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分报告四: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我国的开发区是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建立起来的,然而,开发区诞生20多年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大面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加工制造能力普遍增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上升,产业管制放松,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明确;开发区政策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财政的体制安排到期。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区域竞争加剧。我国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必须不断的微调其发展目标和运行方式,实现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一、开发区及其行政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制的概念及理论

体制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指体系与制度的总称。其涉及的领域和类型既广泛又多样,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标志着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权限关系等等。可以说,体制问题实质是一种研究关系的学问。所谓行政体制亦即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行政关系,是相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和相互间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体系与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行政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同时,行政体制既受制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还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文化等诸多因素。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身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即对原有的行政体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变革,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原有行政体制的作用和功能,以便逐步实现行政权力划分的科学化,行政职能、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行政活动的法制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达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开发区管理体制是指政府或其代表机构、企业或民间组织对开发区的建设和运行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的界定等。开发区管理体制理论主要来源于体制理论。其代表人物诺斯认为:“体制是社会游戏

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约束其行为规范的框架”。体制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降低不确定性及指导日常交易并降低交易成本。体制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是产权规则和经济运行规则。产权规则界定经济活动中收益与亏损的边界;经济运行规则是人们从事投资、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行为的规范。体制理论近年来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少数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以及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则证明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

(二)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开发区在一定意义上是体制设计的产物,开发区的成败意味着体制的成与败。总的来说,开发区管理体制要起到符合发挥开发区功能的作用,不同的管理体制类型会对开发区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1、国外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单一管理型(包括政府管理型和大学管理型)和多元管理型(公司管理型和基金会管理型)。东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区大多采取单一政府管理型,如新加坡裕廊开发区、韩国的大德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科学园等,该管理体制通过对法定机构的调整,使管理和发展成为其核心业务,从而使其行为更加企业化,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并在吸引、挽留和激励人才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大学周边、面积小,以研发为主的科技园区则属于大学管理型园区,如英国剑桥科技园区就由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进行管理。而公司及基金会管理型则普遍应用于世界其他国家,如公司制管理型应用于英国阿斯顿大学科技园等英国多数的科学园区、德国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创业园、澳大利亚所有的科技工业园区等全球大多数国家;而基金会管理制应用于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由于采用公司制管理的开发区在运行效率、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规范及灵活的服务等方面都优于单一政府管理型,因此开发区管理体制演变趋势仍然是朝着公司化运作的方向发展。例如,原先由新加坡科学技术委员会与裕廊镇管理局共同管理的新加坡肯特岗科学园区1990年就实行了私有化,目前归Arcasia Land Pte Ltd 拥有和管理。另一个典型代表是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近年来,其公司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会化途径来解决原先由裕廊镇管理局负责的大量园区服务;二是不断调整管理机构,目标是使其更加企业化,对市场反应更加灵敏、

减少信息传递及决策的过程,并勇于承担责任。裕廊镇公司也更名为裕廊镇管理局公司。

2、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可谓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同步进行。多由各地政府及开发区管理机构在借鉴国外经济自由区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不断完善起来的。通过归纳国内开发区体制运行的共性特点,可以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概括为准政府的管委会型、政区型以及企业型三种模式。可以说,这三种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在开发区的成长发展中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

(1)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代表政府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并拥有经济开发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新体制与新机制的试验权。管委会还可以根据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有关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互相沟通,协调一致,既避免了相互扯皮,又能及时果断地处理区内发生的重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管委会虽属于准政府组织,但其内部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是照搬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是率先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构筑了一套廉洁、高效,能与区外社会各界接口的全新管理体制。准政府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和资源,能从政府的高度对开发区的功能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能顺利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各项行政审批效率,对征地拆迁、居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招商引资方面也会争取到许多的优惠政策。缺点是,管委会定性不明确,地位缺乏法律依据,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

(2)政区型管理模式

政区型模式,是指为了寻求在现有行政体制内的合法地位,把开发区单独变成行政区,或与所在行政区管理合一,按一级行政区来管理的模式。特点是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管理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城区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建制的一部分,开发区管理部门的体制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青岛经济开发区与黄岛区的合并、宁波开发区与北仑区的合并,沈阳经济开发区与铁西区的合并都属于此种模式。此外,

一些独立的开发区已由原来单纯的制造加工生产区转向工业、生活和商贸结合的综合区,开发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功能转向城市功能。因此,原有的准政府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要,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行政区体制。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浦东新区、大连开发区成为金港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

政区型模式的优点是使开发区的功能优势与原行政区的基础和自然优势得到有机结合,有利于统筹规划,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摊子过大,处理不好,容易因财力不足背上较重的包袱,并有可能淡化和削弱开发区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如何继续保持原有的“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开发效率,就成为这类开发区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企业型管理模式

