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师特稿】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鉴赏情感内容型 古诗词答题模式

【大师特稿】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鉴赏情感内容型 古诗词答题模式

【大师特稿】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鉴赏情感内容型 古诗词答题模式
【大师特稿】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鉴赏情感内容型 古诗词答题模式

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鉴赏情感内容型”答题模式

(1)概括所抒感情型:通过什么(塑造的形象、意境、表现手法)+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

例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首诗通过

.

(2)概括诗歌主旨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答张十一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

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3分)

10、【答案】(11分)上句的“竞”字同

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

(2)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分)

(二)“一词领全诗型”答题模式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这一句写大

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引愁心”

3、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7.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

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

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分)

3、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⑴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

1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2分)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

.(2分)

(四)“创新开放型”答题模式

例1:比较:李白《望庐山瀑布》(略)和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入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评: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你是否同意苏对李、徐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同意.

2、不同意.

16. (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了琴声的魅力.

(五)“分析结构型”答题术语

(1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

(2

(3

(如《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

(如《石壕吏》独与老翁别)

(4)

例题:金陵怀古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②“独上”“满目秋”等词,

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

(2)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答: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萧瑟秋光: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

.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答:①选择“一鸟”“数帆”“别渚”“归舟”“暮吹”“红叶”“寒云”“旧楼”

古诗题举例——例1

明月何皎皎

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最后两联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皎洁的月光洒落床前,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最初仅是披衣而起,屋内徘徊,但心中的

烦闷始终无法排遣.于是,我轻轻踱出了门外,半夜三更,我独自在月下彷徨,孤独感袭上心头.忧愁彷徨,我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我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故乡在何处?我又只好返回室内,心中愁情却一直在翻腾,忍不住泪如雨下!

2、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写游子因明月而起乡愁,因“忧愁”而“不能寐”,因“不能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入房”,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禁不住“泪下沾裳衣”.诗歌以具体生动的动作,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的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①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①道人:作者自称.

(1)此词咏梅,用词新巧.请说说“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一句的意思. 答:

.

(2)结合这首词的下片,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

⑴答案:片片花瓣宛如红色凝脂,美丽的梅花花苞含苞待放,花苞依附在南枝上没有全部开放.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丽,都抓住了梅花的典型特征.一个“碎”字写出静中之动,使人仿佛看到了梅花破蕾而放的美妙一瞬,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⑵答案:下片先是表明自己当时困顿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的愁苦心情,然后又写出趁着花还没有凋零,应该及时赏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自我宽慰之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渡黄河谢榛①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1) 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的意思(3分)

(2)“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答案】太阳照耀波涛龙宫都随着波浪一起荡漾,岸边堆积如雁形的沙石也被狂风一扫而平(2分) 前句写黄河浪涌,后句写黄河风急,把黄河风急浪涌的景象写得气势非

凡(1分)

(2)【答案】意思是:空中传来渔歌的声音(1分)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黄河风急浪涌,引起诗人对坎坷身世的慨叹,在茫然不知所往的时候,远处传来的渔歌歌声令诗人为之释怀,顿生归隐之心.(1分)

例4、《李商隐<花下醉>赏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一个“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陶醉..

酒醉清醒之后的情景.

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因此,本诗的诗眼为“醉”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①云和:乐器

(1)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①这句诗描写了诗人身处西宫,深夜静寂,春季百花开放的香气阵阵,运用

.②这句诗既点明时间,又点明季节,把读者带进

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例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试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27.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注]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色.

19.从行文看,全诗分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明人胡应麟评价李白的这首诗“虽言送别,然不露愁情,一以贯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写了什么),表现春天开

人一醉方休.(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二)诗歌的主要题材

1、咏史怀古诗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以景衬情

常见思想感情:

㈠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借赞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或得遇明主或少年得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同病相怜型: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㈡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型:①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②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物是人非型: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慨,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三)理性反思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2、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白描、动静结合

①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3、边塞征戍诗常见思想感情: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用典、比喻、夸张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

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送别诗诗常见思想感情: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①表达离愁别绪,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宽慰.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

④表达自己的志向.

