短促,或声音嘶哑。

次症: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

舌象:舌质红、少苔。脉象: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代表处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玉桑,扁豆甘草止咳爽。)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养肺阴,润肺止咳。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

[加减应用]:◆临证时可加川贝、甜杏仁以润肺化痰。◆阴虚火旺者,加白薇、地骨皮、桑白皮清肺泻火。

◆肾不纳气久咳不愈,咳而兼喘可用参蚧散加熟地、五味子。◆痰中带血或咯血加侧柏叶,仙鹤草,藕节、白芨、三七以清热止血;◆午后潮热,颧红加银柴胡、地骨皮、青蒿、黄芩以清虚热。◆盗汗者,加乌梅、生牡蛎、浮小麦以收敛止汗。◆咯黄痰者,加黄芩、胆南星、竹茹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旱莲草、山萸肉、五味子滋肾清热。

4.水肿

答:(一)风水相搏型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1、辨证依据:1)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2)恶寒发热,咳嗽。(3)苔白,脉浮。(4)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

2、治则:疏风宣肺行水

3、方药:越婢加术汤

麻黄——疏风宣肺利水石羔——清肺泄热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健脾行水

4、加减:偏风寒——去石羔加防风桂枝,或荆防败毒散。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

兼疮毒——五味消毒饮肺气不宜,咳嗽较重——杏仁前胡葶苈子川朴

(二)湿毒浸淫型

1、辨证依据;(1)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2)恶风发热,四肢困倦。(3)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3、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利湿

4、加减:疮痈脓毒——重用蒲公英、鱼腥草;疮毒糜烂——土茯苓、苦参;血热红肿——丹皮、赤芍;恶风发热——柴胡、黄芩

(三)水湿浸渍型

《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跗肿,胸腹满”1、辨证依据:

1. 辨证依据;(1)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2)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3)苔白腻,脉沉缓;

2、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3、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大腹皮茯苓皮陈皮——化湿行水;桂枝泽泻桑白皮生姜皮——通阳利水;白术苍术厚朴——健脾燥湿4、加减:湿邪盛——苍术苡仁砂仁;脾虚较甚——党参北芪;上半身肿甚——麻黄杏仁

下半身肿甚——木瓜苍术厚朴车前子;肿甚而喘——麻黄杏仁葶苈子

(四)湿热壅盛(结)型

《景岳全书》:“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尔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1、辨证依据:(1)遍体浮肿,皮色光亮绷急,小便短赤;(2)胸脘痞闷,烦热口渴,不引饮或大便干结;

(3)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2、治则:分利湿热,利水消肿3、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疏——疏风胜湿,治表治上——秦艽羌活

凿——通利二便,治里治下——泽泻木通猪苓茯苓、滑石车前槟榔香陆大腹皮

4、加减:水邪内盛,腹满不减,大便秘结——已椒苈黄丸,以攻逐利水

水邪迫肺,喘满气粗,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

(五)脾阳虚衰型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丹溪治法心要·水肿》:“因脾虚不能行浊气,气聚则为水,水渍妄行”

1、辨证依据:(1)水肿反复消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2)脘闷腹胀,纳少便溏,神疲肢冷;(3)起病缓,病程长,面色不华,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2、治则: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3、方药:实脾饮加减

白术附子干姜草果——健脾温阳;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厚朴大腹皮——行气导滞

4、加减:脾虚甚——党参北芪;湿重——苍术厚朴法夏;肿退以后,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

(六)肾阳衰微型

《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

1、辨证依据:(1)水肿迁延不愈,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两足跗尤剧,按之如坭,久久凹陷不起,小便短少或日短夜长;(2)腰膝酸冷,畏寒肢冷;(3)面色灰滞或晄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治则:温阳补肾,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

肉桂、附子—温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白术—健脾;白芍—调和营阴;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牛膝——引药下行

4、加减:虚寒——巴戟葫芦巴;肾不纳气气喘——五味子党参牡蛎;水邪凌心、心悸、唇紫——桂枝甘草丹参红花细辛;浊阴上逆,神倦欲寐,泛恶——温脾汤以温阳解毒降浊;复感寒邪,恶寒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如阳损及阴见阴虚证,如水肿反复发作,头晕耳鸣,神倦,腰酸,遗精、齿衄、失眠、舌红、脉细弦,用大补元煎合肾气丸并补阴阳

