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_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_杜雯翠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_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_杜雯翠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会科学人才项目(2014SKL 01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入职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

作者简介:杜雯翠(1983-),女,吉林通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和西方经济;张平淡(1977-),男,湖北赤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战略。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

杜雯翠1

,张平淡

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利用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1990 200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新常态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

响。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 型关系;而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不断调整,

倒N 型曲线的拐点会发生移动;经济增速越低,拐点处对应的人均GDP 越少,说明经济增速的放缓会使拐点提前到来。拐点的提前意味着我国可能会提早迎来随着人均GDP 的提高,环境污染加速降低的福利时代。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新常态

DOI :10.13956/j.ss.1001-8409.2015.10.05中图分类号:F 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10-0020-0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ant Emission under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

———Economy Evidence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DU Wen -cui 1,ZHANG Ping -dan 2

(1.School of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2.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Using panel data of 11emerging economies from 1990to 2009,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ant emission under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n inverted N curve between per capital GDP and pollutant emission.If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changed ,the inflection point for inverted N curve would also changes.The lower economic growth rate was ,per capital GDP of inflection point was lower ,which meant that the inflection point for EKC would ahead of the arrival.It meant that ,China would enter into the welfare era when the increasing of per capital GDP would cause the reduc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 earlier.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pollutant emission ;new normal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

经济,

认为应“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 会议上首次系统

阐述“新常态”,并认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明晰了正视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的方向。那么,

在增速调整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不同国家增速调整前后环境库兹涅

茨曲线的形状和拐点有何变化?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环境政策的选择至关重要。1

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围绕经济新常态的成因[1,2]

,以及

宏观政策选择

[2]

、产业政策展开[3]

,而少有深入讨论经济

新常态会否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经济

“新常态”下环境经济政策该作何调整。其实,适应经济新常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机遇。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通道,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将会对环境污染造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占比逐渐上升[4],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这使得由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污染增长速度也随之放缓。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环境污染会迅速增加、集聚;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时,环境污染的增加速度也会放缓。第二,经济“新常态”还会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对EKC的早期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的[5],但近期一些文献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U型的[6,7],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单调的[8,9],三类文献运用相同的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这些文献多使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却没有考虑在这样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因此相应的环境政策也应做适当调整[10,11]。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环境污染的特征以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变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2模型、变量与数据

2.1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新兴经济体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本研究的实证回归分为如下两个步骤。

模型(1)用于验证EKC假设。在变量选取上,参考Grossman和Krueger的模型[5];在估计方法上,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每年时间和特定国家的相关未观测因素影响。设定如下经验模型:

Pollu

it

1

GDP

it

2

GDP2

it

3

GDP3

it

4

Urban

it

+

β

5

Structure

it

6

Energy

it

7

Tech

it

t

i

i,t

(1)其中,因变量为环境污染(Pollu),自变量为经济增长(GDP)及其二次方项(GDP2)、三次方项(GDP3),控制变量包括城市化率(Urban)、经济结构(Structure)、能源结构

(Energy)、技术进步(Tech)。μ

t

是不随国家变化的时间虚拟变量,ηi是国家固定效应,εi,t是干扰项。

借鉴Bradford等的方法[12],分析经济增速对EKC拐点的影响。首先,当期污染排放量是关于实际人均GDP 和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方程,即P t=γ(y t-y*)g t。其中,P t表示污染排放量,y t表示当期人均GDP,y*表示

EKC的拐点,g

t

为当期人均GDP增长率。为了验证人均GDP增长率(即经济增速)是否会影响拐点,令拐点(y*)是关于经济增速(g t)的方程,即y*=θ1+θ2g t,将拐点的表达式代入污染排放量方程,得到P t=γy t g t-γθ1g t-γθ2g2t。其中,若g2t的估计系数等于零,即θ2=0,则人均GDP增长率对拐点无影响。在y t g t、g t、g2t的估计系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共有八种可能的情况(见表1)。

