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自贡市委2010年工作要点

中共自贡市委2010年工作要点

中共自贡市委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1月14日中共自贡市委十届十三次全委会议通过)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巩固回升势头的关键一年。今年市委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上规模、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为工作主线,着力“三个发展”,狠抓项目,扩大投资,加快千亿产业、双百城市建设,促进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工业产值再上新台阶,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增长40%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

一、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努力保持投资拉动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建设川南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巩固投资增长势头和“项目年”工作成效。围绕双千产业、双百特大城市、全省次级交通纽枢、区域物流及现代商贸中心等基础设施和产业目标,扩大投资规模,继续加强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突破300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0亿元以上。产业投向上,小井沟水利工程、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乐自高速公路、东环线、恐大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到120亿元。加大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的投资引导,制造业投资超过80亿元。加大对“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投资,扩大服务业投资,全行业投资达到100亿元。继续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系列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更加注重以技术创新推动增长,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意见,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培育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新材料及其制品、节能减排、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垃圾发电锅炉、尾气余热发电锅炉、等离子有机废物处理装置等产品产业化,推广节能减排真空制盐成套设备。继续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扩散,鼓励优势企业进入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承接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市属企业要全面实现止滑提速,实现正增长。继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吸纳和承载功能,依托园区大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园区建设在搞好总规、详规的基础上,要立足于快,尽快做大规模、上水平,尽快形成园区资金的良性循环。要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加快区内项目建设,立足于方便、低成本原则,统筹布局生活服务区及综合服务平台。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超过1000亿

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控制新污染,继续治理老污染,万元GDP能耗下降4%。认真研究利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市场交易工具,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企业帮助和支持。政府采购必须将本地产品纳入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继续实施信息化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自贡。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研究和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等扶持政策措施,以抓工业的力度、方法,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提高一个百分点。继续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全面推动次级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盐、龙、灯历史文化题材向旅游、文化、动漫、文化创意产业转化。充实市南国灯城领导小组,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新型电光源技术改造和提升灯会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办好第十六届国际恐龙灯会,争取灯会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到240亿元。

(三)重视发展建筑业。积极培育本地建筑企业成长,吸引和鼓励外地大型建筑企业在自贡设立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建筑业的增长要与投资增速同步,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修改完善工程项目招投标实施办法。

三、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突破口,扩大城乡统筹试点规模

(一)增强统筹城乡试点示范的综合性和规模性。深入落实《以统筹城乡改革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实施意见》,重点抓好荣县、富顺县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近郊环城现代农业及新农村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使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规模从一村到数村到(乡)镇集中连片横向扩大;从单个项目推动到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村落村庄建设、农户社区化居住等纵向联动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全面配套的城镇化生活。

(二)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农产品稳定增长,抓好年出栏3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出口基地、60万亩“中稻+再生稻”生产基地等九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实验自然养猪法,推广养殖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粮畜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保证市场供给,调节消费物价。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小井沟水利工程,落实小井沟水利工程移民扶持政策。加快中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抓紧小双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向家坝灌区在我市的引水灌溉前期工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结合示范片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搞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乡镇集中供水合理分布规划,保护好饮用水源,今年再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强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强化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减少贫困人口。

四、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高水平搞好城乡总体规划调修。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调修自贡市主城区规划,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中心城市路网、电网、气网、水网、通

讯等基础设施,迅速启动富顺、荣县两个中等城市规划编制,抓好市域重点小城镇规划调修,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的城镇体系。完成农村农房村落规划和建设的示范,推出适合川南风貌的示范户型。严格执行城乡规划。

(二)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立足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发展,加快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特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大以“一环三横五纵”城市骨干路网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推进老城区背街小巷整治向旧城综合改造提升,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主城区聚集人口达到80万人。

(三)探索鼓励农民入城的路径机制。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推广荣县双石镇等“农户以宅基地换城镇经济适用房”的试点做法,探索鼓励农民进城的土地置换政策,推动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四)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保持治理“五乱”的常态化,并不断向乡村、向背街小巷、向标本兼治延伸。继续深入开展“十大专项治理”行动和“七进”活动,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和“二二一”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环境整治的设备设施,做好垃圾、污水的全面处理。加强对临街立面风貌的科学设计和严格管理,在确保全面实现路平、沟通、灯亮的基础上开展沿街、沿路、沿河的风貌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抓好典型引路,在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单位。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改革。大力推动已出台的“1+11”及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重点推动城镇化、农村要素资本化改革。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实现职工安置、产业延续。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扩大市场准入和融资支持。支持和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做大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专业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投放。

(三)深化行政事业、社会领域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职能归口和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完成市和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实施艺术中心、彩灯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推进城市等级医院结对帮扶或领办、包办镇(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加快发展开放性经济。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服务出口,发展炭研院、东锅、华西能源公司等服务外包。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水平。大力鼓励和支持市外、境外各类资本投资我市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领域、新材料、园区建设、服务业经济、文化旅游设施、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六、继续大力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工作,搞好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城乡医疗保险实现三个百分之九十覆盖,努力提高参保农民受益率。积极推进跨地区社会保险接续。坚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探索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关心困难群体生产生活。积极开展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控制在4.3%。

