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鲁氏菌S2 Wb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布鲁氏菌S2 Wb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布鲁氏菌S2 Wb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布鲁氏菌S2 Wb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本文由探生科技技术人员提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抗体的信息,可以访问Fantibody 全球抗体搜索引擎,

您身边的抗体专家查找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布鲁氏菌S2 WboA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摘要:【目的】WboA 基因编码光滑型布鲁氏菌脂多糖(LPS )O -侧链合成必须的糖基转移酶,该基因的缺失或破坏会影响布鲁氏菌光滑型表型的形成。本研究拟构建WboA 基因缺失的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以使布鲁氏菌弱毒疫苗与野毒株布鲁氏菌感染相区分。【方法】以猪源光滑型布鲁氏菌S2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 r )完全替代S2株的WboA 基因,获得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rS2-WboA 株。【结果】rS2-WboA 株在适宜的培养基(TSA )上传50代后仍保持对氯霉素的抗性。用1×107 CFU rS2-WboA 免疫Balb/c 小鼠和豚鼠,1个月后均能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到粗糙型抗体。1×1011 CFU rS2-WboA 菌攻毒Balb/c 小鼠后,不会引起死亡,并且能抵抗200 CFU 强毒M28的攻击。小鼠试验显示了rS2-WboA 与原始株S2相似的保护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其保护性也略高于另一重组株rS2-WbkC 。【结论】WboA 可作为构建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疫苗株缺失的靶基因。

关键词:布鲁氏菌;WboA 基因;免疫性

Construction of a WboA -Deficient Brucella suis S2 Strain

and Its Immune Effect

DING Jia-bo, CHENG Jun-sheng, MU Wei, MAO Kai-rong, ZHANG Er-li, JIANG Y u-wen

(China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Drug Control, Beijing 100081)

Abstract:【Objective 】 WboA gene encodes a glycosyl transferase, an enzyme essential for the synthesis of O antigen. Disruption of the WboA gene in smooth B . abortus and B . melitensis results in rough, attenuated mutants which fail to produce the O polysaccharide (O antigen). In this study, whether the wboA gene disrup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ough phenotype of B. suis 2 strain (S2) was explored. 【Method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gene (Cm r )was cloned into the genomic DNA of S2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 knocking out the WboA gene, and the recombinant rS2-WboA was obtained. 【Result 】 rS2-WboA was conversed into rough-phenotype from smooth-phenotype. The recombinant kept the ability to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after 50 passages in tryptic soy agar (TSA) free of chloramphenicol. 1×107 CFU rS2-WboA could induce specific rough antiserum in mice or guinea pigs, which could be detected by aggregation tests. No mice were died after inoculation of 1×1011 CFU rS2-WboA. Afterwards, the rS2-WboA immunized mice could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200 CFU virulent M28. Mice tests showed rS2-WboA offered similar protection to S2 strain, but more safe than S2. Its protective effect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the other recombinant strain rS2-WbkC. In view of these results, rS2-WboA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vaccine strain.【Conclution 】 WboA is a prospective candidate as a gene deletion target for brucella recombination.

Key words: Brucellosis; WboA gene; Immune effect

0 引言

【研究意义】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引起的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具有内寄生的特性,因此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一般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而且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1~3]。当前布鲁氏菌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也令人堪忧,在牛、羊、猪群以

及宠物狗中都有一定的感染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 胁[4~7]。【前人研究进展】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该病的良好手段[8~11]

,目前美洲国家使用的是用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制备的弱毒疫苗,该疫苗免疫动物后可以与自然感染的强毒相区分[12,13]。在中国主要使用由S2株(猪型2号苗)制备的弱毒疫苗,该疫苗适用的宿主广泛,毒力弱,免疫效果优良[5,14]。但是和其它光滑型布鲁氏菌疫

苗一样,经该疫苗免疫后的动物,无论从抗原还是从抗体水平都很难与野毒株布鲁氏菌感染相区分,给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疫苗的使用,也是S2布鲁氏菌疫苗没被广泛使用于奶牛免疫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切入点】为了克服布鲁氏菌现有疫苗的缺点,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布鲁氏菌进行分子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此前,笔者已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 r)替代了S2株基因组中WbkC基因(与光滑型布鲁氏菌O-LPS形成相关的连锁基因之一),并获得了一株安全性良好的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rS2-WbkC[15]。为了筛选出更多的疫苗候选菌株,本研究筛选获得一株WboA基因(编码一种与光滑型布鲁氏菌LPS O-侧链合成相关的糖基转移酶)缺失的重组粗糙型重组布鲁氏菌rS2-WboA,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了其比rS2-WbkC更令人满意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证实WboA是构建重组布鲁氏菌的良好靶基因,为下一步构建非抗性基因标记的重组布鲁氏菌疫苗株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菌种

pUC18、PCR Kit、T4 DNA连接酶、各种限制性内切酶等均购于TaKaRa公司(大连);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Lot:187282)购自Promega公司;胰大豆肉汤(TSB,Lot:5215216)和胰大豆琼脂(TSA,Lot:4251054)购自美国BD公司;S2株布鲁氏菌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保存;pACYC184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徐福洲博士提供。Balb/c小鼠购自北京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1.2.1 布鲁氏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复苏一种冻干的S2株布鲁氏菌,划线接种到胰眎琼脂培养基上,至37℃培养60 h。用生理盐水将细菌洗下,并参照细菌浊度比浊管,初步计算出细菌含量。按照Promega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基因组DNA,将提取的DNA溶解于TE中,待用。1.2.2 不同片段的PCR扩增用于扩增氯霉素抗性(Cm r)基因的引物和布鲁氏菌Wbo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引物见表1。PCR反应程序为:95℃变性5 min;95℃ 50 s — 54℃ 50 s — 72℃ 1 min,进行30个

表1 用于扩增不同基因片段的PCR引物序列

Table 1 Primers used to generate different frag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mologous recombinant plasmids

引物Primer 序列(5′-3′)

Sequence(5′-3′)

相对于WboA基因阅读框的位置

The sites opposite to the ORF of WboA gene

含有的酶切位点

Restri-enzyme sites

预期PCR产物长度

Fragment generated (bp)