企业型模式,即通过设立一个企业来规划、开发、管理一个开发区,开发公司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进行公共事业开发。开发公司多为以非营利性的私营、国有或合营公司,地方政府赋予开发公司各种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权限,由开发公司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及区内企业所需要各种服务的提供,并自负盈亏。其实质就是把开发区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公司作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开发区建设,使得开发区运营得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制度下开展。目前国内开发区采取的企业型管理体制首创于蛇口,因而也被称之为“蛇口模式”,典型代表如宁波大榭开发区。而上海的漕河泾、闵行、虹桥开发区,直接隶属上海市或浦东新区管理,其自身只有兴办工业的企业功能,因而是不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纯经济区域。

与准政府治理模式相比,企业型模式效率更高,但缺点是开发公司不具有政府职能,缺乏必要的行政权力,权威性不及政府部门,因此影响了管理效力的发挥。由于公司承担了部分社区管理职能,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又无法从区域税收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只好转嫁到地价上,容易造成地价过高,或者因为不能及时回收资金,债务过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而且一旦开发区的土地都出售完毕,再欲扩大开发区的规模难度将会很大。

(4)其他类型的管理体制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模式外,国内部分开发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委托管理模式和“协治”型模式等。所谓委托管理模式,是指规模比较小的开发区由于缺乏经验,委托国内某知名或富有经验的产业园进行全面管理运作,根据合同约定分享利润或成果。如四川绵阳开发区就曾经委托

成都倍特高新区进行管理与开发。该模式的优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只需非常简单的组织结构即可,可以扬长避短;缺点是管理和开发业务的权限大部分授予别人,管委会有失控的风险。“协治”型模式,则适于一区多园和一域(经济区、行政区)多区涉及多部门、多行政层级的经济区。如北京的中关村和天津的滨海新区。协治型模式有利于协调不同园区、功能区、行政区因区域共存而体制相异产生的内耗,有利于协调多部门、不同层级行政职能部门因对同一开发区的管理而产生的摩擦。

二、国内先进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研究借鉴国内同类开发区的成功经验能给山东省开发区许多有用的启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域,同时也都是我国最先进的开发区之一,它们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改革的经验对于国内其它开发区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广州开发区是在整合原四个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基础上独立成立行政区的,这种在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中的创新之举也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一)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与其选择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密不可分。浦东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先后经历了浦东开发办公室、浦东新区管委会、浦东新区政府三种组织形式,实现了从准政府向行政区政府的过渡。1990到1992年,由上海市政府成立浦东开发办公室对浦东开发工作进行宏观协调管理,三区两县(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上海县和川沙县)具体负责浦东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宏观协调,分散管理;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为前期启动浦东的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各区县过分注重局部的利益,使浦东的开发和建设难以形成统一整体的规划,大量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的现象难以避免。1993年l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撤消上海县和川沙县的行政建制,调整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的行政区划,成立了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直接负责浦东管理和开发建设。在机构设置方面,浦东新区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借鉴世界先进管理理念,实行大系统综合管理,仅设10个职能局。随着浦东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社会事务大量增加,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也出现与新区

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许多事情在上下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人大和政协的缺位也削弱了监督机制。于是在2000年8月,上海市委调整了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正式建立浦东新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

近几年来,浦东新区政府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浦东实际,着重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等方面又推进了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效。从2004年9月开始,浦东陆续成立了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川沙、三林六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并成立功能区域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作为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功能主导、统筹发展职能。根据宪法,直辖市下的区,不能再设区,为此浦东通过设立功能区的方式来实施区域联动开发,以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各功能区域在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土地资源配置、市政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浦东整体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六大功能区管委会虽未明确是行政机构,但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行政管理职能。虽然,浦东新区在管理体制的设立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从整体以及长远来看,政府职能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推行的一些试点,一般都也是符合这个地方的发展实际的。

(二)天津滨海新区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三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海河下游工业区。为将滨海地区范围内的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各功能区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形成巨大组合效应,从1994年起,天津滨海地区开始被“天津滨海新区”这一新的概念取代,各自为政的天津滨海地区开始集聚到一起,并先后在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迈出了两步。第一步:成立了滨海新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发展规划等;第二步:建立了新区管委会,并制定了《天津滨海新区条例》,新区管委会依据“条例”履行组织编制和实施新区规划、协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滨海新区正式设立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一直采取的是“管委会协调”模式,只设“一办三局”——经济计划发展局、规划建设发展局、投融资促进局和办公室。滨海新区管委会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直接接受天津市政府领导,规划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区域性城市发展、各功能区的

