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鄂政发〔2011〕5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1年9月23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目录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4)

(一)主要成就和基础(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7)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8)

(一)总体要求(8)

(二)基本原则(9)

(三)主要目标(10)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11)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11)

(二)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13)

(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15)

四、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5)

(一)金融服务业(16)

(二)现代物流业(19)

(三)科技服务业(22)

(四)信息服务业(24)

(五)商务服务业(26)

五、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28)

(一)商贸服务业(28)

(二)旅游产业(30)

(三)文化产业(33)

(四)体育产业(35)

(五)房地产业(37)

(六)家庭服务业(39)

六、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41)

(一)动漫产业(41)

(二)通用航空产业(42)

(三)服务外包产业(43)

七、政策措施(45)

(一)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5)

(二)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46)(三)开展服务业试点,推进示范园区创建工作(48)(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48)(五)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快创新步伐(49)(六)加大资金投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50)(七)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51)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我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服务业其他规划和地方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主要成就和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 1%,2006年、2009年相继突破3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6053 37亿元,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五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格局。

2 各主要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

3 9亿元,比2005年增长1 3倍。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高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3 4倍;旅游业年总收入1460 53亿元,年均增长25 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3 集聚态势日益显现。全省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相对聚集,初步形成了126个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产业园区。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3家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获得省政府命名。以武汉、襄阳、宜昌市为依托,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初具雏形;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批重点特色旅游景区相继开工建设;光谷国际创意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咸宁温泉休闲度假园、巴土文化产业园等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4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资1 9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服务业

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资本结构更趋多元化,2010年全省服务业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514 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59 6%,极大地增强了服务业发展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难以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总体水平偏低。我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落后河南、湖南,位居中部地区第三位。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 45%,位居12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 1个百分点。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现代服务业核心,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市的44%。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不到武汉市的1/5。

2 结构升级不快。我省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工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一些服务业领域深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3.区域发展不平衡。2010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47 8%,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70 4%,“一主独大”的格局依然存在。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 2%和7 8%。其他市州服务业整体实力较弱,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不够。同时,我省服务业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孕育着新的突破,有利于我省服务业依托自主创新优势,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内需,我省既有后发地区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还有突出

的科教人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综合优势,抢抓机遇,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1 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2 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我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家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 服务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将极大促进服务业资源跨区域有效配置、整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物流业迈向新台阶,增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各省市区更加注重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既要“补课”又要“跨越”,应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

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我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武汉市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其他城市围绕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大力发展优势服务业产业,促进全省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各异、错位发展、联动互促的服务业多点支撑格局;县域服务业因地制宜,培植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围绕“一主三化”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技、农机服务业,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步伐,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及农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与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坚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向服务业转移。

坚持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坚持与增强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壮大培育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立足主体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把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成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全省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

经过5年努力,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超过43%,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6%左右,重点推进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等6大现代服务业产业。培育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建60家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区,争取10个园区增加值过百亿。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争取1000家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今后5年,围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32个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武汉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基地、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主要汇集地、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3个金融集聚区。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东湖“资本特区”建设。

——6个物流集聚区。提升武汉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重点建设阳逻水港物流园、天河空港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东湖高新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等。

——9个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软件研发、制作、信息技术服务,数据搜寻、挖掘与分析,游戏、动画制作与仿真服务外包业务,重点

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光谷软件城、江汉区信息产业园、东西湖服务外包基地。依托在汉的一批设计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快工业设计、工程总包等工程咨询产业群发展,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工程设计之都”,重点建设国家级东湖工程设计城、沌口工程设计产业园、金银湖工程设计产业园、武昌中南路及汉口三阳路等都市型工程设计产业集群。

——6个核心商贸圈。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的汉口中心商业区;中南路、钟家村2个市级商业中心;王家湾(四新)、鲁巷、杨春湖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弘扬武汉特色文化,力争建成中国“文谷”。重点建设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和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为主体的传媒文化产业基地;以江通动画、数字媒体和我省优秀网络游戏企业为主体的光谷动漫文化产业园;以武汉高校群为依托、以北港科技创意产业园等为核心的洪山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原创设计、加工制作等为主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琴台艺术中心为依托的文娱演艺特色区。

