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规范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规范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规范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规范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规范

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最重要最基础的必修课程之一,属于主干科目。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务必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优良独特的民族精神;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常识概念、最常见最优秀的作家作品;熟悉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宝贵遗产为己任;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深厚的人文素养,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进一步自学或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训练必备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系统讲授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与各个阶段的文学的主要成果,探索和总结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包括其间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分析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为四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唐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名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3、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二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教学中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品选为核心,二者的课时比例大约为四比六。

4、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但限于作品数目众多而授课时间不足,因此本课程将作品分为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与背诵篇目,课堂上要多提问、多讨论,课外要多阅读、多思考,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专题研究,撰写小型论文。

5、本课程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要求识记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所属流派,识记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识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6、此外,本课程还应介绍与古代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学生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7、积极利用教师自己以及学术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目的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并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8、力求使“古代文学”的教学配合“古代汉语”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配合“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通古察今;配合“外国文学”的教学,比较中外文学以及文化、思想的异同,学贯中西;配合“文概”“写作”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借助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邻近学科的方法,给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本科:270学时;专科:252学时

注:

1、基础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本科:216学时12学分;专科:198学时11学分。

2、专业指选课《中国古代戏曲史》:本科:5 4学时3学分;专科:5 4学时3学分。

3、开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周课时4。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查相结合。

5、使用教材:

①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本科);

②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专科);

③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科、专科)。

6、参考书目:另列。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进。

3、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4、中国古代文学的地位作用。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三编:魏晋六朝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2、明确先秦文学的作者流变。

3、归纳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4、掌握上古歌谣的产生与特点。

5、掌握上古神话的产生与特点。

6、掌握古代神话的类别、保存以及主要神话故事、神话典籍。

(二)内容概要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各种源头: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先秦诗歌(《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流变:

由巫师到史官,由贵族到士人,

三、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取象的传统。

第一节:上古歌谣

一、上古歌谣的产生

1、号子的产生

2、唱词的产生

二、上古歌谣的特点

1、集体性

2、口传性

3、劳动性

4、宗教性

5、综合性

篇目:《击壤歌》《候人歌》《弹歌》《蜡辞》

第二节: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定义:

1、神话

2、传说

3、迷信

4、童话

二、神话的产生:

1、试图解释自然

2、渴望征服自然

3、崇拜英雄人物

4、向往美好生活

5、反映频繁战争

三、神话的分类:

1、自然神话

2、创世神话

3、英雄神话

4、传奇神话。

四、神话的保存:产生、记录、散失、演化。《山海经》、《淮南子》。历史化、寓言化、哲学化、

宗教化、文学化。

五、神话的影响:

篇目:《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刑天与帝争神》、《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重点难点

1、神话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爱民意识、勇敢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思维特征: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浓烈的情感体验。

(四)学时安排

1、总绪论:1学时

2、第一节:2学时

3、第二节:4学时

(五)作业布置

复习思考题一:

一、名词解释:

神话

二、填空题:

1、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取象的传统。

2、上古文学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上古歌谣和上古神话。

3、上古歌谣的特点有:集体性、口传性、劳动性、宗教性、综合性。

4、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与《淮南子》之中。

5、上古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三、背诵题:

无名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四、翻译题:

翻译《精卫填海》。

五、简答题:

举例说明上古神话的分类情况、主要内容以及代表篇目。

第二章:先秦诗歌

(一)基本要求

1、熟悉《诗经》的一般常识。

2、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

3、归纳《诗经》的艺术特色。

4、了解《诗经》的地位影响。

(二)内容概要

第二章:先秦诗歌

第一节:《诗经》的一般常识

一、《诗经》的名称与流传

二、《诗经》的编集与分类

三、《诗经》的时代与地域

四、《诗经》的作者与篇名

五、《诗经》的应用与价值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婚恋诗:反映恋爱婚姻家庭等生活状况的诗篇

二、战争诗:反映兵役徭役思妇等战争状况的诗篇

三、怨刺诗:反映剥削压迫反抗等社会状况的诗篇

四、历史诗:反映发祥创业兴旺等历史状况的诗篇

五、农事诗:反映生产劳动耕织等农业状况的诗篇

六、风俗诗:反映宴会祭祀礼节等风俗状况的诗篇

篇目:《关雎》《蒹葭》《木瓜》《静女》《柏舟》《氓》等;《采薇》《伯兮》《无衣》《东山》《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硕鼠》《伐檀》《黄鸟》《新台》《株林》《相鼠》