(二)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狠抓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完成三年职教攻坚目标任务,搞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探索返乡农民工中职教育。加快自贡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新校区和蜀光中学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重点工程进度,确保今年9月投入使用。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优秀师资和生源。继续支持四川理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其申办理工大学。大力开展疾病防控,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防控。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七、激发体制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着重解决企业和基层思想道德建设薄弱问题。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推动其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深入挖掘、整理、提炼、丰富和发展自贡设市七十年来“奋发图强,智慧开拓,爱国奉献,团结互助,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发挥吴玉章故居、江姐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自贡的热情。加强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好网站、手机媒体监管,推进网评引导和舆情监控工作,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不懈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三)举全市之力,承办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省第七届残运会。倡导“全民省运”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照“两个运动会一样精彩”的要求和“三个一流”的目标,认真承办好省运会和省残运会。精心组织和安排好各项赛事和开闭幕式文艺表演活动。运动会要办出水平,比赛要赛出水平。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环境大改善、文明大进步、形象大提升。

八、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实效。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巩固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

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质量,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案件质量日常评查和集中倒查制度,推进严格、公正、文明、高效执法。加强司法救助工作,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搞好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尤其是抓好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保持社会稳定。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全面推行基层信访事项代理制度,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和干部“六下访”活动,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持稳定工作属地管理、一把手负总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主动关注、疏导和有效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执纪执法人员和车辆管理,从严查处执纪执法人员的违法违章行为。新进入的执纪执法人员,包括协助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监管,开展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依法严厉打击杀人、涉枪、涉暴等严重暴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毒品等多发性犯罪和危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提高群众安全感,保证社会平安。

九、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学习教育,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建立领导干部述学、评学制度的意见》,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干部”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干部配班子,加强党政正职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坚持和完善竞争性、差额选拔干部方式,进一步加大公选干部力度,扩大选人用人范围。探索激励基层一线干部的措施办法。改进非领导职务干部使用方式。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

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试行领导干部“季度自查、半年分析、年终考评”制度,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党委(党组)每年至少对所管理的干部进行一次谈话。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把“政绩、作风、民声”作为考核重点。在注重干部当期政绩的同时,特别注重干部为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政绩;在注重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工作作风的同时,特别注重亲民爱民、促进和谐的务实

作风;在注重干部之间评价“官声”的同时,特别注重民众对干部评价的“民声”。

(二)以夯实基础、发挥作用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组织工作条件,坚持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多方筹资为辅,年内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下派干部帮助基层工作,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公选科级领导干部、从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建立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优先解决村(社区)基层干部社会保障问题。建立村、社区干部离任养老生活补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改善乡镇干部职级待遇问题。落实基层大调解制度,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推广基层党组织“开放式发展党员模式”,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普遍开展“创先争优”和“双定双争”、“三融入”活动,增强基层组织吸引力。积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培育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三)以推进党务公开、激发生机活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自贡党建》网站和《自贡日报》、《自贡电台》、《自贡电视台》,及时公布党内信息。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旁听、社会评价等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开展农村“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试点。全面试行乡镇党委书记代理制。抓好第八届村(居)换届工作。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开展机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全面推进县(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深化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探索开展党代表巡视、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活动。

(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以思想教育、制度完善、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继续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大力弘扬情系群众的风气,健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做到调研、办公、服务到基层。大力弘扬崇尚实干的风气,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践行“四个特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抓项目,勤调研,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倡导简明的文风会风,切实减少文件、减少会议。大力弘扬勤俭办事的风气,党政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招待费用、行政机构建设经费,进一步简化市内干部下基层接待工作。大力弘扬快捷高效的风气,党政机关要加强执行力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不走样;深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严格执行《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效能告诫暂行办法》、《效能考评暂行办法》,强化过错责任追究。大力弘扬修身崇廉的风气,领导干部要减少应酬,挤出时间多读书;要加强党性锻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切实抓好以教育、卫生、涉农等领域为重点的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监督检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紧紧围绕重要决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强化督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

治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招投标监管机制制度。抓好党政机关、公职人员及基

层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大案件查办工作力度,保持案件查处的高压态势,严肃

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

件和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案件。

把国际质量标准模式导入党建工作中会是怎样?

