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1 科学研究的特征

1.1 系统的实证

实证是指以观察所得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系统是指科学研究是系统的、有结构的观察,根据观察的结果支持或是否定一些理论。有别于一般日常观察。

1.2 重复验证和同行评议

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是公开的,也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

1.2.1直接验证

简单重复原有研究

1.2.2系统验证

在原有实验上作部分修改,寻找研究结论的边界条件

1.2.3概念验证

采用不同于原有研究的方法,去验证原有研究的结论(方法的会聚操作)

1.3 可证伪性

科学问题是具体的、可以用实征的方法找到答案的问题。

1.4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特殊性(对象意识性、变量复杂、变量控制难以精确、人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考虑伦理、黑箱方法、较难确定因果关系)

2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根据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或个别现象作出推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2.1 理论及价值

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归纳理论建构,逻辑基础是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从事实到理论。

演绎理论建构,逻辑基础是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事实。

价值:指导研究;整合已有知识;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发展

2.2 质和量的研究方法的区分

质的研究基本特征:(1)在自然情景中寻求意义和理解,研究结果的解释依存于特定的情景。(2)研究者是主要的工具,只有人是质的研究搜集和解释数据的最理想的工具。(3)采用归纳的研究策略。(4)呈现的是描述性结果。

取样:较多使用非结构化取样,最重要的是理论取样。通常用来发展或建立理论,是从经验或理论出发,以提供深度、多元化资料为标准,随数据的搜集和解释逐步选择特定的情景、人物、时间以及事件、直到到达理论饱和,即没有新信息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理论的状态。例子: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取样。

通过寻找威胁效度(validity threat)的证据来测试效度。方法:证伪法(找负面案例),三角验证(从不同数据来源、研究者、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来说明研究结果),反馈法(把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人,获得他们的反馈意见),丰富资料法(对研究现象的细节描述详尽而完整)。

两类方法的比较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理论哲学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

适用对象研究对象、问题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对象、问题个别性和特殊性

研究过程静态化研究,采用线性设计模型动态化研究,采用互动模式

具体方法实验,准实验,问卷、测验等人种学方法,历史法等

研究呈现统计分析应用普遍,文字图表呈现呈现方式多样

对理论的作用倾向于理论测试倾向理论建立

3 研究的变量

3.1 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

刺激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机体变量(被试变量、主体变量):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性别、智力、人格;不能进行实验操作)和暂时特征(动机、疲劳)。

反应变量: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3.2 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可以加以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特征。

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之外,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3.3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调节变量:当一个变量的系统变化可能改变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这个变量就称为调节变量。

中介变量:考虑自变量X 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 通过影响变量M 来影响Y,则称M 为中介变量。

两者比较:调节中介

研究目的X 何时影响Y或何时影响较大X如何影响Y

关联概念调节效应、交互效应中介效应、间接效应

什么情况下考虑X 对Y的影响时强时弱X对Y的影响较强且稳定

典型模型Y = aM + bM + cXM + e Y = c′X + bM + e3 M = aX + e2

M 的功能影响Y和X之间关系代表一种机制,X 通过M影响Y 效应回归系数c 回归系数乘积ab

4 研究的效度

研究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了所研究地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研究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要进行关键性的推理,其推理的恰当(即有很少竞争性的解释、且竞争性的解释不太可信)就反映了研究具有高效度。下面是一个验证性研究一般过程。

第一,产生一个反映理论含义的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否能对理论进行较好的检验)——构思效度第二,要选择一些操作定义来表征假设中所指的构念(变量)。(操作定义是否能好地表征构念)—

—构思效度、外部效度(操作定义明确便于重复验证,获取外部效度的条件)

第三,设计研究,测量各变量值,考察变量间的共变。(设计是否较好控制额外变量,测量的信度、效度,施测过程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第四,确定测量的变量是否真的像期待的那样共变。(使用恰当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统计效度

4.1 内部效度

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的明确程度。控制额外变量,减少竞争性的解释。

效度威胁:成熟,历史因素,被试选择偏差,研究被试非随机缺失,前测影响,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4.2 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取样的代表性,随机+一定的被试量),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和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研究情景的代表性、设计的标准化)

效度威胁:样本代表性,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被试对测量的敏感性,多重实验的干扰,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被试的反应性),实验者效应,情景的代表性,被试特征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4.3 构思效度

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维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效度威胁:对构思缺乏明确的说明,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的偏差,构思水平的混淆,实验者期望和被试猜测,不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4.4 统计检验效度

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

效度威胁:数据的质量差,违反统计检验的假设,统计检验能力低。(当样本较小时,应进行统计功效分析,而不能仅凭统计显著性水平做出推论)

5 研究的设计

5.1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第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第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第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第五,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第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5.2 研究设计的类型

5.2.1 相关研究设计(对因果推论的理解)

特征:(1)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不对变量进行操作。(2)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逻辑上会出现三种解释。

为什么用相关设计:(1)由于论理或实践的原因对某些变量不能进行操作。(2)对于某些变量的实验室操作会严重影响研究的外部效度。(3)相关研究允许测量的变化范围比实验研究广。

加强因果推论的方法:(1)通过变量的属性逻辑上排除可能的解释。(2)统计控制,使用偏相关技

术排除第三变量的影响。(3)根据变量间的时序关系从相关数据中提取因果关系。例如,交叉滞后相关分析。(4)采用实验设计来进行会聚操作。

5.2.2 组间比较设计(发展研究的设计:横向、纵向、时间滞后、时间序列;跨文化研究设计)

特征:(1)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总体中随机提取样本,来考察这些总体的差异。(2)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选择方式。(3)典型的研究,发展研究、性别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4)组间比较时常见测量的等值性问题。做到等值性比较难,所以单一的测量操作威胁对研究结论有效性,称为单一操作偏差(操作定义单一)。因此有必要进行不同测量操作的会聚操作。

5.2.2.1 发展研究设计

以年龄为自变量,兴趣在于发现年龄的变化。

纵向设计:在跨越一定的时间间隔下对同一个样本至少测验两次的研究方法,是对年龄变化直接测量的唯一方法。

一些问题:(1)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费;(2)由于“同辈人”效应的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推论;(3)避免了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却存在选择性流失(selective bias)。(4)重复测试效应。(5)测量时间和被试年龄的混淆。

价值:(1)直接对年龄变化的测量;(2)适合研究个体的一致性或个体变化;(3)适合研究个体早期的某特征与后期另外特征的关系。(4)适合对新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新能力形成和行为机制。

横向设计: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样本进行测试,通过年龄差异推论年龄变化。

一些问题:(1)选择偏差。(2)年龄和同辈的混淆。(3)难以建立测量的等值性。(4)无法研究个体的发展和稳定性问题。

价值:(1)相对节省时间和经费。(2)没有因为重复测试带来的威胁。

时间滞后设计:

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测量相同年龄的不同样本,这种设计方法不能提供年龄变化或年龄差异的直接信息,能够考察年代、测量时间或两个因素的结合的效应。有缺点,年代和测量时间的混淆。

复杂的设计:年龄——同辈——测试时间三个潜在因素,无法同时控制

同辈(纵向)序列设计,从不同的出生年份的群体中抽取出来样本,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对他们进行重复测试。优势:(1)不存在年龄和同辈变量的混淆;(2)纵向比较不局限于同辈的群体;(3)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4)同时也包含个时间滞后设计。