表1估计系数的综合分析

类型回归结果系数对拐点的影响1y t g t的系数大于零,g t的系数大于零,g2t的系数大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延迟拐点的到来2y t g t的系数大于零,g t的系数大于零,g2t的系数小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3y t g t的系数大于零,g t的系数小于零,g2t的系数大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延迟拐点的到来4y t g t的系数大于零,g t的系数小于零,g2t的系数小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5y t g t的系数小于零,g t的系数大于零,g2t的系数大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6y t g t的系数小于零,g t的系数大于零,g2t的系数小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延迟拐点的到来7y t g t的系数小于零,g t的系数小于零,g2t的系数大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8y t g t的系数小于零,g t的系数小于零,g2t的系数小于零γ<0,θ1<0,θ2<0g t降低会延迟拐点的到来为了检验新常态对拐点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

环境污染因素的情况下,设定实证模型:

Pollu

it =δ

1

GDP

it

·Growth

it

2

Growth

it

3

Growth2

it

+

δ4Urban

it

5

Structure

it

6

Energy

it

7

Tech

it

t

i

i,t

(2)其中,因变量为环境污染(Pollu),自变量为经济增速

(Growth)及其二次方项(Growth2),经济增速与经济增长的交叉项(GDP?Growth),控制变量包括城市化率(Ur-ban)、经济结构(Structure)、能源结构(Energy)、技术进步(Tech)。μ

t

是不随国家变化的时间虚拟变量,ηi是国家固定效应,εi,t是干扰项。

2.2变量定义

环境污染(Pollu),借鉴杜雯翠和冯科、杜雯翠等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环境污染的度量方法[13,14],用各国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表示,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经济增速(Growth),用各国GDP年增长率表示,单位为%;经济增长(GDP),用各国的人均GDP表示,单位为人/元(货币单位是2000年美元不变价,下同);技术进步(Tech),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无法获得各国的研发支出数据,使用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的自然对数表示一国的技术水平,单位为石油当量/元,由于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这种替代也是有依据的;城市化率(Urban),用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单位为%;经济结构(Structure),用各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单位为%;能源结构(Energy),用各国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占所有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表示,单位为%。

2.3数据来源

所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研究对象为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样本时间跨度为1990 2009年,共20年11个国家的220个观测值。

3实证检验

3.1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在不考虑经济增速调整的前提下,利用1990 2009年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实证模型(1)进行回归,以此验证EKC 假设,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栏(1)中经济增长(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对环境的污染越少,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小。栏(2)中经济增长(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与栏(1)是一致的,经济增长的平方项(GDP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栏(3)中经济增长(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与栏(1)和栏(2)是一致的,经济增长的平方项(GDP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与栏(2)是一致的,经济增长的三次方项(GDP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从R2的角度看,栏(1)的组内R2值(0.643)小于栏(2)的组内R2值(0.694),小于栏(3)的组内R2值(0.733)。因此,本文选取栏(3)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在栏(3)中,经济增长(GDP)、经济增长的平方项(GDP2)、经济增长的三次方项(GDP3)的估计系数表明,在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全体样本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要想进一步判断三次曲线的形状,需要利用三次方程的判别式。根据栏(3)的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出三次方程的判别式大于零,三次方程存在两个极值点①。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少;当人均GDP到达第一个拐点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会逐渐严重,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上升;直至人均GDP到达第二个拐点,随着人均GDP的继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开始下降。

除此之外,栏(3)还得到了其他有价值的结论。城市化率(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大量集聚,并没有恶化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下降,这与杜雯翠和冯科的回归结论是一致的[13]。经济结构(Structur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这与杜雯翠的回归结论是一致的[18]。技术进步(Tec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单位产值的能耗越少,环境污染问题越不突出,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环境污染。不过能源结构(Energy)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尚未成为其改进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这些国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等途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杜雯翠的回归结论是一致的[15]。

表2EKC假设的验证结果

变量名称

因变量:环境污染(Pollu)

栏(1)栏(2)栏(3)

经济增长(GDP)-0.066**-0.509***-6.567***

(-2.01)(-5.63)(-5.46)

经济增长的平方项0.311***10.614***(GDP2)(5.66)(5.39)

经济增长的三次方项-5.334***(GDP3)(-5.31)

城市化率(Urban)-0.497***-0.631***-0.639***

(-9.85)(-12.02)(-12.98)

经济结构(Structure)0.739***0.832***0.809***

(15.00)(17.12)(17.71)

能源结构(Energy)-0.008-0.034-0.011

(-0.15)(-0.70)(-0.24)

技术进步(Tech)-0.550***-0.614***-0.630***

(-11.39)(-13.28)(-14.52)