(七)气滞血瘀型

1、辨证依据:①浮肿日久不退或反复消长,小便少,皮色暗滞;②肌肤斑疹衄血,便血、尿血反复发作,尿蛋白久治不愈;③舌紫暗脉弦细面色暗滞。

2.治则理气活血、化瘀利水。3、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化裁。

四物加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柴胡青皮——行气;车前子泽泻猪苓——利水

4、加减:气虚——参芪;尿血——白茅根;阳虚——附桂;便血——槐花,地榆;阴虚——生地麦冬;斑疹——丹参丹皮;蛋白尿——益母草北芪

类证鉴别:

5.胃痛

答:(一)、寒邪客胃

1、辨证依据(1)、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2)、口淡不渴,或喜热饮;(3)、苔薄白,脉弦紧。

2、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3、方药良附丸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理气止痛

4、加减:寒重——加吴茱萸;气滞——加木香、陈皮;表寒证——紫苏、生姜、或香苏散;寒挟食滞——加枳壳、神曲、内金、半夏;寒热错杂——加半夏泻心汤;胃寒较轻——加局部温熨或饮生姜红糖汤

(二)饮食停滞

1、辨证依据:(1)、胃脘疼痛,胀满据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不思饮食;

(2)、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3)、苔厚腻,脉滑。2、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3、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云苓——健脾和胃连翘——散结清热

4、加减:脘腹胀甚——加枳壳、厚朴、槟榔;食积化热——加黄芩、黄连;便秘——小承气汤;食积化热成燥——加大承气汤。

(三)肝气犯胃

1、辨证依据:(1)、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2)、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喜太息。(3)、苔薄白,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3、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4、加减:胀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加半夏、旋复花、沉香

(四)肝胃郁热

1、辨证依据:(1)、胃脘灼痛,痛势急迫。(2)、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3)、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则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3、方药丹栀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泄肝热;白术、云苓、甘草——和中健胃

4、加减:加左金丸——疏肝泄火;加当归、白芍、香橼、佛手——理气而不伤阴;肝胃郁热,迫血妄行——泻心汤

(五)瘀血停滞

1、辨证依据:(1)、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2)、病程长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3)、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3、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4、加减痛甚者可加元胡、三棱、莪术以活血破血,加枳壳、木香、郁金以理气。

(六)湿热中阻

1、辨证依据:(1)、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2)、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3)、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3、方药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云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4、加减:热盛便秘——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加半夏泄心汤

(七)胃阴亏虚

1、辨证依据:(1)、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饮食;(2)、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3)、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3、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养阴益胃;当归、川楝子——柔肝理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

4、加减:痛甚——加香橼、佛手;脘腹灼痛——加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或清胃散;肝

肾阴虚——加山茱萸、玄参、丹皮

(八)脾胃虚寒

1、辨证依据:(1)、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2)、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3)、舌淡苔白,脉虚弱。

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3、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疲散寒,和中止痛

4、加减:泛吐清水——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甚——加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胃湿盛——加二陈汤

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巴戟天

6.头痛

答: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②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④脉象:脉浮紧。

(2)治法:疏风散寒。(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辛温气香,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表;甘草:和中缓急。(4)临床应用:寒邪侵犯厥阴: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或四肢厥冷,苔白,脉沉(寒厥头痛),吴茱萸汤加法夏、藁本、川芎。寒犯少阴:头痛,背寒,足寒气逆,苔白脉沉细(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风热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②兼次症;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③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④脉象:脉浮数。

(2)治法:祛风清热。(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黄芩、栀子:辛凉清解;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4)临床应用: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3、风湿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如裹;②兼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④脉象:脉濡或滑。

(2)治法:祛风胜湿。(3)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4.临床应用:①纳呆便溏胸闷:加苍术、厚朴、陈皮;②恶心呕吐:加法夏、生姜、藿香;