发展和产业布局,协调和组织区域内跨行政区和功能经济区的各项工作,并监督管理区域内的经济事务,防止不利于滨海新区整体发展的情况发生。

滨海新区推行“经济功能主导”,目的是将专门的经济区与原有行政区合并建成新型城市行政区,然而发展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却无法绕开。实际上,滨海新区管委会是一个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却包含若干一级行政区的政府。以一个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来管理协调一级行政区的政府,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滨海模式的意义在于整合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的基础上来创建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政府行政管理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一次创新。新区管委会统筹整个区域的发展,且机构高度精简仅具有规划、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区内各行政区、功能经济区管理机构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各自辖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造成各版块在一定程度上条块分割,致使滨海新区管委会在区域管理中很高的协调成本。

(三)广州开发区(萝岗区)

目前的广州开发区是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行政区(萝岗区)的党政管理机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五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广州开发区既实现了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整合,又拥有了国家法律赋予行政区的社会事务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有效发挥了五个区域在功能、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整合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四种类型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集合,拥有了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行政执法权;实现了整合成新型行政区体制后仍保持行政组织机构的精简,并仍享有高度的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四种类型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政策资源的综合集成;实现了区域、城乡发展的统筹兼顾,加快了经济功能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的步伐。萝岗区成立后,除了依法成立区人大、区政协外,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只通过增设部分工作机构(主要是农村管理和社会管理相关机构)和加挂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的牌子就可以行使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实现了在合法赋予开发区管理社会事务职能的同时,又能保证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精简高效灵活。

但广州开发区通过整合成立行政区是以之前的历次整合过程为基础的。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调整从设立之初经历了以下变迁:1998年8月,广州高新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合署办公,大部分原高新区干部转调到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从事原有工作;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出口加工区,从开发建设、

招商引资到日常运营的所有职能均由开发区相关部门统一行使;2002年6月,广州保税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合署办公,大部分原保税区干部转调到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从机构调整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广州开发区的行政职权一直是趋向集中的,不因合并一个功能区或开发一块“飞地”而有所分散,一直保持了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这也成为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行政区的重要前提。

三、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共有青岛、烟台、威海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4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下面对这些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国家级开发区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典型的政区型管理模式,烟台和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属于管委会模式。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原规划面积l5平方公里。黄岛区是县级区,面积220平方公里。为了尽快发挥和扩大青岛开发区的带动作用,199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将开发区与原黄岛区合并,使开发区范围扩大到全岛。1992年在区内兴建了国家级保税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立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2006年设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现全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两区体制合一后,实行“一套机构、四块牌子”的领导体制,即开发区的工委、管委会和黄岛区委、区政府合并设立、合署办公,采取行政区的机构模式,形成8000人的政府机构,同时还参照区行政区划机构,建立了人大和政协组织。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14个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2002年9月19日,烟台市政府对开发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蓬莱市的大季家镇和福山区的古现镇划归开发区。区划调整后,开发区总面积扩至220.7平方公里,全区辖3个办事处,两个社区管理处,29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71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总人口15.3万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面积1.34平方公里,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二)省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8号)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根据山东省商务厅的调研报告,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新核准设立的82家开发区中,15家园区合并到中心乡镇,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9家没有设立开发正式管理机构,开发建设工作仅有3-5人临时代理。

四、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开发区虽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管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能权限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及体制复归等问题。

(一)管委会法律地位不明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综合性的《开发区法》等类似法规以对开发区管理机构予以明确定位。尽管人们习惯于把管委会看作是一级“政府”,但实际上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序列中并没有开发区,目前对管委会的规定仅散见于各省颁发的《开发区管理条例》以及中央有关部门规章之中。当开发区条例的规定与有关的上一层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开发区条例就失去了法律效力。而山东省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出台,只有《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作为管理依据。由于长期得不到有力的法律保障,开发区管委会的社会地位和体制、机制、政策缺乏稳定性、规范性,极容易导致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受到旧体制或外部因素的“侵蚀”和“同化”。根据《办法》规定,山东省开发区管

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但实际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根据山东省商务厅的调研报告,145家省级开发区中,10家开发区管理人员属于事业编制,103家没有内部中层干部任免权,中层干部由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选派,111家没有自主用人调配权,需要的管理人员由当地人事部门调配。

