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包含课堂检测答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包含课堂检测答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包含课堂检测答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包含课堂检测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培养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设计

1、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

为,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在这次战争中,日本在

对中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2、在黄海大战中,清军致远舰管带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殉国。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1895年4月,和日本首相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允许日本;增辟通商口岸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了。

二、课堂研讨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三、拓展延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提示: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D.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辽东半岛战役

D.黄海海战

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特点是()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到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1)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一例。

(3)根据材料,请你谈谈对19世纪末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感想和看法。

课堂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D 4 、 B 5、 A

二、非选择题

⑴“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⑵“反入侵”的斗争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抗击阿古柏、沙俄收复新疆,邓世昌直撞日舰等。⑶可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等方面谈,也可从“落后就要挨打”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争,挑起中日战争。其中,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的地点是( A ) A、牙山口外丰岛海面 B、大东沟附近海面 C、大连附近海面 D、大沽口海面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将领左宝贵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中弹牺牲。他牺牲于( A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3、“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指( A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人民解放战争 4、有人说:“从前我们国家还仅仅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个苛刻的条约是(C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这首歌创作于l925年3月,此时距台湾“离家”有(A ) A. 93年 B. 65年 C. 50年 D. 30年 4、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国家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个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C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个国家的贸易联系 C.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表现是( D ) A. 深入到中国内地 B. 集中到沿海一带 C. 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签订的《马关条约》,首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7、电影《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发生在(D ) 8、《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D ) A. 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 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C. 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 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9、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 C ) A、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B、要求西方国家之间互相开放 C、重新划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保证美国在华经济利益 1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屠城四天三夜,杀害两万多中国人。这个事件发生在( C ) A、九连城 B、旅顺 C、花园口 D、丰岛 二、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现今中国已开通通商口岸之外,庆准添设下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一)湖北省荆州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 浙江省杭州府 以下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与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 通过学习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再次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精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前3课,大家知道19世纪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出示“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现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2.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阅读“黄海大战”,探究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至1895年。 3.黄海大战: 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二)阅读“《马关条约》”,探究下列问题: 1.日军侵占辽东半岛: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向日军妥协,致使日军很快占领辽东半岛。 2.威海卫战役: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战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4.中是《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签约代表人物: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②内容:a.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c.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d.通商口岸:增辟通商口岸。 ③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海大战 [小组活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课时检测试题(有答案)

[2011?汕头]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 捞(D ) A. 丰岛海域 B. 威海卫海域 C. 旅顺海 域 D. 大东沟海域 [2011?扬州]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A.①②③B.③①② C.③②①D.①③② [2011?鸡西]“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 雄( B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2011?福州]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 是( C )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011?黄石]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C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11?成都]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D )A.开埠通商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D.开办工厂[2011? 常德]全国人大十届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有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悉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与哪一条约有关(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11?包头]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D )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 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 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2011?青海]老王一家人在1890年为了谋求生路到重庆做生意,8年后他们会遇到下列那种情况( D ) A. 老大听人议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事情 B.老王在《申报》上看到太平军痛打华尔的一则消息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周村镇初级中学校李廷相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华师大2017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内容,主要侧重对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知识进行了解。本课一方面起到了总结近代中国政治背景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为下一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面不广泛,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重要的近代企业以等知识时,基本不太了解。通过学习前几单元中国近代化战争的内容,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2.学生上课爱听历史故事,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并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学习张謇等近代民族企业家门的爱国

