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

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也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8)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四、人生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新生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际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六、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治治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和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七、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八、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九、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四、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五、历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七、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八、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四对范畴”是辩证法规律的补充。

普遍联系这个重要范畴和与此关联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重要的考点,可能用来命制材料分析题。发展观和过程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理论上,发展观问题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形而上学这种错误片面的观点正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发展观问题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量变质变规律,首先要把握质、量、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其次,应该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高频命题点。对于对立统一规律,要做到透彻理解,牢固记忆。因为这一规律包含了密集而多样的考点和命题角度。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在认识过程中,范畴使知识和经验条理化,帮助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

两大特征

一、联系与系统整体性原理

1.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②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2.系统的涵义

①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②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

要素的性质、功能要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系统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性。

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二、发展与过程论原理

1.发展观

①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②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3.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①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认识问题;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1.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 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 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 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 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国家具有三种属性

原理内容:

(1)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2)国家具有主权属性;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3)国家具有社会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

知识运用:

(1)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维护的是以布什为代表的石油财团的利益。

(2)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面对海啸造成的灾难,各国都积极组织救灾工作。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原理内容:

(1)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知识运用:

(1)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坚持专政的职能。

(2)美国两党制的总统选举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3.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关系

原理内容: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知识运用:

中央提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原理内容: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知识运用:实施行政许可法,发扬民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5.我国的对内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有:

(1)政治职能:即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包括组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知识运用:

中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打击犯罪、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等等都体现了国家行使国家职能。

6.我国的对外国家职能

对外职能有: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发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知识运用:

我国积极参与印度洋海啸救灾,参与灾后重建,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种形式的分裂活动。

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原理内容: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政体受历史条件、阶级力量的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运用:

西方七国国家性质相同,但国家政体有所不同,有其深刻的根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必须坚持人民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8.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

原理内容: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有立法权,其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任免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3)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知识运用: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和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决定》。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通过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原理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因为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知识运用: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同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

10.“一国两制”的内容

原理内容: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两种制度并存,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知识运用:

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五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港、澳特别行政区首长每年向国务院总理述职。

11.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原则

原理内容:

(1)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知识运用:

中台办,国台办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强调,“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同胞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诚意决不动摇,对台湾决不容忍。

12.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原理内容: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

知识运用:

国家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13.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原理内容:

(1)在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关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在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知识运用:

要维护国家政令畅通、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14.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原理内容:

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知识运用:

“群众利益无小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15.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原理内容: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知识运用:

实行政府责任制,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和通过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

16.依法治国的要求

原理内容:

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搞好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知识运用:

“依法治水”“依法治国”“依法治沙”“依法治县”“依法治国”

17.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或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知识运用:

近年来全国农村广泛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

1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和表现

原理内容: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表现在:

(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3)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知识运用:

一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被查处。先后有李嘉廷、刘方仁、程维高、潘广田、田凤山、丛福奎、王钟麓、王怀忠、等一批省部级官员被判刑或查处。

19.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表现在:

(1)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2)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知识运用:

没有无形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0.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原理内容:要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必须:

(1)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法律是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2)把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3)在行使公民权利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1.国家具有三种属性

原理内容:

(1)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2)国家具有主权属性;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3)国家具有社会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

知识运用:

(1)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维护的是以布什为代表的石油财团的利益。

(2)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面对海啸造成的灾难,各国都积极组织救灾工作。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原理内容:

(1)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知识运用:

(1)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坚持专政的职能。

(2)美国两党制的总统选举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3.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关系

原理内容: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知识运用:中央提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原理内容: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知识运用:实施行政许可法,发扬民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5.我国的对内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有:

(1)政治职能:即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包括组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知识运用:中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打击犯罪、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等等都体现了国家行使国家职能。

常识学习不同于逻辑、数量、资料分析等题,考生有时候需要“死记硬背”,当然,最重要的是寻找技巧,发现规律。

6.我国的对外国家职能

对外职能有: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发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知识运用:我国积极参与印度洋海啸救灾,参与灾后重建,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种形式的分裂活动。

