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长

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

是主导地位。

4.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

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赵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5.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

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对个体的谋生和享用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6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泰,他提出了“生物起

源论”;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7 .古代教育的特点:

(1)被统治阶级掌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通知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教育

(3)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8. 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逐渐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塔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9.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的几个方面: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现代化。

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解释。而教育方针政

策是主观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

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

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

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

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

升为科学理论的。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

的基础之一。

2.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又名《雄辩术原理》。柏拉图《政治学》;英国哲学家培根是肩

带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

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

来。资产阶级教育家及其代表: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发

过卢梭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维《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3.夸美纽斯主张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

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只是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思想,

其《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

4.卢梭认为越是远离社会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5.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秉性,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6.洛克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7.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8.杜威:在做中学。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

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拙作,加

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

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初中教育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

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

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

来说,在神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

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理和心

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大,间距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期和成熟期的双重属性。因此,初

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以便顺利度

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二年级,这位学生

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

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法杖过程,初中阶段的一个关键性

的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

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只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好基

础;为个人使用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

础。

(2)全面性:主要指面向全体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3)义务性

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活动。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

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内容,存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4)美育是通过现实妹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

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

教育。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

赏美的只是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学制:是学校教育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

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小知识点:

1902年,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但是没有实行。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等人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称葵丑学制,。

1912年,蔡元培的壬子葵丑学制。

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又制定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当时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搞定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培训班。

1958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原则。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通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定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3.学制分类:西欧双轨制:德国、英国和法国为代表。单轨制:美国。苏联性学制。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关键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几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

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因此,教育者要注意个体

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阶段性关键词: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

少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

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3)差异性关键词: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也表现

在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

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

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4)不均衡性关键词: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和不同方面不均衡发展

(5)互补性关键词:首先指身体的某一功能受损伤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补偿;也表现在心理功能和生理

功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

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

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主要观点:内发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

成熟机制

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

2.主要因素

(1)遗传关键词: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遗传遗传素质的胜利成熟程度制约着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对人

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关键词: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

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

开社会和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教育关键词:教育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外阴,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主导

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

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

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词: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

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京,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

力,才能有效地存进其身心发展。

1.作用:

(1)学校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个性化是个体独特的表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价值。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根据社会规范和要求存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

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滚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育具有目的性;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具有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性。

1.(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了具有一定素养的社会公民;教育具有存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与政治变革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标志,前者又是推动后者的重要力量;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存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其次教育是存进可以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功能;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功能。

1.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键词:不止是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还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不是被割

裂开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活动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

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关键词:可塑性获得教育和关怀,辩证看待学生的优缺点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教师的知道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课题,又是认识的主体首先,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

用;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身心

发展具有规律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最后,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2)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张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首先,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被人尊重的权利;其次,学生的可

塑性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鼓励,尊重独立

个性。

10.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

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的专职人员。

11.教师的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关键词: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桥梁作用承前启后作用

(2)教师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

教师的劳动是是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

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其实是社会物质财

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知识、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

现,因此,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传道者。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

(5)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各行各业人才的培育者。他们掌握了人类社会积淀几千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对其进行

加工的基础上,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

技能技巧,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帮助解除困惑。(6)管理者。教师还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组建班集体、确定目标、制定和实施

各种规章制度、维持秩序、组织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

方面。

(7)示范者。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论和行动队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夸美纽斯曾很好的研究过这个现象。(8)父母和朋友的角色。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做自己的父母的化身,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教师看做自

己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和人生多方面的

指导。

(9)研究者。教师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调整工作内容

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教师需

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

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

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

新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并有所创新。

1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在家庭背景、性格、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

面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任务具有

复杂性。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

也要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劳动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教

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

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

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2)示范性。这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要首先把教材中的感情和智慧内

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同时,

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

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接榜样。

(3)长期性。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积累,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实习和演练,品

德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教师这种培育人的活动具有时间行长见效慢的特点,教

师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够马上显示出来。

(4)创造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创造。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机智性上。这是一

种教师在处理教学教育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

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

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从教育手段角度看,教师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

体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学生学校家人和社会共同

努力的结果。

13.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必须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管理水

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3)能力素质。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

14.师生关系的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

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教育,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其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尊师爱生,师

生之间互遵互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现了

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为师生带

来积极的教育影响。

(2)激励功能。尊师爱生不仅为师生代理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师生从互相尊重中感受到动力,激励他们

各自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3)调控功能。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具有调控功能。师生关系具有情感性。在通情达理的环境下,教

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都能产生

积极的情感体验,者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调控功能。

(4)社会功能。学校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是文明风尚的播种机。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师生,也影

响着社会。今天是学生是明日的公民,他们在学校所受

的教育水平、修养程度、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他

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因此,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

考虑到社会效果。

15.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关键词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激励教师的

教学热情和责任感。

(2)有助于学校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有助于双方认同教育目标,工作任务,有助

于共同理解,减少摩擦。

(3)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16.师生关系的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17.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8.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

1.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与其他教

育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教育是中学的基本活动,学校培养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得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要以

教学为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

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教

学为主、全面安排,这也是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一个基本

规律。

2.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中学阶段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各

个学科内容所体现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础

知识和基础技能,都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智力能力和体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教学是传授

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

过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

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3)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

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要自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施加科学

的世界观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的

优良个性与心里品质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

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1.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

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由浅

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

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

正是在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

高自己自身的各种能力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是个体认识,而不是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教学

活动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活动;由于个体在认知、经验上

的差异,教学的个体认识是不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

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

异性来进行,因此这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

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但其内部有着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即规律性。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只有在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下,学生才能迅速的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导的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

发挥。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获取经验的方式来看,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书本进行的,是一种间接获得知识

经验的过程。但是,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不能离开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

重要条件。

(3)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因此,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

相促进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

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

素。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

更牢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智力的发展

又是在教学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

和发展智力互为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学生认知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教学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

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反映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一

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模型和语言等手段,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形成清的表象,从而为学生正

确理解书本知识和法则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

面,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注

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资料,对学习资料进行分析与综

合,抽象与概括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抽象逻

辑思维能力。

(3)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基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

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

欲,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

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创造良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