(二)管委会职能权限不到位

由于管委会的行政主体资格还没有明确的立法界定,致使其行政主体地位一直备受质疑,不能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因而在行政执法中异常尴尬:一方面需要行使大量的行政职权;另一方面却因为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序也就没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必然与其他行政机关产生权力冲突,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时候都遭遇了无权的困境。由于缺少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不能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使开发区管委会无法在环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山东省商务厅的调研报告,14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中,128家开发区没有企业工商注册登记职能,133家开发区不能办理项目环境评价手续,115家开发区不能办理土地征用和规划手续。有限责任公司审批权、注册地址在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机电产品进口审批权、建设工程招标管理权、房屋产属证书发放权、区域环境评价等,90%以上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需要报所在地有关部门审批或转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审批权、粮食、棉花、植物油、矿砂等原材料进口许可证发放权、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等,仍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后转报省里,特别是设在县市区的省级开发区,需要经过县、市两级政府部门审查。

(三)开发区发展后劲不足

《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的财政、税收等管理工作;搞活园区管理人员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实行企业化工资分配制度,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等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建立管委会主任奖励基金制度,每年可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作为奖励资金,由管委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但在145家省级开发区调查中,财政体制管理方面,92家开发区没有设立财政体系或职能上收,尽管

许多已经进入“收获”时期,但是区内财政收入全额上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完全由所在地政府安排。在其余设立财政体系的53家开发区中,只有39家开发区成立了资产运营机构,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内资源,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人员收入分配方面,所有开发区都没有自行制定工资标准的职能,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当地人事部门核定的标准发放,只有极少数开发区建立了管委会主任资金奖励制度。这种分配机制,短时期内可能对开发区的管理工作没有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下去,肯定对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对新核准设立的处于创业初期的开发区,“5+2(一周)”、“白+黑(一天)”的工作时间和不成比例的劳动报酬,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阻力。

(四)旧体制复归趋向严重

开发区创立之初就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努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小气候”,十几年来已形成了高效精干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但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体量在母城区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通过规划、交通、能源、土地、财税等环节,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创新的体制与传统体制产生了更多的摩擦,于是形成向传统体制复归的压力。目前省内不少开发区已成为事实上的行政区,区内外的两种制度体系始终处于直接粘合的状态,使开发区原来建立起来的用以隔绝旧体制的屏障不断地遭到削弱,区外旧体制的渗透力变得十分强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到传统行政体制的侵蚀,机构不断膨胀,人员越来越多,职能越分越细,但工作效率却日趋下降,官僚习气萌生。

五、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开发区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自创立之日起,开发区就以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希望和生命力所在,更是其建设的永恒主题。因此,对开发区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问题,同样需要体制创新,在吸纳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构筑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以保持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及社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领先地位。

(一)推进开发区法律体系建设

要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必须从国家层面推进开发区法律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开发区法,实现立法授权到位,授予开发区所在省市以及开发区管理机构在遵循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开发区实际的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要从法律上明确开发区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管理职能、权限以及发展的政策,以确保开发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权威性以及开发区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适度给予开发区设立和调整区内行政机构的权力并赋予相应管理职能的权利。此外,还应法律上明确界定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和行政执法资格,保障其对开发区统一领导和管理的权利,促使开发区的建设迈上一个更高层次的、权威性的起点。对于山东省来说,应该加快《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立法进度,尽早颁布实施,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赋予经济执法权。

(二)赋予开发区相应管理权限

针对上述开发区职能权限不到位的情况,山东省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把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实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特殊的管理权限,给予重点扶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赋予开发区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建议由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督察《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解决开发区职能权限不到位的问题。参照江苏省的做法,制定考核标准,对经济发展快、拉动作用强、集约利用资源高、循环经济效果好的省级开发区,提高管委会主要领导的行政待遇,增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控制编制和机构总量的前提下,赋予开发区管委会设立内部机构的自主权和中层及以下管理干部的任免、使用权,开发区自行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和向社会招聘的管理人员报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备案。

(三)合理选择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功能定位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开发区管理体制多元化,要根据开发区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一般来说,开发区在对母城的依托程度和自我配套上有三种不同的选择方式:一是采取“小依托,大配套”的策略。这类开发区与老城区相距较远,会适当依托母城经济技术基础,在第三产业上实行

有计划的大配套,与第二产业同步发展。这类开发区通常应采取准政府体制,管委会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并以经济开发管理职能为主。二是采取“中依托、中配套”的办法。这类开发区毗邻老城区,交通便利,联系方便,区位优势明显,涌进项目多。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服务基础上尽可能依托老城区,并对社会服务进行中等配套,同时投入第三产业的项目的比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体制的侧重点在于统一政策,独立发展,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实际上兼有开发区与行政区的职能,可以采取一班人马两块牌子的形式。三是采用“大依托、小配套”的策略。这类开发区居于卫星城或老城区中,来往方便,与老城区的联系较密切,不必再投入基础设施的费用,可以完全借助城市原有的基础条件进行自身的发展,利用边际效益和后发优势,将政府资源和开发区优势统一整合,采用“一区多园”体制,加速发展。