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原理内容: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政体受历史条件、阶级力量的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运用:西方七国国家性质相同,但国家政体有所不同,有其深刻的根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必须坚持人民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8.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

原理内容: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有立法权,其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任免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3)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知识运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和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决定》。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通过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原理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因为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知识运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同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

10.“一国两制”的内容

原理内容:“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两种制度并存,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知识运用: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五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港、澳特别行政区首长每年向国务院总理述职。

1.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原则

原理内容:

(1)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知识运用:中台办,国台办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强调,“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同胞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诚意决不动摇,对台湾决不容忍。

2.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原理内容: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

知识运用:国家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3.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关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在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知识运用:要维护国家政令畅通、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4.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原理内容: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知识运用:“群众利益无小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5.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原理内容: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知识运用:实行政府责任制,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和通过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

常识学习不同于逻辑、数量、资料分析等题,考生有时候需要“死记硬背”,当然,最重要的是寻找技巧,发现规律。

6.依法治国的要求

原理内容: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搞好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知识运用:“依法治水”,“依法治国”,“依法治沙”、“依法治县”、:“依法治国”

7.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或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知识运用:近年来全国农村广泛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和表现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表现在:

(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3)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知识运用:一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被查处。先后有李嘉廷、刘方仁、程维高、潘广田、田凤山、丛福奎、王钟麓、王怀忠、等一批省部级官员被判刑或查处。

9.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表现在:

(1)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2)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知识运用:没有无形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10.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要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必须:

(1)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法律是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2)把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3)在行使公民权利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练习与解析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练习与解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山交流 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我国国民为了防止核辐射扩散对健康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于是争相抢购碘盐、碘片等预防性物品,个别商店趁机哄抬物价.这一事实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盲目性 D.竞争性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的一项是(>>). A.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B.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C.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 D.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4.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垄断行为的存在严重干扰了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下情形不属于垄断的是( ). A.某酒类厂家与某娱乐场所达成协议,此娱乐场所只能销售这个品牌的酒 B.某高档豪华汽车的生产厂商只对指定的4S店单一配送零部件 C.某市十多家火锅店贴出告示,统一收取10元锅底费

D.家具行业两大厂商合作,共同推出新款产品 5.我国为了吸引外国投资,曾对外资企业实行了低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内外资企业税得税统一为25%.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 A.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 B.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C.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要求 D.必然导致外资对中国投资减少 1.答案: B 【中政解析】: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C 【中政解析】: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根据价格变化调节生产有一个时间差,他们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的.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由于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所以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担心市场资源过少而盲目抢购囤积,也属于市场盲目性的表现. 市场调节的竞争性是指市场调节能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促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附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附答案 政治常识题是公务员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考生一定要勤加练习。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一) “>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 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该村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村子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 A.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中心任务 B.组织建设搞好了,党的建设也就搞好了 C.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D.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3.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类似于感觉的反映特征?( )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C.雄鸡报晓 D.蚂蚁搬家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 )。 A.个人意识、协作意识、效率意识、物质利益观念、改革开放意识 B.个人意识、竞争意识、公开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C.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 D.自立意识、协作意识、公开意识、物质利益观念、开拓创新精神 5.上个世纪,我国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当前,我国的“新四化”是指( )。 A.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B.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 C.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 D.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省级)

2018年国考行测真题(省级以上) 注意事项 1.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总时限为120分钟。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与准考证号在指定位置上填写清楚。 3.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正式开始时,你才可以答题。 4.当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5.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某一道题上思考太长时间,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我国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进行了几次修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允许发展私营经济,采取“引导、监督、管理”的方针 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④非公有制经济仅限于个体经济,不包括私营经济,且个体经济处于补充地位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2.下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民政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 B.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C.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D.村民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3.关于2015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进行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活动 B.组建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 C.军委机关由多部门制改为总部制 D.成立陆军领导机构和战略支援部队 4.下列金融机构与其可以从事的金融业务对应正确的是() A.商业银行——股票承销业务 B.人寿保险公司——医疗责任保险业务 C.小额贷款公司——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业务 D.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海外投资保险业务

