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A)虚拟的存在(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08-05二级)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

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08-5三级)

(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

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08-11二级)

(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

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08-11二级)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09-5 三级)

A.行为 B.个体所处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

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09-5 三级)

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

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09-11 二级)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

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09-11 三级)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

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09-11 三级)

(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

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09-11 三级)

(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

(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

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11-05二级)

(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 本能

11、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11-5 三级)

(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

12、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11-05二级)

(A)存在主义(B)自我实现(C)人的尊严(D) 观察学习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性别表示男女在(B)。(08-05二级)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D)。(08-05二级)

(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

3、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A)的观点。二级)

(A)C〃罗杰斯(B)M〃米德(C)W〃詹姆士(D)K〃勒温

4、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BCD)。(08-05二级)

(A)印象管理(B)决定期待(C)解释经验(D)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5、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ABC)。(08-5三级)

(A)家庭(B)大众传媒(C)学校(D)交通工具

6、角色失调包括(ABC)。(08-5三级)

(A)角色冲突(B)角色失败(C)角色不清(D)角色误解

7、(D)不是社会化的载体。(08-11二级)

(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

8、企业家属于(B)的社会角色。(08-11二级)

(A)表现型(B)功利型(C)开放型(D)创新性

9、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AD)。(08-11三级)

(A)先赋角色(B)功利角色(C)表现角色(D)成就角色

10、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包括(ABC)。(08-11三级)

(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D)控制情感

11、自我概念(self)是指(D)。(09-5 二级)

A.人格中的监控成分 B.人格中的本能成分 C.求助者真实的本体性 D.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12、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B)。(09-5 三级)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13、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D)。(09-5 三级)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4、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C)。(09-5 三级)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超我

15、一般来说,农民属于(ABC)。(09-5 三级)

A.成就角色 B.规定性角色 C.功利性角色 D.不自觉角色

16、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被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B)。(二级)(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

17、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ABCD)。(09-11 二级)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18、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D)。(09-11 三级)

(A)性别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道德社会化(D)言语社会化

19、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B)。(09-11 三级)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

20、自尊是个体对其(A)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09-11 三级)

(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

21、关于自我(self),正确的说法包括(BC)。(09-11 三级)

(A)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的方式(B)也叫自我意识

(C)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22、自尊需要包括(AB)。(09-11 三级)

(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C)对归宿感的需要(D)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3、可以提高个体自尊水平因素包括(ABCD)。(11-5 三级)

(A)选择参与(B)正确的社会比较(C)扬长补短(D)成功的行为

24、正常情况下,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主要包括(ABC)。(11-5 三级)

(A)学校(B)参照群体(C)家庭(D)居住小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09-11 三级)

(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

(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

(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1、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D)。(08-05二级)

(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刻板印象(D)首因效应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D)。(08-05二级)

(A)平均模式(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

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D)的归因。

(A)社会视角(B)行为主体(C)刺激客体(D)情境

4、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ABCD)。(08-05二级)

(A)隐藏自我(B)投人所好(C)自我抬高(D)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6、光环效应是一种(D)的现象。(08-11二级)

(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

7、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ABCD)。(08-11三级)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D)投人所好

8、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ABCD)(08-11三级)

(A)社会视角(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C)观察位置(D)时间因素

11、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A),就可能将行为归因于行为主体。(09-5 二级)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13、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B)的作用。(09-5 三级)

A.概括化 B.社会适应C.抽象化 D.消极

14、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C)的性质。(09-5 三级)

A.积极 B.双向作用 C.消极 D.定势作用

15、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AC)的人之间产生。(09-5 三级)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16、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BCD)的信息。(09-5 三级)

A.协调性B.特异性 C.共同性 D.一致性

17、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C)。(09-11 二级)

(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

18、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A)的知觉。(09-11 二级)

(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

19、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B)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09-11 二级)

(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

20、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模式认为,人们经常仅仅根据对象的几个(CD)特征对其形成总体印象。(09-11 二级)

