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属膈肌无力类疾病,膈肌无力指膈肌活动强度的减弱,包括膈肌麻痹和膈肌膨出症。

膈肌膨出症由Petit于1774年首次描述,Beclard于1829年定名。

膈肌膨出症的定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

狭义的膈肌膨出症是指:由于胚胎横中隔内肌肉组织发育异常,导致膈肌先天性缺陷引起的膈肌膨出,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膈肌膨出症。

广义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指膈肌纤维因发育不良、萎缩而异常的抬高,包括膈神经的不明病因、不明部位的损伤造成的膈肌抬高,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膈肌膨出症。

【流行病学】

【病因】

膈肌麻痹通常是指明确性质、部位的膈神经损伤所致的膈肌异常抬高,继发性膈肌膨出症主要指不能明确性质、部位的膈神经损伤。两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基本相同,为便于诊断,在此一并讨论其病因(见表)。有先天性、遗传性、创伤、医源性等多种病因可引起膈肌膨出症和膈肌麻痹,最常见的原因是膈神经损伤膈肌疾病。膈肌膨出症也可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1.先天性因素

如前述广义膈肌膨出症的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胚胎期横膈的肌化异常,也有报告认为与胎儿感染有关(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孕期用药及早产儿发生膈肌膨出症的报告也说明先天因素的存在。Elberg报告2例双胞胎男婴患先天性双侧膈肌膨出症,并有严重的肺发育不良,其中1例伴室间隔缺损。染色体检查确认2例为单卵发育及正常核型。两婴儿在新生儿期死亡,病因可能与其母孕期3个月时胸腔内注射Thiotepa有关。

2.遗传性因素

有人报告先天性膈肌膨出症患儿染色体检查异常,提示遗传因素的存在。这类病人往往是双侧病变,并多伴有其他器官畸形。有报告4/10例有染色体异常。Sophia报告1例女婴染色体异常伴有右侧膈肌膨出症、巨肠道畸形和右锁骨下动脉畸形。有人报告1例双侧先天性膈肌膨出症患儿,其前胎因先天性膈疝死亡。目前认为先天性双侧膈肌膨出症与三染色体性畸形有关。

3.创伤

臀位牵引或难产是婴幼儿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产伤可引起高位颈神经的损伤或过伸,致膈神经麻痹(Erb麻痹)。这类病人可合并其他损伤,如锁骨骨折等。Blazer报告1例严重的双侧膈肌麻痹的新生儿,是由于下脑干出血所致。

在20世纪60年代前,成人单侧膈肌麻痹的主要病因是手术或外伤,近年来创伤降到第二位。外伤可直接损伤膈神经,外伤后的瘢痕、粘连等也可影响膈神经的功能。可能造成医源性创伤的有颈部手术损伤颈神经丛(如颈内静脉切开、穿刺颈淋巴结活检等)、颈胸部手术及纵隔镜等损伤了膈神经。此外,小儿原位肝移植术后有4%的患儿发生右侧膈肌麻痹。如果放置胸腔引流管位置不当,也可导致获得性膈肌膨出症。

膈神经的物理损伤也可导致膈麻痹,这类损伤主要见于心脏手术后膈神经的冻伤。近年来文献报告1363例次成人体外循环手术,平均发生率为11%(7%~15%),婴幼儿的心脏手术0.5%~1.7%引起膈神经麻痹,其特点:①多为再次手术的病人,这主要是因为术前胸腔或纵隔的瘢痕或粘连,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结构。Sakagoshi报告这类病人占41.2%;②使成人患者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明显延长,但不延长住院时间。而婴幼儿有0.3%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要手术治疗;③可引起同侧的胸腔积液和下肺不张;④33.7%的患者采用心脏表面碎冰降温,其中23.7%发现膈肌膨出症。半膈肌抬高在不用胸廓内动脉搭桥术中发生率为72/280(26%),而在用胸廓内动脉搭桥术中为13/33(39.4%)。说明心脏表面碎冰降温易引起抬高膈肌,特别是利用乳内动脉的手术,更易增加膈肌膨出症的发生率;⑤术后多可自愈,胸片随访术后病人,膈肌位置恢复正常的在1个月内有20%、6个月内有44%、1年内有78%~90%。

4.感染和肿瘤

在20世纪60年代前,结核感染是仅次于创伤和手术的第二大病因。近年来,随着结核发病率的降低,肿瘤成为膈肌麻痹的第一大病因,且这类病人多合并其他肿瘤并发症。Piehler(1982年)总结了105

例病人,1/3是由于支气管癌的恶性浸润,近1/3在颈、胸部手术时有意或无意地损伤了膈神经,其余病因是其他的肿瘤、感染、神经源性疾病。

5.神经肌系统病变

多数神经肌系统的疾病,均能引起膈肌麻痹。成人的运动神经核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呼吸肌经常受累,但早期诊断膈肌麻痹较为困难。在广泛多发性神经炎时,膈神经极易受累,可临床表现不明显,只有作膈神经功能试验才能诊断。但当急性感染后,其他神经功能恢复,膈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不完全,这就是患者在恢复期往往需要呼吸机的原因。神经源性肌萎缩是最常见引起双侧膈神经麻痹的疾病,有疼痛、肌萎缩、肩臂感觉减退等症状,治疗后膈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

6.其他全身疾病

膈肌膨出症可为单一疾病,不伴有其他异常;但也可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常伴有双侧膈神经异常,表现为电传导延迟,导致双侧膈肌功能障碍,用甲状腺素治疗8周内以上症状可消失或减轻。尸检病理发现膈神经有纤维化和脱髓鞘现象。

实际上,任何全身性骨骼肌疾病都可影响膈肌,导致膈肌营养障碍及无力。许多系统性疾病可影响膈肌,如胶原病、甲状腺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某些药物可引起膈肌麻痹,如普鲁卡因酰胺等。有报告大剂量普鲁卡因酰胺可导致膈肌麻痹和呼吸衰竭。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膈肌无力的病因见表。

表. 膈肌无力的原因

【病理/生理】

一、病理生理的改变

膈肌膨出症因膈肌的舒缩功能和稳定性的丧失,主要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严重者可致膈衰竭。

1.呼吸运动的改变

膈肌膨出症时,膈肌完全或部分丧失舒缩功能,呼吸肌的活动改变很大,且可导致膈肌、腹壁的反常呼吸运动及纵隔摆动。以单侧膈肌膨出症为例,吸气时,通过肋间肌和辅助吸气肌的收缩,抬高胸壁、增加胸腔负压,膈肌则因胸腔负压而向胸腔运动;呼气时,胸腔压力增高,膈肌向腹侧运动。膈肌的这种与正常情况相反的运动称为膈肌反常呼吸运动。膈肌反常运动使吸气时患侧胸腔压力大于健侧,引起纵隔摆动,并膈下腹压降低(正常应增加),“对合带”处压力反向传导,如无腹部肌肉活动,胸壁下部及腹壁下陷,也呈反常呼吸运动。

正常情况下,腹壁肌肉完成辅助呼气。成人膈肌膨出症患者,在立位时腹壁肌肉可起到辅助吸气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腹壁肌肉在呼气末的收缩,使麻痹的膈肌及上腹脏器抬高,这样在吸气开始时,腹壁肌肉松弛,上腹脏器下坠,使膈肌向腹侧运动,起到辅助吸气作用。如为卧位或肥胖病人,腹壁辅助吸气作用丧失,呼吸困难加重。

成人患者因辅助吸气肌已发育成熟,可起到部分代偿作用。而引起辅助吸气肌活动增加的机制仍在探讨中。以往的动物实验显示:迷走神经对加强肋间肌的代偿活动起决定作用,可能是膈肌抬高引起的基底部肺不张,通过迷走神经传导,反射性引起吸气肌的活动增加。近期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双侧膈肌麻痹,即使切断双侧迷走神经,胸骨旁肋间肌的肌电活动仍明显增加,这一反应不被吸入高浓度的氧而阻断,认为是动脉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直接作用于辅助吸气肌所致。另有实验显示:膈麻痹时,肋间肌活动明显增强,阻断部分肋间神经也不能阻止这一状态,认为与邻近的肋间肌活动及其他辅助吸气肌的活动有关。

2.肺功能

根据膈肌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分为膈无力和膈衰竭。由于膈肌运动减弱,其他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患者可维持一定的肺泡通气量,临床上出现气急等症状,但无呼吸衰竭,称为膈无力。当呼吸肌的能量需要超过了其能量供给时,膈肌和辅助吸气肌的活动不足以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量,在临床上出现呼吸衰竭,此时膈肌状态称为膈衰竭。呼吸肌的能量供给减少的原因是:

①低心排、低氧、贫血及营养不良使营养物质的输送减少;

②呼吸功、呼吸强度的增加及呼吸效率的减少使能量的需求增加。有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的呼吸功增加,如浅而快的无效呼吸方式;气管梗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所致的无效呼吸运动;肺过度膨胀使膈肌下降、肌纤维短缩,减少了膈肌的最大收缩强度;神经肌肉疾病、早产、呼吸机辅助通气延长都可减弱膈肌强度。

在婴幼儿和成人之间,膈肌膨出症对肺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婴幼儿患者由于反常呼吸运动和纵隔摆

动,难以耐受一侧膈肌麻痹,易出现膈衰竭,可有发绀、极度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等致命表现。因为婴幼儿患者:

①肋间肌发育不成熟,作为辅助吸气肌不能满足肺通气;

②婴幼儿的胸壁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肋间肌的收缩来增加肋间距,从而使胸廓抬高受限;

③纵隔尚不固定,易引起纵隔摆动和患侧膈肌反常呼吸运动,从而限制健侧和患侧的肺膨胀;

④卧位使腹腔脏器抬高,进一步抬高膈肌;

⑤婴幼儿因支气管内径小、气管阻力高及易被支气管内分泌物阻塞,故呼吸储备较成人少。在稍大儿童及年青患者中,一般表现为膈无力,且可无明显症状,直到发展数年后因肥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胸部骨性关节炎等,进一步影响通气功能而出现症状。

3.腹腔脏器

膈肌膨出症由于膈肌抬高,腹腔容积增大、压力减低易引起腹腔活动度大的脏器扭转,如胃、小肠、结肠等脏器的扭转等均有报告,其中以胃的逆时针转位最为常见,胃底随膈肌抬高、胃泡巨大、腹段食管成角加大,患者有餐后饱胀感、嗳气、吞咽困难及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另外,有较长病史的成年患者,腹腔脂肪组织的减少,也是易导致脏器扭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膈肌膨出症的组织病理学

先天性膈肌膨出症以缺乏或极度退化的横纹肌为特征,膈肌变薄,特别是中心腱部分被广泛的弹性纤维组织替代。先天性局限型膈肌膨出症,病变部位的膈肌薄弱,为纤维组织所替代,很少或没有骨骼肌结构。而获得性膈肌膨出症以膈肌的横纹肌萎缩为主要特征,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内线粒体数量减少,胞质内有碎裂及水肿的线粒体结构。早期神经源损害的病理改变可见Z线破裂,代之以有柱(rod-like)状结构的异常Z线。晚期的改变以上表现更为明显,间质纤维明显增多。

因为抬高的膈肌压迫肺脏,使其不张和感染,所以对先天性和获得性膈肌膨出症的肺活检,均可显示肺泡间隔增厚,气腔变窄,肺泡间隔水肿的间质组织内,可见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浸润,肺泡内有大量的巨噬细胞。随着年龄增大,肺炎就更加广泛和严重,可能出现囊泡或脓肿样改变。

先天性患者可伴有先天性肺发育不良。Awissus对先天性膈肌缺损术后死亡的病人进行研究,测定其肺动脉的腔/壁比率。发现与健康的新生儿肺的正常肺动脉比较,肺动脉的壁层肌肉比正常的新生儿肺动脉壁厚2.8倍。形成如此厚的肺动脉壁主要是由于真性的组织增生,如:肌增生。肌肥大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三、膈肌膨出症的分类

Thomas根据膈肌膨出症的发病机制,把其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继发性)膈肌膨出症。

1.先天性膈肌膨出症

指因在胚胎期横膈本身发育不良,出生后即表现为膈肌膨出。特点是:

可合并其他器官畸形,如肺发育不良、心脏畸形等;

成人患者多为局限型膨出;

不能自愈;

手术效果好。

可根据膈肌膨出的范围分为一侧、双侧和局限型膈肌膨出症。

1.1一侧膈肌膨出症指一侧膈肌完全膨出,也称为半膈肌膨出症;对局限型膈肌膨出症而言,此型也可称为完全型膈肌膨出症。此型的婴幼儿患者多表现为右侧膈肌膨出症,成人则以左侧多见,这可能与右侧的肝脏限制右膈升高有关。

1.2双侧膈肌膨出症指左右双侧膈肌膨出,此型偶见于初生儿,死亡率高。

1.3局限型膈肌膨出症指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部分局限膨出。为先天部分膈肌发育不全所致。多在成人发现,以右侧膈肌的前正中部位最为多见。如果位于右侧,肝组织随之升高。临床上常无特异性症状。有时需与膈肌、肝或胸膜肿瘤相鉴别。易误诊。此型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2.获得性膈肌膨出症

主要指膈神经的不明病因、不明部位的损伤,而造成的膈肌抬高。多为成人,但也可见于部分婴幼儿,这可能与出生时的产伤和感染损伤了膈神经有关。此型特点:

因多为成人患者,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小,很少发生呼吸衰竭。

可能在1 个月到半年内自愈。

成人患者保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临床表现】

1.症状

膈肌膨出症的男女发病率相等。成人胸片检查其发病率约1∶1万,左∶右为(8~9)∶1。完全型膈肌膨出症可引起包括呼吸、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新生儿患者以出生后呼吸急促、浅快、发绀等为主要表现。有报告重者浅快呼吸可达100次/min,重者发生不协调的呼吸运动及急性呼吸衰竭。婴幼儿患者表现为:进食时出现发绀、拒食以及反复发作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成人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要比婴幼儿少见,但在活动或平卧时,特别是在游泳时,可出现极度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腹壁松弛和胸廓扩张是膈肌膨出症的两个重要代偿机制,而水的压力则使腹壁紧张,限制了腹壁的活动,使腹压增加,并限制了胸廓的扩张。成人的重症患者可出现端坐呼吸,这与腹腔脏器的下坠可增加胸腔负压有关。

循环系统症状

以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一侧膈肌膨出为多见。由于纵隔摆动或膈肌抬高改变了心脏的解剖位置,引起循环系统症状。患者可有心悸、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律失常等症状。重者出现循环衰竭。如有合并心脏畸形者,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

患儿生长障碍,常有餐后上腹饱胀、呕吐、腹痛、消化道功能失调等症状,如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往往提示有消化道扭转。成人患者以上症状较为突出,多因消化道不全梗阻症状而就诊。

局限型膈肌膨出症的表现与完全型不同,在婴幼儿期症状多不明显,成人患者可有胸痛、轻度憋气等非特异性症状。

2.查体

婴幼儿患者早期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的呼吸频率多超过80次/分,胸部望诊可发现以下重要体征:辅助吸气肌为主的吸气活动,腹壁、下部胸壁的反常呼吸运动及交替呼吸(respiratory alternans)。交替呼吸是指正常的膈肌运动与辅助呼吸肌产生的呼吸运动交替出现。叩诊胸廓下部,左侧病变为鼓音,右侧为实音。患侧呼吸音减弱,如患侧下肺闻及湿啰音,提示合并下肺感染。发绀、腹壁反常呼吸及交替呼吸运动等体征往往是膈肌衰竭的表现。最终由于呼吸衰竭,呼吸频率和通气量减少。

3.膈肌膨出症并存疾病

膈肌膨出症可同时并存呼吸、循环、消化、骨骼及泌尿系统畸形的并发症,其中以呼吸系统异常最为常见。如患侧肺发育不全、肺动脉畸形、胸腔积液等,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膈肌发育不全可伴有心脏畸形、右位主动脉弓等,其死亡率比不伴心脏畸形者高近1倍;偶有合并WPW综合征的病例,可能膈肌膨出症改变了正常解剖关系,使心脏产生了异常传导通路。消化系统异常可见胃、乙状结肠扭转、右位胃。婴幼儿膈肌膨出症患者可能伴有锁骨骨折或Erb麻痹,也有11肋骨畸形的报告。双侧膈肌膨出症伴胸椎8~11蝶形畸形、右肾高位畸形。此外,还有庑椭刂⒌刂泻F堆 ⒑喜⒆蟛嗝嫔窬 楸约白箅跎窬 楸缘谋ǜ妗£

可逆的或晚期肾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在接受持续床旁腹膜透析后,有近2%的患儿出现大量的同侧胸腔积液。Bjerke认为出现这一并发症与膈肌膨出症有一定关系,并报告了3例这样的婴幼儿患者,他用开胸术修复膈肌膨出症,首次治疗成功并立即开始了持续床旁腹膜透析。