早在2003年,东锅公司质量检验处党支部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几年来,该党支部就像做化学试验一样,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模式运用于支部的党建工作,使党支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由此产生的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原动力又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生产中,为全处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该党支部连年被公司评选为“先进党支部”,在去年东方电气集团党建大会上,被命名为“示范党支部”。

质检处现有51名在岗党员,分布在全公司各个车间的探伤室、检查站共19个班组,点多面广、位置分散,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党支部尝试用国际质量标准的模式进行党建工作管理。同时还将支部内5个党小组以组长姓名进行命名,真正叫响“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导入国际质量标准模式,支部制定了《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手册》,对党建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适用范围、术语解释、职责分配等都作了详细阐述。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党建程序文件》,包括《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总结》、《党员管理》、《党支部“三会一课”》等15个程序文件。“有了这些文件,解决了党建工作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做的问题。”党支部副书记吴斌告诉记者,通过文件制度形式固化工作流程,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角色责任明确,杜绝了管理的死角和盲区,增强了工作规范性、条理性和持续性。

郑鑫党小组的“一帮一”活动深入扎实,党员刘杰平与组员魏建文结成对子,在刘杰平的帮助下,小魏的工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他还针对本职工作特点,编制了试样申请、料单收集、通球计算等程序,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谢梅党小组坚持5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党小组从组长到组员轮换了许多,但活动从未间断。“正是党建质量管理建立的制度保证了支部和党小组各项活动的规范运转。”吴斌说,不仅如此,党小组各项活动开展,党员工作表现,每一个细节都进行量化,最终成为测评考核的依据。

自贡办采取“四措施”有力推进党建工作

2010-11-02

2010年是党组确定的“党建工作年”,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主题,自贡办采

取四条措施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推动了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一、深入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月8日成都海关党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后,该办党支部深入学习相关文件,

认真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海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党组书记朱仪仁在关区党建工

作上的讲话精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总署党组决策部署和关党组的要

求上来,深刻体会加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该支部发动党员开展讨论,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党建工作。首先,结合实际,

对照关党组“党建年”工作要求梳理支部工作,发动党员干部自发主动地查找支部工作中

的不适应和薄弱环节。其次,结合今年的中心工作,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思考2010年的

党建工作,主动为支部建设出谋划策。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力求实效

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明确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同时,结合支委成员的分工

分解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并落实到人头,避免党建工作走过场。二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

的带头作用,强调处、科两级领导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三是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党员

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关区实际,自贡办党支部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党小组。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强化制度落实,夯实党建基础。一是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全力搞好中心

组学习,坚持“三会一课”的组织生活会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二是贯彻落实《成都

海关基层党支部量化考核办法》和《成都海关党员行为六项要求》,对照《成都海关党

支部量化考评表》进行自查,主动查漏补缺,推动支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

是健全支部组织架构,设立两个党小组,便于利用工作间歇时间组织党员学习。

(二)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支部委员素质。一是积极参加总关及地方组织的党务工

作者培训班,提高支部委员做党务工作、组织党内活动、上党课、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

力和水平。二是坚持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求支部委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开

展自学,重点学习支部管理的基本知识、做好党务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断充实自己。

三是开展支部委员讲党课活动,自贡办拟于下半年开展支部委员讲党课活动,要求授课

内容契合工作实际和时事热点,督促支部委员加强自身学习。

(三)坚持廉政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一是坚持每月一次的廉政学习,认真

学习廉政文件和相关案例,坚持“毛毛雨”常下,警钟长鸣。二是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

落实廉政责任。

四、以学习型支部的创建为抓手,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的开展,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党员

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先锋意识和纪律意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一是请进来,请党

校或者理工学院的老师为党员讲党课,重点从政治理论方面对党员进行辅导,切实提高

党员政治理论素质。二是走出去,组织党员到关区内其他支部学习取经,开阔党员眼界,共同推动党建工作的进展。三是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强化党员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全面推进综合治税工作。四是创造条件,鼓励党员读一本好书,提一条

好的合理化建议,写一篇学习心得。五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党员学习、锻炼提供一

个良好的活动场所。

四川自贡市将出台《商贸中心建设规划》

https://www.doczj.com/doc/7715723075.html,时间:2011-01-07 09:02来源:四川新闻网自贡频道综合

《自贡区域商贸中心建设规划》明年将出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预计可实现280亿元,2010年12月26、27连续两日,市商务系统就“十二五”时期如何推进商务工作举行了学习培训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明年我市将出台《“十二五”商贸发展规划》、《自贡区域商贸中心建设规划》、《十二五农贸市场建设规划》以及其他商务子规划,全年预计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0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6.5亿美元。

据介绍,自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市商务系统发起了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建言献策“十二五”的活动。在两天的会期内,市、区县两级商务系统的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作了

交流发言,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促进放心消费、拓展商务服务半径、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等等,其中不乏可操作性极强的意见建议。

以启动“自贡数字港”为例,来自市商务局的钟华就建议应全力打造信息港,配套《自贡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意见》制定《自贡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培育机械、化工、物流、灯贸、生活休闲(汽车、家电、酒店、餐饮等)的电子商务平台,优先推进“自贡生活在线服务”网和“自贡名品网购网销”两个平台建设,同期结合《自贡市物流发展规划》和《自贡市加快物流发展工作意见》,借助省商务厅、物流协会力量,聚集市内外物流人才,整合川南物流资源,推出中国西部大件运输和化工物流电子化运营平台。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服务业税收超出全市总额4成,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0%)高12.8个百分点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市服务业单位GDP的税收贡献是最大的。正是基于此,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会上19名发言人其中有一半人都涉及了自贡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自贡市来将加快构建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大开放的市场格局,突出内外贸、服务业和城乡协调发展,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成为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和活力载体。”市商务局局长杨玉康介绍。按照规划,全市将立足对川南的消费聚集,打造区域商贸中心,明年将重点建设南湖城市综合体,未来还将在檀木林、贡井区以及大安区再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东方广场、汇兴路、贡兴路等休闲购物、特色餐饮街区和布局构建南湖、新美国际、五星街等为中心的核心商业带。

