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等式的性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小节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有关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开始,为以后学习解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准备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探索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用它来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

程,了解解方程的意义,探索用适当的方法检验方程的解。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出等式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得出可用基本性质把简单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x = a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天平的平衡变化得出等式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它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探究等式性质及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讨论较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我采用创设情境,实验操作法来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愿意学,并设计追问,探究,运用来强化重点,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法

“教毕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书内容特点,为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问思法,实验探究法为主,教具直观演示法为辅,通过活动提出一个又一个启发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借助教具演示以直观角度认识问题,有助于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

三、说学法

教师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获取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发展学生交流讨论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①复习引入活动:

出示上节课所列出的一些式子:400x=3000

1700+150x=2450像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

一般等式 a = b

问:下列式子中,哪些是等式

(1) 5x + y (2)m + n (3)2x + 1 = 5

设计目的:1.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教师明确学生练习结果,满足学习上的成就感。

②实验探索活动:

1.实验再平衡天平的两边分别都加(或减去)同样重的砝码,让学生观察。问:由此实验你能发现其中什么规律,学生交流探索得出结论。

设计目的: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由直观角度得出结论,也由此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问:“怎样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接着用数字来验证性质。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列式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用数字来验证性质1,因为式子表示是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可加深对性质1的印象。

2实验,在平衡天平两端分别都加上(或减去)各自重量3倍的砝码,学生观察探索。

问:“由此实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研讨“为什么不说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问:怎样为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学生交流讨论并用数字来验证

设计目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③运用反馈活动:

出示例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x + 7 = 26 (2) -5x = 20 (3)-1/3x – 5 =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步骤要有依据

设计目的: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培养化归思想。

然后问“怎样检验这个数是方程的解“

由例题中第(2)题为例探索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检验方法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表意见体会检验的重要性

练习:P25 练习(1)(3)习题2.1 4(2)(4)

④指导小结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情况,对学过内容进行归纳

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小节,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把知识回扣到本节课的重点上来,起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五、板书设计

等式一般形式

a =

b 例小结

等式性质1

等式性质2

设计说明:

纵观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二是能力主线

以理解掌握等式基本性质及运用为主线,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从而形成技能。

《等式的性质》教案

《等式的性质》教案 雷亚丽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了方程以及等式,学会了解未知数系数较为简单的简易方程,在初中阶段,我们要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加深方程知识的学习,等式的性质是学习方程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方程。 过程与方法:利用天平,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式的两条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算一算:能否用估算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 (1) x+2=12 (2) 2x +5= 21 (3) 23x=230 (4) 2500+900x = 15000 方程(1)(3)的解可以观察得到,但是仅靠观察来解比较复杂的方程(2)(4)就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 新授: 1. 什么是等式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请问,什么是等式? 举个例子: (1)x - 2 = 4 (2) 1+2=3 (3) 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小试牛刀: ①4+x=7,②2x<5, ③3x+1, ④a+b=b+a, ⑤a2+b2⑥L=2πr ⑦1+2=3, ⑧2/3 ab, ⑨S= 1/2ab, ⑩2x-3y 上述这组式子中,( )是等式,() 不是等式,为什么? 那么,像2x+5=21这种稍微复杂的方程我们应该如何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学习等式的性质吧!<板书:等式的性质> 2. 探索等式的性质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有很多的数学模型,比如我们在我们上一章的学习中,把刻度尺当作数轴的模型,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用天平来当作等式的模型。 大家观察一下这组图,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新版】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说教材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说教学准备:天平和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分为了四个部分来讲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如果将大象与这些石块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精心准备的《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

《等式的性质》教案(1)

《等式的性质》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4页—65页的《等式的性质》,练习十四的第4、5题。 等式的性质是安排在方程的意义一课之后学习的,是后面解方程的依据。同时,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入解方程的方法,与中学的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核心能力 在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化情况,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2.经历由天平称物抽象出等式性质的过程,在四人小组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五)学习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等式的性质》名师课件,天平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说明理由。 14+x>45 5.6÷x=7 x-1.2 4×1.5=6 4x+5x=3.6 (二)课堂设计 1. 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师:(老师伸开左右臂)你能想象到什么?(跷跷板、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上一瓶彩虹

