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第五章中国海权问题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

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及其特征

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就引申出“海洋权利”(sea right)的概念;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但是,权利永远是要有力量来捍卫的,这样便从主权的“自卫权”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sea power)的概念。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条件下,联合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赋予了一定的国际权力。这样海权便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享有海上权利,主权国家又让渡出部分主权利益以形成联合国具有强制力的海上权力(sea power),而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

但“海权”概念却是与现代国家主权而非与古代王朝皇权相联系的概念,属法权而非皇权范畴。古代国家是王朝国家,王朝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还是依据血缘关系建立并以皇权维系的关系,而不是依据“权利——义务”(right & obligation)体系建立并以国际法维系的主权间的法权关系。如果将古代的“海上力量” (sea power )表述为“海权”,这在汉语词义上并没有错,但它与我们所说的基于主权的海权(sea right)却不是一回事。所以,就其科学性而言,“海权”的概念一定要纳入主权和国际法范畴来讨论,而不能仅仅纳入“海上力量”(sea power)范畴来讨论,更不能与“海上力量”混同使用。

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 (sea 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 power)的实践。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军活动及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插手活动,则是一种霸权意义上的海权即“海上权力”实践。从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海上力量(sea power),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的范畴,而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介入,则是一种为实现其海上“权力”(sea power)的海洋霸权行为。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将sea power的这两种语义转译为“海权”,而不是将sea power 与sea right相区分,这会使周边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及相关的海权诉求造成大的误解。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

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目前的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已成为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国家,其海洋权益泛布于世界并随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而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实现其海权的内部需求动力和外部压力也在同时增大。这是中国海权与世界其他国家海权实践的共性方面。

但是,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实现中国对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它决定中国海权实践的正当性和正义性,也排除了中国的海权实践转向海上霸权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中国为实现其海权利益而发展海军是“中国威胁”和认为中国不应当发展海军的看法,都是不对的、没有道理和不符合逻辑的。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东部面临的安全压力,特别是捍卫台湾、南沙地区中国主权的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中国应付这些压力的手段恰在这一时期却严重不足。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才特别强调捍卫海权,特别呼吁全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但这并不表明中国要走英美式的,尤其是苏联式的无限海权和海上霸权的道路。中国海权应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基本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人对海洋战略利益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后开始的,而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认识海权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开始的。在古代世界,由于不具备远航动力技术,因此东部大海反倒成了保护中国东疆安全的自然屏障。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及抗日战争初期的海上失败,也只是使中国人从“边防”的角度认识海权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关系。鉴于此,中国不可能不需要发展在全球范围得以保护其海外利益的海军力量,并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而扩展。这种扩展进程是无限的,但其性质却不出自卫的限度。

那么,中国海权包含哪些内容和范围呢?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主权岛屿的问题上,中国扩大海军的意义十分重大在维护海外政治经济权利方面,中国海权

及其实现力量即中国海军的扩展是有限的。这由于在这些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中多边协商解决,中国海军目标只是确保这些多边协商结果的合法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海军的建设仅限于自卫性威慑范围。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将永远服务于中国以平等之地位独立于世界的要求。“中国永远不称霸”,这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中国政治家从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的成熟的强国经验。

二、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在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影响。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近代以来,海权发展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一直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乏力的固有弊端,并且对中国经略海洋的思维观念造成消极影响。为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海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需要转换思路,重点不应放在盘算减少本来已经非常低的海军国防投入,而是寻找思路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它的综合国力贡献率,进而为海军力量的发展提供动力,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确保海权问题的稳固。

中国海权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发展不应该是一个彼此割裂、存在先后顺序的过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军事国防角度,中国如何加强海洋经略都应该纳入到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并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会走历史上海洋霸权国家建设全球性海军力量的老路,这自然决定了海权力量建设和投入的有限性,从而避免了美苏争夺包括海洋霸权在内的世界霸权、进而导致国家综合国力衰微的历史教训。

在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所以海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以及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南海问题对中国海权的影响与冲击

1.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

所谓南海诸岛争端,指的是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六国七方”对南沙群岛的部分和全部提出了主权要求、发生了冲突,旨在争夺南沙群岛的部分或全部领土、领海。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和影响。具体而言,原因有以下三点。

(1)南海诸岛具有重大地理价值。南海诸岛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东亚国家通向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海上门户。特别是其中的南沙群岛既位于美国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与越南金兰湾基地之中,又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冲,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联结线,连日本的“1000海里石油生命线”也非过此地不可。无论对日本来说,还是对中国来说,钓鱼岛都具有重大军事价值。若日本控制了钓鱼岛,其防卫范围就可从冲绳向西推出400余公里,可以对我国福州、温州、宁波等地进行监视,并对我国台湾岛及海峡安全构成威胁。若被中国收回,就可作为我保卫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2)南海诸岛具有重大国土价值。从统计数字上看,南海诸岛共有岛、礁、沙、洲、滩200多个,由北向南大致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个大群岛,总面积共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地处最南端的南沙群岛的岛、礁、沙、洲、滩最多、面积最大。它位于东经109°30′~117°50′,北纬3°40′~11°55′之间,由92个大大小小的岛、礁、沙、洲、滩组成。加上附近海域面积,南沙群岛的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海诸岛海域盆地多、面积大,共有38个盆地或盆地群8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3)南海诸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从勘探结果上讲,南海诸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水产种类繁多,而且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其他矿藏。我国专家认为,南海诸岛的石油资源为367.8亿吨,天然气为75539亿立方米。而美国专家则说道:“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于军事和政治因素而未被钻探过的较大的大陆架之一”;“南海中部有一系列隆起带值得进一步调查”;“南沙群岛可能有油气资源……”他们还乐观地估计,中国近海海域石油可达780亿吨、天然气可达33亿立方米。