【诊断】

膈肌膨出症与膈肌麻痹的区别是后者有明确病因或部位的膈神经损伤。两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相同。半膈肌抬高,在婴幼儿多为膈肌膨出症,而成年人多为膈肌麻痹。诊断要依靠病史、体征、胸透、跨膈肌压差及膈神经功能的测定。

有难产或早产病史的患儿,出现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时,查体或胸透发现膈肌及腹壁反常呼吸运动,最大跨膈肌压差减小,要考虑膈肌膨出症的可能。有膈肌膨出症病史者,突发的机械性肠梗阻症状,要首先考虑消化道器官的扭转,如胃扭转、结肠扭转等。

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是与膈疝鉴别。在极少数病例中,两者是共存的。局限型膈肌膨出症需与膈肌内良性肿瘤鉴别,因后者在透视下表现为膈肌阴影在吸气时抬高,呼气时降低,类似反常呼吸运动,但超声、CT检查可显示膈肌实性病变,肝扫描显示肝外形正常,而膈肌膨出症在肝扫描检查时显示肝组织充填膈肌阴影内。膈肌膨出症与膈下脓肿和肝脓肿鉴别,后者可见肋膈角反应性积液和膈上局限性肺炎及肝内边缘粗糙的低回声区。肝包囊虫为膈下肝内多腔囊肿,B超可见腔内气体回声。

1.膈肌影像学检查

胸透

正常膈肌在透视下随吸气下降,呼气抬高;左侧平均移动3.5cm,右侧为3.2cm;75%的人膈肌活动范围在3~6cm,2%大于6cm,23%小于3cm;左侧膈肌运动较右侧大而且快。正常人常可见到轻微的非同步和反常吸气运动。检查病人时要注意:要求患者立位、自主呼吸,让其逐步加深呼吸运动;不能在呼吸机辅助时透视;由于病变可能仅累及膈肌的一部分,故要分别观察膈肌的周围部分和中心部分。

胸透下吸气,一侧或双侧膈肌抬高可能提示膈肌麻痹或膨出症,但双侧膈肌抬高还可能提示以下情况:肺顺应性减低、腹部顺应性减低、胸膜粘连等。Alexander(1966年)发现11.3%的正常人在透视下作摒气动作时,显示一侧或双侧膈肌反常运动。侧位透视发现部分正常人膈肌的反常运动仅限于膈穹隆的前部,6%的正常人为一侧膈肌完全的反常运动,以右侧多见。而在立位时正常与异常的双侧反常运动,很难鉴别,因为部分正常人在吸气时腹肌收缩,而使膈肌抬高。故一般认为单侧膈肌反常呼吸运动幅度大于2cm 者才为异常。

正位胸片

深吸气时,右侧膈顶位于第五、六前肋和第十后肋水平。有90%的正常人左侧膈顶低于右侧1~3cm,但也有等高或高于右侧者。左侧膈肌低可能与心脏的压迫有关。小儿、肥胖或卧位者膈肌位置可稍高;哮喘、肺气肿或常需深吸气者可低于第十后肋。侧位胸片:膈肌顶在腋中线前;膈肌前缘在第六肋或肋间水平,后缘在第十二肋水平。侧位片可分别看到两侧膈肌,以右侧显示最为完整,左侧常依赖胃及结肠内的气体。膈肌膨出症可见患侧膈肌明显高于正常,上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或CT检查可显示出膈下的胃或结肠。

2.膈肌功能检查

膈肌功能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透视下观察膈肌的自主运动和跨膈肌压差(Pdi)等的测定。

膈肌影像学检查跨膈肌压差的测定电生理学检查

3.膈肌膨出症的辅助检查

胸透一般认为是检查膈肌功能的最准确、简单的方法,是首选检查。胸透下可见:患侧膈肌抬高,肺野明显缩小;膈肌反常呼吸运动幅度在慢而浅的吸气时很小,而在快而深的吸气或咳嗽动作时,幅度大而明显。故在检查病人时,应让病人作快而深大的吸气动作,以免较慢的吸气运动造成漏诊或误诊。Kienbock 征:深吸气后摒气,麻痹的膈肌抬高;一侧完全型膈肌膨出症可见纵隔摆动,这在婴幼儿患者较为明显,成人少见。部分膈肌膨出通常用膈肌轮廓的杯样膨出表现来描述,多位于膈肌的内侧前三分之一。透视检查的不足在于该项检查有6%的假阳性、不能确定膈肌的无力程度、且不能诊断膈肌无力或膈肌衰竭。

胸片及CT等项检查,对评价膈肌的厚度和膈穹隆的高度有一定价值,但经常得不到特异性诊断,往往需要气腹下透视或拍片明确诊断。

4.ECG

如不合并心脏畸形,ECG检查多正常。极少左侧膈肌膨出症病人,在卧位发作憋气、呃逆和出汗时,

ECG异常(V1和V2导联为室性电活动异常,表现有电轴右偏、QRS波幅减小、R波减小、T波低平或倒置)。立位或坐位时,症状改善,ECG也恢复正常。这可能与纵隔摆动引起心脏解剖位置和电传导改变有关。

5.测压检查

膈无力时,最大摒气试验,跨膈肌压差降到44.6%的预计值,最大静息吸气时,降到30.3%预计值,最大静息吸气口腔压力也降低(61. 7%预计值),符合吸气肌能力减弱。

6.电生理学检查

膈神经传导时间也可用于诊断。一般患侧膈神经传导时间延长、膈肌电活动减弱或消失,可提示膈神经功能障碍。潮气吸气时,利用体积描记器测量胸廓和腹壁膨胀幅度的比例,称为膈肌功能指数。也可间接反映膈肌的呼吸运动功能。完全双侧膈肌膨出症在吸气时,因为胸廓和腹壁的反向运动,膈肌功能指数为负数。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的测定受其他呼吸肌活动的影响。

7.肺功能

一般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中,功能残气量、用力肺活量及潮气量减低,呼吸频率增加。测定立位与卧位时潮气量的差(△VC)非常重要。双侧膈肌膨出症,卧位较立位时,潮气量可减少50%以上(正常仅减少20%),有人报告此差值(△VC)在0.47~1.01。立位和卧位潮气量差在20%~50%,提示膈肌无力。成人单侧膈肌膨出症,对肺功能的影响不如双侧病变严重。立位时较正常人,潮气量可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平均在74%~81%预计值。卧位较立位潮气量明显降低,但程度不如双侧病变明显。局限型患者对肺功能多无明显影响。

8.血气分析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卧位时明显,睡眠时显著恶化。有人对膈肌膨出症病人的睡眠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在快速动眼期(REM)患者明显表现低通气。正常人在快速动眼期的通气主要是靠膈肌的运动来完成,而肋间肌和其他辅助呼吸肌此时不活动。此项研究提示膈肌膨出症患者REM睡眠期极易出现低通气或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然而,Laroche 研究了6例稳定期的严重双侧膈肌麻痹患者,发现既没有高碳酸血症,也没有异常的夜间低通气,他们认为夜间低通气的报告是仅在有广泛呼吸肌无力的病人,而单独的双侧膈肌麻痹不导致夜间低通气或慢性呼吸衰竭。

9.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右侧膈肌膨出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特别是局限型膈肌膨出症尤为重要。超声下可见膈肌壁薄弱、反常呼吸运动等;能确认膨出膈肌下的内容物,多为回声正常的肝脏,并可见肝脏随膈肌反常呼吸运动。灰阶超声检查能区分“膈升高”系腹腔、腹膜后还是胸腔的病变,同时可反映病变内部结构、物理特性、病变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定位准确性100%,定性准确性98%。主要适用于早孕、体质衰弱、被动体位等不能透视者,对鉴别膈下脓肿、外伤性膈破裂很适用。Khan报告了22例超声诊断右侧局限型膈抬高及膈旁包块,认为超声检查可有效地配合胸片明确诊断,明确膨出的膈肌与心脏、胸壁、脊柱和肝的关系,对鉴别肺下、膈下积液、心包囊肿等均有价值。心包囊肿、主动脉瘤、心包脂肪垫及肝转移癌均可经超声诊断鉴别。

10.肝脏放射性核素扫描

该项检查不能用来诊断膈肌膨出症,多用于右侧局限型膈肌膨出症患者的鉴别诊断,可确定膈顶部及膈肌的位置,有助于明确肝脏的部位及形态,除外肝脏肿瘤。但需注意膨出的膈肌内包容的肝脏组织,易造成错误诊断。