糖,会怎样?再同时放上两瓶彩虹糖呢? 师:保持天平平衡,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通过只有当天平左右质量相等时,天平才会平衡啊,看来大家不仅很清楚天平的工作原理,而且还个个都是玩天平游戏的高手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玩天平游戏吧! 【设计意图:课堂上不可能每人一个天平,也没有必要每人一个天平,但又需要学生很清楚的理解天平原理,所以以身体为天平玩游戏,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更形象的解释了天平原理。】 2. 问题探究 (1)等式的性质1 ①直观演示,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一把水壶的质量和两个茶杯的质量相等,两边同时再放上一个同样的水杯,天平依然保持平衡。 追问:你怎么知道一把水壶的质量和两个茶杯的质量相等?为什么两边同时再放上一个同样的水杯,天平依然保持平衡? 师:如果设一把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上面的过程怎样用式子表示出来? 独立思考后汇报。 ②想象验证,深入理解 师:想象一下,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两边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把自己想象的结果用式子表示。 生交流。 a=2b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博白县沙陂镇初中詹建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说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 = a (常数)的形式; 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等式的性质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几点思考 打开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一看,第五单元就是解方程,仔细一看内容,和我小时候所学的用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截然不同。以前也听过五年级的数学老师讲过,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太复杂了,总觉得还是原来依据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便于教、便于学。本文仅就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有关认识与体会。 一、新课程为什么要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过去,在小学教学解方程,依据的是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等等。由于这些关系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不断有所感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到小学中高年级再加以概括就显得水到渠成,运用这些关系解未知数只出现在等式一边的简易方程也比较自然。 但是,这种“算术”的解方程思路毕竟走不了多远,一到中学就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小学依据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教得越多,练得越巩同,初中方程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入门障碍就越大。 既然一到中学就被取代,并将彻底遗忘.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寻找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呢? 现在,为了减少过渡性的、很快被淘汰的知识,为了避免中小学数学教学各自教一套,避免中学“另起炉灶”,为了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将等式基本性质作为小学解方程的依据,使中小学解方程的思路得到基本统一,解释趋于一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值得我们

为之尝试、探索,积累经验。 通过实践还进一步发现,以等式基本性质为依据,有利于凸显等量关系,有助于渗透初步的方程思想和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这些则是改革初衷之外的收获了。 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一些困惑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需面对并妥善解决一系列的教学实际问题。只知道要过河,如果没有可操作的过河方法,仍然无济于事。 1.如何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性的东西不多,一般都是在例题中或者练习中依靠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新教材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确实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见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4页和第65页),对于这一性质,有的老师将其称为“天平原理”或者“天平平衡原理”,这都是可行的,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形象一些。 2、如有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解方程怎么办? 初学解方程时我一直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但有些聪明的同学却能利用四则运算的关系来解方程。比如,在教学解方程例1:X+3=9时,如果利用等式的性质就应该这样解:X+3-3=9-3解得X=6,讲到这个地方,班上有个同学就说:“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我问:“你用的什么方法?”他说:“在X+3=9中,X是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9-3,解得X=6,比你刚才讲的方法简单多了。”他一说到这个地方,其他的同学也跟着附和,赞同他的方法而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导读:《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

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 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 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最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多少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形式,而本节课所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不等式概念以及用不等式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及不等组的解集,用不等式及及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因此不本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简单的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数学思考: (1)经历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类比、观察、猜想、探究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展合情推理; 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猜想使学生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等式与方程》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

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3/4:1/8 5.4:2.7 10:6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 (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马宏霞 泾源县兴盛小学 2016年11月20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是小学生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 3: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教学重难点:带领同学总结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认知天平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通过天平进入本课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感受天平的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总结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课件中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性质》教材分析