显然,正是由于南海诸岛具有地理、国土、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战略价值,才使得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觊觎我国的近海岛屿和海域,才使得他们纷纷背信弃义派兵强占部分岛屿、开发部分岛屿、甚至建立军事基地、挑起渔业纠纷和武装冲突,才使得“南海诸岛争端”被世人所知晓、所瞩目。

2.南海诸岛争端的冲击

(1)我国南沙群岛被侵占。迄今为止,越南在南沙群岛的32个主要岛屿上派驻了军队,并大量开采石油,还将整个南沙群岛划入其版图;菲律宾侵占了8个岛礁,建了两个小型空军基地、三个陆军基地,并单方面宣布了200海里经济专属区;马来西亚派舰队在部分岛礁上树立了主权碑,并将这些岛礁和27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版图,还单方面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此外,大肆开采油气资源;文莱声称对路易莎樵拥有主权,占有了3000公里南海海域,开发了多个油气田;印度尼西亚侵占了我国南沙习惯线内5万平方公里,并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2)东盟形成对华“统一战线”。在1994年东盟会议上,东南亚国家公开宣布:在南海争端上,今后东盟成员对外将以集体名义而不以双边名义接受谈判。此外,东盟国家加强了区域内的军事、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了有争议地区的军事合作,开展了海陆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意在对中国进行防范和戒备。

(3)国际化趋势日益强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石油公司就积极参与了东南亚国

家在南沙群岛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启动了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从1999年至今,美军与东南亚各国每年都要举行10多次联合军事演习。

四、钓鱼岛问题对中国海权的损伤与危害

1.钓鱼岛争端的表现

(1)日本单方面宣示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从历史上看,钓鱼岛群岛甚至琉球群岛都是中国的领土。但从1969年5月,日本政府企图钻国际法中“事实有效占领”规定的空子,派出水警和工程队登上钓鱼岛树立了水泥桩。1970年8月,日本冲绳地方立法机构通过法律,决定钓鱼岛群岛隶属该县石垣市,亦即单方面宣示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1970年9月,日本水警将树立在钓鱼岛上的“中华民国国旗”拔下并予以撕毁。

(2)日本对钓鱼岛进行了实际控制。日本在军事防务方面频频动作,特别是宣布日本将把美军的“防空识别圈”包括对琉球群岛、钓鱼岛群岛的“防空识别圈”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这意味着将钓鱼岛群岛划入日本的“防空识别圈内”,即将钓鱼岛群岛纳入了日本军事管制范围。中国人民对日本占领钓鱼岛表示强烈抗议。面对日本单方面非法占领钓鱼岛群岛的恶劣行径,中国政府、台湾当局、海峡两岸人民、海外华人华侨都表示了极大愤慨。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旅居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留学生和华人以及香港、台湾的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持续不断的“保钓运动”,并发生过中国“保钓人士”试图登上钓鱼岛但被日本军舰拦截等冲突事件。

2.钓鱼岛争端的缘由

(1)钓鱼岛对中、日、美三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日本而言,因为它是一个地形狭长的岛国,军事战略纵深相当有限。一旦发生战争,它容易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空中与海上的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就吃过这种国土地形之亏,首都东京和冲绳县饱受美军空袭之害。因此,从军事地理学角度来看,日本一直梦想增加国土面积,扩大军事防御范围。假若占领了钓鱼岛,日本就可以将其防御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进300多公里,并能够对我国沿海及台湾地区实施逼近侦察监视。

对美国而言,钓鱼岛是其旨在围堵、遏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岛链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美苏对抗的加剧,以及新中国确立了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让美国政府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于是,美国对中国制定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遏制的政策。同时,美国调整了远东军事战略,将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并在日本冲绳、我国琉球派驻大量军队。此后不久,美国又出于“扶日反共、以日制华”的军事战略考虑,将冲绳归还日本,将琉球、钓鱼岛诸岛划入日本,以联合日本力量来建立遏制、围堵中国的西太平洋岛链战略。

对中国而言,琉球群岛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仅有300~500海里。而钓鱼岛群岛位于我国台湾东北,处于我国大陆与日本冲绳列岛之间,无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安全,还是对台湾地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已把冲绳、琉球、钓鱼岛建成为其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的中心环节之一,作为战争期间进攻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桥头堡”。如果钓鱼岛真被日本长期霸占并建成军事基地,那么必将对我国沿海及台湾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钓鱼岛海域蕴藏着惊人的石油储量。

1967年,经过认真勘察研究,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利等人语出惊人:在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巨大海底带上蕴藏着大量的石油。1968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又对该海域进行了勘察,发现钓鱼岛群岛周围50万平方海里的海底片区就是石油富储区。