11.跨膈肌压差的测定

Agostoni和Rahn(1960年)首次采用气囊测压法测定跨膈肌压差(Pdi)。经口分别在食管和胃内放置气囊测压管,测定胃内与食管体部压力,以食管内压代表胸膜腔压力,以胃内压代表膈下腹腔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即为跨膈肌压差。由于胃壁张力和流体静力学压力阶差,胃内压大于膈下腹腔压力。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平静呼气末时,Pdi是“0”,即:膈下腹压=胸膜腔压力,因此在功能残气量时,膈下腹压= 胃内压-(胃内压-胸膜腔压力)。一般情况下,最大跨膈肌压差是在最大吸气末作摒气动作

时的压力,但因跨膈肌压差的测定受到设备及被测试者辅助呼吸肌运动的影响,即使在正常人,最大跨膈肌压差所在的呼吸时相也是因人而异。文献报告的正常值差异较大,平均为116cmH2O(97~

141cmH2O)。如果在摒气末,腹部用力,测定的Pdi值更大,平均为176cmH2O(116~217cmH2O)。目前认为,膈肌无力的诊断主要靠最大静息跨膈肌压差(Pdimax)的减低。Pdimax的减低与腹部反常呼吸运动及卧位时潮气量减少有关。摒气Pdi小于30cmH2O时,常有端坐呼吸和腹壁反常运动存在。

在辅助呼吸肌不运动的条件下,△Ppl/△P也可反映膈肌运动功能,其中△Ppl代表胸腔内吸气与呼气间的压差,△P代表腹腔内吸气与呼气间的压差。该比值适用于不能用力吸气及作摒气实验的危重病人。膈肌反常呼吸时,该比值为负数,膈肌不参与呼吸运动时,该比值为最大值+1,即胸腔压力差=腹压差。口腔最大吸气压(Pimax)测量,也有助于了解呼吸肌功能,Pimax在最大静吸气时压力减低是膈肌膨出症的表现。以上有关膈肌的压力测定并不一定是准确的,但Pdi、△Ppl/△P、△VC和Pimax的测定有助于诊断双侧膈肌无力的程度。

有27%的成人患者最大跨膈肌压差在正常水平,40%的病人最大吸气口腔压力正常。另外膈肌膨出症患者也可因以下机制有近似正常的呼吸肌运动,如:健侧膈肌代偿性肥大、增加摒气动作等代偿了单侧病变。因此有人认为,最大跨膈肌压差不一定反映实际。Laroche对11例早期、尚无任何代偿的膈肌膨出症患者进行研究,电刺激颈部膈神经,同时测定跨膈肌压差和膈神经传导时间,Pdi减弱或消失,认为此项检查可明确膈肌无力的程度,诊断的准确率高于透视。

12.膈电生理学检查

在刺激膈神经时,可采用单一的“抽搐”或持续的“强直”放电。后者多给患者带来不适,因此很少采用。正常成人膈神经接受刺激后,传导时间小于9.5ms。如果膈神经损伤,传导时间延长或无对应的膈肌电活动。

可采用以下方式分段刺激膈神经,以明确其损伤的部位:

①经皮刺激颈部膈神经;

②经静脉刺激胸内膈神经;

③术中直接刺激膈神经。

膈肌的肌电活动可通过食管或体表电极记录,以放置在7~8肋间的体表电极较为准确。食管电极可与测定跨膈肌压差共用1根导管,同时测定。在自主呼吸或电刺激膈神经时,单一记录膈肌电活动,不如同时测定跨膈肌压差更有效。Pdi在自主呼吸时,低于其电刺激时的测定值;双侧同时电刺激膈神经时,其测定值大于双侧分别刺激的总和;“抽搐”放电时,比“强直”放电的测定值大。在区别膈神经损害部位时,该项检查尤为重要。如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电刺激测定的Pdi远大于自主呼吸的Pdi;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电刺激与自主呼吸的Pdi减低程度相当。

【鉴别诊断】

【分期】

【治疗】

治疗原则是通过恢复膈肌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张力,维持正常的肺容积及肺通气,并治疗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包括防治肺部感染,维持通气,减低腹压。出现膈肌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采用气管内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和给氧治疗,以使辅助呼吸肌肉得以适当休息,注意气管雾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同时胃管负压吸引,灌肠以排空结肠;减腹压。纠正水盐、酸碱平衡紊乱。给予氨茶碱治疗,可增加膈肌收缩力。吸气肌耐力训练对远期疗效也有一定帮助。

2.手术治疗

1923年,Morrison首例成功修复膈麻痹;1947年,Bisgard首先成功地手术治疗先天性膈肌膨出症。

目前采用的膈肌折叠术可

①加强膈肌强度,使胸腔基底及纵隔更稳定;

②缓解肺组织压迫,

③加强肋间、胸廓周围及腹部肌肉的呼吸作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2.1手术适应证

在婴幼儿,手术多用于紧急治疗那些呼吸衰竭的患儿,而成人手术治疗的情况较为不同。

2.1.1婴幼儿型手术适应证

一般原则是:

先天性一侧或双侧膈肌膨出症的婴幼儿型,手术越早,术后恢复越快。

获得性婴幼儿的膈肌膨出症,如何选择适当时机手术,目前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一些患儿可在几个月内自己恢复,故应首选保守治疗。Schwartz等建议机械通气两周以上,如无好转可考虑手术;Haller等的观点是最少要等4~6周,明确患儿膈神经功能不能恢复后再手术。但大多数文献报道麻痹的膈神经多在10天内开始恢复功能,故认为如果患儿在1星期至10天内不能脱离呼吸机,应考虑手术治疗。

2.1.2成人型手术适应证

因成人患者术后疗效不佳,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如下:

①呼吸功能衰竭,且药物治疗无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者;

②有呼吸系统症状、伴胃肠道梗阻症状者;

③膈肌膨出症不能与其他需手术治疗的疾病鉴别(如肿物或膈疝等)。

以上前两点为急诊手术指征。

2.2手术方法

2.2.1手术入路

手术路径的选择目前尚不统一。Jawad(1991年)认为经胸和经腹行膈肌折叠术同样有效,但适应证略有不同。开腹路径对中心性膨出及不能除外伴有先天性膈疝的病人更安全;开胸路径对膈神经麻痹的病人最适合,因其可看清膈神经走行及损伤部位,并减少术后肠麻痹。双侧膈肌膨出症多选用经腹路径,可同时修复双侧膈肌。也可采用分两次经胸手术,一次修复一侧膈肌,两次手术间隔3~4周。

2.3手术操作

2.3.1膈肌叠瓦式缝合术:经胸或经腹,沿膈肌前后径经膈顶切开或切除部分纤维化变薄的膈肌,再叠瓦式折叠缝合。该术式优点是可防止腹腔脏器损伤,但对防止复发等无效。缺点为不易掌握切除的范围,且使薄弱的膈肌再次损伤。

2.3.2膈肌折叠缝合术:开胸手术经第6或7肋间进胸。用不吸收缝线,带垫片,在膈神经分支间间断折叠缝合。优点:①因其不需切除膈肌,最小限度损伤膈肌本身;②最小程度损伤膈神经及其分支。优于经典的叠瓦式缝合(“vest-over-pants”)方法。缝合的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反复、间断、全层、折叠缝合松弛的膈肌,直到膈肌缩减至正常高度。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缝合时盲目穿过膈肌,有可能损伤腹腔脏器;②先缝几针牵引线,收紧牵引线,检查膈肌的张力,确认其足以消除反常呼吸,并可产生膨胀后,再间断缝合。该术式简便易行,且有效。Kimura报道30例手术,疗效均满意。

2.3.3“三层”膈肌折叠术:Maxson于1993提出的一种改良的膈肌折叠术。其方法是经胸前外侧标准切口进胸,用卵圆钳提起前外侧三分之一的膈肌,做一个水平于膈神经分支的膈肌瓣,要注意拉紧膈肌并保护膈神经及分支。肌瓣的基底部用不吸收线间断缝合。向后折叠肌瓣与后部膈肌缝固。该术式的特点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Maxson的术后病人,随诊9个月无复发。

2.3.4部分膈肌膨出症的手术操作:膈肌折叠术:第七肋间进胸,对部分型膈肌膨出症的病人,需用电刺激以确定病变部位。然后,在膈肌病变周围缝几针牵引线,检查牵引线在收紧后,缝线的张力是否会断线及膈肌的张力是否合适,然后用不吸收线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后收紧。

2.4术后处理:其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小腹压、防治并发症。术后应积极吸痰,注意双侧呼吸音,积极防止及治疗肺不张和肺部感染。保持胃肠减压以减小腹压,注意肠鸣音的恢复。部分术前呼吸衰竭患者,术后仍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一段时间。