R20.6430.6940.733

样本量220220220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标准化的,括号内为基于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T值。年份和常数项的估计系数从略

3.2经济增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尽管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属于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体,但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速仍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在不同经济增速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EKC假设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为了进一步验证经济增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对全体样本进行实证模型(2)的回归,结果见表3的栏(1)。由表3的栏(1)可以看出,经济增速(Growth)?经济增长(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GDP增长速度越快,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污染越少,说明快速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环保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在短期内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尽快降低因经济增长而引起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速(Growt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GDP增长速度越快,环境污染越多,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速较大的时候,相应的环境问题也是压缩性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另外,经济增速的平方项(Growth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结合上述变量的回归结果以及表1的相关内容,可

①现有大部分文献将这两个点称为拐点,尽管从图形看在这两个点左右两侧,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关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从数学角度看,这两个点并不是拐点,只是三次曲线的两个极值。极值两侧曲线的单调性发生变化,而只有当曲线的凸凹性发生变化才能称之为拐点。不过,为了方便与已有研究结论比较,这里暂时不从数学意义上区分拐点和极值。

以判断从总体样本看,经济增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符合第5种情况,即GDP增长速度的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

表3经济增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检验

变量名称

因变量:环境污染(Pollu)

栏(1)栏(2)栏(3)栏(4)

经济增速(Growth)?-3.921*** 3.698***-5.271***-5.426**经济增长(GDP)(-3.35)(3.68)(-3.39)(-2.43)

经济增速(Growth) 3.851***-3.599*** 5.163*** 5.419**

(3.31)(-3.60)(3.36)(2.44)

经济增速的平方项 1.070**-0.097**0.257**0.037*(Growth2)(2.31)(-2.11)(3.13)(1.92)

城市化率(Urban)-0.518***-0.637***-0.481***-0.460***

(-10.08)(-14.40)(3.94)(-11.73)

经济结构(Structure)0.752***-0.154***0.205***0.787***

(15.61)(-3.79)(3.19)(17.84)

能源结构(Energy)0.009 1.017***-0.048-0.031

(0.18)(23.34)(-0.81)(-0.63)

技术进步(Tech)-0.573***-0.066-0.058-0.592***

(-11.80)(-1.58)(-0.48)(-16.97)

R20.6570.7440.467

Sargan212.70 Hansen19.81

样本量220220180220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标准化的,括号内为基于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T值。年份和常数项的估计系数从略

对于不同国家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对于环保事业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坏消息。对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来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对于环境保护是坏消息,这两个国家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前,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减少。因此,拐点的提前到来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福利时代的提前结束,其将提早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取舍。对于韩国、阿根廷等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是不好不坏的消息,因为这两个国家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二个拐点后。当然,也有可能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升,EKC曲线在第二个拐点后又发生单调性变化,但目前人们无从知晓。对于中国、俄罗斯、南非、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6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是利好消息。由于这些国家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后、第二个拐点前,拐点的提前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提早结束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之间增加的两难阶段;而进入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逐渐减少的福利时代。因此,对于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来说,适度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积蓄更多的生态资源,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3.3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①用样本国家的二氧化碳浓度表征环境污染,重复上述回归,见表3的栏(2),结果并无太大变化。②剔除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两个能源大国,重复上述回归,结果见表3的栏(3),可以看出结果无明显变化。③为消除模型的内生性问题,采用两阶段GMM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由于跨国面板数据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因此采用所有控制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回归结果见表3的栏(4),回归结果并无太大变化,说明结论是稳健的。

4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1990 200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污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仍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之前,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质量逐渐改善;韩国和阿根廷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二个拐点之后,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中国、俄罗斯、南非、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位于倒N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之后,第二个拐点之前,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经济增速对EKC拐点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人均GDP增长速度的降低会提前拐点的到来。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对于环保事业是个新纪元,拐点的提前意味着我国可能会提早迎来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污染加速降低的福利时代。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工作将获得更多经济增长的红利,在增速调整的情况下,应当积极调整环境经济政策,充分利用拐点提前到来后为环境保护事业带来的机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当然,经济增速调整究竟是通过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还是技术进步中的哪个或哪几个路径影响EKC拐点,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成因与对策[J].学术月刊,2013(6):95-100.

[2]张平.“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0):3-9.