③暑湿:身热汗出不扬,胸闷口渴者,改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④小便不利:加苡仁、淡竹叶。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胀痛,或抽掣而痛,头痛多为两侧;②兼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

苦胁痛,失眠多梦;③舌象: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④脉象:脉弦或弦细数。

(2)治法:平肝潜阳。(3)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

黄芩、栀子:清泄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4)临床应用:①阴虚阳亢: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加生地、白芍、二至丸等;②肝火亢盛:清肝泻火,加龙胆草、大黄、夏枯草等;③阳亢风动:镇肝潜阳熄风,加龙牡、鳖甲、龟板等。

④肝肾阴虚:头痛绵绵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者加何首乌、生地、栀子、早莲草、枸杞;

2、气虚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②兼次症: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③舌象: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④脉象: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2)治法:益气升清。(3)方药:顺气和中汤。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

蔓荆子、细辛:祛风止痛。

(4)临床应用: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加熟地、首乌、阿胶等或用人参养营汤。

3、血虚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②兼次症: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③舌象:舌质淡,苔薄白;④脉象:脉细或细弱。(2)治法:滋阴养血。(3)方药:加味四物汤。

生地、当当、白芍:滋阴养血;蔓荆子、川芎、菊花、黄芩:清头目而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4)临床应用:①兼气虚—加参、芪等,或用人参养营汤;②肝血不足—加酸枣仁、珍珠母等。

4、肾虚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而空;②兼次症: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③舌象: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

④脉象:脉沉细无力或细数。(2)治法:补肾填精。(3)方药:大补元煎。

生地、山萸肉、杜仲、山药、枸杞:滋补肝阴;人参、当归、甘草:补益气血。

(4)临床应用:①偏阳虚:加鹿茸、熟附子、肉桂等;或肾阳不足:表现面浮肢肿,心悸气促者右归丸或合真武汤;②偏阴虚:加二至丸、知柏等。或阴虚内热:表现面部烘热,面颊红赤者用知柏地黄丸;

③精亏较甚:见耳鸣耳聋、昏痛眩晕者用左归丸(或加龟板、阿胶);④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

5、痰浊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昏蒙重坠;②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④脉象:脉滑或弦滑。

(2)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天麻:平肝熄风;法夏、黄芩、白术、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4)临床应用:①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降逆;②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黄连温胆汤;③痰湿寒化。

6、瘀血头痛

(1)辨证依据:①主症:头痛剧烈,或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②兼次症:日轻夜重,头部有外伤史,或长期头痛史;③舌象:舌暗红,或舌边尖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充盈,苔薄白;④脉象:脉弦细或细涩。(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黄酒:辛窜活血;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7、其它

(1)雷头风

风邪湿毒上攻头目: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憎寒壮热者,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选用清震汤合普济消毒饮。

(2)偏头风

肝经风火上扰:头痛暴发,痛势剧烈,局限于头部一侧,或痛连眼、齿,痛止如常人,治宜平肝熄风,选用天麻钩藤饮加菊药、川芎、全蝎、蜈蚣等。若夹痰热,佐以清热涤痰,加黄连、半夏、胆南星、枳实等;若久病不愈,瘀血阻络,佐以活血通络,加桃仁、红花、丹皮、赤芍、蜈蚣、全虫等。

8、临证经验

(1)循经用药: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葛根;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少阳头痛: 柴胡、川芎;

厥阴头痛: 藁本、吴茱萸;太阴头痛: 苍术;少阴头痛: 细辛。

(2)配伍风药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轻扬,易达病所,故临床治疗头痛,不唯外感,即使内伤头痛,亦常配伍风药,如防风、羌

活、京子、荆芥等。但风药走散,久服伤气;风药多辛散,易伤阴津,故阴血亏虚之人当慎用。

(3)重用川芎

(4)头痛经久不愈者,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②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风、通络、祛瘀、止痛。常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但蜈蚣、全蝎药性猛悍,燥血有毒,为动火之物,阴虚火旺,月经过多之人,用量不宜过大,且当伍以生地、白芍之类,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③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根据中医“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及“不通则痛”之理论,以及现代研究血管性头痛与血小板更易产生凝集、粘附,5-HT降低从而引起小A收缩、大A扩张,脑血流量减少有关,支持中医血瘀之理论,因而活血化瘀法得到广泛的重视。