F WboA1CAAA GAGCTC GTAATGCCAAAGACAGA

G -1206~-1186 SacⅠ1197 R WboA1CGG GGATCC CCG TGTCTACTCTTAATGC -28~-10 Bam HⅠ

F WboA2GAA GTCGAC GCAAGGTCT

G TGAAGGA 1076~1094 SalⅠ1342 R WboA2ATAA GCATGC AGGCCATTA TCA TCTA 2392~2417 SphⅠ

F Cm r CG

G GGATCC TGG TGTCCCTG TTGATA 363~380* Bam HⅠ900 R Cm r TTT GTCGAC TGCCATTCA TCCCGCTTA 3726~3743* SalⅠ

*在pACYC184载体序列中(Genbank序列号:X06403)的相对位置

*The site opposite to the sequence of pACYC184 vector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X06403)

循环,72℃延伸10 min。

1.2.3 pUC-Cm r质粒的构建通过PCR扩增出的氯霉素抗性基因片段用Bam HⅠ和SalⅠ双酶切后克隆进同酶处理的pUC18载体中,筛选获得重组质粒pUC-Cm r。1.2.4 同源穿梭质粒的构建将PCR扩增出的WboA

基因左臂(WboAl)通过SacⅠ和Bam HⅠ克隆进pUC-Cm r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pCm r-WboA-1;将PCR扩增出的WboA基因右臂(WboA2),通过SalⅠ

和SphⅠ克隆进pCm r-WboA-1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pCm r-WboA-1-2,此质粒即为用于同源重组的穿梭质粒。

1.3 布鲁氏菌S2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1.3.1 S2感受态的制备接种单个S2菌于100 ml TSB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中期后,放冰水中冷却30 min。1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培养基,再分别用100、50、10、5、2 ml灭菌水各离心洗涤1次。最后将获得的菌体重悬于1 ml 10%的甘油水溶液中,即为待用的感受态细菌,取100 μl感受态进行菌落计数。

1.3.2转化取3 μg pCm r-WboA-1-2质粒加入到50 μl S2感受态细菌中,混匀后转移到电极杯中电击。电击电压和时间分别为:1.8 kV,3 ms。电击完成后,立即加入1 ml TSB培养基在37℃摇振培养4 h后,将菌液涂布到2块含20 μg·ml-1氯霉素的TSA培养皿中,37℃培养48 h以上,生长出的重组菌命名为rS2-WboA。

1.4 重组布鲁氏菌的鉴定

1.4.1氯霉素抗性基因的PCR检测从氯霉素平皿上挑取生长出的单个菌落,接种到TSB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40 h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设计引物F

(WboA)

:5'- CGCA TTAAG AGTAGACACGG-3'(-29~-10 to ORF of WboA);R(WboA):5'- TTTCCTTCACAGACCTTG CG -3'(1 076~1 094 to ORF of of WboA)。该对引物以未重组的布鲁氏菌为模板,能扩增出大小为1 126 bp的条带,以重组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的布鲁氏菌为模板,能扩增出964 bp的PCR产物。以该引物和提取出的细菌基因组DNA作模板进行PCR,PCR 产物克隆进pMD-18 T easy载体中测序(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取一株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菌命名为rS2-WboA,并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

1.4.2 粗糙型特性检查对重组菌rS2-WboA分别进行热凝集试验、吖啶黄凝集试验、菌落结晶紫染色和沉降速度试验,同时用未重组的S2作为对照。

1.5 传代稳定性

重组菌rS2-WboA在不含氯霉素的TSA培养基上连续传50代,用上述方法分别检测重组菌的粗糙型特性、和氯霉素抗性,确定其传代的稳定性。

1.6 重组菌对Balb/c小鼠安全性和保护性试验1.6.1 安全性试验用生理盐水将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 h的rS2-WboA和S2(作为对照)培养物洗下并进行细菌计数。按1×1011个菌落形成单位(CFU)、1×1010 CFU、1×109 CFU rS2或S2活菌的剂量分别皮下注射体重为18~20 g的Balb/c 小鼠15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7 d内观察动物存活情况,

30 d后眼静脉窦采血,分离血清。

1.6.2 保护性试验分别以1×1011 CFU、1×109 CFU、1×107 CFU、1×105 CFU rS2-WboA或S2活菌的剂量,各皮下注射体重18~20 g的Balb/c小鼠15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 d后用强毒布鲁氏菌M28株以200 CFU/只的剂量接种Balb/c小鼠,30 d后,测定试验小鼠脾脏含菌量,根据试验结果,比较rS2-WboA和S2的保护性。

1.7 rS2-WboA抗原及抗血清的血清学反应特性

将1.6.1中分离的血清分别与布鲁氏菌S2、M28、2308、M111、RM6/66等抗原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同时用rS2-WboA制备抗原,分别与M111(粗糙型)和S2(光滑型)抗原进行平板凝集试验,确定rS2-WboA抗原及抗血清的反应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穿梭质粒的酶切鉴定

将筛选获得的包含Cm r基因和Wbo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穿梭质粒pCm r-WboA-1-2用SacⅠ、Bam HⅠ、SalⅠ、SphⅠ进行酶切鉴定,结果均与预期一致,酶切电泳结果见图1。

1. pCm r-WboA-1-2经Bam HⅠ和SalⅠ酶切结果;

2. pCm r-WboA-1-2 经SalⅠ和SphⅠ酶切结果;

3. pCm r-WboA-1-2经SacⅠ和Bam HⅠ酶切结果;

4. pCm r-WboA-1-2 Bam HⅠ单酶切结果;

5. DL2000 marker

1. pCm r-WboA-1-2 digested by Bam HⅠand Sal;

2. pCm r-WboA-1-2 digested by SalⅠand SphⅠ;

3. pCm r-WboA-1-2 digested by SacⅠand Bam HⅠ;

4. pCm r-WboA-1-2 digested by Bam HⅠ;

5. DL2000 marker

图1 pCm r-WboA-1-2同源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Fig. 1 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for plasmid pCm r-WboA-1-2

2.2 重组菌的PCR鉴定

从生长出的6个菌落中,随机挑取3个菌落提

取其基因组DNA,以F

(WboA)和R

(WboA)

为引物的

PCR产物经凝胶电泳(图2)和序列测定,结果均与预期一致,即以WboA基因上、下游引物,扩增出了完整的Cm r基因。而以S2基因组DNA为模板的PCR产物中,包含了完整的WboA基因。