——2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鉴证、经纪、咨询、代理、公证等中介服务集聚区;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为主的会展服务集聚区。

——1个依托武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的都市旅游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两江四岸”、“大东湖”、“大黄鹤楼”、“大汉阳”、“泛金银湖”等旅游景区建设。

(二)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重点支持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扩大全省服务业的规模。

1 推进襄阳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建设。提升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以物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10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增强在鄂西北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带动鄂西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3个物流集聚区。打造以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汽车运输物流中心和襄阳综合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

——2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建设襄阳古隆中文化旅游产业园、襄阳大荆山生态旅游区。

——2个核心商贸圈。人民广场——长虹路——诸葛亮广场核心商圈、襄阳古城商圈。

——1个以通用航空综合保障服务、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为主的襄阳通用航空基地。

——1个依托汽车产业链的知识流程外包产业集聚区。

——1个依托汽车、文化旅游、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

2 推进宜昌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与“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产业体系。以物流、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增强在鄂西地区中的集聚辐射功能,带动鄂西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3个物流集聚区。全面实施三峡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重点建设伍家岗物流园、宜都物流园、三峡库区物流园。

——2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重点建设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

——2个核心商贸圈。宜昌解放路——铁路坝核心商圈、伍家岗核心商圈。

——1个依托化工、文化旅游、农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

——1个依托电力与制造产业链的知识流程外包产业集聚区。

(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1 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2 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3 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四、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推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向制造业融资、研发、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需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金融服务业。

1 发展方向。整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的金融中心,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推动金融与“两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显著增强全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2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 8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上市公司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农村乡镇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

100%,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户信用评定体系,信用农户、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和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

3 建设重点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湖北银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长江证券、天风证券、长江期货、美尔雅期货、合众人寿、长江财险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争取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引导和支持在武汉新设和迁入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培育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和发展外资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企业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地区,鼓励武汉地区银行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加强湖北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湖北开展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试点。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优质后备上市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新业态发展。鼓励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和襄阳高新区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覆盖多种经济成份、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机构。建立武汉股权托管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农畜产品交易、碳排放交易、药品交易和武汉航运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产业、创业、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有序推进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积极推动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湖北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

——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大力引进专业性保险公司在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导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分支机构建设,逐步优化省内各地区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在我省设立电销中心、呼叫中心、培训中心、灾备中心等全国性服务机构,投资建设服务全国的养老社区。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创新保险产品,开发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各种新型保险业务。推动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科技产品创新。

——加强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支付清算服务、社会信用服务、外汇综合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期货套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4 产业布局

——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落实部省合作协议,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建立完善“两圈一带”投融资运营体系,推动“两圈一带”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建设,推进东湖“资本特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最佳信用乡镇”建设。

(二)现代物流业。

1 发展方向。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6%;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争取培育5家以上国家5A级物流企业,建成5个左右国内一流的物流园区。

3 建设重点

——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物流业剥离或外包,扶持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联动发展。

——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和资源整合。依托“九州通衢”新优势,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各物流网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合理布局一批物流园区,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服务于物流用户、物流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发展。借助物联网,推进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产业物流服务体系,促使物流业走向高技术服务业行列。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

——加快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全力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宜昌、襄阳、黄石等争取建立保税物流中心。调整扩大武汉新港口岸范围,形成区域港口核心地位;加快黄石、荆州、宜昌水运口岸建设,增强长江水道集疏运能力。完善武汉铁路口岸规划建设,提升口岸枢纽地位。推动恩施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围绕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快发展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

4 产业布局

——加快武汉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阳逻水港物流园、天河空港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东湖高新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五大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阳逻、汉口北、郑店、九州通、常福、后湖——丹水池、西汉正街、白浒山、白沙洲等九大专业化物流中心。

——提升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物流服务功能,力争成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6个物流集聚区,即宜昌伍家岗物流园、宜都物流园、三峡库区物流园和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