(四)发展开发区社会中介组织

当前,开发区管委会因为承担着大量具体而琐碎的社会事务职能,无端耗费了许多人力、时间和精力。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管委会、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管委会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服务、沟通、协调、自律、公正、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是保证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量具体琐碎的有关落实政策的职能、行业管理的职能、社会监督的职能等逐步移交给中介组织,就能够使管委会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搞好管理和服务,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小政府、大中介”、“小管理、大服务”的建设目标。当然,在有效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管理组织制定行业的执行准则、技术标准及后续教育等制度,并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质量监督等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监管,以保证中介机构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建设高素质行政管理队伍

开发区建设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开发区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文化层次高、外语水平高、技术知识丰富和懂经营、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综合素质,才能担负起开发区对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发展的重任。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开发区的组织领导和政策的决策、执行者,更要具备这些能力。建议山东省有关部门对全省开发区班子建设、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

管理进行调研,提出加强开发区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的具体意见。在开发区大环境一时难以完全改善的情况下,竭力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环境。同时,应积极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应为管理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供继续教育类的业务培训,使开发区既出“建设成果”,又出“人才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传播经济信息,活跃文化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四级办台”中最基层的宣传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上面有中央台和省市台的压力,下面有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周围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硬件设备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显然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大幕的徐徐拉开和有线网络业务的剥离,留给县级广电发展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就我们新昌台来说,如何在危机中求发展,如何进行新闻、广告、活动等方面的挖潜和革新,如何进行职能调整、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解决精品节目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已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根据我台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观点。 一、抓思想,振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三种意识 一是危机意识。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及受之前“大锅饭”的影响,许多员工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影响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新闻、资讯、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断翻新,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影响力弱化。 收入难升。县级台主要依靠广告、视维费等经营收入保障。 随着新昌华数的剥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等因素,反而已越来越小。再从财政支持来说,几十年一贯之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大幅度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广告创收的道路必将更加艰难,而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差距较远。再就是,上级广电部门对县级广电的职能定位又相对滞后。所有这些,都将阻碍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及人员进口渠道复杂等历史原因,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XX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XX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XX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

对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点思考

文/何运保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升自主创

主任论坛 ZhuRenLunTan201/110301 中国高新区 关部门批准,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工委书记兼区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区长。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桂林国家高新区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2010年,园区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突出“创新、创业”两大主题,高效整合全区资源,成立13个工作组、组建6个办公室、整合9大公司,创造性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即将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为13个工作组,分块负责,分组管理,责任到人;对全区重点推进的工作分成6个办公室负责指导;为了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了9大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动作。从而形成一套具有高新区七星区产业与社会工作双重职能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目标。 桂林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产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 区划的管理及利益分配问题难度很大。桂林国家高新区有两个园区面积延伸到了周边两个县区,其开发建设涉及到周边两个县区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尽管桂林市政府作了协调,采取委托桂林高新区开发管理,利益五五分成的尝试,但是需要协调的环节多,管理的链条长,职能不够集中,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三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没有充分的财政自主权,每年50%的财政收入要上缴桂林市财政,可用财力减半。高新区的土地收益金市财政也占30%。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投资相应减少。因此,尽管地方政府在促进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多头管理,统筹考虑不够,难以形成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纵观全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高新区管委会独立管理模式,由上级政 三、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 21.43%;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产业规模约占桂林市的四分之一,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日趋增强。 桂林国家高新区“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园区拓展空间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总的讲比较顺利,但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一是高新区没有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市或县一级行政审批权。1995年5月桂林市政府下发的市政[1995]36号文件和1996年12月桂林市委下发了市发[1996]112号文件中授予高新区的权限近几年来逐步回归市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行政审批权上收,封闭式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制约和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是正处级单位,行政级别配置低,协调处理不同行政 二、桂林国家高新区现行体制 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人事管理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浅谈人事管理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内所有与员工有关的资源,包括员工的能力、知识、技术、态度和激励。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地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第二,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地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新的意义,即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当前,企业的人事管理是基于终身制和工龄制的管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在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效入口和内部提拔;在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另外,在绩效评估上,多主观,不定期;在薪酬制度上,差距较小,比较重视员工的福利。在工龄制企业中,一个工龄高的技术工人,其薪金可超过一个工龄低的工程师。而西方的企业人事管理则较为市场化和个性化,实行雇员终身制的企业占极少数,不太看重工龄,而是注重绩效,