与此同时,明年还将确保新开工2-3个专业市场,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培育建设物流园区,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依托龙头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进一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自贡区域商贸中心建设规划》明年将出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预计可实现280亿元,2010年12月26、27连续两日,市商务系统就“十二五”时期如何推进商务工作举行了学习培训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明年我市将出台《“十二五”商贸发展规划》、《自贡区域商贸中心建设规划》、《十二五农贸市场建设规划》以及其他商务子规划,全年预计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0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6.5亿美元。

据介绍,自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市商务系统发起了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建言献策“十二五”的活动。在两天的会期内,市、区县两级商务系统的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促进放心消费、拓展商务服务半径、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等等,其中不乏可操作性极强的意见建议。

以启动“自贡数字港”为例,来自市商务局的钟华就建议应全力打造信息港,配套《自贡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意见》制定《自贡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培育机械、化工、物流、灯贸、生活休闲(汽车、家电、酒店、餐饮等)的电子商务平台,优先推进“自贡生活在线服务”网和“自贡名品网购网销”两个平台建设,同期结合《自贡市物流发展规划》和《自贡市加快物流发展工作意见》,借助省商务厅、物流协会力量,聚集市内外物流人才,整合川南物流资源,推出中国西部大件运输和化工物流电子化运营平台。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服务业税收超出全市总额4成,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0%)高12.8个百分点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市服务业单位GDP的税收贡献是最大的。正是基于此,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会上19名发言人其中有一半人都涉及了自贡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自贡市来将加快构建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大开放的市场格局,突出内外贸、服务业和城乡协调发展,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成为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和活力载体。”市商务局局长杨玉康介绍。按照规划,全市将立足对川南的消费聚集,打造区域商贸中心,明年将重点建设南湖城市综合体,未来还将在檀木林、贡井区以及大安区再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东方广场、汇兴路、贡兴路等休闲购物、特色餐饮街区和布局构建南湖、新美国际、五星街等为中心的核心商业带。

与此同时,明年还将确保新开工2-3个专业市场,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培育建设物流园区,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依托龙头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进一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如何应对目前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挑战?

(NO:394

如何应对目前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挑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科院研究员

杨重光在“卓达杯”第三届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的主题演讲(摘要)9月20日,“卓达杯”第三届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举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科院研究员杨重光做了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矛盾与决策的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正面临的八大挑战,以及克服这些矛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以下杨重光是主题的演讲摘要。

从对2008年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2008年全国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达88个,其中: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共23个。

按国内生产总值排列,前100名城市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35875.81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8.45%。2008年许多城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其中,深圳等城市超过2万美元,达到136071.3 元人民币。长三角16城市中有12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平均为22110元,比上年增长12.1%,1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均为14456元,比上年增长11.2%。

目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正面临八大挑战: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我国传统生产方式以制造业为主,实行粗放型经营,属于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在出口导向方面主要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还需指出的是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内需严重不足。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滞后、中小企业动荡等一系列挑战。

二是人口就业压力的挑战:大量流动人口向城市涌入,超出了城市的负荷,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资源供给的巨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耕地面积急速减少,同时多个城市水资源匮乏;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缺少甚至枯竭,使原有的生产规模下降,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调整产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环境生态的严峻挑战: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加重,城市生态环境失衡加剧。

五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增长速度比不断加大,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显现。

六是城市财政收支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城市财政与公共支出的矛盾。

七是地区发展失衡的挑战:城市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落后于东部10年。

八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发展,城市与城市互为市场,形成国际依赖,国际资本和金融体系挑战城市经济。

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如此多的挑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评估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时候,还要对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适应性评价。我国整体建设水平基本适应,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局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个别现象需要高度关注。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建设频现,文化内涵浅薄,雪中送炭不足,地区发展失衡,政策结构不和谐,资金来源不稳定,重建设轻管理。

以上问题都是偏离现代化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研究。现代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现代化的范

围、标准、建设、管理,都需要建立制度、机制和政策。同时,加强个性化的研究,对每一个城市,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研究,因城制宜,因地制宜。切忌照抄照搬,照猫画虎,要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使项目市场化,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尽可能实施市场化运作。其次,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就业,还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再次,利用市场解决资金。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四大关系。一是筹钱和用钱的关系。许多项目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怎么用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使用不当;二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主要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和盈利性;三是境外资金与国内资金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内资金为主;四是承受能力与合理负担的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收费中的分配政策考虑。募集居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钱城市自己赚。开拓城市土地金融,建立城市土地基金是重要的出路和手段。最后,建立维护和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措施,专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结合,政府管理与居民自觉遵守和谐。