时间(横向)序列设计,包括两个(或多个)在不同时间执行的横向研究。不同时间的样本可以是独立的或相同的。

5.2.2.2 跨文化研究

主要目的:考察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区分出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主要方法:心理人类学方法和实验法

心理人类学法要求研究者选取不同文化或心理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变量,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人类关系区域档案”中选取恰当的文化或民族样本,然后加以统计分析,检验理论假设。这种方法很难用于有关个体的研究。

跨文化研究中的实验法大多属于自然实验法,即在自然社会场景中进行。

文化适应指标差异法:首先,对欲考察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寻找能够区分不同文化的变量或特质;其次,确定文化适应指标,将外来的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从未适应到已适应进行等级分类;最后,比较适

应水平不同的被试在已经区分出的文化变量或特质上的差异,如果外来文化的被试的适应水平与文化差异呈很高的负相关,亦即文化适应水平越高,观察到的文化差异越小,就说明文化差异确实存在。

问题:存在文化同化,文化适应指标。(在某一文化环境中重复测查来自另一种文化环境的理论或模型。)

文化间比较法:在两个(或多个)文化中同时测查有价值的心理学概念或特征,并进行比较。基础是跨文化的可比性。

包括两类对比,结构导向型研究和水平导向型研究。

结构导向型研究调查不同变量间的关系,试图鉴别不同文化中变量关系的异同。

概念对称是结构导向型研究的关键因素。保证概念对等方法:(1)用测验工具测量不同文化被试的概念,如果测量特征上表现一致,可以认为这一概念在文化中是对等的。(2)考察不同文化中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如果关系相同,则可认为概念在文化中是对等的。

水平导向型关注变量在不同文化间的量的差异。

在水平导向型研究中,希望在概念对等的基础上,找出不同那个的文化组在某变量上的平均分是否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确定数量等价(数据可比较性、测量对等)。当宣称在某个变量上,一个文化组高于另一个文化组时,必须表明已有较满意的数量等价水平。

通常容易发现文化间的显著差异,但很难解释这些差异。一个解决方法是增加协变量

具体一些对等:研究的现象对等,机能对等,样本可比性,测验工具和任务可比性,程序可比性,言语使用的可比性。

被试抽取:取样的可比性,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匹配样本,使用分层随机取样较好。在不能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匹配时,记录这些特征作为协变量。

测验工具的对等(使得测验内容适合度对所在文化被试是一致的):翻译技术——回译法、“去中心化过程”翻译(对原文和译文同时修改);其他测量技术和统计技术(项目反应理论技术、回归法等)。

5.2.3 实验研究设计(基本特征:变量控制)

实验研究特征:实验控制,分成三类(1)对自变量的控制,使自变量发生系统变化。(2)对实验情景中额外变量的控制,恒定法、平衡法、排除法。(2)对个体差异的控制,随机分配被试、匹配法、统计控制法。

研究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偶然、随机的额外变量引起的,较难控制,它使对同一事物、现象或特征的多次测量与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没有规律可寻。——影响信、效度。

系统误差,是由常定的、有规律的额外变量。使对同一事物、现象或特征的多次测量虽然结果一致,但却不准确性。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是恒定的,有规律。——影响效度。

(研究信度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分为稳定性和同质性。获得信度的方法:重复法、相似法、独立判断法。研究信度与研究效度关系?)

5.2.3.1 真实验设计

5.2.3.1.1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多个自变量水平组合中的一种的实验处理。

区分:(1)控制组-后测设计;(2)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3)所罗门四组设计,控制组-后测+控制组-前测后测。

前测:为控制随机抽样之外可能存在的选择差异,但是可能带来前测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控制组: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对效度的威胁

所罗门设计:可以检测前测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被试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地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同一组内的被试应尽量“同质”。

被试内和被试间比较:

因素比较

便利性内设计的被试少;间设计每个被试花的时间少

统计检验内设计更有力

重复测验的效应内设计存在问题

可能的选择偏差间设计存在问题

兴趣是被试内变化模式必须用内设计

兴趣是能产生持久变化的程序必须用间设计

(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5.2.3.1.2 匹配组设计

被试在实验前依据某些特征进行匹配。匹配只能做到部分匹配,即不可能按照所有的被试属性进行匹配。这种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1)对可能导致结果发生偏差的变量进行恰当的控制;(2)减少了不需要的变异。

缺点:(1)更费时费力;(2)进行匹配前的测试可能会引起潜在的偏差效应;(3)如果任意一名匹配的被试退出了研究会造成更多的被试流失;(4)可能系统性地匹配了一个变量而使得其他变量变得不匹配了;(5)可能导致与统计回归有关的效应。

(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5.2.3.1.4 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重测多因素设计;随机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嵌套多因素设计(一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仅出现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嵌套实验设计不能计算交互作用)(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方差分析)

5.2.3.2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和实验最大的区别是在其对自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不如实验那样严格、充分。特别是因为主客观原因不能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处理。准实验设计力图通过程序设计来克服这些的缺陷。

5.2.3.2.1 时间序列设计

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分数是否具有非连续性。基本形式: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如果前后测量结果基本上都是连续的,表明实验处理无效;前后测结果不连续,表明实验处理有效。

被试处理前的状态或表征这个状态的测量分数为基线。确定正确的基线在时间序列设计中是基本环节。确定基线关键在于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能充分地描述出被试稳定的水平和状态。(充分性体现在需要前测的次数和时间范围,其稳定的水平和状态可能是随时间的线性关系,也可能是周期性变化。)控制成熟、练习给研究效度带来的威胁,对偶然时间、历史因素、疲劳因素和随自变量出现的附加变量控制不够(一般实验都难控制)。

(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回归、时间序列分析)

5.2.3.2.2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

出现实验变量。基本形式:A-B-A-B。实验者反复地执行和撤销实验处理,并记录被试与之对应的行为变化,来考察实验处理的效应。

反复测量目的是为了控制历史、成熟的威胁。可能的威胁:被试反应性、练习和疲劳效应、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被试选择一般是特殊人群)

主要用于临场和教育研究,如行为矫正。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也是单个被试常用方法(小样本设计)。

适用于一次实验处理,对被试心理、行为只有暂时影响的研究。与此相对,适用于处理的效应是持久而不是暂时的多基线设计:找到一个或若干个所要研究的行为(或被试、样本)接近的行为(或被试、样本),在不同时间内对它们引入同一自变量的处理,也就是不同的行为(或被试、样本)在引入自变量之前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从而可以将自变量的影响和时间的因素逐阶段地演示出来,以便于研究者最终确定被试行为变化的真正原因和自变量处理的真实效果。随自变量在不同时间引入,因变量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等威胁。

5.2.3.2.3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

控制组和实验组不是随机选取,为了控制选择偏差,前测是必须的。

(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

5.2.3.2.4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结合

5.2.3.2.5 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

从形式上看是将被试分成几组,然后进行单组前后测设计。

三方面威胁:(1)测验效应(2)成熟因素(3)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5.2.3.2.6 修补设计