——加快建设黄石、十堰、鄂州、黄冈、荆州、荆门、咸宁、孝感、随州、恩施等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发展15个物流集聚区,即黄石港物流园、黄石新港物流园区、十堰江汉——花果——六里坪物流集聚区、鄂州三江港区——鄂城区物流集聚区﹑黄冈沿江物流集聚区(含湖北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黄冈大别山物流集聚区、荆州市物流产业园、荆门市掇刀区物流产业园、咸宁温泉物流及鄂南沿江物流聚集园、孝感临空经济区物流集聚区、随州汽车钢材等物流集聚区、恩施龙凤新区——利川——巴东物流集聚区、仙桃市江汉物流产业园、天门市竟陵物流产业园、潜江火车站现代物流园区等。

——依托京广、京九、武合、武广、汉宜、焦柳、襄渝等铁路物流枢纽,京珠、沪蓉、沪渝、二广等公路物流枢纽,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陆路物流通道。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依托武汉、宜昌、荆州、咸宁、鄂州、黄石、黄冈等长江干线和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等汉江干线上的主要港口和重要港口,充分发挥长江水道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形成东、中、西部物流区域有机衔接的水运物流通道。

(三)科技服务业。

1 发展方向。依托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等,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 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推进面向企业和产业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建50家左右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15年达到150家以上。提升武汉工程设计产业总体规模,打造工程设计千亿元产业。

3 建设重点

——培育科技研发主体。借助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做强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和高效运营一批科

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结合,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投资更加重视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服务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招投标、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依托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技术转移机构,繁荣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实施各项“三农”科技工程。加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度,加快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继续支持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大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农技服务建设。

4 产业布局

——推进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建成国家主要的“绿色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绿色”、“低碳”为发展主线,打造五大产业设计品牌,即水环境设计咨询、绿色交通规划咨询、低碳建筑设计咨询、循环经济设计咨询和地下空间咨询,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工程解决一揽子方案提供基地”。

——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作为国家队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历史使命,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创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推进一批与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四级科技展示平台建设,形成省有展示中心、县市有展示园区、乡镇有展示场、村组有示范户的新科技展示网络。

(四)信息服务业。

1 发展方向。以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领域为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动信息化集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

加快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2 主要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45个以上软件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企业、60个以上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3 建设重点

——做大做强软件业。加快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培育壮大核心骨干企业,支持软件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业软件,重点发展国产数据库等优势软件产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支持软件企业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等模式服务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软件技术和产品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服务。着力培育3G应用、移动搜索等通信和网络增值服务。建立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联盟的深层次合作机制,带动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网上商务、网上政务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服务。

——加快推进湖北国家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武汉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技术体系完整、产品开发配套比较齐全、产业覆盖面宽广的优势,围绕数据生产、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发展卫星导航、电子地图、空间地理定位等社会化应用产品,促进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着力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在灾害备份领域,重点研发推广业务连续管理服务、连续数据保护、数据远程复制、系统灾难恢复等相关软件产品。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重点研发推广商用密码、安全监控、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基于角色的内网安全管理等可信软件技术及产品服务。

4 产业布局

——建设武汉信息服务产业核心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西湖台商投资区的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光谷软件园、光谷软件城、江汉区信息产业园等建设,增强集聚效应。

——推进武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积极发展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逐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推进武汉城市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争取实现圈内城市统一电话区号,共享信用资信的网络信息服务。

——围绕武鄂黄、武襄十、武荆宜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以武汉、荆州、襄阳、黄石、宜昌等骨干光纤网重点建设城市为依托,推进资源整合,打造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五)商务服务业。

1 发展方向。按照依法规范、鼓励发展、加强自律的原则,加快鉴证、经纪、咨询、代理、公证、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发展,以培育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信力为核心,鼓励商务服务业全面发展、做大做强。建成以武汉为中心、带动全省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商务服务网络。

2 主要目标。到2015年,力争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中西部领先、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商务服务品牌。

3 建设重点

——大力发展咨询、信用服务、融资担保、会计税务、法律和仲裁类中介。促进科技、认证、投资、决策等咨询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会计税务服务体系。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发展,提高执业律师和注册会计师总人数。