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根据血瘀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虚血瘀、血热血瘀、阳虚血瘀的不同,分别伍以理气益气,养血、凉血之品。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四节喘证 【A1型题】 一、选择题 1.“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一语出自1卜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2.“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者治肾”一语出自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3.喘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呼吸急促,喉间水鸡声 B.气短息促,胸胁胀痛,咳喘,转侧疼痛加剧 C.咳吐浊唾陷涎沫,咳声不扬,气急喘 D.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壮热汗出 E.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4.下列哪项不属于喘证直接的病因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所伤 D.疫病邪毒 E.劳倦内伤 5.下列哪项不是虚喘的特征 A.呼吸短促难续,吸人为快 B.气怯声低 C.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D.咳吐脓痰 E.病情时轻时重

6.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特征 A.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B.气粗声高 C.咳吐脓痰 D.脉滑数有力 E.起病急,病程短 7.下列哪项不符合痰热奎肺的指征 A.喘咳气涌 B.痰白浊厚 C.胸中烦闷 D.身热有汗 E.渴喜冷饮 8.下列哪项不属肺气郁痹的特征 A.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B.呼吸深长 C.气憋 D.咽中如窒 E.精神抑郁 9.痰浊阻肺喘证的主证是 A.喘咳痰多而粘 B.咯痰爽利 C.自汗恶风 D.胸痛烦闷 E.脉濡苔白 10.治疗虚喘重在何脏 A.心肺 B.脾肺 C.肺肾 D.肝肾 E.心肾 11.风寒袭肺喘证的首选方是华 A.射干麻黄汤 B.麻黄汤 C麻杏石甘汤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五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B地域C行为D时间 2.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B荆防败毒散C桑菊饮D银翘散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B烦渴C面赤D发热 4.痢疾初起,兼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身重者,应解表清里,选用下列何方为宜? A荆防败毒散B麻杏石甘汤C葛根芩连汤D银翘散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B腹痛腹泻C有饮食不洁史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外感咳嗽的治法是: A祛邪止咳B祛邪化痰C解表止咳D祛邪利肺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B沙参麦冬汤C二陈汤D泻白散 8.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口干烦热,咽喉不利,颧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治疗选方为: A七味都气丸B五磨饮子C真武汤D生脉散合补肺汤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B水凌心肺C肝气乘肺D痰浊阻肺 10.肺胀的病变首先是在: A肺系B肺C肾D心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真武汤D平喘固本汤 12.苓桂术甘汤是以下心悸哪一证的主方? A心阳不振B水气凌心C心血瘀阻D肾阳虚衰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朱砂安神丸D黄连温胆汤 14.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的医家是: A张景岳B刘河间C朱丹溪D李东垣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A肝火上炎B痰浊上蒙C肝肾阴虚D肝阳上亢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A1∕A2型选择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 A.生脉散 B.八味肾气丸 C.真武汤 D.左归丸 E.八仙长寿丹 【答案】C 【解析】真武汤功能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之水肿。 2.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最主要的是()。 A.尿频 B.尿热 C.尿淋沥不尽 D.尿痛 E.血色深浅 【答案】D 【解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火邪 B.气滞 C.血瘀

D.阴寒 E.痰浊 【答案】A 【解析】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4. 治疗虚劳肝血虚证,应首选()。 A.二阴煎 B.调营饮 C.补肝汤 D.四物汤加味 E.二至丸 【答案】D 【解析】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5. 尿血的主要病机是()。 A.气血亏虚,失于温煦 B.湿热内蕴,灼伤血络 C.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D.肝火旺盛,络脉受损 E.热伤脉络,脾肾不固 【答案】B 【解析】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 6. 朱丹溪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A.补脾清肺 B.补肾清热 C.补肝清心 D.补肺清热 E.补肾利湿