并且是客观的定期的,其薪酬差距也很大。在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在管理上,力求实现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在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在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实行按能力付酬的“能力待遇”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为断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创新。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事管理,其创新势在必行。 其一是观念创新 即要从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入手,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才战略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位置。而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选人和用人方面尽快成熟起来,以营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 其二是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行人才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同时,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在职称评聘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对确有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安钢是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国有钢铁企业,体制机制比较固化,缺乏现代企业应有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安钢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亏损。为扭转这一局面,尽快使安钢走出困境,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放权让各生产单位在管理上创新、搞活。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新定员方案,对各主体生产单位按定员计发工资,实行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增人不增工资总额的包干政策,发挥各生产单位深挖内部潜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钢厂“心脏或命脉”之称的动力厂,面对公司日趋恶化的经营环境以及新上项目多、职工思想波动大、转岗人员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厂领导班子充分利用公司给定的放权搞活的政策,向内使劲、深挖潜力,确立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近两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以降本增效、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深化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全厂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责任心、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心齐、气顺、干劲足,已成为动力厂一种新的工作风尚。在职工收入下滑、岗位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确保了动力介质安全、可靠

供应,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项目,余热发电量连创新高,为公司节约了可观的外购电费,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一、直面困难,理清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环保的要求,安钢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又新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作为为公司主体生产工艺服务的动力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需要配套建设高炉鼓风站、110kv变电站、循环水泵站、干熄焦发电站、烧结环冷发电站等十多个站所,设计定员(含维检)达400余人。然而,公司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限,能分配到动力厂的很少,加之2012年安钢又出台了促进减员的新政策,这给动力厂人员调整、特别是给新建项目配备人员方面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动力厂领导班子向内使劲,主动为公司承担压力,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深入研究,确定了“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激发企业活力”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压缩检修和老岗位人员,用不到100人的净增量满足了十几个新建站所对运行人员的需求,确保了各项动力产品的连续、可靠、经济的供应,为公司解危脱困作出了贡献。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改变平均分配奖金的习惯做法,对生产(运行)岗位进行岗位测评,按测评结果确定各岗位

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建议书模板

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建议书 项目名称: *********************** 项目申报单位: *****************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单位: *******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制订 2010年月日

一、立项理由 1、国外发展概况 40多年前的欧洲同现在注重环保的欧洲大不一样,为发展经济,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索取,最终人类将承受这种由生态资源破坏所带来的沉重代价。80年代初期德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由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生态资源的破坏,为解决这种冲突,同时保护经济发展,德国政府在2008决定关闭5座核电站中的4座核电站,最后一座将在2012年前关闭,而解决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办法,即发展环保技术。其中**********代替使用***********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代表公司为******。 2、国内发展概况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节能和环保,推广节能和环保产品。************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我公司在*********8获得“**********”颁发的**********。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出于运行成本的考虑,国内基本上仍然使用****,这种***投资成本低,但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不符合环保、节水、节能的理念和发展趋势。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较大,同时又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不仅要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而努力,还要保护我国利益不受损失,并与他国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需要承担的工作有很多。但由于我国长期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管理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官僚主义出现在我国政府中,同时,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收入不均现象,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依然是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以某省为例,在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3倍,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就上升大了2.8倍。因此,有必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二、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政府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模式都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开展。如缺少正确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始终将管理重心放在建设上,而没有落实到后期管理中,且仅看重短期利益,而没有重视长期利益,并不利于城市良好发展建设[1]。同时,现有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无法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一致,如在政府行政审批上,由于审批项目过多,部分市场主体还存在一定的前置性,某省在2014年的前置性审批高达400项,且审批程序较多,也在影响着政府管理工作,这些都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

题有关。再者,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也在影响着政府的投资行为,如某省针对某项目的投资经常会发生变化,在该项目中需要购买土地,前一天刚敲定以每亩15万的价格出售给商会,但第二天就发生了改变,将每亩土地的出售价格提升到了19.5万,严重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印象。最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还表现在人员管理上,尽管我国在人才任用上一直强调禁止任人唯亲,在面试阶段不得有直系亲属参与,但依然无法完全任人唯亲现象,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进入政府工作。三、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方法 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观念,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别,并积极引进新思想、新理念,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强化服务水平[2]。其次,将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要工作,重视乡镇经济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为乡镇发展提供良性政策与建议,作为公务人员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防止发生暗箱操作等情况。再者,强化政府职能,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节市场,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最后,创新政府结构,不仅要做到政企分开,还要实现党政分开,这样既能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干预,还能让社会发展更具独立性。此外,还要做好人才选拔工作,采用异地政府人员为新公务人员面试的方式。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