被试分组:一组后测设计、一组前后测设计。

5.3 研究情景设计

5.3.1 实验室情景

优点:实验控制,排除额外变量的影响,自变量的控制更精密,因变量的测量更精确。

缺点:人为性,生态效度受威胁,被试的反应性,有些因变量不适合在实验室内测量。

5.3.2 现场情景

优点:自然,具有较高生态效度。

缺点:额外变量控制相对困难,对自变量控制不精密、对因变量的测量不够精确。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选择实验室还是现场情景要根据不同变量的性质:某些变量(如攻击行为),自然很重要,而精确是其次;某些变量(感知觉、注意)精确很重要,而自然是次要。

5.4 研究方法的会聚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时研究者有着各种不同的目标:(1)因果关系的清晰结论——自变量的精密控制,因变量的精确控制;(2)结论的推广——研究的情景与自然发生情景的相似。

但是同一个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这些目标,所以针对特定的问题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设计将更有价值。这种多取向的研究策略被称为会聚操作方法,背后理念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弱点都能够部分地通过另外的研究方法来加以补偿,并且通过会聚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单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更

具确定性。

6 研究的实施

6.1 被试选择

6.1.1 取样的一般程序

(1)规定总体;(2)确定样本容量;(3)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4)统计推论,即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6.1.2 取样的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法;(2)系统随机取样法——总体排序、确定起点和间距、以间距为单位选择被试;(3)分层随机取样——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4)整群随机取样法;(5)多段随机取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每个阶段可以结合上述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对于应用研究更为重要些,而对基础研究则的重要性则相对低一些。

质的研究方法有不同取样的程序,如理论取样。

6.1.1.3 样本大小的确定

三条规则:(1)样本量增长意味着研究成本的增长;(2)样本量与取样误差(指样本统计量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之间并不存在直线关系,随着样本量的增大,取样误差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3)样本需要有代表性。

取样因素:(1)总体的性质——总体大小和离散度。(2)研究目的和研究精力、经费和时间。(3)研究允许的最大误差和推论错误的概率——变量的标准差S、α、β。

6.2 程序的标准化

标准化试图使实验程序中的各个方面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保持一致。标准化不完善就意味着没有确定性,给研究内、外部效度带来威胁。任何有关程序的关键性特征对所有参与者均应该保持一致,但是,在程序的其他方面,应当保持程序在功能上的一致,而非形式上的一致。

标准化不是轻易能做到,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事前没有预测到的与程序有关的问题。取得满意的标准化的最佳途径是经验,包括研究的普遍经验和对不同年龄群及研究程序的特殊经验。普遍经验随时间推移而获得,特殊经验的获得可通过先行测试。

探索性研究在实施是为了研究目的而不要求达严格的标准化,可以脱标准化。

同时可能也要注意过标准化,过标准化会威胁研究的外部效度(如,只有一个女性主试)。

程序实施的出现的偏差

工具偏差:是指物理工具的变化或是一项研究发展过程中测试者或观察者的变化(例子,收集完一种条件下数据,再收集其他条件的数据;实验者会因为练习而熟悉实验程序)。

历史偏差,偶然事件对研究的影响,例子,万圣节在前后测之间。

选择偏差例子:对首先接受实验的被试进行一种处理下的测试。

6.3 被试反应性

指实验安排对被试行为造成的无意的影响,即出现了被试在研究时和不在研究时可能具有不同的行为举止。

主要两种被试的反应性:“好的被试”行为,即被试试图以研究者期望的方式来表现——需求效应。“高傲被试”行为,即被试希望表现优异——评估焦虑效应。减少反应性的最基本方法:在使用程序时,尽量掩饰实验操作和测量的痕迹。

另外两个有关的威胁:霍桑效应、反应定势、被试间的交流。

有效的方法,隐蔽测量和研究的痕迹,双盲设计

6.4 实验者偏差

实验者偏差(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存在。实验者无意间通过语调、肢体动作、言语影响被试行为。无意中对被试行为作了错误判断和记录。

减少的方法:实验者训练和设计对实验者的进行监控环节。

有效的方法,双盲设计。

6.5 被试流失

甄别被试的流失是否是随机选择的。

几个要点:(1)必须使流失最小化;(2)研究者应当事先决定剔除被试的标准。

7 测量的方法

7.1 操作定义内涵

变量定义做出明确定义两种方式:(1)抽象定义;(2)操作定义。

抽象定义:对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揭示变量的内涵,并与其他变量区别开来。

操作定义: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操作程序对变量做出具体的界定。

两者比较:(1)概念、语义说明——具体的事物、方法来说明;(2)逻辑——经验;(3)关注内涵和本质——关注外延。

操作定义的作用:(1)提高研究客观性;(2)利于研究假设的假设;(3)利于提高研究的同一性;(4)提高研究结果可比性;(5)利于研究评价和重复验证研究。

设计原则:(1)操作定义与抽象定义对称原则;(2)独特性原则:变量的操作定义使其具有有别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内部效度要求增大独特性,外部效度要求降低独特性)方法:(1)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饥饿”定义为未进食24小时的状态;(2)动态特征描述法——“记忆好”定义为记忆速度快;(3)静态特征描述法——“记忆好”定义为记忆东西多。

7.2 测量指标的维度

维度描述

行为方面测量行为的哪个方面——频率、强度、时间

表面—内在是否测量目标是表面的(例,外显的行为)或是内在的(例,生理变化)信号-样本所测量的是指标,感兴趣的概念从中推论,或测量的是目标概念的例子

特质-状态被试间稳定的个体差异,或是集中在实验操作的即时影响上

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

7.3 测量的方法

因为(1)做到等值性比较难(2)指标的多维度性,单一的测量操作威胁对研究结论有效性,称为单一操作偏差。因此有必要进行不同测量操作的会聚操作。

7.3.1 实验室测量

优点:实验控制,排除额外变量的影响,自变量的控制更精密,因变量的测量更精确。

自变量的控制更精密:自变量呈现精确,可以方便对一系列自变量进行系统操纵来探讨研究结论的边界条件。

因变量的测量更精确:测量采用仪器,数据精确,减少用人作变量记录工具时的主观性。

缺点:人为性,生态效度受威胁,被试的反应性,有些因变量不适合在实验室内测量。

实验情景与自然情景的差异;被试在实验情景下出现的反应性;行为反应测量的范围窄。

7.3.2 自然观察

概念: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对自然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和干预的状态)的客观对象(如,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分成: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观察设计五个内容:(1)明确观察的目的;(2)确定观察内容;(3)选择观察策略;(4)制定观察程序;(5)训练观察人员。

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观察,有很多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出现。因此观察实施过程不是简单地把观测设计转化为现实,它常常需要观察者在实施时根据需要不断修改、补充,灵活处理。

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决定观察什么。操作化过程,观察变量如何用可观察的行为指标来操作定义。一种区分:分子式观察方法(注重行为的相对精细的细节,观察停留在实际行为上,是对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进行的中性立场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完整、具体和不带解释性的结果,需要作较小程度的推论);克分子式观察方法(对分子式单元进行整合并达到更具评价性的全面的类目,需要作较大程度的推论)。两个基本因素:研究的目的;观察的可行性。

第二,决定怎样观察。参与观察策略(评价:不受假设的约束;效果好,资料真实度高;能收集到动态过程的资料);时间取样策略(适合观察频率发生较高、易于观察的外显行为,最适合用于研究某一行为发生的频率;优点,容易、客观性高、量化;缺点,缺乏连续性和背景信息);事件取样策略(考察事件或行为的特征;优点,容易,记录背景信息、可以作因果分析;缺点,难以量化);行为核查表策略(用于观察某个行为是否发生;优点,容易;缺点,不能提供有关行为频率、行为持续时间、行为性质特征方面信息)