1. DL2000 marker;2~4. 分别以3个重组布鲁氏菌为模板的PCR产物;

5. 以原始布鲁氏菌S2为模板的PCR产物

1. DL2000 marker; 2-4. PCR products of three homologous recombinant clones, respectively; 5. PCR product of the original brucella suis S2 strain

图2 同源重组菌的PCR鉴定

Fig. 2 PCR identification for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nt clones

2.3 粗糙型特性鉴定

取1株PCR阳性的重组布鲁氏菌,命名为rS2-WboA。该重组菌的热凝集试验、吖啶黄凝集试验、菌落结晶紫染色和沉降速度试验结果符合粗糙型布鲁氏菌的特点,即热凝集试验阳性,吖啶黄凝集试验阳性,能被结晶紫染色,细菌沉降速度明显快于光滑型

布鲁氏菌。

2.4 传代稳定性结果

将rS2-WboA分别在含氯霉素和不含氯霉素的TSA培养基上连续传50代。结果第50代时,两者均能在含20 μg·ml-1氯霉素的TSA培养基上生长;以F

(WboA)

和R

(WboA)

为引物的PCR产物为964 bp,序列测定结果与初代相同,说明重组菌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

2.5 重组菌对Balb/c小鼠安全性和保护性

以一定剂量(1×1011、1×109、1×107 CFU)S2和rS2-WboA菌接种Balb/c小鼠后,观察小鼠的健康状况(表2)。从表2分析,重组菌rS2-WboA 对Balb/c小鼠的最大免疫剂量均是S2的100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经一定剂量(1×109、1×107、1×105CFU)S2、rS2-WboC和rS2-WboA免疫的Balb/c小鼠对强毒布鲁氏菌M28攻毒所提供的保护性结果见表3。一定量(1×109 CFU活菌)的重组菌rS2-wbkC和rS2-wboA能提供和S2相似的保护水平,均都能抵抗强毒布鲁氏菌的攻击;但当免疫剂量低至1×105 CFU时,从rS2-wboA试验组小鼠脾脏中分离到的攻毒菌是S2组的3.4倍(4.8/1.4);是rS2-WbkC组的0.7倍(4.8/6.9);当免疫剂量为1×107 CFU时,从rS2-wboA组分离到的攻毒菌是S2组的1.2倍(41/33);是rS2-WbkC组的0.7倍(41/60)。因此,免疫剂量较低时(低于1×107 CFU/只鼠)rS2-wboA的保护性介于S2和rS2-WbkC之间。

2.6 rS2-WboA的血清学反应特性

rS2-WboA抗血清与不同布鲁氏菌毒株抗原的平板凝集反应结果见表4。rS2-WboA抗原与M111(粗糙型)平板凝集试验为阳性,与S2(光滑型)平板凝集试验为阴性。

3 讨论

目前,布鲁氏菌病在中国牛、羊、猪群中的感染呈回升趋势。2007年上半年,笔者对数百只宠物犬的

表2 布鲁氏菌S2和rS2-WboA对Balb/c小鼠的安全性比较

Table 2 Security comparison between Brucella suis S2 and rS2-WboA strains in Balb/c mice

菌株Strain

攻毒剂量(CFU/只)Inoculation dose (CFU/mouse) 对照组

Control group 1×10111×1091×107

S2 11只小鼠在攻毒18 h后死亡,剩余小鼠在24 h内全部死亡

11 mice died in 18 h post inoculation (PI), the rest of all died

in 24 h PI 有4只小鼠在攻毒48 h内精神萎顿,

但72 h内恢复

Only 4 mice look listless 48 h PI, but

recovered in 72 h PI

全部健活

All mice live

healthily

全部健活

All mice live

healthily

rS2-WboA 攻毒24 h内无死亡,24 h到48 h间有2只死亡;10只小鼠攻毒48 h内精神萎顿,但72 h内恢复

No death in 24 h PI; 2 died between 24 h to 48 h PI; 10 mice

look listless in 48 h PI, but recovered in 72 h PI 全部健活

All mice live healthily

全部健活

All mice live

healthily

免疫力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immunological efficiency between Brucella suis S2 , rS2-WbkC and rS2-WboA strains

in Balb/c mice

免疫剂量(CFU/只) Inoculation dose(CFU/mouse) 对照组Control group

1×1091×1071×105

S2 (脾脏平均分离菌数

Mean number of each spleen)

0 33 1.4×103 1.3×105 rS2-WbkC (脾脏平均分离菌数

Mean number of each spleen)

0 60 6.9×103 1.3×105 rS2-WbA (脾脏平均分离菌数

Mean number of each spleen)

0 41 4.8×103 1.3×105

表4 rS2-WboA抗血清与不同布鲁氏菌毒株抗原的平板凝集反应结果

Table 4 The reactions of rS2-WboA anti-serum to different Brucella antigen strains

布鲁氏菌菌株Brucella antigen strains

S2 M28 2308 M111 RM6/66 表型:光滑型(S)/粗糙型(R)

Smooth(S) type/rough(R)

S S S R R

反应性Reaction - - - + + “+”:阳性;“-”:阴性“+”: Positive; “-”: Negative

调查也显示了令人担忧的感染状况;近几年各地报道的布病高危人群的血清学阳性率在 3.8%~9.2%之间[16~18]。这些情况都提示需要对布鲁氏菌病给予足够的重视。

疫苗预防是控制布病的良好方法,但无法区分免疫接种和自然感染限制了布鲁氏菌疫苗在中国广泛应用。布鲁氏菌可根据其菌落形态特点,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一般粗糙型菌株的毒力比较弱。由于光滑型与粗糙型布鲁氏菌之间在血清学上没有交叉反应,所以用粗糙型布鲁氏菌疫苗免疫的动物,其血清只与粗糙型抗原发生凝集反应,与光滑型血清不反应,以此可以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因此筛选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粗糙型布鲁氏菌是布鲁氏菌病疫苗研发的基本思路。