(A)概括性(B)新奇(C)对个体意义大(D)重要

21、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B)的预测。(09-11 三级)

(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

22、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者人群称为(B)。(三级)

(A)抽象化他人(B)重要他人(C)概括化他人(D)一般他人

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这种人被称为C (A)行动者(B)观察者(C)外控者(D)内控者

23、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存在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的情况,就在有可能被归因于(A)。(11-05二级)

(A)行为主体(B)刺激客体(C)偶然因素(D) 环境背景

24、时间会影响归因,人们会对过去许久的事情,倾向于解释为(C)的原因。(二级)

(A)图形(B)刺激客体(C)背景(D)行为主体

25、失败时人们往往外归因,这属于一种(BC)。(二级)

(A)自我障碍(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C)自我防卫(D)动机性归因偏差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亲合的作用包括(ABC)。(08-05二级)

(A)获得信息(B)减轻心理压力(C)避免窘境(D)协调群体内行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08-05二级)

(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B)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3、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08-5三级)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

(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4、羞耻是一种(D)的社交情绪。(08-5三级)

(A)积极(B)作用不明(C)消极(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5、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A)型曲线。(08-5三级)

(A)倒U (B)U (C)线性(D)N

6、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C)。(08-5三级)

(A)减少(B)保持稳定(C)增加(D)受到抑制

7、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08-5三级)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8、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A)。(08-11二级)(A)内疚(B)羞耻(C)焦虑(D)嫉妒

9、亲合的作用包括(ABC)。(08-11三级)

(A)获得信息(B)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C)避免窘境(D)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10、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ABC)。(08-11三级)

(A)针对性(B)持续性(C)对抗性(D)集中性

11、一般来说,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倾向于(B)。(09-5 二级)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12、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A)的趋势。A.逐渐降低 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 D.迅速降低

1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ABC)。(09-5 二级)

A.目标的吸引力 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D.个体的情绪状态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BC)。(09-5 三级)

A.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弱 B.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强

C.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弱 D.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强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BCD)。(09-11 二级)

(A)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呈U型曲线(B)中等程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C)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D)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

17、个体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ABC)。(11-5 三级)

(A)道德水准(B)情绪唤起水平(C)社会角色(D)他人的行为

18、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不包括(C)。(11-05二级)

(A)抱负水平(B)成败的主观概率(C)出生顺序(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19、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包括(ABC)。(11-05二级)

(A)道德水平(B)去个性化(C)社会角色(D)环境

20.一般情况下,自我控制能力和个体的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B)。(09-11 二级)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不确定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C)。(09-11 三级)

(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

(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改善自我的一种动力

(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D)内疚感越强,个体心理越健康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D)。(三级)

(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

2、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A)。(三级)

(A)适中(B)较大(C)较小(D)最大

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畏惧和说服之间是(C)关系。(09-11 三级)

(A)U型曲线(B)线性(C)倒U型曲线(D)指数曲线

3、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BC)。(08-5三级)

(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4、态度的特点包括(ABD)。(08-5三级)

(A)稳定性(B)内在性(C)间接性(D)针对性

5、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A)往往占有主导地位。(08-11二级)

(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

8、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D)。(09-5 二级)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9、人们常用自我防卫策略来弱化说服信息的影响,这样的策略包括(ABC)。(09-5 二级)

A.贬损来源 B.歪曲信息 C.论点辩驳 D.投射作用

10、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AB)。(09-5 二级)

A.信息 B.背景 C.反馈 D.通道

1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B)。(09-5 三级)

A.归因 B.态度 C.动机 D.情绪

12、态度的特点包括(ABC)。(09-5 三级)

A.对象性 B.内在性C.稳定性 D.指向性

13、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BC)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09-11 二级)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14、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C)。(11-5 三级)

(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

15、态度测量的主要方法包括(BCD)。(11-5 三级)

(A)实验法(B)量表法(C)投射法(D)行为反思测量法

16、在态度的成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B)成分。(11-05二级)