伴着钓鱼岛蕴藏着惊人石油储量消息的传播,这一区域一改默默无闻的境地,一时之间,

就成为了众人注目、世界瞩目的“黄金之岛”。美国人、中国大陆人、中国台湾人、日本人都深切地凝视着钓鱼列岛,特别是国内资源贫乏、常受资源短缺困扰的日本不仅对钓鱼岛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发制人,事实上对钓鱼岛实施了占领。

(3)美国不遗余力扶助日本扩大国土面积。

1951年9月,由美国主持,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1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和约会议”。中国没被邀请,印度、缅甸拒绝出席,苏联、波兰、捷克参会但拒绝签字。该和约规定:将北纬29°以南之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大东群岛、钓鱼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美国将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领海,行使任何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但日本对琉球群岛等拥有“潜在主权”。对此,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虽然发表严正声明:中国绝不能承认该和约。1970年前后,美国把这些群岛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的一切权力移交给了日本”。

(4)抗战胜利之际丧失了收复良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获得了收复琉球的良机。可惜的是,三年内战爆发,良机丧失了。新中国诞生后,中央政府不仅想武力收复台湾,也想努力收回琉球。但朝鲜战争爆发了,我国无力也无条件去收复台湾、琉球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在琉球、钓鱼诸岛主权上大做文章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峰,也无力、无条件去遏制、挫败美日的丑恶勾当。

(5)中国台湾独派分子在帮日本的忙。李登辉有着深厚的亲日情结。他发表卖国谬论:钓鱼岛属于日本。民进党代表人物之一吕秀莲在当立委时曾对日本人说过:因为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才脱离了中国,让我甚感不幸中的大幸。李登辉、吕秀莲等独派人士的卖国言论,以及台湾当局的媚日政策与行为,虽然遭到了正直的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们这些言行毕竟帮了日本人的忙,毕竟为日本人提供了说词,毕竟增加了外交上的难度。

3.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意义

钓鱼岛虽小,但它关系重大。首先,它关系到中国的主权问题、关系到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态度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法理观点: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且,这是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的。中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到了14世纪,琉球王已正式进贡中原朝廷,成为我国的藩邦属国。1372年,中国人杨载首先驻足钓鱼岛。台湾、福建等地人民常到岛上采药及在附近海域捕鱼。明朝中叶,戚继光率队抗击倭寇时,就曾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明朝期间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中日甲午战争后,虽然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了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但并没有割让钓鱼岛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投降,连台湾也回归了中国。其次,它关系到中国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大国威望和影响问题。如今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性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已经可以对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不能也没必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属于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去争取”。为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特别是为了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我国可作一定的容忍和让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的提出,就是中国的一种容忍和让步。但容忍和让步必须是相互的、公平的、合理的,必须是真心的、真诚的、讲信义的。如果对方蛮不讲理、阳奉阴违、公然挑衅,那么我们也绝对不能手软、示弱,必须采取可用的办法、强硬的方式来对待、来还击。

再次,它关系到中日关系、关系到亚太地区长远利益问题。尽管历史上中日两国积怨甚多,但两国同处亚洲、同是亚洲强国、同对亚太战略格局影响甚大。而且,两国关系友好,则两国可以双赢;反之,则会两败俱伤。若两国都能从东亚和平与发展、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寻求一条非战争道路妥善解决钓鱼岛争端,那中日幸甚、东亚幸甚、亚太幸甚。

五、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而且立志和平崛起。在群雄逐鹿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重视海权,从依赖陆权和满足于大陆型强国升华到海陆空三权并重的立体化强国。面对严峻复杂的海权形势,我们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权意识,而且要从海洋国土维护、海洋通道保障、海军洋经济建设、海军防卫力量强化等多个层面研究对策,不断促进海权的发展。

(一)加强海洋国土的维护

对海洋国土的维护是中国海权的重要内容。海洋国土是中国海权发展的依托和前进基地,海洋国土的维护对中国海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1、维护东海海洋国土——合作与斗争并存

对中日海洋争端的处理,中国一贯主张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海洋争端的一种现实选择。在2005年9月举行的第三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中,日方接受了中方这一主张,可以说至今仍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中国在坚持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处理海洋争端的同时,也要对日本海洋扩张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必要的斗争。一是运用国际法工具进行斗争。二是必要的实力回应,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回应日本的单方面行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做法就是加强实际控制,不断向国际社会宣示其对钓鱼岛的有效管理和权利,以显示主权并企图最终以时效取得方式正式获取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在东海问题上,日本曾蓄意阻挠中国在本国海域进行开发的活动,2005年7月14日日本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还宣布,批准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对东海中间线以东油气试开采的申请,试图单方面采取在中国主张拥有主权权利的东海大陆架进行开采行动。对于这些和以后日本可能作出的单方面的决定和行为,中国除采取外交抗议的手段外,也不应排除使用海军力量加以制止的选择。

2、维护中国南沙海洋国土——外交、经济、军事“三管齐下”

中国的南沙政策有两个基点,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稳定周边和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解决南沙争端问题的途径就是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为此,中国要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所谓“三管齐下”就是中国应该采取外交手段、经济手段和军事手段来处理和解决南沙争端问题,维护中国南沙海洋国土利益。