经利福平和青霉素的反复诱导,美国科学家首先将强毒株2308诱导成粗糙型弱毒株,命名为RB51[19],该毒株现已被制成疫苗在北美地区广泛使用[10,20]。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原始株2308,在RB51 Wbo A基因中有一插入序列(IS711),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WboA编码与光滑型布鲁氏菌LPS O链形成相关的糖基转移酶,该基因是比较稳定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12],而且该基因被破坏后仍保持对布病良好的免疫原性[20]。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WboA作为靶基因,并最终获得了粗糙型重组布鲁氏菌rS2-WboA。此前,本实验室曾获得了Wbk C基因缺失的重组菌rS2-WbkC,动物试验也显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在本研究使用同样的技术获得了WboA基因缺失的重组菌rS2-WboA,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重复性,而rS2-WboA对小鼠保护性也充分说明了WboA可作为布鲁氏菌外源基因插入的良好位点。

为了确证rS2-WboA免疫动物后,不会干扰临床诊断,本研究分别用rS2-WboA抗血清与光滑型和粗糙性布鲁氏菌抗原进行凝集试验,结果rS2-WboA抗血清只与粗糙型布鲁氏菌反应(表4)。rS2-WboA对绵羊的保护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初步的结果表明,1×1011 CFU rS2-WboA接种10月龄绵羊,20 d后就能从其血清中检出较高滴度的布鲁氏菌粗糙型抗体。

为了系统鉴定重组菌rS2-WboA,笔者从菌株的传代稳定性、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证实重组菌株不仅能在适宜培养基上稳定遗传,而且能提供比S2更高的安全性;同样的免疫菌数,rS2-WboA能提供高于rS2-WbkC 的免疫效率(表3)。

由于氯霉素已经作为兽医上禁用的抗菌素之一,所以本研究使用了氯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以减少因抗性基因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的隐患。目前,笔者正在尝试非抗性基因WboA缺失株的构建,以筛选具有鉴别诊断和完全生物安全意义

的布鲁氏菌重组疫苗。由于布鲁氏菌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能力,用其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是实现细胞免疫的良好途径[21~23]。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WboA基因的缺失能够导致猪源布鲁氏菌S2由光滑型变成粗糙型,rS2-Wbo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性,并且免疫动物后具有不干扰临床诊断的特点,具有开发成疫苗的潜能。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为研究布鲁氏菌的其它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References

[1] Comerci D J, Pollevick G D, V igliocco A M, Frasch A C, Ugalde R A.

V ector developm ent f or the expression of f oreign proteins in the vaccine strain Brucella abortus S19. Infection Immunity, 1998, 66(8): 3862-3866.

[2] Halling S M, Detilleux P G, Tatum F M, Judge B A, Mayf ield J E.

Deletion of the BCSP31 gene of Brucella abortus by replacement.

Infection Immunity,1991, 59(11): 3863-3868.

[3] Bax H I, van V eelen M L, Gyssens I C, Rietveld A P. Brucellosis, an

uncommon and f requently delayed diagnosis. Netherkands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65(9): 352-355.

[4] Moriyón I, Grilló M J, Monreal D, González D, Marín C, López-Go?i

I, Mainar-Jaime R C, Moreno E, Blasco J M. Rough vaccines in animal brucellosis: structural and genetic basis and present status.

Veterinary Research, 2004, 35(1): 1-38.

[5] 丁家波, 毛开荣, 程君生, 戴志红, 蒋玉文. 布鲁氏菌病疫苗的应

用和研究现状. 微生物学报, 2006, 46(5): 856-859.

Ding J B, Mao K R, Cheng J S, Dai Z H, Jiang Y W.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dvances of Brucella vaccines.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06, 46(5): 856-859. (in Chinese)

[6] Roset M S, Ciocchini A E, Ugalde R A, I?ón de Iannino N.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gt, the Brucella abortus cyclic beta-1,2-glucan transporter gene, and its role in virulence. Infection and Immunity, 2004, 72(4): 2263-2271.

[7] Kim J W, Lee Y J, Han M Y, Bae D H, Jung S C, Oh J S, Ha G W, Cho

B K. Evaluation of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 or serodiagnosis

of Brucella canis.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2007, 69(11): 1103-1107.

[8] Diptee M D, Adesiyun A A, Asgarali Z, Campbell M, Adone R.

Serologic responses, biosaf ety and clearance of f our dosages of Brucella abortus strain RB51 in 6-10 months old water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plogy,

2006, 109(1-2): 43-55.

[9] Luo D Y, Han Y X. Advances in the new-type vaccine of Brucella.

Immunological Journal,2004, 20(3): 43-45.

[10] V emulapalli R, He Y, Sriranganathan N, Boyle S M, Schurig G G.

Brucella abortus RB51: enhancing vaccine eff icacy and developing multivalent vaccine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2, 90(1-4): 521-532.

[11] Eschenbrenner M, Wagner M A, Horn T A, Kraycer J A, Mujer C V,

Hagius S, Elzer P, DelVecchio V G.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Brucella melitensis vaccine strain Rev 1 and a virulent strain, 16M.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02, 184(18): 4962-4970.

[12] Vemulapalli R, McQuiston J R, Schurig G G, Sriranganathan N,

Halling S M, Boyle S M. Identif ication of and IS711 element interrupting the wboA gene of Brucella abortus vaccine strain RB51 and a PCR assay to distinguish strain RB51 f rom other Brucella species and strains.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Laboratory Immunology, 1999, 6: 760-764.

[13] Tittarelli M, Bonf ini B, De Massis F, Giovannini A, Di V entura M,

Nannini D, Caporale V. Brucella abortus strain RB51 vaccine: Immune response af ter cal f hood vaccination and f ield investigation in Italian cattle population. Clinical Development Immunology, 2008: 584-624.

[14] Xin X. Orally administrable brucellosis vaccine: Brucella suis strain 2

vaccine. Vaccine, 1986, 4(4): 212-216.

[15] 毛开荣, 丁家波, 程君生, 蒋玉文, 姚文生. 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

标记的重组布氏杆菌S2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报, 2007, 47(6): 978-981.

Mao K R, Ding J B, Cheng J S, Jiang Y W, Y ao W S.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rucella suis S2 strain with a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marker.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2007, 47(6): 978-981.

(in Chinese)

[16] 吴继红, 王勇. 新疆某兵团高危人群布鲁氏杆菌病感染状况调

查.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4): 561.