(A)外显行为(B)感情(C)行为倾向(D) 认知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1、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BCD)。(08-11二级)

(A)情感的互补(B)社会角色的互补(C)需要的互补(D)人格特征的互补

2、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A)。(08-11三级)

(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空间距离

3、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应该属于(C)。(08-11三级)

(A)公众(B)个人(C)社交(D)亲密

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A)的联系。(08-11三级)

(A)心理上(B)认知上(C)行为上(D)道德上

5、了解人际关系浓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A)。(08-11三级)

(A)自我暴露程度(B)相互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目光

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B)。(08-11三级)

(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

7、(D)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三级)

(A)亲合(B)利他关系(C)依赖(D)人际吸引

8、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B)。(08-11三级)

(A)熟悉(B)互补(C)邻近(D)竞争

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C)。(09-5 二级)A.相互性原则 B.交换性原则 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D.平等性原则

10、身体语言包括(ABCD)。(09-5 三级)

A.面部表情 B.身体姿势C.妆饰打扮 D.人际距离

11、一般来说,人在(B)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09-11 三级)

(A)身体运动(B)身体接触(C)目光接触(D)身体欠安

12、在一项试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呈现次数越多,被试越喜欢,这说明人及吸引受(A)的影响。(11-5 三级)

(A)熟悉(B)相似(C)临近(D)外貌

13、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是(B)。(11-5 三级)

(A)个人距离(B)社会距离(C)公众距离(D)亲密距离

14、一般来说,最能吸引人的人格品质是(B)。(11-5 三级)

(A)热情(B)真诚(C)善良(D)智慧

15、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B)。(11-05二级)

(A)自私(B)虚伪(C)古怪(D)粗鲁

16、“体语”不包括(B)。(11-05二级)

(A)身体接触(B)社会距离

(C)装束打扮(D)人际距离

17、下列属于现实沟通的包括(ABC)。(11-05二级)

(A)亲人通过电话交流(B)面对面谈判(C)同学通过网络聊天室聊天(D)网络中不认识网友间的交流18、一个人要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一般应该包括(ABCD )。(二级)

(A)相互性原则(B)平等原则

(C)交换性原则(D)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9、能使人变得更有吸引力的特点包括(ABC)。(11-05二级)

(A)俊俏或帅气的外貌(B)为人真诚、热情

(C)有才但偶尔犯小错误(D)有才但自视过高

20、身体语言包括(ABCD)。(09-11 二级)

(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妆饰打扮

第七节社会影响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C)。(08-11二级)

(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3、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CD)。(08-11二级)

(A)模仿(B)竟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D)责任意识降低

4、从众行为的原因有(ABD)。(08-11二级)

(A)寻求行为参照(B)对偏离的恐惧(C)追求成就(D)群体凝聚力

5、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A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C)比较效应(D)竞争效应

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ABD)。(08-11二级)

(A)下降律(B)几何级数律(C)上升律(D)先内后外律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塔尔德观点的是(D)。(09-5 二级)

A.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B.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C.社会下层人士往往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D.个体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于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

7、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ABC)。(09-5 二级)

A.是学习的基础 B.具有社会适应作用

C.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D.使人快乐

8、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D)。(11-5 三级)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平衡理论(D)社会懈怠

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A)现象。(11-5 三级)

(A)助长(B)逍遥(C)强化(D)抑制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D)。(09-11 二级)

(A)被暗示者处于困难情境有缺乏社会支持时容易接受暗示

(B)年龄越小是个体约容易接受暗示

(C)有人格魅力的暗示者暗示效果较好(D)总的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易受暗示性方面没有差异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l 、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 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 SSP 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 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 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第二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阶段) 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 (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 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 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 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 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 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 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 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 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 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 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 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3、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 角色丛。 4、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 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5、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2、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一) 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⑵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⑸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⑶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 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 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

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⑷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 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⑵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 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 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⑷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 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⑹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