第三,保证观察的精确。两个具体的危险:被试反应性(当被试意识自己被观察时),观察者偏差(事先的信念对其观察时判断记录的影响)。观察法的信度(信度在数据被使用的层面是必须的)主要是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提高一致性的方法:事先认真培训;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信度进行持续地监控(观察者漂移的现象);设计好的观察表和观察代码系统。

优点:自然条件(生态效度高),采用恰当的隐蔽观察的方法可以把反应性降到最低,观察到另外方法难以测量的变量(因变量测量的范围)。

缺点:额外变量控制不严,代价大(成本问题),有时目标行为不出现(可行性),观察者记录一致性不能很好保障(因变量测量问题)。

7.3.3 言语报告(访谈、问卷、测验)

7.3.3.1 访谈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能获得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

访谈者素质是重要因素,要注重访谈者培训。

优点:深入、广泛研究,数据收集相对可靠,方式灵活、适合探索性研究。

缺点:受访谈者素质影响大(效度威胁:实验者效应),代价大(成本问题),难以量化,测量准确性不能保证。

7.3.3.2 问卷

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标准化程度一般较高(严格设计问卷能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存在滥用的情况)

问题的类别与选择:事实性问题(人口学资料和有关实际行为的问题);态度性问题(有关意见、情感、动机方面的暂时性问题,有关信念、价值观和人格方面的较稳定问题)。

问卷回收影响因素:设计的问卷是否科学合理;选取的被试是否合作、胜任;问卷的分发方式是否合理;问卷研究是否得到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

影响问卷有效性的因素:问卷设计;被试(态度、能力、心理状态);外界作用。

优点:客观统一(相对访谈和观察法而言,客观统一-便于比较,减少主观影响),容易进行量化分析,成本小,采用匿名时可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减少被试反应性威胁),被试与主试接触少(减少实验者效应威胁)

缺点:灵活性不强(相比访谈法而言),研究深度不够,问卷研究本质是相关研究(因果推论小),有被试敷衍问卷的情况。

7.3.3.3 测验

测验法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方法。测验(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推论和量化分析心理总体规律的手段。特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不是凭主观经验来进行;测验通过项目激发被试的行为,进行测量;测验项目是行为取样,取样需要具有代表性)与问卷比较:测验更标准化(严格的编制过程);测验可以采用非文字形式进行研究。

测验的类型:能力测验(实际能力、潜在能力)-学绩测验-人格测验;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测验编制的过程:拟定测验编制计划;编选测验项目;试测和分析;编排制表;建立常模(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进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考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根据个体的原始得分可以找到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鉴定测验。

优点:编制严谨、测量准确可靠(与问卷、访谈和观察),容易量化,省时和省力,测验可以建立常模进行比较,研究的行为范围广(相对观察和实验室测量)。

缺点:难以定性(不能深入、是表面精致的描述和解释),本质是相关研究。

7.3.3.3.1 经典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

经典测验理论(CTT)假设个体存在“特质”,且“特质”是可以测量,但是测量存在误差。某次测验的分数可以表示为:X=T(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那个数值)+ e(随机误差)(1)E(X)=T,E(e)=0

(2)ρ(T,e)=0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ρ(e1,e2)=0

(1)说明e是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2)(3)说明e是随机误差。

测评关注两个问题:(1)测验分数能不能有效地把应试者的真正水平区分开来(选拔性测试);(2)测验分数是不是应试者真正水平的一个恰当估计(达标性测试)。

保证测评质量问题是首要问题,其主要方法是控制测评误差。三条途径:匹配或标准化技术、随机化技术以及统计调整技术。

项目反应理论(IRT):一定程度上标准化技术。

基本假设:(1)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2)局部独立性假设(相同能力的被试——而不是所有被试——在不同项目上的反应是独立的)。(3)项目特征曲线假设,即对于每个项目,项目分数是关于所测特质的非线性回归函数(项目特征曲线可以用回归函数Pi(θ)表示,Pi(θ)包含三个参数,项目辨别参数(对应区分度);项目难度;猜测参数)。(4)“知道——答对”假设(CTT同样需要的假设)。(5)非速度限制假设,指测验的实施是在不受速度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其实这已经包含在单维假设里了)。

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性:(1)CTT的信度估计精度不高(信度估计是基于平行测验和τ等价测验,平行测验是不存在,τ等价测验很难获得)。(2)CTT的误差指标笼统单一、不精细(项目的误差指标与参加测试的被试水平相关,而CTT则以平均误差指标来刻画所有被试的测量精度)。(3)CTT各种参数(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对样本的依赖性太大。(4)CTT参数指标之间的配套性较差,在CTT中,依靠现有的参数指标,找不到验证某试题是否恰好匹配某被试的计量方法。

IRT的优点:(1)项目参数的跨群体不变性(样本的水平分布不影响项目参数)。(2)潜在特质量表的可选性,即量表的参照点和度量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而其回归函数值不变。这为进行测验等值提供了理论的价值。(3)参数设计的科学性:a项目难度参数与被试潜在特质参数定义在同一度量系统上。这一性质为被试与被试水平匹配的项目施测创造了条件。b区分度参数与难度系数互相独立。这为在任何难度水平上选择高区分度试题提供了保证。c猜测的实证性,猜测参数实际反映各题的猜测情况。这使得试题筛选重实际性能而不拘于表面形式。(4)信息函数概念的引进与信息函数的可加性,一个项目提供的信息函数越大,测试的误差越小。信息函数与项目的区分度成正比,与猜测系数成反比,与特征分与难度差值的绝对值成反比。这表明测验的信度不仅与项目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参加测试被试的水平有关。

应用:测验项目的分析,测验的编制,题库的设计。

概化理论(GT):

与经典测验理论相比,概化理论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是增加了统计调整技术,继承CTT标准化技术和项目技术等方法,吸收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真分数理论和参数估计方法等进行系统改良而产生的。基本原理:首先运用实验设计的思想,分析影响测验分数变异的各种来源(如应试者水平、题目难度、评分标准等)。接着,运用方差分析的技术,分别估计各种变异来源对分数总变异所作出的贡献(通常用方差分量作为指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的需要,分别考察研究目标在测验总变异中所占的比重。

概化理论对同一测量,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地不同提供多个测验信度(在GT中用概化系数或可靠性系数)。当测验目标发生变化(如,测量目标由被试水平改为评分者素质)时,或者当测量结果被推论的范围不同时,测量信度都会发生变化。在各种各样的测试活动中,把测量结果概括到不同的程度,其测量精度是会大不相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测验分数推论的范围越大,其测量精度就会越小。若要追求高标准的测量效度,测量误差就不能太大。而要减小测量误差,就必须缩小测验分数的推论范围。不过,若一味追求高效度,使得测验结果可解释或推论的范围过小,则又会影响整个测验的意义。所以应当寻找一个满意的解,即只要误差在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测验结果就应当概括到尽可能大的范围上去,进而满足测验目的的要求。

概化理论研究问题过程分:G研究(概化研究)和D研究(决策研究)

