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高二历史选修四总述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高二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同时面临着高考挑选的考验,文科班历史是一门必考课程。而历史科目必然遇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棘手问题,只有迈过了这道门槛,思想认识才能有质的飞跃,能力才会有成倍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才会有长足的发展,高考中解答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怎样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呢?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指出: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下面仅就自己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学习、探讨和总结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浅谈如下: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从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因为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能搞好经济建设。不然,他们绝不会允许你发展经济,成为反抗他们或同他们竞争的对手。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使外国侵略者认识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对中国人民,正像八国联军侵华总司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抗争救国的正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上维护腐朽反动卖国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经济的运动或改革,它们在中国都失败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虽然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果,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掌握国家主权的共和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国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决不允许你,此路不通,从而也进一步证明,发展经济则是近代中国的次要任务,反对外来侵略和为外国政府服务的卖国政府则是首要任务。

(3)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此时,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现代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凡是推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运动、三大改造运动等,他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而后来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则不利于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它不是进步的政策或革命运动。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历史的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箝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他修的长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骚扰的作用,但也不乏有占用劳动人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他后来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

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的进步性、功绩就在于它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利于生产力、利于经济发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维护边疆统一方面无可否认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节。但大兴文字狱则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对促进国家的好建议无法发表出来,这也无疑阻碍了经济更快发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是他的过错。用此观点可以衡量唐玄宗功过各半,隋炀帝过大于功。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即前功后过的如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使封建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如人得了癌症一蹶不振,封建社会从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陈独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汉诺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说明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评价更恰如其分。还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隋炀帝虽过大于功,但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当时确有加重人民负担,徭役过重的现象,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它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也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但在收复新疆方面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错。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此事也可以说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张学良“东北易帜”,虽然服从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国民政府,但在当时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无疑对于维护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亦属于好人犯错误。他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创建了一个新中国,证明他的功绩远远大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我们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当属于此类。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而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但有的只要动机与客观不符合,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去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愿望,改制的内容将全国天地改称王田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复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将奴婢变为私属,使他们失去自由,沦为奴隶的地位。而土地兼并本身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本身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他的主观动机与采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即不符合客观实际,不顺应历史潮流,改制劳动人民不但没有获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推翻了他的统治。

5、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侧重看动机的方法。像王安石变法,动机是富国强兵,政策措施可以说具有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保证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够,即用人不当;再加上遭到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对。在其中,保守派司马光作宰相,后废除新法。但他的动机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证明,他并不失为是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6、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如洋务运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延长其反动统治的寿命,虽然没能达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再者如戊戌变法,它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在那拉氏顽固派的破坏和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客观上唤醒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而它是爱国和进步的,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以上等主观与客观分别评价则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7、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1)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每一种社会形态末期和后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可称为先进的阶级。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早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者这些阶级在本社会形态中掌握统治权而处于上升发展时期,都可算为先进的阶级。他们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虽不掌握统治权,但他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创造力改造着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就是他们那种不断奋斗、探索的精神,使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他们积极性发挥时,甚至不让他们生存时,他们不得已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而建立自己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2)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在某社会形态末期的统治阶级往往是落后的阶级。如中国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后期的地主阶级;英国封建社

会末期的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阶级,都已是落后的阶级。他们采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采取镇压人民的办法。他们已成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最终被人民推翻,被历史抛弃。他们实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英法的加重收税等应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甚至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

(3)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的。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事件的出现都带有阶级性,每个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最高统治阶层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要考虑是否利于自己的统治,或者说是虽然有的统治者并不考虑自己的长期统治,而只图一时的享乐,但他却反映了本阶级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实质,像秦二世、隋炀帝等。就是开明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客观上利于人民,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长远统治或今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利于社会经济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他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也维护了本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时,才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说,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4)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虽然先进阶级或代表先进阶级的统治者推行的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国和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的土地政策等,从某种角度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清政府,以及采取了很多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他们只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属于先进阶级。而当今的无产阶级及劳动阶级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夺取政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是先进阶级的杰出代表,所在的阶级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客观的评价先进阶级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无产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会充满胜利的信心,并永远不断的为之奋斗,并为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当好历史的主人。

8、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或者用起义、武装斗争的方式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变一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以生存,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维新,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皇帝或大臣)调整统治政策,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应予以肯定。