《北山》等;《芣苢》《七月》等;《生民》《公刘》等;《椒聊》《桃夭》等。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直抒胸臆的特点

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与重章叠句的结构

五、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影响

一、《诗经》确立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诗歌的地位。

二、《诗经》确立了我国文学中抒情诗歌的地位。

三、《诗经》确立了我国文学中民间诗歌的地位。

四、《诗经》确立了我国文学中四言诗歌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

1、《诗经》具体篇目的理解、翻译、背诵与赏析。

2、《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3、《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自有其特殊的地位与特别的美感,详细介绍其思想主题、分析其艺术特点,探讨《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四)学时安排

1、第一节:2学时

2、第二节:6学时

3、第三节:2学时

4、第四节:1学时

(五)作业布置

复习思考题二:

一、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关于“兴观群怨”的理论。

2、三家诗与毛诗的区别。

3、赏析《关雎》一诗。

三、问答题:

为什么说《诗经》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为什么被称为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举例说明《诗经》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艺术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四、默写题:

《伐檀》《硕鼠》《关雎》《蒹葭》《桃夭》《相鼠》《伯兮》《木瓜》及《氓》《采薇》节选。

五、填空题:

1、四家诗指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四家传授的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2、《伯兮》是典型的思妇诗,《氓》是典型的弃妇诗。

3、关于《诗经》的编纂、汇集成书,历史上有采诗、献诗、删诗三种说法。

4、《诗经·国风》中第一篇是《周南·关雎》;最长的一篇是《豳风·七月》。

5、在文学史上风骚最早是指《国风》与《离骚》、风雅最早是指《国风》与《雅诗》。

第三章:先秦散文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散文蓬勃兴盛的原因。

2、了解先秦史家之文、诸子散文的总体风貌、不同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3、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4、了解诸子各家的核心思想与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5、比较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文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6、重点掌握庄子散文与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内容概要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先秦散文概况

一、先秦散文蓬勃兴盛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2、私学的兴盛与士阶层的出现,为散文的勃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学术昌盛的局面,推动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4、史官制度的发展与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促进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5、文字的发展与书写工具的改进,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先秦散文的分类以及代表篇目。

(一)历史散文

1、甲骨卜辞:

2、钟鼎铭文:

3、《易经》:⑴名称⑵作者⑶含义⑷内容⑸地位。

4、《尚书》:⑴性质⑵释名⑶文献收录结构⑷思想内容⑸文学成就。

5、《春秋》:⑴作者性质⑵记事范围⑶体例特征⑷思想倾向⑸地位影响。

(重点:春秋含义、春秋笔法、春秋三传、春秋不足)

6、先秦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代表之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专章介绍。

(二)诸子散文:

1、按流派划分:⑴儒:《论语》《孟子》《荀子》⑵道:《老子》《庄子》⑶墨:《墨子》

⑷法:《韩非子》⑸杂家的《吕氏春秋》。

2、按时间划分:

⑴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老子》《墨子》《论语》。

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⑶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按体制划分: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韵文、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二节:先秦历史散文

一、《左传》编年体

(一)概况介绍:(二)思想内容:(三)艺术特色:(四)地位影响:

篇目:《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崤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

二、《国语》国别体

(一)概况介绍:(二)思想内容:(三)艺术特色:(四)地位影响:

篇目:《邵公谏厉王弭谤》

三、《战国策》国别体

(一)概况介绍:(二)思想内容:(三)艺术特色:(四)地位影响:

篇目:《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赵威后问齐使》《唐雎不辱使命》《鲁仲连义不帝秦》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三节:先秦诸子散文:

一、儒家:

1、《论语》。语录体散文。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侍坐章》的文学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的语言形式;诗化的人生境界。

2、《孟子》。对话体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性善”说“民贵”说“仁政”说。《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技巧: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

3、《荀子》。人定胜天、性恶之论、礼法兼治。《劝学篇》:专题性论文。

二、道家:

1、《老子》。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道德经》:韵散结合。

2、《庄子》。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

三、墨家:

《墨子》。主要思想:“兼爱”和“非攻”。艺术特点:逻辑严密不重文采,注重实用。

四、法家:

《韩非子》。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艺术特点: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寓言故事。

五、杂家:

《吕氏春秋》。体例编排、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六、地位、影响。比较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非攻》、《道德经》(节选)、《逍遥游》、《养生主》、《内储说》(节选)、《外储说》