概化研究:研究者设计测验情景关系(考虑影响测验分数的各种因素进行实验设计),运用一定方法采集的测验数据作为测验的观察领域。然后定量的估计观察领域中测量目标和各个测量侧面(测验分数的影响因素)引起的变异。

决策研究:利用G研究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景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不同方案有不同的概化范围和测验信度),结合可能的施测条件优选方案。

应用:(1)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各种标准化测验提供多个更为恰当的测量信度估计,给测验一个正确和公正的评价。(2)对非标准化测验,准确地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并估计各种误差源对分数总变异的影响程度,对改进测验提供具体的有益信息。(3)同时估计出成套测验及其各分测验的测验信度,使得

测验结果的解释更加准确和合理。

GT重视结论的宏观解释,IRT重视内部的实质关系。

7.3.3.3.2 效度和信度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信度的作用:(1)信度是测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2)信度可以用来解释个人测验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解释,提供置信区间);(3)帮助进行不同测验分数的比较。

信度的类型和评估:

重测信度(同一个量表对同一样本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相关计算。前提:(1)所测的“特质”必须是稳定;(2)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互相抵消;(3)两次施测时间之间,样本没有获得更多相关的经验。

复本信度(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相关计算。前提:(1)能构建平行测验。(2)被试有条件接受两个测验。

分半信度(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两半后,样本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相关计算(用公式矫正)。前提:能分成对等的两半。

同质性信度(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相关和方差计算,常用α系数(同质性信度的下界估计)。测量单一特质是同质性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评分者信度(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相关计算,常用肯德尔和谐系数。

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适当增加长度;难度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控制在中等水平;提高测题的区分度;选取恰当的团体(与研究目的一致的团体);主试、评分者的严格操作。

效度:一个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征的程度。几点问题:(1)效度是相对的概念(某个测验效度是相对于所要测查的特质,只能达到相对效度、不可能达到绝对有效);(2)效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3)判断一个测量是否有效要从多方面收集证据。

效度的类型和评估:

内容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确定方法是在编制测验时明确内容范围,对照双向细目表进行编写。效度计算可以通过专家逻辑分析,统计计算(独立测题间相关),寻找训练在测量分数上的效应等方法获得。

结构效度(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几点问题:结构效度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事先假定的心理特质理论;当资料无法证实理论假设时有多种可能性(测验效度低或理论假设不成立或配套研究设计的不适合);结构效度是一个证据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有单一的数据指标来描述结构效度。具体获得方法:测验内部寻找证据(分析测验内容效度,内容效度高实质上也说明结构效度高;分析被试作答的过程,寻择是否存在除所测心理特质之外影响因素的证据;测验的同质性是结构效度的必要条件);测验间寻找证据(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因素分析结果);考察测验的实证效度法(根据理论提出假设,假设如果证实,则说明测验结构效度高。如性别角色测验,在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多重特质——多种方法矩阵法(是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综合运用)。

实证效度(或准则关联效度,测验分数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准则——进行估计的有效性)。确定准则(效标)的困难(同一观念准则有多个具体的指标,指标测量困难)。获得实证效度方法:相关法;区分法(根据准测区分人群,并比较其测试的测验分数);命中率(选拔时,测验分数的效果)

提高效度方法:(1)精心编制测验,控制系统误差;(2)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3)创造标准应试情景,让被试发挥正常水平;(4)选择好的效标,准确测量,准确使用公式。

信度和效度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效度受信度限制。

7.3.3.3.3项目分析

难度估计:

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1)通过率;(2)极端分组法(p=(p高+p低)/2)。(通过率本质上是顺序变量,可以通过正态转换为等距变量)

非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p=平均数/满分。

(项目的难度以集中在0.50左右最佳,集中两极端最差。因为题目反应之间有相关,所以具体操作时,项目的难度分布广一些,梯度大一些,使整个测验的难度分布呈正态分布,且平均水平保持在0.50左右)

区分度估计:

项目鉴别指数(二分法记分项目):D=ph-pl。(0.4以上为好项目)

相关法(较常用):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φ相关;积差相关。

(难度越接近0.50,项目潜在的区分度越大)

项目区分度的相对性: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区分度值不同;样本量大小影响区分度(样本小,统计值越不可靠);分组标准影响区分度;被试样本的同质性程度影响区分度值。(不能把区分度大小作为筛选试题的绝对标准)

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

(1)难度分析,由于猜测因素的存在,需要校正(也有观点认为校正是不需要的)。

(2)区分度分析。

(3)选项选择分析:正确项选择率高;备选项选择率低;错误选项选择率极高,高分组集中选择两项且没有差异;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正确选项的选择上没有差异;题目空答率低,或几个选项选择率差异不大。

7.3.3.3.4 测验等值

测验等值:通过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作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得这些不同的测验形式的测试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

测验等值的条件:(1)同质性;(2)等信度;(3)公平性;(4)可递推性;(5)对称性;(6)样本不变性。

水平等值(等值的测试难度相当、等值所用被试团体的能力分布类似)和垂直等值(等值的测试难度不同,或等值所用被试团体的能力分布不同)

测验等值关系的寻找一定要通过某种等值媒体。这个等值媒体,或者是同一批被试(或认为能力分布相等的两批被试),或者是同一批测验(锚题或锚测验)。

等百分位等值原理:两个分数,一个在测验形式x上,另一个在测试形式y上,如果这两个分数对于任何一个被试群体都有相同的百分等级,那么这两个分数就被认为是等值的。

线性等值原理:两个分数,一个在测验形式x上,而另一个在测验形式y上,如果对于任何一个被试群体,它们各自的标准分数相等,这两个分数就被认为是等值的。

7.3.3.3.5 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比较

两者关注点不同:常模——考察个体差异;目标——考察对测验内容掌握的绝对。

行为取样:“目标”比“常模”有更明确的行为取样范围。因此“目标”比“常模”更关注内容效度。

分数解释:“常模”基于测验常模对原始分数进行解释,提供的是个体在群体的相对位置;“目标”

基于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提供的是个体内容掌握的绝对水平。

效度估计:目标参照更关注内容效度,常用“决策效度”(类似命中率)来评估目标参照测验的实证效度。

信度估计:目标参照常用分类一致信度(四格表计算);常模参照常用相关法。

项目分析:目标参照的难度分析并不重要。区分度分析两者类似,都用通过率或相关计算

7.3.4 其他一些方法

7.3.4.1 社会测量

社会测量法定量揭示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的社会结构模式——即人际互相作用的模式及其成员在该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基本原理:认为所有团体里都存在着互相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人际情感联系为基础。团体内各成员之间选择实际上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肯定选择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和赞赏,否定选择则是心理上的排斥与拒绝的表示。通过分析成员的选择结果,就可以测量团体及其成员的人际关系状态。

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形式:(1)提名法;(2)猜人测验;(3)社会距离量表;(5)关系分析方法(自我觉知)。设计:标准的性质;使用标准的数目(一般用1个);准许被试按每条标准选择对象的数目(一般用3个)。

优点:灵活;数据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信度效度受非测验自身因素影响,相互关系是动态系统、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解释因果。

7.3.4.2 Q分析

运用等级顺序程序对Q分类材料进行分析,以收集若干或单个被试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探讨团体中成员的类别或个体心理、行为的变化的方法。