外交手段之一就是协商谈判。中国与有关争端当事国进行双边谈判是解决南沙主权问题的基本途径。中国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进行了多次的谈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交手段之二就是发展建立信任措施。在谈判的基础上,中国还可以与有关国家共同采取建立信任措施。建立信任措施也称为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是指国家之间为增进相互了解、减少猜疑从而缓解紧张局势并防止爆发战争而采取的措施。迄今在南沙问题上的建立信任措施主要是各国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经济手段就是中国与有关争端当事国对争议地区的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共同开发是中国解决南沙争端的一项重要政策,采用共同开发的方式,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可以从南沙地区获取经济利益,但是共同开发不是主权分享,共同开发的结果并不意味各国占领现状被确认和主权问题的解决。

军事手段是指中国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确保南沙的总体利益。中国的南沙利益包括:石油利益、航行利益、战略利益。南沙群岛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在未来更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东南亚地区拥有战略优势,以及能否将力量投放到远洋。美国、日本、东盟和印度都在这里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都采取了防范的措施,这对中国南沙战略是有相当影响的。鉴于美国军事上重返东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南沙的重要利益,中国需要强化和运用军事手段,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加强南沙地区的海军力量。

(二)保障重要的海洋通道

在海洋通道的安全保障上,国际上通行的有控制、防卫和依赖即“搭便车”等三种模式。中国不搞海洋霸权,因此不宜采取控制模式,同时中国不宜也不可能采取“搭便车”的战略,因为中国是自主的大国,中国与海洋大国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海洋大国没有可能无条件地为中国提供海洋通道的安全保护,因此,中国应采取防卫模式,即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来实现海洋通道的和平利用,实现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主动谋划与介入的战略转变,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平衡海洋大国的权力,又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性海洋通道防卫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海洋通道的防卫分体系。

1、太平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一是东北亚地区。中国大陆海岸线并不直接通向太平洋,在中国大陆的对面横隔着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组成的岛链,这些群岛周围的海峡以及海道成为中国进行远洋航行的必经之路,它们对于中国国防安全、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控制重要的出海通道是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海洋通道防卫中的核心任务和战略目标。

二是东南亚地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马六甲海峡防卫”战略。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外贸易大通道和海外能源运输的大通道。随着中国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这条水道对中国的意义将会越来越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上生命线”,但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却存在许多风险。从传统安全看,马六甲海峡是大国纷争和争相控制的目标从非传统安全方面看,马六甲海峡是海盗活动的重灾区。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性、马六甲海峡航行中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存在,再加上中国海军在马六甲海峡防卫能力方面的不足,使马六甲海峡给中国带来贸易尤其是能源安全的隐患,中国在能源问题上有可能受制于人,这就构成所谓“马六甲困局”。

2、印度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中国经由印度洋通道的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30%以上,因此,运用中国的海上力量维护中国在印度洋海洋通道的航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活动。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并且在不断上升,但中国海上力量实际上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大的影响。为确保中国在印度洋的国家利益,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活动的力度。

二是实现定期的军事存在。由于中国与印度洋距离遥远,海军机动需要漫长的航行,难以对印度洋的海上突发事件作出最迅速的反应,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需要在印度洋地区建立长期的和永久性的军事存在。这就是选择沿岸友好国家或重要国家的港口作为持久性的维修、补给点和停泊点及海外军事行动的出发地。

三是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印度洋地区是大国势力错综复杂的区域,同时这个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活动频繁,非传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基于这种情况,大国经常在印度洋显示实力,举行各种军事演习,有的针对假想敌、有的针对海盗和恐怖主义、还有的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中国海军为了扩大自己在印度洋的影响和提高在印度洋的军事行动能力,未来需要在印度洋同有关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种演习将为最终在印度洋建立新的安全框架和多边安全合作体制打下基础,并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海洋通道安全保障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建设

海洋经济是现代海权的一个基础方面,海洋经济是人类以海洋资源为对象而展开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的总和。对于中国来说,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应对未来世界海洋经济格局变动所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航海强国;二是建设海洋开发强国。

1、建设航海强国

一是组建超级远洋船队。建立一支远洋船队是中国建设航海强国战略的目标之一,建设大型远洋船队尤其是油轮船队,确保贸易和能源运输安全。

二是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必须发展现代前沿的造船技术,可以说,现代尖端造船技术是中国造船业由大变强及跃升世界首位的根本出路和保证。

三是积极建设世界级大港。发达的港口是世界航海强国的必备条件。港口是海上交通的起点和终点,是一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门户,港口作为全球运输服务的节点,正成为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聚的中心。现代港口己成为陆海空运输的交通枢纽,不仅成为物质集散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而且在战时还可以供海军作为战略母港、后勤保障支援基地使用。

2、建设海洋开发强国

海洋开发是当代大国普遍的战略选择。早在中共“十六大”就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2003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正式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实施海洋开发”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发展海权的重要作为。

一是建设海洋能源开发强国。能源是实施海洋开发的首要动因。世界海洋石油开发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前景,据估计,海洋油气资源储量在1500亿吨以上,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海底天然气总储量预测为140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而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一85%集中在专属经济区等近海地区。