[3]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9):31-43.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下转第38页)

消费对我国制度创新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分析其中的原因,本文认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GDP和工业总产值,即生产环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尽管消费环节是我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不重视社会消费导致了其对我国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强。

4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法和PLS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我国的碳锁定状况和碳解锁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指出:从1995年到2009年,我国的碳锁定形势从整体、部门内和部门间3个层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碳解锁;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不仅可以直接对我国的碳锁定形势产生一定程度的解锁效应,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耗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来间接地产生更大的碳解锁效应;制度创新还可以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但是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创新成果对制度创新具有阻碍作用,社会消费状况的改善对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进一步实现碳解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创新与技术进步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培育、应用和推广;第二,制定有针对性的低碳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进一步实现我国碳解锁进程中的政策导向作用;第三,构建低碳型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树立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第四,推动创新成果由技术模仿向技术发明转变,重视社会消费方式改善对我国碳解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egory C Unruh.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0,28(12):817-830.

[2]Gregory C Unruh.Escap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2,30(4):317-325.

[3]Gregory C Unruh,Javier Carrillo-Hermosilla.Globaliz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6,34(10):1185-1197.

[4]Rasmus Karlsson.Carbon Lock-in,Rebound Effects and China at the Limits of Statism[J].Energy Policy,2012(51):939-945.[5]屈锡华,杨梅锦,申毛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3(7):201-204.

[6]李宏伟.“碳锁定”与“碳解锁”研究:技术体制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4):39-49.

[7]T J Foxon.Technological Lock-in[J].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1:123-127.

[8]Christoph Bertram,Nils Johnson,et al.Carbon Lock-in through Capital Stock Inertia Associated with Weak Near-term Climate Poli-c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3,1.[9]Sanya Carley.Historical Analysis of U S Electricity Markets:Reas-sess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11,39(2):720-732.

[10]安福仁.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碳锁定挑战[J].财经问题研究,2011(12):40-44.

[11]张庆彩,卢丹,张先锋.国际贸易的低碳化及我国外贸突破“高碳锁定”的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11-127.

(责任编辑:李映果

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

(上接第23页)

[5]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

[6]Aldy J E.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Environmental andResource Economics,2006,33(4):533-555.

[7]Wagner M.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3):388-408.

[8]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省区环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10):121-127.

[9]刘金全,郑挺国,宋涛.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线性和非线性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98-106.

[10]Fischer C,Springborn M.Emissions Targets and theReal Business Cycle:Intensity Targets Versus Caps or Taxes[J].Journal of En-

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2(3):352-

366.

[11]Heutel G.How Should Environmental PolicyRespond to Business Cycles?Optimal Policy Under Persistent Productivity Shocks[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2,15(2):244-264.[12]Bradford D F,SchlieckertR,Shore S H.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xploring a Fresh Specification[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2000.

[13]杜雯翠,冯科.城市化会恶化空气质量吗?———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5):91-

99.

[14]杜雯翠,何浩然,张平淡.小城镇、城市群与环境污染[J].城市问题,2014(5):97-101.

[15]杜雯翠.工业化视角下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与空气质量———来自工业国与准工业国的比较[J].软科学,2013(12):109-

113.

(责任编辑:张勇)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使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的办法,政府干预和权利交易是经济学学者提出的方案,既有有效性,又存在局限。应当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通过环境资源系统物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合作和均衡促进环保产业机制的顺利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外部性;解决路径;建议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环境危机。公害案件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反思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以期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尖锐冲突的有效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萨缪尔森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公共性的两大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具有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会有任何增加,即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权或享有权并不是由某个人所有,而是由整个社会占有[1]。比照公共物品的两大属性可以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由所有人共享,并不属于某个人所有,另外,一个人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得排斥其他人的享用。 环境资源的这种属性易导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交易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利害影响。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活动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另外一方产生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是对另一方产生消极影响。 在环境活动中,当某个人或组织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时,其付出了成本得到的收益由社会享用;当破坏环境时所得收益由个人享用而成本却可以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成本没有计入进行市场交易时的私人成本中。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环境污染为例,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成本由于外部性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在其私人成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实现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4、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2、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3、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别:1、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2、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3、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5、试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2、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3、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的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论述环境问题地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地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地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地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地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地具体原因.对策:、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地影响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环境保护地可行措施:.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地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地效果..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地开发利用..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地环境权益和企业地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地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以科学技术地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地利用率,减少污染物地产生.、确立了环境保护地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地思想和战略. 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地形成. 、年制定地<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地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从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地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地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从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地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地,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地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地环境利用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目地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地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地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法律规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地是可实现预见地人为原因导致地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地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地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专门地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地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地权利依据.、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地保护、公众环境权益地维护也起到了一定地作用.区别:、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地保护属于私法地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地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民法对环境地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民法对环境受害者地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地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地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地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地维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述“三同时”制度地内容. “三同时”制度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地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地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地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地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地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地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地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地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 takes on a new aspec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demonstrates resumptive momentu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we should se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untrysi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with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problems of pollution and ecologic interlace with one another, ecological damag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faces hard blow,