R方法论以“变量”作为分析单元,以被试在测量上的得分关系,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Q方法论以“人”作为分析单元,以不同时间同一被试在同一测量反应间的相关信息探讨个体行为、心理的变化,或以同一时间不同被试在同一测量反应间的相关信息探讨人际间的关系。

实施步骤:(1)确定Q分类材料(100项项目左右);(2)确定分类程序;(3)处理分析分类结果。

优点:编制有较强理论指导、有较好理论意义,容易量化、适合多种统计方法

缺点:样本代表性低、不易推广,强迫选择限制反应灵活度(标准化的测验都有这个问题)。

7.3.4.3 内容分析

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

资料选取要有代表性,和有真实性,保证研究的外部效度。分析维度的确定和实际分析过程准确性(客观、系统和量化)和一致性,保证研究的内部效度。

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目的;(2)选择分析单位(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分析单位的选择直接影响资料的取样);(3)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4)抽取分析资料;(5)评判记录(记录分析一致性系数)。

优点:维度确定和信度检验保证结果可靠、客观,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重,适合某些研究(如跨时间、跨文化研究),资料收集时减少实验者效应和被试反应性的影响,经济成本小。

缺点:结果以描述为主,精力成本高,评分者素质要求高。

7.3.4.4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法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点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等级序列的两个端点通常是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强-弱)。语义分析法是

根据人的联觉和联想建立起来的,不同文化和民族有许多语言的意义是相同的、普遍的。语义分析法在跨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一定程度解决了测量的等值性。

实施步骤:(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将要被评价的事物或概念。(2)确定评价维度(因素分析抽取了三个一般维度:性质,如好-坏;力量,如强-弱;活动,如主动-被动)。(3)选择具体评价的子项目及数量(一般应选取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选3个项目)。(4)具体编制语义区分量表(不要在各具体评价的子项目上将性质方向相同的形容词都放在同一边)。(5)实施语义区分量表。

优点:方便、有趣,量表客观、容易量化,成本低,适用于鉴别概念、个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跨文化研究。

缺点:设计语义区分量表的难度;不能深入研究。

(访谈法和实验法能比较深入研究问题:访谈能收集现在资料、又可收集过去资料;即可了解客观事实、行为方面,又可了解主观动机、情感和观念方面的问题;收集很丰富的资料。实验法的深入是控制变量,对多个变量进行系统操作,进行因果推论)

8 统计方法的特点和选用

8.1 基本概念

8.1.1 统计的功能和内容

统计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1)统计分析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2)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3)可以训练科学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学会科学地进行推理、抽象地思维方法。

基本内容:(1)描述统计: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简化,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2)推论统计:通过局部(样本)数据推论全局(总体)的情况,包括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又可分为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3)实验设计辅助统计:被试的取样方法和样本容量确定、实验条件控制以及结果统计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的内容。

实验设计的优劣是决定统计分析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样,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也必须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

8.1.2 假设检验概念

两种假设:备择假设H1,虚无假设H0。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当虚无假设正确时,拒绝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称为α错误;当虚无假设错误时,接受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称为β错误。

假设检验的效力:指该检验能够正确地拒绝一个错误地虚无假设的概率,因此效力可以表示为power =1-β。影响因素:(1)总体的特征,总体间差异和总体的变异。(2)样本的容量。(3)显著性水平α。(4)检验的方向性,单尾检验临界区域要大于双尾检验。(5)检验方法,在满足统计条件的情况下,参数检验比非参数检验的效力高。

8.1.3 统计分析的几点问题

(1)工具不可以代替研究,不要以为“统计是万能”。统计分析必须要以定性分析(规定分析的方向)为基础,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假设,解释结果)。

(2)假设检验的逻辑局限。第一,假设检验时所定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截然不同,0.05的标准的设定是经验性的。第二,研究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已有这些数据情况下,研究假设成立的可能性是多大?显著性检验则在问:如果虚无假设是真的,那么数据支持的可能性是多大?第三,实际上虚无假设几乎从来都是错误的,因为完全相同的效应并不会存在。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差异有多大,以及这个差异是否有心理学意义。

(3)报告统计效力的必要性,注重探索性统计和统计图的使用。

8.1 非参数统计方法

非参数统计方法不依赖于特定的总体分布,无需对总体参数规定条件,并适合顺序型和称名型变量。

非参数检验及其适合情况

数据类型单样本独立样本相关样本多独立样本

多相关样本

(重复测量)

相关

顺序符号检验曼氏U检验维氏T检验克-瓦氏单

向方差分析

弗氏双向方

差分析

斯皮尔曼相

称名卡方配合度

检验

卡方独立性

检验

相关样本卡

方检验

卡方独立性检验

卡方独立性

检验

8.2 参数统计方法

8.2.1 方差分析

原理:(1)变异分解;(2)用处理引起的变异与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F值;(3)F 值服从F分布(考虑自由度),计算值与临界F值比较。

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1)总体正态分布;(2)变异可加性,独立观察;(3)各处理内的方差一致。

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方差分解公式: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SS被试间+SSA+SS残差

两因素被试内设计SS被试间+SSA+ SSA×被试+SSB+ SSB×被试+SSA×B+SSA×B×被试

两因素混合设计[SSA+SS被试(A)]+[SSB+SSAB+SSB×被试(A)]

两重复三因素设计[SSA+SS被试(A)]+[SSB+SSAB+SSB×被试(A)+SSC+SSAC+SSC×被试(A)+SSBC+SSABC+SSB×C×被试(A)]

两因素随机区组[SSA+SSB+SSA×B]+[SS区组+SS残差]

单因素拉丁方设计[SSA]+[SSB+SSC+ SS残差+SS单元内]

嵌套两因素设计[SSA]+[SSB(A)+SS单元内]

方差分析的基本目的是要说明某群体中在某一观测变量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由哪些独立变量以及这些变量的协同作用共同导致的。所以必须解释清楚各个独立变量对方差的贡献,以及变量协同作用的贡献,还要对残差进行解释。

8.2.2多元回归

类型:标准回归;分层回归;逐步回归。

统计前提:(1)连续型变量,称名变量需要转化为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2)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线性关系;(3)多重共线性问题,即当自变量彼此之间高度相关时,在回归过程中会彼此削弱各自对于因变量的影响,使得出现回归方程整体显著,但每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的现象。(4)分析变量的选择,不要为了提高变异的预测力,盲目地增加变量。(5)样本容量,100以上,被试数目与自变量的比率通常为10:1。(6)正态性和方差同质。

指标和统计量:确定系数R2;调整后确定系数R2;确定系数R2的增益值;Durbin-Watson统计量(残差间相关的系数,指标值越接近2表明相关越小);回归系数B值;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共线性检验指标——Tolerance(容限度,应大于0.5)、VIF(方差膨胀因子,越大越差)。

应用:(1)控制其他自变量的作用,考查因变量与某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2)用于建立对因变量的最佳回归方程。(3)路径分析,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做定量性的分解,即将相关分数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归于相关原因和归于共同原因,因而能更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路径方向不能通过统计方法来决定。

当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时,做逐步回归,当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时,可以做二元回归、三元回归等等。但是多元回归的最大局限在于,它是基于各自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假设之上的。

8.2.3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的可观变量中概括缩减出少数起主导作用的共同性变量(因素),用以解释最大量的观测事实的统计分析技术。

类型:P型(分析单一被试)、Q型和R型;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区分不在于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分析的过程)。