【预后】

1.婴幼儿的膈肌膨出症

通常可立即改善通气状况,除非并发肺发育不良,这种病例的预后由发育不良的肺的通气量决定。总结近期文献报道,先天性膈肌膨出症的术后长期随访结果:反常呼吸运动100%消失;75%的病人有满意的膈肌运动;膈肌厚度与健侧比较,100%维持在正常生长比例;83.3%的病人肺功能恢复正常。

几乎所有临床资料都支持先天性膈肌膨出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膈肌膨出症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①患儿在术前、术后易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

②并存其他重要器官的畸形,如肺发育不良和心脏畸形。

这些往往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2.成人型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但疗效不如婴幼儿型,术后短期疗效因膈肌恢复到正常水平,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明显缓解,但远期疗效随着膈肌的逐渐松弛、抬高,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复发,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

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2016年版) 一、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膈疝(ICD-10:)或先天性膈膨升的婴幼儿,呼吸平稳,术前不需特殊呼吸支持的患儿,行经胸膈疝修补术(ICD-9-CM-3:)、经腹膈疝修补术( ICD-9-CM-3:)、经胸腔镜膈疝修补术和经胸、经腹、胸腔镜膈肌折叠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呼吸道感染或X线片偶然发现。 2.症状: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3.体征:可在肺部听到肠鸣音或无特殊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 诊断方法:胸片提供诊断,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胸膈疝修补术(ICD-9-CM-3:)、经腹膈疝修补术( ICD-9-CM-3:)、经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或经胸、经腹、胸腔镜膈肌折叠术。 (四)标准住院日。 6-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先天性膈疝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

创新实验膈肌的运动教案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课题名称:模拟膈肌的运动 参赛教师:城步二中陈善龙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模拟膈肌的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演示实验。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1、玻璃罩模拟胸廓 2、Y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气球模拟肺 4、橡皮膜模拟膈肌 不足之处: 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难以找到。 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 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 4、实验室的Y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 三、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 创新之处: 1、用饮料瓶代替玻璃罩 2、用输液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代替Y型玻璃管 3、气球膜代替橡皮膜 改进后的装置: 1、饮料瓶模拟胸廓 2、Y型胶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小气球模拟肺 4、气球膜模拟膈肌 优点:

1、饮料瓶易改装,易固定橡皮膜,而且不会滑落,同时也解决材料难找的问题。 2、输液管容易获取,也容易改装成Y型管,解决了Y型玻璃管与饮料瓶不匹配的问题。 3、整个装置取材容易、轻巧、携带方便。 四、实验原理 肺富有弹性,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吸入肺,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被呼出,是呼气过程。从而得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器材 饮料瓶一个、大气球一个、小气球两个、小剪刀、细线、输液管一根 六、实验步骤 1、在饮料瓶靠近凹槽的地方将底部剪掉(保持切口平整和光滑,以免刺破气球膜),然后套上气球膜。 2、将输液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将分叉的两管分别插入气球内,用细线系紧。 3、用剪刀尖端在饮料瓶盖中央钻个小孔,刚好能插入Y型管的另一端,和气球一起塞入瓶内,盖好瓶盖。 七、实验现象及分析 1、向上推气球膜,气球变小。相当于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 2、放松气球膜,气球变大。相当于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 3、用手挤瓶壁,气球变小。相当于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变短,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 4、放松,气球变大。相当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变长。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 八、自我评价 1、实验现象明显,能直观的表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是因为胸廓扩大(或缩小)导致吸气(呼气),而不是因为吸气(或呼气)后使胸廓扩大(缩小)。 2、所需实验器材少,易获取,制作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在课后完成。 3、实验成本低,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过程安全,无危险隐患。

膈麻痹诊断详述

膈麻痹诊断详述 *导读:膈麻痹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X线表现单侧膈肌麻痹升高,活动减弱或消失,并且出现在吸气时健侧膈肌下降而患侧膈肌上升的矛盾运动,此种现象于急促吸气时更为明显。 睾丸受浸润的鉴别诊断: 1、膈肌膨出:膈肌膨出是指膈肌因麻痹、发育不全或萎缩所造 成的胸腹膜肌化不全、不肌化或萎缩导致的膈肌薄弱形成一层纤维薄膜,膈顶部位置明显上升引起的膈肌位置异常升高。多发生于左侧。偶可涉及部分膈肌,以右侧的前内侧部位为常见,双侧膈肌膨出罕见。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常见于左侧,婴儿常见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2、肺底积液:肺部积液,说明肺部存在较明显的病变,如肺部 积液不治疗会影响病人的呼吸功能。引起右侧肺不张的原因有两种情况,可以由于支气管阻塞(包括内在或外在因素)或肺部受外压等原因所引起。支气管内在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有吸入性异物、浓厚的粘液、炎性渗出物、支气管肿瘤、支气管炎性肉芽组织或炎性支气管狭窄等。支气管外在阻塞可由于淋巴结肿大(包括结核、肿瘤和结节病等)、支气管周围肿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如左房扩大)以及心包积液等引起。肺部受外压时引起肺萎缩,可 由于较大量的胸积液或气胸、胸腔内肿瘤,胸廓下陷(先天性、

外伤性或手术后)以及横隔上升等原因造成。 本症应于明确病因后作针对性治疗两侧膈肌麻痹引起严重呼吸 困难或呼吸衰竭时需用机械呼吸。由膈神经麻痹引起的膈膨出,有逐渐恢复的可能,可暂观察并对病因进行治疗。手术包括切除或缩小膈的薄弱部分,将膈折叠或行“十”字切开对角、重叠交叉缝合于呼吸中期的中间位,疗效较佳。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膈麻痹的诊断,膈麻痹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膈麻痹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2016年最新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2016年版) 一、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膈疝(ICD-10:Q79.001)或先天性膈膨升的婴幼儿,呼吸平稳,术前不需特殊呼吸支持的患儿,行经胸膈疝修补术(ICD-9-CM-3:53.801)、经腹膈疝修补术(ICD-9-CM-3:53.702)、经胸腔镜膈疝修补术和经胸、经腹、胸腔镜膈肌折叠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呼吸道感染或X线片偶然发现。 2.症状: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3.体征:可在肺部听到肠鸣音或无特殊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 诊断方法:胸片提供诊断,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胸膈疝修补术(ICD-9-CM-3:53.801)、经腹膈疝 修补术(ICD-9-CM-3:53.702)、经胸腔镜膈疝修补术 或经胸、经腹、胸腔镜膈肌折叠术。 (四)标准住院日。 6-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79.001先天性膈疝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上消化道造影。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胸CT。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膈肌运动的模拟实验课后作业

膈肌运动的模拟实验 1.如图表示的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甲中膈肌舒张,肺内容积缩小 C.图乙表示吸气,外界气压小于肺内气压 D.图乙中膈肌收缩,肺内容积扩大 2.下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的情况的是() 3.在如图所示状态下,呼吸肌的运动情况为() A.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 B.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 C.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 D.肋间肌舒张,膈肌收缩 4.下列结构与呼吸运动无关的是() A.膈肌 B.肋间肌 C.胸廓 D.肺部毛细血管 5.如图中,甲、乙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丙为肺容积在某一时间内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图演示吸气,肺容积为a到b B.乙图演示呼气,肺容积为b到c C.甲图演示呼气,肺容积为b到c D.乙图演示吸气,肺谷积为b到c 6.呼吸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B.氧气通过呼吸运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C.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D.呼气也是人体排泄的途径之一 7.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指的是() A.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D.A和B 8.煤气中毒是下列哪一过程首先发生了障碍?()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9.天气炎热,如果到非游泳区擅自游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极易发生溺水事件。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 A.血液与细胞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0.图1表示模拟肺部呼吸运动的实验,图2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