二是建设海洋水产开发强国。海洋水产开发主要指的是海洋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财富,而且在于它满足了人类生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未来中国要建设成世界海洋水产强国需要在两个方面着手努力:第一,组建现代化的大型远洋渔船队。第二,需要适应国际海洋政治和渔业环境的变化,确保中国在世界海洋的渔权。渔权的保护涉及国际海洋法及中国与外国的政治关系,中国必须借助政治外交关系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三是建设海洋科技开发强国。建设海洋科技开发强国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现代海洋科技已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科技群,包括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洋深潜技术等。现代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的进程和开发的质量、效益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中国海洋经济强国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海军防卫力量建设

海军的远洋化是加强防卫力量建设、实现中国海权发展的关键性核心问题,远洋海军或者称“蓝水海军”的大体含义是,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和自给力的、以大型水面舰艇和核动力潜艇为骨干的、具有在世界各主要海域实施全面攻防作战能力的海军。中国海军远洋化的具体构想是,到世纪中叶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将中国海军建设成一支以现代化大型海上作战平台和核潜艇为核心的、具有全球性投射能力的、能够在世界主要海域遂行海上攻防任务和有效地保卫国家海洋利益的海军。

1、建设航母战斗群——构建远洋海军的题中之义

航空母舰通常是一个国家海军由近海走向远洋的标志,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以舰载飞机及其所携带的导弹为攻击手段,并且与巡洋舰、驱逐舰或护卫舰及攻击性潜艇和其他扫雷、保障舰艇共同组成航空母舰编队,成为一种威力巨大的远洋作战力量,是远洋海军的中坚与核心。简言之,中国建设航空母舰有四大效益:

一是军事效益。航空母舰建成后,现有的海军力量将以航母战斗群为基础形成新的力量组合,中国将形成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上力量,中国的海上力量将发挥出新的体系作战效

能,具备攻防兼备的能力,特别是远洋能力将得到发展,中国海军将可以执行更广泛的作战任务,不仅可以在周边范围作战,而且可以向世界远洋区域投送力量,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二是经济效益。虽然建造航空母舰需要国家经济的大力支持,但是航空母舰的发展会反过来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回报,起到促进经济安全和繁荣发展的作用。另外,航空母舰建设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船舶制造业的进步,给大量的工厂提供就业机会,给相关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带来大量的发展机会。从中长期看,建设航空母舰的好处大都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是政治效益。航空母舰将奠定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基石。航空母舰是军事力量也是政治力量,它可以向世界显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并产生使国家力量放大和倍增的效果。航空母舰将在中国的政治外交中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将不再只是需要依靠声明来维护海洋权益。另外,建设航空母舰还可以在国内产生强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是文化效益。航空母舰的文化效益就是航空母舰的建设可以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推动本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向世界传播,将本国的文化力量在世界上释放和发挥,将自己的优秀文明成果展示在世界面前,从而有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

2、中国海军功能的战略拓展

海军功能的发挥和拓展是海洋防卫力量构建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中国在海军的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误区。主要是把海军的运用局限在军事领域,并且主要是强调在战时的作用。实际上,海军的功能是多元化的。马汉曾有过论述,认为海军在促进国家政治、军事、贸易、海外政策方面都能够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当代英国的海军战略学家肯·布思则提出关于海军功能的“三角模式”。他认为海军具有三种功能军事功能、警察功能和外交功能,一个国家对海洋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种目的:物质和人员的运输、为外交目的或对付陆上或海上敌对目标而进行军事力量机动、对海洋和海底资源的开发,由海洋的三种目的的利用可以进而提出海军的三种功能。在海军的三种功能中,军事功能是基础的和首要的,警察功能、外交功能来源于军事功能,是军事功能的延伸与扩展。军事功能包括向海岸投送力量、海洋控制和海洋拒止警察功能包括维护主权和良好秩序、保卫国家资源及对资源的享有、参与国际维和,外交功能包括显示旗帜、实施炮舰外交包括目标选择、威力显示等。而海军的上述功能都围绕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这个核心。

3、实现中国海军转型的重要方面

一是军事功能的发挥。海军和平时期的军事功能主要是威慑和维护国际秩序。威慑包括战略核威慑、常规威慑及扩大的威慑。从战略核威慑来看,海基战略核威摄力量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具有核攻击能力的航空母舰。从常规威慑来看,海军力量尤其是远洋海军构成海上常规威慑力量。扩大的威慑主要是用来对本国在远海、远洋活动的保护以及对盟国和友邦的保护。

二事警察功能的发挥。海军的警察功能就是海军在承担远洋任务的同时,还要担当海岸警卫的作用,也就是与国家海上执法机构一起保护近海资源和其他权益。中国海军在从近海型向远洋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而是必须加强海军的警察功能:第一,保护近海资源。第二,保护海上安全与秩序。第三,海上搜救。

三是外交功能的发挥。海军的外交功能的发挥就是实施海军外交。海军外交是海军代表国家所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国家的一种外交形式。它也是海军的一种运用方式,被视为海军的政治运用。海军的外交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显示实力。第二,传达外交政策信息。海军通过自己的活动,表明这个国家的意图是什么,兴趣在哪里。第三,产生政治影响和支配力。即海军通过自己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迫使其不得不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样实施海军外交的国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 2010

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张四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解放军出版社, 2008

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陈霖:论中国边疆海权问题的治理,学术探索2010(1)

李思佳: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河北法学2011(5)

张文木:中国海权的概念及其特征,学习时报2005-10-19

思考题:

1、简述中国海权的内涵与特征。

2、简述钓鱼岛争端的原因以及解决钓鱼岛问题对我国海权发展的意义。

3、试论中国海权发展的路径。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三、中国海权扩展原则——永不称霸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 的侵占 试论+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汪曙申17世纪,在欧洲航海国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交叉点的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新兴海权代表荷兰凯觑的对象。荷兰凭借强大海上实力趁机侵占台湾并构建起庞大的远东殖民贸易网络,将台湾作为拓展贸易和建立远东霸权的重要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不断卷人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体系。 一、荷兰海权崛起及台湾卷入西方殖民贸易体系16世纪末17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海权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王朝统治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被马克思称之为“十七世纪的资本主义典型国家”,有历史学家也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荷兰不仅赢得民族独立和自由,而且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和海权崛起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荷兰凭借先进的造船业大幅降低海洋运输的成本;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组织领导、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欧洲各国商业委托人的信任。美国学者诺斯和托马斯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称,“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在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后,荷兰自1596年派遣第一只船队前往东印度群岛探险后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逐步成为第一批海权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强劲竞争对手,被誉为“世界马车夫、贸易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人和经纪人”〔?」。 扩展和垄断贸易以赚取巨额商业利润是荷兰向亚洲殖民扩张的最主要目的,为了破除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海洋的垄断和控制,荷兰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准备。在海权理论上,荷兰著名思想家格老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一书中竭力为作为新兴海洋强国的荷兰辩护,强烈质疑和批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海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竭力强调荷兰人应拥有航海权,有权参与东方贸易,“所有人依国际法均可自由航行”,“每个民族均可与另一个民族自由地交往,并可自由地与之从事贸易”〔4〕。格老秀斯关于海洋自由的开创性论述为荷兰加人葡、西垄断的航海贸易竞争扫除了思想障碍,是“帮助推翻先前葡、西两国大洋垄断体制的头号思想利器,宣告了现代世界第一条延续至今的全球性原则”〔?〕。在海权的实践上,荷兰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通过武力征服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荷兰仅靠着200万人口,15000艘商船(占全欧洲四分之三的吨位)和16万海员的海上商业力量,却囊括了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海上运输量,殖民地遍及亚、非、美洲和大洋洲”仁61。 台湾面积虽小,“但因其天然资源及地理位置的关系,在近世初期重商主义时代,曾经一度卷人各殖民国竞相攫取殖民地的旋涡”〔7]。早在16世纪中后期,台湾在东亚航线上已具有重要地位,成为欧洲殖民者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和周边国家凯觑的对象。16世纪90年代日本丰臣秀吉曾谋划招抚台湾未果,由于明朝实施海禁政策,台湾反而成为中国内地与日本之间进行货物贸易的中转站。随着台湾贸易地位的日益重要,江户时代的日本幕府曾两次派兵攻台,结果仍无功而返,然日本与台湾之间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贸易联系和往来。1623年2月,巴达维亚城寄给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书信中称,…旧本人亦每年来该处(大员)与中国人贸易。”〔…〕与此同时,称霸东方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十分关注台湾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一直图谋借机占领。16世纪末,荷兰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开拓东方航路,力图在关键的海上位置建立军事和贸易据点,控制东南亚地区的香料贸易。进人17世纪,欧洲和日本市场对中国商品诸如生丝和瓷器的需求快速增长,经营中欧、中日之间的商品贸易具有高额利润回报,这极大刺激了荷兰人前往东方扩张的心理欲望。1603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劫掠一艘葡萄牙商船“凯瑟琳”号,缴获1200大捆生丝,随后将这些生丝押回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达225万荷盾,相当于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史料显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

形势与政策海权问题

试论中国海权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对中国海权的概念的认识;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 关键词:海权海权特征海权问题发展战略 一、中国海权的认识 “海权”(sea power),又可译作“海上力量”,是海洋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我国长期从事海洋战略研究的杨金森先生在《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中的“国家海上力量建设”部分对海权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他指出:“这一概念,过去是指一个国家‘用来将其军事力量向海洋扩张的手段’。关于中国海权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1]。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2]。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3]。刘新华先生指出,“在马汉看来,海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海上军事力量,二是海上非军事力量。前者的主体是国家海军,主要指海军舰队;后者的涵盖范围则相当广泛,如国家的海上贸易、商船队、海外基地等涉及与国家海外贸易相关的一切因素[4]。”总之,海权概念属于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5]。” 二、中国海权特征 关于中国海权特征。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6]。李小军强调中国海权突出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性的弱势海权,其基本任务是捍卫自己合法的海洋权利,还谈不上拓展海洋权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统一进程与追求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是一致的[3]。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排他性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

论中国的海权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在和平时期,这也许还是不太大问题,只是若出现意外,在海上就几乎被完全困住。然而,近海领域海洋通道的不利局面只是一个侧面,随着中国远洋航线遍布世界海洋,中国当然有利用全球通道的需要,可是,这些全是现在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的宽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由沿海国家管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缘。但是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而且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道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主张以等距线为界,以此可以多划出十几万平方公里。比如,2009年2月,菲律宾一会通过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的法案,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曾分别导致中菲、中日外交关系一度变得非常紧张。这些本就是中国的领海,这其实就是外国对于中国领土的侵占。 第三,我国的海洋国土屡遭侵犯。目前应归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依托在我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上,相