【解析】朱丹溪在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7. 治疗柔痉,应首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栝蒌桂枝汤 D.柴枳半夏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C 【解析】栝蒌桂枝汤为治疗柔痉的代表方剂。 8. 治疗咳血燥热伤肺证,应首选()。 A.泻白散 B.桑杏汤 C.清肺饮 D.桑菊饮 E.沙参清肺汤 【答案】B 【解析】桑杏汤能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9. 治疗虚劳心阳虚者,应首选()。 A.桂枝甘草汤 B.苓桂术甘汤 C.人参养荣丸 D.炙甘草汤 E.保元汤

中医内科出科试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 一、简释题 1、内风 2、心悸 3、噎隔 4、积聚 5、六极 二、单选题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凤热 B.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 C.前看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 D.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E.前者四季可发,后者冬春多见 2、王×,男性,25岁。发热周余不退,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喘甚不能平卧,面赤,烦渴喜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应属于肺痈()。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E.迁延期 3、自汗、盗汗总的病理是()。 A.卫外不固,腠理疏松 B.汗液外泄B.阴液亏虚,虚火内炽,逼汗外泄 C.阳虚气弱,摄纳无权,汗液外泄 D.肝火湿热,邪热蒸逼,迫汗外泄 E.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胰理不固 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治疗宜首选()。 A.黄芪汤 B.玉女煎 C.茜根散 D.黄土汤 E.泻心汤 5、“胸痹”病名最早见干下列哪本医书()。 A.《黄帝内经》 B.《景岳全书》 C.《医门法律》 D.《金匾要略》 E.《医学正传》 6、下列哪项症状不是痫病的临床特征()。 A.突然倒仆 B.口吐涎沫 C.昏不知人 D.两目上视 E.四肢厥冷 7、呕吐与呢逆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是()。 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 B.痰饮内停,胃失和降 C.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D.清浊相干,乱子胃肠 E.邪气壅滞,传导失司 8、眩晕的主要病机为()。 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虚阴盛 D.痰蒙清阳 E.凤火上扰 9、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张子和 C.李东垣 D.王清任 E.朱丹溪 10、患者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中医诊断为()。 A.内伤发热阴虚证 B.咳嗽风燥伤肺证 C.消渴气阴两虚证 D.肺痨肺阴亏损证 E.凑证肺热津伤证 三、B型选择题 A.柴胡疏旺散 B.半夏厚朴汤 C.丹桅逍遥散 D.龙胆泻肝汤 E.四海舒郁丸 1、治疗痰气交阻型疾病的代表方是()。 2、治疗痰气交阻型郁病的代表方是()。 A.纯白无赤,或泻下如鱼脑 B.赤自夹杂 C.痢下频繁,恶心泛吐,水浆难入 D.痢下鲜紫脓血,体高热神昏 E.痢久不愈,时作时止 3、疫毒痢脑临床特点是()。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5.docx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库(五)(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外感发热以及兼有表证的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选用: 解表法清热法和解法清热解毒法 2.下列何证不宜用补法? 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 3.患者,女, 18 岁,暑假外出中突然发热,汗出热不退,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吐,小便短 赤,苔黄腻,脉濡数,最佳选方是: 香薷饮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白虎汤 4.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治法是: 通腑泄热清热利湿清热解表清热利胆 5.患者脘腹痞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纳谷不 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治疗最佳选方是:补中益气汤王氏连朴饮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6.下列何病因是导致痢疾发生的首要因素? 外感时邪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寒湿之邪暑湿之邪