行测 经济常识(全)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 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 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利于出口贸易 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 C.会导致热钱流入 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 【答案】D。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 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 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 【答案】C。解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比如: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

2020年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233)

2020年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233) 1.商业银行被接管,是依法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合法性的重要预防措施。对于在接管过程中发生的下列情况,处理符合《商 业银行法》的是() A.接管期间,由接管组织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权 B.接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 C.接管前发生的债务,由接管组织负责清偿 D.接管期间的发生的债务,由接管组织负责清偿 2.孙某纠集王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龙王”,要王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大龙会创收。”王某等人在3个月内 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 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一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A.对其所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对其指挥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对其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3.某区公安局派出所突击检查孔某经营的娱乐城,孔某向正在赌博的人员通风报信,派出所突击检查一无所获。派出所工作人员将 孔某带回调查,孔某因受到逼供而说出实情。派出所据此决定对孔 某拘留10日,孔某不服提起诉讼。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作出拘留决定前,孔某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B.对孔某的拘留决定违法 C.某区公安分局派出所是本案被告 D.因孔某起诉,公安机关应暂缓执行拘留决定

4.某选区共有选民13679人,高先生是数位候选人之一。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选举法律,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高先生可以当选() A.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63人,高获得选票6831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41人,高获得选票3421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43人,高获得选票6749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85人,高获得选票13073张 5.关于法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表述哪一项不成立()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与社会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B.为了实现法对社会的有效调整,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C.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理性、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D.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7816096407.html,/)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 我要纠错。 1.【解析】A。根据《商业银行法》第66条规定:“接管自接管决定实施之日起开始。自接管开始之日起,由接管组织行使商业银 行的经营管理权力。”所以A项符合题意。 根据第64条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 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 实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 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商业银 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所以C、D项错误。 根据第67条规定:“接管期限届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 构可以决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所以B项错误。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1989年被汉代前史书记载为“蛮荒腹地”的江西省新干县大 洋洲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揭开了这里三千多年前青铜文 明的____。 A.面具 B.面目 C.面纱 D.面容 答案:C。“揭开面纱”固定搭配。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对于上海“甜爱路”上出现的种种涂鸦图案和文字,是简单地,一味地去阻止或____,还是____其存在和发展,也在____我们的城管理念。 A、取消鼓励试验 B、无视重视拷问 C、打击包容质问 D、取缔允许考验 答案:D。“或”表并列,所填入的词要与“阻止”是近义词, 排除AB,“城管理念”不能用质问,排除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从当前诸多事件的处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_____舆情时表现出越来越_____的姿态。 A、处置无畏 B、应付开放 C、对付包容

D、控制谨慎 答案:B。政府对舆情的态度只能是“开放”或者“包容”,排 除AD。搭配舆情只能用“应付”不能用“对付”。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在过去20年间,世界经济经历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愈发_____,许多发展中国家增速远高于发达经济体。 A.举重若轻 B.举足轻重 C.举步维艰 D.举棋不定 答案:B。考查成语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史记》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其语言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 就,后世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对《史记》从语言,内容, 风格,结构等各个侧面来加以____、利用和____。 A、学习继承 B.改良扬弃 C.传承规范 D.研究抛弃 答案:A。这两个词和“利用”层层递进。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大众媒介处于垄断地位。在商业利益 的驱使下,媒体对于国内的各类社会矛盾____,这种状况招致了社 会各界的批评与不满,广大民众强烈要求传媒积极发挥正面的舆论 导向作用,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媒体的社会责 任舆论”___。 A、莫衷一是纷至沓来 B、置若罔闻应运而生 C、群策群力风靡一时 D、人云亦云横空出世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常识部分·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 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第三,资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45).doc