形势与政策——中国海权问题及其认识

中国海权问题及认识 ——以中日海权争端为例 摘要:近年,各国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竞相出台了各种有利于本国海洋权益的政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中抢占先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海权争端不断,本文以中日东海争端为例分析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我国要重视主权宣示,加强双边谈判并且加快防空识别区的建设。 关键词:钓鱼岛;海权争端;海洋权益;陆海统筹 一、我国出现海权争端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越南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美国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并且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甚至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为由主张把监控网覆盖至太平洋。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海洋权益指正必定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头戏:。 在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中,我国存在双边或多边争议海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面积的52%。另外,再者三个海域汇总约有7400多公里的海上界限分别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进行海洋划界。如此多的海域划界争端以及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主张的新趋势必然对我国带来新的威胁,必将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争端增添新的内容,使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是中国历史相承的国土,由中国古代先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管辖、最先载入国家正史和官方图籍,且最先被西洋诸国出版的地图所承认。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成冲绳岛。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合法化,引发了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签订投降书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许诚瑶 3140102794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前言 随便找个人,问:“我国的版图有多大?”他的答案十有八九是“960万平方公里”、“一只屹立的雄鸡”。然而,这只是我国的领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多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等同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如果我们把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将由一只雄鸡变为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1事实上,这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中国的意义远不止地理意义上的辽阔,其中巨量的渔业资源,能源、矿产储藏等,对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些海域在中国的运输、贸易乃至军事领域更是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南沙,那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 海洋对中国而言是如此之重要,然而海上波涛汹涌的不止是海水。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领土争端不休;海上通道安全的最大威胁——海盗,中国如何面对?美国海军频繁在中国沿海附近出现,中国该怎样处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走出困境? 要解决这两个疑问,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权这一概念。 一、海权是什么 成形的海权理论最早由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著作中提出。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含义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当代,简单地说,海权就是海洋空间活动的自由权。 海权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领土(主要是领水及其上空的空气空间)、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具有实际管辖和控制能力,在受到他国武力攻击、蓄意侵占、违反有关国际法和本国法律时,具有自卫反击的能力。2狭义的海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权益由法律维护,然而正如马汉所说:“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3当我们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时,狭义的海权是指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的控制权。4 广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除了对本国的领土具有实际的管辖和控制能力外,还具有在一定公海区域自由航行、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权力。5说到底,也就是在全球空间、海底世界活动的自由权。6 中国海权具有中国个性7: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实现中国对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主 1张世平著:《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同上书,第211页。 3【美】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4张世平著:《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5同上书,第213页。 6同上书,第214页。 7张文木著:《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海洋征文

海无题 本来想给这篇文章起一个题目,可是海的确是太广博,以致于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适合他的名字,最后只能暂时给他起一个“海无题”的题目。 从小就向往自由奔放的大海,从小就喜欢听浪花拍打岩石的声音。仍记得刚上大一,来到青岛第一次见到海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海边的岩石上,海水时而平静的犹如一面镜子,天上的云、岸边的灯塔倒映在水中,水中不时有些许海鸥安详地停留在海面上;海水时而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岩石。就在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我静静地听海,不知不觉的站了3个小时。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能感到自己真正的属于自然。 大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她深邃的眼眸,洞察着历史的是非;用她广阔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的纷扰。甲午海战,黄海上漂浮的累累尸体,弥漫的硝烟,《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内一片唏嘘谩骂之声,谁又能理解海上阴风怒号,浊浪狂奔,发誓“终身不履日地”,谁又能理解李鸿章马关谈判失败后的沮丧。我想只有海洋能够理解他,海上的阴风怒号,浊浪狂奔,不是给李鸿章雪上加霜,而是希望他能够愈挫愈勇。也许这也是给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考验,希望这能够唤醒沉睡的国人,让国人明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希望国人能够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海兴国强,海衰国弱。大国崛起中很多国家的崛起,都和海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大海与文学也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海的诗句更寄托了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诗人对远在天涯友人的相思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却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占领,愤慨情绪油然而生;“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时光流逝,不能复回,我们应该

中国海权问题

论中国的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海权是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之所以说是大问题,在于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愈发感觉到海权维护和实施力度不够对国家实力提升的约束,海权在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与周边的国家就海权问题发生很多的矛盾和摩擦,然而海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解决海权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现在需要一个好的海权发展策略。 关键字:海权重要性挑战对策中国海权 海权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很多方面。首先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其次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最后在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几年,围绕周边海域的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中国与相关邻国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中国与日本就东海大陆架争端问题,钓鱼岛主权,中国与越南及南亚一些国家就南海问题,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事实上,海洋已经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主动脉之一。现在,中国国际贸易总量的85%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商船已经遍及世界很多个港口,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已是世界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石油进口第二大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第三大国。中国对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参与程度的加深,与海洋对中国重要性的彰显,几乎是同步的。 产生这种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重陆地、轻海洋”传统的国家,加上建国以后,忙于维持政权稳定和经济正常发展秩序的恢复,没有心力也没有能力利用海洋,海权实施和保护能力不强。于是,人们通常看到,那些害怕中国成长壮大的力量把海洋当成要挟和耍弄中国的场所,耀武扬威的军演、岛屿抢占、海洋资源的盗用之类的事情都在中国近海展开。鸦片战争时,中国以被动的姿态向西方开放中国市场,迎来的是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竞争;