分析条件:(1)变量背后存在“潜在”的维度,有中等以上的相关,用KMO值(>0.60);(2)变量受共同因素、特殊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同一变量的公共因素与特殊因素不相关,不同变量的特殊因素之间不相关。(3)数据要求是等距数据,最适合多元正态分布。(4)样本量,应该与抽取出的因素数和负荷大小(结构的清晰程度)有关,一般300以上很保险。

指标和统计量:公共因子;因子负荷(表示因子与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数,用l表示);公因子方差(共同度、公共方差,表示的是测验变量方差中被公因子所解释的部分比例,等于所有公因子负荷的平方和,用h2);因子贡献和贡献率(单个因子解释的数据总方差,用V);特征值(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到若干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各主成分特征值与其因子贡献相等)

基本过程:

收集数据,形成关联性测度矩阵。

抽取因素,确定因素个数:(1)Kaiser准则,特征根> 1。(2)方差解释标准(总解释率40%,单个解释率5%)。(3)碎石图。(4)理解性,结果容易解释。

因素旋转: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获得简单结构规则,即调整因素模型中的负荷矩阵,使得一些变量聚合到某个因子,而其他变量聚合到另外的因子。

结果解释:具有最高负荷的变量称为标记变量,对因素的解释和命名有重要作用。

应用:(1)简化数据;(2)确定结构。

一些批评:结果缺乏客观性,解释具有随意性。

8.2.4 结构方程模型

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测量模型的方程是:X =Λx*ξ+δ;Y=Λγ*η+ε

X、Y分别是外源和内源指标;ε、ξ分别是内源和外源变量;δ、ε分别是X、Y 的测量误差;Λx 是X 指标与外源潜变量ξ的关系;Λγ是Y指标与内源潜变量ε的关系。

结构模型的方程是:ε=β*ε+Γ*ξ+δ

优点:同时处理多个研究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误差传统方法(如回归)假设自变量没有误差];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用以比较不同模型];SEM包括了传统的统计方法:回归分析、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因子均值、交互作用模型、实验设计。

结构方程除可用作验证模型、比较模型、评估模型和修正模型。一些研究在从一个预设模型开始,将此模型与数据互相印证。若发现预设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和不好,则将预设模型修正,然后再检验,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获得一个与数据拟和程度高,而各个参数估计值也有合理解释的模型为止。

分析步骤:模型建构;模型拟和;模型评价;模型修正。

应用:(1)测量问题的分析:确定数据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多源数据的分析(例如,多特质-多方检验)。(2)因果模型分析。(3)总体异质性分析(多组比较,例如跨文化比较)。(4)测验等同的检验。(5)成长轨迹分析(追踪研究)。

应用条件:(1)需要有完善的理论;(2)适合等距数据测量;(3)建构的模型需要能识别;(4)取样的代表性。

应用时遵循的标准:研究结论不能绝对化(认识到调查研究本质上依然是相关研究);研究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理论框架的澄清,研究需要以理论为指导;谨慎使用某些重要概念和搜集高质量数据,是良好研究的基本条件;潜变量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取决于高度制约和简化的假设和大样本的可接受性。

8.2.5 多层线性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HLM)是针对经典统计技术在处理具有多层结构的数据时所存在的局限、以及可能产生的对分析结果的曲解而提出的,它适宜对广泛存在的多层数据结构进行恰当的、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心理学研究问题很多都体现为多水平的、多层的数据结构。比如,在教育研究中学生镶嵌于班级、而班级又镶嵌于学校的现象。经典统计技术在处理具有多层结构的数据时所存在的局限,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首先是把较高层水平的变量分解到个体水平。这种方法的问题是违反了数据观察之独立性的假设,而这是经典统计技术的基础。另一种方法是把个体水平的变量集中到较高层水平,这里的主要问题是丢弃第一层里很多的信息。

传统线性分析基本假设:线性、正态、方差齐性及独立观察。

多层线性模型基本假设:保留线性、正态;对方差齐性、独立观察进行调整。调整所依持的基本理念是,同组内的个体比不同组的个体之间更加接近或者相似。

步骤:定义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模型,第一层模型系数在第二层模型中的变异类型。例如:

应用:(1)多层模型可以广泛用于组织和管理研究。(2)用于对个体进行追踪、多次观测的发展研究中。(3)在教育研究中适用。(4)以用来做文献综述,即对众多研究的成果进行定量综合。(5)通过利用多层的数据来回答单层数据的问题(在第一层数据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二层数据对第一层系数进行估计)。

局限:多层线性模型仍然是以线性和正态的假设为基础的;仍然是研究由几个变量来预测一个变量的相对简单的回归结构。

8.3 选用方法的标准

四个方面:研究课题的性质(描述研究和推论性研究);测量水平(分为四个测量水平);数据分布(统计效力,统计方法的稳健性);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涉及的变量数目和水平、研究设计的类型)

9 几种研究方法和趋势的评论

9.1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最主要的长处:感兴趣的知识形式范围之广令人难以置信,以及富有洞察力的用于探测这种知识的程序。皮亚杰有丰富的很好的研究理念。

9.1.1 皮亚杰婴儿研究方法

皮亚杰婴儿研究与当代的婴儿认知研究方法比较:

皮亚杰研究当代研究

开展于儿童的自然环境几乎完全局限于实验室

作为一个父亲记录婴儿与人和物的互动行为记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复杂的器械

皮亚杰是纵向研究基本是横断研究

这种差异体现了皮亚杰研究风格:偏重认知发展的外显行为指标,关注儿童的感知运动经验(如以搜索行为作为客体永久性概念的指标);偏好灵活的探查甚于严格的标准化,偏好使用简单而熟悉的材料胜于复杂的设备,偏好对个体的记录进行解释性分析甚于标准的统计测验。在研究各种概念的发展中,强调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刻画发展的不同阶段。

优点:熟悉的自然观察者;很好的探索性研究;很好的纵向研究。

缺点:样本小;没有考察观察的信度;没有意识到标准化和控制的价值;使用描述性方法呈现结果,模糊了资料和结论之间的界限;对外显行为的强调可能导致对婴儿能力的低估。

9.1.2 皮亚杰幼儿研究方法

与婴儿期研究相比:

相似性:(1)内容相似,都集中于基本的认识论上核心的知识类型(客体永久性——守恒)。(2)方法上特点,回避高度标准化的方法,偏爱以某种灵活的发现取向的方法。(3)结果分析上,基于原始记录与推论,而不是基于统计检验。

不同之处:(1)样本大小;(2)纵向——横向比较,被试内——被试间比较;(3)观察地点,婴儿是自然环境,关注幼儿在实验室情景中使用任务所诱发的反应,因此有时任务的适合性严重影响研究的效度。(自然式、纵向式——非自然式、非纵向式)

皮亚杰使用“临床法(clinical method)”,是因为他的研究方法类似于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诊治情绪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基本特征是灵活性:不受预先设置程序的限制,调查者可以自由地以各种兵分预先决定地方式探测各个参与者的反应。“临床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依赖于训练有素的人员。

不足之处:评估(过于强调儿童言语能力;有些研究任务脱离自然情景);模式(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上有发展的顺序性和共时性两种模式。从方法论角度,顺序性或共时性研究有两个要求:被试内测验和任务敏感性等值。皮亚杰没有很好做到任务敏感性等值,且在儿童期研究采用更多的是横断研究、进行被试间比较);认知变化(皮亚杰在儿童研究更多是诊断性的,而对阶段之间变化虽然有理论探讨,但是没有注重去收集相关研究来验证,理论和证据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鸿沟)