膈肌膨出症也被称为膈膨升,属膈肌无力类疾病,膈肌无力指膈肌活动强度的减弱,包括膈肌麻痹和膈肌膨出症。 膈肌膨出症由Petit于1774年首次描述,Beclard于1829年定名。 膈肌膨出症的定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畴: 狭义的膈肌膨出症是指:由于胚胎横中隔肌肉组织发育异常,导致膈肌先天性缺陷引起的膈肌膨出,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膈肌膨出症。 广义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指膈肌纤维因发育不良、萎缩而异常的抬高,包括膈神经的不明病因、不明部位的损伤造成的膈肌抬高,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膈肌膨出症。 【流行病学】 【病因】 膈肌麻痹通常是指明确性质、部位的膈神经损伤所致的膈肌异常抬高,继发性膈肌膨出症主要指不能明确性质、部位的膈神经损伤。两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基本相同,为便于诊断,在此一并讨论其病因(见表)。有先天性、遗传性、创伤、医源性等多种病因可引起膈肌膨出症和膈肌麻痹,最常见的原因是膈神经损伤膈肌疾病。膈肌膨出症也可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1.先天性因素 如前述广义膈肌膨出症的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胚胎期横膈的肌化异常,也有报告认为与胎儿感染有关(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孕期用药及早产儿发生膈肌膨出症的报告也说明先天因素的存在。Elberg报告2例双胞胎男婴患先天性双侧膈肌膨出症,并有严重的肺发育不良,其中1例伴室间隔缺损。染色体检查确认2例为单卵发育及正常核型。两婴儿在新生儿期死亡,病因可能与其母孕期3个月时胸腔注射Thiotepa 有关。 2.遗传性因素 有人报告先天性膈肌膨出症患儿染色体检查异常,提示遗传因素的存在。这类病人往往是双侧病变,并多伴有其他器官畸形。有报告4/10例有染色体异常。Sophia报告1例女婴染色体异常伴有右侧膈肌膨出症、巨肠道畸形和右锁骨下动脉畸形。有人报告1例双侧先天性膈肌膨出症患儿,其前胎因先天性膈疝死亡。目前认为先天性双侧膈肌膨出症与三染色体性畸形有关。 3.创伤 臀位牵引或难产是婴幼儿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产伤可引起高位颈神经的损伤或过伸,致膈神经麻痹(Erb麻痹)。这类病人可合并其他损伤,如锁骨骨折等。Blazer报告1例严重的双侧膈肌麻痹的新生儿,是由于下脑干出血所致。 在20世纪60年代前,成人单侧膈肌麻痹的主要病因是手术或外伤,近年来创伤降到第二位。外伤可直接损伤膈神经,外伤后的瘢痕、粘连等也可影响膈神经的功能。可能造成医源性创伤的有颈部手术损伤颈神经丛(如颈静脉切开、穿刺颈淋巴结活检等)、颈胸部手术及纵隔镜等损伤了膈神经。此外,小儿原位肝移植术后有4%的患儿发生右侧膈肌麻痹。如果放置胸腔引流管位置不当,也可导致获得性膈肌膨出症。 膈神经的物理损伤也可导致膈麻痹,这类损伤主要见于心脏手术后膈神经的冻伤。近年来文献报告1363例次成人体外循环手术,平均发生率为11%(7%~15%),婴幼儿的心脏手术0.5%~1.7%引起膈神经麻痹,其特点:①多为再次手术的病人,这主要是因为术前胸腔或纵隔的瘢痕或粘连,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结构。Sakagoshi报告这类病人占41.2%;②使成人患者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明显延长,但不延长住院时间。而婴幼儿有0.3%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要手术治疗;③可引起同侧的胸腔积液和下肺不;④33.7%的患者采用心脏表面碎冰降温,其中23.7%发现膈肌膨出症。半膈肌抬高在不用胸廓动脉搭桥术中发生率为72/280(26%),而在用胸廓动脉搭桥术中为13/33(39.4%)。说明心脏表面碎冰降温易引起抬高膈肌,特别是利用乳动脉的手术,更易增加膈肌膨出症的发生率;⑤术后多可自愈,胸片随访术后病人,膈肌位置恢复正常的在1个月有20%、6个月有44%、1年有78%~90%。 4.感染和肿瘤

先天性膈膨升

先天性膈膨升 1.定义 先天性膈膨升是因膈的肌纤维发育不全而使膈成为菲薄的膜,当腹压增高时,消化道的一部分升入胸腔,使膈的位置上移,肺被压缩,而使呼吸窘迫。 2.分型 a.原发性膈膨升:宫内膈肌肌层和胶原纤维发育不良所致。 b.继发性膈膨升:不同原因所致膈神经受累是产生继发性膈膨升的常见原因。如宫内感染和 外力损伤是膈神经受损常见原因,产伤,心脏直视手术,手术中冻伤等。 3.临床特点 a.新生儿时期可出现呼吸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哭闹后青紫;部分性膈膨升症状可减轻。由于肺容积的缩小,可发生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 b.喂奶后可因膈肌上移而不适,胃因固定不良易发生胃扭转,偶尔发生肠梗阻。 c.呼吸时患侧胸壁活动减弱,呼吸音可降低或消失,有时可听到肠鸣音。 4.辅助检查:X线立位胸腹正侧位平片可见膈的弧度光滑平整,膈顶呈弓形,其下为胃肠 充气阴影。X线透视如膈发育不全较重可见膈的反常运动,中度或轻度不全则无反常运动。注意与先天性膈疝鉴别。 5.治疗:治疗原则是恢复膈肌的正常解剖位置,维持正常的肺容积与肺通气。基本上横膈 上移1-2肋间隙,患儿无任何症状,可不手术,当横隔移位达3-4肋间,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状时,因尽早手术。手术多采取膈肌折叠术。 6.护理措施 (1).术前 a.抬高床头,使内脏下移,减轻对膈的压迫。 b.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吸氧方式因病情而定,观察吸氧效果。 c.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呼吸系统管理: 1.1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专人监护,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小儿气管狭小,咳嗽反射不灵敏,易发生痰液阻塞,气管插管时易发生插管扭曲,滑脱,因此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吸痰动作轻柔,时间10-15秒,严格无菌操作。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1.2机械通气护理因为膈膨升时腹腔内脏器随之上移,致胸腔内容积减少,肺组织受压,易引起肺发育不良,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有助于肺复张,改善肺功能。 1.3合并肺发育不良,肺动脉高压的护理膈膨升合并肺发育不良时,因慢性低氧血症使肺血管张力增高,加之肺血管床的减少,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影响心功能。所以术后降低肺动脉压力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处理原则:充分供氧,防治酸中毒,给予适度的沟渎通气,具体措施:经常吸痰,保持气道通畅;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防止患儿躁动,耗氧增加;呼吸机参数调节上,适当延长吸气时间,给予偏低的呼气末正压,防止肺萎陷,有利于其他弥散交换;另外吸气峰压不能过大,以防发育不良的肺泡破裂引起气胸。此外,给予地塞米松0.5mg/kg/d,3-7d后依次减半量,9-12d为一疗程,如病情反复,可治疗2-3个疗程,因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对肺发育不良的疗效肯定。 1.4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尽量体疗,q2H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吸痰等,病情允许时可将患儿抱起,加强支持疗法,以增加机体的储备力。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1 概述 主要有膈疝、膈膨出、膈肌肿瘤、肿块及其他原因造成 的膈肌损害。膈肌疾病较少见,分原发(即膈肌本身)、继 发(来自临近组织和器官的疾病)两种。 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是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部,呈圆幕状,由外周的肌肉部分和中心腱组成。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围,前部起自胸骨剑突,两侧起自肋骨,后部起自上2~3个腰椎和腰大肌、腰方肌表面的腱性组织。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有主动脉、下腔静脉、食管、交感和迷走神经等穿过膈肌。 膈肌不但分隔胸腹的器官,而且是主要的呼吸肌。它担负着肺全部通气量的60%。人在平静呼吸时,膈肌上下运动的幅度约为1~2cm,深呼吸时升降幅度可达4~6cm 。成人膈肌面积约为270,它下降1cm,肺容积可增加约250~300ml。因此,膈肌发生病变时可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并引起呼吸困难。此外,膈下有胃肠和肝脏等脏器,膈病变可涉及到这些器官并引起消化道症状。膈肌受膈神经(颈3~5)的支配。膈中央部的病变可表现为下部胸痛和肩痛。

2 膈疝 分先天性和创伤性两大类。膈肌在其发生过程中出现先天障碍,膈肌上可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或弱点,邻近组织或器官由此突出(主要是胃肠道)进入胸腔的现象,即为膈疝。如胸腹膜生长不良未与横中膈结合构成膈肌外侧部,则膈的腰部与肋部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小区域,无肌纤维(博赫达莱克氏孔),此处可发生胸腹膜裂孔疝(博赫达莱克氏疝),腹腔内脏器可由此进入胸腔。若膈肌的肋骨和胸骨部分未融合,则胸骨剑突下的两侧留有孔隙(莫尔加尼氏孔),此处 常发生胸骨旁裂孔疝(莫尔加尼氏孔疝)。若膈肌有先天性 缺损,也可发生膈疝。 膈肌在胚胎发育上有几处正常裂口:主动脉、下腔静脉和食管通过处。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通过处,因周围组织比较坚固致密,且血管本身具有弹性,故此空隙能被严密填充封住,不易成疝。而食管裂口处因食管、胃贲门和膈肌间须保持一定的活动性,才能完成进食时食管纵行肌肉的收缩以及呼吸时膈肌升降的生理功能。故此,裂口周围组织较疏松,固定力差,老年时尤甚,胃贲门部易由此处疝入胸腔形成食管裂