(节选)、《察今》。

(三)重点难点

1、《左传》描写战争、描写人物的特色。

2、《春秋》的“微言大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3、《易经》的释名含义、卦名卦形、卦辞爻辞。

4、孔子的伦理思想与教育思想。

5、老庄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与美学思想及《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6、关于人性的争论以及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四)学时安排

1、第一节:2学时

2、第二节:8学时

3、第三节:12学时

(五)作业布置

复习思考题三:

一、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二、简答题:

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2、简述《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微言大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3、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辞令艺术。

4、试《冯谖客孟尝君》为例,分析说明《战国策》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5、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问答题:

1、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庄子》散文乃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概括说明《庄子》散文体现出的主要的思想学说以及所取得的辉煌的艺术成就。

2、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请介绍其中的几大流派并谈谈你的评判与看法。

四、填空题:

1、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2、《易经》的含义。八卦的卦名与卦形。

乾卦:卦名。三:卦形。元亨利贞:卦辞。初九:爻题。潜龙勿用:爻辞。

3、《尚书》的特点,佶屈聱牙;《春秋》的特点:微言大义。

4、《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

5、《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上的谋臣策士们纵横捭阖的斗争,游说诸侯的言辞以及朝秦暮楚的行径。

6、上古神话、庄子散文、屈原辞赋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源头。

7、成语典故的出处:一鼓作气、众怒难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狡兔三窟、门庭若市、自相矛盾、自强不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耻下问、明察秋毫、锲而不舍、越俎代庖、刻舟求剑等。

四、翻译默写:

(节选):《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邵公谏厉王弭谤》《赵威后问齐使》《唐雎不辱使命》《鲁仲连义不帝秦》《冯谖客孟尝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劝学篇》、《道德经》、《逍遥游》、《内储说》。

五、论文:

试论先秦文学比兴手法运用中“象同意异”与“象异意同”现象。

第四章:先秦辞赋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楚辞的含义、特点、成就、影响。

2、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与文学地位。

3、重点掌握《离骚》的爱国思想与浪漫风格。

4、了解宋玉与《九辩》。

(二)内容概要:

第一节:楚辞

一、楚辞的定义:“楚辞”包含诗体及总集名两重含义。

二、辞赋的区别:楚辞与汉赋。

三、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

是春秋以来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第二节:屈原

一、屈原的生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二、屈原的思想:美政理想、斗争精神和峻洁人格。

三、屈原的作品:真伪辨析。《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离骚》

四、屈原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篇目:《山鬼》《涉江》

第三节:离骚

一、地位影响。

二、写作背景。

三、思想内容。解题(四种说法)、结构(两分法与三分法)、

四、艺术特色。

1、首先是灵均形象的塑造。

2、其次是创作方法的突破。

3、再次是表现手法的开拓。

4、最后是语言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宋玉

一、地位: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

二、生平

三、作品

四、代表:《九辩》。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借景抒情,表现“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三)重点难点:

1、《离骚》的理解、背诵与翻译。

2、《离骚》所创造的诗人自我形象。形象的三个基本层面:高士形象、文人形象、政治家形象。

3、对“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的理解。

4、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四)学时安排:

1、第一节:2学时

2、第二节:2学时

3、第三节:4学时

4、第四节:2学时

(五)作业布置:

复习思考题四:

一、名词解释:

楚辞

二、默写翻译:

《离骚》的节选。

三、简答题:

简述《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四、问答题:

为什么鲁迅先生评价《离骚》曰:“较之《诗经》,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五、填空题:

1、“离骚”的含义是离忧、遭忧、别愁、牢骚。

2、屈原的《天问》是一首问话体长诗;宋玉的《九辩》使“悲秋”成为古典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3、《涉江》出自《九章》,《山鬼》出自《九歌》。

4、成语典故:巫山云雨、曲高和寡、九死不悔、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出处。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代文学

第二章:汉代文学

(一)基本要求

1、了解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2、掌握汉赋的特点与成就。

3、掌握秦汉时期散文的特点,特别是政论文的成就。

4、重点掌握《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5、掌握乐府诗的定义、特点和成就。

6、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和地位。

(二)内容概要

第一章:秦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秦统一后对文化与学术的摧残。

二、作家作品:

1、作品:《吕氏春秋》。

2、体裁:政论文与碑铭文。

3、作家:李斯。《谏逐客书》背景与中心。艺术: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

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4、民歌:《长城歌》。

篇目:《谏逐客书》、《长城歌》。

第二章:汉代文学

第一节:汉代辞赋

一、汉赋的地位与特征:

赋的特征: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

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汉赋的前源与后继:

(一)前源:1、《诗经》2、《荀子》3、《楚辞》

(二)后继:1、古赋2、骈赋3、律赋4、文赋

三、汉赋兴盛的原因

1、经济上

2、军事上

3、外交上

4、享乐上

5、思想上

6、统治者的喜好和提倡

四、汉赋发展的阶段

(一)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乃是汉赋的形成期。(约70年)

1、特点:抒情的骚体赋

2、代表:①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②枚乘:《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赋体文学中形成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成为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二)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乃是汉赋的全盛期。(约200年)

1、特点:以散文为主的散体大赋

2、代表:

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等。

②扬雄的《蜀都赋》与《逐贫赋》等

③班固的《两都赋》等。

④张衡的《二京赋》等。

(三)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乃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约100余年)

1、特点:“睹物兴情”的抒情小赋。

2、代表:

①张衡的《归田赋》。

②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③蔡邕的《述行赋》。

④祢衡的《鹦鹉赋》。

六、汉赋的成就与不足

(一)不足:1、思想上:2、艺术上:

(二)成就:1、体制上2、概念上3、内容上4、形式上:

篇目:

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内容上,描写帝王生活,为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赋末委婉致讽,稍存劝戒。艺术上,结构宏伟,富丽堂皇。绘形绘声,穷形尽相。韵散结合,参差相间。奇词偏字,怪异重沓。

②张衡的《归田赋》:表现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它是赋风转变的标志。形式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不务铺排堆砌。

第二节:汉代散文

一、记事散文

1、《燕丹子》

2、刘向的《新序》《烈女传》《说苑》乃是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之作。

3、东汉时期,赵晔的《吴越春秋》与袁康的《越绝书》,内容都是描写吴越两国争霸的

故事。

二、政论散文

(一)西汉初期

1、贾谊:①《过秦论》②《陈政事疏》③《论积贮疏》

2、邹阳的《上吴王书》与枚乘的《谏吴王书》。

3、晁错:《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

4、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

①贾谊文章语言精练而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显得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采。

②晁错文章朴实而流畅,议论严密而较深刻,切合实用,但文采略逊于贾文。

(二)武帝时期——东汉中期

1、司马相《难蜀父老》、《谏猎疏》。

2、桓宽《盐铁论》。

3、刘向《谏营昌陵疏》。

(三)东汉后期

1、王符的《潜夫论》。

2、仲长统的《昌言》。

三、哲理散文

1、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为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

2、刘安的《淮南子》。

3、王充的《论衡》。

①思想主张

全书的基本思想是政治上反豪强,思想上疾虚妄。其中有许多篇章从政治与哲学的角度,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对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思想,表现了作者反传统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

②文学主张

第一,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

第二,强调文章要浅显通俗

第三,主张内容形式的统一

第四,反对模仿与主张创新

四、史传散文

(一)司马迁《史记》

1、生平:童年时期、求学阶段、漫游时期、继承父志、身遭宫刑、完成巨著。

2、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3、著作:《史记》《报任安书》《感士不遇赋》

4、体制: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论赞、序言、补缀。

5、内容:

①对统治阶级的揭露与讽刺。

②对起义将领的塑造与歌颂

③对爱国英雄的描绘与赞美

④对下层人物的收录与肯定

此外,注意:《史记》的民族观念、经济思想与求实精神。

6、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人物刻画。

①选取典型重大历史事件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表现了人物性格。

②“互见法”。

③通过琐事来刻划人物。

④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⑤精粹传神的语言。

篇目:《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①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

②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

③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

7、影响:

①开创了纪传体,成为后世正史之祖。

②考信求实精神,确立了史学的优良传统。

③写人叙事、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经验,为后世传记文学、小说提供借鉴。

④丰富的历史故事,成为后代小说、戏曲、曲艺题材的来源。

故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班固《汉书》:

1、地位影响: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体例上与《史记》的异同。

2、生平简介:主要简述《汉书》写作过程。

3、主要作品:《汉书》《咏史诗》《两都赋》

4、思想内容:局限性、进步性。

篇目:《苏武传》

5、艺术成就:《汉书》的体例《汉书》的特点

6、《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①、思想倾向的不同

②、人物描写的不同

③、取材剪裁的不同

④、体例笔法的不同

⑤、语言文字的不同

第三节:汉代诗歌

一、概况:

1、汉乐府与《诗经》。

2、汉乐府与汉赋。

3、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化。

二、汉代民间诗歌——汉乐府

(一)渊源发展:秦汉时期的乐府、魏晋时期的乐府、中唐时期的乐府、宋元时期的乐府。

(二)、《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共十二类。编者:郭茂倩。

(三)、思想内容:

1、战争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痛苦。《战城南》艺术分析:

完整缜密的结构;苍凉悲壮的气氛;想象衬托的手法;怨而不怒的风格。

2、怨刺诗:反映了汉代尖锐的社会对立,传达了人民愤怒的反抗呼声。

3、婚恋诗:反映妇女问题的诗篇。

(四)、艺术特色:

1、生动精彩的叙事手法

2、崭新多样的艺术形式

3、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4、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5、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篇目:《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孤儿行》《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

(五)、地位影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1、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

2、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四言诗向五言诗、杂言诗的转化

3、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汉代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

(一)、庙堂诗歌

西汉及东汉中叶以前的文人诗歌。

代表作:唐山夫人《房中乐》,司马相如等的《郊祀歌》。

(二)、楚歌诗

东汉中叶以前,作者抒情言志,多用楚歌诗,今存不多,篇幅较小。

代表作:项羽《垓下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帝《秋风辞》,(三)、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汉末是五言诗的黄金时代。起于东汉,现存最早的作品是班固《咏史》,“有感叹之词”,但“质本无文”(《诗品序》)。文人五言诗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气候。张衡、秦嘉、徐淑、赵壹均有所作。模仿民歌最出色的为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娆》。

(四)《古诗十九首》

1、名称来源:《昭明文选·杂诗》

2、主要内容:游子思妇、失志伤时。

①《西北有高楼》主题:知音难遇的主题与汉末中下层文人的心态。艺术:悬想寓情的手法;直率自然的美质;句平意远的韵味。

②《迢迢牵牛星》解题:牛郎织女的传说。艺术: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情景交融的艺术。

3、艺术成就:五言诗、抒情诗。浅近自然与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

①、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水乳交融境界。

②、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

③、善以典型活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语言浅近自然而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4、地位影响:汉代文人五言诗歌的最高成就。“五言之冠冕”。

篇目:《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三)重点难点

1、《史记》的互见法与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

2、对《子虚赋》的理解。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3、乐府的多重内涵与历史演变。

(四)学时安排

1、第一章:2学时

2、第二章的第一节:6学时

3、第二章的第二节:8学时

4、第二章的第三节:8学时

(五)作业布置

复习思考题一:

一、名词解释:

乐府、《古诗十九首》

二、填空题:

1、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张衡称为汉赋四大家。

2、辞赋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3、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4、《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5、秦统一后的刻石之文,共7篇,皆出李斯之手,为后世碑铭文之祖。

三、背诵题:

《上邪》《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报任安书》(节选)《归田赋》(节选)

四、翻译题:

五、简答题:

1、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联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谈谈《史记》的互见法。

六、问答题:

1、以《子虚赋》与《归田赋》为例,比较散体大赋与抒情小赋的异同。

2、为什么说《史记》乃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与进步性的传记文学巨著,其艺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三编: 魏晋六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六朝概况

第二章:魏晋六朝诗歌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魏晋文学的独立与自觉。

2、掌握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以及与正始之音的异同。

3、掌握魏晋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人与主要诗风。

4、掌握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掌握谢灵运与山水诗、谢朓与新体诗。

6、了解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特点。

(二)内容概要

第一章:魏晋六朝概况

一、社会概况

1、朝代更替:

2、政治制度:

3、经济概况:

4、思想概况:

二、文学概况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2、动乱时世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3、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4、哲学思潮中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5、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6、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建安诗歌

一、繁荣原因:

1、政治原因

2、思想原因

3、前朝继承

4、帝王提倡

二、主要成就:

1、文人诗歌的高潮

2、现实主义的精神

3、五言诗体的兴盛

4、七言诗体的开创

三、代表诗人:

(一)曹操

1、生平

2、思想

3、成就

4、内容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有描写军阀混战的、有描写征戍怀乡的。《蒿里行》《苦寒行》。

②抒发个人广阔的胸襟抱负:《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5、艺术:

①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

②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

③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

6、影响:

①利用乐府旧题来书写时事

②气韵沉雄慷慨悲凉的诗风

③质朴刚健自然本色的语言

④继承诗经改造乐府的贡献

(二)曹丕

1、生平简介

2、思想内容

①军旅征战的作品②写景记游的作品③男欢女爱的作品

3、艺术特色

华美、清丽、哀婉。

①诗风:文士气、公子气、帝王气。

②诗体:七言诗、五言诗、乐府诗。

篇目:《燕歌行》

(三)曹植

1、地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建安之杰。

2、生平:

①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前期诗歌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②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后期诗更多地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之情。

3、内容:

①书写自己雄心状志、豪情抱负的诗作:《白马篇》。

②书写自己有才难展、壮志难酬的诗作:《杂诗四》。

③书写自己备受迫害、骨肉相残的诗作:《七步诗》、《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④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动乱的诗作:《送应氏》。

⑤寄托君臣不偶、怀才不遇的爱情诗作:《美女篇》。

⑥描写贵族生活、宴饮游乐的宴游诗作:《名都篇》。

⑦描写畅游仙境、结交仙人的游仙诗作:《仙人篇》。

篇目:《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

4、艺术:

钟嵘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文质”

①诗歌数量质量首屈一指,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

②慷慨精神一脉相承,贯穿始终。

③完成了乐府诗向文人诗,叙事诗向抒情诗的转化。

④讲究艺术表现手法,开启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⑤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⑥⑦⑧

(四)建安七子:

1、概念:指汉末献帝建安时期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瑒、王粲、刘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早将七人并举。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创作,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与五言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孔融《杂诗》。

3、王粲《七哀诗》。为“七子之冠冕”。

4、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5、阮瑀《驾出北郭门行》。陈琳、阮瑀以书檄著称。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和阮瑀《为

曹公作书与孙权》,具有纵横家特色。多用排比、对偶句法,表现了散文逐渐向骈体发展的倾向。

6、刘桢《赠从弟》。

7、应瑒《别诗》二首。

8、徐干《室思》六首。

(五)蔡琰:

1、生平:

2、作品: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自传性的作品。

四、特点影响:

1、建安风骨的内涵。

2、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清峻、通脱、聘词、华靡。

第二节:正始诗歌

一、概况:

1、政治概况:概述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政治斗争,以及文人所面临的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的生存现实。

2、思想概况:玄学的普及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它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的影响。

3、文学概况: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二、异同: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的异同。

1、不同:

(1)反映民生疾苦,社会动乱和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容被揭露政治恐怖、社会黑暗和感叹人生祸福、悲世忧生的内容所取代。

(2)反映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被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情绪所取代,作品中带有了更多的老庄思想。

(3)慷慨悲凉、刚健明朗、质朴充实的风格被比兴寄托、曲折隐晦、含蓄委婉的风格所取代。

2、相同:

正始诗歌虽然曲折隐晦,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仍然是作品的主要倾向,现实主义传统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都有别于建安、正始之后,从太康开始蔓延的浮华艳丽的形式主义诗风。

三、作家:

竹林七贤:是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见《世说新语?任诞》)。

四、阮籍:

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感情。

(一)主要内容是:

1、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

2、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和黑暗。

3、表现饮酒、求仙生活,反映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二)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风格隐晦曲折。

篇目:《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五、嵇康:

长于四言诗,代表作为《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

第三节:西晋诗歌

一、晋世文人的作风与文风:

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制度正式确立,中国文学开始向士族化过渡。

太康文学表面繁荣,实则空虚。诗文崇尚模拟雕饰,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二、太康诗人:

1、概况: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诗歌发展阶段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2、陆机:

是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诗名最高,誉为“太康之英”。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诗歌追求词藻和对偶,模拟因袭之气较重。

篇目:《赴洛道中作》

3、潘岳:

其诗多为组诗,以《悼亡诗》三首为代表作,感情较为真挚。但大多数诗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内容空洞,追求词采华艳,铺叙过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

4、左思:

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建安风骨”传统,写出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惟有左思。代表作为《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抒怀,抨击门阀制度,多反抗不平之音。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咏史”之作起自班固,至左思有很大的创新。

《咏史》(郁郁涧底松):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三、永嘉诗人:

1、概况:

2、刘琨:

存诗三首:《扶风歌》、《答卢谌》和《重赠卢谌》,都是后期作品。表现爱国思想,悲歌慷慨,格调悲壮,直承汉魏风骨。在思想性薄弱的诗坛上,尤为可贵。锺嵘:“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都指出了刘琨诗歌的主要风格。