Wu J H, Wang Y. The investigation f or brucellosis from a cert ain corps in Xinjiang.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06, 33(4): 561. (in Chinese)

[17] 杨海, 李一航, 冯福军, 蔡正华, 习艳丽, 曾令城, 陈志军. 2004

年西安市布病流行态势和监测现状报告. 地方病通报, 2007, 22(1): 42-43.

Y ang H, Li Y H, Fen F J, Cai Z H, Xi Y L, Zeng L C, Chen Z J. The statu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 f or brucellosis in Xian 2004. Endemic Diseases Bulletin, 2007, 22(1): 42-43. (in Chinese)

[18] 金成日, 曲彬, 孙景芳, 郭峰. 2002-2004年吉林省布鲁杆菌病

疫情调查分析.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5(3): 218.

Jin C R, Qu B, Sun J F, Guo 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 or the brucellosis in Jilin between 2002 to 2004. 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2006, 25(3): 218. (in Chinese)

[19] Schurig G G, Roop R M 2nd, Bagchi T, Boyle S, Buhrman D,

Sriranganathan N.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RB51; a stable rough strain of Brucella abortu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1991, 28: 171-188. [20] Vemulapalli R, He Y, Buccolo L S, Boyle S M, Sriranganathan N,

Schurig G G. Complementation of Brucella abortus RB51 with a

f unctional wboA gene results in O-antigen synthesis and enhanced

vaccine eff i cacy but no change in rough phenotype and attenuation.

Infection and Immunity, 2000, 68(7): 3927-3932.

[21] V emulapalli R, He Y, Boyle S M, Sriranganathan N, Schurig G G.

Brucella abortus strain RB51 as a vector f or heterologous protein expression and induction of specif ic Th1 type immune response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2000, 68(6): 3290-3296.

[22] V emulapalli R, Sanakkayala N, Gulani J, Schurig G G, Boyle S M,

Lindsay D S, Sriranganathan N. Reduced cerebral inf ection of Neospora caninum in BALB/c mice vaccinated with recombinant Brucella abortus RB51 strains expressing N. caninum SRS2 and GRA7 proteins.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7, 148(3-4): 219-230. [23] Ramamoorthy S, Sanakkayala N, V emulapalli R, Jain N, Lindsay D S,

Schurig G S, Boyle S M, Sriranganathan N.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Neospora caninum in C57BL/6 mice vaccinated with Brucella abortus strain RB51 expressing N. caninum protective antigens. I 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2007, 37(13): 1531-1538.

相关帮助

需要相关抗体试剂的可以访问Fantibody全球抗体搜索引擎

fantibody全球抗体搜索引擎是一个供公共检索的抗体数据库,其抗体信息数据来源于全球范围的研究机构与商业公司。该引擎由商品化抗体数据库与抗体应用评价数据库两部分组成,以帮助研究者更高效的寻找并评估该抗体的性能。全球抗体搜索引擎是继基因与蛋白数据库之后更为复杂的应用型检索平台

需要相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试剂、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医药原料、体外诊断试剂及耗材与技术服务信息的,可以访问探生网biomean进行咨询,期待您的加入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Bu lu shijunbing Huoyimiao(S2 Zhu) Brucellosis Vaccine,Live(Strain S2) 本品系用猪种布鲁氏菌S2株(CVCC 70502)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物,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 【性状】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纯粹检验】按附录3306纯粹检验法进行检验,应纯粹。 【变异检验】将疫苗适当稀释后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置37℃培养至少72小时,用布鲁氏菌菌落结晶紫染色法(附录3301)检查,粗糙型菌落应不超过5.0%。 【活菌计数】按瓶签注明头份,将疫苗用蛋白胨水稀释,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进行活菌计数(附录3405),每头份含活菌数应不少于1.0×1010 CFU。 【安全检验】将疫苗稀释成每1.0 ml含0.1头份,皮下注射体重18~20 g小鼠5只,各0.25 ml,观察6日,应全部健活。 【剩余水分测定】按附录3204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真空度测定】按附录3103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免疫期:羊为36个月,牛为24个月,猪为12个月。 【用法与用量】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 口服羊,每只1头份;牛,每头5头份;猪,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再口服1次。怀孕母畜口服后不受影响。畜群每年口服接种1次,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血清学的持续阳性反应。 皮下或肌肉注射山羊,每只0.25头份;绵羊,每只0.5头份;猪,接种2次,每次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 【注意事项】(1)注射法不能用于孕畜、牛和小尾寒羊。 (2)疫苗开启后,限当日用完。 (3)拌水饮服或灌服时,应注意用凉水。若拌入饲料中,应避免使用含有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动物在接种前、后3日,应停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饲料和发酵饲料。 (4)采用注射途径接种时,应作局部消毒处理。 (5)本品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6)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用过的木槽可以用日光消毒。 【规格】(1)10头份/瓶(2)20头份/瓶(3)40头份/瓶(4)80头份/瓶(5)160头份/瓶(6)240头份/瓶(7)320头份/瓶(8)480头份/瓶(9)640头份/瓶【贮藏与有效期】2~8℃冷藏或–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近几年有急骤回升的势头。笔者叙述布病现阶段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展,以期对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病;诊断;防控 布鲁氏菌病(Bucellosis)由布鲁氏菌(Bucella,俗称布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患羊对人威胁最大。据中国CDC报告,2005-2008年全国布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416、19013、21901、30002例,人布病感染严重,形势严峻[1]。国际上将该病列为B 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可以传染人。 1.病原学 1.1布鲁氏菌的发现史 1860年,英国医生马斯登(Marston)首次提出“热病”的报告,起名为“地中海热”。1887年Bruce又在马耳他岛的病人脾脏分离出此菌,证明患本病的小羊是本菌宿主,主要传染绵羊,山羊;人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我国称羊种布鲁氏菌。此后不久,1897年Bang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主要传染牛。1914年Jraum分离到猪种布鲁氏菌(B.suis),主要传染猪。1953年Buddle分离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1956年Stoenner分离出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966年Carmichael发现犬种布鲁氏菌(B.canis)。1994年Foster发现不同于上述6个种的布鲁氏菌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氏菌(B.maris)。最近又鉴定到3个新种型,田鼠型(B.microti),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 [3]。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又报道了一类新的布氏菌种B.inopinata sp.nov.这个种目前发现两株感染人(典型菌株BO1和不典型株Brucella-like strain BO2)[4-5],但关于这个种地位还未得到布氏菌分类小组委员会的承认。 1.2布氏菌的特征 根据《伯吉氏系统细菌手册》,布氏菌属于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氏菌科,布氏菌属。布氏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他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6]。大小在0.3~1.5微米,宽0.5~0.7微米。本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2.布病新流行趋势 布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病疫情。我国畜间布病地区分布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即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原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较低。据任洪林等统计,中国在1952-1981年,动物布病阳性率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0年检出率为0.55%;1991-1998年检出率为0.06%~0.9%;2001-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4%[7]。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7123头[8]。羊和奶牛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牛羊饲养量增加,导致发病风险加大。犬数量激增,而且布病疫苗免疫率低(农村犬尤为突出),成为导致传播的危险因素。 2006年全国人间布病报告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1963年的最多发病数12097例),截至2007年9月低全国报告18116例,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68%[7]。据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统计,全国人间布病2008-2009年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部分地区呈现流行之