——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以武汉为中心,做精做强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培育会展业品牌。

——积极发展广告业。整合媒体广告资源,培育一批大型广告公司,打击虚假广告。

——积极支持市场交易类中介机构的发展。支持和鼓励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和农产品流通交易中介企业发展,初步建成依托区域产业优势的市场交易中介集聚区。

——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大力支持武汉人才市场、江汉平原农村人才市场两个国家级人才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为全省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打造行业协会(商会)品牌,推进政会分开,健全自律机制和信誉体系,培育一批按市场规范运作、在行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

4 产业布局

——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商务服务中心。着力加快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构建与武汉“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格局,围绕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进一步拓展咨询、信用、融资担保、会计税务、法律、贸易、会展、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范围。

——重点推动形成4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武汉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鉴证、经纪、咨询、代理、公证等中介服务集聚区;推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科技会展中心等会展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襄阳依托汽车、文化旅游、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建设。推进宜昌依托水电、化工、旅游、农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建设。

五、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扩大消费需求,把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拓展新型服务领域,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一)商贸服务业。

1 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贸聚集区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市场,建设国内市场枢纽。

2 主要目标。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尽快形成功能完备、服务多样、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商贸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 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

3 建设重点

——建立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推动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功能提升,探索中小型消费品市场向专业市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销中心等转型。

——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武商、中百、中商、湖北新合作、富迪等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

——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在全省80%的行政村、100%乡镇建立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同网流通。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商贸领域民生服务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推进社区商业建设,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餐饮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4 产业布局

——以武汉为核心,利用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打造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立体化购物商圈,建设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国一流购物中心。重点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建设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心商业区;建设完善中南路、钟家村两大市级商业中心以及王家湾(四新)、鲁巷、杨春湖等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人民政府 本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全省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松劲,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6万亿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2.9万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540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发布时间:2011-5-11 阅读:219次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有条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申请资助。资助课题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现实发展问题、地方问题为主,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二、2011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申报者应按照《课题指南》要求,选择具体申报题目开展研究,并在受理期限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三、申报通知、《课题指南》请从理论信息网(.hbllxx.)、社会科学网(.hbskw.)上下载。 四、我办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起至2011年9月30日止。 五、联系:4、87816702;联系人:邓品、春云 中共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九日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说明 一、《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加强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二、《课题指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发展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分类既以学科为基础,又不受学科限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第一部分,研究者一般应在所列题目中选择,以此为主要资助对象,其中带★号者为重点课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少量题目。对于第二部分,根据学科发展自行选题,《课题指南》不提出具体参考题目。研究者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申报课题。2011年度拟资助研究课题180项左右,其中,专著每项资助经费3万元左右,研究报告2万元左右,论文1万元左右;重点课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成立于1996年,200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已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招收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学生,根据高等教育专业规划,2005年开始专业调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专业。2009年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办学,招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2010年开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面向全省招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2个专科专业,本、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共13个教学班135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1236人,专科学生114人;没有技术型的实验教师,目前,实验室的维护和维修等全部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现有软件基础实验室1个(60[2010]台),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实验室1个(50台微机(2003)、50套电路及接口实验箱[2006]),一个网络实验室(三套实验设备[2006]),实验用房300平方米,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缺少重要的实验室。