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发展一个城市的经济首先得从这个城市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种产业在目前以及以后有没有发展趋势。其次,可以了解一下当前国内形式什么发展的比较迅速,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淘汰,由此来引见这些技术到你所在的城市进行规划,不过前提是这个城市适合这样的技术发展。再次嘛,可以保留一些城市特色,吸引外来游客,仅个人意见

发展城市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立足点

张长起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发展城市经济,可以加快西部地区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本文就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城市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建议等进行分析阐述,强调了城市经济在西部产业调整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在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后,及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逐步缩小已被拉大的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西部与东部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迟缓.所以,西部大开发可否取得成功,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利用城市经济具有的强大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发挥其既提高自身,又推动国家发展的双重效应,以加快西部地区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本文试从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现状出发,对在西部大开发过程发展城市经济的道路和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和湖北、湖南省的两个地区,幅员面积6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人口约3.5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兰州、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拉萨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小城镇建设也有相当大的进展.其中,重

庆、成都、西安已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昆明、乌鲁木齐作为边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截至1999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各类城市158个,城镇人口807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2.5%.从总体上看,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自建国以来,国家"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使西部地区本来就不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应有的聚集和辐射等核心功能被降低和被限制,这就使"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政策缺少了支撑力,投入的成本很高.但城市化的收获甚微.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城市发展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均逊色于东都城市.缺乏大中城市,小城镇数量少得可怜,使各类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分散化特征,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二)从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看,西部地区城市经济规模偏小,结构不甚合理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该国家或地区城市经济的规模大小.目前,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5:25:70的水平,中国东都地区也达到了15:50:35的水平,而西部广大地区仅达到25:41:34,表明其以二产和三产为主的城市经济的规模还是偏小.

从产业结构上看.基础重工业占有相当比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从而缺乏对当地经济的强烈带动.从企业所有制类型上看,西部城市国有企业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城市产业升级转换缓慢,城市难以获得象东部地区那样的发展活力.

(三)西部城市经济产业关联度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产业关联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西部地区产业关联度看,二元结构的特征较之东部地区要明显得多.一方面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长期处于两条轨道各自运行状态,以"基地型"模式发展起来的采掘业,原材料加工工业,与当地第一产业关联度很低.市场没有充分启动,农产品卖出难的问题相当突出,从而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两个地区过分依赖大中型企业,而大中型企业多数是中央直属的军工、能源、原材料企业,其产业链条主要在东部,服务于全国,与地方小企业关联少,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中央的纵向控制和地方的横向控制部分并未有机地融合于城市经济的体系之中.难于发挥产业联动的比较优势.

(四)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区域布局与资源要素配置变化,使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据统计,在1950-1979年间,东西部工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之比为6.81:7.25,西部略高.这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实施,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入较多;而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机制逐步从计划分配转向市场调节,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城市经济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状况要优于西部.

从表2中也可看到,西部城市经济中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贡献度不大.2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高速增长,非国有部门的迅速成长是重要原因.而在西部地区,一则因为非国有部门自身的禀赋不足而难于发展,二是因为国有部门几乎垄断了资源要素,而使非国有部门得不到发展.目前.若以东部城市私人企业基数为100进行比较,则西部城市仅为15.4.这就说明了西部城市生产力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充分,与东部城市的差距还很大.

二、城市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是现代产业的集中地和消费中心,城市经济又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一)东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20余年中,国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举措和发展政策,它们都是依托城市经济而展开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成了比较发达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城市群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

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开端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显示了东部特区经济的活力.其实,"特区经济"是形式,其本质就是城市经济.以深圳为代表的四个经济特区均发展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在进出口额增长的同时,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的流动以及其他要素的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使作为要素聚集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而这一期间,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太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31个,它们所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36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远超当年7.8%的全国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65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3倍.同年,其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4%;而37个非人口超100万人的特大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415.5亿元,占地级及以上城市的53%,占全国的24.4%.城市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值中,西部只占12.64%.东西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08:1.1998年,有45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61亿元,占地级及以上城市的65%.但这45个城市中东部城市占30个,而西部只有7个;5个超1000亿元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均与西部无缘:34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除个别以烟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外.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发展城市经济,可以改变西部地区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西部经济的一个客观现实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即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与以广大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构成了西部经济的总体二元结构.在其内部还包容着另一个由中央政府投资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地方投资兴建的地方工业在城市经济中并存,传统落后的原始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在农业经济中并存的二元结构.结构中的各个系统间版块分割,单体循环,关联度小.西部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以计划手段这种外力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中培植出来的,它高度游离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和原始的地方工业以外,其先进的生产要素无法与地方的经济技术环境相融合,既不能得到它们的支撑与配合,也无法对其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发展城市经济,既可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使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城市经济,可以启动消费需求,拉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态势已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如何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将成为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1998年我国西部10省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1191.8元,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水平为3944.9元,前者仅为后者的30.2%.即三个农民还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如此大的消费支出差别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城乡收入差别.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吉利斯认为,农民家庭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于城镇家庭.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实际上.除了城乡收入差别以外.城乡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环境、消费心理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些都构成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因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生活需求,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心理需求.城市发展滞后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抑制,实质上是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分散封闭的消费环境对消费需求的抑制.因此,适时推进西部的城市化进程,使已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消费向城镇消费的升级换代,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拉动西部经济起飞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城市经济,可以增强西部的市场经济意识,改善资源的配置方式与配置效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人的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而发育健全的城市不仅是有形要素的聚集地和商品流通中心,更是各种无形要素的集散地和信息传播中心,是区域各种社会思潮的前沿.西部城市发展不足,不仅体现于城市在经济等物质领域