1.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限400字) XXXXX有限公司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多终端互联网音视频解决方案。主打产品是XXXXXXXXXXXXXX。企业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项,主要是6项软件著作权, 6项均来自于企业自有技术,帮助企业在技术方面寻找行业制高点,且知识产权皆已用于批量生产,成为公订的利益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限400字) 公司近三年研发项目数量16项,转化项目16项,新软件产品16个, 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16项,平均每年5项以上。公司的新产品投产率在100%。详见《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汇总表》、《公司技术诀窍说明》。转化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3.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情况(限400字) 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且每个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岗位责任书》部门等规章制度。除规定了企业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外,还重点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考核、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4.管理与科技人员情况(限400字) 公司2015年底在册职工人数1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11人,占企业职工比例100%。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了研究技术开发中心。所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10人,占企业员工的91%,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门类较为齐全,知识结构合理。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公司研发部人员基本上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只高学历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的开发队伍。

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 进会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文件 鲁创促字[2010] 0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评选2010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奖的通知 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各会员单位、各有关企业: 自2008年以来,我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每年一次评选“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奖”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省经信委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广大企业和技术创新工作者也给予积极支持与好评,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宣传、表彰在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企业和个人,今年继续开展“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奖”的评选活动。现将这两个奖项的评选办法(见附件一、附件二)印发给各单位,请按申报程序和条件进行申报。上报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0年6月 30 日。 联系 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41号二楼208室 邮编:250011 联系人:臧永华姜冬

E-mail: 附件一:“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评选办法 附件二:“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奖”评选办法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附件一: “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评选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的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章程设立“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立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营造技术创新良好环境,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评选范围和对象 全省范围内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均可申报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11 紫竹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与发展之路

紫竹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与发展之路紫竹高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2002年6月奠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对于我国开发区建设方面的一项突破与创新,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胆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管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发展之路。经过十五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紫竹高新区已建设发展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研发机构集聚、产业精英荟萃、创新资源丰富、产城融合的功能集聚区。 一、发展成效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过紫竹高新区的努力,2016年全国145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6位。在2007年之后新认定的103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2、经济发展稳步增长。2016年,高新区实现税收总收入56.1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50.77亿元,增长5.41亿元,增长率为10.66%,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良好增长态势,建园以来已累计实现税收近300余亿元,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科技成果质量提升。截至2016年底,高新区累计的专利申请量约为1926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17697件,约占总申请量的91.8%,专利授权量为10603件,其中发明专利9035件,约占总授权量的85.2%。 4、取得各级荣誉称号。高新区已获得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

试点园区”、“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以及“上海市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等称号。自2004年始,高新区连续八年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并于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 1、注重战略调控,创新股权结构 高新区在股权结构上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集政府、教育、科研、资本、产业等优势与一体,搭建了由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市区镇政府“三结合”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紫竹的这种体制机制是对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突破,也是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有益探索。 作为高新区开发主体紫竹高新区集团公司,其组织框架与运营模式势必要与股权结构决定的机制体制相适应,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 2、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组织机构 一直以来,高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完善,而不是迎合上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构设置。 比如:高新区管委会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开发区,是融合了董事会、专家组的职能,只从宏观上、战略上给予指导,而不具有规划决策制定、建设管理职能等。具体的战术执行和市场化运作由高新区集团公司负责,公司内“四中心+二室+一部+一会”的架构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科学、高效、灵活,具有强大的市场活力。

武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190416132012)

武汉市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申报单位: 填报日期:年月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一八年制

一、申报承诺 项目负责人承诺 我保证提交的申报材料真实有效,无虚报隐瞒。如果获得资助,我将切实履行项目 负责人职责,认真开展工作,严格遵守《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按规定使用项目资金,按时报送有关材料。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申报单位承诺 我单位保证提交的申报材料真实有效,无虚报隐瞒。如果获得资助,将认真履行承 担单位法人责任,按要求落实配套经费,严格管理项目资金,并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 支撑条件。 单位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月日 1

二、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 1.信息技术 2.智能制造 3. 新材料4.高技术服务业技术领域 5.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 6. 现代农业 7. 生命健康 8. 节能环保 所属《项目申报 指南》支持方向 实施周期2018 年 7 月—年月 经费概算总经费万元,其中:市科技研发资金50万元。 主要研究 内容 (500 字内) 主要考核 指标 (500 字内) 2

三、申报单位概况企业名称 出资人全称组织机构代码或 占比( %)身份证件号 主要股权结构 (按占比大小 列出前 3位) 员工总数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人2017年度销售收入万元2017年度研发投入万元2017年度缴税总额万元2017年度资产总额万元主要产品名称 现有研发条件 近三年主要 研发成果 3