创新实验:膈肌的运动教案培训讲学

创新实验:膈肌的运 动教案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课题名称:模拟膈肌的运动 参赛教师:城步二中陈善龙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模拟膈肌的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演示实验。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1、玻璃罩模拟胸廓 2、Y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气球模拟肺 4、橡皮膜模拟膈肌 不足之处: 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难以找到。 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 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

4、实验室的Y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 三、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 创新之处: 1、用饮料瓶代替玻璃罩 2、用输液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代替 Y型玻璃管 3、气球膜代替橡皮膜 改进后的装置: 1、饮料瓶模拟胸廓 2、Y型胶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小气球模拟肺 4、气球膜模拟膈肌 优点: 1、饮料瓶易改装,易固定橡皮膜,而且不会滑落,同时也解决材料难找的问题。 2、输液管容易获取,也容易改装成Y型管,解决了Y型玻璃管与饮料瓶不匹配的问题。 3、整个装置取材容易、轻巧、携带方便。 四、实验原理 肺富有弹性,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吸入肺,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被呼出,是呼气过程。从而得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模拟膈肌的运动

模拟膈肌的运动 提出问题: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来实现的,在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呢?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膈肌运动模型 2、通过模型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二、实验器材 饮料瓶1个(500mL)、塑料管2根、大气球1个、红色小气球2个、透明胶、刀、萝卜块、玻璃棒、细线等 三、实验原理 当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流入肺内,表示吸气; 当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变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向外流出,表示呼气;即:由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四、实验步骤(制作膈肌运动模型) 1. 观看视频学习模型的制作; 注意事项 (1).制作Y型胶管 (2).将两个小气球固定在Y型胶管上,一起绑定; (3)用瓶口对准萝卜块,用力向下挤压,再用玻璃棒在中间穿一个孔。 (4).将一个大气球剪掉一部分,固定在瓶子底部; 2.制作好的模型如图 (1)饮料瓶模拟(2)吸管模拟:气球模拟:气球膜模拟: 五、实验演示及分析 1.归纳

2实验结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和,从而实现吸气和呼气;即:由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六.表达与交流 1.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提示:膈肌向下运动,胸廓容积变大时,气球变大;膈肌向上运动,胸廓容积变小时,气球回缩变小; 即气球的变化与胸廓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有关 2.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瓶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么样? 提示:气球不会变大也不会缩小;原因是漏气后,瓶内外没有气压差 3.除了饮料瓶、吸管之外你还能想出用其他的材料来制作膈肌运动模型吗?(课后思考)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提示: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变大,表示吸气,A错,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表示呼气,B错,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应该处于上升到最高处,不是乙,C错,吸气开始的瞬间膈顶向下膈肌处于甲状态D对 2.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b<c<a B.a<b<c C.a<c<b D.c<a<b 提示: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大于肺内,所以选A 3、下图为模拟人体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与图示表述相符合的是() 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C、甲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D、乙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提示:甲图演示膈顶上升,气体外流,表示呼气,所以膈肌舒张,乙图演示膈顶下降,气体内流,表示吸气, 膈肌收缩D正确

模拟膈肌的运动

模拟膈肌的运动 聚凤中学:吴敏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一个演示实验。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膈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或缩小。 二、实验原理 肺富有弹性,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吸入肺,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被呼出,是呼气过程。从而得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饮料瓶1个、大气球1个、小气球2个、小剪刀、 大吸管1根、小吸管1根、橡皮胶3根、透明胶、铁丝、 打火机 四、实验步骤 1、在饮料瓶中央的地方将底部剪掉(保持切口平整和光滑,以免刺破气球膜),用铁丝弄一个和瓶中央一样大小的圈在瓶里面固定瓶的现状。 2、将大吸管一头用打火机烧焦封闭,在两侧打一个洞分别插上

小吸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将分叉的两管分别插入气球内,用橡皮胶系紧。 3、用剪刀尖端在饮料瓶盖中央钻个小孔,刚好能插入Y型管的另一端,和气球一起塞入瓶内,盖好瓶盖,然后套上气球膜。 五、操作方法及现象分析 1、向上推气球膜,气球变小,相当于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 2、向下拉气球膜,气球变大。相当于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 六、实验优点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进行制作的实验模型,使学生感觉到更亲近,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的模型装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制作的实验模型轻巧,便于老师提取走动和操作演示。 3、用手向下拉气球膜,表示膈肌收缩,松开手,气球膜还原,表示膈肌舒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理解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两种状态。 4、能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气体进入和排出的方向情况,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气、呼气与膈肌和肺的变化关系,从而将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内容“呼吸运动的过程”进行掌握和突破,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模拟胸廓和膈肌的运动

模拟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和膈肌的运动 理生化组马永明 改进教具目的: 呼吸过程是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呼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吸气由肋间肌的收缩是胸廓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是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都增大,引起胸廓的体积增大,气压降低小于外界气压形成气压差,是气体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表现吸气。肋间肌和膈肌反之变现为呼气。呼吸的整个过程比较抽象,往往靠学生的预习,老师的课堂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鉴于以上情况让课堂变得高效,我改进教材中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以下我从改进的教具的材料、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和原理、教具的改进之处优点和改进教具的不足之处等来作简述。 材料和用具:桶1个剪刀1把大气球1个小气球2个三通管1个透明胶带1卷 制作过程:1、用剪刀剪掉饮料瓶的瓶底,用剪刀把瓶盖钻出孔,孔径大小比吸管管径略小点。 2、把一个气球用剪刀剪开,拉紧展平用透明胶带粘在瓶底。(透明胶带多粘几次) 3、吸管一端和三通管较长一端连接,吸管另一端通过瓶盖孔处用蜡密封。 4、三通管另外两端各系一个气球用透明胶带粘贴固定。 使用方法和原理: 使用原理:三通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塑料瓶模拟胸廓。 使用方法:1、一手拿着模型,另 一只手向上推橡皮 膜,观察气球体积变 小。手放松橡皮膜观 察气球体积变大。(可 以模拟膈肌运动引起 胸廓的上下径的增大 或小) 2、一只手用手掌捂住 瓶底,另一只手用力 挤压塑料瓶身,观察 气球体积变小,在松 开塑料瓶身,观察气 球体积变大。(模拟胸 廓左右径的增大或减 小)

3、一只手用挤压塑 料瓶身,另一只手 向上推橡皮膜(两 手同时进行)观察 气球体积变小,两 手同时松开瓶身和 橡皮膜,观察气球 体积变大(同时模 拟胸廓左右径的变 化和膈肌运动引起 胸廓上下径的变 化) 教具的改进优点:1教材演示实验无法模拟出胸廓左右径大小变化,通过改造教具用饮料瓶替代教材中的玻璃瓶,能很好的模拟出胸廓的左右径的变化。实验效果明 显。 2呼吸的过程是胸廓的左右径和上下径同时增大或减小。教材中的演示实 验无法模拟,通过教具的改进,同时能模拟出胸廓的左右径和上下径同时 增大或减小。实验效果明显,能很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抽象的过 程变得通俗易懂。 改进教具的不足:1改进教具无法模拟出肋间肌收缩或舒张是肋骨间的距离的变化。 2改进教具无法模拟出膈肌的正常状态下内凸的形态,膈肌收缩是内凸的 膈顶下降。

6例新生儿膈膨升术后的护理4页

6例新生儿膈膨升术后的护理 【KeyWords】Newborn;Diaphraphragmatic;Eventratic;Pneumonia;NursingCare 新生儿膈膨升(Misdiagnosisofcongenitaldiaphragmaticeventration)是由于胚胎时期胸腹膜肌化不全或不肌化致膈肌发育不良或膈神经受损造成膈肌麻痹 所致横膈异常升高,属较少见的先天发育畸形[1]。当腹压高于胸腔压时,消化道的一部分进入胸腔,使膈位置上移,肺被压缩,呼吸窘迫呼吸困难是其最突出表现,可反复发生肺部感染。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 月收治6例先天膈膨升的患者,经胸外科膈肌折叠术加上本科术后的精心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术后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新生儿膈膨升患儿6例,男4例,女2例,病史中无难产、外伤及手术情况,6例均有反复发作性咳嗽、气促或复发性肺炎,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膈面提升,胸腔内可见胃内容物,双肺底渗出样改变,术后均证实为先天性膈膨升,分别在全麻下行“双侧膈肌折叠术”。术后机械通气、胸腔闭式引流、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术后平均15天拔除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撤离机械通气。均治愈出院。 2.护理 2.1体位术后麻醉清醒后侧卧、抬高床头15-30o,使膈肌下降利于肺复张及呼吸,减轻胸腔压力,缓解呼吸困难;减少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