(三)实验教学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实验室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设计》、《数据库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学校主办及国家主办的一些竞赛等课程实验实践的教学任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实验室主要可以承担教师应用软件、数据库类、语言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类比赛实验基本条件。 二、建设目标 在我系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建设,使我系实验室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形成特色鲜明,辐射作用大,示范作用强的教学示范实验室。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 3、建设具备先进的、资源共享的、可以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4、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5、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1-2015或2016-2020年 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一、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人数大约在70人左右,一年 级学生是计算机大类招生,未分专业,按其平均人数35人左右计算,本专业每 年承担100人左右的专业教学工作。本专业目前主要的培养方向有:java软件 开发、.NET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三个方向,但涉及到的课程面很广,需要使用到的实训室包括:软件实训室、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硬件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内实训室4个,如下表: 表-1现有校内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个,如下表: 表-2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虑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人数情况,及将来本专业可能专升本的情况,现 有的校内实训室对于本专业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网络实训室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跟上较新的网络技术的实训要求;硬件实训室组装机设备落后,缺乏相关电路板、焊接设备、硬件故障检测设备、打印机等,无法展开如电路板级别的维修、打印机常见故障的维修等实训内容;软件实训室设备不足;缺乏多媒体实训室和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还不够,没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实训基地。 三、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 1. 建设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实训要求。实训室建设要根据教学、科研具体情况,务实建设,并能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顺利开展,还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训室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经费在学校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争取校企联合、省、校共建等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行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 建设内容: 表-3计划新建校内实训室 表-4计划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 一、“十一五”实验室建设总结 按照“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集中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成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学校建有19个中心制的实验教学中心(下设87个分室)及1个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开放等各类实验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实验室建设有据可依,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十一五”建设期,学校新增实验用房面积约22000平方米,2007-2010年,共投入11366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成多媒体教室10个,1162座,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语言实验室3个,256座。截止2010年8月31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22324台/套,总值已达24849万元。2007年以来,我校中地共建项目成效显著,共有13个中地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的资助,资助总额达45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多媒体教室60个,6653座,语言实验室11个,660座)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设置实验教师岗位,部分实验室主任由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目前,全校实验队伍总人数有20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45.45%,兼职实验教师41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56.10%,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2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29.84%,本科以上人员占43%。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实验教学要求,目前全校实验室承担实验项目2072项,年实验学时数约7693时(不含毕业设计),人时数达2839627人时,实验项目开出率达98%,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课程459门,占总开出的实验课课程的77%,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936项,占总实验项目总数的46%。实验室还加大了开放力度,学校大多数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开放。开放的形式包括:以开放实验项目为载体向学生开放;以选修实验课程开放;为学生社团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为学生实验竞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验预习、实验续做、实验重做、实验拓展研究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等。 二、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师资力量并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维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而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000014348/ 分类:宏观经济调控;其他 ; 通知发布机构: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日期: 2012年02月07日 名称: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鄂政发〔2012〕12号主题词: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日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既是我省工业努力探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发展经历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三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产业规模总量明显扩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1 36 5亿元,实现利润1668 6亿元,上缴税金1281 5亿元,分别是20 05年的3 06倍、4 49倍、3 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8 8%。“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 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 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166 1点提高到264 9点,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强力推进“千亿元产业计划”,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和建材等八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相继突破千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5 4%上升到77%。 2.工业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3 6∶49 1∶37 3,第二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加值比达到30 1∶69 9,轻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2 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9 5%;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6 7%提高到27 7%;重工业中机电产业比重由2 005年的38 9%提高到39 8%。一批重点产品迈上新台阶,汽车产销双超百万辆大关,海洋钻采及钻修设备、制冷压缩机、工程胶黏剂、达菲、磷复肥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船用低速柴油机、超重型数控机床、数控激光切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2017实验室“十三五”建设规划(正式发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实验室“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江西省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规划”,提升我校实验室建设水平,深化“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教育改革,助推学校转型发展及内涵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校实践教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实验室层次明显提升,实训平台快速发展,实验室管理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实验室规模及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构建了教学信息、实验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就业四类实践教学平台,以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动手、创新、国际交流、创业就业五种社会竞争能力。现有陶瓷材

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0个。同时建有引领陶瓷行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37个及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意市集。实践教学平台的数量有较大增长,结构与布局趋于合理,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实训及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实验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组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培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初步形成到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的渐次推进,形成了纵向覆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3个层次,横向跨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3个类型的“三创合一”实践教学体系。 3、平台及实验室开放初显成效 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平台都已面向学生开放,学校设立了开放性实验项目专项资金用以促进实验教学的开放及探索,开放实验项目涵盖了理工、艺术等专业,每年受益学生达500余人次。 4、实习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学校逐年增加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生均实习费用达(250)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