1.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这说明的是人浮于事,但如果“三个和尚”都很负责,结果也许会造成水满为患 ,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表明( )。 A.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内部环境各部分的整体效应 B.即使管理无方,人多还是比人少好办事 C.纵使管理 有方,也不一定是人多好办事 D.在不同的心态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群体合作结果 2.关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B.管理幅度既定,管理 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C.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正比 D.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3.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领导群体决策代表了领导集体共同的意志 B.领导群体决策属于群体参与决策 C.领导群体决策不是领导个人拍板决策 D.领导群体决策属于群体决策 5.关于激励,描述有误的是( )。 A.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 B.奖励的价值越大,个人的努力程度就越大 C.实施负强化的方式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以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 D.受激励者对获取的报酬的公平性感觉影响了对受奖励的满意程度 【下面是参考答案与解析。如果你认为题目或解析有误,可点这里给我们纠错。】 1.【答案】D。解析:题干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及其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D项最符合要求。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解析: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关系:(1)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2)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3)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正比。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D。解析: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尽管也注重事实选择的前提作用,但更明显地表现出价值选择的趋向,即它主要是依据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的。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B。解析: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因此,领导群体决策与群体参与决策是并列关系。故本题答案选B。 5.【答案】B。解析:激励模式理论认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而且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的影响。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答案选B。 更多习题练习:2017年公务员考试实战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

精品文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这种理论化和系 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第二、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 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第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者的著名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 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 存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 学基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 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科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详解

1、给定资料3-6缉拿了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诸多现象,请指出具体表现。(25分)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300字。 解析:单一式概括题 要求中出现逻辑清晰,需要对淡化和异化进行分类概括。 淡化主要是在材料三、四中,异化主要在材料五、六。 淡化: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荡荡,无事可做。对传统民俗遗忘,节日氛围缺失,节日以吃为主要基调,节日主要文化活动是看电视。 异化:传统节日变成了社交资源的主要契机,节日食品,节日传统式微,对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曲解或淡忘,对传统节日事象妄谈。 2、根据给定资料判断并分析下列观点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解析:综合分析题。此题只需要对两个观点判断对错,并进行分析即可。 第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成向后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会使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弘扬。 第二个观点是正确的。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荡荡,无事可做,即使“申遗”成功,也不会引起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 视。 3、某公益组织与策划一次名为“月满中秋”的公益活动,向全社会发出重视传统节日的文 化倡导。请你写出该倡议书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目标清楚,内容具体,倡议具有可操作性,300字左右。 解析:此题题目要求中明确提出倡议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作答中侧重倡议书内容,以对策为主。 倡议:1、保护传统文化。要珍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球文化交融中更加自觉地运 用多种形式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2、过好传统节日。配合国务院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举措,过好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积极开展节庆文体娱乐活动。3、弘扬传统美德。以过好节日为载体,大力弘扬庄敬自强、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重诺守信等传统美德,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4、锻造民族精神。在新的形势下自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5、发展文化产业。依托传统节日资源,发展节庆用品生产、文化艺术展演、旅游观光等产业,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请你从给定的资料处罚,结 合实际,以“增强民族自信重建节日文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35分)要求:主题正确,内容丰富,论证深入,语言流畅900-1100字。 解析:为命题式作文,标题为“增强民族自信重建节日文化”。因为题目内容偏正面,因 此适宜写政论文。题目中虽然谈的是重建节日文化,但是主旨还是谈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要在文章中谈到对节日文化重建,对传统文化传承,均可。 答:当今社会,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都开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曾几何时,中华文化有如一丝耀眼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蛮荒大地,从此便一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引领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了自信积极的文化自信心。然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猛烈冲击之下,中华文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不断地徘徊在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怪圈里。 重建文化自信,不能靠吃老本,而必须依靠创新。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考点直击 1.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内容,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2.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商品二因素、价值规律等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异同。 经典例题透析 例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认为人()。 A.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C. 没有利他心 D.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解析】答案为D。 相关链接: 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只表现为个人需要的单回路结构。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也称为X理论,认为被管理对象是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收入。行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他主张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把马斯洛描写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叫做“成就人”。马斯洛后来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理论: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等;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认为人都是勤奋的。人们可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在人群中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经济人的假设,必然导致“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这正是一些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时刻监督,处处防范,惩罚严厉,常常喜欢“杀一儆百”。然而,按社会人假设,管理者应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职工的尊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让职工担负更多的责任,使他们发挥潜力,自我控制,以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虽然社会人假设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尊重人就会把人性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同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是把员工当作“经济人”,员工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员工就会真的变成“经济人”,对工作不满,能少干就少干,并时刻酝酿离开这个“大棒”常现的地方。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及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及答案