5、游子羁旅诗思想感情: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

①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②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颠沛流离生活的苦楚.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贬谪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④不因被贬而失落的旷达情怀.

7、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此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喻,拟人,对比,反衬,象征①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②托物言志,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③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感触、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8、闺怨诗

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②、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③、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④、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⑤、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诗歌鉴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ppreciation of high school poetry ..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诗歌鉴赏.. 作者:不详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教法虽有万千,但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 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01-01 在教学中,我从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介绍如下: 1.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 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 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 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 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2.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 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 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咋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师生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 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3.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 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 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 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乘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 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 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涵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 再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4.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对此,笔者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感触颇深。 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倚声家视为叠词运用 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 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1 / 4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2 / 4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 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

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 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

(完整版)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 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 1分。答出四点给5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0.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1点3分,任意两点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9. (5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以壮景写袁情。(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 10. (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每点2分,共6分)11. (8 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第1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第18周: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

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第19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蓟北归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2008.01.10 【考点解析】 《2008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卷): 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知识精讲】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而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于是诗歌鉴赏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究其根源,是很多同学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去进行品读赏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指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1.从题目切入。“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题目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青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再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从作者切入。诗言志,从作者人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 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 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 、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 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 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 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 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 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 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 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 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 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 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 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 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 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 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 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 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了解大家对高中教材古诗词作品的学习现状,以便得出赏析古诗词作品的方法,更好地指导老师教学,我们设计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请认真回答以下问题。感谢你们的参与和配合! 1.你喜欢古诗词吗? A、喜欢() B、应付考试() C、一般() D、无所谓() 2.你喜欢古诗词的原因? A、喜欢它的语言() B、喜欢它的思想情感() C、它能在考试时对提高成绩有很大帮助() 3.您认为高中生学习古诗词主要是为了什么? A.继承文化传统() B.提升人文素养() C.提高写作能力() D.提高考试分数() 4.在课外你会主动去读古诗词或者了解古诗词作品的相关知识么? A、会() B、偶尔() C、不会() 5.你喜欢背诵古诗词吗 A、喜欢() B、无所谓() C、被老师和家长逼迫才背() 6.你深入了解以下哪位诗人的艺术风格? A、李白的飘逸奔放( ) B、杜甫的沉郁顿挫( ) C、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

D、王维的恬静优美( ) E、苏轼的豪迈旷达( ) 7.你平时学习教材中古诗词作品的方法是什么? A、自主预习() B、先朗读,再背诵() C、等老师教,平时根本没兴趣() D、上课时准备资料书随堂学习() 8.除了讲授必修课本中的古诗词外,老师曾讲授或者组织学生讨论学习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诗词吗? A、会挑重点讲() B、基本都会讲到() C、不讲,但要求背诵() D、未做任何要求() 9.在老师讲解古诗词时,你喜欢那一部分? A、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B、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C、分析诗歌内容() D、讲诗歌鉴赏题,因为实用() 10.老师讲解古诗词时,你讨厌那一部分? A、记注释() B、随堂背诵抽查() C、翻译诗句() D、鉴赏作品的思想() 11.你希望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古诗词变得生动活泼吗? A、希望() B、无所谓() C、希望多做诗歌鉴赏练习题() 12.你觉得古诗文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有哪些? A、把最精彩的片段抄写下来() B、把最精彩的片段背诵下来() C、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D、在课堂上多听老师讲解() 13.在古诗词鉴赏阅读中,你最关注的是哪几个方面?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发表时间:2018-12-04T20:58:25.2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作者:徐南方 [导读] 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虽有万千,但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 徐南方湖北省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442000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虽有万千,但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01-01 在教学中,我从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介绍如下: 1.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2.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咋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师生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3.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乘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涵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4.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对此,笔者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感触颇深。 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倚声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无味啊! 5.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诗词语言鉴赏要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也可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譬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是杜甫在述惋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是陆游在抒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师生在吟诵推敲中发现,原来是诗词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震撼力啊。再如婉约派之“晓风残月”与豪放派之“大江东去”,理论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去过多的理论辨析,而是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深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学生就是在阵阵诵读声中整体把握,体验感悟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诗歌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们便会学有所获,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