3、郭璞:

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借游仙以咏怀,抒写失意之悲,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文采富丽,富于形象性,借想象所写的仙境,意象鲜明,亦真亦幻,较为生动。

4、玄言诗人

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支遁等。在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老庄玄理,作品“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成就不高。

第四节:东晋诗歌

一、题材与诗风的转变:

玄言诗居东晋文坛的统治地位,直至东晋末陶渊明的田园诗出现。

兴起的原因:

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

2.永嘉南渡后,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让北方文人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

3.朝隐之风的影响,不但缓冲了出仕和入仕的矛盾,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也满足了士人生活上溺于享受、思想上耽于玄理的需求。

4、玄学之风的影响。

王羲之与兰亭诗孙绰、许询与玄言诗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二、陶渊明:

(一)时代生平:

(1)、0 —29岁为家居读书时期。

(2)、29—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

(3)、41—63岁为归隐躬耕时期。

(二)思想内容:

1、回归田园的诗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等

2、歌颂劳动的诗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等

3、贫病交加的诗歌:“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等

4、世外桃源的诗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等

5、金刚怒目的诗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

6、消极颓废的诗歌:“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等

(三)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

冲击了太康诗风的浮艳堆砌,冲击了玄言诗风的淡乎寡味。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

2、耐人寻味

A、在平凡的画面中寄寓幽深的意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

B、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独特的个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

C、在平常的事物中挖掘深刻的哲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

D、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强烈的感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等

3、风格多样

既有清新自然、质朴冲淡的田园诗,又有金刚怒目、豪放慷慨的咏怀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

(四)地位影响

第五节:南朝诗歌

一、南朝文人诗歌:

(一)山水诗:

1、兴盛原因:

2、代表诗人:

①谢混:

②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A、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

B、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篇目:《登池上楼》艺术分析:

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

③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二)乐府诗:

(1)鲍照的杂言歌行体、七言歌行体诗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2)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

(3)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三)格律诗

1、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1)四声八病与永明体。分析永明体的利弊和齐梁诗风的得失。

(2)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3)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四)宫体诗:

1、文学士族化和宫廷化倾向

贵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感细腻。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

2、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3、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4、萧纲文学集团

二、南朝乐府民歌:

1、南朝民歌基本概况: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①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②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③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④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3、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产生于商业发达的城市,礼教相对松弛,娱乐场所发达,互以乐调娱乐调情。统治者的好尚和有意识的采集。南朝君主采诗的目的以娱乐声色为主,故多采集男女艳情歌。

4、南朝民歌的内容与代表作: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以爱情为主题,含色情描写。

《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那呵滩》。

第六节:北朝诗歌

一、北朝文人诗歌:

(一)阶段: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推动作用的北朝文人:“北地三才”温子昇、邢劭和魏收。

(二)代表:

1、庾信: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虞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讨论:文学创作与生平际遇之关系。《拟咏怀》并非一时之作,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在艺术形式上,庾信后期的诗作善用典,工对仗。风格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2、王褒:

前期在南朝,多奉和应制之作,诗风浮华纤巧。后期由南入北,诗风变为刚健质朴。

王褒的反映边塞风貌和征战生涯的边塞诗,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北朝乐府民歌:

1、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存诗70首。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1、诗歌 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国风:大致内容分类,代表性诗章,艺术特色 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内容,形式 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离骚:时代背景,情志内容,艺术特点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宋玉的九辫:艺术独创性,悲秋母题 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文人诗与民间乐府诗的承继关系和异同 概述建安风骨:时代北京,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风特色,名篇分析,后世影响 谢灵运:艺术风格及其得失 鲍照:艺术风格及成就 永明体:代表作家,艺术上的得失 宫体:代表作家及其得失 庾信人生两阶段诗风转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 唐诗繁荣的时代背景,兴盛原因 初唐四杰的诗风,贡献,后世评价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概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李杜之争:褒贬,得失,学李和学杜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白居易艺术成就 概述大历十才子及其创作得失 刘禹锡与柳宗元 韩孟中唐奇险诗派作品形式,风格特色 郊寒岛瘦,诗鬼 小李杜:西昆体的得失及其后世影响 欧阳修和王安石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使学生较详细深入地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 3、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 3学时/周,共计48学时;学分:3学分; 六、考试方式:闭卷 七、教学容要点与学时分配:

先文学(共30学时) 概说(2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上古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 思考题: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3、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4、神话的分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要名词: 劳动说神话山海经 第二章《诗经》(6学时)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第二节《诗经》的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2、《国风》反映的主要容及其艺术特点。 3、《豳风·七月》的容及其叙事艺术。

4、《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风雅颂变风变雅赋比兴四家传诗六义 第三章先历史散文(6学时) 第一节散文的源流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思考题: 1、简述先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2、《左传》叙事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重要名词: 甲骨卜辞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 第四章先诸子散文(6学时) 第一节诸子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论语》和《孟子》 第三节《庄子》 第四节《荀子》和《非子》 思考题: 1、诸子散文勃兴的原因。 2、《孟子》的文学特点。 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百家争鸣寓言语录体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 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其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战国策成书时代与编纂者:西汉刘向谓此书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书录》),故定名为《战国策》。 人物形象:1、反映纵横家得人生观,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2、有明显得“贵士”得倾向。 《战国策》得文学成就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得人物都有鲜明生动得描写,尤其就是一系列“士”得形象: 1)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2)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3)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战国策》得“文辞之胜”。多用譬喻、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得说服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英文名称Chinese classic litratur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 开课单位文学院 视文学 总学时270 (理论:270 实验实习: ) 学分1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选择 1、乐府: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神话的出处: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3、关于《诗经》的常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雅:指朝廷正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3)“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兴,即触物兴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即比喻之意。 4、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5、第一个精细刻画山水景物的诗人是:谢灵运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7、《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8、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之作。 9、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乐府诗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2类。 10、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11、《史记》有70列传 12、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汉武帝时期

13、《白马篇》的作者是曹植 14、称《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惊心动魄”的是钟嵘 15、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是曹操 16、《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二、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 课程代码:1C11047 学分:4 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64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1》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2》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第二部分,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代文学。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对《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由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其中,大班授课主要是勾勒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理论梳理,小组讨论部分由学生精读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1章初唐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初唐诗歌的文学知识,了解“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诗人的创作概况。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期,了解初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鉴赏具体的初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什么是“上官体”? (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其代表诗作各是什么? (3)律诗是由谁完成最后定型的?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 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②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战争神话 《山海经》:阪泉大战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 这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

楚文化概述 一、芈姓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渊源 《史记·楚世家》说芈姓源于祝融部落,祝融源于颛顼,其后人分为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流落到南方蛮夷之地,成为后来的楚贵族。 既然芈姓贵族是从中原移居蛮夷的,它的传统文化应该和中原文化没什么两样。所以姜亮夫先生主张楚国属于夏文化,更多的人主张楚属于商文化或周文化。 芈姓成为楚人是在成王时。据《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也就是说,终有商一代,芈姓部落一直在中原居住,至周初被封于荆蛮,与中原文化有了隔阂。那么楚贵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周文化,而是夏商文化,以商文化为主。 二、周公变革与周楚文化差异 由商而周,人们在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亲眼看到曾受天命的殷商王朝,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他们从这次革命中终于意识到了天命靡常,一场文化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它完全偏离了商代的文化传统,礼乐从此成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标准,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前提。 夏商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巫祭和鬼神,从国家大政到生活琐事,都要问诸鬼神,按鬼神的旨意办事。周公的变革突破了夏商二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使得周代社会开始为理性的光芒所照耀,它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把人的理性从鬼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中原民族从蒙昧社会步入文明社会。 但遗憾的是,楚贵族因为地理和自身的原因,与这次文化变革擦身而过。重重山水阻隔了它和中原文化的交往,且周楚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敌意的状态中。文化上,楚也有意拉开和周的距离。所以,楚贵族由于没有经历周公的文化变革,又有意无意排斥周文化,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楚贵族的文化传统,则主要是商代文化。 三、楚文化和楚淫祀之风 楚贵族立足于夏商文化尤其是商文化,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这一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逐渐影响融入楚贵族文化。所以,楚文化是以楚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以中原周文化为次,兼有其它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那么楚国保留浓郁的巫鬼祭祀之风,就是毫不奇怪的了。 到了屈原时代,这种崇尚巫祭的风气任然没有改变。怀王兵败地削,不思自励,却将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代巫音把楚国的前程葬送的一干二净,但从它的废墟上,却生长出一丛绚丽灿烂的鲜花——楚辞。 汉赋 一、定义 典型的汉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它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二、汉赋的起源 《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赐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主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