9.2 研究方法生态化趋势

心理学研究生态化趋势的出现,直接导源于实验室研究模式固有的局限性(真实性、反应广泛、外部效度)

基本特点(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思想):(1)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有机联系在一起。(2)心理活动既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3)心理学研究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4)心理研究应注重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作用。(5)应注重研究个体与其环境互相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

采用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实验法对实验室的依赖,也不同于传统观察法为真实性而牺牲严密性。强调研究的情景必须是自然的,但研究本身同时必须是严格的,不以降低内部效度来提高外部效度。

意义:(1)一定程度上解决以往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不同同时得到保证的矛盾。(2)研究的真实性提高,对研究结论的应用更有价值。(3)研究工作不在局限实验室,开展方便和灵活。

9.3 信息加工研究中的方法(计算机模拟、反应时应用、口语报告)

计算机模拟:根据有关心理过程的知识,运用信息处理、认知心理学和控制论的有关原理,可以设计一个计算机系统作为人脑活动的原型,并以此来探讨、搞清人脑工作的原理或有关教育活动的规律。

口语报告:

分析研究对象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口头陈述,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基本做法:让被试在从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4-6章)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内部屈折:指的是依靠词根中元音或辅音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如,英语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goose(鹅,单数)-geese(鹅,复数),build(建设,现在时)-built(建设,过去时)等。 2、后缀:词缀的一种,粘附在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新词。如,汉语的“者”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这个动作形状有关的人——长者、作者、编者、工作者、劳动者,等等;又如英语的-er/-or接在表动作的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该动作有关的人——worker(工作者),teacher(教师),publisher (出版者),translasor(译者)等等。 3、词尾:是变词语素,它附着在词干后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动词doing,其中的ing就是词尾,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4、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汉语“白菜”“电脑”“支持”,英语“themselves”,“waterfall”,都是复合词。 5、语法范畴: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归类,例如“he”的语法意义是主格,“him”的语法意义是宾格,它们都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语法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整的语调。 4、句子里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组合的词组叫自由词组。 5、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6、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7、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三类,例如happinesses中,es是词尾,ness是词缀,happy是词根。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是述宾结构,“跑得很快”是述补结构,“火速准备”是偏正结构,“我们努力”是主谓结构。 10、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空2分) 1、下列各组词中全都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老虎、(英)unhappy 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下列句子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是D 。 A.He am a studentes.B.She is a students. C.I were a student.D.You are a student. 3、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B 变化。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答案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一、名词解释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重(强)、音长、音质。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它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 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例如汉语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就是非音质音位。 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楚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特点和具体语言语音系统的组织方式。 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音步——语言的一种节奏中,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叫做音步。 二、填空或简答 1、画一张元音舌位图,用国际音标标出八个基本元音。 八个基本元音[i][e][ ][a][u][o][?][ɑ]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案精编版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 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 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 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5、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6、什么是音位?怎样确定音位?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语言的功能 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错) 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对) 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错) 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 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需要语言(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2)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持。(3)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人类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分 2 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左半球” ,因此它们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掌握不了语言。大脑中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是19 世纪60 年代,法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的。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能听懂别人的话。(2)书写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徐通锵 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课后习题答案

《语言学概论》学习辅导书参考答案(导言)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2.小学: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3.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结构。 4.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向的方面研究语言。 5.历时语言学: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中国? 印度? 古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的三大发源地。 2.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3.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语音? 词汇和语义? 语法三个部分。 4.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编码? 发送? 传递? 接收解码五个过程 5.专语语言学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研究语言,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所以又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6.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7.布隆菲尔德的代表着作《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着作。 8.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之父,其代表作有《普通语言学教程》 三、问答题(60分,每小题10分) 1.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①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②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着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着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2.语言交际过程分哪几个阶段?请举例具体说明 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编码就是发话人利用词语组织语句;发送就是把思维成果变成话语,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传递就是通过空气振动形成声波,把话语传达给受话人;接收是受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感知对方所说的话;解码则经过大脑的思维把声波还原成语言,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完成信息传递接收。如果受话人收到语言信息有所反馈,那么上述五个阶段则又重复一遍,只是发话人与受话人调换了。 3.“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有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四章语法答案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 内部曲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 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体——体(aspect )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时——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二、填空 1、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和(式)。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3、在workers 中,worker 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语调)。 6、仅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7、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8、和名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性、格、(数)。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属于(支配式),“跑的很快” 属于(补充式),“马上出发”属于(偏正式),“火山爆发”属于(主谓式)

10、能够改变词类的是(构词)词缀。 11 、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除了有类的配列之外,还有(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和(虚词)。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 .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教室、(英)unhappy D .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 、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 ) A.阳光充足 B .已经开始 C.调查研究 D .工人和农民 3 、以下关于句法变换陈述正确的一项是(B )A.句法变换反映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 B.句法变换可以区分句法多义C.容许变换说明一个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D.变换从不改变句子的语义 4 、区分词类最重要的依据是(C) A.意义B 、形态变化C 、句法功能D 、语言的类型特点 5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花儿”是() A .单纯词 B .派生词 C .复合词 D .语素6、分析以下Michoacan Aztec 语中的一些词以及英语翻译。nokali —my house nokali mes-- my houses mokali —your house ikali —his house kalimes--houses 如果表示friend 的词是mahkwa,表示my friends 的词应该是(E ) B. mahkwas 四、分析题 1、用变换的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支持的是王书记 我们支持是王书记(王书记是受事)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19世纪以前,当心理学还处在哲学襁褓中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用思辨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造成心理学长期落后于其他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些方法不依赖于研究者对自己心理现象的描述或内省,而是采用了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因而使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重复检验。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又如,观察婴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近30年来,有些生态学家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习俗进行长达1~2年的观察,为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积累了 宝贵的资料。借助于录音录像系统观察儿童,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是: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答案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 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 (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

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需要语言 (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 (2)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持。(3)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 (4)语言可帮助思维条理化 (5)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人类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分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 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 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 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 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 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 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心理学 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检索工具法分为手 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 度来选择被试。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 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 样本的方法。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 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 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

语言学纲要习题答案

导言 一,名词解释(分,每小题分) ,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结构. ,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向的方面研究语言. ,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二,填空题(分,每空分) .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 .历时共时历史描写 .历史比较 .《语言论》 .索绪尔 三,问答题(分,每小题分) ①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②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正因为有这些差别,所以古代的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处于附庸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问题,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编码就是发话人利用词语组织语句;发送就是把思维成果变成话语,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传递就是通过空气振动形成声波,把话语传达给受话人;接收是受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感知对方所说的话;解码则经过大脑的思维把声波还原成语言,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完成信息传递接收.如果受话人收到语言信息有所反馈,那么上述五个阶段则又重复一遍,只是发话人与受话人调换了. (举例说明略,可结合分析任举一个句子作说明.)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语言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而要学好用好语言,就必须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②制定语言文字的有关政策,制定语言规范,都要在对语言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作指导;③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至于个人,同样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成果,比如学习一种语言或方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学语言同自己母语的各方面的对应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举例)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