四、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项目实施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五、项目主要研究人员 (一)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身份证件号码 所在部门及职务毕业学校 学历/ 学位所学专业 2016年以来参与 的研发工作情况 (二)项目技术骨干基本情况 在项目中 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所在单位及部门从事专业学历/学位承担的任务 4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创新安全工作方法

编号:SY-AQ-0030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安全 工作方法 Improving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ng safety working methods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安全工作方 法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安全管理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几十年来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下,传统行业根据其自身的特色和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而城市燃气是近十年来开始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精力主要集中在投资建设,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的体制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本公司情况也是如此。 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具有明显的特点、点多、线长、面宽,涉及到居民、工商业、公共福利等不同的用户。用气方式、规模多种多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企业所经营的是易燃易爆的危险产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本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

1树立“安全为天”观念,强化安全管理“三倒”意识 根据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复杂性、重要性,“安全第一”已不足说明和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和重要程度。因此,要把“安全为天”作为本企业标志性El号,加强对员工安全管理“三倒”教育,使每个员工都清醒意识到:“员工不重视安全,要倒霉;领导不重视安全,要倒台;企业不重视安全,要倒闭。”企业安全工作与企业利益,员工利益息息相关。 为达到改变观念,强化意识的目的,在办公场所,储配计量场站,悬挂醒目标志口号牌和安全管理“三倒”警示牌,时时处处告诫大家,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扩大安全管理范围,延伸安全管理主体链 燃气经营企业流程主要分为储配、输送、使用三个环节,在安全管理上通常注重的是储配和输送环节,而忽视了用户使用这个复杂而又可控性差的关键环节。使用燃气的各类用户安全常识水平不一,安全观念普遍淡薄,恰在这个环节,燃气与空气发生接触,才有可能具备爆炸条件。因此,燃气使用是事故相对多发环节。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本刊特稿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小平 [摘 要]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形态的演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 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物质保障、机制体系、评价 制度、基础工程和理论支撑等意见和观点,提出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专刊-0007-03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2008年2月23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 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 务。 一、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看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 政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 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成服务政 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充满活力、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 员资源和法律制度的总合。用10多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 30年的基础上,通过40年的努力,建立一整套新的比较完 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系统中的宏伟 工程。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和廉洁行政从不同层 面、不同角度对政府改革提出了诉求。就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基本 要求。 服务型政府,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全新概念。 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社会主义国 家政府的人民性、公共性命题,新中国建立人民政府的宗旨 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性质的政府,这是一以贯之的。作为全新概 念,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传承性与 开创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政府在领导方 式、工作重点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相互联系、互动发 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 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体现了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第二,公共服务是政府全方位的 最基本职能,为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层级政府所共有,而其 他职能则往往以某个层级、某些部门为主,服务型政府的表 述,概括了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共有职能,强化了政府 的公共属性,符合现代政府共性规律,有助于推动政府全面 履行职能;第三,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更好地为经济 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管理要体现服务,管理要寓于 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客 观要求。 二、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深化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从酝酿、起步到发展创新,大体经 过了三个阶段。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政治学、法 学等要恢复研究,“赶快补课”。一批专家学者大力提倡研 究行政管理学,为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报告(标准版).docx

LOGO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 请报告 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有限公司

编号:_____________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报 告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关于20xx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xx】671号),20xx年度创新基金将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现将三类项目的申报材料、表格、申报程序等要求说明如下,符合条件的单位可根据情况在本年度内选择一种项目类型,申报一个项目。 第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一、基本要求及项目类型 (一)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必须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5〕60号)的规定和《20xx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支持范围。 (二)不支持的对象 1.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2.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项目,一般加工项目和单纯的基本建设项目。 3.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 4.已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企业的项目。 5.实施周期过长或投资规模过大的项目。 6.对社会或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的项目。 7.《项目指南》中明确不支持的项目。 8.未经省级创新基金立项的项目。 9.承担过创新基金的企业,具有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的: (1)立项项目还在执行,没有验收; (2)立项项目验收基本合格或验收结题,时间未超过一年;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二;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 (1)管理相对太粗放,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不够细化。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3)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4)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审查管理机制。 (6)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1、企业管理制度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2、企业管理制度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3、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引导能力、能力及感染力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信息时代的营销管理将彻底改变企业对传统营销管理所持有的旧观念,这样,就可以做到产品上市快、成本低、质量好和服务好,赢得各阶层的顾客,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4、市场理论和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创新,市场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机会,市场创新是对市场的挖掘和深化,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或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和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另外要重视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些方面下足功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