1~20 【1】马史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费尔巴哈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5】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BCD 2、CD 3、BD 4、BCD 5、ABCD 【1】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存在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2】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3】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能够创造物质 【4】物质是( )。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省级)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总时限为120分钟。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与准考证号在指定位置上填写清楚。 3.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正式开始时,你才可以答题。 4.当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5.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某一道题上思考太长时间,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根据我国《宪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形式 B.为追查刑事犯罪,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可依法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 C.我国在普通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建立了相应的地方制度D.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实施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依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伪造货币罪不再处以死刑 B.对代替他人参加高考的行为应作出行政处罚 C.组织群众在医院闹事、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D.编造虚假险情在微信中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3.关于中国外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B.“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 C.周恩来和陈毅都曾担任过外交部长 D.委内瑞拉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 4.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客户存款属于() A.资产 B.权益 C.资金 D.负债 5.关于我国著名园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枫桥夜泊》涉及的城市是留园所在地 B.十二生肖兽首曾是颐和园的镇园之宝 C.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D.苏州拙政园整体呈现均衡对称的格局 6.我国古代用“金”“石”“丝”“竹”指代不同材质、类别的乐器。下列诗词涉及“竹”的是() A.珠帘夕殿闻钟磬,白日秋天忆鼓鼙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D.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7.柏拉图认为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这种理念的人会认为以下哪项最真实() A.一棵树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39).doc

1.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都贯穿着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性。他考察了以往人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人的发展三个阶段的“三形态”学说,这三个阶段是指( )。 A.“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 B.“生产力的依赖”、“财富的依赖”和“自由发展” C.“人的依赖”、“财富的依赖”和“自由个性” D.“生产力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发展” 2.“嫦娥三号”在落月之前,科学家就落月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落月 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3.2008年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传达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C.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两句诗词,常被用来形容过去的一些昂贵商品现在 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C.商品市场日益繁荣 D. 大众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A.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D.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 0(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答案: A 解析: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 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C 解析: 科学家为“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做的准备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A项说法错误,排除;客观实在 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在“正确”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本题 选C项。 3.答案: C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实践发展。 题目中“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说明了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 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察经济学知识,通过一句古典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说明原来昂贵的商品现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复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八十四)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复习题精选 含答案解析(八十四) 一、第1题: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BD 【来源】:暂无 【解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为A、B、D。 二、第2题: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精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____ )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A.1万至2万 B.2万至3万 C.3万至5万 D.5万至10万 【答案】:B 【来源】:暂无 【解析】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精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月营业额2万元至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免征营业税。 三、第3题: ( 不定项选择)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改革开放 B.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 D.发展生产力 E.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D 【来源】:暂无

【解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并阐明的一个根本观点。党的十五大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四、第4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 )这一主题来贯穿的。 A.发展 B.改革 C.与时俱进 D.党的先进性 【答案】:A 【来源】:暂无 【解析】 五、第5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发刊词》一文,阐明了______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 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 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1.【答案】A。解析: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做了一 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 不得力的”,作者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真正想法,那就是: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A是正确选项。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 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部分考的都是一些常识的题目,主要是看你平时的积累,以下就由本人为你提供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一) 1、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04年中央财政将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A、50亿元 B、60亿元 C、70亿元 D、80亿元 2、2005年11月29日~12月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2006年经济工作要求,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着重推出________建设。( ) A、科学发展观 B、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新农村 D、新改革观 3、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指出,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 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这说明( )。 A、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维护公平正义 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B、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公民依法履行监督的义 务 C、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能依靠政府依法行政的力 量 D、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需要公平正义 5、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 A、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B、坚持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路线、方 针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004年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4年中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