《等式的性质》教材分析 解方程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二是根据等式的性质。四则运算的关系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除数=商×除数。小学数学中,这两种解方程的思路可以并存,第一学段教学图形等式推算,主要依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教学解方程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从依靠四则运算关系过渡到利用等式性质。 等式的性质是一项基础数学知识,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出发,经历概括发现的过程,并过渡到抽象的把握。 做与说 出示天平图,说说图意,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即a =3,以此为基本关系,通过恒等变换,发现等式的性质。 第一环节,先分别在天平两边放进2个小立方体,即增加2个质量单位,思考左右两边是否仍然平衡,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即a+2=3 +2。也就是说,在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都加2,等式仍然成立。把这个过程倒溯回去,从天平两边同时取走新增的2个质量单位,即等式两边同时 1

减2,等式仍然成立。初步总结出在这个等式的两边都加2或减2,等式仍然成立。 进一步思考:若天平两边同时增加5个、8个乃至n个立方体,等式还成立吗?如果小立方体的质量用字母b表示,等式两边都加2b,等式是否成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讨论,把结论从两边同时加减一个数过渡到两边同时加减一个式子。 经历上述过程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结论,概括出等式关于加减的基本性质。 回顾学习过程,说一说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总结基本的步骤——观察实验,写出等式,发现规律。 2

有了等式关于加减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等式关于乘除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让学生先提出猜想。教师可以提问:等式加减的性质我们已经发现了,由此你们有什么猜想吗?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或式,等式仍然成立吗?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 教学中要注意将直观演示与归纳推理相结合。不是每一个等式的得出都需要具体的直观操作。如已证等式两边同时乘3,等式成立;推广到等式两边同时乘4,等式也成立。这就是一种合情推理,这种推理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应当得到鼓励与肯定。 练与用 第1题,观察上下两行等式之间的变化,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3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公开课)

3.1.2《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莲花学校黄金明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等式的性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直接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两条性质,能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意识;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3、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4、教学准备:天平、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发现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你能直接看出下面各方程的解吗? (1)5x=40 (2)x+5=16 (3)3x-5=22;(4)0.28-0.13y=0.27y+1.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二课时 说课人:毛桥九年制学校龚晓勇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等式性质>>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二课时。是学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节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进行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天平演示实验等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达到解 方程的目的 b、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应用等过程等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归纳、应用知识、动手操作等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团队意识和探索创作精神。(三)、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远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而要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的能力所以把本课重点确定为:等式基本性质的归纳。 (四)、教学难点: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是7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适合7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而本课难点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恰恰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二、说教法 ㈠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计划用以下方法操作:演示法、“看——议——讲”结合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㈡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于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旋。 三、说学情学法 有中学生心理学研究结果可知本阶段学生特点:1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2,好动、好奇、好表现,是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而新的课程理念明确的告诉我们: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是独立行走的人。所以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观察、猜想、探究、合作、互评、归纳等这些符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课程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应用举例, 学生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以40分钟一节课为标准)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 81~82,思考下列问题. 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 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知识探究 1.如果a =b ,那么a±c =b±c(字母a 、b 、c 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2.如果a =b ,那么ac =bc. 3.如果a =b(c ≠0),那么a c =b c . 自学反馈 1.已知a =b ,请用“=”或“≠”填空: (1)3a =3b ;(2)a 4=b 4;(3)-5a =-5b.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 +7=26; (2)-5x =20; (3)-2(x +1)=10. 解:(1)x =19.(2)x =-4.(3)x =-6. 注意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逐步变形,最终可变形为“x =a ”的形式.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 -9=6; (2)-0.2x =10; (3)3-13x =2; (4)-2x +1=0; (5)4(x +1)=-20. 解:(1)x =15.(2)x =-50.(3)x =3.(4)x =12.(5)x =-6.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不能漏掉某一边或某一项. 活动2 跟踪训练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 +5=8; (2)-x -1=0; (3)-2-14x =2; (4)6x -2=0. 解:(1)x =3.(2)x =-1.(3)=-16.(4)x =13. 活动3 课堂小结 1.等式有哪些性质?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关于学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