环境污染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一、海洋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

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结合所学的财政学专业知识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 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 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 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二、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 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 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 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 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三)作用时间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 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7 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 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再也不能容忍水污染了! 面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重点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 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 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 , 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 , 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 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 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 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 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 跟中国现状一样, 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 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 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 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 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 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 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 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 takes on a new aspec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demonstrates resumptive momentu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we should se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untrysi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with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problems of pollution and ecologic interlace with one another, ecological damag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faces hard blow, and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suffer huge damage. It is time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untryside without delay. 【关键词】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生态农业 【英文关键词】country environment;non-point pollu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城市的生活垃圾大多能够通过收集、集中焚烧、填埋等得到无害化处理,而对于大多数的农村,这只是一种奢望。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我们经常自豪地声称,我们以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养育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当然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后面却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这个危机就是,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退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水污染日益严重,对农民身体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60年代饮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黑臭难耐。”这是农村水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中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涩、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将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

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

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越来越多,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影响我们生存环境的物质就叫做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来源于自然和人工两个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大致分为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三种类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环境污染物: 粉尘 粉尘是大气环境中涉及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污染物。大气环境中的粉尘分为飘尘和降尘两种。所谓飘尘就是指尘粒在10微米以下的浮游粒子,所谓降尘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由自身的重量而沉降的物质。 不论飘尘或降尘,对大气环境、气温、气候、日照、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动、植物都有影响。粉尘中尤其是0.5-5微米的漂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因为这类漂尘中含有多种有毒金属或致癌物,极易随呼吸进入人体,约有一半可附在肺壁上,构成或加重人体的呼吸道疾病。据调查,飘尘浓度为100微克/米3时,儿童呼吸道感染显著增加;飘尘浓度为200微克/米3时,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飘尘浓度为300微克/米3时,呼吸道疾病急性恶化;飘尘浓度为800微克/米3时,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交通事故严重。因此,国家规定居民区大气中飘尘最高容许一次浓度为0.50毫克/米3,日平均浓度为0.15毫克/米3。 氟化物 氟化物常以氟或氟化氢的形式计量。除地方氟污染区域外,在钢铁厂、磷肥厂、电解铝厂、玻璃陶瓷厂及氟塑料生产厂的空气和排水中均含有氟化物。 氟化物对动、植物及人体均能形成危害。对植物的影响比二氧化硫大10-100倍,氟在植物中能积蓄,当氟的浓度达到50-100ppm时,植物叶的组织就会坏死。牲畜饮用含氟高的水和饲料,会引起牙齿、骨骼等病变。氟化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比二氧化硫大20倍,主要是骨骼受害,表现为四肢长骨疼痛,重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或型变,易发生自发性骨折;其次损害皮肤,使皮肤发痒、疼痛、湿疹及各种皮炎。 因此氟化物(换成氟化氢)在居民区大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一次测定植为0.02毫克/米3,日平均浓度值为0.007毫克/米3;车间空气中氟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为1毫克/米3;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氟浓度为1毫克/升;饮用水中氟浓度不得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通过介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并对当下山西生态污染和环境污可染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山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外部性内部性山西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的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中,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而资源环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模式没有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严重危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不仅给当代人类造成了危害,也把未来人类至于发展的困境。 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是为当代经济的发展谋求动力,更是为后代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非竞争性,这使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大学生的宿舍环境卫生,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床铺和书桌整理干净,不仅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同时也使整个宿舍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高,别人也相对得到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翻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垃圾堆放散发的难闻的气味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者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外部经济(负的外部性) 再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有全社会来承担,。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并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既具有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