中的功能发育不足,还体现于城市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辐射力、影响力不足.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西部人风险意识缺乏、利益驱动不足、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在意识深处还刻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而加快城市发展,促进商品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参与到城市的经济活动中来,这无疑有利于农民转变小农意识,增强市场观念.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城市经济的主要对策建议

在探讨了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现状和城市经济的重要作用后,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笔者认为:

首先是要更新城市发展观念,提高城市经济内涵.

中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本方针只涉及了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受到约束.许多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迈向大城市的过程困难重重;对小城市的界定又欠规范,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于城市的方针应调整为"提高、完善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将第三产业发展成重要的主导产业,有选择地确定几个支柱产业.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以提高居民素质为重点,注重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从而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

其次是完善政府协调机制,用创新手段推进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壮大.

从完善区域政府的政策协调机制着手进行创新,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形成合理城市体系有着特别的作用.(1)区域政府通过规划而不是计划方式指导城市发展方向,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集聚方向;(2)区域政府转换城建的唯一投资主体角色,协助城市引资,形成城市特色经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以鼓励民间、个人及外商向城市投资,特别是要做好积极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的工作,这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并且在资金不足时,可试行以发行地方城市特种建设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投资,从而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并加大政府决策倾向的影响力度.(3)区域政府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开始就应以城市化契机,确立"小政府、大市场"的观念,新事新办,象办特区一样来加快和有序推进城市经济发展;而对于一些老城市,则可通过一些新区的开发,强化示范效应,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入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第三是发挥西部城市中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西部可以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将传统产业置于次要地位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认为:西部开发单纯靠开发资源发展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里,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充分注意高新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寻找发展的空间和支柱产业.对西部来说,西部城市拥有若干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且具备了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础.此外,西部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大批基础较好的"三线"工业基地.这些优势的存在使落后的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条件相对较好的经济岛,正是由于这些经济岛的存在使西部大开发实施"跳跃式"战略变得具有更大的可行性.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第四是适时出台《西部开发法》,找到应对WTO的有效的制度安排.

中国加入WTO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很快将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中国经济正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之中.WIO是个多边贸易体制,单纯依靠贸易保护是不被允许的;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其他制度安排,使西部地区得到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促使西部开发的倾斜政策,但其效益不明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这些政策措施缺乏权

威性,难以贯彻执行.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全国范围内利益格局的又一次调整,阻力一定不小.因此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依靠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推行.有关人士提出应在现有改革开放政策基础上,结合西部实际及发展需要,成立国家西部开发的权威领导协调机构,并由全国人大制定《西部开发法》.用立法形式对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在内的若干重大问题拿出更具激励性的优惠政策和强力扶持措施.应该说此举十分必要,西方一些大国在开发国内欠发达地区的时候都曾采用此种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一定要利用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有力时机,发展城市经济,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的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西部大开发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工业化,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下,一开始就把西部纳入国家工业化进程,156项项目就有124项安排在西部;“三线”建设,国家在西部投资2050亿元,用于发展国防和基础工业。七十年代初我国引进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重大成套项目47项,其中23项放在西部。这些镶嵌在西部的现代工业与本来最落后的农业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些工业项目虽然对西部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西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一些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的制约,仍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西部经济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东部占有较优越的条件,经济迅猛发展,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形成“马太效应”,差距呈扩大趋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五项重点工作。这些为西部大开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是十分适时的、非常英明的。我国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1/3,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多在西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含林地、草场面积比较大等),同时,这一地区还聚居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又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国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巩固边防,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一、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发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因此,需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现以系统论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

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因此,西部开发的产业定位、生产要素(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获取、产品的销售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以科技为依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照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依托,逐步向高加工化、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