酿酒酵母细胞GUT2基因的研究进展_秦萌

酿酒酵母细胞GUT2基因的研究进展 秦 萌,徐 敏,刘倩楠,周立娜,房 月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01) 摘要:目的 一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ol-1-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的一类重要代谢酶,参与能量代谢、磷酸合成等生物过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中存在3种GPD的同工酶,其 中有两种以NAD为辅基并定位于胞质中,分别由GPD 1和GPD 2 基因编码形成;还有一种GPD同工酶以FAD为辅基, 由GUT 2基因编码形成,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细胞的甘油代谢[1]。GUT 2 基因是酿酒酵母细胞中线粒体FAD+-3-磷酸甘 油脱氢酶的编码基因。在甘油分解代谢中,该酶催化3-磷酸甘油转化成为磷酸二羟丙酮。同时还发现,GUT 2 基因是一个 全新的线粒体内膜肽酶IMP的酶作用物。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敲除GUT 2 基因构建高产菌株可用于提高甘油产量。本文从 GUT 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与工业生产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GUT 2;酿酒酵母;线粒体内膜肽酶 中图分类号:R329.2+6 文献标识码:A 1 GUT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1.1 GUT2基因与甘油代谢 在酿酒酵母细胞中,存在着如下两条甘油分解的代谢途径[2]。第一条主要途径是:在胞质中甘油先经由GUT1基因编码的甘油激酶催化生成 3-磷酸甘油,后者再经线粒体由GUT2基因编码的FAD+-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P,DHAP),最后DHAP再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参与能量代谢[2]。GUT1基因与GUT2基因编码调节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位置不同,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同。经过对酿酒酵母细胞甘油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在以甘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缺失GUT2基因的菌株不能生长,这为甘油工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3]。 在酿酒酵母细胞中,还存在着另一条分解甘油的途径。在该代谢途径中,甘油先经过由GCY1与 YPR1 基因编码的NADP+-甘油脱氢酶催化生成二羟丙酮,后者在DAK1和DAK2基因编码的二羟丙酮激酶的参与下生成DHAP,继而进入糖酵解途径[4]。由于缺失GUT1/GUT2基因的菌株在以甘油为唯一碳源的情况下不能进行生长代谢,因此尚不清楚这条分解代谢途径在酵母细胞中发挥怎样具体的生理功能。 1.2 GUT2基因与3-磷酸甘油穿梭反应 在酿酒酵母生长过程中,大量NADH在胞内产生。无氧代谢条件下,酵母细胞氧化NADH的唯一途径是产生甘油;在有氧条件下,有两大主要机制可将胞内的NADH转运到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即线粒体外的NADH脱氢反应和3-磷酸甘油穿梭反应(Glycerol-3P,G3P shuttle),前者即Nde1p和Nde2p催化的NADH脱氢反应[5-6]。在酵母细胞较低的比生长速率下,这两大机制均能够维持细胞的呼吸生长[5]。G3P shuttle反应涉及到依赖FAD的Gut2p和辅因子Gpd1p。Gut2p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其催化位点指向细胞质,是维持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7]。G3P shuttle反应过程如下:在胞浆NAD+-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首先NADH使DHAP还原为3-磷酸甘油,然后3-磷酸甘油被线粒体FAD+-3-磷酸甘油脱氢酶再氧化为DHAP。在这个反应系统之中,当NADH催化DHAP转化为3-磷酸甘油时,NADH也被3-磷酸甘油脱氢酶即Gpd1p转化为NAD+,接着3-磷酸甘油由Gut2p将其电子传递到呼吸链中,参与能量代谢[8-9]。 在不同条件下,这两大机制的重要性各有所不同[8]。在高浓度葡萄糖有氧生长的情况中,G3P shuttle失活,呼吸作用部分受抑制,原因是GUT2基因受到葡萄糖的阻遏作用,这种阻遏效应作用在转录水平,表现为Gut2p受高葡萄糖浓度抑制。在低浓度葡萄糖有氧生长的情况下,NADH脱氢酶和G3P shuttle同时作用,其中NADH脱氢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在低浓度葡萄糖中,缺失Nde1p/Nde2p的菌株比缺失Gut2p的菌株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10]。另外有研究表明,低流量NADH形成时,G3P shuttle足够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而当NADH代谢流高于某一特定值时,线粒体外的NADH脱氢反应就变得非常必要。因此G3P shuttle真正起作用是在酵母细胞低生长率的情况下,甚至是饥饿状态[11-12]。 G3P shuttle中,Gut2p活性受到ATP/ADP和NADH脱氢酶激活作用的抑制。Gut2p对ATP的抑制敏感,即在非常低的ATP浓度下,Gut2p大部分的活性仍被抑制[13]。GUT2基因的表达受到碳源的调控,当细胞在葡萄糖等发酵性碳源上培养时转录被抑制,而在甘油或乙醇等非发酵性碳源上培养时转录被诱导。但无论是利用哪种碳源,GUT2基因的缺失导致的G3P shuttle功能丧失都不会引起酿酒酵母细胞的生长缺陷[14]。 1.3 GUT2基因作为一个全新的线粒体内膜肽酶作用物被发现 1.3.1 线粒体内膜肽酶IMP的基本认知 线粒体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等生命活动。这些生物功能由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来执行,其中绝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经过细胞核编码,再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运输到线粒体的各个部位。线粒体是通过一套完备的蛋白质转运系统来转运线粒体前体蛋白质的[15]。线粒体具有外膜、内膜、膜间隙、基质4个功能区隔,进入不同部位的蛋白质转运途径也不同[16]。 线粒体的前体蛋白定位分选信号分为可剪切的前导序列和非剪切的多种整合定位信号两类[16]。前导序列存在于线粒体前体蛋白的N端,含有10~80个氨基酸残基,能将蛋白质定位到线粒体基质中[17]。此外前导序列之后还有一段疏水分选信号,它决定了前体蛋白在内膜或膜间隙中的定位。对于内膜蛋白,其分选信号是成熟蛋白的一部分并可辅助前体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对于膜间隙蛋白,其分选信号可被在内膜外侧的线粒体内膜肽酶(inner membrane peptidase,IMP)所剪切,所形成的成熟蛋白被释放至线粒体膜间隙中[17-18]。除了IMP,内膜上还有多种其他蛋白酶参与膜间隙前体蛋白分选信号的剪切,如Oct1、m-AAA等,这些蛋白酶在线粒体蛋白质定位分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 1.3.2 GUT2基因是Imp1的酶作用物 IMP酶加工从线粒体基质输出到膜间隙的前体蛋白,该酶复合体包含两种起催化作用的组分Imp1和Imp2,它们发挥催化作用的位点在膜间隙。这两种组分含有三种保守区域,其中包含了同源的信号肽酶和在区域I中起催化作用的丝氨酸[19-20]。 综 述 ? ? 收稿日期: 2014-10-15