和促进伤口的愈合。当X线提示有肺不张时,采取健侧头高脚低位,利于病变部位渗出物引流,同时采用正确有效的震颤、叩击、按需吸痰及敏感抗生素使用。 2.2病情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24小时监测,听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频率及有无呼吸困难的症状、肤色、肢端循环如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 2.3镇静、镇痛多抚摸患儿背部及与患儿目光的接触,减轻患儿的疼痛,防止烦躁[2]。保持镇静,术后前3天芬太尼24小时维持镇静、镇痛,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胸廓抬动能力及小便量等情况,防止尿潴留[3]。 2.4机械通气的护理呼吸机湿化器及时添加蒸馏水,设定湿化器温度适宜;每班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及导管固定是否牢靠,有口腔分泌物及时更换;勤听两肺呼吸音,当气管插管过深或痰液堵塞支气管更易引起肺不张,吸痰前给予翻身、扣背、震颤;用面罩垫毛巾在胸及背自下而上、由外而内拍击,吸痰前后调节吸入氧浓度100%,调节吸痰器压力8-1 3.3kpa [4],选用合适吸痰管,吸痰管插入到一定深度再吸引,采取边吸、边退、边旋转吸痰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重复次数不超过3次,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5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每1-2小时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持续低负压(-0.5~-1.0kPa)吸引[5],观察水封瓶内液面水柱上下波动情况,吸气时液面上升,呼气时液面下降及有气泡逸出,表示引流通畅,若不明显或无波动,可能是引流管堵塞;保持引

肺隔离症18例临床分析

肺隔离症1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是肺外科中较少见的疾病,约占肺先天性畸形0.15%~6.4%[1]。国际、国内均未见有大宗病例报道。现将本院1996年6月至2006年10月治疗肺隔离症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6~68岁。叶内型肺隔离症16例,叶外型肺隔离症2例,伴膈肌膨出1例。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胸主动脉13例,发自腹主动脉4例,发自锁骨下动脉1例。肺部炎症多次内科住院治疗12例,其中4例伴霉菌感染,2例伴结核菌感染,饭后明显胸闷、气短、嗳气、上腹不适1例,体检发现胸部阴影2例,其余3例症状不明显。术前均行胸片、CT检查,提示异常动脉供血10例,MR检查11例,B超检查8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6例,均阴性。术前明确诊断10例,误诊8例,其中4例误诊肺囊肿,2例支气管扩张,1例肺癌,1例纵隔肿瘤。

1.2 治疗和结果 本组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选择标准后外侧切口,其中17例行肺叶切除术,1例行肺叶切除+膈肌膨出折叠术,4例术后2周抗真菌治疗,2例6~9个月抗结核治疗,术后均痊愈出院,并获随防至今,均健在。 2 讨论 2.1 病因 肺隔离症病因主要有二种观点:先天性与后天性,多数学者支持先天性起源。正常情况下与原始主动脉相连的中胚层血管在肺发育过程中应退化,若未退化继续发育成该区供血动脉,就形成了肺隔离症。胚胎期副芽发育早,以后被肺组织包围就形成叶内型,副芽发生晚,与正常肺组织分开就形成叶外型。对叶外型肺隔离先天性起源并无争议,后天性起源学说是针对叶内型肺隔离症。文献报道[1,2]叶内型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绝大多数仅有单支或两支,且较粗,仅少数病例为细小多支动脉。本组16例发现异常供血动脉1~2支,直径0.3~2.0cm;另2例异常供血动脉呈多支细小。故作者认为叶内型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后天继发感染等病变所致综合征。 2.2 诊断

模拟膈肌运动创新实验设计

模拟膈肌的运动的创新实验 单位:滦县茨榆坨中学姓名:宋美艳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模拟膈肌的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演示实验。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1、玻璃罩模拟胸廓 2、Y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气球模拟肺 4、橡皮膜模拟膈肌 不足之处: 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难以找到。 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 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 4、实验室的Y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 三、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 创新之处: 1、用饮料瓶代替玻璃罩 2、用输液管或饮料吸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代替Y型玻璃管 3、气球膜或橡胶手套代替橡皮膜 改进后的装置: 1、饮料瓶模拟胸廓 2、Y型胶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小气球模拟肺 4、橡胶手套模拟膈肌 优点: 1、饮料瓶易改装,易固定橡皮膜,而且不会滑落,同时也解决材料难找的问题。 2、输液管和吸管容易获取,也容易改装成Y型管,解决了Y型玻璃管与饮料瓶不匹配的问题。 3、整个装置取材容易、轻巧、携带方便。

四、实验原理 肺富有弹性,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吸入肺,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被呼出,是呼气过程。从而得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器材饮料瓶一个、橡胶手套或大气球一个、小气球两个、小剪刀、细线、输液管一根 六、实验步骤 1、在饮料瓶靠近凹槽的地方将底部剪掉(保持切口平整和光滑,以免刺橡胶手套),然后套上橡胶手套。 2、将输液管改装成一个Y型胶管,将分叉的两管分别插入气球内,用细线系紧。 3、用剪刀尖端在饮料瓶盖中央钻个小孔,刚好能插入Y型管的另一端,和气球一起塞入瓶内,盖好瓶盖。 七、实验现象及分析 1、向上推气球膜,气球变小。相当于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 2、放松气球膜,气球变大。相当于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 3、用手挤瓶壁,气球变小。相当于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变短,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 4、放松,气球变大。相当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变长。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 八、自我评价 1、实验现象明显,能直观的表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是因为胸廓扩大(或缩小)导致吸气(呼气),而不是因为吸气(或呼气)后使胸廓扩大(缩小)。 2、所需实验器材少,易获取,制作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在课后完成。 3、实验成本低,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过程安全,无危险隐患。

根据右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掌握肺泡与血液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2、知道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过程] 复习摘要: 典例解析: 2、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3、如右图,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说明了气球在 时胀大,在 时回缩。 (4)用手上推薄膜,小气球 ,表示 。通过以上模拟实验也可以说明: 当胸廓由于收缩使胸廓扩大时,肺便 (扩 张、低)气体压力就 , 于是气体就被 ,完成一次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_____使胸廓________,肺便______,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______,气体就被排出,完成一次呼气。 4、“啪”我诞生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的母亲 是气管,它用纤毛分泌出的黏液,黏住了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后,用像手一般的纤毛包我向咽喉推动,人们一咳嗽我便来到这个陌生的人世间。你可别小看我,我身上的细菌可以让人们得很多种病:流感、肺炎、白喉、百日咳……我是_____。 提高练习: 1、呼吸道不仅是_________,而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作用。其中喉部声带还可以_________ 2、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通过_________,有的人边吃东西边说笑,吞食时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_________,就会引起剧烈咳嗽。 肺吸气时,肺容积及气压的变化是_________。 3、下列均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其中主要的器官是( ) A 、鼻腔 B 、肺 C 、支气管 D 、气管 4 ) A .11cm C .12cm D .11.8cm 5、呼吸肌的舒缩的结果实现了( ) A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 、肺的通气 C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 、体内的气体交换 6、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A 、肺泡数目多 B 、肺泡外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 C 、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只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以上都是 7、为了保持生活环境中的空气的新鲜和清洁,下列哪项做法不可取 ( ) A 、绿化环境 B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C 、室内多放些绿色植物 D 、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1、气体通道,并使气体_____、_____、____ 呼吸道 肺 人体的呼吸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与健 康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大量_____ 作用:__________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健康影响人体健康 了解当 地的空 气质量 二氧化碳 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 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植 树造林 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 毛细血管 氧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膈肌运动的模拟实验导学案

膈肌运动的模拟实验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 1﹒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膈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或缩小。 2﹒了解膈肌的运动对肺体积变化产生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设计并改进模拟实验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检测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45-47页,完成下列问题。 1.有呼吸系统中____________是主要器官,原因是什么? (1)它能够与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 (2)它位于____________内,左右各一个,__________有________叶,___________有________叶。 2.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肺的结构,根据你的认识,说明肺是如何行驶功能的? 吸人的气体,顺着_________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_____________。它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_________。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_______________,当你吸气在细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 肺泡中氧气透过_____________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____________,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三、自主学习疑惑 亲爱的同学,请把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记录在这里,上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来突破这些学习难点哦。 【探究案】膈肌运动的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标 1﹒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膈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或缩小。 2﹒了解膈肌的运动对肺体积变化产生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设计并改进模拟实验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