7.发时寒轻热重,口渴欲饮,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 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最佳方药是: 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截疟饮何人饮 8.。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何脏而发生咳嗽? 肺心肾脾 9.咳嗽风燥伤肺证的治法是: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10.寒哮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声低气短难续, 寒痰内盛,痰液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 力,当标本同治。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平喘固本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 11.支饮内伏,复感风寒而喘咳,咳吐稀涎多泡沫,恶寒无汗, 治宜选用何方? 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12.李某,男, 36 岁,病始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咳粘液脓性 痰,痰量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鼻干燥,舌苔薄 黄,脉浮数。其治法应是: 清肺散邪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排脓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13.呼吸浅促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不 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慌,汗出,形寒,面色 晦暗,唇绀,舌暗紫,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治法应是: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3)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三章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胃痛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胃脘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胃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胃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项是胃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痛的治疗原则()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胃痛的证型()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8.因寒邪犯胃引起胃痛年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9.因肝气犯胃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2.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A2型题】 13.某患者,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犯胃,胃气不通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07,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07.骨伤专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卷) (供07.中医骨伤专业使用,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把答案填到下表中相应题号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证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涕浊,咽红疼痛,咳嗽,痰黄,苔薄黄,脉浮数。证属: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感冒夹湿 D.时行感冒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四季可发,后者春季多见 B.前者呈散发性,后者呈流行性 C.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较重 D.前者偏于风寒,后者偏于风热 E.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3.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应考虑为: A.胃脘痛 B.真心痛, C.腹痛 D.胁痛 4. 症见身热,微恶风寒或少汗,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银翘散 B.藿香正气散 C.羌活胜湿汤 D.新加香薷饮 E.葛根芩连汤 5.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无汗,口渴,兼见发热恶寒,证属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风燥咳嗽 D.阴虚咳嗽 E.肝火犯肺 6. 患者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弦涩,其治疗选用 A.活络效灵丹 B.桃仁红花煎 C.通窍活血汤 D.血府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肝阳上扰 D.饮食不当 E.年老体虚 8.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 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凤热 B.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 C.前看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 D.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E.前者四季可发,后者冬春多见 2、王×,男性,25岁。发热周余不退,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喘甚不能平卧,面赤,烦渴喜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应属于肺痈()。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E.迁延期 3、自汗、盗汗总的病理是()。 A.卫外不固,腠理疏松 B.汗液外泄B.阴液亏虚,虚火内炽,逼汗外泄 C.阳虚气弱,摄纳无权,汗液外泄 D.肝火湿热,邪热蒸逼,迫汗外泄 E.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胰理不固 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治疗宜首选()。 A.黄芪汤 B.玉女煎 C.茜根散 D.黄土汤 E.泻心汤 5、"胸痹"病名最早见干下列哪本医书()。 A.《黄帝内经》 B.《景岳全书》 C.《医门法律》 D.《金匾要略》 E.《医学正传》 6、下列哪项症状不是痫病的临床特征()。 A.突然倒仆 B.口吐涎沫 C.昏不知人 D.两目上视 E.四肢厥冷 7、呕吐与呢逆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是()。 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 B.痰饮内停,胃失和降 C.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D.清浊相干,乱子胃肠 E.邪气壅滞,传导失司 8、眩晕的主要病机为()。 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虚阴盛 D.痰蒙清阳 E.凤火上扰 9、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张子和 C.李东垣 D.王清任 E.朱丹溪 10、患者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中医诊断为()。 A.内伤发热阴虚证 B.咳嗽风燥伤肺证 C.消渴气阴两虚证 D.肺痨肺阴亏损证 E.凑证肺热津伤证 二、B型选择题(下列各组题干都可在本组备选答案中找到一个最佳答案,请把你认为最佳答案的题号填入相应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计分。每题1分,共10分) A.柴胡疏旺散 B.半夏厚朴汤 C.丹桅逍遥散 D.龙胆泻肝汤 E.四海舒郁丸 1、治疗痰气交阻型疾病的代表方是()。 2、治疗痰气交阻型郁病的代表方是()。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试题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2006 学年秋季学期考试 2004 级中医学本科 《中医内科学》试卷( A 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年级 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 2007-1-22 学时数:3 答卷时间:120 分钟负责人:马剑颖 单选配伍多选填空名词解问答病例分合题型题题题题释题析计满分100 得分 评卷 人 一、单选题 1、阴寒凝滞型心痛的主方为: A.瓜蒌薤白白酒汤 B .乌头汤C.当归四逆汤D.桂枝甘草汤 E.以上都不是 2、眩晕的主症是: A.头晕 B .眼花 C .头晕、耳鸣D.头晕、眼花 E .以上都不是 3、水肿的发病机制为: A.肺失通调 B .脾失转输C.肾失开合D.膀胱气化不利E.以上都是 4、哮病发作时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中哮鸣,咯痰粘腻难出,舌 苔厚浊,脉滑实。治宜选用: A.苓桂术甘汤B.五苓散合五皮饮C.射干麻黄汤D.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E .以上都不是 5、心胆气虚所致不寐的主方是: A.安神定志丸B.琥珀多寐丸C.交泰丸 D.酸枣仁汤 E .养心汤 6、热淋的主方应该是: A.石韦散 B. 八正散 C.沉香散 D. 小蓟饮子 E. 程氏萆解分清饮 7、张某,女,54 岁。近 1 月来常有饥饿感,饭量明显增加,但体重反而下降 5 公斤,伴烦热口渴,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疗主方应该是:

A.白虎加人参汤 B. 小承气汤 C. 金匮肾气丸 D. 沙参麦冬汤 E.玉女煎 8、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是: A.中风B .视瞻昏渺C.胸痹心悸D.痈疽E.以上都是 9、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上实下虚证 B. 痰浊阻肺证 C.肝气乘肺证 D. 表寒里热证 E. 痰热遏肺证 10、阳明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 B. 柴胡、川芎 C. 藁本、吴茱萸 D. 羌活、蔓荆子 E.苍术、细辛 11、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白而稀,恶寒发热,肢体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 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 燥热伤肺 D. 痰湿犯肺 E. 痰热蕴肺 12、便血鲜红, 大便不畅, 或有腹痛, 口苦, 苔黄腻, 脉滑数, 证属: A.下焦湿热 B. 脾不统血 C. 脾胃虚寒 D. 肠道湿热 E. 胃热壅盛 13、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证属: A.气虚 B. 血虚 C. 气秘 D. 热秘 E. 冷秘 14、中风病中的中脏腑与中经络鉴别要点是: A.有无神志障碍 B. 有无口眼歪斜 C. 有无语言不利 D. 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口角流涎 15、对黄疸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是:: A.身黄 B. 苔黄 C. 小便黄 D. 目睛黄 E. 爪甲黄 16、鼓胀的病机重点是: A心脾肾功能失调 B. 脾肺肾功能失调 C. 肝脾肾功能失调 D. 心肝肾功能失调 E. 心肺肾功能失调 17、主张眩晕“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主”的学者是() A. 张景岳 B. 朱丹溪 C.张仲景 D. 孙思邈 E. 陈无择 18、“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 A.《内经》 B. 《金匮要略》 C. 《医宗必读》 D. 《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19、某男,24 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尤甚,伴有头晕目眩,心中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疗方剂首选() A.芍药甘草汤 B. 化肝煎 C. 丹栀逍遥散 D. 一贯煎 E. 柴胡疏肝散 20、痢疾初起,兼有表证,首先选用() A.香连丸 B. 桃红饮 C. 白头翁汤 D. 芍药汤 E. 活人败毒散 21、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痨的临床特征() A.身体消瘦 B. 咳嗽咯血 C.喉间痰鸣 D.潮热盗汗 E. 有传染性 22、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 A.项背强直 B .四肢抽搐C.意识丧失 D.角弓反张 E .以上都不是 23、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痿病治法的是: A.《内经》 B. 《中藏经》 C. 《千金要方》 D. 《丹溪心法》 E. 《景岳全书》 24、痰饮内停型呕吐的最佳治疗方剂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 .理中汤加吴茱萸C.旋复代赭汤