遗传学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 2.积加作用与抑制作用 3.上位作用与下位作用 4.不完全连锁与符合系数 5. 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 6. 三体与双三体 7. 细胞质遗传与母性影响 8.植物的核不育型与核质不育型 9.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 10.减数分裂。 11.测交 12.完全连锁 13.共显性 14.广义遗传力 15.隐性上位作用

16.单体 17.并发系数 18.母性遗传 20.染色体组 21.基因的加性效应 22.臂间倒位染色体 23.相斥组与相引组 24.染色体 25.染色单体 26.着丝点 27.细胞周期 28.同源染色体 29.异源染色体 30.无丝分裂 31.有丝分裂

32.单倍体 33.联会 34.联会复合体 35.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36.基因与等位基因 37.表现型与基因型 38.互补作用 39.积加作用 40.显性上位作用 41.隐性上位作用 42.重叠作用 43.抑制作用 44.多因一效 45.一因多效 46.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47.交换值 48.基因定位 49.连锁遗传图 50.伴性遗传 51.限性遗传 52.从性遗传 53.超亲遗传 54.加性效应 55.显性效应 56.上位性效应 57.遗传率 58.加性方差 59.显性方差 60.上位性方差 61.QTL作图

62.近交衰退 62.杂种优势 63.杂种劣势 64.基因突变 65.突变率 66. 复等位基因 67.母性影响 68.伴性遗传 69.杂种优势 二、简答题 1.显性现象的表现有那几种形式?显性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纯系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 3.什么是微效基因、微效多基因和主效基因?它们的作用有何区别?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酿酒酵母INO1基因的克隆

酿酒酵母INO1基因的克隆 黄贞杰1,2,3,叶冰莹1,2,3,陈由强1,2,3★ (1.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08;3.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利用PCR扩增技术,以酿酒酵母S288C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酿酒酵母的结构基因,大小为1537bp的序列。利用NCBI对此序列进行比对,发现此序列与酿酒酵母S288C的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肌醇-3-磷酸的肌醇-3-磷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INO1的第41到1577位序列有100%的同源性,而INO1的完整CDS是1602bp。由此可见克隆得到的结构基因是酿酒酵母S288C的肌醇-3-磷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INO1,但不是全长。 关键词INO1;酿酒酵母;基因克隆 Cloning of INO1 Gen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288C Abstract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nositol-3-phosphate synthase encodes gene( INO1) is amplified from a genomic DNA of S.ce s288c by PCR. sequence amplified size is 1537bp.It have 100% homology with INO1 gene complete sequence from 41 to 1577 had reported. but not complete cds. Keywords INO1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loning of gene 0 引言 随着石油能源日益耗竭,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利用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乙醇被公认为不仅是一种可以代替汽油的优良液体燃料,而且是很好的燃油品质改善剂。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对于我国现状来说将成为一项迫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任务。利用甘蔗生成燃料乙醇可以充分弥补利用粮食作为原材料的不足,巴西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发酵终点高浓度的乙醇对酵母细胞生长和乙醇发酵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提高酵母菌的乙醇耐受性可以保证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较好的细胞活性和较高的发酵性能,因此酵母菌的乙醇耐性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采用分子遗传与代谢控制育种的方法筛选高产燃料乙醇的酿酒酵母具有重要的意义。 肌醇对真核生物细胞的生长是必需的。它不仅是磷脂酰肌醇(PI)合成的前体,而且对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胆碱(Pc)和心磷脂(CL)合成有关酶类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1]。池振明等研究[2]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肌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耐酒精酵母菌W4的蔗糖酶分泌和细胞的生长起解葡萄糖阻遏的作用。在乙醇胁迫下,Ino1的表达被证明不可缺少[3],低的肌醇量影响细胞内物质的泄漏,从而影响细胞内PH、H+—ATPase的活性,改变细胞质离子稳态,进而影响膜透性屏障。高的肌醇量使ATPase的活性提高,抵偿质子流入量,触发改变脂质组成,最终提高乙醇耐受性。Min-Eui Hong等[4]通过反向代谢工程发现过表达酿酒酵母四个内源基因(INO1, DOG1, HAL1,MSN2)可以促进乙醇的耐性。而过表达INO1的酵母菌具有最高的乙醇耐性,在高浓度葡萄糖下发酵具有较高的效价和体积产率。 综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蔗等生物质发酵燃料乙醇的效率,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整合表达载体过表达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肌醇-3-磷酸的肌醇-3-磷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INO1,得到能够耐高乙醇,较强细胞活力,发酵甘蔗汁产较高乙醇量的工程菌株。本实验首先利用PCR扩增技术,以酿酒酵母S288C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INO1基因,为下一步在工业酿酒酵母中过表达,构建工程菌株奠定基础。