9、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如隋炀帝的残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经济发展,从而引起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他的统治,也使唐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诸葛亮的孙刘联合抗操的建议在赤壁之战中,阻碍了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评定内乱和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巩固了边疆统一。再如列宁在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绞杀革命的关键时刻,决定提前起义。毛泽东“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论断,秋收起义后的文家市决策,长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等。我党遵义会议最终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将要走上崩溃的边缘,代表我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果断地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发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人民命运的作用,舵手的作用。当然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广大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二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强学习信心、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评价时所采用的三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条则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条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科学的评价。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 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 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5 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 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 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 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 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 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 性和落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 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李紫琦商英1106班20110602594 唯物史观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有这样一句话:“英雄造时势。”古今中外,凡历史大事件或者转折点,必有一代表人物,比如说:民国的缔造时期的孙中山先生,英国革命的克伦威尔,法国革命的拿破仑等等,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时代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一般人的心目中,英雄不仅只是创造生活、创造历史而已,他本身已经被创造成为神化的对象。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所以人类在研究自己历史的最初阶段,往往就是先找出英雄人物,强调某个人立下了什么丰功伟绩。例如:成吉思汗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但是,成吉思汗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可以征服世界?他带领了多少人与他一同打拼天下?鲁迅先生说:“有一回拿破仑等上了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但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因此,过分强调英雄主义是错误的。 那么英雄史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呢?我认为最典型的莫过于是个人崇拜。二战时期是个人崇拜滋生的年代。二战后深化,如斯大林、毛泽东、蒋介石等。这些个人崇拜曾在战争中及战后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受到了当今社会的普遍抵制。最著名的个人崇拜事例是发生在苏联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它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从其形式、规模和后果上来说,纳粹德国对希特勒的崇拜、法西斯意大利对墨索里尼的崇拜、大日本帝国对天皇的崇拜,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及台湾在国民党统治前期对蒋介石的崇拜,也与苏联的个人崇拜类似。朝鲜对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个人崇拜将个人崇拜这种形式演化为登峰造极的神化运动,这和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同样将毛泽东视为神的情况类似。我们可以看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正确极易带来个人崇拜主义,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呢?在这里,我想结合当今伊拉克的萨达姆和利比亚的卡扎菲等实际人物来谈谈。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一、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萨达姆完全有理由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伊拉克未成为现代国家前,原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省,内地种族、宗教及经济差异极其分离: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交恶,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积怨、部族首领与城市新兴商人阶级的斗争,一直困扰伊拉克国境。萨达姆上台后,将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后,当时伊拉克的人均GDP达到2800美元以上;伊拉克从长期的债务国,变成纯粹的债权国;全国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农村建立了灌溉系统,最偏僻的地方也通了电;在当时的西方社会看来,萨达姆绝不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虽然萨达姆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但是,西方把他评价为阿拉伯世界的“开明”领导人。但当今世界,特别以美国为代表,大力渲染其独裁强权主义,而掩盖其在伊拉克历史上有过的功绩。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历史人物及评价演讲稿

周瑜——赤壁战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周瑜——赤壁战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赤壁之战的故事: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图谋联合孙权抗

击曹操。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此时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

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 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 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5 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 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历史评价的原则 一般而言,历史评价首先应该恪守求真的原则,即该评价应客观如实,应符合对该人该事的总体描述。为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即发展变化地看问题、

温恢生平简介 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本文导读: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他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他先后担任曹操的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郡守。他举荐贤能,招揽人才,出谋献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温恢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温恕,为东汉末期涿郡太守。汉献帝初平三年(193年),温恕病死于任上,为了安葬父亲,温恢同家人一起,由涿郸回到故乡。是年,他才刚满15岁。但他少年有志,不以守财治业为生,决心投入当时纷争的社会之中,实现自己济世匡国的志向。因此,他将家财倾散于同宗,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的这一举动,恰巧与西汉时他的同乡清名之士郇越相仿佛,州里将他比之为郇越。 步入仕途 后来,温恢得举孝廉,便历经三县县令,两郡太守,被曹操选任为丞相府主簿,监察吏治。曹操方与群雄角逐,意在统一全国,渴望得到—批辅弼之才。温恢深明曹操的用心,多方招贤引士,帮助曹操建立自己的基业。在温恢看来,凡能扶危济困、有节又孝行者,即使因此而犯法,也可举荐为官为吏,甚至可以重用。丞相府的司空军谋椽孙礼,于汉末丧乱中与母亲离散,后得知其母为同郡人马台奉养,对马台