浅谈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 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A.T.马汉曾指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世界近现代史更是用史实说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这样一个道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围绕海权发生过大小无数次战争的原因。 就当今世界而言,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但是竞争与争端也仍然存在,特别是陆地资源的枯竭,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海洋就成为了国家间领土的控制和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带。作为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我国,在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海洋资源被严重掠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主动应对,才能确保海洋国土的安全?这将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历史,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解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由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端 在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涉及到实际的军事占领和开发,其争端也就多表现为口头或书面上的争执。同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问题相比,岛屿主权的归属则是最敏感,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局部冲突的问题,因为解决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终结果是随着岛屿归属的最终确定解决的。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6500多个,其中,近大陆岛屿占90%,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以南海诸岛为例,南海诸岛地区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众多岛礁,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性水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过非法的主权要求,但最终都没有得逞,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源源不断的勘测出来,其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抢占南海诸岛岛礁,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其最终目的就是想获取南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目前,除西沙群岛有我国海军驻守、东沙群岛由台湾军队驻守、中沙群岛位于水面以下之外,南沙群岛有近40多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仅越南就侵占了29个岛屿。 第二,由海洋资源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海域除了拥有种类众多的鱼类资源以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海海域面积宽广,其海底盆地面积大,沉积厚,具有多层产油等特点,是亚洲大陆架上的最大的储油区之一,同时还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目前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0~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10万亿立方米。以我国2008年共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维护海权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关于海权内涵的理解 “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马汉提出来的,“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1]1-2即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认识、开发、利用、管理、控制和保护海洋的实力与能力。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如海洋经济、港湾条件、海外基地等;二是软实力,如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管理等。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它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有广泛的权利:一是维护海洋的和平使用权。海洋只用于和平目的,当一个国家海洋权益受到海上武力威胁或破坏时,可行使自卫权以及向国际法院、海洋法庭等诉讼的权利。二是在国家管辖海域中行使主权和管辖权。其中包括:在内水和领海中拥有主权;在毗连区内拥有海关、

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在“蓝色土地”上开始新一轮的逐鹿。在太平洋的争夺中,中日海权争夺尤为激烈,不仅包括已有的钓鱼岛争端,还包括新产生的冲之鸟岛争端和东海划界、开发问题,这些使研究日本的海洋发展观便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早在1974年日本教授西村朝日太郎就在《海洋民族学》[1]一书中总结了日本的海洋文化观,提出海洋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此后出现的一系列海洋理论使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有关学者专家连续数年进行相关研究。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被列入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项目。“海洋国家”、“海上生命线”成为日本政府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指针。日本积极筹建“西太平洋海岛诸国家会议”,把帕老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共和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甚至台湾囊括其中。还在2000年在东京召开“太平洋·岛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太平洋新天地外交”的方针。[2]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日本对海洋扩展的急迫心理和重视程度,从而与邻国的海洋权利争端呈现上升趋势。 一、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域划界问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署经济区几个层次。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海域,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不存在争议,比如我国渤海。领海是指一国陆地领土或内水相临接的海域,宽度最大为12海里,同样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毗连区是指连接领海并在领海之外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域,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毗连区只有特定的管辖权。大陆架是指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倾斜延伸,直到坡度发生显著增大的转折处为止的海床。专署经济区是和大陆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海洋新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从领海基线起的200海里划为沿海国经济专署区,成为界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一个特点区域。正是专署经济区的出现使各国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其中和日本海洋发展观密切联系的就是东海的划界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是规定了经济专署区的范围,并没有对纠纷区域给出具体解决方法。因此各国由于海岸线、海底地貌等情况千差万别,海域划界纠纷一直呈现增长趋势。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划界原则分别是:“大陆架自然延伸法”,以海底大陆架外缘边界为划分争议海域标准;“海岸线长度比例法”,海域的划分应该与海岸线长度成比例;“200海里原则法”,不论大陆架是否延伸一律按200海里标准划分;“中间线法”,共同海域不足400海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权争端47里的水域按中间线划分。[3] 东海介于北纬23度至33度10分,东经117度11分至131度之间,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中国海权维护问题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问题(东海和南海问题面面观) 摘要:高速发展的21世纪,海洋发展也越来越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认识海权,如何维护海洋权益,未来中国在海洋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观点。着重描述对海权维护的必要性和对中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关键字:中国海权海洋战略海军 一、对于中国目前海权问题的认识 (一)对海权的理解 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海权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当欧洲列强进行造船竞赛和舰队决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马汉将军提出了“海权论”。他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慑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和平时具有“共同价值”的观点。逐渐地,各个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二)中国海权问题:东海南海问题直击 近来,一系列有关中国周边岛屿及海洋权益争端的消息不断传出。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中国的海权当然包括了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南海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南沙群岛一共有五百多座岛屿,我国只占有九个。 海洋发展战略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进口、商品进出口都越来越严重依赖远洋航线,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早在二十年前,敏感的西方研究人员就提出“未来是太平洋时代”的概念,而中国的海洋发展却刚刚起步。并且作为一个大国,从长远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