专题34 高考复习 从性遗传、复等位基因及血型问题

专题34 2019年下半年高考专题复习从性遗传及血型问题 1.在某种牛中,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而雌牛则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的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是[ ] A.雄性或雌性,aa B.雄性,Aa C.雌性,Aa D.雌性,aa或A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对无角基因h为显性。在公羊中,基因型为HH、Hh均表现为有角;而在母羊中基因型为HH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Hh表现为无角。如果基因型为Hh的雌雄个体交配,则子代中出现无角母羊的概率为 A.1/8 B.1/4 C.3/8 D.3/4 3.已知绵羊角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据表正确的判断是:A.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一定是伴性遗传 4.【加试题】在雌果蝇中,胚胎发育所需要的部分养分、蛋白质和mRNA由卵母细胞旁边的营养细胞和滤泡 细胞提供。有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产生的mRNA被运送到卵母细胞,从而保证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如果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和正常雌果蝇交配所生的雌性子代不可以存活 B.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可观察到存活的突变纯合子个体 C.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对于突变杂合子母体所生的雌、雄性胚胎都有一半可正常发育 D.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的个体杂交,子二代中有1/6是突变纯合子 5.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试分析下列从性遗传 现象:Ⅰ.果蝇中一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a)纯合时,雌果蝇(XX)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基因(a)在雄性(XY)中没有这种效应。另外,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b)为隐性性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2)一对白眼的雌蝇与雄蝇杂交,后代雌雄比为1∶3,则双亲基因型为:。 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3分) (3)让(2)题中的子代自由交配,其后代的雌雄比为:。 6.雄性蝴蝶有黄色(Y)和白色(y),雌性只有白色。触角棒形(A)和正常形(a)正交和反交的结果都一样。 (4)在下列各组合中,不能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①yyaa♀×♂YYAA ②YyAA♀×♂yyaa ③YYAa♀×♂Yyaa ④YYAa♀×♂yyAa ⑤YyAA♀×♂Yyaa ⑥yyAa♀×♂yyaa (5)一对表现型为黄色棒形和白色棒形的亲本杂交,F1代表现型为雄性3/8黄色棒形、1/8黄色正常、3/8白色棒形、1/8白色正常;雌性3/4白色棒形、1/4白色正常。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标明亲本的雌雄)。②⑤⑥YyAa yyAa 7.(14分)右图为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 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Ⅲ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上受个体性 别的影响的现象。在杂合体中雄性表现为有角,雌性表现为无角。 绵羊有角和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雌雄都有有角个体出现。现有一只有角 公羊与一只无角母羊交配所生的多胎小羊中,性成熟以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 表现为无角。试根据以上事实回答:(注:若性染色体上有角A基因为显性) (1)绵羊的有角基因A是否位于Ⅱ片段?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事实。推测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另一种从性遗传,则无角母羊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验证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的方案,请补充完善。 步骤:选择_____________公羊与多只无角母羊交配,观察子代性成熟后表现出来的性状。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广西梧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梧州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2月联考 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1.下列有关人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正确的是 A.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有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分离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DNA含量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是体细胞的两倍,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DNA与体细胞相同或者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以及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判断两个过程中DNA的数量变化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情况。 2.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理由不合理的是 A.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椭球形叶绿体 B. 比较H2O2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选择肝脏研磨液的理由是含有过氧化氢酶 C. 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属于兼性厌氧菌 D. 孟德尔选择豌豆的理由之一是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遗传与变异: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 2、遗传变异: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这种变异叫遗传变异。 3、遗传学: 经典定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现代定义: (1)在生物的群体、个体、细胞和基因等层次上研究生命信息(基因)的结构、组成、功能、变异、传递(复制)和表达规律与调控机制的一门科学--基因学。 (2)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名词解释: 1、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5、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非等位基因指位于不同位点上,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 6、自交:F1代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叫自交。 7、回交:F1代与亲本之一的交配叫回交。 8、侧交:F1代与双隐性个体之间的交配叫侧交。 9、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如cc,CC,Cc。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如花的颜色性状。 10、纯合体、杂合体 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的个体,叫纯合体,如CC,cc。由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叫杂合体,如Cc。 11、真实遗传 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名词解释: 1、染色体与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两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核内遗传物质就集中在这染色体上。 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3、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10nm,其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共8分子)构成的扁球体。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doczj.com/doc/7a15108285.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 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 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 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 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附录A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及分析教学文案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 及分析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及分析 华兴高中:刘春荣 1、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基因决定雌株。G对g、显性,g对是显性。如:Gg是雄株,g 是两性植株, 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Gg和G 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解析本题涉及复等位基因及基因的显性等级的问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从题意可知,Gg、G均为雄性,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植株为gg或g,最多可产生两种配子,B项错误;两性植株gg-可自交可产生雌株,C项错误;在D选项中,两性植株群体(有gg和g两种基因型)内随机传粉,群体中的交配类型有:gg×gg、gg×g、g×g,gg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子,gg和g杂交的后代也有1/2的为纯合子,g个体自交后代有1/2的为纯合子,则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比例肯定会比杂合子高,所以D选项正确。 2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若W P W S与W S 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 A. 3种,2∶1∶1 B. 4种,1∶1∶1∶1 C. 2种,1∶1 D. 2种,3∶1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这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表现为W>W P>W S>w,则W P W S与W S w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分别为:W P W S(红斑白

花),W P w(红斑白花),WSWS(红条白花),W S w(红条白花),所以其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应为:2种1∶1。 3 、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 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1中紫色∶1浅紫色 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1深紫色∶1中紫色 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解析本题涉及有关复等位基因的相关问题。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d 时,子代全为深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m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中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浅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v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深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综上分析,选项A、B、D均不可能出现,只有选项C有可能。 4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由3三个等位基因I A、I B、i决定,通过调查一个由400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发现180人是A型血,144人是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该人群中血型为B的人应该有( ) A.24人 B.36人 C.52人 D.76人 解析在本题中,A型血的人(基因型为I A I A或I A i)占的比例为 180÷400=0.45,O型血的人(基因型为ii)占的比例为144÷400=0.36,假设i的基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