中医内科试题

中医内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胃脘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 ) A.肺脾 B.心肺 C.肝脾 D.脾肾 2.对于胃脘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 ) A.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 C.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 ) A.胃脘胀痛、攻撑作痛 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 C.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 D.舌红苔黄、脉弦数 4.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此属胃痛何型( ) A.肝气犯胃 B.饮食停滞 C.肝胃郁热 D.瘀血停滞 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 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 ) A.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 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 ) A.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 7.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病机为( ) A.阴寒内盛,外寒入侵 B.下焦受寒,厥阳之气失于疏泄 C.中阳不足,寒凝气滞 D.肾阳不足,寒邪内侵 8. 若虚寒腹痛见证较重,呕吐肢冷脉微者,首选何方治疗( ) A.大建中汤 B.附子理中汤 C.附子粳米汤 D.通脉四逆汤 9.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恶寒、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实。应 诊断为( ) A.食滞肠胃型泄泻 B.饮食积滞型胃痛 C.饮积滞型腹痛 D.气滞血瘀型腹痛 10. 下列何项不是实证呕吐的特点:( ) A.发病较急 B.病程较短 C.时发时止 D.多由外邪及饮食所伤而发 11.呕吐与呃逆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为:( ) 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 B.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C.痰饮内停,胃失和降 D.清浊相干,乱于胃肠 12.下列除……外,均是藿香正气散的适应证( ) A.外邪犯胃型呕吐 B.寒湿或风寒型泄泻 C.寒霍乱轻证 D.寒湿痢 13.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其治疗首选方应是:( ) A.香苏散 B.二陈汤 C.平胃散 D.藿香正气散 14. 呃逆的病理主要是( ) 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B.胃气上逆动膈 C.肝气逆乘犯胃 D.阳明腑实,气不顺行 15.胃火上逆呃逆之声特点为( ) A.呃声沉缓 B.呃声洪亮 C.呃逆连声 D.呃声低弱 16.治泄有九法出自何书( ) A.《医宗必读》 B.《景岳全书》 C.《脾胃论》 D.《医学必悟》 17.泄泻与痢疾的鉴别,哪项是错误的( ) A.泄泻病情轻,痢疾病情重 B.泄泻病在中焦,痢疾病在下焦 C.泄泻为水谷不化,痢疾为脂血伤败 D.泄泻属寒,痢疾属热 18.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六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患者壮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偶或痰中带血,喘息气粗,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麻杏石甘汤B白虎汤C银翘散D桑菊饮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思虑尤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首选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天王补心丹D黄连温胆汤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黎明五更之时,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苓白术散B痛泻要方C葛根芩连汤D四神丸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是: A地榆散B归脾汤C黄土汤D无比山药丸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肺系病证 感冒 1各家学说: A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B朱丹溪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C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D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 A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B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 A辨风寒、风热、暑湿。 B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C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 A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C暑湿—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者—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虚体感冒: ○1气虚—恶寒发热无汗,素神疲气短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 ○1慎起居适寒温。○2注锻炼强体质。○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7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 1各家学说: A咳嗽最早见于—《内经》,其《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B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C《医学心悟》进一步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肥厚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七)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五节泄泻 —、选择题 [A1型题】 1. 最早记载泄泻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 《内经》 B .《金匮要略》 C .《诸病源候论》 D .《丹溪心法》 E .《医宗必读》 2. 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 .肺 B .肝 C .脾 D .肾 E .心 3. 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 A. 感受外邪 B. 饮食所伤 C. 情志失调 D. 体虚久病 E. 房劳过度 4. 因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是下列哪种() A. 寒湿泄泻 B. 湿热泄泻 C. 食滞胃肠 D. 脾胃虚弱 E. 腎阳虚衰 5. 下列哪能项是泄泻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 平素多见胸胁胀闷,暧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 B.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 大便时澹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 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 A. 消食导滞 B. 清热利湿 C.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D.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E. 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 7. 下列哪一项不是泄泻的证型() A. 寒湿泄泻 B. 湿热泄泻 C. 食滞胃肠 D. 脾胃虚弱 E. 胃阳不足 8. 因湿热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 大便时澹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 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9. 因食滞胃肠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 大便时澹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 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0 .因脾胃虚寒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 大便时澹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 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1 .因脾胃虚弱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和解法不包括: A调理脾胃B和解少阳C调和肝脾D调理胃肠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宜用藿香正气散治疗的泄泻证是: A湿热泄泻证B寒湿泄泻证C脾胃虚寒证D伤食泄泻证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咳嗽风热犯肺证的治法是: A疏风清肺,润燥止咳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 解表清热,宣肺止咳D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证见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时有咳血,量多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颧红,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急噪易怒,胸协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而干,舌苔薄黄或剥,脉细数。治疗最佳选方是: A月华丸B百合固金汤C保真汤D沙参麦冬汤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湿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