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说说所认识的民族品牌导入新课,合作讨论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表现,从学生身边的实物入手,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合作讨论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时间、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过渡到这时期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张謇的故事,合作讨论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启发学生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去讨论,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及时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观看视频、讨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南张北周以及荣氏兄弟创办的企业。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由学生合作讨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而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2.(2017·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3.(2017·长沙调研)《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4.(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与今天迥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平等观念。他们对于被今天看作“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于被今天看作“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的“天朝”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 5.(2017·淄博调研)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1 / 6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重点】:“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15—P18中交流与发现,用红笔实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预习后,A层同学结合探究案实行探究、尝试应用,B层力争完成探究点的研究,C层同学力争完成探究1、探究2和探究3的第一问,其他选作。 预习案 一、回顾复习:劫难中的抗争 二、预习完成: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 (1)、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就把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对中国实行一场以“_________”的战争。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增兵朝鲜,侵略矛头直指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爆发:_____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因为1894年是农历_____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黄海海战:在激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壮烈牺牲。 3、威海卫之战:清军主帅________命令北洋舰队躲进________军港“_________”。 1895年,日军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 《马关条约》 1、签订:_____年4月,_______和日本首相____________在______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 2、内容:①清政府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两③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等。 3、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__________。中国社会________________水准大大加深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请认真阅读“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完成相对应预习内容)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强占________和划分_________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三、我的疑惑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系统化学习过历史,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这些方法既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12课,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民族崛起的新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中后期发展的主要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所以我将这节的内容一分为二来完成,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八国国联军的侵华一课时,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的有效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可能挨打,就可能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 ①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教学手段(摄影和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组、日本组和国际组3小个组,教师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 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提倡加强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产生的世界影响。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国际组、日本组,分别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日本及世界列强的发展概况。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日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课堂上三组分别陈述三方发展概况,通过讨论中日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探讨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分析各组在战后所受到的影响? 七、授课时间及班级:2007年11月5日2007级(1)班全体学生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威海卫战役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D.辽东战役 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同步习题2 北师大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巩固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年月,结束于年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战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2.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中国在下列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是《》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 4.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D.威海卫战役 5.年4月,和日本首相、在日本签订了中日《》,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割、、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③开放、 、、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6.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上图历史人物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他指挥向敌舰撞击,不幸中了鱼雷,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他的举动体现了的民族精神。 7.下列几项说明了《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下列各项中,《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不同点在于( )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哪次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强化提高题 10.《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深入内地最远的是( ) A.沙市B.重庆 C.苏州D.杭州 11.按时间长短顺序,排列侵华战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②③①D.③②① 12.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后,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 A.英国B.美国 C.日本D.法国 13.“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一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B.美国的殖民统治 C.日本的殖民统治D.法国的殖民统治 14.阅读下列材料: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03

甲午中日战争 一、选择题: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A.邓世昌B.刘步蟾C.林永升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B.大连C.威海卫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B.关天培 C.邓世昌 D.徐骧 二、比较题: 5、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材料分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四、简答题: 7、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刘东同学在某杂志看到以下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1)你认为某杂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的日本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举出一例即可) 参考答案:(1)不符合。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2)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3)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4)呼吁变法;反对与日本议和;支持公车上书;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注:答出其中一例即可得分,若学生作答的答案不在此列,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 五、论述题: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使清政府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且还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于战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中国战败是必然的。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年级历史第3课_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海战以及邓世昌的爱国事迹、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等基本史实。培养阅读、收集史料和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能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材、中考指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由本课标题引出问题:这次战争爆发于什么时间?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看书回答。(战争发生于1894年,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指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由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日军是从陆上和海上分兵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战争爆发后,1894年9月,日军先对平壤的清军发起猛攻,很快占领了平壤,之后日军由陆路北上。与此同时,日军也在海上积极寻找机会。就在平壤陷落的第二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这就是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战役。 3.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材料阅读”,然后提问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 指导学生看“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教材小字中介绍的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的故事,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提示:能看出日本侵略者的凶恶贪婪,清政府的懦弱无能)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 一.非选择题 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 2. 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 4. 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6. 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 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 10. 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 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 13. 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二.选择题 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

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三元里人民斗争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5.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 A.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B.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C.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D.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谋求政治变革 8.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l 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9.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 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 国家垂涎。这副画反映了甲午战后( ) A.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1.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12.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 ) 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