城乡经济一体化。西部地区要缩小以至消灭“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根据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协调发展的方针,打破城乡和所有制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政策、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合理分工与协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我国过去实行的以重工业为重点城市工业化道路,和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道路。其结果是:大城市发展缓慢,小城镇又得不到发展,致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这种“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教训,应引以为戒。在西部开发建设中应利用工商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互促共进关系,走城、乡工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和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结合的城镇化道路。通过以小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办工商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反过来工商业的发展又推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小城镇的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是西部地区的两个子系统,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医疗、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振兴,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加强,人口的控制等社会发展又支撑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西部开发、建设中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实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全局,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并不宽裕,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实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西部自强、东部合作、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工程庞大,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西部、东部和中央三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使大开发达到预期的效果。西部大开发最根本是靠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因此,“西人”要树立主人翁思想,自主、自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要看到西部在上面讲到的一些方面条件较差,与八、九十年代东部大发展时期相比,大开发的任务更艰巨,需要时间更长。因此,要有“打硬仗”、“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西部大开发,“东人”应树立大局观念,积极支持,改善和加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央政府要适当集中财力,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倾斜政策,中央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帮助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的模式

西部大开发的模式选择是关系到开发事业成败的大事。在计划经济时期,西部几次开发都是采用“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以下称“计划模式”)配置各种资源。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究竟是采用“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还是采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以下称“市场模式”)配置各种资源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要看到目前我国尤其是西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刚刚确立,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都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西人”的市场经济观念(市场观念、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风险观念等)还不强,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还不够,思想还比较封闭、保守;企业家的数量较少、总体上素质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采用“市场模式”,在地理、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这已被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计划模式”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开发的启动阶段。但如果单纯采用“计划模式”,又往往因计划有相当的主观色彩,脱离实际,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事与愿违;又因“计划模式”具有无偿性特点,与人是理性的原则相悖,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因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计划制订者政府的目标是宏观经济增长,两者相矛盾;过去西部开发和扶贫曾采用“计划模式”,政府拨款、输血的办法,结果由于一方面国家财力有限,另一方面,也难以形成造血功能,成绩并不显著。这也是长期以来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不能仅仅依靠上述中某种单一的模式,在大开发的全过程两种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必须坚持经济利益原则。所以一般讲,西部大开发应采取“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和“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相结合,以“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为主。其结合方式:一是板块式,例如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部分,属财政转移支付的,是依靠政府的倾斜政策,则应采用“计划模式”,而社会融资部分,则应采用“市场模式”。二是融合式,例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来确定,然而,是否调整,怎么调整?则要由企业主根据可能获利的大小来决定,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属“市场模式”。但它又要以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为依据,这属“计划模式”。两种模式在开发、建设的前、中、后期的作用不尽相同,从整个过程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日益健全、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人们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市场模式的作用范围是扩大并强化的趋势,计划模式的作用范围是缩小并弱化的趋势。

三、西部经济发展的方式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交通、科技和依托城市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军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和商品也进军我国市场。这样,西部地区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市场竞争激烈、抢占难,自身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摆在“西人”和“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如果单一采取“渐进式”、“梯度式”发展,那么西部经济将永远赶不上东部而且还将继续拉大差距,更不用说进军国际市场。如果采取全面推进跳跃式发展,急于求成,又因条件不具备,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思路,采取新的发展方式,以发挥“后发效应”,追赶东部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这里拟提出“增长极带动,多层次推进,部分跳跃式发展”的方式。所谓“增长极(增长中心)带动”,是指增长极以它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优势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冲动向腹地辐射,并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不平衡,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层次较高的增长极,如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等。作者认为应在对这类增长极继续建设提高的同时,再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和培植增长极:一是对专署所在地和地级市培育成中等城市;二是把县城建设发展为小城市;三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培育建设小城镇(不必每个乡镇都搞一个);四是在沿边、沿江(河)、

沿路(公路、铁路)培育增长极。这样,在西部地区形成许多大小、层次不同的增长极。依靠这些增长极为载体发展经济及其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谓多层次推进,是指实行不同技术层次(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等)、不同资源类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拘一格。所谓部分跳跃式发展,是指在一些地方,对一小部分产业实行“高起点”、超常规发展。如可在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等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有的可以是一般城市),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一部分传统产业,主要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营造一批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以上述这些产业、企业为“火车头”,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西部地区土地辽阔,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性大的特点,拟采用高、低点法。所谓高低点法,“高”是指在一些地方、一小部分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技术密集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跳跃式发展,“低”是在大多数地方、大量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以上方式的发展,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发展区域经济,富裕各族人民。

四、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含内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含存量和增量)的方向应当是:改造和提高“朝阳产业”;淘汰和压缩“夕阳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根据前述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考虑国内(东部、中部、中央政府)、国际环境条件对西部地区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其产业选择按三次产业为序提出如下建议:

(1)调整、加强第一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把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结合起来。除重要农业区外,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二是产品要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把农业结构的调整同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优质原料结合起来,通过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四是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同农产品出口贸易(含边贸)结合起来。依据上述原则,农业结构调整建议如下:①作物种植业。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粮食相对过剩,以及多数粮食产品的价格相当于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入世后将缺乏竞争能力的情况下,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向名、特、优、新、绿色食品方向发展:A、粮食要发展优质的小麦、玉米、稻谷,以及各种杂粮,压缩劣质粮食的生产;B、经济作物,如发展长绒棉、油菜籽、烤烟等,压缩甜菜生产;C、蔬菜和花卉。如发展红辣椒、番茄、哈密瓜等,还应从国内外引进一些新品种蔬菜。②林业。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都在西部,可见西部林业的发展和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结合事关重大。林业的发展应同发展果树(西北的苹果、葡萄、香梨,西南的桑蚕、猕猴桃等)、木本油料、木本粮食等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药用植物(如枸杞等)的种植结合起来。同样起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的作用,以兼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畜牧业。我国草场面积大且大部分在西部。畜牧业已有较好的基础,大开发中除要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外,还应积极发展特种动物。④休闲、观光农业。大城市郊区应当根据“都市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精神)生活功能的特征,适当发展一些休闲、观光农业,为城市提供休闲服务,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⑤在大城市郊区适当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农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满足宾馆、航空、铁路以及一些高收入人群对高档农产品的需求。

(2)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改变过去那种有什么资源就生产什么产品的做法,把市场需求作为主导因素,发展市场导向、资源供给型产业和市场导向的需求推动型产业。这两类产业中比较有优势的是:①能源工业。应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油、气、水电等资源丰富的条件发展能源工业。②矿产品加工工业。应在市场导向下,发展有资源优势的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工业。③农产品加工工业。西部农产品加工原料资源丰富,如棉花、大牲畜、猪等都占1/3以上,一部分土地退耕还草、还果后,还将增加果品、畜产品量,还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应当努力发展以食品、饮料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④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可在西安、重庆、成都等科技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培植、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西部工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实行国有工业、国防工业、民营工业的融合。国有工业企业、军工企业聚集着“高、精、尖”技术、设备和科技人员,但由于体制等原因,未能发挥其对民营企业的辐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联合与协作,共同为振兴西部经济作贡献。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①交通运输业。西部大开发,交通必须先行。包括公路运输,及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产业等;②旅游业。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市、区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应大力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西部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去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是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部开发、建设中,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应“一视同仁”。大中型骨干企业应提倡发展复合型经济,即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对国家的投资拟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参股、控股的形式,加入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一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应提倡鼓励发展私有经济,采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

五、西部的大开放

西部大开发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单靠西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此,要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

1.对内开放。即对国内(东部、中部,主要是东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西部原材料资源、劳动资源十分丰富,市场潜力很大。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西部对东部及中部开放,双方联合与协作,于西部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东部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东部地区推进“高级(度)化”和“外向化”战略,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某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东部、西部“双嬴”。搞好东西合作应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合作中,西部获取、利用东部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可通过合作开发、合资合作经营、技术转让、产品扩散、补偿贸易、承包租赁、组建企业集团、人员的培训和交流等途径。同时,还应建立东西合作机制(机构、制度等)。

2.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离开国际市场,就很难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已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一再证实了的经验。一个地区亦如此。唯一的出路是,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引进外国资金、人才及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振兴西部经济。

(1)创办国家级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已有一些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中应在西安、重庆、昆明、乌鲁木齐等建立一些国家级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保税区,建议国家给予享受与东南沿海特区相同甚至更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北部、西部、西南邻国及其它国家商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合资、合作开发资源、兴办企业。

(2)发展边境贸易。前面讲到西部与10多个国家接壤,又有漫长的陆地边境线,西部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在开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对外开放的新的黄金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努力发展边境贸易,包括制订沿边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搞好口岸建设,建立边贸出口基地、搞好边贸产品生产,加强边贸管理等,通过边贸促进西部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业等的发展。(作者:洪乌金)

《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5期论西部大开发视野里的西部城市化进程焦强(四川大学工商学院)城市是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核心带动作用.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区域城市体系的完善是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依托地域增长授,以线申点,以点带面,最终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但问题是,西部地区是否具备推进西部大开发所要求的城市发展水平及其体系结构却值得耀^探究.本文试图对西部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西部太开发客观要求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不平衡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它总是最先发生在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然后再由此扩散,推进到其它地方.也就是经济区域有一个或若干个增长极,并以其宰先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所说的,"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摄影响.这种增长极观点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就是"非均衡增长."非均衡增长"其实是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成功的理论模式,其核心是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蔼首先发展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并以此为动力,形成"联系效应,逐步扩大对其它地区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发展.改革开放以米,我国正是采取了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度倾斜,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取得了沿海,沿边,沿江地区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使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综合国力较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因.就是在发展较快的东部省份或地区内部也同样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模式,如广东的耀圳,东莞,浙江的温州,宁波等地的先搠发展.实践证明,非均衡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不可能采取平行推进.而只能采取非均衡布局,走由各区域非均衡发展逐步过渡到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因为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首选目标必然是基础设施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能产生最大收益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尤其是铁路,公路,江河等交通沿线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率先形成一批贫困地区的富饶城镇",然后以点带面,促鞋西部整体经济水平显着提高.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耿大路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及中心城市,以线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