十分感激,就将其全部家财赠予马台。不久,马台犯法当斩,受押于县牢,孙礼便利用自己的职权,打通县令的关节,纵放马台越狱。马台虽然得救免死,但他认为自己奉养孙母,是义气所使,而并非图得日后报答,因此,他并不感激孙礼救他越离死地。孙礼的孝母、忠友,与马台的义胆侠肠,都深为温恢赏识,他便将这些情况详细秉告了曹操,两人都得到曹操的宽免,并且,孙礼还得到曹操重用。 忠友孝亲,见义勇为,本质上都与忠君思想是一致的。忠友孝亲是忠于君主的保证,侠肠义胆,恰可以为君王死心踏地尽力。这正是曹操以及历代封建君主所需人才的起码道德标准。温恢所以赏识孙、马二人的行为,正是以这一道德标准为依据的。尤其是在曹操求才若渴的情况下,温恢能使孙、马得到宽免,甚至重用,更说明曹操的用人标准,以及温恢对曹操的深切了解。 曹操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温恢出任扬州刺史。扬州即今安徽淮南地区,南与孙吴对垒,又是曹操东南粮仓,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曹操才把他派到这里。正象赴任前曹操对他说的那样,曹操本想温恢留在亲近,但以此州事大,需重臣镇守,只好派他前去。临行,曹操又用“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的话来勉励他。这句话山自《尚书·益稷篇》,原意是歌颂伯益与后稷辅左大禹洽国的功绩,说只是由于有了伯益与后稷这样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商镇中学刘丹军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③投降卖国: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①政治野心家: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 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 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5 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 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历史评价的原则 一般而言,历史评价首先应该恪守求真的原则,即该评价应客观如实,应符合对该人该事的总体描述。为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即发展变化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是必需的。以此为前提,历史评价总体上说有历史评价尺度和道德评价尺度。 历史评价或评价上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评人或事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道德评价或评价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恶标准来衡量所评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道德尺度出发,它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非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显然是一件坏事;从历史尺度出发,它破坏和平,逆历史潮流而动,致使历史发展出现停顿甚至倒退,因此应给予它否定性的历史评价。但是,评价上的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会出现矛盾,如秦修长城和隋修运河,都造成数以十万计的人民死亡,并成为大起义的导火线,道德评价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于国家疆域的稳定、农业生活有了保证,后者则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故于历史评价是好的。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虽应把上述两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间应尤重历史的评价,因为历史的评价是较为长期的、比较客观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时因地而变的、主观性较强的。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发表时间:2017-05-19T10:52:41.43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作者:孙和平 [导读]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 陕西省铜川市阳光中学727031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历史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及评价历史人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对历史学科的研究及教学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人物正确评价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人类历史上,唯有实践是检验任何真理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有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的主观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一定好。有的虽然主观动机不好,但是客观效果却是谁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进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评价,特别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 人们常说,“古为今用”,“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板”,唐太宗也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说的就是从古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对当下政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单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重要的是发掘其对后世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好的方面,去除一些不好的方面,使今人更好地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这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说话 评价历史人物说到底就是评价其一生的事迹及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而这就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的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样评价的历史人物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地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这虽然是对孙中山个人作出的评价,但实际上,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讲得好:“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邓小平曾说过:“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既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对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只有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两个方面,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此外,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时代性原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史料的发现可能会颠覆之前的某些论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发展性原则:人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于不同的时代要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内涵;多边性原则: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评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评价人的阶级身份、个人修养、知识储备等不同也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青史凭谁定是非?”“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历史人物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功功过过都已成为过去,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肩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必须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历史人物评价这一重要工作,才能无愧我们的历史,才能无愧我们的时代。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3?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4?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5?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 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 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 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 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 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 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人物评析

“历史人物评析” 班级 社会工作 121701班 姓名张琳学号201217010126 题目建党史上不应被忘记的人——陈独秀 背景简介 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立以来,对建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不过备受争议的便是他。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袁世凯称帝,使陈独秀对党派深深厌恶,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他认识到政党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新生的作用。于是在五四运动后,他转变了观念,积极创建革命政党,借鉴俄国经验,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发表的《新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人物事迹介绍及评 价 在中国的建党史上,有着数不胜数的风云人物,但是其中争议最多的当属陈独秀了。陈独秀是建党史上一个著名的复杂人物,多少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评价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如何评析陈独秀在建党史上的

历史地位。比如林彪,“四人帮”把评价陈独秀作为他们实现罪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们别有用心,以“最革命”的词句,左上加左,全盘否定陈独秀,不承认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及建党史上做过任何有益于党的事。 人们对陈独秀的负面评价,不仅局限在党内人物,许多人民群众也议论颇多,而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犯过的严重错误。许多人指出: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就给人造成他搞机会主义、搞投机的印象。他的错误是执行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错误,其实质是教条主义。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他参加了“托派”,他被开除党籍与之相联系,他被认为是背叛了党。但是陈独秀之所以会犯错误,我觉得与他本质上是一个学者有很大关联,他并不是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缺乏其经验和手段,搞政治最错综复杂,无所不用其极,身为学者的他应付不来,加上他对共产国际的一些主张进行了抵制,导致他最后成为一个替罪羊,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与此同时陈独秀犯的错误和引起的负面影响便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然而评析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坚持一个客观标准,不能持“全盘否定”或是“全盘肯定”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站在公平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评价那些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人物。尽管陈独秀在建党史上犯了严重的错误,给党的进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错误影响,但是他对于国内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和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 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共,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共,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